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教育教学论文

2022-04-20

摘要: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是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炙手可热的一个重要课题。高等教育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传统教学任务,同时还必须保证向国家和社会输出各类人才。面临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标准和条件,以及国际大环境和市场经济运作的重要影响,我国高校如何迎接挑战,如何积极实施教育教学改革,这是必须认真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毕业生教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校毕业生教育教学论文 篇1:

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当前,就业市场上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工难”这种严重的供需失衡状况。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导向,实行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认识观念,提高高校管理者系统的观念;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主体作用,激发教学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机构,制定教学培养的目标等。

关键词:就业;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多,教育对象的就业率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大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聘用人才实行双向选择以后,毕业生有了选择单位的自主权,用人单位也有更多的自主权选择合适的人才。这种双向选择使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均受益,但是,就业市场的实际状况出现了矛盾。一方面,一些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求贤若渴,特别是工厂生产第一线、偏远地区、贫困地区,急需大量高等人才。当前,我国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就业难己成为社会共识,加快高校教学改革的步伐,培养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一、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众多高校的办学理念主要是办成国内、国外有影响力的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轻视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热衷于“升本”,地方本科院校则以办成综合性大学为目标,争取学校成为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授予单位。对于培养应用型或者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则没有投入足够的重视。高校教师为了评职称、拿项目,用很大的精力做科研工作,而在本科生教学上投入的精力不够。

高校专业的设置并不是建立在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基础之上,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专业的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很多专业培养的学生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要,学非所用,某些专业甚至出现整体就业困难。

专业课程安排较为单一,专业设置狭窄,重理论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教学内容的设计跟不上社会发展。受师资力量、实践教学装备水平的限制,许多高校往往弱化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大学生在创新和实践应用方面能力不强。

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同质化严重,出现了万校一面的办学结果。很多高校教师至今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考试仍然是采用一张试卷来确定学生的成绩,而学生的成绩单并不能完全说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国家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后,传统专业有更好的设施和良好的师资力量,而开办新兴专业则需要很大的人力、财力。所以,传统专业招生规模急剧扩大,从而导致传统专业的毕业生严重饱和,市场消化不了,而新兴专业培养的学生则供不应求。

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提高教育教学思想认识,转变高校管理者系统的观念

高校领导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高校领导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管理机制,引领广大高校教职员工达成改革创新的共识,真正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实效。教学实践受教育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以促进学生就业和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研究、探索教学实践、教学管理的新规律、新方法,从而形成“导向、主旨、目标、成员”等一系列的教学管理思想。

(二)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主体作用,激发教学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高校教师创造了高水平的教学成果,是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主体力量。应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听取、吸收他们的意见和智慧,激发广大教职员工参与教改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给广大教师创造条件,使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着重提高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进一步完善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和教学技能培训的制度,特别是为中青年教师继续教育、进修访学提供便利;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管理,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机构,制定教学培养目标

高校辦学的目标,要在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层面的需求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的同时,把握我国高校的现实情况,充分尊重高校发展的规律,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的结构设置,对学校服务社会做一个准确的定位。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制定教学培养的目标,在充分考虑学生就业需求的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满足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所以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应该以满足社会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根本导向。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只有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促进毕业生就业和学校整体的就业质量,才能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四)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

高等教育也是国家的事业和政府的责任,政府要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进行宏观管理、正确引导,并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要由单纯的政府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体行为相结合,教育行政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对高校加以引导,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时要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不同类型的高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发展方向,高校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将学校办成有特色、国内知名和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学校,从而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形成分层次、分类型的多样化格局。

(五)吸纳企业参与教学改革,建立“产学研”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高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支持地方建设的重任,而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最终载体,高校和企业之间通过科研和人才输出方面的合作来改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和企业的良性互动。高校在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人才的设计上确保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满足企业的需求,把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毕业生就业的需求相结合,毕业生的毕业实践、毕业论文考核等环节都可以采用到用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的形式来完成。另外,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过程中,应充分调整人才培养的策略,在充分考虑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基础上优化设计,逐步完善和深化管理机制、就业体制的改革,通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有利于大学生就业,有利于用人单位用人,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作用”的目标。

作者:王国伟

高校毕业生教育教学论文 篇2:

试论高校教学改革的现状及趋势

摘要: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是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炙手可热的一个重要课题。高等教育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传统教学任务,同时还必须保证向国家和社会输出各类人才。面临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标准和条件,以及国际大环境和市场经济运作的重要影响,我国高校如何迎接挑战,如何积极实施教育教学改革,这是必须认真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对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促进教学改革的对策,最后对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予以展望。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现状;对策;趋势

引言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而高校教学改革之路却显得十分漫长。纵观国内教育教学改革的风雨历程,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影响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三大因素,即国内教育体制、社会公共环境以及国际形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共同作用,这些因素交互作用构成了推动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之一。那么,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正处于一种怎样的大环境之中呢?首先,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与全球化影响并举的新时代,一切教育改革都必然要面临这一重要挑战和机遇。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以信息与网络技术为基础,全面改革和转变教育模式与学习方式,甚至对于整个高等教育以及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变革产生了革命性的重要影响。全球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国际学术标准化的建设,以及国际合作办学和留学生交流等教育全球化模式,都诠释了知识经济时代中的教育全球化理念[1]。其次,基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市场机制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对高校教学改革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在高等院校资源配置的全过程中都充分体现出积极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杜绝和限制了大包大揽的不利现象,转变了社会、企业、学校以及学生等各个方面对就业创业的理性观念,使得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也采用了“市场模式”。

一、高校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我國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大大提高了对高等教育的关注程度,社会各界也给予高等教育以高度的认可和评价。四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大得空前壮观,高等院校和专业设置多得琳琅满目,这种规模和内容的快速扩大确实满足了社会、企业和每个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速度,弥补了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缺口。然而,规模的壮大却影响到了教学质量,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已经普遍走出了精英教育的大学模式,而走向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模式,即追求培养大学生的数量。面对教学改革这一话题,很多高校也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往往只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却没有关注到教学结构的这一重要的改革内容。翻开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兵书”,大多都是在泛泛地谈论关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内容,而且各个院校的改革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很难看到除此之外的改革亮点。笔者认为,正是这种雷同的改革思路和改革方案,才限制了管理者的思维和视野,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快速推进。谈到教学改革的现状,我们一定要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是下一步我们有的放矢进行持续改革的重要依据。

首先,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忽视了对“教学结构”的改革。这里所说的教学结构,其实就是在特定教育观念和教学理论指导下,逐渐形成的适应于某种特定教学环境的稳定的教学研究活动模式。它直观地反映了大学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进程的教育思路,因此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论,以及学生的学习理论等重要内容。笔者认为,高校的教学结构改革应该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改革,其意义也是极其重大的[2]。比如,高等院校最为传统和普遍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而且这也是仅有的三个部分,而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下,就必须要在此基础上增加与课题相关的音频、视频、多媒体资料以及网络资源等重要的媒体信息,从而形成一种由大学教师、学生、教材以及媒体工具资料等诸多要素相互作用和紧密联系的稳定教学结构。

其次,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比如,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没有及时紧跟时代变化,无法适应随着科技迅速发展而带动的社会进步,导致无法满足社会对一些边缘学科以及新兴学科的人才需求。究其原因,当前高校教学与课程的改革基本上都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启动之前缺少充足成熟的理论研究,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还是大学教师,自上而下都缺乏对大学教学与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甚至会走进一个误区,就是简单地认为高校教学与课程改革就是一味地在教材编写和课件制作上下功夫。笔者认为,这种对教学与课程改革的认识程度实际上是非常低的,这种现象也充分说明了我国部分高校的相关责任人员没有站在足够的理论高度上去认知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这也是导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效果不明显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二、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对策探讨

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中心来展开,在教学和改革的全过程中,都要围绕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这一重要的教学任务,通过改革创新来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大学研习观念和习惯,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能力,这将是今后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对于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对策,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第一,要在大学教育中不断地强化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了自然科学、体育科学、人文基础以及其他与学习能力相关的方法技巧和工具技能诸多课程。有学者认为,通识教育涵盖了整个大学过程中全部基础课和主要的公共课。该课程涉及的是相对比较基础的知识,且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可迁移性,要求大学生具备快速应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3]。近年来,国内很多高等院校都不约而同地增加了有关人文精神的课程,希望能够把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逐渐渗透到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之中,不管是理论课程的学习,还是实践环节的教学与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一定的影响。实际上,笔者认为,我们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大学教育应该是人生的基础教育,因此说通识教育的强化对于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具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第二,要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最重要的特征体现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和互补,因此我们要在高校专业设置上重点关注交叉学科,构建一套科学的合理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学科之间的整合与相关课程的重组,进行培养方案的构建。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给大学生提供最完整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以及相关学科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第三,要基于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重构。大学阶段一般要掌握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近年来,实践能力的培养备受瞩目,越来越受到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这是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而理论则是实践的基础。因此,我们也必须重视理论教学与研究,只有夯实了理论基础,实践才会游刃有余,也才会让理论正确地指导和服务于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彻底改变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高等院校应适当地减少和压缩理论教学时间,适度增加大学阶段的实践教学时间;其次,要制订实践教学计划,统筹安排每学期实践教学环节[4]。各高等院校应根据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适时调整和更新实践教学计划,让实践教学处于一种滚动变化的动态过程中,让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第四,提高教学与课程改革的理论水平。在高等院校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能够一味地去改革、去求新,我们还要善于总结,不断地提升教学与课程改革的理论水平,通过对比国内外高校课程管理的最新动态,为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改革提供最新的发展思路[5]。指导大学课程改革的理念至少应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多元主义价值观;二是主体教育观。在主体教育观的指导下,课程改革中,要承认个性的本体性、本原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让终身学习成为每一个人的内在需求。

三、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探讨

近年来,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高校教学改革正处于一个“面广量大”的百家争鸣的状态,而且市场因素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影响力也越来越明显。总结起来,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趋向多元化。总体来讲,我国高等院校曾在计划经济影响下而受到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单一的限制,国内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口径相对较窄,人才培养的适用性也相对差一些,而且长期以来缺少对高校教学改革的有效刺激,导致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于教学改革缺乏主动性,教学改革过程中缺乏主动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这些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往往也会稍显逊色。实际上,这种局面已经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有所改善,很多大学都开始重视分层分类培养的模式研究。首先,一些重点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或高水平知名大学的过程中,以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创新型人才为重点,提出了追求卓越的教育目标[6]。这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都注重吸收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把通识教育置于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实行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强调各学科的融合。其次,地方院校以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受我国市场经济以及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影响,地方院校已经不再盲目追求学校发展的高层次、综合性以及研究型办学模式,而是转向具有专业特色和办学优势的地方院校定位,且受到社会的青睐和好评。

第二,高等院校教材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点工程。我国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转变,以及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客观上已经对大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匹配变革提出了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配套建设高校教材与课程体系。首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强课程体系建设[7]。随着我国社会各阶层对人才判定标准的变化以及国内人才质量观的重要转变,大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向大学生传播知识,更要注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其次,教学内容强调创新性、前沿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最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教材之中,使学生及时把握各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前沿。

第三,高等院校逐渐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视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理念。实践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不少学校坚持采用“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培养模式,通过狠抓实验室建设、实习平台与实践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实验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首先,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同学科、不同类型学校共同关注的重点。其次,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力保障。

第四,新时代背景下的現代教育技术被普遍运用于高校教学环节,促进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逐渐推广和运用,催生了各类教学平台,而且不同的学科还通过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得以重新整合和互补,从而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大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一是网络技术的运用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二是树立系统思想,突出研究性学习,创新教学模式;三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重视双语教学。

结束语

无论是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还是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和期望,可以说教学改革已经是高校“开弓没有回头箭”的一个必然选择。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教学改革隶属于教育改革,因此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共同坚持不懈的努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参考文献:

[1]袁本涛.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来自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报告[J].大学教育科学,2006(2).

[2]高军,李美凤.辽宁省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现状——基于2012、2014年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奖的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3]盛正发.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基于2014年湖南省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5).

[4]张陈元.关于中国高校教学改革问题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

[5]李彦蓉,于宝证.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与反思——对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奖的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43).

[6]杜习震,侯娟娟.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5).

[7]张海钟,张靖,郑新.高校教学成果国家级评奖标准的教育学理论反思[J].高等理科教育,2017(5).

作者:谭金娥

高校毕业生教育教学论文 篇3:

智慧教育融入高校“以教促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作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新阶段,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慧教育为以教促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条件和发展平台。本文基于现有高校教育改革和新文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改革困境和难点,分析智慧教育在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改革中作用和机制,并结合新时代教育的多元素养培养的新要求,提出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以教促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智慧教育;以教促学;教学改革

智慧教育作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理念,已成为国内外教育发展的主流之一。现有国内外对智慧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和新技术建立的智慧教育信息化系统,基础架构包括感知、服务和应用三个维度,主要内容包括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和移动教育终端等方面。随着新时代高校多种形式教学的深入发展,智慧教育逐渐引入以教促学的教学改革中,尤其是面临疫情等特殊时期,智慧教育在高校以教促学的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智慧教育助力高校以教促学的研究背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高校教学方式改革明确提出了要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多种教学方式的改革均聚焦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中心地位,鼓励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突出了高校教学从“以教为目标”向“以学为目标”的改革。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互联网+教育,通过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建设智慧校园,从而探索智慧教育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模式[1]。从各地智慧教育建设和以教促学改革的具体开展来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和理论的实践运用成为现代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之一,这也是国家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因此,基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多元素质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实际需要作为高校教育根本标准的基础上,探究智慧教育背景下当前高校教育模式与未来人才需求的矛盾,将智慧教育融入高校以教促学的教育改革值得高度关注。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高校教育改革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培养的目标应重视多元性,特别是在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人才的培养可以结合多元智能的理念,注重教学和学习的创新模式,结合自身学科的专业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改革来培养和提升高校学生专业领域知识能力、人际关系智能、语言和逻辑智能等多个方面的智能素养,因此,有必要发现和挖掘高校学生的多元的智能素养,并研究其相互间的复杂作用路径,通过分析其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从而结合不同的教学模式,最终调动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和以教促学相结合的目标。

二、智慧教育助力高校以教促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机制

(一)现有教学困境需要智慧教育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革命带来的经济产业和格局的变革可能加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从而加剧人才素质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状况,因此当前教育模式与未来人才需求的矛盾值得高度关注,而现有的教学模式面临着学生参与课堂不深入、部分学生敷衍甚至逃避课堂等困境。虽然目前多种教学模式(如案例分析、主题研讨、小组合作、项目探究等)已应用到高校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但是在尝试将学生的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是面临着诸多困难,最常见的是高校学生并没有自觉地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或创建者,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堂交流从传统的封闭式逐渐转为开放式,但是积极主动交流的氛围并未很好的形成;二是主题研讨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搭便车”行为普遍存在;三是部分学生存在只关注正确答案或是遵从教师与课本的学习习惯。以上消极现象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往研究较多关注学生缺乏求知的兴趣或者学习功利性过强等方面的原因,虽然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但是如何解决学生消极应对课堂教学、如何协助学生有效回应课堂教学、如何落实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等难点是高校教育改革必须面临的重要内容。

(二)以教促学需要智慧教育

基于上文的分析,智慧教育对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智慧教育的融入也对高校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智慧教学融入以教促学的具体优势。一方面,智慧教育构建了以较促学的新模式,从而有效推进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智慧教育为高校老师提供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平台,有利于高校教师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前沿的教学资源,一方面高校教师具有较好的自身素养和较高的学习能力,因此通过高校教师自身素养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其更好地推动学生多元素质培养,做好教学改革的领航员、设计师、教练员等多个角色,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不仅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师开展创新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专业智能素养。因此,智慧教育通过高校教师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和能力。另一方面,智慧教育平台为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环境保障。借助于网络和智能设备等先进技术,高校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充分开发自身的智能素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学习资源。智慧教育为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提供了及时交流的平台,从而有利于共享学习资源,共同开展交互协作,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有利于形成一种无缝式的新型教育空间。这种新型教育空间具有及时、高效、灵活等诸多优势,尤其是在应对疫情期间,这些优势都得到了充分体现[2]。

三、智慧教育背景下以教促学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通过智慧教育创新共享教学目标

以教促学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动机对于完成学习任务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而智慧教育有助于师生更好的交流从而有利于师生共享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作为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高校学生需要明确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习,且要做到这一点,才能使课堂教学在学生身心发展之中发挥积极效果。因此,高校教师对于教学目标高度重视且了然于胸是前提,然后结合智慧教育的多种载体以多种形式展现给学生,并通过智慧教育多种平台交流,一方面教师能阐述清楚教学目标,另一方面相互交流能使老师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共建教学目标,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教学意图,从而不仅掌握理论知识的学术意义且能深刻理解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价值。

(二)通过智慧教育创新交互式教学方式

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离不开以学生为中心,且需要根据学科的差异性、教学目的的差异性、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差异性,而智慧教育提供的多种形式的交互式教学方式能给高校教师更多的选择,且有利于高校教师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多元组合和精细操作。交互式教学方式是对传统单向传递教学方式的创新,需要根据教学任务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引入智慧教育模式,一方面有助于高校教师合理组合多种创新教学方式,做到灵活运用和扬长补短,另一方面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思考并参与讨论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3]。

参考文献:

[1]贺丹.关于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改革的思考.人口与健康,2019.

[2]顾建民,沈其娟.以教促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国高等教育,2013.

[3]叶天萍,张燕.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创客”校本课程建设.教育与装备研究,2018.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积极老龄化视阈下江苏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1104);常州大学商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以教促学”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CDSXY201904)

作者简介:陈丽(1986—),女,汉族,江苏无锡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管理;邹鸣(1974—),男,汉族,江苏无锡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智慧产业与卫生管理研究。

作者:陈丽 邹鸣

上一篇:我国山水画艺术创作论文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历史胜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