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毕业生就业论文

2022-04-16

摘要:受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严峻困难和挑战,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招聘缩减、考编考研延期、焦虑情绪上升、线下招聘暂停等问题,使得高校文科生“稳就业”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拓宽就业渠道、搭建网上平台、深挖岗位资源、做实精准帮扶将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难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共青团毕业生就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共青团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1:

构建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实践探索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构建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重要意义和运行机制,进而提出了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路径探索:以课程体系为基础,构建校企行联动就业服务系统;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以企业行业为抓手整合资源,开辟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渠道;以提高就业指导教师能力为关键,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保障校企行联动就业服务平台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校企行联动  大学生  就业服务平台

[作者简介]赵爱琴(1981- ),女,山西兴县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广东  广州  51065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8JKDY30)、2017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学生工作视角下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YQN2017019)和2017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课题“自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挑战与推进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016GZMZYB37)的阶段性成果。

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而建立的一套系统运行的软硬件平台,主要包括就业指导、就业管理、就业课程开发、就业课程建设、就业工作协调、就业保障、就业激励和就业跟踪八大系统。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呈现复杂性、多样性和紧迫性的特点,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协调稳定的就业服务平台,以学生为服务主体,强调以人为中心,采用“能动开发型”策略进行日常工作,这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力保障。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包括就业政策、教育体制、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等。主观方面包括大学生自身能力不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等原因。高职院校难以掌控客观原因,但可以通过有效的就业服务以及大学生的自身努力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

从学生因素分析,一是人力资本低于市场需求,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之间相脱节,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与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并存的两难局面;二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清,目标不明确;三是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好高骛远,扎堆大城市大单位就业,且面对严峻的现实,心里落差较大,缺乏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依赖学校和家庭的思想严重。

从学校因素分析,一是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就業服务平台,不能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就业管理、就业课程开发、就业课程建设、就业工作协调、就业保障、就业激励和就业跟踪等服务;二是高职院校没有实行就业指标管理,未把就业与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挂钩,如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与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效挂钩,把毕业生就业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重要参考指标,新专业的开发要与就业水平相结合;三是高职院校没有把就业放到学校办学成败的高度来看,如把毕业生就业率与办学水平的考核评估相挂钩,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衡量办学质量相挂钩。

二、构建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现实意义

高职教育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实践性等特性,高职院校应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使学校与产业贴近、专业与行业融合、教师与企业联动、学生与岗位匹配,进而形成校企行联动的“三方”合作机制,提高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校企行联动就业服务平台可以满足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需求,促使就业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国家层面看,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等就业政策法规,促进了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的形成,但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尚未建立完善的就业法规政策,如就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共享、就业政策培训和就业测评等就业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校企行联动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尚未建立,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因素。

从企业角度看,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创新能力具体到工作中,就是敢于独辟蹊径,研发新技术、开辟新领域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现代化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生存和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其进入社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行业与学校应构建联动就业服务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从学校层面看,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提高这些能力,有助于拓展其知识的广博度,进一步满足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将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行业接轨,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并构建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的知识、技能与企业行业的需求相吻合。

三、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运行机制

校企行“三位一体”联动就业服务平台的运行机制,即校企行三方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三方要深入合作、各司其职、各取所需、互利共赢。首先,高职院校要创造一切条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各种服务和条件,如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建立校企行师资队伍和提供大学全程的就业服务等;其次,行业要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和统筹机制,全过程参与学校和企业的就业工作;最后,企业要积极开发并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指导参与学校的就业教学,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和职业预测,还要与行业、学校一起制定岗位就业能力标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路径探索

1.以课程体系为基础,构建校企行联动就业服务系统。第一,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就业思想引导、就业信息搜索、求职技能和技巧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就业服务系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定期召开就业讲座,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优点和特点进行SWOT分析,客观地认识自身性格、能力和职业倾向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职业追求;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要开设收集和处理就业信息渠道和各种职业需求趋势等讲座,引导学生提升应变技能和决策能力;针对大学三年级学生,要以团体训练的方式开设求职技巧和个人形象设计等讲座,提高其求职和面试的技巧与能力。

第二,把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在校学习期间,以满足不同时期学生的不同需求。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除讲授理论课外,要指导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撰写“职业生涯規划书”,其目的在于通过自我优劣势的职业分析,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职业倾向。对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要通过“课程项目化”方式进行社会实践,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企业的行业规则、岗位要求和企业文化等,并根据对比发现自身兴趣爱好的偏差,不断调整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要开展一对一的就业咨询和团体辅导,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测评,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第三,把就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既要通过课堂讲授普及就业知识,也要通过个性化指导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实现毕业生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积极有效互动。就业服务系统要普及就业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解决大学生就业择业眼光狭窄的问题。大学三年级时,要指导毕业生适时就业,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校园招聘会来带动毕业生就业市场,并有针对性地推荐优秀毕业生去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此外,还要将就业工作纳入社保体系,对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使他们能够享受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和职业推荐等服务。

2.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就业水平,也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好就业咨询、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工作。其中,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构建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核心。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我国学者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通过在学校期间知识的获得和素质的开发,从而能够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和满足社会的需求,获得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本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指高职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同行竞争者,获得与就业相关的、能够发挥自身才能的岗位的能力,是以技术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体。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包括硬能力和软能力两方面。硬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软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学生的就业成功与否,主要看其就业能力的高低。因此,高职院校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指导。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二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竞争力。三是通过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对毕业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将就业服务工作落实到每位学生。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环境下,激发毕业生的就业主观能动性和创业意愿很重要。高职院校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创业促进就业。高职院校还要通过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其成长为技能型、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

3.以企业行业为抓手整合资源,开辟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渠道。第一,搭建校企行联动就业市场网络系统。高职院校要通过网络收集企业行业的就业岗位信息,并通过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及时传递给学生;还要与企业行业联系,沟通并整合人才服务市场的详细信息,搭建平台,指定负责人,有针对性地进行毕业生推荐工作,从而建立畅通、高效、有序的校企行联动就业市场网络系统。

第二,采取“请进来”的办法,为毕业生搭建校企行联动就业服务平台。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高职院校应把政府人事部门、行业专家和企业人事主管等一线专业人员“请进来”,开展就业咨询、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发布等讲座,给毕业生和企事业人员提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还要邀请优秀的校友为毕业生做就业指导报告,讲解他们的就业认识、择业技巧和求职经历,用朋辈指导的力量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

第三,采取“走出去”的办法,为毕业生搭建校企行联动就业服务平台。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带领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出书本,到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实地参观考察、顶岗实习等,在具体工作中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要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求职方法、求职技巧和求职能力;还要及时组织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参加毕业生洽谈会,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就业条件和就业机会。

4.以提高就业指导教师能力为关键,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保障校企行联动就业服务平台的持续发展。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集教育、管理、服务三大功能为一体,但总体而言更加注重服务功能。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核心是寓服务于指导之中,寓服务和指导于管理之中,这就要求就业指导教师要不断更新就业指导观念、提升就业指导能力、提高就业指导管理水平。就业指导教师要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不仅要对就业指导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也要熟练掌握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知识,还要熟悉与就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更要具备敏锐的预见能力和判断能力等。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全面提高就业指导教师能力,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一是通过跟踪调查,准确掌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征求企业对毕业生在理论学习、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从而及时调整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相适应。二是营造全体师生共同关注就业的良好氛围,构建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并通过集中培训、团队训练、素质提升等方式提高就业指导教师能力,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优质就业服务。

综上所述,“得人者昌、用人者兴、育人者远”,构建校企行联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满足企业行业的用人需求,促使毕业生走上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金光大道,对学校、社会和毕业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爱琴,王世海.学生工作视角下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职业时空,2013(3).

[2]孙金一,冯舒怡.“政企校联动”搭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1).

[3]金国峰,周志强,宋磊.高校共青团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J].社科纵横,2011(4).

[4]张昱.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力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8(5).

作者:赵爱琴

高校共青团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2:

疫情影响下高校就业工作对策研究

摘  要:受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严峻困难和挑战,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招聘缩减、考编考研延期、焦虑情绪上升、线下招聘暂停等问题,使得高校文科生“稳就业”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拓宽就业渠道、搭建网上平台、深挖岗位资源、做实精准帮扶将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难题。随着疫情的持续影响,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加之中美贸易摩擦的叠加,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多重挑战。

关键词:高校  就业  工作对策  工作途径

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Employ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pidemic Situation

ZHANG Mengd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dong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Maoming, Guangdong  Province, 525000 China)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关乎大数据下的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云招聘等新生态就业形势。因此,为了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探讨研究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水平高质量大学建设十分必要和急迫。

1  分析数据情况做好就业研判

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同比去年增长40万,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表明了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竞争也更加激烈。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是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市属高校,尤其存在着文科专业就业难的现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关乎高校毕业生自身利益,关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关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校数量和高效毕业生人数占全国高校的主体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国高校毕业生工作的全局。基于此,分析疫情影響高校就业的几点原因如下。

1.1 国内市场招聘需求下降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驱动等一系列智能科技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随之带来的就是劳动力的削减,加之深受疫情影响,国内一些中小企业经济下滑,企业缩减外部招聘、裁员,甚至降薪或已倒闭,尤其是旅游业、服务业、餐饮业以及外贸外销等行业。此外,当今企业对高质量社会人才的需求较大,对聘用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自身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而一些综合素质较低的,企业社会实践经验较少的高校毕业生则更加难匹配现今快速的高竞争市场时代,因此这类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出于被动状态。

1.2 2020年各类招聘考试延期未知

一些专业考试,例如英语专四、专八考试,公务员招考和地方事业编制考试,托福、GRE、GMAT等各种考试纷纷取消或推延后等,直接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期计划打乱以及拟出国毕业生存在考试困难的现象。原来准备参加考试的毕业生,由于无法提交合格的语言成绩,网申也随之延迟,出国深造计划受阻。随着疫情的全球化蔓延,许多国家纷纷暂停签证业务,对已经取得录取通知的毕业生也增加了不确定性。目前来看,打算出国深造的毕业生在就业方向上存在较大变数。

1.3 就业心理与就业压力的变化

在疫情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家里蹲”现象普遍存在,长期导致了就业心理变差,就业焦虑、紧张,甚至对自己丧失信心。另外,居家隔离期间,很多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对较优越的高校毕业生即便选择不就业,家里也能满足现状,导致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安逸的生活中和潜意识里产生了怠慢的心理,从而选择推迟就业或不就业而导致的“慢就业”现象。更重要的是,数据研究发现截止到3月,一些高效毕业生在没有参加过任何现场招聘会的比例高达79%,说明该类高效毕业生并无求职经历,其中,一些名牌高校毕业生的接近47%的比例已就业,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最低比例不到20%。并且,因高校文科毕业生“家里蹲”时间较长,一些企业实习并未如期开展,也无相应的企业社会阅历以及经验,从而造成恐慌和焦虑的心理。

2  深层挖掘提升高校文科就业工作途径

2.1 顺应国家政策,拓宽就业渠道

从宏观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由于疫情原因以及中美贸易关系的紧张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和趋势都对高效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就业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需从宏观上调控人才供求关系,鼓励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预征入伍”“直招士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就业专项工作,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到关键领域、基层一线的工作中去,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工作,全力做好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六稳”“六保”稳就业工作。

2.2 拓展工作途径,建设网上平台

考虑到疫情形势下,网络就业平台充当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推出全业务的就业创业信息化管理平台——“院校端”系统。该系统功能强大,实现了就业服务的全面网络化,包括生源地信息、网上派遣、毕业生求职、就业创业信息等大数据分析等功能。毕业生在微信公众号可搜索并关注“广东大学生就业创业”,实现一站式办理就业相关业务,例如自由创建简历、找工作、录取offer、网上打印报到证、查询毕业派遣档案等。截至目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已举办4场大型网络线上招聘会,参与企业1068家,提供岗位数7000多个。特别的是,在2020年5月21~23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举办了文科专场云招聘,同时方便了文科毕业生精准就业。

2.3 协同多部门联动,深挖岗位资源

通过多部门协同,形成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联动矩阵。高校领导班子,各二级院系进行网格化帮扶,通过校内毕业生就业信息官方网站、建立未就业微信群、QQ群等多种方式转载就业信息。加强学生就业观教育,毕业班各学院积极开展线上云就业促进会。教育部启动“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每天24 h、全年365天的云招聘服务。此外,广东省教育厅和各大中小企业联合举办了大型网络招聘专场,首场供需见面活动共有8000家企业提供了16万个岗位精准匹配推送给广东省60万名高校毕业生。

2.4 强化就业服务,做实精准帮扶

从高校角度上来看,根据今年疫情特殊情况,高校应积极鼓励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的新型就业观。对未就业学生采取“一人一策,精准指导”方式。例如,加强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协助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引导,准确掌握每名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求职进展,引导学生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自身优势,理性分析,不跟风,不盲从地选择就业。

此外,高校加强就业帮扶,对湖北籍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对湖北、武汉等重点地区和重点群体的优秀毕业生安排“一对一”就业服务,同时,学校可以借助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与优秀校友服务,能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帮助高校毕业生迅速搭建校友平台,使学生能够快速精准就业。

3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严峻困难和挑战,在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疫情应对、做好线上心理危机干预、就业精准帮扶、积极开展线上招聘平台,倡导创新就业服务以及拓展就业渠道等,多项并举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将会有效解决并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的难题。此外,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尚还需要有样本较多的数据调研,后期将会利用调查问卷等形式做进一步的数据定量统计分析,运用科学的数据分析完善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温晓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地方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对策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23(1):40-42.

[2] 今年874万高校毕业生,增加40万[EB/OL].(2020-06-28)[2020-09-21].https://www.edu.china.com.cn/2020-06/28/content_76210477.htm.

[3] 陈建帮.抗击疫情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引导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6):38-42,53.

[4] 李春玲.疫情冲击下的大学生就业:就业压力、心理压力与就业选择变化[J].教育研究,2020,41(7):4-16.

[5] 刘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EB/OL].(2020-07-24)[2020-09-20].https://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2007/t20200724_3555892.htm.

[6] 教育部启动“24365校园联合招聘服务”活动 助力高校毕业生网上求职[EB/OL].(2020-02-28) [2020-09-21].https://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2/t20200228_425141.html.

[7] 60万应届生、61场供需见面活动,毕业求职季来了[EB/OL].(2019-11-28)[2020-09-21].https://www.toutiao.com/i6757525563881030157/.

[8] 李曼.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8.

[9] 张之翰.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4.

[10] 张美玲,赵子涵冰.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2(2):67-73.

[11] 杨丹,钱育林,杨永贵.大数据时代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1):275-277.

[12] 郑其文.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9):14-15.

[13] 杨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共青团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策略探讨[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國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七).2017:3.

[14] 黄文龙,沈敏捷.当前高校就业管理工作创新机制探析[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17:1.

作者:张梦迪

高校共青团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3:

药学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模式探讨

摘要:通过对目前药学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总体情况的分体,结合教育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要求,提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从就业管理转向就业服务,就业指导中心应从事务型部门转向研究型部门的思路,并结合国内外就业工作发展的情况,对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新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药学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1药学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所面临的情况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工作,成为大学毕业生及家长们最为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形势,依据社会需求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立自主择业意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顺利地就业,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

1.1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与用人单位的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虽然国内外医药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小,但是有招聘计划的企业数较往年明显减少,总体招聘人数较往年有所削减。一方面,部分毕业生没有能够正确认识就业环境,盲目要求在东部地区、大型企业就职,对于急需人才的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不屑一顾。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矛盾,部分热门的用人单位普遍提高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但基本薪酬待遇方面增长不多或没有增长,甚至有所下降。虽然就业率仍然保持稳定,但是就业质量有下滑的趋势。

1.2专业对口性降低和职业流动性的增加

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经济变化复杂性导致了社会对一些传统职位的需求在减少,另一些非传统职位的需求却在迅速增加。药学类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的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同时,社会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现实需要也导致了从业人员需要变换自己的职业或岗位,导致目前就业市场上的人员流动性较大,有些毕业生在短时间内换了好几个工作,用人单位花了很多人力和财力培养的人才瞬间流失,这对用人单位和从业者自身来说都是损失,这也将影响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预期,从而降低毕业生的待遇水平。

1.3用人单位更加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公司的决策者意识到,大学教育实际上只是获得基本素质的教育,而新进人员进入用人单位后,一般还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再培训才能胜任特定岗位,尤其是某些公司将新录用员工安排轮岗实习。由此可见,毕业生不再仅仅是专业素养上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已经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这种趋势要求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培养目标上要更加着眼于促进学生就业综合素质的提高。

2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新思路

2.1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工作主体应由就业管理向就业服务转变

由于就业市场的快速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必须快速摆脱单纯的就业管理思路,转变为以服务为主导的工作思路。首先,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理念开展工作,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其次,加大人力投入,积极主动、联系协调校内外相关部门,力争实现集中式、一站式服务,让毕业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各项就业手续。再次,要建立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毕业生之间沟通的良性循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和学院要进行合理分工,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提供就业信息安排大型招聘会和面试,具体工作则由学院负责,使毕业生有问题能够找到合适的机构及时解决。

2.2促使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由事务型机构向研究型机构转变

现在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如下特点:政策性强,手续繁杂,工作重复性高,容易增加工作人员的职业疲劳感,目前的就业工作仍然低端的事务性工作为主,工作人员大多被繁琐的工作所束缚,被动的接受工作安排,无力关心统筹规划工作。通常上一年的就业工作还未结束,下一年的就业工作就已经开始,这就决定了就业工作仍然处于低水平低效率的重复劳动中。

药学类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成立专门的研究部门。首先,规划一整套完善的适用于未来就业形势发展的具体工作方案,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指导事务性工作,整合流程,精简步骤,从而大大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其次,利用信息化、网络化工具建立就业服务流程标准化模块,并站在宏观角度分析就业形势,量化各项就业指标,提前预判未来就业走势,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信息渠道和长期的招聘合作。再次,主动性的为毕业生谋求高端就业信息,提高就业的整体质量,为进一步开拓高端就业市场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快速带动学校的知名度。

3构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新模式

3.1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团队

建立一支高学历、年轻化的就业指导中心师资队伍,应当从知识结构等方面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定期派送人员出国培训考察,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同时加强同类型高校、同地域高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成立院系就业咨询组是今后就业指导工作全员化的一个重要体现。院系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特别是科研教师的作用,他们在学科行业内有着多种多样稳定的人际资源和社会渠道,可以通过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能够及时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情况。这种情况,过去多半由学生与教师在实习期间自发形成,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由院系统一协调部署,主要用于帮助有特殊就业困难的学生,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就业帮扶机制,以协调就业中存在的各种不平衡,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就业。院系也可以邀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主管到学校宣传本单位的情况、提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等,教育对象不仅可以面向毕业生,也可以面向低年级学生。

3.2推动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

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高低将影响高校就业,而当前就业工作信息化的仍然将需要持续建设。首先,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研究部门应当与心理咨询中心一同引入优秀的大学生职业测试系统,使学生各项素质分类,量化各项指标,提供给用人单位更加直观的信息。其次,要加强网络平台的信息建设,引导同学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要涉及到择业观、价值观、成才观问题,还要涉及对自我、对职业的科学认识,涉及求职的技能和职业素质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能力。最后,研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广范围的运用,网上求职也成为学生求职的一个新渠道。

就业指导中心在不断丰富学校就业网信息内容的同时,为确保就业信息能第一时间传递给毕业生,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准确更新就业统计。实行严格的“就业率周报送”制度,要求毕业班辅导员对自己所带的每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都能做到了如指掌,以便为待就业的学生提供一对一服务,使就业指导中心能够及时做出快速反应,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发放的统筹规划。

3.3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全程化指导

以学生社团、兴趣组织、在校生创业大赛、研究生专利推广会等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活动,引导和培养创业团队的萌芽。鼓励各学科交叉,支持多所不同研究方向的大学生组成创业团队。地方政府、高校联盟、企事业单位、投资方等组成创业项目洽谈会,使更多大学生创业计划经历市场的检验。目前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正提上日程,可以通过上述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激情和愿望,逐步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缓解就业压力。

将学生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与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同时成为毕业生择业、企业考核录用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建立各种基地还有利于就业信息渠道的巩固,有利于推广学校毕业生品牌,抢占就业市场份额。

3.4深化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观念上的转变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观念要进一步转变,需要做到两个相结合:坚持德育教育、专业教育、毕业教育相结合;坚持全体辅导、分类辅导、个体辅导相结合,加大个体和分类辅导的力度。将职业规划指导、毕业生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表示除了学生在校的成绩,希望高校可以对一名学生各方面提供全面的了解,通过建立大学生诚信评分机制,将大学生在校表现量化,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社会人力需求的角度,重新审视专业课程的设置,加大以就业方向为导向的灵活型交叉课程的设置,从而改变用人单位需要的知识毕业生没有,毕业生有的知识却用不上的尴尬境地。同时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创业教育。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创业指导,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环境,这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并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华丽.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李庆利,王凤杰.药学大学生近期就业态势浅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5):105-106.

[3]孟庆莉,刘志刚,卢秀莲,等.关于药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6):101-102.

[4]黄勤.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J].重庆工学院报(社会科学),2008,6(22):168-171.

[5]高长元,罗捷,杨彩霞.基于CRM理念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J].科技与管理,2008,6(10):111-113.

[6]邓洁屹.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创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40-42.

[7]钟伟.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改革与开放,2009,(5):40.

[8]郑春晔,许紫岳,汪杰.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5,(3):18-20.

作者:庞 瑞 吴 婧 张仕英 景广凤

上一篇: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公司金融负债公允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