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式唱法初期练习

2024-04-10

关闭式唱法初期练习(精选6篇)

篇1:关闭式唱法初期练习

关闭唱法在声乐学习中的正确运用

大家都知道通俗唱法的歌星中,王力宏,沙宝亮,信乐团的阿信能唱的非常非常高,王力宏的《我完全没有任何理由理你》最高音是e3,信乐团的《死了都要爱》最高音是d3。大家一定很惊讶这么高的音是怎么唱上去的,其实,他们都用了关闭唱法。(注意:关闭唱法不一定只在高音区用,中音高音都可以用,你可以整首曲子都用关闭唱,这样不费嗓子)

大家可以把音响声音开的很大,然后仔细听王力宏的《你不在》《FOREVER LOVE》《一首简单的歌》《你不知道的事》,梁静茹的《勇气》,蔡依林《小伤口》,你会发现在这几首歌里,歌手的声音里面有一种共同的音,学术上称之为泛音。由于泛音的声音很小,再加上头腔共鸣与胸腔共鸣形成混音,所以我们不容易听出来,如果能掌握发出这种音的方法,我们就快成功了。

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说话发音的本能是喉咙紧声带紧,而关闭唱法则是必须喉咙放松,练习关闭唱法就是要克服你说话发音的本能。

好了,大家先来练习叹气,来发 “唉” 这个音,注意,不是“爱”,是“唉”(注意不是那种只有气没有声的轻叹,而是有声音的叹气)。关键是“以气带声”,就是用气流去冲击声带发出声音,而不是用嗓子发音,并且口腔的形状是打哈欠的样子,也就是说喉咙要打开,要非常放松。

学习关闭唱法一开始是比较难的,但只要掌握了发声的技巧,后面就越来越简单,如果你已经成功的叹气了,额,你就用这种叹气的发声方法找感觉。

如果你已经初步学会了关闭唱法,那么你就可以轻松的唱《死了都要爱》了,练会关闭唱法以后,本人激动的不瞌睡了,第二天下午坚持着和朋友去KTV,我用关闭唱法唱了几首王力宏的歌,最后又唱了两遍《死了都要爱》,本来根本不敢想的歌很轻松就上去了,关键就是这种唱法不费嗓子,不用把嗓子憋起来喊高音。

大家可以想一下,只要初步练成关闭唱法就可以轻松的各种高音,其它的我就不多说了。当然了,要想完全练成关闭唱法,让技术炉火纯青也是需要很久的,传说帕瓦罗蒂在关闭唱法的高音转换练了六年...不过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初步掌握关闭唱法已经可以说是鹤立鸡群了,而且流行歌手也很少有人会的,比如周杰伦,因为他的声音里没有那种泛音,虽然周杰伦的唱功实在比不了王力宏,但周杰伦的作曲实在太棒了!不过力宏的曲风很广泛,和声配器超棒,会十几种乐器,而且力宏会蒙古呼麦的双声部发音,真是了不起!

好了,如果你已经初步学成了关闭唱法,你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的关闭唱法感觉像假声?

这个问题也许有两个原因。

第一:你没学会关闭唱法。解决办法:继续练叹气,找感觉。第二:你初步掌握了发声方式,但是气息不足,导致胸腔共鸣弱,而头腔共鸣较强,使你的声音更像假声。因为关闭唱法的声音是头腔共鸣与胸腔共鸣的混音,如果其中的头腔共鸣较强,听起来就像假声;如果胸腔共鸣较强,就更像真声。

比如说帕瓦罗蒂的高音,胸腔共鸣超强,没一点假声的感觉;而王力宏胸腔共鸣没帕瓦罗蒂那么强,所以高音感觉不是假声也不是真声,例如,《你不知道的事》中:你不知道我‘为’什么离开你...其中的‘为’这个音感觉是假声与真声中间的声音,就是因为他特意压制了胸腔共鸣,使这个音能配合上曲子忧伤的感觉。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练气,练气的方法网上有,坚持每天练,只要练到你可以控制气息的强弱就行了,那时候你就可以控制胸腔共鸣的强度了。

最后提醒大家注意,如果,找不到关闭唱法的感觉,就不要硬练,毕竟这种发音方法和人类发声本能不一样,发明这种方法的意大利前辈也是研究了好多年呢,如果方法不对硬练的话,很容易导致嗓子练坏。好了,感谢大家耐着性子看完,祝大家成功练成无敌的关闭唱法!

篇2:关闭式唱法初期练习

2)瑜伽的姿势有助于孕育宝宝,瑜伽能增强髋部、骨盆和脊椎的灵活性,并能加强身体的力量,让未来母亲们的身体更灵活强健,感情愉悦充满活力。

3)孕妇练习瑜伽可以增强体力和肌肉张力,增强身体的平衡感,提高整个肌肉组织的柔韧度和灵活度。同时刺激控制荷尔蒙分泌的腺体,加速血液循环,还能够很好地控制呼吸。

4)怀孕时体型会变胖也是必然发生的事情。瑜伽可以使产后促进子宫与会阴肌的收缩,并强化腹肌收缩,有利于孕妇产后早日恢复身材。

在怀孕前一直有练瑜伽的女性,怀孕期间最好能够坚持练习,在临产前一个星期可停止,改为练习简单的动作及瑜伽呼吸法。至于从未练过瑜伽的孕妇,最好在怀孕三个月后才开始上联系瑜伽,往后亦可维持练习至分娩。

篇3:浅析如何增强中职语文教学实效性

一、科学定位, 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对于学生学好各学科理论知识, 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及继续学习和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这一段话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调整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语文教学内容要突出对学生基础能力、职业能力及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调整上下功夫, 而不能仅仅局限于陈旧的课本教材, 要结合学生实际, 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说”、“读”、“写”的语文基本技能, 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 为就业发展打好基础, 做好准备。在“说”上, 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选择比如礼节礼仪、人际交往、求职自荐、行业口才等;在“读”上, 应该注重训练学生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能够读懂说明书等之类的文章, 并且能够从中筛选有用信息;在“写”上, 应用文应该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如自荐信、说明书、会议记录、工作计划等, 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常见应用文的基本写作格式, 尽量避免出现错别字, 表达意思清楚。此外, 中职语文教材内容包罗万象, 丰富多彩, 涵盖社会发展、人文历史、科学文化、人物传记等, 教师应注重教材的“二次开发”, 努力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 并且对其进行梳理、整合, 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 吸引学生。

二、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体现了新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合适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 提高学生的能力, 开发学生的智力。具体的情境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智能,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中职语文教材题材多样, 内容丰富, 与社会人生紧密联系, 这就使教师能够比较容易地利用好教材创设情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 其中一条就是“解放学生的空间, 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 从生活或自然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体会的客体, 让学生不出教室就可以“走入生活, 亲近自然”, 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提高认知和学习能力。比如, 我在教《自然界与人类》这样一篇论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文章的时候, 就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地区人为导致的环境恶化的情况, 有因乱砍伐森林所导致的水土流失, 有因企业排污导致的水源污染, 有因人类的大肆猎杀导致的生态失衡, 等等, 既让学生有触目惊心的直观感受, 又引导了学生对现实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的思考, 唤起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师可以创设表演体会情境,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与心理感情变化, 从而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 理解文章的主旨。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 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并且锻炼胆量、口才、表演等方面的能力。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戏剧、寓言故事等都是很好的表演材料。例如, 在学习《项链》这篇小说的时候, 其中有一段关于主人公玛蒂尔德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惟妙惟肖, 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在学习《荷花淀》的时候, 其中有几段对话描写非常精彩, 一段是水生与水生嫂夫妻对话, 一段是白洋淀几个青年妇女在探夫路上的对话, 也可以让一些同学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 教师可以找一些同学进行点评, 教师再进行小结。这样的情境教学, 只要教师认真组织, 积极有效地进行指导, 就绝不会流于形式, 既训练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又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 其效果不言而喻。

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开展诸如诗歌朗诵比赛、书法比赛、作文比赛、歌咏比赛等。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认可, 都渴望成功与胜利, 教师要激发学生内心的求胜与求知的欲望, 制定合理规范的比赛规则,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展现自己, 让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 在竞争中进步。

三、有效提问, 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设计和选择, 难度的把握和控制以及提问的时机和角度等方面都要精心考虑, 既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又要适时点拨和启发;既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和有效”, 又不能为了课堂教学的“有序”, 而以既定的步骤或者框架来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飞扬的个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从有效提问开始。“知道了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有效教学”。有效提问,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提问必须有明确的目的, 如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目标整体设计相应问题, 安排好提问顺序。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 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 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 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这一问题要解决什么, 达到什么目的, 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还是引导他们获得新的知识, 教师必须心中有数。那种漫无目的的盲目提问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和无所适从,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此外, 课堂有效提问还应注意提问的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创新性等。

课堂提问看似简单, 但实施起来却往往有相当的难度。它既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变化莫测, 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 从不会到会, 从无效到有效, 从不熟练到驾轻就熟, 逐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凸显思维的坡度、强度、清晰度,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四、延伸拓展, 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沟通与生活的联系, 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 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教学时应该由语文课内向课外适当延伸, 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适当地延伸拓展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 而且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作过这样的论述: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当然, 拓展延伸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任何离开文本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 不着边际的。为了拓展, 上课天马行空, 新是新了, 却没了目的性;为了创新, 囫囵吞枣学习课内知识, 忙于拓展中的“表演”和“作秀”, 新是新了, 结果却是本末倒置。教师应该始终记住, 只有文本才是教学之本, 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 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拓展延伸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 不能让内容为拓展延伸服务。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 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教师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 要注意尊重文本, 紧扣目标, 有的放矢。拓展延伸还应注意切合学生的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能力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拓展延伸时教师应注意照顾学生个性差异, 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 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 以供学生自由选择, 各取所需。

总之, 语文教师应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 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 实现教学的效益。语文学科的广博性和难操作性, 使语文的有效教学更为复杂。要实现这一目的, 教师需注重科学教育理念的学习, 注重平时的教学反思, 注重在实践中积累, 不断地创新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科学教育出版社.

[2]解读新课程.镇江市课程改革教师培训丛书.

[3]王越明.有效教学要从课堂抓起.

篇4:男高音关闭唱法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男高音;关闭;训练;作品演唱

一、男高音关闭唱法的简介

男高音关闭唱法来源于美声唱法,美声唱法是源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方法,这种方法所演唱出的声音优美,声音雄厚,气息运用自如,音符之间连接平滑,歌唱方法较为成熟是它的主要特征,这是一种规范的,系统的,严谨的演唱方法,在17世纪就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规范的演唱风格。

(一)关闭唱法气息的要领

气息是唱歌动力的源泉,没有好的气息,就不可能演唱出,优美动听的音乐作品,所以歌者在声乐学习中,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运用气息的习惯,首先要找到气息的位置,做到在每一句的开始,气沉丹田,每一句结束后,把腹部的气放干净,再吸气,如果体会不到这一点,不妨模仿一下狗哈气,狗在剧烈运动后呼吸的状态,腹式呼吸。相对于初学者而言,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不存在,在演唱中,发生气息位置越来越高,最后没有呼吸的空间。

(二)关闭唱法中喉头运用

在学会运用气息的条件下,影响男高音演唱重中之重的问题---喉头,在男高音演唱时,如果喉头故意下沉,压喉头,这样虽然的声音听起来,声音感觉上有一种雄厚的音效,但是这种声音是错误的,这种演唱对声带磨损较大,后期高音唱不上去, 演唱出来的声音不自然,显得做作,撑。如果喉头上提,那么整个演唱的方式都是错误的,我们说唱歌要找到“打哈欠”的感觉,我们在打哈欠时,喉头的状态是自然下沉的,这种喉头上提的方式演唱出来的歌曲,最后同样会造成高音唱不上去,所以有些初学者在演唱歌曲时,自身条件是男中音,但是会发现,他在演唱男高音作品时,把喉头稍微上提一点就会找到一点男高音的音色,但是再发展只有“死路一条”,没有提升的空间。

(三)微笑放松状态下演唱

在实际演唱中,不免会发生歌唱时紧张,浑身发力,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唱歌,肌肉紧绷,使得声音失去美感,僵硬,没有圆滑的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歌唱时保持微笑状态,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歌唱,保持面部肌肉的放松,这样在演唱过程中就会对紧张,声音僵硬,有所帮助,在演唱意大利语《我的太阳》时,情绪是很活泼,自由的,所以保持微笑也是对作品的理解。

二、男高音关闭唱法的实践应用与分析

(一)气息与声带密切配合的训练

声音是通过气流通过声带,使声带振动产生的,在歌唱时,如何将气息与声带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就是检验歌唱者演唱技能的方法之一,下面我将结合发声练习,在中低音区,和高音区,分别阐述气息与声带的配合训练。

1、中低音区训练

建立一个良好的中低音区是通向高音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在中低音区作好发声练习呢?首先,在气息通过声带时,一定要做到最基础的一点,声音要松弛,自然,在演唱到f2时,都要做到这一点,喉咙打开,开放演唱,但切记不可撑喉头,音高位置从C调开始,升半个调,到F调结束,最高音做保持。

2、高音区训练

在高音区训练时,就要找到我们所说的“关闭”唱法,这时就要寻找关闭的感觉不能再开放演唱,对气息要求更高,状态要更加积极,在训练方面,要注意换声区#f2 g2 Ьa2这三个音的演唱,这些音就是我们所以说的换声区的音(每个人的天生条件不同,换声区的音域也不同,也有在f2这个音开始进入换声区的,)在这条练习曲中,是八度跳跃的练习,音高位置从C调开始,升半个调,到A调结束,(演唱者可更据自身条件,酌情练习)“伊”在发音时容易找到“关闭”的那个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头腔共鸣,“要”这个字的发音时在“伊”的基础上打开喉咙,使状态相对开放。

在演唱时可用不同的元音字母作为练习,注意气息的下沉,喉头的稳定,最高音适当延长。

(二)头腔共鸣点的训练

1、发音训练

在头腔训练当中,必须训练演唱者在高位置上发声的习惯,熟练运用鼻咽腔和额窦腔的共鸣作用,让歌声进入上通道、获得头声,是解决科学发声和头腔共鸣点的技术要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找到鼻咽腔和额窦腔的共鸣点呢?我建议在发声是,首先做好哼鸣练习,在哼鸣练习的基础上发“伊”,因为这个字在发音时,很自然的声音就会向鼻腔里“钻”,在演唱好“伊”字时,在“伊”的基础上打开嘴型,唱“啊”,反复训练,在可以自由掌控开口音有鼻咽腔和额窦腔的共鸣点时,在发音方面就不存在大的问题,这样就会帮助你在歌唱时发出好的声音。

2、稳定训练

在能找到头腔共鸣点的基础上,我们要将这种发音方式加以訓练,做到稳定喉头,声音的状态,达到唱高音就有头腔共鸣的效果,下面我将列举一条练声曲,帮助训练头腔共鸣点的位置训练。

音高从C调开始,升半调,到A调结束(演唱者可更据自身条件,酌情练习)多做练习,保持声音的通畅性,流动性。注意喉头稳定性,不可上浮幅度过大。

三、结论

综上所述演唱的整个音域都能够统一,平衡,和谐,听不出有任何换声区留下的痕迹,在高音演唱时有头腔的共鸣点,就基本掌握了“关闭唱法”,基于本人在实践中学习到的知识,加以整理所得到的。

篇5:从“问答式”到“练习式”

从“问答式”到“练习式”(教师中心稿)

――高三现代文教学的新尝试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五、六册课本中的现代文怎么处理?应该说,这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三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有两种做法值得商榷:一是太轻视课文,蜻蜓点水式地处理一下就匆匆收场。主要表现为只处理其中很少一部分课文,或两三节课就处理完一个单元的内容,然后一门心思扎进高考复习题中,其结果往往得不偿失。因为,课文大都是些经编者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很强的典范性,比起课外阅读训练材料来,肯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是过分专注于课文,细嚼慢咽,把高三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这上面,结果无法保证高考复习的时间,学生无法适宜高考的要求。

客观地说,课文教学与高考复习,在时间上的确有一定冲突,随着高考时间提前到六月初,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回避不是办法,太轻视课文或太专注于课文也不是办法。能不能把二者统一起来,协调进行,做到课文教学、高考复习两不误呢?我认为,有两个办法是较为可行的:一是两条腿走路,课文教学与高考复习穿插进行;二是在课文教学中,切实贯彻高考精神,体现高考要求,从中培养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为达到上述目的,在高三课文教学中,有必要改变一下目前通行的“问答式”教学,代之以“练习式”。下面,就课本中的现代文教学具体谈一谈。

用“练习式”处理一篇现代文,一般只需两节课。第一课时,学生阅读课文,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书面练习;第二课时,教师讲评。第一课时结束后,教师一般都应把“练习”收起来,批改或者检查。这样做,一是对学生起到一个督促作用,二是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以增强教师讲评的针对性。

“练习式”教学的基础是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书面练习,把一篇篇文章变成一份份现代文阅读练习。练习题从哪里来?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课后“练习”。当然,应该有所取舍,有所改造。如果问题太大,太笼统,就要具体化,变成若干较小的问题;如果问题太难,就要搭上台阶,用其它问题做好铺垫;如果问题的角度学生较为生疏,就要变个方向,使之成为学生熟悉的东西,等等。二是《教参》中的“课文说明”,有选择地将其转换成学生可操作的一个个练习题。当然,还可以从其它资料中选取,或者教师自己设计。

练习题的设计,大致应遵循以下原则:难度适中,题量适度,瞄准考点,突出重点,形式多样。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的是“突出重点”,而没有提“突出难点”,这是因为,从课堂教学过程看,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非要求学生一一弄清不可。实际上,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能力的提高、生活经验的丰富,许多当初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便会豁然开朗、迎刃而解。语法教学讲究“简明、好懂、有用”,如果借用一下,高三课本中的现代文教学也应遵循“有用”的原则,真正做到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实际的价值和用处。下面是我在处理鲁迅小说《药》一文时,设计的一份练习,可供参考: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充表格,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 二 三 四

( ) (当天早上) ( ) ( )

(明线)

(开端) ( ) ( ) ( )

(连接点) (交织点) (交织点) (融合点)

(暗线)

明、暗线分别表现了什么思想内容?依据是什么?明、暗线表现的思想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二、在下面句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单音节动词,然后对照课文加以修改。说说这三段文字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1、“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 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2、那人便焦躁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 过灯笼,一把 下纸罩, 了馒头,与老栓;一手 过洋钱, 了,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3、突然进一个满面横肉的人, 一件玄色的布衫, 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 在腰间。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有:A、渲染气氛 B、交代背景 C、烘托人物 D、推动情节。请判断下列环境描写的作用。

1、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看得清楚,走到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

2、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了丁字街头破匾上“古 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3、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越细,细到没有,周围是死一般的静。

4、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地飞去了。

这份练习,抓住小说的几大要素和《药》的重点,从情节、主题、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几方面设计了三道练习题。第一题选自课后“练习”,形式上做了较大改动,把问答题变成了以填充形式为主的题;第二题综合了《教参》的“课文说明”和课后“练习”;第三题源于《教参》“课文说明”,但参考了其它资料。三道题涉及填充、问答和判断等三种形式。判断题虽然难以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表述能力,但因其容量大、学生完成所需时间短等优势,仍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练习方式。与“问答式”相比,“练习式”教学有其自身的优点。

第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问答式”教学,往往只是在教学之初,或放一遍录音,或教师范读一遍,或抽学生试读一遍,或学生齐读一遍,或学生自由朗读一遍,然后就匆匆忙忙地开始教师“问”学生“答”,学生感知课文的时间很短。同时,因为不是带着问题去读,学生很难边读边想,没有或甚少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所谓读书,大多不过是在认字而已,虽然在师生“问答”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再读,但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之间,时间间隔很短,往往是即“问”即“答”,学生仍然没有边读边思考的余地。我们经常会发现,一篇课文教学完毕,不少学生尚未认真读过,对课文的内容还很不熟悉,课文中的名言警句,甚至某些段落,学生事后也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不能说与“问答式”教学毫无关系。这种缺陷好象可以通过课前预习来加以弥补,但对高三学生来说,预习很难落到实处,而且无疑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练习式”则不然。学生是带着问题读书,有明确的任务要求,不认真阅读,不边读边思考,便无法完成相应的书面练习。而“边读边思考”,我认为应该是良好的阅读习惯中,最重要的习惯。

第二,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思维能力。

上文已经说过,“问答式”教学往往是即问即答,“问”与“答”的时间间隔很短,在这很短的时间内,要求学生既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又进行思考、组织好语言来回答,这是不大现实的。其结果之一,便是压缩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此外,不管教师怎样注意,在一堂课的有限时间内,有机会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少数,更不可能每一个问题全班的每一个学生都来回答一遍。于是,大部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没有机会回答问题的学生则可能是全部时间)往往都因没有明确的,必须完成的任务而在“坐冷板凳”,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思维处于“休眠”状态。长此以往,无疑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而“练习式”不同。人人都有明确的任务,不开动脑筋进行充分的思考,便无法完成书面练习,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答案的正确率可能不高,个别学生甚至可能一个题也没有答对,但毕竟不是教师灌输的,也不是从同学的发言中听来的,而是自己思考的结果。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上述两点,实质上是在强调教学中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根本精神。

第三、有助于缩短课文教学的时间,解决课文教学与高考复习在时间上的矛盾。

用“问答式”处理一篇课文一般需要三个课时,甚至更多。一是每个问题都要由教师在课堂上陈述出来,这需要时间;二是特别讲究起承转合,讲究导入、衔接过渡、总结收尾等环节,这也需要时间;三是每个问题第一个学生答不上来,往往又要叫第二、第三,甚至更多的学生来回答,这更需要时间。

“练习式”完全没有或甚少有上述环节的时间耗费,这是其一。其二,“练习式”教学特别讲究“突出重点”,每篇课文只解决几个重点问题,这也节省了时间。要知道,面面俱到,往往会“一面”都不到,处处是重点就没有重点了。过去经常说语文课要“一课一得”,这种提法现在并没有过时。如果真能做到“一课一得”,实在已经很不错了。一课有一得,若干课就有若干得,便能由“点”到“线”,从“线”到“网”,还怕学生适应不了高考吗?

课文教学时间的缩短,无疑有利于穿插高考复习,加大训练量。同时,“练习式”教学本身就特别讲究瞄准考点,在课文教学中,切实贯彻高考精神,培养应对高考的能力,既是课文教学,又是高考训练,二者融于一炉,也无疑有助于解决高三课文教学与高考复习在时间上的冲突。

也许有人认为,本文所说的“练习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有违素质教育的宗旨。应该说,培养素质与适应高考要求并不是完全水火不相容的,可以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做到鱼与熊掌兼得。一提素质教育,就否定一切、排斥一切的做法不能算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练习式”教学并不违背素质教学的要求,其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正是素质教育的合理内核吗?也许有人认为,“练习式”教学少了些生动性。但生动不等于表面上的热闹,表面的热闹掩盖不了许多学生学习中思维欠缺的实质。也许还有人说,“练习式”教学少了些艺术性。的确,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研究课、竞赛课中特别注意表演性、观赏性。但艺术强调的是好看(比如美术、舞蹈等)、好听(比如音乐等),是它的审美愉悦功能。很明显,教学的本质不在这里。教学需要艺术,不排斥艺术性,但艺术性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切不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其实,“练习式”教学也不乏艺术的成份。一是体现在“练习”的设计里,二是体现在教师的“讲评”中。

篇6:过去式过去分词的练习

1.This ____ a picture of a school, and that ____ a picture of a factory.2.These _____coats for men, and those _____ coats for women.3.It ____ sunny today, but it _____ rainy yesterday.I hope it ____ fine tomorrow.4.They ____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ast year, but now they ____ college students.5.I _____ a student of English, and my sister _____ a student of history.6.I ______ very glad to see you.7.She _____ often late for school 8.On very cold winter days the lake _____ often covered with ice.9.Now some mummies _______ on show in some museums.10.The students _____ often busy with their homework.用have的适当形式填空

1.A man _____ a face and two hands, and a clock ____ a face and three hands.2.“They are free” means “ They _____ nothing to do.”

3.Uncle Wang _____ neither a radio nor a TV set before but now he _____ both a radio and a TV set.4.Before liberation, the working people _______ not enough to eat or wear, and many of them _____ no house to live in 5._____ you a car ? No, but I _____ one last year.用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My brother usually _____(get up)at six o’clock.2.The earth ______(go)round the sun.3.The cat _____(catch)mice very well.4.My sister always ________(wash)clothes for me.5.We ______(read)English every morning.6.Kate _______(study)Chinese harder than Peter.7.They ______(do)their homework carefully every day.8.Mary and Rose ________(see)a film once a week.9.Japan _______(lie)to the east of China.10.When spring ______(come), the trees _______(turn)green.11.____ they _____(watch)TV every Saturday evening ? 12.My father _____(not have)his lunch in the factory.He always has it at home.13._____ it _____(take)you one hour to go to school every day ? 14.I ___________(not like)apples.15.We ________(not study)Russian.We study English.16.______John ______(sing)very well ? 17.______the baby ______(sing)very well ? 18.Her sister ________(not look)like her mother.选择填空

(D)1.The Smiths usually _____ lunch at home.A.haven’t B.hasn’t C.hadn’t D.don’t have(A)2.“ You _____ a class meeting today” said the teacher.A.don’t have B.didn’t have C.doesn’t have D.haven’t(C)3.How often _____ a football match ? A.had you B.have you C.do you have D.have you had(C)4.Martin often _____ his model plane on Saturday afternoon.A.fly B.flys C.flies D.is flying(B)5.The little always ____ his hands before he ____ anything.A.was…eat B.washes…eats C.washs…eats D.washes…eates(B)6.Father usually _____ newspapers after supper.A.read B.reads C.is reading D.has read(A)7.The Blacks often _____ to the cinema on Saturday evenings.A.go B.goes C.have gone D.are going(A)8.People _____ trees in spring every year.A.plant B.plants C.are planting D.have planted(B)9.Tom _______to buy some medicine for his cough.A.want B.wants C.has wanted D.is wanting(A)10.Mr Smith has been busy these days, He _____ tired and ______ a good rest.A.feels…needs B.has felt…has needed C.feels…will needs D.is feeling…is needing(B)11.When he was a child, Mother told Tom the earth _______round.A.was B.is C.are D.Were(A)12.From the magazine I learned there ____ no air or water on the moon.A.is B.are C.was D.were(B)13.The farmer told his children that crops _______without water.A.aren’t living B.can’t live C.isn’t living D.doesn’t live(B)14.Even a child knows that Sunday _____after Saturday.A.come B.comes C.is coming D.has come(A)15.I’ll return the book to Jack if I_______ him tomorrow.A.see B.will see C.am going to see D.saw(C)16.Mother will do some shopping if she _______free this Sunday.A.is going to be B.will be C.is D.was(D)17.Miss Green will go to the meeting if she _____ better this afternoon.A.feel B.will feel C.can feel D.feels(C)18.If I _____some tickets, I will give you one.A.has got B.will get C.get D.gets(B)19.Mike will come to play with us as soon as he _____ writing the composition.A.finished B.finishes C.will finish D.is finishing(A)20.The students will wait here until their new teacher ______.A.comes B.will come C.have come D.is coming(D)20.I go to bed before she _____ “Good night” to her mother.A.say B.had said C.said D.says(A)21.When the meeting ____over , we will go to the dining-room.A.is B.was C.will be D.are(D)22.I ___ at that school ten years ago.A.study B.had studied C.have studied D.studied(D)22.The policeman ______ the thief but found nothing in his pocket.A.has searched B.will search C.is searching D.searched(C)23.The baby _____ at his mother as soon as he saw her.A.smiles B.smile C.smiled D.had smiled(C)24.What did you do last Sunday ? I _____ the piano at home.A.am playing B.have played C.played D.plaid(D)25.The young man got up very early that morning and _____ not to be late again.A.try B.tries C.tried D.tried(B)26.The car ______ and an old man with glasses came out.A.stops B.stopped C.stoped D.was stopping(C)27.The visitor _____that they would go to the Great Wall the next morning.A.hear B.hears C.heard D.heared(B)28.The policemen _____ the thief while he was sleeping.A.cought B.caught C.catched D.Catch 29.The teacher _____ a map on the blackboard before she gave the lesson.A.hanged B.hung C.hang D.hangs(D)30.Mike _____ out a knife and _____ the paper into pieces.A.bringed…cut B.braught…cutted C.brought…cuted D.brought…cut(A)31.Something ____ from the tree and ____ the boy hard.A.fell…hit B.felt…hitted C.fallen…hitted D.falled…hit(A)32.When ___ his car lost ? A.did Mr Smith find B.did Mr Smith found C.Mr Smith found D.were Mr Smith find(D)33.Mrs Black ____ anything at the shop that day.A.not bought

B.don’t buy C.doesn’t buy

D.didn’t buy(A)34.The old man ____ off until the bus started.A.did not get B.has not got C.will not get D.not got(D)35.The teacher ____ what Peter had told her.A.not understood B.understand not C.won’t understand D.didn’t understand(B)36.I ____ at home yesterday afternoon.A.did not be B.was not C.were not D.am not(A)37.Jenny ____ good at sports when she ____ a schoolgirl.A.wasn’t…was B.didn’t…was C.weren’t…is D.isn’t…was(A)38._____ Tom able to speak three languages when he ____ only ten years old? A.Was…was B.did…was C.does…is D.Is…was(A)39.Why ____ she late for school this morning ? A.was B.did C.were D.does(B)40.The people at the meeting _____ surprised at the news.A.are B.were C.is D.did(C)41.Because the parents _____ pleased with their sons homework, they asked him to do it again.A.not were B.did not C.weren’t D.was not(C)42.______ a good time yesterday evening ? A.Did John has B.Did John had C.Did John have D.Had John had(C)43.It rained so hard yesterday that we _____ a good time in the park.A.had not B.have not C.didn’t have D.don’t have(D)44.Betty looks tired, ______ a rest at noon ? A.Had she B.Had she had C.does she have D.did she have(A)45.The policemen ____ into the house as soon as they got out of the car.A.rushed B.rush C.to rush D.rushing(D)46.What ____ when you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 A.have you seen B.were you seeing C.do you see D.did you see(A)47.Peter ____ well as his mother asked him to get up.A.didn’t feel B.doesn’t feel C.hadn’t felt D.wouldn’t felt(D)48.Jack ____ the policemen as soon as he found the spy.A.has called B.had called C.calls D.Called

上一篇:周杰伦所有歌曲的歌词下一篇:最甜蜜的早安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