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哲学论文范文

2022-05-11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医学哲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医学从哲学传统中孕育而来,医学伴随着生命的衍化而产生。

第一篇:医学哲学论文范文

医学生哲学思维培养问题研究

摘 要:医学与哲学紧密相连,树立医学生哲学思维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医学专业的长期学习和训练,医学生的科学理性思维十分突出,但人文感性思维却相对薄弱。为此,加强医学生哲学思维的发展,强调反思,强调思想,培养思想,塑造人生是培养优秀医学生的重要逻辑。

关键词:医学生;哲学思维;培养问题

医学的特殊性使医学思维具有复杂性,怎样才能让医学生接受哲学思想的内容,需要动一番脑筋。哲学思维理论看似难懂,是因为人们长期习惯于运用现代的语言以及概念来看待问题,如果一味地站在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待哲学思想,往往不容易理解,甚至认为哲学思想不可取。那么,是否可以尝试用哲学思维来理解医学,用哲学思维来指导医学呢?

一、培养医学生哲学思维的重要性

(一)哲学思维及其特性

哲学思想最突出、最明显和最重要的特征是其高度构想的抽象、批评和反思。对任何哲学观察的对象,这三个特征都出现在视角中。在总的层面上,还表达了哲学思维中使用的概念形式和哲学推理所需的逻辑流程。

哲学思维有三大特性,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这三个特征出现在观察所有哲学客体的视角和层次上,以及出现在哲学思维中的概念形式上。哲学的抽象是一种“形而上”的,试图使人类的抽象能力最大化并掌握“无限”的抽象。哲学的抽象来自于自身有限的抽象。批判性在于哲学思维对命题和客体进行了消极的考虑和分析。哲学反映的批评不仅针对“外部”,而且还针对所有外部概念对象、现有概念和思想成果,也针对“内部”,即反对批评本身。

(二)培养医学生哲学思维的重要性

在医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哲学思想对医学思想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和指导。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加强医学生的哲学思维已成为普遍的认识。提高医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将哲学思维训练纳入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扩大教育内容,多样化教育形式,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

医学生哲学思维是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要求,也是获得医学教育实践效果的重要标志。促进医学生哲学思维的发展,并将其用于哲学思维方式,对医学生学习和应用医学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二、医学生哲学思维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目前医学生哲学思维存在的问题

第一,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缺少关注,哲学品格缺失。从大学生对哲学知识的关注程度来看,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关注哲学的人越来越少,他们的哲学知识越来越贫乏。同时,面对就业压力,实用主义占据大学生的思维。学生认为,只有好的工资待遇和充足的生活条件,其基本生活才会有保障,然后才会去考虑精神丰富方面的问题。

第二,医学生批评创新思维较差。如今,医学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医学研究的结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非常固定、模态化和程序化的医学知识,原理和临床过程的学习和应用,具有重要而普遍的应用意义。例如,医学模式的形成:精神医学模式,自然哲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和当前构建的生物心理学模式。目前,生物医学模式仍是当今世界医学的主要模式,很难形成哲学心理的医学模式。这确定了一名医学生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以后从事临床实践,都必须遵守确切的程序和模式。只有这样,才可确保医学生非常专注并且可以非常密集地获得医学知识和技能,但却很难从人文精神、哲学思想上获得突破。

(二)医学生哲学思维缺失的成因分析

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医学生的物质生活提高到一定水平。同時,它为改善医学生的心理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医学生对世界、生活和价值观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但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影响着医学生。社会转型带来的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对社会的奢侈和高消费生活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而由于物欲的迅速增长和拜金思想的悄然暴发,对医学生的哲学思想学习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医学生逐渐只追求物质,而放弃精神追求和学习。

近年来,在我国考试制度的影响下,学校一直在努力提高入学率,并且未能注重学生的精神、观念等方面的发展。这样的环境,是医学生缺乏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育的影响在医学生哲学思想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位教师,教学方法和家庭结构都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的形成。年轻人在与父母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地拥抱了父母传播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学生走出家庭,在学校甚至在社会上,都有深远的影响。

三、医学生哲学思维的培育路径

(一)变哲学知识传授为思想内化,将哲学思维意识融入到医学生气质中

强调反思并注重思考。“作为一种不同于科学思维的特殊思想方式,哲学的功能是首先进行反思。”哲学强调反思,不断反思和探索,以深刻理解客观事物并在人们中形成高度理性、自觉性。而且强调对既定的意识形态观念的反复思考,并强调为什么意识形态观念是可以存在的,以及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假设。强调基本原理、标准、规模和思考。通过从理论上隐藏意识形态,认识并强迫逻辑假设,并推翻这些逻辑假设的支持点,我们终于实现了意识形态的逻辑转变。

培养医学生的哲学思想,要体现在医学生的学习和应用上,并扩展,指引医学生的整个人生。哲学可以鼓励医学生思考人生,塑造正确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观。

(二)培养问题意识,激发批判思维,将哲学思维本质贯彻于医学生的学术精神

看重金钱的价值,学习医学的目的倾向于功利化,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不良的社会氛围的影响下,部分医学生放弃对精神、哲学、做人的追求。为了社会地位(例如大量经济收入)从而放弃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专业人士。医学生们也更加注重为个人利益做打算,在选择医学专业方面存在明显的功利主义趋势。对医学研究的发展缺乏兴趣。

哲学是“时代精神最重要、最好的部分”,可以在思想的最深处、灵魂的最底层给人提供精神的力量。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对自己时代精神的提炼”,而且“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幻想”。医学生可以学习哲学,并且可以从详尽的哲学中获得持续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持。中国传统哲学:“穿越古今变迁”“判断天地之美,分析万物之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或西方传统哲学中的“追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则”和“提供知识的基础”。而当代西方哲学则侧重于解决“精神的焦虑”“缺乏宗教信仰”“形态失落”“人与人,自我的异化”和“现实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要实现的是人文的发展,为后来学者提供世界观、历史观、生活观和价值观的指引,是医学者人生的精神力量,不可或缺。

如果在医学基础教育中贯彻落实这三种哲学思想,这门课程将成为医学院的一门精华课程。基础医学课程是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学到很多知识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向学生传授一些思想、哲学、原理等,如果可以鼓励医学生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并弥补劣势。

(三)注重实践教育,将哲学思维理论品质贯穿于医学生未来职业规划

哲学的使命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升华其精神世界的场所,并为人们提供以人为方式应对世界事物的观点和方式。从根本上讲,它们是“价值理想”和“思维方法”,它们的作用是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和自我释放。因此,哲学可以真正鼓励医学生思考。意识到人生的最大价值和意义,不仅要成为有才华的医学专业人员,还要有真正意义的人生。最后,哲学可以培养一种精神状态。达到一定的人生境界。生活在现代商业市场经济中的人们可能会失去道德,缺少思想,失去信仰,节奏快,效率高,单向,多角色,情绪低落等。哲学可以使医学生“了解自己”,通过哲学思考人生,找寻自己。人们如何生活?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是什么?他们应该寻求什么样的生活?哲学可以为医学生提供精神境界的求索,培养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并达到生命的至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4.

[2]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9.

[3]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8.

[4]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4.

(作者单位:齐鲁医药学院)

作者:黄斌

第二篇:以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医学生的“三观”

[摘要]医学从哲学传统中孕育而来,医学伴随着生命的衍化而产生。在当今医学教育中,要立足现代医学哲学,坚持医学哲学思维对医学生进行“三观”教育,针对现代医学之困境,提出现代医学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医学生系统医学哲学观,开展医学教育的思想“顶层设计”,从而养成医学生关爱生命,医者仁心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提高现代医学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系统医学哲学观 “三观”教育 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

[作者简介]吴世彩(1966-),男,山东高密人,宁夏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及医学人文研究。(宁夏 银川 75004)

医学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诞生而产生、丰富与发展。考察人类医学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不同医派无一不是从哲学中孕育而生,在哲学中得以成长、发展的,二者具有鲜明的同源性。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在论述现代生物医学模式不足时,提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现代医学新的发展模式,这标志着医学的模式正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种充满了辩证统一思想模式的转变,也更加印证了恩格斯“自然科学向哲学辩证思维复归”的观点。现代医学哲学模式的建立对未来医学人才的思想品德、专业理论、医疗技术、临床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只有知识更加广博,具有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式、全方位、统一整体辩证的思维能力,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其本质就是按照系统医学哲学观来培养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以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随着医学教育内容和标准的全球化、国际化,按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来评价医学院校及医学生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名合格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医学专业素质,而且应有高尚的医德,只有这样才能把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医学是一个需要付出毕生精力的学科,因此要有“笃学精术”的品格,要培养学生刻苦求学的意识,尊重科学知识,踏实钻研的精神,树立修身为本的理念。坚持修身为本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敬业精神,在未来职场生涯中能够把患者的健康利益放在首位。因此,医学教育应该重视学生思想的“顶层设计”——构建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医学生具有哲学家的品质:大公无私、谦虚、高尚、沉着、冷静的判断,具备必要的知识,无邪,不迷信,用冷静的思想和理性的经验去探索病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一些西方哲学思潮相继传入,各种流派的思想也纷至沓来,如何明辨精华与糟粕,不被西方的拜金主义思想影响,对医学教育提出了重大挑战。能不能从思想上给学生以“顶层设计”,给学生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育,在当今医学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主张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指导医学生的教育与实践,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抛弃狭隘的功利目的,培养超脱的心境,塑造追求真理、探讨医理医源、关怀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境界,从而提高医学生自身科学研究与坚持真理、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尚情怀与素养。对医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要突出“人文关怀”教育,把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而只有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深入人心,以维护生命作为医学最高使命和职责,医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才能恪守职业道德,才能摆脱“技术至上”“物质至上”的观念束缚,从而构建起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人文理念,使思想教育成果延伸和渗透到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之中。

二、以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学生的人生观

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使医学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就是不断将现代科学技术向医学领域持续、全面引入的过程。在生物医学模式下,人们对疾病的研究和对患者的治疗更为专业和深入,生物医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临床的诊断率和治愈率,但也存在致命的弱点:重视技术、物质和人体,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性。由于科学技术的大量介入,医学的“人文性”正在逐渐地丧失,表现出明显的失人性化倾向。医疗服务的过程也成为工业流水线式的操作过程,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对被服务者的心理关心,只重视“病”的存在而忽视了“患者”。当前,多数的医疗纠纷、医患冲突大都产生于这种失人性化的服务,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医生仅仅是对“病”感兴趣,而忽视“病”的主体——人的心理和社会状态,使其自尊心受到漠视与侵害,从而对医疗过程产生不信任,甚至抵触、对抗。现代医学模式的兴起和发展,使现代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更为密切,使医学研究更多注意到人的整体性、社会性、自然性等属性,使医学教育趋向综合化、整体化、多元化发展,回归到了人文关怀和人道思想上。因此,现代医学教育必须加强医学生系统医学哲学观的培育,使学生树立起宏观与微观、静止与运动、整体与局部及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观,不再以静止的、孤立的、形而上学的方式看待分析生命现象,以应对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要求。

基于以上医疗现状,近几年,医学教育把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放在了一个重要位置。这些将来从事医疗工作的“准医生”们,如果没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没有正确的人文理念,很难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要改善医疗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就很难实现。因此,医学教育要着眼于医学生的人生观教育,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以系统医学哲学观来构建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正确的人生观来构建医学生的职业生涯。我们在医学生教育中挖掘整理当代医学大师的人文精神,为医学生人生观教育积累生动活泼的教育素材,发挥医学大师们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激励和教育医学生。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对医学生而说,人生观既是对自己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也是对他人的看法和态度。通过当代医学大师的人格示范作用,挖掘他们的精神财富,运用于医学人文教育之中,突显他们的榜样的力量,是对医学生进行人生观培养的一剂良方。医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善待患者,自觉维护医学职业的真诚、高尚与荣耀,才能担当起社会赋予的增进人类健康的崇高职责。

三、以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学生的世界观

医学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教育技术有着密切联系,与哲学、伦理、艺术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尤其是在现代医学医疗活动中面临大量道德难题的今天,培养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尤为重要。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医学技术的判断,终究无法解决现代医疗活动中的伦理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的问题,而迫切需要借助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与解决。行为实践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医学生不仅仅需要仓储充足的知识,还需要善于汲取、更新、应用技能。以什么样的世界观来看待医学,是当今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

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本质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融,因此医学教育的内容,就必须从生物医学向人文社会医学延伸,只有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才能使医学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以适应人文医学教育模式的发展要求。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现代医学教育在培养医学生时,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哲学辩证方法论和世界观对未来的医学工作者的重要性,提高医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在实践中从哲学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扩大智识视域,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发展的社会和发展的医学。另一方面,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因此,通过系统地进行哲学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地、系统地、辩证地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社会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等关涉医学文化、历史、环境、社会的等领域的知识,是当今医学教育中又一重要命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对于普通学生而言,世界观是生活实践的结果,往往是人生成长过程自发形成的,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世界观,弥补生物医学模式下医学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为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技能学习的方法,构建适宜于社会需求的知识结构,激发对人类社会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奉献精神以及强烈的求索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总之,纵观人类医学发展教育史,从深层次的思维结构来看,每个时代的医学观都与同时代的哲学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医学生具备较高的哲学素养,医学生哲学素养将有助于“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主导地位的确立,从而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医者仁心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实现推动医学科学不断走向新的辉煌,造福于整个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陈桂勤.辩证思维:医科研究生必备的哲学素养——兼论医学模式的转换[J].卫生软科学,2000(5).

[2]王利红、宋浩.对医学院校哲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2(2).

[3]廖芝玲.哲学思维在医学教育中的运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9).

[4]王瑞军.论哲学视野下当代医学教育的人文内涵[J].医学教育探索,2009(6).

[5]武惠庭.重视提高医学生的哲学素养[J].医学与哲学,2006(2).

作者:吴世彩

第三篇:医学哲学的辉光和《坛经》智慧交相辉映

【摘要】《坛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部优秀的佛学著作。细细品读,从《坛经》智慧中我们仍能见到某些古代医学哲学的影子,这些思想如广袤的银河中一颗颗闪光的星星,今天我们仰望它们,仍能收获心动的喜悦。

【关键词】《坛经》;智慧;医学哲学

在现代医学发展的道路上,也许我们不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术,或者我们太看重知识和技术,而对职业的洞察、对职业的智慧、职业的精神、职业实践、心理医学、社会医学等有关医学哲学的思考,我们会显得有些空洞和苍白,所以我们要予以弥补,尤其要通过加强借鉴和学习古代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来弥补我们对医学哲学的认识不足。如今我们拿慧能的《坛经》跟医学哲学相比较,发现了很多深层文化的同一性。在这部书里,医学哲学的辉光和《坛经》智慧可谓交相辉映,在历史的星河里长久发光。

医学哲学和《坛经》佛学都有中国古代哲学的渊源,医学哲学的发展对《坛经》佛学的产生曾经有过积极的影响。《坛经》佛学的某些思想,比如“顿悟”、“自心”、“自性”、“无念”、“无相”和“无往”等,在当代文化多元化和人类心灵动荡的时代,又何尝不是一剂剂猛药。每当阅读《坛经》,领略到它深奥的智慧时,我们就会感受到心灵的宁静、旷达和释然。今天我来从《坛经》智慧去回归探析我国古代的医学哲学文化,希望能对我校医学生有所启发,并希望能开启他们的医学智慧之路。

《坛经》,又称《六祖坛经》,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出现于唐朝后期,是我国禅宗中“南宗”经典。六祖就是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大师(638-713)。我们曾听说过“风动幡动”的故事吧。这个故事说的就是慧能。他的一句“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心动”让我们久久为之惊叹。这种“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就是慧能所谓的“自心”之道。他这种从自我心中顿见本性的教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往为本”的修行法门和宗教实践,开启了我国宗教的日常化、心灵化、个体化之门。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他的教义成为人们守护本性,践行修行的民间信仰。这种无欲无求、直指人心的价值观,虽然在封建社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泯灭了人们的反抗斗争意识,但是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它们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且对保持个体的身心健康也不无裨益。

什么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往为本”的修行法门呢?“无念为宗”,指佛教禅宗把“无念”作为传承立宗之本。《坛经》云:“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从门门中走出,于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无念就是“无心念”,这里是超然物外的意思。《坛经》以“无念为宗”其实就是以“自性常净”为宗,摈弃杂念、跳出物欲藩篱,心底保持纯净,这是外在修心之法。“无相为体”是说人们生活在一切的现象中,怎么从现象中解脱出来,而不被事相所左右。“相”就是纷繁的事物或者事务,“无相”意思是能洞察或者看透一切事物表象,看到自心的本质。“无相为体”是修行之法门,说的是要遵循事物的规律进行修心实践。“无往为本”中“往”说的是人念念着过去,未来,现在,在念念中、在得失中束缚着自己,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心有千千结”。“无往”就是不被自己心念所束缚,就能于生活,工作,中守住自己的本性。这是内在的修心之法门。

首先,我们应当看到,《坛经》这种修行修心教旨体现了出世入世的哲学观和人生观,他的“无念”、“无相”、“无往”我们不能理解为“四大皆空”的境界,而可以算是一种积极的入世心态和哲学,是一种修心养性的方法论。这与我国古代的医学哲学的很多观念是一致的。在中医养生学中,同样也贯穿着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如人本观、天人观、阴阳观、形神观、动静观、表里观、中和观、无为观等。

“无念为宗”是《坛经》体现人的价值选择的一个哲学范畴,它既是一种宗教的目标,又是一种个人修为的工具,是价值和方法的有机统一。作为哲学范畴,“无念”与“无为”有许多神似的地方。无为首先由老子所提出,并由此成为道家哲学的重要概念。老子在道论的基础上提出天道和人道两大法则,认为人道应当效法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而天道是无为而因任自然。因此,人道应同天道一样,顺乎万物之自然,遵从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反对人为的干扰、征服和破坏,这就是“无为”。就养生而言,老子认为“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第七章),主张顺其自然,反对人为的自益其生,即过度地追求物质享受,而提倡寡情少欲,清净无为。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无为思想,认为“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庄了·至乐篇》)。那么,人生的最高价值就应按“无知無欲”的本性去“法天贵真”,努力做到顺应天地万物,而不以人类私利妄加干涉。他把无为看作是一种达到天人玄同境界的手段,是天下大治的工具,是复归本性、全生保身的方法。因而,在养生上庄子强调追求精神上的超脱和自由,通过“心斋”、“坐忘”,排除心中杂念,使心志纯一,物我两泯,内外具忘,神归虚寂,达到与“道”为偶的境界。这也就是“无念”要达到的境界。成书于战国末期的《黄老帛书》,则在老、庄无为思想的基础上,又兼采名、法、阴阳、儒、墨诸家之说,系统提出了“执道”、“循理”、“审时”、“守度”的思想,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发挥人的积极能动性,进一步完善了无为论的思想。中医养生学受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甚为明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以及《素问》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顺应自然、恬淡虚无、少私寡欲的论述等等,都与老、庄的养生思想异曲同工,就连“圣人”、“真人”、“至人”的称谓,超然的处世态度,具体的养生方法,也如出一辙。

道家养生,主张“虚之道”。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说明。“虚”为道家养生之第一大要旨,老子提倡“虚其心”,庄子提倡“虚无”,宋子提倡“虚其欲”。

虚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宋子解释说:“虚者,万物之始也,故虚可以为天下始。”又说:“虚而无所谓之道”。可见虚即道,道即自然。自然能化育万物,虚为万物之始。

“无往为本”乃《坛经》般若智慧核心。佛养心,道养性,医者心性并举。“无往”体现了《坛经》佛教的精髓之一,它以佛家感悟人心的高超智慧为核心,融合了儒家、道家和古代医学哲学思想的精华,对人的本心进行了思考与反省,通过极其简洁的语言,及东方传统智慧精华,深刻展示了佛的心性智慧和生命的真谛。所有这些思想和智慧,体现了道教对于生命本源的探索和養生长寿的探究。与道家的虚无的观念发展脉络是一致。道家一派,一方面崇尚自然,提倡所谓“返璞归真”、“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一方面又提倡养生,希望能够“长生久视”、“寿敝天地”。道家的虚无,就是从收心求静入手,心外无物,摈弃牵绊,以达到滋养精气,固本强身,祛除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要做到虚无,更要做到“无往为本”守住自己的本性,在生活中做到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外不受物欲之诱惑,内不存情志之激扰。(郭致义)

《坛经》最核心的佛学思想是“自性”、“自心”和“顿悟”,人本性善,这个“本我”就是一切善,就是一切真。它包容一切,毫无差别。“……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这句的意思是人的本性包含万种佛法故而叫做大,佛法在人的本性之中,如果我们有谁能在关照一切人事时,不管是善是恶,都不亲近也不远离,不受影响。在《坛经》中,这种“不染著,心如虚空”的状态叫做“摩诃”,用现代的话的意思就是心胸宽广,这种宽广包容所有的事物和现象,而且用心就可以做到。医生的职业基线准则是“人的价值实际上大于技术价值”。跳出医学技术的藩篱,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医学职业精神的逻辑和价值全在于人学、仁学、心学。医术治病,医学治人,鲁迅弃医从文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他学医原来打算用来治疗像他父亲那样的病人,当他发现国民的麻木、愚昧和精神孱弱的时候,毅然放弃了自己所学的医学专业知识,走向了文学的道路。他的作品强调医学的本质是一种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伦理学向度的掘进。我们每天看病人、开刀做手术什么是核心呢?就是我们的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

华佗的学说据说来源于扁鹊,他看病不受症状表象所惑,他用药精简,深谙身心交互为用。华佗重视预防保健,“治人于未病”,观察自然生态,教人调息生命和谐。这在本质上就是《坛经》“无相为体”的思想智慧。《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看来他的学问已经做到医学与佛学相通。我国唐朝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精”是讲医之智慧,“诚”是讲医之修德。如果说《坛经》是佛教的佛宗,那么《大医精诚》就是我国的医宗,因为它们都讲大智慧、讲人之修心。“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佛教和医学之义在这句话里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中国古代的医学哲学思想和智慧渊源很深,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与西方的佛学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坛经》独特的文化特征,让中国人为这一中西结合的灿烂夺目的成果而久久追崇。“医者仁心、佛者救人”,我们应当把这二者结合起来思考,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医学实践。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让我们保持心性空灵,然后包容、创造、发展,开拓医学事业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李非, 黄春忠. 《坛经》探释:从心性本体到心行实践——基于“不二”的双重释义[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120-127.

[2] 许秀娜. 《坛经》心性学说与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之比较[J]. 理论月刊, 2015,02:46-50.

[3] 苏阳. 从《坛经》看早期南禅的时间意识解析[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59-64.

[4] 袁劲. 慧能的譬喻观及其实践策略——以敦博本《坛经》为中心的解读[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49-53+94.

【作者简介】

曾友(1971—),男,湖南祁东人,法学硕士,右江民族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讲师、学生工作处综合科科长,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肖友云(1980—),女,湖南祁东人,本科学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护士、带教老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培养及外科护理学。

作者:曾友 肖友云 廖天保

上一篇:专业学生管理论文下一篇:科学问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