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教学中融合的可行性研究

2022-11-13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是能互相借鉴, 互相融合, 共同发展是可能的,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 就同一个歌唱者掌握两种唱法的可能性提出自己的看法。

1 教学中两种唱法互相融合的可行性

在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相互融合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用美声演唱中国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时, 留给听众的一个总体感觉是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通病——声音极富共鸣, 吐字却含混不清;技巧十分娴熟, 但风格突兀诡异。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感觉呢?这难道真的是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本身有无法逾越之鸿沟吗?细细推敲个中原因, 客观的、外在的因素固然不少, 但进一步追究下去, 主观的、内在的原因亦不可忽视, 因为在我们的观念和实践中都存在着不少误解或偏颇, 这种偏颇既属于歌唱者本人, 也来之较为根深蒂固的欣赏习惯。笔者总结教学经验, 认为有如下最具代表性和较有影响的两大原因。

首先, 美声唱法应当注重声音和技巧, 落实到发音与吐字的关系上则认定吐字上传统美声是服从共鸣前提下的吐字, 也就是说吐字服从发音。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接受西洋唱法训练总不能也没必要像民歌或曲艺演员那样做到咬字吐字清楚。针对这一观点,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很多人在向国外学习美声唱法的同时却染上了一些美声学派早已摒弃了的错误声音概念, 如声音向后倒、摇晃、语言不清楚等毛病。这些问题自然也通过教学传递给后来的声乐学习者身上, 所以会给部分人形成上面这种观点。

然而, 这实在是对美声唱法的莫大误解。事实上, 各个时代的美声学派的代表人物无不强调吐字的重要地位。意大利美声学派的奠基人卡契尼在《新音乐》一文中便着重强调“首先是字, 然后是节奏, 最后才是声音。”C·兰皮尔蒂也要求学生不仅要把元音唱得圆润纯正, 还要把辅音唱得清晰, 强调要像讲话那样去唱歌。可见, 真正的美声唱法历来十分重视咬字吐字的, 但是正如前文所分析的, 因为西方语言与汉语存在重大差异, 所以造成美声唱法在民族化过程中造成一定的困难和误解, 对于此种状况, 在认识层面摆正姿态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在技巧层面上的问题, 则需要长期的实践和学习。而下面的第二种观点恰恰就是在这一点上提出质疑的。

其次, 美声是附于西方语言 (意大利语) 而产生的一种唱法, 它的技巧当然只适合 (至少是更适合) 于西方语言, 一旦当这种美声唱法运用到一种语言系统迥然不同的中国歌曲上面, 那么导致吐字含混也是在所难免的。应该说, 这一看法相对还是比较中肯的, 因为美声唱法在表现中文歌曲时确实存在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反过来也是同样道理, 中国的民族歌唱家虽然咬字清晰, 但声音共鸣等方面又往往不及美声唱法的歌唱家。这里描述的固然是事实, 但笔者试图说明, 这不是必然的结果。

笔者以为, 这一看法首先过分强调了意大利语与汉语、美声唱法与民族演唱的差异, 而忽视两者共性的看法。在看到二者的差异的同时, 我们还应看到, 意大利语与汉语也有颇多相同相通之处:意大利语的元音是五个:a, e, i, o, u。汉语的元音是七个:a, e, i, o、u, U和不独立成字音的色。除了u以外, 两者有五个元音写法相同发音相像, 而色的发音也与意大利语的e有相近之处。汉语虽然有带两个元音和三个元音的复韵母, 如ia, ie, io, iu, ue, ai, ei, oi, au等等, 但其韵母可细分为韵头、韵腹、韵尾, 引长发声的任务都在作为韵腹的元音上。汉语与意大利语在发音上的诸多共性表明, 用美声唱法是可以解决中文的吐字咬字问题的, 完全可以演唱好中文歌曲。对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有精深研究的田鸣恩教授就指出, 意大利语的语音与汉语的语音“非常相近”, 他认为意大利唱法也适合中国语言歌曲的唱法。而多次来华讲学的意大利著名声乐家吉诺·贝基也认为中国的语言很适合于歌唱。当然, 这其中必然的磨合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带过, 要在两者融合中巧妙地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了。但以上的分析和论证至少可以表明一点:演唱者吐字含混并非美声唱法之过, 而更多是出于对美声唱法的认识有偏差和运用不得法。需要注意的是, 运用正确的美声唱法可以把中文歌曲唱得字正腔圆,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掌握了正确的美声唱法, 就保证就能唱好中国歌曲了。许多歌者运用美声演唱确能做到字正腔圆, 但缺乏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所以仍不能得到大众的欢迎。一些专家也就是因此种现象而对美声唱中文歌曲持否定意见。从这种意义上来批评某些演唱者的失度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声唱法只能局限在西方风格的艺术领域内而不能具有民族性格, 也不能说明中国的声乐艺术只能沿用固有的民族唱法模式, 封闭地独立发展下去, 走向世界的中国声乐艺术需要有中国的美声唱法, 也需要有中国的民族唱法。

2 两种唱法在同一个演唱者身上的“融合”

随着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 出现了希望同时掌握两种唱法的探索者。笔者在教学中也身体力行地实现之, 很多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 在很大程度上能把两者很好融合起来。当然, 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融于一身最成功的榜样, 应是素有“中西合璧的夜莺”之誉称的青年歌唱家吴碧霞。她修习民族唱法多年, 成绩斐然, 后转投学习美声唱法, 短短两年之后, 她不但在美声领域取得重大成功, 民族唱法也日益精进。如今, 她是中国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融合的代表性人物, 她经常在个人独唱音乐会中做上半场民族唱法 (美声唱法) , 下半场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 的表演, 自由地畅游在美声和民族这道以前人们认为不可逾越的鸿沟之间。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教学中, 只要掌握好方法, 广泛的学习把握民族歌曲和外国歌曲等作品风格, 通过对学生刻苦的训练, 就能学会对人体这个乐器的调整, 根据作品的需要运用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来演绎不同风格的歌曲, 做到真正“中西合璧”是完全有可能的。吴碧霞开启了一扇原本被认为不可能打开的门, 事实告诉我们, “吴碧霞现象”不应该也不会仅仅只是个别现象, 两种唱法在同一个歌唱者身上不该是传统观点认为的绝对对立的, 而应该是可以有条件地兼容的。在教学和学习中鼓励学生实践这种融合, 对于发掘歌唱者潜能, 丰富声乐知识, 促进演唱者全面发展, 以及探索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进一步互补、融合, 传播中外文化等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摘要:从声乐发展趋势特别是从两种唱法在技巧上的角度, 美声唱法去演绎中文歌曲和运用美声技巧去提升民族唱法, 互相间的渗透互补;以及两种唱法在作为个体的歌唱者身上的融合, 说明二者互相借鉴, 互相融合, 共同发展是可能的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是可行的。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杨佳蓉.声乐艺术在民族生存发展中的作用及影响[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7 (01) .

[2] 王中余.中国合唱音乐作品的演唱用声风格[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02) .

[3] 王德芳.刍议声乐艺术与歌唱艺术的异同[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02) .

上一篇:煤矿机电质量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和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