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法论文范文

2022-05-13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婚姻家庭法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婚姻是人类最为持久而又紧密的一种社会关系,夫妻之伦是整个社会人伦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婚姻家庭法是对这种关系进行调整的基本法律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婚姻家庭法的发展进程直接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从中寻找到某种婚姻家庭法发展的规律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婚姻家庭法的基本理念,并且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和婚姻家庭法的发展。

第一篇:婚姻家庭法论文范文

对我国婚姻家庭法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近些年我国司法实践领域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普遍,而我国法学教育,尤其是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婚姻家庭法教学却存在严重滞后的现象。笔者由此提出了对我国婚姻家庭法课程进行适当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婚姻家庭法教育;改革;思考

一、我国婚姻家庭法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新中国的第一部开国大法就是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而改革开放的第一部重要法律也是198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由此可见,婚姻家庭法在我国的社会稳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来看,婚姻家庭法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实体法的完善促使婚姻家庭法的司法实践者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法律知识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变,婚姻家庭法律关系呈现出日益复杂的趋势。离婚案件逐年增多、婚前人身与财产关系、夫妻财产分割关系、亲子关系、跨国婚姻等新型法律关系不断涌现。与之相呼应,婚姻家庭法律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中。除了前述的1980年《婚姻法》及2001年的修订,针对审批实践中遇到的法律适用疑难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三个《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与婚姻家庭相关的《收养法》、《继承法》、《母婴保健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以及地方性法律、法规接踵颁布与适用。此外,我国还缔结和参加了《儿童权利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公约》等一些国际公约。同时随着个人财产的增加,家庭财产形式出现多样化的趋势。这些都对当今的婚姻家庭案件的司法实践者提出了挑战。他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通晓婚姻家庭法的具体规定,还要对《房地产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熟悉;不仅要熟悉国内法,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国际法知识与视野。

(二)非诉讼解决方式成为解决婚姻家庭纠纷的重要途径

近些年随着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通过诉讼解决婚姻家庭纠纷的公民越来越多,導致我国法院受理的婚姻家庭案件激增。面对越来越多的婚姻家庭纠纷案件,上海已将诉前调解作为大多数婚姻家庭纠纷案件诉讼的前置程序,案件的处理过程变成既有调解,也有开庭审理的混合过程。这种调解可以被称为“司法的AD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即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以下简称“ADR”)。在此情形下,一个处理婚姻家庭纠纷的律师发现在今天的案件诉讼过程中有更多的参与者加入,包括调解员、法官、专家等等。而我国婚姻家庭法的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培养学生诉讼对抗思维的阶段,完全忽略ADR这种非常适合婚姻家庭纠纷、相对中立的争端解决方式的教育。传统婚姻家庭法的教学理念明显与当今社会婚姻家庭争端解决方式逐渐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不相符合。

(三)解决婚姻家庭纠纷需要高水平、高情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许多人说婚姻家庭律师比商事、刑事案件的律师承担了更多的伦理、道德责任。与其他领域的律师相比,处理婚姻家庭纠纷的律师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高超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甚至需要具备一些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这是因为婚姻家庭案件中的当事人很少是冷静的。许多当事人会有一系列负面情绪的表现:愤怒、沮丧、悲伤、恐惧,甚至是暴力倾向。面对处于情绪上“负能量”的当事人,律师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通常不仅仅是法律专业知识的提供者,同时往往还充当着倾听者、安抚者、调解者的身份;既要冷静地帮助情绪混乱的当事人找到维护其自身权益的途径,也要让“清官难断的家务事”尽快合理合情合法地“定纷止争”。而目前重在以理论知识为导向的婚姻家庭法教学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要。

二、婚姻家庭法教学中应尝试建立“三C原则”

笔者建议从婚姻家庭法的课程内容(Content)、行为准则(Conduct)与能力(Competence)(以下简称“三C原则”)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①

(一)婚姻家庭法课程内容(Curriculum)的改革

查阅众多法学院的婚姻家庭法教学大纲,笔者都可以看到教学大纲里相似的表述“使学生系统掌握婚姻家庭法的基本理论体系并对婚姻家庭法的各项制度有较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依据此指导,婚姻家庭法课程内容按照婚姻法的基本原则、结婚、离婚、亲子、收养、继承等几个章节按部就班的进行。但如前所述,处理婚姻家庭纠纷的律师在当今的作用与角色已与纯粹的诉讼律师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的婚姻家庭律师可以是情感困扰当事人的咨询师、家庭或离婚后当事人的财务或税收规划师、为当事人寻求利益最大化、解决问题的谈判专家、争议双方的调解员等等。因此,笔者认为法学院应该重新评估婚姻家庭法的课程内容,可以在现在的课程内容中增加以下几个要点:

1. 明確婚姻家庭争端解决的目的与目标;ADR在解决婚姻家庭中的运用;

2. 在处理婚姻家庭纠纷的实务中各参与者的定位与作用,比如婚姻家庭法法庭及法官的准确定位、律师的角色、调解员的作用、其他如心理健康专家、财务专家等专业人士的协作。

3. 阐释律师在婚姻家庭纠纷处理中恰当的行为举止、多重的角色扮演,强调伦理道德标准与策略、技巧同等重要;

4. 增加一些技能性、综合能力的训练,比如积极的倾听者、安抚情绪混乱的当事人、谈判技巧等。

(二)婚姻家庭法教学需要加强职业道德、礼貌等行为准则的教育(Conduct)

美国婚姻律师学会注意到现有的律师执业道德规则不能完全适用婚姻家庭律师,于是在2000年它发布了《辩护边界》② 作为婚姻家庭律师的指导手册。例如《辩护边界》规定婚姻律师不得怂恿当事人在经济上恃强欺弱、不得威压对方、不得恶意诉讼;鼓励律师要尽可能考虑家庭和社会的安宁、儿童的利益,以诉讼之外的法律服务解决婚姻家庭矛盾;让对抗性质的诉讼仅适用于某些合适的案件。在传统婚姻家庭律师的观念里唯一的目标就是胜诉,但《辩护边界》里的指导原则与这种传统观念有了明显的不同。

目前我国专门规范执业律师的主要法律法规有《律师法》,其中对律师执业的基本原则、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有相应的普遍性规定。作为全国律师行业自律性组织的律师协会依据《律师协会章程》也颁布了《律师执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律师协会会员违规行为处分规则》。虽然律协下设民事专业委员会,但是目前来看其发布的指导主要是婚姻案件实务的指导,而非道德准则的指导。也就是说,虽然律师业务在实务中已出现了细化分工的趋势,但是每个细分领域的道德标准与指导原则目前在我国依然处于空白,刑事、商事、民事律师都统一适用前述非常笼统的职业道德的规定。鉴于目前的这种状况,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在法学院教育阶段加强各个细分领域职业道德的教育。在婚姻家庭法课程中可以要求教师自身有一定的婚姻家庭案件的执业经验,也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婚姻家庭律师做讲座,进行从事律师业务前的一个事前职业道德的培训。

(三)在婚姻家庭法教学更需要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Compe

tent)

我国的法学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是一种常态化的教育模式。在此背景下,很多学者呼吁引进美国的案例教学、诊所教学模式。尽管分析能力是一名合格律师的基本素养,但是婚姻家庭律师需要的远不止这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婚姻家庭律师必须具有的基本的综合技能;而社会科学背景的学生似乎更能满足这些要求。

比如婚姻家庭律师如何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倾听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交流途径,而且也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有效方式。在心理学、社会工作的课程中,倾听是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能让学生必须掌握的。对于处理婚姻家庭案件的律师,耐心倾听是接手工作的第一步。委托人在咨询案件的过程中常常会事无巨细的把家庭琐事、甚至卧室里的隐私细细道来。律师此时并不是被动的倾听,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能要帮助当事人平复情绪,同时还要帮助其理清头绪,尽快找到维护其权益的最佳方案。美国家庭法改革项目就建议法学院的教师应该和心理系的专家进行跨学科合作,给学生进行倾听技能的专项培训,我国的婚姻家庭法课程中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何在婚姻家庭纠纷中游刃有余地处理好与委托人的关系,这恐怕不是单一的分析能力所能解决的问题,它更需要是综合能力的表现。鉴于此,法学院的婚姻家庭法教学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婚姻家庭法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笔者期待通过法学院婚姻家庭法课程的滋养与润泽,越来越多的优秀年轻人能够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在婚姻家庭的司法实践领域一展宏图。

注释

①Andrew Schepard and Peter Salem,SPECIAL ISSUE: THE FAMILY LAW EDUCATION REFORM PROJECT: FOREWORD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THE FAMILY LAW EDUCATION REFORM PROJECT,Blackwell Publishing Family Court Review,pp3.

②Bounds of Advocacy, supra note 53, at 1.

作者:吴琼

第二篇:中国现代婚姻家庭法的发展初探

[摘 要]婚姻是人类最为持久而又紧密的一种社会关系,夫妻之伦是整个社会人伦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婚姻家庭法是对这种关系进行调整的基本法律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婚姻家庭法的发展进程直接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从中寻找到某种婚姻家庭法发展的规律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婚姻家庭法的基本理念,并且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和婚姻家庭法的发展。

[关键词]婚姻家庭法;发展历程;启示

一、中国现代婚姻家庭法的发展历程

(一)自由、独立于平等——1950年婚姻法

1950年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部《婚姻法》,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延续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婚姻家庭制度已经被宣告彻底的消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旧道德、旧伦理、旧纲常已经被新的婚姻制度所取代。这一部《婚姻法》第一次将自由、独立以及平等思想引入到了现代婚姻家庭制度之中。

1950年《婚姻法》总共有8章27条,取消了包办买卖婚姻、对婚姻仪式做了简化,废除了男尊女卑以及漠视子女利益为特征的封建家庭制度,确立了以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以及保护妇女儿童权益为原则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使得男女当事人第一次成为了自身婚姻的主宰。因此,1950年婚姻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的一部婚姻家庭法,它的锋芒直指婚姻家庭领域的封建制度、封建习俗以及封建思想,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家庭领域破除封建,从而为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扫清障碍,并且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我国现代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基石就是1950年《婚姻法》。这一部《婚姻法》给中国社会婚姻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甚至可以说是在婚姻家庭领域的有一场革命,它所确立的婚姻自由与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也是后续的现代中国婚姻家庭立法的最基本依据。

(二)回归凡俗家庭——1980年婚姻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历了许多磨难的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而对于婚姻家庭关系而言,进入到八十年代,也就意味着婚姻家庭关系的政治化正式宣告结束,同时要做好面对国家的经济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的洗礼和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已经实施了30年的1950《婚姻法》已经越来越表现出它与新的时代的不适应。1980年新的《婚姻法》颁布,可以说是顺应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及国家经济结构变化的必要举措,是一部承上启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婚姻家庭法。它相较于1950年《婚姻法》的进步主要是体现在夫妻财产、计划生育以及夫妻感情破裂的离婚条件方面。

1980年《婚姻法》将夫妻财产规定为法定财产制以及约定财产制两种,并且规定以法定为主、约定为辅,如在其第13条中就有如下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除此之外,对于离婚财产以及债务的分割,则规定可以通过协议处理或者由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决。

计划生育政策在婚姻法上的体现也成为了1980年《婚姻法》的一大特色,在该法第2条以及第12条明确将计划生育规定为夫妻双方的法律义务。一方面,这一政策使得妇女从无节制的生育之中解放了出来,提高了婴儿的素质,改变了妇女的生活地位。另一方面,也使得国家人口增速得到了控制,有利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1980年《婚姻法》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对于离婚案件的审理应该调节,如果感情确已破裂,应准予离婚。这意味着“感情确已破裂”开始取代“婚姻破裂”这一含糊不清的概念,作为了离婚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现代婚姻家庭法律已经从离婚的角度来肯定婚姻的实质。

联合国1975年世界妇女大会明确地提出“所有国家政府应当成立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的建议,并将1975-1985年规定为“联合国妇女十年”。1979年,联合国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以下简称《消歧公约》),以国际公约的形式规定了妇女享有的权利,提出了“妇女的权利即人权”的重要见解。中国政府作为《消歧公约》的缔约国之一,有义务承担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促进妇女发展的责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原则。以宪法为依据,我国《劳动法》、《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对妇女的“四期”保护和对妇女禁忌性劳动做出了特别规定;我国《刑法》规定了针对妇女的特殊犯罪类型等。为了履行对《消歧公约》所作的承诺,我国于1992年专门颁布了《妇女权益保障法》。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的北京《行动纲领》,提出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主流,以推动妇女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国务院2001年5月颁布实施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中国政府正在为实现男女平等做出不懈的努力。但我们必须看到,我国虽有些法律已针对女性的生理特点做出了一些特殊规定,具有一定社会性别视角,然而还有些法律却是中性的。在这些中性的法律中,对男女两性在法律上权利义务的规定都是相同的,看不出对女性有任何歧视。但如果从社会性别平等角度来审视,某些对男女做出同样规定并同样适用的法律制度,其施行的结果并不能真正使女性获得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法律保护。

因此,要真正消除男女间的不平等,实现对女性权利的平等保护,在公共政策包括法律的制定中应当具有社会性别视角。本文拟以公共政策(注:公共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公共政策指的是政府等决策部门对公众利益行为的规制和分配的措施。

(三)法律与道德的冲突——2001婚姻法修正案

经过20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了1980年《婚姻法》是有助于维护平等、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并且促进社会的稳定的,而该部法律规定的关于夫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基本被证明是正确和可行的。但是,2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婚姻家庭关系也已经出现了不少的新情况需要解决。尤其是在夫妻财产、夫妻忠实义务以及家庭暴力等问题方面进行了细化的规定,以回应现实需求。

2001婚姻家庭法修正案首先对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以及个人财产的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使得婚姻财产制基本完善,并且基于夫妻忠实义务以及夫妻对家庭的贡献,确立了离婚时的过错赔偿制度。

将反对家庭暴力正式写入婚姻家庭法之中,也是本次的修正案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意味着在法律上,夫妻之间的暴力伤害已经有法可依,不再是简单的“清官难断家务事”了,这对于保护妇女权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查遗补缺——婚姻家庭法司法解释的发展

我国的现行婚姻法是以1980年《婚姻法》为基础,经过2001年的修订,并结合婚姻家庭法解释的。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正式施行,该司法解释对家庭暴力、违反夫妻忠实义务、无效婚姻以及损害赔偿等问题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解释。

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颁布,该司法解释继续完善了对无效婚姻进行了规定,并且着重对夫妻财产问题进行规定,使得夫妻财产关系在司法实践中更为容易区分。

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主要集中解决亲子关系以及夫妻财产关系的问题,尤其是当前最为关注的夫妻房产问题,除此之外完善对生育权、家庭暴力等相关问题的规定。

二、中国现代婚姻家庭法发展的几点启示

纵观我国现代的婚姻家庭法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一)婚姻家庭法的发展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

从我国现代婚姻家庭法发展的几个时间节点来看,婚姻家庭法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生明显变动都有着直接的关系。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也改变了社会关系结构,婚姻家庭法的颁布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1980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二年,生产力从过度紧张的政治生活之中得到完全的解放,在社会生产力急速发展的情况下婚姻家庭关系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需要解决,新的婚姻家庭法应运而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程度,旧有的婚姻家庭法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2001年的修正案也是顺势而行。这一方面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婚姻家庭法律制度方面同样适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社会的发展必然需要稳固的婚姻家庭关系作为后盾。

(二)婚姻家庭法的发展需要兼顾稳定性与灵活性

从我国的婚姻家庭法发展历程来看,从1950年到今天一共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第一次是在1980年,在1950年《婚姻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新的《婚姻法》。另一次是在2001年,只是对1980年《婚姻法》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然而,在6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婚姻家庭理念,彻底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的影响,同时有力促进婚姻的自由和平等,婚姻家庭整体上和谐、稳定。这说明,在婚姻家庭法的发展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其稳定性,不能够朝令夕改,要注意法律对于婚姻家庭的影响。

除此之外,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的阶段,出现的新问题的实际情况以及数量,要适时通过修正案、司法解释等方式,对婚姻家庭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三)要更注重独立、自由和平等价值理念在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中的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男、女的性别差异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已经越来越小,男性和女性对于社会的贡献也开始逐渐趋同。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思想上,女性都已经具备了高度的独立性。在这种背景下,婚姻家庭生活中男女性对于自身的独立、自由以及平等的诉求就会越来越大。因此,要维持一个稳固的婚姻家庭关系,婚姻家庭法必然要更为重视独立、自由和平等价值理念的实现。这一点在几次的婚姻家庭法修改以及司法解释之中也能够发现明证。而这也必然是未来婚姻家庭法发展的趋势。

三、结语

新中国婚姻家庭法经由以1950年《婚姻法》为标志的初创、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停滞、以1980年《婚姻法》为标志的恢复和发展,至90年代逐渐形成了以《婚姻法》为主干、以《收养法》和《婚姻登记管理条例》为配套、以其他部门法相关规范和各个不同效力层次的法律渊源为补充的分散化结构态势。与此相伴随,法学界关于修改婚姻家庭法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末拉开序幕,90年代中期趋于共识,至今已提上立法工作议程,初步完成了“专家试拟稿”,并正在展开讨论。婚姻是最为神圣的一种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使得没有血缘,没有人任何其他联系的人最终结合在一起,并且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一直以来,婚姻家庭法律制度都是人类法律调整的重点,对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重视,实际上就是对人类的整个社会人伦关系的重视和保护。理性而科学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文章通过回顾我国现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总结出了几点婚姻家庭法发展的规律,认为独立、自由和平等价值理念的凸显必然是未来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巫若枝.论中国婚姻家庭法在法律体系中地位研究之误区——兼与婚姻家庭法私法论商榷[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05).

[2]巫若枝.三十年来中国婚姻家庭法“回归民法”的反思——兼论保持与发展婚姻家庭法独立部门法传统[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04).

[3]雷春红.婚姻家庭法的定位:“独立”抑或“回归”——与巫若枝博士商榷[J].学术论坛,2010,(05).

[4]潘允康.婚姻家庭法中的亲子关系[N].中国社会报,2010.

[5]马忆南.中国婚姻家庭法的传统与现代化——写在婚姻家庭法修改之际[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

[6]李亚娟.建国以来的婚姻家庭法律与婚姻家庭变迁——从1950年婚姻家庭法到2001年婚姻家庭法修正案[D].西北工业大学,2003.

[7]李艳梅.试论新婚姻家庭法对我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发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

[8]杨晋玲.在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均衡之间——以我国婚姻家庭法对夫妻财产制的规定为例[J].现代法学,2002,(01).

[作者简介]张淞(1956—),男,中共瓮安县委党校教务处主任、法学讲师。

作者:张淞

第三篇:基于OBE理念的《婚姻家庭法》课程教学探讨

摘 要:传统的《婚姻家庭法》课程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法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学习、借鉴OBE教育理念,教学活动贯彻反向设计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革新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成果做出多元评估,并持续改进,才能真正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实践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均得到训练与强化。

关键词:OBE理念;婚姻家庭法;课程教学

在本科法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婚姻家庭法》系民商法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于一体的专业必修课程。国内高校本科法学专业无一不开设该门课程,彰显了该门课程在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特殊地位。

笔者所在学院于2016年新修订了《婚姻法》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中该课程培养目标更为细化,概括起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如下要求:第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二,掌握《婚姻家庭法》基本知识及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了解《婚姻家庭法》前沿及发展趋势;第三,掌握从事婚姻家庭法律实务的内容、流程,具有从事相关工作的基本技能;第四,具备从事法学专业学习和实务操作所必需的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等相关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第五,具备良好的沟通及表达能力;第六,了解世界优秀婚姻法律思想文化。上述毕业要求是对学生修完本门课程后所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而又细致的描述,它包含了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最终应当掌握的知识、技能及能力诸方面,也就是学生学习后应当取得的理想化的学习成果。

一、目前《婚姻家庭法》教学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在许多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婚姻家庭法》多被归入考查类课程,只有2学分,课时多在32至36课时之间。由于是考查课,教师与学生主观上往往不重视,只把它作为完成教学任务与获取学分之用,客观上彼此也都不太投入过多精力对本门课的教与学。课程结束后,学生对婚姻家庭法知识固然有所记忆,但是对于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操作能力并未得到充分训练,这对于许多高校法学专业培养专门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去甚远。

在传统的《婚姻家庭法》教学中,多以教师——教材——教室(课堂)“三点一线”贯穿教学始终。在较短的授课时间里,教师往往要讲授婚姻家庭法概述、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亲属关系、结婚制度、夫妻关系、离婚制度、亲子关系、收养、扶养、监护、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特殊婚姻家庭关系等诸多内容。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完成上述教学任务,许多教师不得不采取满堂灌的方式,上课从头讲到尾,很少留时间给学生提问、讨论。教学偏向于专业知识的单向传授,缺少师生深度互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教材之外的知识了解较少,教师讲授即使涉及课外知识,也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任课教师自己主讲,很少邀请校外的专家、实务工作者参与课堂教学,即便是观摩法院庭审,也会因为婚姻家庭类案件涉及个人隐私往往不公开审理而受到制约,实际教学中不像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课程较多使用。模拟庭审由于在此之前需要教师及学生在筛选素材、排练、点评投入过多,也被部分教师所摒弃,实际教学囿于固定的教室里。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多以出勤检查、几次作业等计量,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实际学习效果的核定。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实现前述新大纲的培养目标。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迫在眉睫,势在必行。而OBE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已经被国内外众多教学实践所采纳,把OBE教育理念贯彻到《婚姻法》教学中,必然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上述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OBE理念对《婚姻家庭法》教学的积极影响

OBE(系Outcomes-Based Education的縮写)是基于学习成果或产出的教育模式,称为需求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等,20世纪80年代产生于美国,后传播至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现已成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许多国家的主流教育理念,不仅在中小学教育,还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等领域得到广泛接受与认可。

“OBE”强调所有的教学安排与设计均应围绕预期的学习成果进行。从教学计划的拟订到教学内容取舍、教学方法与形式的优化、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等均应从最终的“成果”来反向设计。换言之,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始终恪守教学过程及结果是实现有效产出,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全面能力。OBE的核心理念被概括为“学生中心” “产出导向” “持续改进”。

美国学者阿查亚对于OBE教育模式做了深入分析,概括这一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下列四个步骤[1]:一是定义学习产出(Defining),在这一环节要涵盖教育教学相关方的期望和需求,相关方包括学校、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等。二是实现学习产出(Realizing),所有的教学安排都贯彻“反向设计”原则,教学应始终围绕实现预期产出来精心建构,教师应及时调整、优化自己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三是评估学习产出(Assessing),这是实现OBE教育模式闭环的关键环节,对于学习产出或学习成果的评价,应采取多元的评估体系。四是使用学习产出(Using),是指对于上述评估结果予以评析,发现问题,以备改进。

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相比,OBE是当代教育教学模式的一大革新,它在学习角色、学习方式、学习评价、学习评估和绩效标准等方面有较大发展。鉴于OBE在教育实践中取得的成效,作为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国际互认协议的《华盛顿协议》已全面采纳OBE,只有采用OBE方法取得的本科工程学位才能被认可。2005年,我国即开始构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积极追求加入上述国际工程教育互认体系,而采用OBE模式亦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2],在该领域的改革探索已经取得了有广泛影响的成果。尽管在法学教育教学领域,运用OBE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并不多见,但基于OBE成果产出导向理念,它与法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相契合,在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努力吸取OBE理念的精华,推进教学改革,必将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OBE理念在《婚姻家庭法》教学中的实施

首先,应认真领会课程教学大纲中的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当结合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并把不同的培养目标贯彻到每一节课教学中去。应对教学培养目标细化到教学的不同章节,不同章节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不同,有针对性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应有所区别与侧重。譬如在教学“亲属制度”一章时在学习“亲等计算法”内容时,可采取讲授与实例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西方先进的法律文化,这有助于培养目标第六点的实现。在学习婚姻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国外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与地区有哪些、赞同或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理由是什么,在课堂上发言交流,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主讲、点评,教师总结。采取这样教学方式主要实现的是培养目标第二点,同时也包含了培养目标第四点和第五点中文献检索、语言表达等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计划中应综合考量,力求六大培养目标的实现,也要突出重点,关键在于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两大方面,同时兼顾其他培养目标的实现。

其次,对课堂教学内容应大胆取舍。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应以传授基本专业知识为主,重视并加大对学生运用知识到实际生活中解析问题的能力,即要活学活用。如对于婚姻条件、离婚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婚生子女的推定与否认等重要法律规定,这必须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而且有必要通过大量的案例教学来巩固强化。对于一些偏理论或学术前沿的内容,教师只需要适当说明,并辅以恰当的课外阅读指导,可以提供一些阅读书目或网络文献链接供学生业余时间去学习。

再次,教学方法与形式改革。除了必要的教师讲授以外,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考虑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应重视案例教学法,教学不能限于教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提前收集、编写经典案例集,同时根据教学进程,选取刚刚发生的、为社会所关注的婚姻类新闻事件,以其真实性、新颖性与时效性吸引学生的关注,这样在课堂上讨论气氛更活跃。如2016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王某某与其妻马某离婚案,这在夫妻共有财产认定、离婚财产分割、未成年子女抚养探望权等方面都值得讨论。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多变。理论性强的部分教师主讲,法律适用部分可以由学生主讲,发言讨论可采取学生个人展示、小组展示、小组研讨等形式,同时教师也应适时介入控场,成为教学的引领与控导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穿插小演讲、小辩论、分组合做报告(含报告分工写作及讲解、班级讨论质疑、总结)、课堂教与学评点、小型庭审角色模拟等,尽量让每一位学生以不同的角色或身份在课堂上有所表现,学生可能是听众,更可能是讲授者,可能是提问者,也可能是教学点评者,还可能是教学成效的评分者。教学地点从课堂走向校内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校外民政部门婚姻登记机构、法院家事法庭。如进入婚姻登记机构,熟悉结婚登记的程序,调研近年来协议离婚案件的数量,分析离婚的原因并完成调研小报告等,这有利于学生对于上述培养目标第三点和第四点的达成。教学不但要走出去,为了提高效率,有时候还应请进来[3]。如围绕“家庭暴力防范”主题,邀请当地婚姻登记机构负责人、律师、法官、妇联的相关人员进校开设圆桌座谈课。既让学生了解实务部门的工作情况,了解他们的观点,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问,把对于学生成绩的考核交给参加座谈的“外教”,由他们对参加活动学生参与程度、提问的价值性、互动的频率等做出评点,既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也便于对学生成绩客观、科学的考核。

最后,对于学生成绩考核方式的改革。要改变以往那种数人头、交作业等僵化、不利于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考核模式。“OBE”之所以博得众多赞誉,其中重要一点就在于它以“产出”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多元化[4];评价对象个体化与全员化结合;评价内容与标准体系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过程全程化[5];评价结果适时化、公开化。

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考核主体要多元化。即由原来的任课教师单一考核转变为多元考核:任课教师考核、“外教”考核、学生互评等。如在组织小组学习汇报时,把班级学生分成汇报组、提问组、点评组,鼓励其积极互动,然后再由学生与教师组成考核组对活动参与者的专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予以量化考核。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要注意考核对象个体化与全员化相结合。即既有对全班学生的量化考核,也要针对个体學生在学习过程中某方面能力是否有提升的个性化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要注意评价内容与标准的体系化。应当提前在学生面前公开课程考核哪几个方面及具体的衡量标准,应当对前文所述的每一培养目标占考核比重标明,同时在每一章节授课前展示本次考核方式及要实现的学习目标。

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评价形式要多样化。除了书面作业,还要看其平时表现,如是否在课堂上踊跃提问发言,是否认真阅读收集老师布置的文献,对于课堂教学内容是否积极回应,是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语言表达能力有无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如何等等均应在考核之列。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应全程化进行,要认真记录每一环节、每一活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不能局限于期末书面考核,坚决摒弃“一考或一卷定总分”现象。对学生成绩考核应实时化、公开化,给每一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为了激励学生时刻关注自己的表现,教师应及时把学生在教学进程中的表现反馈给学生,让优秀的学生继续保持,表现一般的学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能及时改正并提高自己。建立教学QQ群,及时发布教学效果信息反馈,对于每位同学的表现及时予以评分,并接受学生的监督,如果有异议,可以考虑调整。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建议学院学生工作部门在评选优秀学生、优秀团员、奖助学金等荣誉时,可以参考学生在专业教学中的表现,通过如此“连带”的方式推动学生重视专业学习。

基于OBE教育理念,对《婚姻家庭法》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做了较大调整,教学成效明显。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大大提高,课堂上也是大胆、踊跃发言,对于实际生活常见的家事纠纷也能运用专业知识予以解析。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诸如教师与学生双方觉得教与学投入时间暴增导致的专注度不能始终如一问题,如何把握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转换问题等都值得进一步探讨,应当勤于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从而不断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佩华,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2]周开发,曾玉珍.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17(5):28.

[3]冯月季. “OBE”理念下的“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西部广播电视,2016(14):16.

[4]张晓龙.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改革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3):22.

[5]刘荣,万丽丽,袁芳. OBE理论视角下高校课程学习评价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6(1):17.

作者:朱少山

上一篇:服务业营销论文范文下一篇:高校毕业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