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1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质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课程思政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形式、新实践,是当前形势下各方高度关注的前沿问题,更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第一篇:地质教育论文范文

基于OBE理念的地质认识实习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摘 要] 如何在OBE理念指导下的野外地质认识实习中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教学实践,以西南石油大学峨眉地质认识实习为例,介绍了野外实习过程中基于基础地质知识实际化、专业技能提升化、创新能力引导化三方面的理论和课程思政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过程,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爱专业的热情,正确认识专业特色、树立专业自信并建立保护地质环境的现代地球科学意识。同时,对相关理工科专业实践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思想教育;野外地质认识;OBE概念

[基金项目] 2020年度西南石油大学示范教学团队建设项目“课程思政”(X2020KCSZSFTD02);2020年度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思政”;2019年度西南石油大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思政”(X2019KCSZ002)

[作者简介] 杨西燕(1982—),女,四川遂宁人,沉积学专业博士,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沉积储层研究。

大学教育不仅仅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提高,更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的引领,即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然而,目前大学中的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育是相分离的[1],如何做到专业课知识的引领与思想政治元素的自然有机融合,要求高校教师在尊重专业课程规律的前提下,在实现课程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深挖课程价值引领功能,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觉呆板、枯燥和无趣。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探索多针对校内的课堂教育[2],对于理工科地质地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野外实习是对课堂内知识应用的检验,是重要的实践类课程。其中,在大一进行的第一次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旨在引导学生以地球科学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各种地质作用和地质现象,培养良好的地质思维和实际工作方法。在OBE理念指导下如何进行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提高的野外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课程思政引导,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改革内容。

西南石油大学的地质认识实习,经过几十年的改革探索,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加强团队协作和独立思考能力、完善成绩评定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已取得了一些成效[3]。但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的要求下,前期的教学改革中如何有机融入思想政治元素,是课程目前最值得探索的内容。

一、地质认识实习的课程特色

地球科学的实践性很强,因此,西南石油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专业在大学期间将进行3~4次不同内容的野外地质实习。在大一“普通地质学”课程结束后进行的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是刚迈进地球科学大门的学生第一次与地球科学近距离接触,是学生第一次真正认识地质、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是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野外实践化的最佳途径。该实习还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地质思维和地质习惯、建立对地球科学兴趣和团结协作意识、树立严谨科学工作态度的重要任务。第一次野外地质实习,是学生在野外与地球科学的“初恋”,恋好了,学生将信心满满地迈入地球科学的殿堂,恋不好轻则沮丧,重则言弃[4]。

地质认识实习具有得天独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是纯野外实践。夏热冬寒的野外实习过程本身就是艰苦的,除了涉及常见的矿物、岩石和地形地貌内容外,还有地质灾害现象,如崩塌、滑坡等,还涉及环境保护、减灾防灾等内容。教师在这些实习内容中进行合适的思想政治引导,可以让学生感受艰苦奋斗的地质精神,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二、OBE理念指導下理论教学与思政育人的融合

OBE教学理念是Spady等在1981年提出的以学生为本[5] (P1-10),以能力、目标或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目前已成为英、美、加等国家教育改革中的主流理念。它是基于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目标为学生通过教育过程取得的成果,其核心理念为:以生为本、结果导向、持续改进、鼓励成功。在OBE理念指导下开展地质认识实习理论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其实质内涵就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以学生能力提高为目的,以野外实践教育为载体,通过设计与地球科学相匹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核心价值体系,将各方面的思政元素与专业实践教育有机融合、相互联动、全过程评价并持续改进,关注学生野外实践能力的提高,按照基础地质知识实际化、专业技能提升化、创新能力引导化三方面进行理论教学和课程思政引领的探索,最终形成地球科学特色鲜明、育人成效显著的产出导向的理论教学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体系。

(一)基础地质知识实际化

课堂内的理论知识和现象在野外实际化,是地质认识实习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进行野外地质体或地质现象的识别和定性描述,对比分析相似地质体/现象,加深对课堂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建立地球科学的感性认识;同时,传递专业课程内容,建立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树立严谨的科学工作态度。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按照统一讲解、分3~5人小组协作讨论分析、统一对结论进行探讨的总—分—总的模式进行,在理论教学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以峨眉地质认识实习中的四坪村和黄茅岗剖面为例,基础地质知识实际化教学过程中的实习计划和课程思政引领计划见表1。这一过程不仅是OBE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的体现,同时在理论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油气行业,爱专业、爱行业,提升专业自信心,并理解油气资源勘探对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二)专业技能提升化

地质认识实习专业技能的提升,主要是在对地质体/现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用地质工具和地形图,对地质体/现象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主要包括地层产状的测量、标本的采集、地质剖面图的绘制和地形地貌的识别等。通过这些专业技能的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地质绘图能力等,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等。以峨眉地质认识实习中杨岗和雨田坝剖面为例,提升专业技能教学中的实习计划和课程思政引领教学见表2。这一过程是在OBE理念指导下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锻炼学生地质工具的使用及基础地质图件的绘制能力;同时,在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

(三)创新能力引导化

在地质认识实习中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在进行基础地质体/现象的认识和定量、半定量化进行地质体/地质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某一地质体/现象的专题研究。专题研究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要求学生在前期实习过程中寻找感兴趣的点(发现问题的能力),或教师提出的某些关键的科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将要研究的科学问题。在实习最后两天的专题研究期间,学生首先划分2~3人的小组,结合实习前期问题,小组内讨论研究的具体内容、方案等(分析问题的能力),再寻找合适的实习点进行某一地质体/现象的详细研究,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深入实习小组,引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培养学生地质思维习惯。专题研究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专题研究报告。以峨眉地质认识实习中龙门硐、四坪村和杨岗、川主等剖面为例,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中的实习计划和课程思政引领教学见表3。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也是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亦建立了地质思维,掌握了实际工作的方法,培养了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三、结语

地球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学生大学期间第一门野外实习课程,地质认识实习在OBE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基础地质知识实际化、专业技能提升化、创新能力引导化等三个方面进行理论教学,并在理论教学中有机融入环境保护、石油精神、地质精神为内涵的思想政治元素,可培养学生的地球科学热情,建立良好的地质思维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形成地球科学特色鲜明、育人成效显著的以产出为导向的理论教学与课程思政相結合的体系,确保培养优秀的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宁华,鲍雨欣,程晓敢,等.新时代地学野外实践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8(4):28-31.

[2]钱自卫,朱术云,张卫强.地质野外实习中的课程中探索与构建——以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2(3):13-16.

[3]范存辉,张哨楠,范翔宇,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地质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41):137-138.

[4]张利,朱宗敏,谢树成,等.快乐教育 快乐学习 快乐地质——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9(47):27-30.

[5]Spady W G. Outcome-based education: 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M].Arlington, va: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1994.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ield Trip of Ge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OBE Concept: Taking the Field Trip of Geology in Emei Area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ANG Xi-yan, FAN Cun-hui, WANG Hao-zheng, ZHOU Yi, FAN Xiang-yu

(School of Geo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China)

Key words: ideological education; field trip of Geology; OBE concept

作者:杨西燕 范存辉 王浩铮 周翊 范翔宇

第二篇:地质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摘 要] 课程思政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形式、新实践,是当前形势下各方高度关注的前沿问题,更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地质认识实习”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大一新生第一堂专业实践类课程,充分挖掘思政育人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体系的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在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进行正确价值观念的塑造,将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同频共振,契合当前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关键词] 地质认识实习;思政教育;资源勘查工程;融合;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 林木森(1987—),男,福建古田人,博士,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构造地质学专业讲师,主要从事地质学研究。

一、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开启了中国高校课程思政化改革。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2020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抓准抓实课程思政建设,要设计实施好勘探、采掘、冶炼、加工的工艺流程,做好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找准不同课程“结合”切入点,体现到教学全过程。由此可见,国家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和思政育人效果。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迎来了新的时代[1-4]。

高校所有的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的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地质认识实习”这门专业实践课程的思政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为指导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作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地质认识实习”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必修课,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是本科生步入地质学科的第一次野外专业实习。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将思政育人元素充分渗透融合于专业知识体系讲授,实现“术”“道”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学科知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刚升入大学的学生正确科学态度的养成以及价值观念的塑造,培养出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新时代大学生,对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简介

“地质认识实习”课程主要以福州市区及周边地区地质现象为实习对象,在有限的实习地点充分挖掘相关地质现象进行教学[5,6]。课程内容包

括区域岩浆岩地质、沉积岩地质、河流地质、海洋地质、构造地质以及人文和旅游地质情况,罗盘使用、野外定点、素描图绘制、样品采集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總计8条野外地质教学路线如下表。

福州盆地处于华东地区,地貌上属河口盆地,东、西、南、北分别为鼓山、旗山、五虎山、莲花山,海拔多在60~1000m之间。闽江自盆地西北流入,在南台岛西北端分成乌龙江和白龙江两支流横贯盆地,并于南台岛东南端汇聚,并大幅转向北东入海,入海口处沿琅岐岛南北端,又分别形成长门水道和梅花水道。盆地内部主要为第四纪冲积海积平原,分布着许多“岛”状花岗岩残丘。在大地构造上,福州盆地位于华南褶皱系东部,闽东火山断拗带东部,近平潭—东山剪切构造带北段西侧,为第四纪中晚期形成的断陷盆地,边界由两组长10~20km,呈NE向—NEE向和NW向—NNW向的断裂构造围限:北界湖头-苗圃断裂、南界五虎山北麓断裂、东界鼓山山前断裂、西界闽侯-南屿断裂。盆地基底主要由中生代花岗岩和火山岩组成,第四纪以来由于新华夏构造应力场出现左旋扭动,福州地块在挤压和扭动联合作用下,上述各组断裂所切割的断块产生差异性升降运动,形成福州盆地。

通过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认识、描述、分析,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室内所学的基本地质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地质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初步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适应野外工作环境,为后续相关的地质类课程和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实施课程思政后,这门课程更多的加入思政育人目标,即需要将本课程的专业设置背景、本学科发展的知名人物及其事件以及福州发展特色等融入野外实践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信念,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政育人内容和理念的加入,真正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

在整个野外实习过程中,大学生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大学生进行理性因素的整理,有剖析事物表象的意识,同时也受到非理性因素的驱动和控制,因此,需要来自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长期以来,老师们只注重讲授野外的基本地质技能和方法,缺乏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野外实践教学的结合,教师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7]。“地质认识实习”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些资源能够使课程思政得以实现。地矿类专业多为野外作业,工作辛苦,存在诸多未知因素,所以在地质认识实习过程中,对于大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的教育至关重要。而且我们在面对大自然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要时刻向学生灌输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等基本国策,让学生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意义。对于理工科的大学生,在具体实践中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人文知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思政教育与专业实习的有机融合

思政的内涵非常丰富,课程的时间有限且课程本身的知识点不能盲目删除,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相融合,是所有高校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在授课过程中讲点思政内容,而是真正做到不漏痕迹地融合。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仅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也直接影响思政教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育学生,更育教师。一门好的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支撑,还必须博览群书、学贯中西、鉴古通今,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充实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多领域的知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用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来看待、处理专业难题、时代课题。“地质认识实习”充分挖掘实习地区及实习内容的思政育人元素(表1),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着力点,构筑爱国共识

教师要通过多種形式的学习、宣传、教育,向学生讲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鲜活案例,传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爱精神,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进一步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情感认同。例如,在琅岐岛野外实习路线中,讲述琅岐岛地质环境知识点时,描述该岛有大面积的闽江淤积冲击物,土地平整肥沃,是天然的蔬菜种植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时,就提出要把琅岐岛列为福州市最大的菜篮子基地,解决福州市民吃菜难的问题。此种教学方式将党的利民举措无声的融入专业知识当中。

(二)以“团结协作教育”为着力点,加强合作意识

在野外地质工作过程中,团结协作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观念,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动员和鼓励广大学生形成团队,积极配合,力所能及地发挥自身优势,又快又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例如,在常规的定点描述环节,要完成的工作包括现象描述、样品采集、产状测定等,这就要求各小组的学生必须发挥团队的作用,良好的协作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教师的要求。

(三)以“敬畏自然教育”为着力点,尊重自然规律

在野外,面对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教师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意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传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强化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与认同感。例如,在五虎山路线实习中,“五只老虎”的形象就来自于大自然的精雕细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留下了诸多大好河山,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面临自然力量时,应注重顺势而为,而不是横加破坏,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四)以“职业道德教育”为着力点,增强时代使命感

在野外教学中,除了地质工作者外,我们还可以见到形形色色的社会公众,教师要以清洁工、公交司机、警察等普通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职业素养作为生动教材,让大学生们在感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引导他们增强责任意识,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例如,通过野外地质工作,让学生切身体会地质职业的特点,不但使他们掌握野外地质技能和工作方法,也能培养他们艰苦朴素、不怕吃苦的地质精神。《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中提道:“地质队员在野外考察时的工作和生活是单调枯燥和艰苦危险的,但也充满了神奇和乐趣。我坚信,没有翻不过去的山,也没有到不了的岭。”[8]因此,地质人员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既是对身体的锻炼,又是对人的意志、品格的磨炼。

(五)以“规则意识教育”为着力点,培养理性思维

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诚实守信,保持理性,分清是非,遵守规则,树立法治思维。在实习动员阶段,就明确向学生传达规则意识,要求学生签订实习安全责任书。景区实习,要遵守相关管理规定;荒野实习,要听从教师指挥,注意安全。

(六)以“人文知识教育”为着力点,提高综合素质

理工科大学生往往人文知识匮乏,这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9]。教师要将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合理融化,培养他们基本的人文素质,帮助和鼓励他们理解历史上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切实增强他们对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堕落人文意识的批判力和抵抗力,使他们真正感受和体验到人性的美好和不可让步的尊严。例如,学生在鼓山和乌山等景区实习时,就有非常多的人文景观,教师要提前备课,做到让学生不仅能明白岩石的地质意义,而且能了解其背后鲜活的人文故事。

(七)以“专业思想教育”为着力点,树立报国情怀

教师要结合各自专业的课程特点,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教育引导学生立志学好专业知识,学精理论、学深知识、学透要义、学活应用,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以己之长为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社会需要和人民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效果探讨

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改进,思政育人效果显著。2018级地采复合班的赵俊峰、沈文博等和2019级地采复合班的陈镜文等同学,在“地质眼观”的微信公众号中发表了多篇小文章,并且有效地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元素相结合。此外,笔者还发现,尽管本门课程每学期只有短短一个月,但是授课结课后许多学生仍与教师保持QQ、微信、短信联系,在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时遇到不解问题,也会随时请教。这表明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不仅能启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掌握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能融洽师生关系。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能力为重、兼具学科知识和正确思想的人。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学科专业知识,更要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作为课堂教学实施的主体,授课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还要具有一定的思政基础,术道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课程的教学育人功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參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3]孙海涛,王贵文,钟大康.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9(1):37-39.

[4]杨雪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9(50):20-22.

[5]王翠芝.福州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9.

[6]李晓敏,肖爱芳,彭向东,等.地质学知识点“微化”初尝试——以普通地质学及地质认识实习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19(5):57-59.

[7]陈宁华,鲍雨欣,程晓敢,等.新时代地学野外实践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8(4):28-31.

[8]温家宝.温家宝地质笔记[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6.

[9]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12-14

Key words: Geological Cognition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integration; curriculum reform

作者:林木森 李晓敏 肖爱芳 彭向东

第三篇:工程教育认证的煤层气地质与勘探课程改革

[摘 要]针对本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煤层气地质与勘探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文章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具体介绍了该课程改革实践过程,确立了毕业要求下的课程教学目标,优化了教学大纲和内容,改革了教学活动,制订了课程目标及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方式,并提出了持续改进方案。通过评价改革后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指标点平均达成度,证明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煤层气地质与勘探课程改革效果良好。

[关键词]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煤层气地质与勘探;课程改革;工程教育认证

自2013年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全面展开。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始终坚持“学生中心是宗旨,成果导向是要求,持续改进是机制”的中心思想[1-7]。

2017年12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决定受理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18年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从此翻开了我校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建设和发展的新篇章。煤层气地质与勘探作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工程教育认证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课程。为此,在深刻理解并掌握工程教育认证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对煤层气地质与勘探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对学校及学生的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工程教育认证前的煤层气地质与勘探课程教学现状与不足

1.课程目标不全面,缺少工程设计方面的教学目标。2.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当庞杂,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且以理论知识为主,工程实例涉及较少,从而导致课程重点不突出,学生学起来也抓不住重点。3.教学的达成途径比较单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灌入式”的模式进行讲解 ,学生参与很少,学起来比较枯燥无味。4.教师普遍对课程的持续改进理念领悟得比较差。部分教师对每年的教学比较随意,课程结束后也没有及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导致课程教学没有创新之处。

二、课程改革实践具体方案

(一)确立毕业要求指标点下的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本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情况,煤层气地质与勘探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见表1。

课程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煤成气、煤层气、煤矿瓦斯等基本概念(支撑毕业要求2-3)。

课程教学目标2:掌握煤层气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煤层气的形成、储层、赋存、成藏机理和产出机理等,能够应用其基本原理分析煤层气地质与勘探中遇到的复杂工程问题,并可获得有效结论(支撑毕业要求2-3、3-1)。

课程教学目标3:学习最新的《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0216-2010》;掌握煤层气资源的评价方法和资源量的估算(支撑毕业要求2-3、3-1)。

课程教学目标4:掌握煤层气勘探开发程序与相关技术,涉及地震、钻井、煤储层参数测试、测井等关键技术(支撑毕业要求3-1)。

课程目标5:结合工程实际,掌握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工程设计,能够针对勘探开发中遇到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可行的解决方案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支撑毕业要求3-1)。

(二)优化课程教学大纲与内容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研究,把握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修订煤层气地质与勘探课程教学大纲,精简授课内容,抓住重点难点,结合工程实例,及时将最新理论与技术手段等融入煤层气地质与勘探教学中去。对于与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联系较强的内容,比如地震、钻井、煤储层参数测试、测井等内容在课时上予以适当压缩,把这部分内容放到实验室和工程实践中去。同时增加一些工程设计课,在讲解完煤层气钻井后,可以给出一个煤层气区块,假设要钻一口直井,让学生对这口直井进行煤层气钻井地质设计和工程施工设计,并撰写设计报告,这些都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最后的考核成绩中。通过对核心内容的调整和强化讲解,学生可全面巩固煤层气地质与勘探教学内容,增强对理论与实践的认识,达到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课程教学内容、课时与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见表3。

(三)教学活动改革

改革后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讲授、实验实践及工程设计、课后测试共4个教学环节。

在每次正式上课之前,提前将学习资料发到学生手中,制订一定措施,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在开始授课之前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预习情况,在课堂上有选择地讲解重难点。

在课堂授课中,要注意因材施教,体现“因课定法、因生定法、因师定法、因材定法”和“教要多法”,应不断根据教学内容、课堂学生表现等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同时在授课中,应将知识点和国内外典型区块煤层气情况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解煤层的渗透率和储层压力知识点后,应给学生讲解国内外主要煤层气区块的渗透率和储层压力的大致情况,让学生对国内外煤层气主要区块的地质情况有个大概了解。另外,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展示微视频、图片和仿真模型等,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对煤层气形成、赋存、成藏及产出有一个立体的认识。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授课,例如开设煤层气研究性授课和专题系列讲座,作为煤层气地质与勘探课程的补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以达到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

教师在实验实践及工程设计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弄明白实验或工程的原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到了实验室或工程现场一头雾水,同时将预习情况计入实验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通过设计等温吸附实验、压汞实验、钻井地质设计、钻井工程设计等8项教学案例,让学生明白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培养学生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参观学习煤层气井钻井、测井等实际工程,将理论与实践及时结合。最后,教师布置实验及工程设计等作业,让学生以3~5人为小组共同完成,课程结束后一周之内上交作业。

每次上完课后,都要进行课后测试。课后教师会在学习通上对学生进行测试,测试题知识点全面,题型多样。学生完成测试提交后,教师要及时批阅,找出不足,并将批阅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在下一课堂之前将不足之处进行弥补。除了课后测试,教师还可在学习通上设置一些重点热点问题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四)制订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考核方式

煤层气地质与勘探课程目标达成度考核及目标分值具体见表4,主要从期末考试、课堂参与和课后测试、实验和实践、工程设计4个方面进行评价[1,8]。从表4可见,课程教学目标1和3达成度均由期末考试、课堂参与和课后测试来评价,其所占分值分别为8和7;课程教学目标2则由期末考试、课堂参与和课后测试、实验和实践来确定,分值占35;课程教学目标4达成度考核范围广,期末考试、课堂参与和课后测试、实验和实践和工程设计均有涉及,目标分值所占比例也较高,为40;课程教学目标5由工程设计来考核,分值为10。课程教学目标中每个考核项目的得分均有标准,期末考试项每个考查点的分数由各个考题的评分标准计算;课堂参与和课后测试的得分从课堂讨论问题的参与度、课后测试完成进度和准确性等方面计算;实验和实践环节的考查点得分从实验与实践的预习情况、流程规范情况、报告质量情况等方面计算,而工程设计项目的得分从工程设计的规范性、准确性等方面计算。

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详细考核计算方法见表5。由表5可知,所有课程教学目标在2019年的达成度均好于2018年的达成度,特别是课程教学目标1和目标2在2019年的达成度较2018年提升幅度较大。课程教学目标3和目标4的达成度在2个年度都较高,2019年更是高达0.87和0.84。课程教学目标5的达成度在2018年、2019年分别为0.79和0.83。

(五)制订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考核方式

学生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考核方式见表6,指标点2-3和3-1达成途径均根据每节课(包括实验实践及工程设计)的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测试及期末考试完成情况来评价。毕业要求指标点2-3评价按“平时考核分值×0.35+期末考试分值×0.65”计算,其中平时考核分值根据课前预习记录、课堂参与度、课后测试分值及实验报告质量综合评定,期末考试分值根据评分标准评定。毕业要求指标点3-1按“平时考核分值×0.2+期末考试分值×0.55+工程设计分值×0.25”计算,其中平时考核分值和期末考试分值评定标准与指标点2-3相同,工程设计分值则按工程设计过程及结果给出成绩。

根据以上评价原则,毕业要求指标点2-3在2018年和2019年的评价值分别为0.78与0.85,指标点3-1的2018年、2019年评价值则分别为0.83与0.87,总体来说,指标点3-1的评价值高于指标点2-3。

三、课程的持续改进方案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及课程教学目标和毕业要求指标点评价情况,煤层气地质与勘探课程的持续改进方案如下。

(一)定期记录、评价和跟踪

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参与和考试成绩分析等,记录学生对煤层气地质与勘探的基本理论和工程知识的掌握情況,评估学生能力的达成度。

(二)评估的结果作为下一年课程改进的依据

通过对2018年度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提问、课后测试和考试成绩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煤层气的赋存机理和成藏机理理解得不够透彻,因此在2019年度授课过程中,加强了这方面的知识讲解,同时分析了中国典型区块煤层气赋存机理和成藏机理,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立体的认识。通过改进,2019年度学生对理论的学习达成度有较高的提升。

(三)利用其他可以协助持续改进的资源

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模具并结合具体的区块对煤层气的赋存机理、成藏机理和产出机理进行详细讲解,以提高学生对煤层气的地质理论与成藏机理的认知水平。

四、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煤层气地质与勘探课程改革效果分析

通过对表5和表6的分析可知,2018年度煤层气地质与勘探课程教学目标1和目标2的达成度相对较低,因此教师在2019年分析了原因并调整了改进方案,增加了对煤层气的赋存机理和成藏机理难点的讲解与课时,2019年度这2项的达成度均有较大提升。课程教学目标3、目标4和目标5在2018年、2019年的达成度均较高,说明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煤层气勘探开发程序与相关技术及工程设计等内容,能够针对勘探开发中遇到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毕业要求指标点2-3和3-1在2018年和2019年达成度均较高,但总体来说,指标点3-1的评价值要高于指标点2-3,也更加说明学生具备了工程人的素质和能力。由以上分析可知,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煤层气地质与勘探课程改革效果良好。

五、结语

2017年,在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对河北工程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勘查工程进行专业认证之际,笔者针对煤层气地质与勘探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在改革中,确立了毕业要求下的课程教学目标,优化了教学大纲和内容,改革了教学活动,制订了课程教学教学目标及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方式,并提出了持续改进方案。实践证明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煤层气地质与勘探课程改革效果良好。最后,河北工程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也于2019年1月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参 考 文 献 ]

[1] 霍纬纲.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建模与分析课程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9(11):94-98.

[2] 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5(Z3):33-35.

[3] 孙晶,张伟,崔岩,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理念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8(7):71-73+86.

[4]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EB/OL].(2018-08-07)[2020-04-10].http: // www.ceeaa.org.cn / main!newsView4Simple. action? menu ID=01010702&ID=100000607.

[5] 王娜.中国大陆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高等理科教育,2011(1):64-67.

[6] 刘丽,顾雪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认证及改革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5(4):83-85.

[7] 范存辉,陈伟,胡明.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7(1):88-89.

[8] 刘瑛,刘洁,李佰洲.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J].机械设计,2018(S2):339-342.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张贝贝 金超 赵存良 王艳楠 吴复柱

上一篇:质量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高校道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