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

2022-04-18

【摘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在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学校、家庭、毕业生自身的角度提出了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对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1: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毕业班辅导员就业帮扶对策

摘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新冠疫情的到来,更是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增加了难度。高校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机制,改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窘状。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新冠疫情

据国家人社部门统计,新一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90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1]。面对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新冠疫情的爆发无疑使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雪上加霜。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然而就业岗位却没有随之增加,最近几年每到毕业季,几乎都被大家称为最难就业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关乎社会的稳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多措并举减小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良影响,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对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从公共卫生领域延伸至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领域的重大社会危机。根据相关学者的测算,2020年度我国第二三产业及其总供给增长率将会出现不同程度下行,特别是第三产业,2020年全年经济总供给率预计将会持续下行。部分行业的不景气和众多中小企业面临的破产危机直接导致了就业岗位的供给不足,在供给侧方面对高校毕业生产生了基础性、源头性的消极就业影响,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也呈现缩小趋势[2].

毕业生的求职过程需要经历备考、投简历、笔试、面试,到和用人单位拟定就业协议,这个流程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更加困难重重。在智联招聘发布的春季求职竞争周报显示,约有57% 的用人单位准备延迟复工,23% 的用人单位处于观望状态,仅有不到 20%的用人单位准备复工。由于疫情后发展状况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线下招聘会被迫取消,2021年的春季招聘时间普遍延后,疫情期间高校毕生获取就业信息、投递简历、求职面试基本依靠互联网进行线上操作[3]。不少用人单位出于安全性、公平性的考慮,一再延后笔试和面试时间,在给毕业生带来心理上由于未知造成的紧张焦虑和不安全感的同时, 也使求职战线普遍被拉长。

与此同时,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选择一方面受学科专业特性的限制, 另一方面无形中也容易被同学科专业往届生的就业方向所引导,集中于某几个就业方向, 从而导致毕业生的就业范围窄、就业选择少、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4]. 从我们的问卷调查和其它研究者的研究结论来看,可以粗略的把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挑战分为以下五类:(1)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老旧,无法以开阔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2)部分大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3)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4)部分高校缺乏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专业设置不满足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脱节;(5)高校的就业创业服务缺乏针对性,未考虑学生特点、个性、职业规划,未发挥大数据优势。

针对以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班辅导员应该做好以下几类工作以保障大学生的就业。

1.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心理疏导员

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进程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容易滋生焦虑、迷惘、胆怯等心理问题。根据相关学者研究,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态度同就业预期之间呈现出极为明显的正相关性。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时刻关注求职学生的心理状态、积极引导毕业生科学认识疫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就业规划。具体来说,毕业班辅导员应当深入学生生活,敏锐捕捉学生的不良情绪,精准洞悉毕业生的求职心态,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做好心理关怀工作,把解决毕业生思想问题与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引导毕业生辩证看待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及时将中央、地方发布的利好政策传达给学生, 并鼓励毕业生树立乐观积极的求职心态,冷静、客观地把握机遇,主动出击,实现高效、高水平就业。

2.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观念引导者

将就业创业教育贯穿学生整个培养过程。高校辅导员应该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等,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提升创新实践能力。指导学生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制订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念,加强职业道德和契约精神教育

3.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精准服务者

广泛实施就业服务“云”模式。高校辅导员要加大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建设,在生涯规划、求职定位、招聘信息筛选、面试指导以及就业手续网上办理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在线辅导,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与此同时,高校辅导员应当加强职业培训素养,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岗前培训,为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争取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办理实名登记、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社会保险补贴,鼓励毕业生投身新业态、从事新经济。

帮助落实好学生就业后续工作。对延迟离校本地应届毕业生 , 相应延长报到接收、档案转递、落户办理时限。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可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 2 年或转入生源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并办理实名登记、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社会保险补贴。

对从事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更多的政策帮扶,如审批手续、工商登记、融资、提供创业担保、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符合申请条件的大学生从事个体经营、合伙经营、创办企业的,可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地方政府投资开发的孵化基地等创业载体,酌情安排一定比例场地,免费向高校毕业生提供。

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以往更为严峻。国家针对疫情期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多方增加就业岗位、精准提供就业服务。高校及辅导员多措并举,丰富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便利求职途径,进行精细化、个性化的指导。相信在国家、高校、辅导员的共同努力下,疫情期间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能够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参考文献

[1] 吴建平.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N].人民日报, 2019-03-01.

[2]楚河.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升学机会、开展精准指导服务教育部多措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05):4-5.

[3] 彭正霞,陆根书,李丽洁.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1).

[4]肖敏.利用大数据平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3):247-248.

作者:黄山奇松

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2: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摘 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在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学校、家庭、毕业生自身的角度提出了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指导与服务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市场形势严峻,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日益凸显。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在数量也呈明显上升趋势。为做好高校的就业工作,促进毕业生尤其是就业困难群体的充分就业,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应当成为高校就业工作中重要内容,亟待高校的高度重视。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整体关注,热忱关怀,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

笔者认为,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是在“毕业生就业难”这一事实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从广义理解毕业生困难群体是指受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因素影响,不能顺利求职就业或就业胜任能力欠缺的毕业生群体。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弱势地位最终是在求职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但是其形成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主要由外在客观因素和内在因素导致,比如社会影响、学校教育、家庭背景、先天因素、心理状况、择业理念等,都会导致或催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对策。

1 社会应发挥其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主导地位,关注并促进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

(1)积极鼓励企业接纳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拓宽其就业渠道。政府应针对企业出台相应的接纳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优惠政策,努力建立企业与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机制。例如,企业在制订招聘计划的过程中,建议企业为困难群体设置合适的岗位,而政府在人事代理、税收等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奖励和优惠政策。

(2)政府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或失业的大学生纳入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做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能充分发挥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政策的作用。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政府的相关部门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竞争力。

(3)企业作为双向选择的主体一方,应当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比如,针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岗位,缓解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压力;此外,企业还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设立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扶持基金,为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才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4)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帮扶体制。教育、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应建立一套可共享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信息档案,针对困难群体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联动帮扶活动。

2 高校要在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就业教育、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之上,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关注程度,有针对性地制订并落实个性化指导与服务方案

(1)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高校作为输出人才的主要阵地,应当根据社会和企业岗位的要求调整在校生的课程,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这是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困难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2)建立动态信息档案,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措施。高等学校应针对“可能性困难群体”建立一个从入校到就业的动态信息档案,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帮扶措施。具体做法如下:在新生入学后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对新生的家庭状况、择业观念、心理状况、就业意愿等情况进行调查,对有可能步入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学生的相关信息进行登记,同时联合学生工作部门对这一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与指导,包括从学习到生活、从心理到就业培训的系统性的帮助。比如,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在缓解其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自信心;对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的同学,通过讲座或座谈会等形式与之交流和沟通,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

(3)加强关注,提高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自身的求职择业能力。针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求职难这一现象,高等学校应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综合素质和求职竞争能力。例如,针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压力,引导其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吸引他们参加各种竞技比赛,以锻炼其人际关系处理与抗压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其强烈的竞争意识;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帮助他们激发自身内在推动力,主动地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强化各种能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采用模拟面试的方式,让这一群体尽早体验职场竞争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并帮助他们掌握求职过程中的技巧与方法,让他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能以从容、自信的精神面貌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4)关注困难群体的心理状况,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在承受就业压力的同时,其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心理压力比其他学生大,高等学校应对此问题予以高度重视。首先,学校要在掌握学生动态信息的基础上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心理状况予以高度关注,掌握他们就业心态的变化。此外,要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予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更多的人文关怀。相比较其他学生,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心理较敏感,因此在帮扶的过程中,应考虑到被帮扶对象的心理感受,切不可让帮扶工作成为他们的心理负担,要让他们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参与竞争。其次,高等學校应通过思想教育、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重要环节促进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质,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和消极的就业心理,帮助他们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5)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殊就业渠道。高等学校应将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在保证就业公正、公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推荐与服务工作。应与地方就业部门和用人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收集供需信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与校企合作单位加强沟通,积极推荐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主动联合当地工会、残联等部门,积极开展专项就业帮扶活动,充分利用多方社会资源,通过组织专场招聘、优化推荐岗位、重点组织培训等多项措施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殊就业渠道。

(6)完善跟踪调查制度,提供积极有效的就业指导与服务。高等学校应在掌握动态信息的基础上,针对这一就业困难群体,做到“放出去的风筝不断线”,与未顺利就业的毕业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求职状况,并继续为其提供就业推荐与服务。同时,高校档案管理机构应免费为其保管档案。对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在资助中心中设立“就业帮扶基金”,在经济上帮助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顺利求职与就业。

(7)对已就业的就业困难群体开通绿色服务通道,真正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让这一群体顺利就业。对他们而言,成功就业往往是在社会、学校、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来之不易的成果。因此,高校应为其开通就业服务绿色通道,为他们解除就业的后顾之忧。例如,指导、促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上报就业数据,尽快为其办理就业《报到证》,还可以通过邮寄等方式直接寄送给毕业生或用人单位;根据本人意愿,主动将其户档关系转到其户籍所在地或工作单位所在地。

3 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家庭应理解并尊重毕业生本人职业生涯意愿和择业观念,鼓励并支持毕业生的求职就创业活动

(1)尊重毕业生的职业生涯意愿。作为毕业生的家长、亲朋好友,应对毕业生的求职真正做到不抱怨、不施压,让毕业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参与竞争,这样做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下,毕业生自主创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高质量就业的衡量标准。毕业生家庭应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尽可能地支持毕业生创业。

4 毕业生本人作为就业主体,应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注意心理健康、转变择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具备职业规划意识,及早准备、及早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具有内在的激励作用,能使其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因此,大学生应强化职业规划意识,及早规划、及早准备,提升能力,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2)积极储能,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砝码。毕业生的能力是顺利就业并胜任岗位的硬件要求,因此从就业的角度出发,毕业生应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不断积累自身的知识储备。

(3)注意心理健康,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增加自信。困难群体应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之上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悦纳自我,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让自己融入群体,增强自信心,这是成功成才的前提。

(4)转变择业观念,准确定位。毕业生要客观分析自身的条件,转变传统的择业观念,要客观、理性地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生存就业为出发点,准确进行职业定位,把握“先就业后择业”的求职理念,先解决立足问题,再谋求发展。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促进劳动力水平提升和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中,我们应特别关注那部分不能顺利就业或就业胜任能力欠缺的困难群体,重视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因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关系到毕业生人身价值的实现,关系到毕业生家庭的幸福,关系到我国人力资源建设与劳动力水平的提升,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需要全社会、高校、家庭、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参 考 文 献

[1]李红霞,刘文军,胡德平,等.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特征、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

(5):4-8.

[2]马廷奇.大学生就业援助:模式选择与制度创新[J].江苏高教,2014(3):105-108.

[3]曹晓媛.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4):82-84.

[4]邓兵.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分析及对策[J].沧桑,2009

(1):214-218.

[5]律晶晶.试论如何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核心竞争力——以加强就业服务与指导为入手点[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6):25-29.

[6]熊彼得.經济发展概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高海明]

作者:许青娟

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3: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就业指导对策

摘要:在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以在全国最为经济发达的深圳经济特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其问题,并剖析了就业难的原因,提出学校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做好自我调整等方面改进对策,希望对解决高校就业难问题的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问题;就业指导

一、深圳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现状

2016年,深圳市本地生源毕业生3万余人,加上外地生源、来深求职及往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深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预计在25-30万人,就业总量压力大。在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巨大、结构性矛盾等长期存在的问题没有明显缓解,今后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复杂。主要表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再加上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量下降,致使大学生就业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失去平衡。 其次,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与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相匹配,毕业生自身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择业期望值过高。把待遇是否优厚、是否在大中城市、交通是否便利等作为选择标准,对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不明确,缺乏对职业和自我的合理认识和定位、职业决策和选择能力等。导致供求双方供需结构不相称,出现了“有位无人”和“有人无位”并存的现象。最后,随着工作人员年龄结构的改变,高校毕业生作为年轻群体,在就业难的形势下,已经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发展。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分析

(一)从学校层面分析

高校专业设置和学业设计结构不合理。一是社会在科技、文化、经营管理等方面日新月异,而学校传递给学生的知识不能及时保持与社会接轨,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二是有的学校只顾追求时间效应,超越本校的办学培养实力,盲目开办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结果造成在某些热门专业人才供过于求。三是学校缺乏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长期以来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服务不到位,或者工作过于空泛。高校就业指导课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基本是停留在教材上,未能结合现状,形成丰富的指导模式。四是就业渠道不充足,应届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信息不了解或了解很少,很多就业信息不能及时传递给学生。

(二)毕业生个人因素

高校学生对于自身定位不够准确。一是大学毕业生都向往进入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是客观上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热衷于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生涌入造成发达地区的人才竞争激烈,就业压力显著增加。二是就业期望值过高增加就业难度。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三自身知识结构不合理,能力不足,普遍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严重影响高校毕业生的自身发展和职业发展。

三、解决大学就业难的几点对策

(一)高校必须适时改变现有的培养模式

高校必须要适应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向教育服务型转变,以提高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调整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高校应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倡导高校毕业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并强化就业团体辅导、就业咨询服务、就业渠道建设等支持功能。

(二)利用互联网信息开拓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新渠道

互联网信息比高校教材更为生动,具体,富于感染力,视听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吸收新知。互联网能够提供丰富的示例,对学生具体参与就业过程中提供更好的启示和参考。高校也可通过互联网平台,让学生有机会直接与各用人单位的从业者、面试官进行交流,使学生获得第一手的讯息和资料。就业指导工作者也能够及时的到互联网上“充电”,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浏览成功就业指导实例,适时的改变授课方式和内容,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

(三)学校企业相连,疏通就业渠道

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是学生就业率高低的基础。学校要保证经费投入,搞好就业基地建设,组织好校园就业双选会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和专场招聘会,既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又降低了毕业生就业成本,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四)高校毕业生应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要树立自主意识和使命意识。自主意识强调高校毕业生要清楚认识就业形势和认识自我价值,脚踏实地,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丰富知识结构;就业使命意識,是指高校毕业生要根据今后面临的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待和学习内容,努力为将来就业提高适应能力和知识储备。职业规划应伴随高校毕业生活的始终,每个学生要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总之,高校毕业生们只有直面我国现阶段的就业状况,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认清形势,转变观念,调节心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通过自身的努力,特别是党和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毕业生们一定能顺利就业,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黄慧

上一篇:水泵水轮机研究论文下一篇:衔接中高职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