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

2022-04-28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分别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基本情况、主要研究问题和促进就业的对策与建议三个方面介绍了当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以期比较全面展现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和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便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 篇1: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自扩招以来日益凸显。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从就业制度、交易成本、有限理性的行为等方面探讨产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并从政府、学校、企业、毕业生个人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新制度经济学;就业

1.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的深刻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階段,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高等院校,获得继续充实自身人力资本的机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优质的人力资源储备。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模式在完成了大部分人大学梦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2011年为660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为699万,2014年为727万人,再加上经济的转型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变得日益严峻和突出。此外,劳动力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的矛盾现象,进而造成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处境,不断累积的待就业高校毕业生群体已广泛受到国家以及众多学者的关注。因此,如何实现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快速、准确的最优配置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才能为解决方案提供合理依据,本文将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探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以期提供一些新线索。

2.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别阐述了各自的观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主要可以归结于以下几个因素:第一,从国家的角度观察,大学生就业所需公平竞争的机制尚未形成,集中体现在户籍限制、靠关系择业和性别歧视上(张敏强,牛端等,1999)。换句话说,就业歧视行为实质是在市场竞争中达不到资源最优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况下,有限理性经济人通过一种惯常的价值判断和认识体系,从而实现对劳动力生产要素配置的一种次优选择(杜冰,王宝令,2011)。所以国家需要构建公平合理的劳动力市场。第二,从企业的角度探讨,在招聘高校毕业生时,企业往往更看重毕业生是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时成熟的工作态度和理性的行事方式,更关注毕业生经验学习和成绩能否转化为社会活动的实践能力(瞿祥华,杨玲,2011)。另外,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一种新的灵活就业方式——劳务派遣应运而生。劳务派遣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用工方式,而且为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第三,从学校的角度研究,一些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实际社会工作脱钩,因此,各大院校应该从源头上抓起,使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都以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李志勤,2011)。第四,从毕业生自身的角度考虑,就业心态问题是关键,一些高校毕业生在踏入社会前,因为自身缺乏经验,会出现焦虑与急躁、攀比与嫉妒、盲目从众等(杨志坚,王润孝,2011)。而且,这些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会呈现出消极性和被动性。但是,另外一些高校毕业生却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存有过于美好的预期,甚至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看法,好高骛远。这些毕业生都有一个共同点:缺乏求职的实际能力,缺少与企业商量收入和沟通自身情况的勇气,从而不能准确地把握机会(Patrick Gavan O′Shea,David F. Bush,2004)。另外,高校毕业生的年龄问题也会制约就业(Marcia L. Bellas,2004)。因此,当代高校毕业生应该乐于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一个被学者们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难点问题。但由于视角不同,研究者们的看法不尽相同。本文从就业制度、交易费用、有限理性三个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3.就业制度

诺思提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说,它们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决定了社会的演进方式,因此,它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所以,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从1949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实行的制度是统包统分,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就业制度慢慢转变为“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人和人的交往日益密切,各项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当中,虽然就业制度已经较建国初期有了大幅度的改进,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就业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人力资本产权制度还不明确等。

3.1就业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信息披露制度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攻克的难题。现在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劳动力市场上就业信息繁杂,呈现的是一种量大,但效率低下的状态。目前,很多公司的招聘人员反应招工难,同时,高校毕业生却抱怨找工作难,这种不均衡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由于供求双方都得不到充足的人力资源信息,供给方不了解需求方的企业文化、人员状况、职位的适应程度;而需求方不了解供给方的真实水平、工作的适应程度,所以,信息的不完全和接收信息能力的差异使供求双方在相互选择的过程中,不能合理匹配,造成供求失衡。另一方面,信息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虚假信息有机可趁,虚假的信息使高校毕业生在搜寻过程中成本急剧上升,造成高校毕业生搜寻工作压力过大。

3.2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不明确

施瓦茨曾提出:产权不仅是指人们对有形物的所有权,同时还包括人们有权决定行使市场投票方式的权利。高校毕业生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群体,人力资本优势明显。但是,人力资本产权的归属权不明确,导致人力资本优势无法发挥。现在的就业制度虽然已经让高校毕业生拥有了人力资本产权的表象,可以自由选择自有产权的投资对象,即自主择业,但在劳动力市场中,市场的投票权利,即人力资本产权却是掌握在各个企业手中。因为在选聘的过程中,企业占有主导地位,而高校毕业生却处于被动。在毕业季,大型公司和优质公司的招聘现场总是人满为患,企业在选人之前事实上已经拥有了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产权。企业只需要从众多的招聘简历中挑选出优秀的人才就能完成选人工作。因此,企业的主导地位导致高校毕业生并不拥有真正的自主选择权。

4.交易費用

现实生活中,任何经济行为都存在交易费用。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应该包括发现交易对象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等。

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交易费用会对择业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交易费用的增多会使供求双方“摩擦”增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带来无谓损失。

4.1发现交易对象的费用

在搜寻工作过程中,供求双方都会产生发现交易对象的交易费用。当前高校毕业生搜寻工作的主要方式为互联网、双选会、招聘会、人才交流中心等。这些搜寻方式得到的招聘信息都需要甄别,如遇到虚假信息,不仅没可能获得工作机会,反而会产生更多发现交易对象的交易费用;另外,如在网上投放简历,企业需要对所有应聘者的简历进行筛选,然后再以电话、电子邮件或短信通知合格者进入下一面试流程,这个过程也会产生发现交易对象的交易费用。

4.2讨价还价的费用

招聘是一个经济活动,因此,产生“摩擦”是必然的。笔试、面试都可以看作是招聘双方的谈判过程,也是一个讨价还价,签订契约,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过程。谈判过程中会产生交易费用。每一次的笔试和面试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比如:选择场地,安排时间,应聘人员要等待招聘单位的应试通知等。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降低风险,特意进行几轮笔试和面试,招聘单位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讨价还价的交易费用。

5.有限理性的行为

有限理性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它颠覆了传统经济学对“经济人”完全理性的假设,这一点是一个突破性的理论。

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解释,现实社会中的经济人并不具有完全理性,而只是有限理性,即人在知识、经验、时间、所处环境上是有限度的。

高校毕业生刚踏出大学校园,对社会经济活动还处在一个认知阶段,他们在选择自己人生第一份工作时,有限理性的行为对择业影响显著。(1)知识限制。经过多年的系统教育,每一个高校毕业生都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但是大多数人不能学以致用,缺乏基本的社会知识技能,在搜寻工作过程中处于明显劣势。(2)经验限制。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屡屡碰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由于高校毕业生经历社会活动太少,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导致企业对高校毕业生信心不足;而且,由于没有工作经验,高校毕业生有限的知识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无法迅速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的理性选择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3)时间有限。高校毕业生搜寻工作的时间通常是在大学最后一年,但是在搜寻工作同时,还要完成毕业论文的创作。时间对于搜寻工作的大学生是稀缺资源,搜寻工作时间的减少会导致搜寻成功的概率降低。(4)环境限制。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生活压力却愈加严重。因此,环境的压迫造成了高校毕业生沉重的心理负担,致使高校毕业生的选择太过盲目、仓促。

6.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表明,就业制度、交易费用、有限理性的行为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因素。因此,我们应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当前的问题:第一,政府应该通过实地调研更细化相应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政策和制度,就业信息的披露应该更公开透明。第二,企业应减少笔试、面试的次数,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多设置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做为过渡,使高校毕业生有缓冲期。第三,学校可以考虑设置一些与企业岗位相匹配的学科和专业,多采取订单、定向培养的方式,减少“摩擦”,促使高校毕业生符合社会需求,顺利就业。第四,毕业生平时应多积累技巧和技能,学会求职,多了解人力资源市场信息,认清自己定位,谦虚谨慎,将自己提升成为一个有质量的人力资源,拥有超人一等的人力资本,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同时,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当中,也要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和品格,不能好逸恶劳。

因此,政府、高校、企业、高校毕业生要密切合作,让劳动力市场提高效率,减少结构性失业,让劳动力市场趋于完善和高效,高校毕业生才能正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项目名称:矿产资源可持续补偿与就业耦合协调机制研究(SCKCZY2011-YB107)。

参考文献:

[1]张敏强 牛端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调查与对策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9(01):71-74.

[2]杜冰 王宝令.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就业歧视的法经济学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64-67.

[3]陈海平.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5 (11):8-15.

[4]瞿祥华 杨玲.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系统化培养解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01):46-48.

[5]Patrick Gavan O′Shea,David F. Bush. Negotiation for Starting Salary: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Among Recent College Graduates[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2004,16(3).

[6]Marcia L. Bellas. Investment in Higher Education:Do Labor Market Opportunities Differ by Age of Recent College Graduates[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4,42(1).

作者:王俊文 雷佑新 孙晋然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 篇2: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

[摘 要]文章通过梳理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分别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基本情况、主要研究问题和促进就业的对策与建议三个方面介绍了当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以期比较全面展现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和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便利。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

[

一、引言

高校毕业生问题关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历来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我国高校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见图1)。学界围绕高校毕业生这一主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梳理中国知网文献,以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毕业生问题的研究现状,为教育决策和毕业生就业提供更丰富有效的信息,为后续研究提供便利。

二、高校毕业生问题研究内容

高校毕业生问题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 21 世纪后慢慢发展起来。高校毕业生问题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主要体现为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相关问题。这与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和高校扩招相关。

本文分別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基本情况、主要研究问题和促进就业的对策与建议三个方面来介绍当前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就业基本情况

1.全国性情况

自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第一个毕业高峰2003年开始,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每隔一年选取30所左右高校进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截至2019年已持续开展了九次大规模问卷调查。另外,麦可思研究院从2009年开始,连续发布了12次《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这两项调查研究是当前我国针对毕业生问题最为连续、全面的研究。

当前全球经济萎靡、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叠加使得高校毕业生面临较大就业压力。与往届相比,2019年毕业生单位就业比例下降,待就业比例上升,就业难度加大。[1]国内升学比例明显上升,学历提升带来的教育回报随着时间延长而显现;教育行业就业比例最大,民营企业是吸纳毕业生最多的单位类型。[2]

2.不同区域就业情况

省域范围的整体研究不多,主要是针对具体高校情况的研究。从研究结论来看,各地均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问题,实行多措并举,毕业生就业率总体平稳;毕业生倾向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城市就业;各地因省情不同本地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不同趋势。

北京毕业生选择留京就业的比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选择赴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总体趋势持续向好;[3]上海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学历越高,基层就业比例越低;[4]江苏经济势头发展迅猛,对本地高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5]辽宁省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高质量就业岗位不足、薪酬不高,对毕业生吸引力不大,人才流失严重;[6]湖南省的人才引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人才流入明显加速,但也存在着高端人才引进难度加大、人才流失尚未根本缓解、政策创新力度有待加强的问题;[7]陕西省有关部门推出许多留才、引才、聚才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2020年陕西六成以上高校毕业生选择本省就业;[8]西藏经济规模总量和各类企业规模较小,吸纳就业能力有限,且随着公职岗位的逐年减少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本地人才客观存在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9]

3.不同性别就业情况

全国很多学者和研究机构的调查研究结果均表明: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工作落实率低于男生,男性毕业生落实工作和获得高收入的比较优势均显著高于女性毕业生,存在劳动力市场歧视。[10]从专业角度来看,理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结果的性别差异高于其他专业,受产业结构变化影响,经管、人文、社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结果的性别差异在缩小。[11]从时间作为维度来看,高校毕业生的性别工资差异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2]女性毕业生在就业状况、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水平、人职匹配度、就业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等就业质量指标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13]

4.不同学历层次就业情况

关于高校毕业生的研究多以所有学历层次的高校毕业生为对象,但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我国研究生的毕业落实情况较好,本专科生处于就业困难状态。[14]硕士毕业生、理工类专业的毕业生初职社会经济地位回报高于本专科毕业生、人文社科类专业毕业生。[15]博士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普遍很高,职业选择、学术市场、就业地域呈扩散趋势,学用不匹配占比相对较小。[16]

5.不同渠道就业情况

按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可将就业分为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全国高校毕业生大范围调查数据显示:女性、学历层次较低、家庭社会资本相对丰富的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比例更高; 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就业满意度更高,就业起薪和就业匹配情况明显低于正规就业群体。[17]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推动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形势下,有关就业去向的研究以基层就业为主。由于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偏差、工作环境简陋、发展空间有限、福利待遇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导致广大的基层单位,特别是环境艰苦和交通、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人才输入较少。选择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来自县城、乡镇和农村,但毕业返乡就业的比例持续下降;[18]高校毕业生对基层就业项目认同度较高,但最终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较低;学历越高,基层就业比例和满意度越低。[19]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是政府部门的重要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也是大学生个人的现实选择。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具有明显的群体性差异,男性、少数民族、独生子女、专科学历、来自非重点高校、毕业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高校的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概率更高;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创业活动都是主动型创业;选择创业的毕业生对于就业的满意度评价高于其他就业去向。[20]个体/心理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教育内容、时长等)和社会环境因素(起薪、家庭资本、周边榜样等)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具有不同程度的直接和间接影响。[21]

(二)主要研究问题

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质量、就业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

1.就业困难

造成就业难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外因两方面:一方面,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得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递增,与经济下行压力、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等因素叠加,造成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另一方面,受高校毕业生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就业能力和观念的影响,造成就业不充分。[22]

在就业困难问题中,女性、少数民族、贫困等重点群体就业弱势突出,成为学者们的重点研究对象。男性市场性工作比较优势、女性的高雇佣成本(如生育成本、高人力资本折旧率)、部分雇主歧视偏好、历史文化形成的社会分工性别观念等因素使得女性毕业生就业更难。[23]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发展历史等原因,总体呈现出基础教育薄弱、高等教育质量不高、人口素质较低等特点,加之民族所特有的风俗习惯、心理特征、语言环境(如西藏、新疆)等,导致大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基础知识、实践技能、适应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差距,[24]就业竞争力较弱,区外就业比例较低。家庭背景和找工作时社会关系上的差异会导致大学生就业不平等:[25]家庭收入越高,签约就业的比例和就业后的专业匹配度越高;家庭社會关系越广泛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越高;农村家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遭遇到的就业困难更多。[26]

2.就业质量研究

就业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概念,其评价内涵因所处时期及所面对群体不同而有所差异。我国学界已建立了一些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各个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与层次取向存在差异,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共识:就业主体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利益诉求是评价就业质量的基础,工作满意度是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27]吸纳毕业生的主体用人单位是就业质量整体评估的关键,其对学生以及高校的评价和建议最直接,也最具建设性;[28]就业质量能够真实反映高校办学水平高低,可根据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从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标准、构成要素的角度设计评价指标。[29]

众多针对不同主体的就业质量评价,探讨了性别、学历、高教质量、家庭经济资源、就业渠道、就业结构等因素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同等条件下,女性的就业难度明显高于男性;高等教育分流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显著影响,高学历层次、高教育质量,就业质量较高;[30]家庭经济收入正向影响就业收入和就业满意度;[25]求职渠道差异会影响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31]就业结构问题体现在就业的时间、空间、经济结构、专业、学历层次等的匹配上。毕业生就业行业以民营企业和制造业为主,就业区域为省域内主要城市,[32]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能够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周期性下行压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在创造新就业岗位的同时造成大量就业岗位消失等因素交叠,导致大学毕业生供给结构与需求的矛盾加剧;[33]专业错配、学历错配对薪酬和工作满意度皆有显著负面影响,[34]专业匹配毕业生有更高的工资起薪和工资满意度。[35]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关键。[36]

由于缺乏一套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权威和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对各高校的就业质量进行横向比较。[37]我国当前的就业评价主体是教育行政机构,统一汇总各高校上报就业信息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导致相关质量评价结果认可度不高。[38]因此优化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机制是促进我国就业质量评价、有效开展就业工作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影响就业的因素

影响就业的因素涉及就业主体和社会两方面,除前文提到的性别、学历、高教质量、家庭经济资源、就业渠道、就业结构等因素之外,还包括就业观念等其他因素。

就业观念引导就业行为,表现为就业选择的价值倾向、地域行业偏好、前景待遇等方面。不切实际的要求导致就业选择空间变小、机会变少;过高期待会降低就业满意度。[39]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性认识就业环境、客观评价自我,能够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概率,更好适应社会需求。

(三)促进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学者们从社会、高校和个人等多个层面寻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1.社会方面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营造公平、公正、良好的就业环境,以培养就业和创业能力为目标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建立科学的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机制,完善和优化现有的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援助体系。做好信息采集和发布工作,不断重视科技创新力量, 以数字技术为抓手拓展求职渠道;[31]在就业扶持过程中更加关注就业者的个性化特征,通过一系列精准就业服务,提高就业质量。

2.高校方面

高校应调整教育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40]建立多元化的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体系,引导和促进毕业生成功就业。[41]

3.毕业生方面

高校毕业生应全面提升理论与实践水平, 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树立既适应市场发展态势,又要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就业观念;[42]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挖掘各种求职渠道和搜索职位信息。[43]

三、结语

关于中国高校毕业生问题的研究,从数量上看十分可观;从内容上看涵盖就业问题的各个方面;从研究模式上看一般采取问题、成因和解决对策的模式。虽然总体研究成果丰富,但多为内容零散的单篇研究,具有连续性的研究成果缺乏,系统阐述问题的专著少,研究的问题重复性很高,针对特定群体的研究相对较少。另外,因研究者使用的标准、角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差异,缺乏统一的分析框架,不同研究成果的可比性较差。研究者更多的是提出问题,难以给出解决问题的较为明晰具体的对策,政府与研究者的沟通协作仍待加强。以上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岳昌君,夏洁,邱文琪.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04):1-17.

[2]晋浩天.《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20(Z2):54-55.

[3]王怀宇.“十三五”回顾系列——首都高校毕业生规模、结构与就业趋势[J].北京教育:高教,2020(12):4-5.

[4]盖钧超,郑东,周全华,潘聪聪.2016—2019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状况调查分析[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20,23(03):3-19.

[5]胡清斌.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师,2018(12):160-161.

[6]李宁.高校毕业生在辽宁就业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9(19):5-6.

[7]胡跃福,马贵舫,马美英.提升湖南引才聚才质量水平研究[J].中国人事科学,2020(09):79-87.

[8].2020年陕西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出炉六成以上毕业生选择在陕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05):32.

[9]周蓉,王尧.西藏高校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西藏科技,2020(11):40-44.

[10]陈婷婷.国内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研究综述[J].北京青年研究,2016,25(02):54-60.

[11]贺凌,岳昌君.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高校不同专业毕业生就业结果的性别差异——基于2013年和2015年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07):60-66.

[12]曹星,岳昌君.我国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性别差异文献评述[J].教育学术月刊,2010(02):10-14.

[13]刘敏,陆根书.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公平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6(07):205-209.

[14]于菲,邱文琪,岳昌君.我国研究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06):32-38.

[15]杨中超,岳昌君.学历、专业对高校毕业生初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6,37(10):65-77.

[16]高耀,乔文琦,杨佳乐.一流大学的博士去了哪里——X大学2011—2015年博士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03):53-60.

[17]蒋承,王天骄.我国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的特征、结构与质量——基于2007—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J].社会科学战线,2020(10):271-275.

[18]蒋承,张思思.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趋势分析:2003—2017[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05):60-70+167.

[19]祝军,杨平.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参与意愿和满意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02):2-17+187.

[20]祝军,岳昌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调查:特征、动机与就业满意度——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1(01):87-95.

[21]蒋承,李宜泽,黄震.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北京大学学生的调查[J].高教探索,2018(01):120-123.

[22]赖德胜.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J].求是,2013(20):52-54.

[23]張抗私,班晓娜,贾帅帅.女大学生就业为什么难?——基于全国63所大学的问卷调查[J].财经问题研究,2015(03):113-119.

[24]张翔.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以青海省为例[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2):127-130.

[25]刘自团,陆根书.家庭经济资源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跟踪调查[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3):127-140.

[26]李春玲.农村大学生就业更难吗[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4(04):34-35.

[27]岳昌君. 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N]. 光明日报,2016-01-19(013).

[28]彭建章,王栋.河北省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5):100-103.

[29]刘永平.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6):88-96.

[30]王占国.性别、高等教育分流与大学生就业质量——基于全国17所高校1354名毕业生的实证分析[J].高教探索,2015(12):107-111.

[31]汪鑫阳.疫情防控时期大学生“云求职”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OL].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6[2021-06-2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45.N.20210608.1559.002.html.

[32]黄兢.省域大学生就业结构特征与质量评价——基于47所高校2015届毕业生的实证调研[J].现代大学教育,2018(01):79-84+99.

[33]陈建伟,赖德胜.周期性与结构性因素交织下就业结构性矛盾及其政策应对[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01):32-38+2.

[34]郭睿,周灵灵,苏亚琴,等.学历、专业错配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J].劳动经济研究,2019,7(02):78-100.

[35]胡艳婷,蒋承.专业匹配对高校毕业生工资起薪的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04):53-63.

[36]刘静,张天雪.大学生就业结构的关联模型、矛盾形态与破解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05):90-94.

[37]尹晓菲,杨昱梅.以“就业质量提升”为导向的高校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优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82-87.

[38]伏文艳.基于大学扩招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J].教育与职业,2016(18):85-86.

[39]钟秋明,刘克利.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研究综述与前瞻[J].大学教育科学,2015(04):32-36+43.

[40]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02):79-86.

[41]赵明.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19(10):67-72.

[42]王瑞东,陈颖.就业竞争力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13):68-72.

[43]杨伟国.重大疫情下高校毕业生就业:上下并举,长短相济[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07):4-6.

(责任编辑: 杜家和)

作者:何卫仙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 篇3: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 2020年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在经济下行劳动力市场需求减少、高校就业帮扶体系不成熟、毕业生情绪不稳定等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如何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变得更为急迫。本项目将基于宿迁学院的实践,从政府、企业、高校、学生等角度出发,分析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4977.2021.01.035

Key word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college graduates;employment;problems;countermeasures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民生工作的聚焦点,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经济下行的压力和新形势的叠加更是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难题。目前,虽然国内形势得到有效控制,但国外形势仍在加重,受形势影响,未来几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上加难会成为一个持续性问题。

1 新形势对就业的影响

受当前特殊形势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严峻,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国内的生产总值同比下降了6.8%,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首次出现的经济负增长[1]。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人才需求,就业难本就是一个结构性问题[2],当前的特殊形势更是加重了就业难度。

从短期来看,在第一季度,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法正常运转,各大中小企业复工也不断推迟,尤其是饮食、住宿、旅游等服务业受到影响极为严重。特别是对出口型、外贸导向型企业的冲击尤为明显,很多企业面临着人工、租金等成本运转压力,外加上国内外贸易供给不匹配、物流不畅通等问题,不少企业都陷入了裁员甚至破产的境地。

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一个总体趋势不会改变。在给我们带来许多苦难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物流、通信、医疗、软件等产业逆流而上,人工智能、直播电商、餐饮自主化及无人化趋势加强。目前,国内形势好转的同时,相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下,此次危机对于就业的影响会降到最低。

2 宿迁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宿迁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状况

本部分使用的数据是根据宿迁学院2020届毕业生数量,并按照学院一定比例发放的300-400份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04份。在有效样本中,按性别划分,男生占比38%,女生占比62%;按是否就业划分,88%毕业生已经就业,22%毕业生未就业。以下是从已就业者地区分布和未就业者求职考虑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宿迁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2.1.1 已就业者地区分布

我们选取已经就业的毕业生群体作为分析样本,宿迁学院毕业生江苏人居多。从全国范围来看,东部地区比较发达,所以在东部(非北上广深)就业的人数也比较多,占比86.96%(見图1)。其中,已经就业人数中,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家乡就业,占比高达70.52%(见图2),可见家乡经济发达、有归属感等因素对毕业生吸引力较大,相反西部的吸引力就很小。

2.1.2 未就业者求职考虑因素

在我们调查的未就业毕业生群体样本中,未就业的学生希望去事业编制的呼声最高,占比36.11%,党政机关占比25%,外企、国企和民企分别占比13.89%、13.89%和8.33%(见图3)。对于理想的月薪酬,50%的受访者希望薪酬在5k-6k,6k以上占比22.22%,4k-5k占比19.44%(见图4)。

2.2 宿迁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新形势下,2020届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就业竞争者增加,考试延期打乱原有计划,网上就业信息繁多复杂,线上招聘模式不习惯,焦虑情绪严重等方面。其中,就业竞争者增加、网上招聘信息繁多复杂、焦虑情绪严重成为了多数毕业生的烦恼(见图5)。具体分析如下。

2.2.1 总体劳动力需求减少,就业竞争者增加

新形势下,我国整个劳动力市场不稳定因素骤增,尤其是进出口贸易方面,不少外贸企业不得不减工减产,快速转型以适应国内市场。一些中小型企业在经营上也出现了很多困难,甚至是濒临倒闭。BOSS直聘4月8日发布的《2020应届生春招趋势报告》显示,截至3月31日,在春招季活跃求职的2020年应届生较2019年增加了56%,但企业对应届生的招聘需求规模同比下降22%[3]。

国外形势的不断恶化,原本打算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出于对安全的考虑就会选择暂缓出国,进而先在国内就业。而留学已经毕业原先打算长居国外的学生也多半都回国,他们都会成为高校毕业生强烈的就业竞争者。在新形势下,很多企业裁员,导致今年同期失业人数比往年明显增加,大量失业者需要市场消化,而企业的复苏与创办需要时间,他们与大学生的竞争关系很可能延续到未来的就业季[4]。

2.2.2 线上招聘方式不成熟,信息复杂更新迟缓

2020年上半年众多高校延期开学,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无法高效对接相关企业招聘工作,并且企业在用人需求方面未能与高校进行有效沟通和信息传递,线下春季校招也被相应地推迟或取消。很多企业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而被迫改变企业经营战略,招聘方式也进行了革新与优化,线上招聘模式日渐火热起来,成为一种常态化趋势。

然而,相比线下招聘,线上招聘方式仍不够成熟,弊端较多,如企业招聘信息更新迟缓,招聘市场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均衡等不足等等,导致很多毕业生无法适应这种新型应聘模式,及时接收企业发布的就业信息也受到诸多阻碍,无法实现与招聘岗位信息精准匹配。

2.2.3 焦虑情绪严重,未来发展定位不清晰

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都会产生一些心理波动,过度的自卑或者自信都会给毕业生带来负面影响。个体就业压力本就是客观存在的,而新冠肺炎的来临加速了心理变化,可能所带来的恐慌还未完全消逝,毕业就业的焦虑又随之而来。很多毕业生缺乏对未来的规划能力,一方面对职业了解不足,对岗位的认知不够;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定位不够清晰,就业期望值偏高。

当前宿迁学院多数大四学生会选择考研,但其中有一部分同学带有从众心理,学习较为被动,结果自然也就差强人意。还有一些同学选择公务员、市委选调生、事业编制等较为理想的就业方式,本身这些就业渠道就比较窄,不少人中途因为竞争大或者自我意识不坚定而放弃。

3 减缓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对策

通过分析宿迁学院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别从政府、企业、高校、学生等角度,探讨新形势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3.1 精准化落实政府政策,强化各部门职责担当

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政府方面需要及时让毕业生充分了解今年中央和地方发布的一系列稳就业保就业举措。在今年这一特殊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揮的显著优势,以及中华儿女展现出的民族精神无不激励着广大高校毕业生勇敢承担社会责任。政府也应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到基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就业,而非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此外,政府要快速响应,及时调研,了解毕业生就业心理和就业需求,多方面拓宽渠道,挖掘更多的工作途径。政府部门负责人按工作内容进行不同的任务分配,明确各自的职责担当,专门人员要定期对已发布的招聘信息进行核实、审查,避免有虚假或错误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

3.2 校企“线上+线下”合作,定向推荐和共享员工双结合

虽然特殊形势在短期内阻挡了企业的线下校园招聘,但并不妨碍当地特色企业可以和高校通力合作。学校方面可以建立专门特供本校师生使用的就业一网通小程序,避免平台过多带来信息的重复亦或是学生错过本地信息。在确保招聘单位信息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将所有符合要求的校招企业纳入其中,招聘单位彼此之间形成一个关系网;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对其进行分类,方便学生可以快速根据自身条件以及就业意向找到适配岗位;再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时更新招聘信息和毕业生就业动态。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双向匹配检索到最合适的毕业生并向用人单位定向推荐。此外,企业还可将“共享员工”模式运用在高校毕业生招聘工作中,在一些特殊时期可以通过平台与其他公司实现员工共享,公司方面可以暂时减少用工压力,员工方面也能体验不同的企业经营模式。

3.3 开设心理咨询平台,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

在全球经济受到冲击,多家企业面临倒闭危机的背景下,毕业生面对此情形不免会对就业产生焦虑心理,为更好地完成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咨询平台,例如在“企业微信”上增加心理咨询板块,学生可以在此留言,校方应安排心理老师或者聘请校外的心理咨询师及时回复学生,必要情况下可以线下联系学生本人。一方面加强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增强信心,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要让他们明白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毕业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合理调整就业心理预期。学校可以在辅导员、专业课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联系纽带,通过举办就业形势讲座、朋辈求职就业经验分享会,借助抖音、小红书、微博等较为受学生欢迎的方式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找到不一定最好但最适合自己的岗位。

3.4 理性分析自我,灵活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到了本科四年级,一定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知。如果想要提高学历,那就认准目标,积极努力考研争取一次上岸;如果不幸失败了也不要气馁,灵活转变就业观念。面对考验,很多毕业生胆子变小做决策犹豫不决,但我们要明白就业本就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可能我们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是非常符合预期,但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专业加深了解,积累工作经验,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未来的就业形势越发复杂,在校大三学生也要尽早做多手准备,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善于发现自我的优点并最大化,以备在未来求职过程中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马琬清.新冠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9):34-37.

[2] 蔡红建.当求职季遇上疫情期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怎么看怎么办[J].人民论坛,2020(Z2):124-127.

[3] 沙华国.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究[J].就业与保障,2020(10):193-194.

[4] 马灿.疫情中的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建议——基于生涯建构理论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16):34-39.

【作者简介】

顾彬弘(1999-),女,宿迁学院本科在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方新越(2000-),女,宿迁学院本科在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作者:顾彬弘 方新越

上一篇:大数据客户事件营销管理论文下一篇:农电一体化农电营销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