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教学传统戏曲论文

2022-04-27

摘要:民族声乐教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在学生文化修养、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民乐教学也越发受到关注,不管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方法,都需要不断变革。但是从目前民族声乐教学的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等,这大大制约了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民族唱法教学传统戏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族唱法教学传统戏曲论文 篇1:

试谈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理论的构建

摘    要: 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协调各方同时整理大量的教学资料,各高校一定要予以重视。民族声乐要立足于当代,必须在以往教学的基础上树立新的具有颠覆性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民族声乐    教学体系    教学理念

民族聲乐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目前已经形成博大精深的内容体系,在我国民族文化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在倡导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民族声乐,进一步提高对民族声乐教学的要求,因此积极探讨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理论建构中的基本理念

第一点,立足时代,提出颠覆性的教学理念[1]。对于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这三种唱法,教师要对其进行区别和界定,在颠覆性的理念下改变传统声乐教学方式,将学生修饰训练声音作为教学重点,循序渐进,让学生从本质上真正掌握演唱技巧和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此外,在教学中还要遵循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

第二点,立足文化,体现民族的教学理念。民族声乐教学应该遵循民族文化理念,结合本民族特色,在充分应用民族文化育人价值的基础上教学。《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经出现过相关唱歌方法:“夫教歌者,使先呼而诎之,其声清徵者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这段话指导教师们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除了借鉴教学方式外,在民族声乐的词曲中还应该充分体现民族文化,将核心价值观包含在内。

第三点,善于借鉴。人的发音器官是相同的,所以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练习声乐时都有共同之处。因此,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的时候可以借鉴外国唱法的精华之处,谓之“西洋唱法”。“西洋唱法”以严谨、科学的特点成为全世界争相学习的对象,尤其是美声训练和嗓音训练。总之,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借鉴“西洋唱法”的优点,中西结合,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2]。

二、如何构建科学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

(一)民族声乐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民族声乐教学体系构建的一个重点是教学形式和内容。首先,在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研究中,教师应该从民族声乐的基本内涵和发展历史入手分析案例,对比传统民族声乐和现代民族声乐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民族声乐蕴含的音乐价值和历史价值,这样演唱时才能倾注感情,唱出精髓。其次,加强学生对民族声乐基本原理的掌握,并针对其中一些重要方面开展学术探讨,例如字与腔的关系、演唱过程中的呼吸调节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不同音乐作品演唱方式的理解。再次,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对民族声乐教学理论进行整理及归纳,借助对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总结分析发展规律,解决当前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民族声乐教学质量[3]。最后,认真分析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如传统戏曲、中国歌剧等都是积淀了几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各种演唱方式都极具研究价值,应该作为民族声乐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另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发音等方面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促进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

(二)民族声乐教学课程的开设

开设民族声乐教学课程时一定要确保其丰富性和全面性。具体有以下几个注意点:

1.心理学、教史学等课程。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演唱技巧和理论的教学,还要强化相关科目的学习,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师要重视对声音的音质、音色等方面的纠正和调整,让学生在发声前先设想一下自己的声音,实现对相关生理部位的调整,做出相应的动作,引导学生在发声中实现人体相关部位肌肉及心理的平衡[4]。此外,在发声过程中,心理因素占主导地位,是影响发声效果的关键,因此将心理学纳入民族声乐教学课程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声乐心理学知识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才能正确分析自己发声的心理,正确认知自身,并将这种认知应用到实际训练中,加强演唱功力。根据民族声乐发声特点,教师除了重点关注技巧外,还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思维能力和气质等进行教学安排。

2.加强对音乐、文学两个学科的设置。要加强教学课程建设,就要加强对音乐和文学两门学科的设置,让学生在熟悉音乐的同时熟悉文学。民族声乐作品主要包括歌剧、地区民歌、戏曲等,可以看出民族声乐作品中蕴含丰富的古典文学知识,因此培养学生声乐素养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学素养,奠定文学功底。课堂上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些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时代和内在含义[5]。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学习和了解相关音乐知识,熟练掌握不同作品的风格及特点,加强对音乐作品的把握,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时代的变化,民族声乐教学内容和方式不断变化,教师应充分结合时代背景创新民族声乐教学课程的开设,加强民族声乐教学建设。

3.设置生理解剖课程。生理解剖课程看上去和民族声乐教学不搭边,却是其重要组成。掌握一定的解剖知识,对于学好民族声乐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发声器官,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演唱功力。发声器官是演唱的关键,教师教学时不仅要对发声器官、语言器官、共鸣器官、呼吸器官等生理状态进行分析,还要帮助学生灵活调动这些器官,研究这些器官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时发出的声音才会优美。

(三)民族声乐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主要力量,教师质量对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民族声乐教师要明确“民族声乐”这一概念的内涵,知道民族声乐是民族音乐和发声技巧的结合,这样教学时才能抓住重点。其次,运用传统教法的同时也要结合西洋唱法。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师队伍,构建民族声乐教师梯队。一方面,支持民族声乐教师深入民族内部了解当地的音乐作品,加深对民族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教授学生们时才能更有效、更真实。另一方面,根据教学实际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并将教学经验上传到学校内部的共享平台,大家一起探讨。同时,学校可以和一些民族乐团开展合作,邀请民族乐团老师为学生授课,他们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教给学生的知识远多于课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水平,为更好地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建构中,一方面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形成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具有颠覆性的、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民族声乐教学课程的设计,除了重视技巧性、基础性理论课程的设计外,还要加强实践性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声乐技能。此外,还要着眼于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养的教师队伍,遵循理论性、实践性等教学原则,整体提高民族声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吕鹏.民族声乐理论发展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9(12):180-181.

[2]穆倩.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J].艺术评鉴,2019(6):78-79.

[3]孙雪梅.民族声乐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究[J].青春岁月,2018(16):122.

[4]杨春强.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文艺家,2018(003):201-201.

[5]李静.谈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8(4):217.

作者:金林林

民族唱法教学传统戏曲论文 篇2:

关于民族声乐教学现状的思考

摘要:民族声乐教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在学生文化修养、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民乐教学也越发受到关注,不管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方法,都需要不断变革。但是从目前民族声乐教学的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等,这大大制约了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本文就以民族声乐教学现状为内容,对其相关对策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 现状 思考

民族声乐教学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其丰富的音乐形式以及特色鲜明的乐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音乐素养,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源源不断的输送高素质声乐人才,促进全民艺术修养与文化底蕴提升。从民族声乐教育的现实情况出发,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有计划有目的的制定相关对策,成为了当代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内容。

一、民族声乐的存在意义分析

(一)民乐包含的内容分析

民乐即中国民族特色音乐,由于我国拥有数量极多的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极具鲜明特征的文化特色,故而我国的民乐内涵非常丰富。而民族乐器的数量则更多,除了打击乐器、拉弦乐器以外,还有吹管乐器、弹拨乐器等,二胡、古筝、唢呐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民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的西周时期,现代的民乐大多经过历史的沉淀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与创新。

(二)民乐的主要特点分析

中国民乐区别于其他的音乐形式,其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同时演奏的时候韵律感非常强,音色也有很大的区分与特色,而各民族艺术家在对其创作的时候,各个区域的背景、创作意图也要较大的不同。通常情況下,我国北部的民乐大多较为粗犷有力,而南部的音乐相对更为柔和优美。由于民族音乐不仅包含丰富的音乐特设,还独具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可通过对民乐的分析,研究我国历史与民族特色。

(三)民乐艺术传承发展的时代价值分析

在如今信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我国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容易受到外来文化与外来音乐的冲击,而我国的民乐艺术的生存空间被逐步压缩。因此,政府各职能部门与艺术类院校需要在目前我国社会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做好民族音乐教育研究,更好地保护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二、民族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理念落后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学环境与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转变,高校声乐教学理念也需要进一步更新。但是,一些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过度关注技术运用与专业技能,教师依旧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以及欣赏水平等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反复进行乐理研究训练,或者纠正学生发音,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少,师生互动少,小组合作和集体活动少,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会阻碍学生审美情感与想象力,这样一来学生的综合声乐素养也无法得到全面发展。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目前声乐教学情况来看,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重叠,反复的教学不仅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还会浪费很多优秀的教育资源,增加学校的经济负担。另外,学生总是学习同样的内容,也会觉得乏味、枯燥,这样一来会大大降低声乐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民族声乐教学可行性优化路径

(一)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观念,并彰显教学“艺术性”

随着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作为民族声乐教学的主要参与者,首先需要更新自身的教学意识,完善教学理念,从而不断建立起系统的、科学的、灵活的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第一,增强对民族声乐的重视程度,将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二者进行良好的融合,也就是说,教师在着重教授美声唱法的过程中,也不要忽视民族声乐在艺术教学中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各种音乐类型的价值意义放置在平等的位置上,促使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音乐艺术,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而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凸显民族音乐的艺术性。我国的民族音乐中蕴含着我国优秀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基本理论知识、演唱技巧等隐藏在民族音乐中的文化精髓为出发点。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其在音乐教学中有相当高的造诣,对于演唱技巧和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同时还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深刻地了解音乐相关文化知识。总而言之,教师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应该具体体现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民族性”和“艺术性”两点。

(二)强化民族声乐教材与课程建设,丰富师资力量

首先,确保民族声乐教材和课程的科学性和完善性。学校对于教材选择要给予更多的重视。选择教材时,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现实情况的基础之上,要更具有时代特征以及民族音乐特征。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适合自身情况的民族声乐教材,选一些优秀的曲目,也可以将学校教师创作的,有学习意义的民族声乐融合其中,并加强对基础知识和专业技巧的理论知识编写。除此之外,了解人体发声器官结构,以及发声原理等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从而增强教材的全面性。针对课程建设方面,合理的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二者的课时组合,尽可能的增加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学时,从而在拓展学生知识范围的同时,也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激发出来。其次,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第一,为高校声乐学院的教师提供更多的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机会。音乐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需要声乐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理论知识体系,从而促使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第二,学校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力度。高校对于声乐学院教师的录入标准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掌握经典的、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演唱技巧;文化素养高和经验丰富的,从而促使民族声乐教师队伍的结构逐渐实现科学化,完善化。

(三)完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良好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很积极的作用。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是“一对一”,即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进行专门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切实的遵守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一直面对一个教师,难免会产生厌烦,疲惫的情绪。因此,教师在进行“一对一”教学的同时,也可以适当的增加“集体教学”,或者是“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促使各种教学模式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实现完美的配合。这样不仅保证了因材施教的教学优势,同时也缓解了学生厌倦的情绪,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的为学生邀请一些著名的民间音乐表演艺术团体来学校表演,鼓励学生来参观、学习。在表演结束之后,学生可以向民间艺人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問题,艺人们进行解答。而这样双向式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兴趣被充分的调动出来。

(四)健全音乐学知识结构

演唱者要想通过优美动听的歌声来感染听众,除了掌握高超的演唱技巧,还需要通过自己的演绎表现出音乐作品中的主题、内涵、情感等。因此,民族声乐学习者不仅要掌握正确科学的发声技巧、呼吸方法、咬字吐字方法、共鸣方法等,还要深入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目前,我国大部分艺术高校的声乐专业开设了民族声乐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学生能对民族音乐的概况有宏观的把握。但多数学校和教师没有对这门课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西方美声唱法的教学上。事实上,民族声乐和西方声乐同等重要,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健全民族音乐的知识结构。首先,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模仿民间艺人演唱,强调原汁原味的风格,教导学生在与风格表达与技巧运用上找契合点,强调实践与理论的互动。其次,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大量补充民族声乐教学理论,包括研究民族声乐的历史传统,要求学生阅读声乐典籍文献资料,如《曲律》《乐府传声》《唱论》,吸取曲艺表演艺术家积累的演唱经验,了解民族戏曲的演唱传统等,如此才可以拓宽民族声乐教育理论的学术视野和加强民族声乐体系的构建。

四、结语

通过对民乐的传承价值、民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的研究可以发现,民乐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在民族文化融合与民族音乐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当代教育应该积极承担起传承民乐的伟大责任,通过优化教学手段、更新教育理念等手段,促进民族音乐在当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煜.当代民族声乐多维思考[D].苏州:苏州大学,2016年.

[2]红霞.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音乐创作,2014,(01):186-187.

[3]薛小琴.对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思考[J].黄河之声,2015,(10):43.

作者:栾珊珊

民族唱法教学传统戏曲论文 篇3:

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探讨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声乐教学的改革也成为声乐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发展民族声乐教学的理论基础出发,具体阐述了我国院校民族声乐教学取得的成绩和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对民族声乐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

民族声乐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民族声乐在继承了传统民族声乐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我国民族声乐逐渐受到西方美声唱法的影响,开始朝着多样化发展。民族声乐发展是多种艺术发展的结果,我国传统的说唱、戏曲和民歌是民族声乐发展的前提,传统美学的发展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基础,是一种根基于声乐语言形态和声乐审美情趣以及声乐流派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传统民族文化培育了民族声乐,我国民族声乐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和多样性特征,因此,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发展必须以保持这种特征为基本前提。民族声乐理论是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完善的,本质上具有客观性。在今天,我们必须在继承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创新,融入新的现代理念和样式,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

一、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现状

我国众多高校都十分重视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势下,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民族声乐的现状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我国院校民族声乐教学取得的成绩

我国院校民族声乐教学取得的成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方声乐教学,借鉴西方美声唱法,将西方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唱法相融合,实现了中西文化的有效结合。例如:西方美声唱法具有音色优美且富于变化的特征,且声部区分明显,较重视音区的和谐和统一,因此音量可塑性强,加上其注重气声一致,使唱时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圆润。西方科学的发声方法正好可以弥补我国民族声乐在发声上的不足。②西方美声唱法引进后,我国美声唱法出现吐字不清的问题,不符合传统教学对清晰吐字的要求,但是随着民族声乐的发展,我国终于将吐字清晰和发声委婉完美结合。

(二)我国院校民族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发展。①我国众多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趋同化。在新世纪的今天,民族音乐发展应该顺应世界音乐发展的潮流,不断向多元化发展,实现“百花齐放”。但是,我国目前民族声乐教学模式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重技巧而轻艺术,在实际民族声乐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使整个教学既没有“因材施教”,也没有做到“以人为本”,限制了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的发展。②民族声乐学生的模仿现象严重,高校中许多学生受演艺圈明显的影响,渴望利用民族声乐实现名利双丰收,主动模仿电视网络上演唱明星风格,限制了自己演唱风格的发展。

二、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充分挖掘原生态民歌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重视“民族性”,充分挖掘原生态民歌。我国各大院校音乐学院培养了大量的民族声乐教师,这些民族声乐教师往往精通西方音乐演唱方法,但是对我国民族声乐的“民族性”了解有限,不熟悉我国民歌的旋律和风大,很难教授学生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教师应重视原生态民歌演唱技巧的发掘,了解原生态明个演唱风格,将“民族性”和西方唱法结合起来,促进个性化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

(二)改革民族声乐教学方法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艺术教学也随之不断改革创新,民族声乐教学也应紧跟改革的步伐,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最基本的是完善民族声乐教材。民族声乐教学中选择教材应以曲谱为基础,大量引进经典的音响、音像和图片等作为教学教材,同时扩展理论教材内容,例如:人体发声原理、器官构造和发声特点,各代表民族的风格、语言和审美情趣,还要调整课程设置,引进各类型的少数民族音乐。

(三)强化学生的民族民间意识

民族声乐的学习除了依赖专业的演唱技巧,更注重学生对民族声乐的深层次理解。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风格,要教授学生民歌的发展由来和深层次韵味,使学生能够从感性上认识民族声乐,本质上具备民族民间意识,最后演奏出独特的美感。

(四)培养创新意识,使我国民族声乐与世界民族声乐结合

民族声乐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民族声乐教学也以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因此,民族声乐教学要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反复多次练习中不断改进问题,熟练掌握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民族音乐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融入世界民族声乐内容,培养学生世界民族声乐艺术素养,使国民族声乐与世界民族声乐结合,在本民族声乐特征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为了促进我国民族声乐的多样化发展,我们要充分挖掘原生态民歌、改革民族声乐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民族民间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我国民族声乐与世界民族声乐结合,提高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质量,促进民族教学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孟佳.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J].音乐时空,2015,09:170.

[2]陈卉.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J].音乐大观,2014, 08:44-45.

[3]贺吉军.关于高师声乐教学形式多样化的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2010,04:151-152.

[4]付宗熹.专科师范院校声乐教学形式多样化研究[D].河北大学,2009.

[5]董灵.浅论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J].中国音乐,2007,04:194-196.

作者简介:辜小飞(1976—),女,汉族,重庆巫山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讲师,西南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教育。

作者:辜小飞

上一篇: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论文下一篇:汽车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