高校诚信道德分析论文

2022-04-17

[摘要]文章把高校作为诚信主体,对高校诚信建设进行了总体研究:论述了高校在诚信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分析了当前高校诚信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高校诚信建设总体构想进行深入思考。[关键词]高校诚信建设总体构想对于一个现代文明社会来说,诚信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我国,当前诚信建设形势紧迫,任务艰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诚信道德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诚信道德分析论文 篇1:

大数据时代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

摘 要:隨着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的普及化发展,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变得更加多样且便捷,与此同时互联网中多元化的内容及价值观念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会产生影响。本文将简要分析大数据时代高校诚信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并论述大数据时代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的必要性,继而提出具体的解决路径,旨在促进高校诚信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诚信教育

引言

大数据技术具有方便快捷、海量多样且准确有效的特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教育工作发展中大数据技术及平台的使用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诚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基于当下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现状,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诚信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及教育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诚信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诚信教育现状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及诚信意识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且重要的教育教学内容,当下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面临着教育模式滞后、学生积极性较低及诚信教育挑战等多方面的问题。首先,传统的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主要是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诚信知识学习及诚信意识的树立过程中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因此在诚信培养教学工作中高校贷款学生的积极性较低。教育教学活动中缺少真实且具有趣味性的教学环境,无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于诚信意识的理解及掌握能力较低,成为现阶段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的主要状态。其次,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及信息平台的普及化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但网络平台中的内容良莠不齐,并且存在许多不正确的价值观念,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时期,因此对于网络内缺少准确判断的能力,继而极易被多元文化而影响。并且网络内容的影响力度较大,使得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及挑战性,对于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及专业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

(二)主要影响因素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影响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高校教育、家庭影响以及学生自我因素等方面。首先,社会经济转型发展阶段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及道德思想将受到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物质生活质量的提升将带来享受主义、物质主义、个人利己主义等思想形态的传播发展,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因此很难坚定理想理想信念及政治信仰,继而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甚至导致诚信危机。其次,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现阶段高校诚信教育质量及创新的缺失导致学生的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面临着危机,而家长对于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的忽视,继而使得学生的诚信素质及诚信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并且高校的教学活动与家长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交流与合作,无法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效性的诚信教育活动。最后,大学生的自我因素是影响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因素。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不断被各种各样的文化冲击,并且大学生具有个性化较强且自我主义较重的特点,因此对于诚信教育缺少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直接导致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为实现有效性教学目标。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生全面性发展的需求

大数据背景下各个行业的业务职能将面临数据化的发展趋势,并成为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借助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及管理,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将面临着海量的社会信息爆炸,因此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不仅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技术以及理念,同时也将伴随着海量及多样数据信息的隐患问题。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流通渠道告诉发展,使得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信息交流更加密切,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能够借助网络平台接触到多样的网络内容及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因此对于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价值观念及思想意识将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害到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观念。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在面对网络中丰富多样的内容,无法时刻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为了避免网络中良莠不齐的内容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及价值取向,培养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具有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因此,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针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具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切实要求。

(二)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要求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及学习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及工作学习,将大数据技术结合至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能够有效的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模式及理念的创新现代化发展。首先,大数据时代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即大数据能够将世界范围的数据进行流通和获取,并且能够将生产活动转变为服务活动,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信息服务,因此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社会性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其次,大数据时代具有广泛性,借助互联网技术及平台的普及化发展,大数据广泛性和包容性的特点使其与高校的诚信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最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具有公开性,并且网络平台中的数据信息十分丰富且多样,开放性导致数据信息的交叉使用现象十分明显。具有规范性及标准型的数据信息技术与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相结合能够提高诚信教育的质量及效率,开放性特点能够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需求。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中动态数据能够随时随地的产生,并且数据的存储技术与处理技术也将随时更新。高等院校借助大数据信息技术创新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继而推动高校诚信教育的信息化、数据化及规范化建设,切实提高学生的诚信素质。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路径

(一)扩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形式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在大数据技术整合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拓宽教育教学渠道,不断丰富教育的模式及载体,使得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更加贴近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提高高校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及实效性。首先,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诚信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结合,继而发挥课堂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主要影响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目标及流程的制定中,应利用现代化的社交平台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进行了解,借此针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生活状态即思想状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理念及方式,继而激发学生提高诚信素质的兴趣及热情,切实提高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素质及意识。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更多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丰富拓展教学的途径以及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具有时代性及创新性的诚信教育活动,引导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诚信意识。例如高校可以借助QQ群、微信公众号、官方新浪微博进行诚信教育知识的推送,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思想意识。

(二)深挖教育数据,建立信息平台

大数据时代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路径,高校需要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以及校园网络的建设,继而深度挖掘信息技术中的数据资源,并进行精准的数据分析,成立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首先,高校应建立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诚信档案,将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档案数据上传保存。通过对学生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分析,更好的了解高校國家助学贷款学生的思想动向,继而实现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诚信教育活动。其中主要包括家庭情况、奖惩记录、消费情况以及贷款情况等。其次,高校可以建立学生诚信信息查询系统,并且构建出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诚信考察体系及标准,通过诚信考查系统的确立了解学生,并基于学生一定的警示和规范作用。并将学生的还款信息、还款时间、还款状况与银行信用记录进行绑定,不仅增强高校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管理工作实效性,并且能够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行为及还款意识进行有效的约束及规范。

(三)提高教师能力,加强教育效率

大数据时代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路径,应加强高校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提升,继而增强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管理工作及教育工作的效率及质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与组织者,学生的成绩与能力提升及培养方面教师具有重要的责任和影响力,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及专业能力,实现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积极作用。首先,高校应为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诚信教育管理教育师资队伍组织专业的学习培训活动,不断挺高教师的道德素质、诚信意识以及教学能力,实现有效性的诚信教育管理工作。其次,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诚信教育工作中,呈现出现代化的改革发展趋势,因此对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及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高校的诚信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培养提高信息化的教学意识及能力,继而提高教师使用现代化数据技术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在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诚信教育工作中要求教师具有信息安全保密的意识,能够保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继而准确且详细的对学生的诚信需求进行分析,实现高效高质的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诚信教育活动。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各行各业”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互联网+教育”是教育事业现代化改革发展的重要路径。传统的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因此在诚信培养教学工作中学生的积极性较低。大数据时代高校应扩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形式,并不断深挖教育数据,建立诚信信息平台,实现高质高效的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管理工作。

〔参 考 文 献〕

〔1〕夏金玲.大数据时代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J〕.南方论刊,2017,(02):103-105.

〔2〕曾丽.大数据时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育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5,(03):104-107.

〔3〕祝小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J〕.公安海警学院学报,2018,(01):36-42.

〔4〕金世红.以长征精神涵养大学生网贷安全教育内在自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01):82-87.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孟姣

高校诚信道德分析论文 篇2:

关于高校诚信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文章把高校作为诚信主体,对高校诚信建设进行了总体研究:论述了高校在诚信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分析了当前高校诚信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高校诚信建设总体构想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高校 诚信建设 总体构想

对于一个现代文明社会来说,诚信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我国,当前诚信建设形势紧迫,任务艰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无论政府还是企业、个人,在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中其作用都不可或缺。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在诚信建设上还缺乏总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将对于高校在诚信建设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存在问题和总体构想谈一些看法。

一、高校在诚信社会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高校诚信是以高校及其教职员工和大学生为主体的诚信。高校诚信是诚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明高校的重要标志,是高校社会影响力的关键。高校诚信在构建诚信社会进程中能发挥特殊的表率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一)高校在诚信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高校诚信建设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诚信社会的建立、信用的构建,单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赖于社会组织和个人。高校具有特殊地位,其诚信研究建议会影响政府,可以促进诚信法律法规的制定。高校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影响一个学生,往往会改变一个家庭。

2.高校诚信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高校师生的思想往往走在社会的前沿,其行为直接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当学生因为高校的诚信而感到社会公平时,就会在心目中树立起对社会的良好印象,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

3.高校诚信建设有利于社会管理。如果高校诚信建设得好,有利于学生诚信意识的建立,将来踏上社会,他们将以诚待人,有利于社会诚信风气的好转。如果高校出现信任危机,就会动摇整个社会管理的基础。

(二)高校在诚信理论创新的探索作用

1.高校在诚信伦理和诚信法制建设上有优势。高校是新思想、新价值观的创造高地。我国诚信问题的求解,诚信理论的创新,诚信法制的建设,要靠高校的具有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去探索和实践,所以,高校诚信建设就是自觉承担使命,为我国的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高校在诚信思想和诚信法制传播上有优势。高校是诚信思想理念的主阵地。高校的任务在于将诚信的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促进人们思想的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诚信建设,有利于诚信教育的开展。

(三)高校诚信对社会诚信建设的辐射示范作用

1.高校要做守法诚信的典范。没有栋梁,社会诚信大厦难以建立起来,所以,要建成一个诚信的社会,作为社会栋梁的高校诚信建设得好,可以通过率先垂范,促进社会诚信进行良性运行与健康发展。

2.高校的诚信实践对社会的其他组织有示范作用。诚信对大学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因为它代表中国素质教育的程度。大学生诚信实践对社会的人员也有示范作用。通过高校广大师生员工的诚信实践,对整个社会产生广泛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二、当前高校诚信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校诚信建设理论和实践缺乏前瞻性。高校诚信建设的重点应在诚信引导和失信预防上,也就是建立一个好的诚信制度和机制,引导人们主动诚信,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目前在我国还缺乏诚信高校的总体构想,看不到具有前瞻性的失信预防。诚信高校的建立可谓任重道远,主要原因是高校诚信建设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但我们应当看到,由于高校诚信问题的大量出现,社会开始对高校的诚信不信任,对高校评价在降低,这不但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教育质量,高校对诚信建设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二,高校诚信建设思考缺乏系统性。高校诚信系统性建设是把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诚信问题,具有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性应包括高校对社会的诚信和高校所有人员的诚信,内容包括管理服务诚信、教学学术诚信、学习考试诚信等方面的规范和制度建设。可操作性就是采用具体的、能够被衡量的诚信模式来检验人们的行为,并对其行为有所记录。

第三,高校诚信建设实践缺乏整体性。就目前的情况看,高校学生诚信建设有所突破,但教师、管理人员诚信建设缺乏。单单有学生的诚信建设是不完整的,也是很难真正实现的,因为一个人是否诚信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学校的诚信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失信对学生有负面的影响,而且影响很大。当前高校诚信建设不能缺少教师、管理人员诚信建设。

第四,高校诚信建设研究缺乏指向性。从目前学界关于高校诚信建设研究现状看,问题现象研究多,而实践做法研究少。从所发表的专著和论文来看,研究现象和问题的很多,形成了泛泛的空谈,对改进高校的诚信建设实际意义有限,而很少有学者提出可操作的诚信方案,目前只有学生的诚信档案在个别高校实施。从研究来看,现在各高校的诚信方案实践的做法几乎都是针对学生诚信问题的,很少有人对实际效果进行跟踪和进行规律性的总结,使一些尝试性的做法难以推广。

三、高校诚信建设的总体构想

(一)制定和完善高校诚信的法律法规

制定高层次的诚信立法,目的是强化诚信的法律义务,而不单单是道德境界,使高校诚信领域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1.国务院应当制定学术诚信研究行为的法律规范。目前立法有知识产权法,还急需由国务院以行政法规形式制定并公布实施的《中国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诚信研究行为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高校科学研究的教师和学生。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避免高校师生在科研的道路上自己摸索前进的尴尬。此前,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不具有法律规范性质,只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学术契约,所以它对学者强制约束力远远不够。二是内容简单粗糙,规范性不强,没有程序方面的规定。三是现在的规范散乱不系统。《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只能适用于人文社科学术研究,还缺少自然科学的学术研究的规范。针对科学研究的法规是:2007年12月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只有8个条款直接涉及科研诚信建设和规范科研不端行为。针对大学生的学术诚信问题又另行规定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恪守学术规范、帮助学生树立学术道德,但这个行政文件不具有道德规范也不具有法律规范性质,仅仅是一个道德的号召。

2.教育部应当修订学生管理的法规。目前,高校管理及与高校学生有着密切关系的法律有:1981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1989年实施《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1990年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就学位评定程序来说,关于研究生管理有1995年发布的《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从目前的规定来看,学位评定诚信、学生管理诚信的内容还没有明确纳入其中,比如考试作弊、成绩造假等,教育部应将学生管理的法规进行及时修订,从而有效地遏制学生失信行为的发生。

3.制定调整高校与各服务公司关系的服务诚信法规。现在大学后勤社会化,在服务方面存在诚信缺失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不能提供优质服务上。另外,目前保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靠民法调整还不够具体,比如学生权益在受到后勤服务的侵害时,学生向谁索赔,学校是否承担责任等问题还不明确。

(二)大力推进高校诚信教育

1.诚信教育要从知晓诚信规范开始。首先全校师生应人手一册诚信规范。知晓后还要做出承诺,承诺就是别人信任的开始,以此激发人们诚信的信心与动力。因为被人信任是有尊严生活的开始,过有尊严的生活,人生才有积极意义。所以高校的诚信教育要从让高校所有人员知晓诚信规范开始。

2.高校诚信教育要从教育者开始。教育者中教师的责任重大是诚信教育的重点,学生出现诚信问题,首先是老师有责任。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教师本身就不懂学术诚信规范,自己不知什么是借鉴他人成果,什么是抄袭,如何教育学生,所以最重要的是解决老师自己的诚信问题,教育者要首先接受诚信教育。

3.学生的诚信教育更不能忽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要注意务实性问题,在学术研究中避免学术失范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是正确引用,什么是抄袭。将诚信教育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相结合,力求让大学生成为既是各个领域学术技能,同时具备诚信学术公民所必需的素质,只有这样,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才有希望。

(三)建立健全高校诚信档案

在高校诚信建设中,将高校的所有人员全员参与诚信建设是取得实效的关键,诚信档案要人手一册,诚信档案的设计应在第一页显示高校师生的诚信承诺。但由于人员的岗位和职责不同,诚信的档案的设计应有所不同。高校教师的诚信重点在于学术诚信和教学诚信。管理育人重点在于招生管理、考试管理、学生管理。服务人员重点在于提供已承诺的服务。对学生缺乏诚信则重点在学术诚信和考试、评优等方面。

(四)积极建设高校诚信文化

明礼诚信、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潜移默化影响广大师生。开展各种校园诚信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诚信育人环境,可以增强高校师生诚实守信意识,可以促进师生严谨治学,可以树立高校的良好形象。可以在每年的开学第一周定为诚信周宣传诚信,将教师、学生诚信的典范进行大力宣传,将学生诚信收到奖励和不诚信收到惩罚的故事融入大学生的各种活动中。

(五)建立和完善失信惩处机制

目前,国家在高校的诚信处理上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各高校制定的处理规定有不统一的现象。所以教育部应统一立法,实现失信的投诉举报、调查核实、监督监察、公开公示和惩戒处置的程序有法可依,特别要规定对不服的处理决定与诉诸司法救济相衔接,避免失信处理定性为行政处分,只能通过申诉等其他途径来解决,造成不能有效地保护其自身权益的问题,从而有失公开公平原则。

总之,高校诚信建设复杂艰巨,任重道远。国外的大学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我国的高校要想建成世界有一定影响的大学,需要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努力,还必须以远见卓识和勇气魄力推进实施,才能把高校诚信建设好。

[参考文献]

[1]董娅.当代大学生诚信状态研究报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龙庆华.高校诚信道德建设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3]魏昕,博阳.诚信危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杜秀娟 朱玉丽

高校诚信道德分析论文 篇3: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原因及策略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很突出,这对于学术界的发展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都是极为不利的。本文分析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深刻剖析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

近年来,高校频发的学术不端行为事件使高校教师的社会声誉、公信力及高校的学术声誉都面临危机,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败坏了整个高校生态圈的学术科研风气。基于此,本文探究导致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并探索解決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对策。

一、当前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高校频发的学术不端行为事件使高校教师的社会声誉、公信力及高校的学术声誉都面临危机。我国学术界对学术道德失范的没有统一的定义,只是集中在两个词——“学术道德,失范”上进行解释。

有些学者认为学术道德失范是高校学术共同滑坡的现象;有些学者认为学术道德失范指学校教师出现抄袭、剽窃、伪造数据、低水平重复以及引用不当等行为。综合各学者观点,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术活动中的抄袭剽窃行为;二是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三是捏造数据或其他研究事实;四是论著撰写过程中伪造注释或参考文献;五是他人成果上署名;六是一稿多发的行为;七是论著撰写过程中的不当引用;八是对研究数据有目的地进行取舍;九是将同一个项目进行多头申报;十是在项目申请过程中隐瞒真实信息等等。

二、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探究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去分析,一是现有社会环境,如管理机制不完善及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等外在原因。二是部分教师个人学术道德修养不足,如极端的功力主义取向导致学术道德失范。从这两方面探究导致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从根本上找到原因,并解决问题。

(一)高校相关制度不完善

为了激励教师尽快投入到学术研究之中,使其更快更好的出学术成果,高校在学术制度的设计和运行上制订了各类制度,主要鼓励高校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但受到一些不合理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本文选取较为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学术道德惩罚机制不健全。学术道德失范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学术道德所涉及的制度不完善,没有惩罚。有些高校对于教师的失范行为处理较为简单,主要是怕把事情闹大,影响本校的名声,这些学术道德失范的教师等事情平静后换个学院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没有真正的惩罚,给其他教师的心里埋下犯错可宽松的种子,如2018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翟天临事件”,追究了其导师的责任,在学术圈掀起自查的热潮。高校学术道德失范法规的缺失和管理措施的失衡,让部分教师存在侥幸心理,所以高校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经常被媒体报道。

第二,高校学术成果审查机制和评价机制不完善,造成教师急功近利。高校教师晋升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是引领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标杆,但是一些条例使部分教师学术研究方向较为狭窄,且为了快速评职称,论文数量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违背学术道德的手段走上捷径,如一稿多发,同个项目多方申报等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更甚者不惜冒险违法违规。一些教师职称评定不合理,使高校教师只是为了评职称做学术,极其浮躁。还有学术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造成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不断发生,影响学校的持续性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还有学术成果评价制度的漏洞造成部分高校教师为个人利益冒险。

(二)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素养不足

第一,极端功利主义倾向。社会中的功利主义对部分高校教师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教师自身道德品质不过硬,表现出极端的浮躁,盲目追求学术成果的数量和政策风向,“功利主义”倾向是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

第二,部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滑落。这类高校教师自身道德品质不过硬,违背学术求真的初衷,为满足私欲,追求声誉,做出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古往今来,大学教师不仅是知识与真理的传播者,还是不断追求真理的追随者。学术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客观地反映真实的世界,学术研究也必须是探索和捍卫真理。而现今,部分教师为成就功名和谋取利益屡屡以身涉险,不断出现学术道德失范的行为。还有部分高校教师为利益成立“小团体”,为维护局部、短期的利益,不断引诱年轻教师加入团体,为“高层”全程申请项目并代笔写论文,满足“高层”的野心,实现个人升迁。

三、解决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应对策略

部分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已成为阻碍我国建设“双一流”高校的绊脚石,高校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主要源于当前的学术环境和教师个人的学术素养这两方面,因此,本文从这两方面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必须完善高校相关管理制度

改善优化高校的学术环境,是治理学术道德行为失范的主要着力点。在学术环境的优化上,必须完善高校相关管理制度,高校的各项制度是教师正常开展科研工作的依据和保障,制度的设计和出台必须要经得起考验,不仅有法律依据,最重要的是能扭转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进一步完善各类考评制度。

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的设计必须公开、公正、透明,不仅考虑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内在需求,还要考虑到不同学校学科发展的规划。教师的学术成果评价机制一定要注意处理学术与教学的关系,现有的机制是重学术轻教学,必须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引导教师有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还要保证学术成果评价工具的公正性,评价学术成果不能仅仅依靠期刊或者检索工具,这也是容易造成学术腐败,因此,相关部门要制定合理的学术成果评价机制,同时还要建立监督机制,避免出现腐败行为。

最后,杜绝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必须要有法律约束,我国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惩罚比较轻,多数是道德谴责,因此,必须建立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惩罚机制,对有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教师必须进行行政处罚、追究法律责任,还要建立信誉档案,只有加大惩罚力度,使存在侥幸心理的教师不敢轻易触碰红线,也是对诚实守信学者的公正。

(二)提升高校教师道德品质

第一,克服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高校教师在工作中必须克服功利主义的不当价值取向,因此,高校可以选择入职培训或者其他各类培训等活动为平台,引导高校教师秉承一颗求真的执着之心,潜心学术、刻苦钻研,还要引导其注意追求真理手段的震荡合理性,明确学术诚信的“道德底线”思维,自觉抵制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严格要求自己,克服功利心态,这样才能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坚持并取得最后的成功。

第二,加强诚信教育,实现道德自律。一是加强科研诚信的宣传教育。在高校教师一踏入学校那刻起,要全过程全方位对教师进行科研诚信教育,对优秀的典型和楷模要加大力度宣传并给予表扬,引导教师在科研中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二是高校教师要努力实现道德自律,身为教师要秉承专业精神去求真,履行应尽的责任,做到公平、公正,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严谨自律,不为私利成立小团体,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主动将自律的道德力量内化,形成道德自律,成为一名有尊严、诚实、求真的人民教师。

基金项目:海南大学“课程思政”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教师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dsz20-2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郭晓冉.高校部分教师道德失范行为的伦理审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1):144-149.

[2]阎光才,张银霞.高校学术失范问题的探索性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8(02):121-134+191.

[3]杨玉圣.学术腐败、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关于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2002(06):28-34.(作者简介:王博耘,硕士,助教,海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王博耘

上一篇: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高校优化师生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