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哲学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命哲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我国较为重视生命教育,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但是,现代生命教育存在一定不足,缺乏生命理念引导。本文对生命哲学与生命教育进行了叙述及分析。【关键词】生命哲学生命教育分析开展生命教育需借助生命哲学指导,有利于确立正确、合理的生命观念。

第一篇:生命哲学论文范文

浅谈“儒释道”的生命哲学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着显著的提高,生活节奏也明显地变快。随之发展,青少年在生活、生命与人生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正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力图借助对儒家生命哲学、道教生命哲学,以及丹道生命哲学的解析,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借鉴,为今后生命教育研究做好坚实的基础,并且可以揭示生命哲学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道;人性;生命哲学;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本质上是人的生命的自我敞现和自我教育。因此,对人的生命的自我敞现的了解和理解,实际上是生命教育的逻辑前提。生命教育,就是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发掘、培养、提升生命智慧,进而获得实现最大生命价值的方法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公元前开始,就有许多教育家、哲学家认为:生命教育,首先是对教育价值的追求。开展生命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生命情怀,缓解生命问题,提高生命质量,而且有利于为基础教育实施生命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其次,生命教育不是知识教育,不是认知结果的堆积,而是在过程中生成有关生命的价值感、涵养生命情怀。这需要我们循序渐进、稳抓稳打。中国哲学从根基上说,就是一种生命哲学形态。它包含着儒、释、道三教,而三教的本源是一致的,统于生命之心性。方东美将儒释道三家的生命精神提炼为:“生之理,爱之理,化育之理,原始统会之理,中和之理,变通之理。”[1]152-153

一、儒家生命哲学

儒家生命哲学的核心理念是“仁”,仁者爱人,主要是如何处理好天人关系、群己关系和身心关系。儒家的生命哲学价值论是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就是随顺本性行事,也可以用孔子这样一句话来总述:“从心所欲不逾矩”。“率性为道”中的“道”自然而然就是“人道”。而“人性”是现实生活中最直接的价值尺度。它具有主体性。人固有的独特“人性”是衡量一切价值的尺度。儒家生命哲学,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这些,都是我们当代生命教育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

1.孟子认为:人,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所在: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是为人者之人性。“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①此之为本原的、先天性的善,也是人为仁善的基本。孟子又将这种天生的善性称为“良知”或“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②其中“良知”又称“良心”。孟子认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良知,最终成为了生命质量的尺度,有良心的生命称为道德生命,无天良的生命称之为“反”生命。这种心性论的确立,为儒家所倡导的仁义之道提供了理论基础。

2.荀子却不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为人向善的本性。在荀子看来,向善完全是人之有意作为,即“伪”。“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固生于人之性也”;“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③他的性恶论既认为人性本恶,又认为“礼仪道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是有两条腿、没有毛皮的,就可以称之为人,而是有“礼”与之辨别的。荀子判断人性善恶的标准:社会的礼仪道德、伦理规范。他同样以“善”的道德标准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规定性。

儒家生命哲学的“生之理”体现在:“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2]50呈现出生命哲学的另一个层面的是,儒家性体论思想:“性由命出,命自天降”、“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都明示了生命存在,是天道生生化育的一部分,能够达到个体生命和天道相吻合,天人合一。在以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生命观提出后,荀子又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人定胜天”,进一步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后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3]9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二、道教生命哲学

道教生命哲学,可以追溯到道家的生命哲学。道,是生命价值之根源;道,创生万物的原则,且贯穿于生命的始终,宇宙生命皆发轫于道。尽管生命万物形态各异,但它们的生存成长皆源于生命之道。道教生命哲学,有着重生性、主体性、实证性、超越性。它坚持着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持有着不依赖于外物,内求于己;主张自身悟性去克制“道”的束缚;具有超然于“道”的领悟。这是我们现代生命哲学研究依据的另一片天空。

1.老子哲学,核心体系是道,它是生命哲学的根基。道的唯一性,体现了生命的永恒性。《老子》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的“道”是生命万物的宗祖,道的无限生命力,赋予了宇宙万物以生机,使整个宇宙充满生命。而其中的“名”,则是我们对万物生命的体认,促使我们不断地积累真知,更好地把握生命、认识生命、推进生命。此话,表明了生命的永恒是常道,道虽然虚无缥缈,但是作为生命之源,却是周行而不殆,永不消竭,不可言说,亦不可命名。

2.庄子重生,宁生而曳尾涂中,也不愿“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4]107-108。主张生命本身重于其他任何意义上的价值。在天人关系上,道教崇奉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以此为前提,人可以修炼,与天地宇宙相通,夺天地造化,与天地同寿,如“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5]821在他的世界里,“彼亦—是非,此亦—是非”、“是亦—无穷,非亦—无穷”。是与非,知与不知,都是相对存在的,没有绝对。通过对现实的摆脱,外界的限制,来达到生命的绽放。从而,实现生命价值的演绎,更大意义上的完善。

3.张三丰丹道生命哲学。张三丰的生命哲学,融摄佛教思想:张三丰丹道生命哲学中,吸取了佛教的心性哲学思想,充实了“性功”修炼。“金丹花儿快乐念,念上一声佛,南无混沌世界佛南无花开叶儿落。”[6]7741是他将佛教的各路佛祖引入丹道诗句中的,体现了三教圆融的思想。还有就是“习静功,守中黄,到老差殊枉一场。”[6]7720体现了佛教禅宗们无为空打坐,对于长生无济于事,首先要掌握性命之理才可续命,否则静功习练是枉然。在《玄要篇·道情歌》中说:“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药材生。”他认为在修炼丹道之前,首要修心练性,而修炼内丹的必要和前提条件:有牢固的练己功夫,只有炼己纯熟,单信、药材才会水到渠成,并源源不绝。如果没有筑基炼己的功夫做好铺垫,盲目修炼,只在乎形式上的,囿于修炼小术,最终还是无法真正进入内丹之堂。以上,是他对丹经的修炼超出佛教“性功”的部分。张三丰极其重视性功修炼,尤其是炼己之功,认为炼己贯穿在丹道修炼的全部过程,非常重要。炼己重在心地,是性功修炼的起步功夫。

本文立足于对儒释道各家独特理论的阐释,并从中取之我们现在缺少的理论基础,对其有了初步的理解,透彻地了解生命哲学最初的构建体系,为以后深度研究生命哲学埋下坚实的根基。至此,最现实的问题就是生命价值。生命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人生活在当下,就是为了生活的幸福,为此去努力创造幸福。首先是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其次是为别人创造幸福。而自己获得的最大幸福,恰恰就是为别人创造了最多的幸福。让我记忆深刻的有这样一句话:“对生命最大的恐惧是恐惧本身”,它是出于患有小儿麻痹症的罗斯福,在与死亡、病魔抗斗中,在追求生命价值过程中的感悟。他揭示出了人性深处恐惧、逃避等致命的弱点。这个世界,除了自己抛弃自己,没有谁可以把你抛弃。学会生死,学会生活,学会爱自己,学会爱身边的人。生命教育的持续性、有序性、高效性地开展,不仅仅有利于我国以人为本教育观念的落实和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进而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的提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生命存在的质量、生命存在的意义,更好地掌握生存技能,更好地理解生命观和生死教育。

参考文献:

[1]方东美.生生之德[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9.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M].长沙:岳麓书社,2008.

[3][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诸子集成·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道藏.黄帝阴符经[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6]贺龙骧,校勘.彭文勤,等,纂辑.道藏辑要·张三丰全集[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8.

作者:常丽媛 李广艳

第二篇:生命哲学与生命教育分析

【摘要】我国较为重视生命教育,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但是,现代生命教育存在一定不足,缺乏生命理念引导。本文对生命哲学与生命教育进行了叙述及分析。

【关键词】生命哲学 生命教育 分析

开展生命教育需借助生命哲学指导,有利于确立正确、合理的生命观念。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解读,确立生命哲学的生命观念,需借助生命教育,才能良好开展、深入人心。因此,生命哲学紧密联系生命教育,呈现为相辅相成关系[1]。

一、建构镜像自我

开展生命教育前提是对人的生命观念进行确立,体现于人的概念,对人的概念进行分析,具有功能性但不具备实体性,因此,静态陈述较难,只能对人理解自身结构程度进行表达。因此,理解概念后,人会形成“自我形象”,人可以根据“自我形象”对自己进行塑造。

(一)镜像自我定义

拉康“镜像理论”认为,6个月儿童即可进入“镜像阶段”,属于人类特有现象,动作不具备这种现象,表现为无动于衷及无法辨认。儿童可辨认及产生愿望,愿望与镜像同化。库利“镜像理论”认为,个人与他人交往期间,可促进自我形成,通过感知别人对自己的认识、行为及态度,了解自己。“镜像理论”可说明人对自身生命的理解[2],具有形象性及准确性。

(二)获得“镜像自我”

生命哲学可系统、整体研究生命,可对生命问题学说起到彻底解决作用。生命哲学可建构“镜像自我”,分析原因,因为生命哲学考察人时,将其放置于社会关系及宇宙背景中,整体、系统考察时,将其放置于人的身心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中,将人的生命本质找出。

生命哲学研究人与自然,可在自然界中确立人的地位,以助于构建人的“镜像自我”理论,对宇宙论背景起到奠定基础作用。生命哲学研究人与社会,可在人探寻自身本质时发挥明灯作用,指明方向。生命哲学研究人的身心关系,可促进人对自身精神、情感及意义等问题加深理解。

从人复杂关系体系中及宏观大背景角度对生命哲学进行解析,发现生命哲学可勾画人自己形象;从人思维最高层面上对生命哲学进行解析,发现生命哲学可整体、宏观说明人的生命,促进人构建“镜像自我”,获得自身认知。

(三)“镜像自我”具体内涵

人不断发展生命观念,对于不同的历史时代来说,生命理念不同。

高清海认为,生命结构不单一,人具有双重生命,理解人的“本性”时,需从两重性观点出发,理解人的“生命”时亦是。人既有自然生命(种生命),也具有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类生命),明了两者区别。

生命可划分层面,血缘性生理生命是指人对父母处得到的肉身,但是,仅有肉身不能称为“生命”,还需要放置于社会中,與社会其他人、其他组织产生交集,关系较为复杂,打上社会烙印,称为人际性社会生命,但是,若人的生命停留于此,意义不大,因此,人必须具有精神性超越生命。

对于人来说,不会具有单纯的生命层面,人的真实生命具有多种层面,可实现三种层面统一。人的生命不处于静态,对生命本质进行合理理解时,出发点是人的活动。

二、实现“镜像自我”

生命教育基础是生命哲学,目标是生命哲学确立的生命观念,属于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是人的“镜像自我”的实现。

(一)结合整全教育

多个维度构成了人的“镜像自我”,生命存在面临着诸多问题,生存根据论可为人的生命境界提供本体论依据,可根据生存根据论完成人的意义世界建立,属于人的首要生命问题,体现了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身心观可实现人对自身认知的表达,是形成人自我观的前提及基础。欲望观可体现身心观,可对生命修养观起到一定制约作用。生命休养可制欲。生命境界观对人的精神追求起到了一定体现作用,生命实践过程中,生存根据论对其进行了具体体现,属于人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生死观是一切理论的终结。以上问题相互影响及联系,是人安身立命之道,可能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具备。

(二)结合文化传统教育

人的生命具备三重生命属性,文化传统构成是人际生命及精神生命,因此,进行生命教育,需借助于文化传统教育完成。

(三)结合人文教育

生命本质理解遵循了生物学标准,生命价值的衡量标准是物质财富的占有,死亡问题理解上,认为人死灯灭。以上问题导致了人文精神极度失落。

人与动物区别在于人文,因此,人的生命构成,包括精神性生命及人际性生命,因此,生命教育必须是人文教育,从科学角度进行生命教育。

综上所述,当前生命教育中,需对生命哲学引导进行加强,需借助生命教育实现对人的塑造及引导功能,对于生命教育来说,必须归结于整全教育、人文教育及文化传统教育。

参考文献:

[1]仲楚军, 张敏. 生命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J]. 经营管理者, 2017(30).

[2]潘乾, 赵鑫. 基于西方生命哲学的生命教育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7):150-152.

作者:杨玲

第三篇:生命伦理学及其哲学前提

当代生物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使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难题,并对传统的伦理观念提出了新挑战,这是生命伦理学产生的根本原因。生命伦理学并不在于为具体的问题提供标准的答案,或者提供判断、评价善恶的绝对标准。生命伦理学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只能是对这种标准的哲学思考。本文从生命伦理学基本内涵出发,在对目前生物医学技术发展若干重要问题的哲学反思的基础上,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哲学的角度阐明了解决当代生物医学技术发展前沿问题的对策和视角。

[关键词]生命伦理学;道德哲学;生命哲学

谢志青(1964—),女,湖南新化人,法学硕士,南昌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肖华安(1964—),男,湖南湘潭人,南昌大学医学院档案科馆员。(江西南昌 3300047)

一、生命伦理学的产生及其本质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作为当代新技术革命重要方面之一的生物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953年,沃森(J.Watson)和克里克(F.Crick)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20世纪70年代初,基因重组技术获得成功。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1996年,克隆羊“多利”问世。1998年,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医疗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试管婴儿、人工授精、克隆技术、器官移植、安乐死等医学行为的出现,一方面使人类对生命自然界纷繁复杂的现象和高度统一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却使人类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难题,并对传统伦理观念提出了严峻挑战。许多问题已经不是在传统理论框架内所能够回答的,而是包含对传统伦理观念及其前提的一种超越性要求。比如,如何保护基因隐私,避免基因歧视;能不能克隆人;如何对待胚胎和胚胎研究;应用现代先进的医学技术是否能使垂死的病人继续存活;产前的胎儿检查是否能决定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移植器官从何而来,能不能商业化;如何看待生物学父母和社会学父母;怎样建立精子库、卵子库;人有没有自主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安乐死”究竟是人道还是犯罪;人体器官移植、试管婴儿的法律保障,等等。为解决这类难题和回答这些挑战,几乎与生物医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生命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得以产生,并对人类如何应用新技术寻求更好地发展予以道德行为准绳的规范。

生命伦理学的产生也是适应人类改善自身素质愿望的一种反映,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新发展,是人们权利意识的扩展。从更深层次上看,生命伦理学的形成和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亦有着直接的关系。近百年来,随着科学、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什么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们理想的追求应该是什么,当代人与过去相比有着不同的理解,传统的价值体系正处于崩溃和瓦解状态,一种新的追求自我完满的价值观正在顽强地表现出来。有关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人类行为道德准则的探索,正是这种新价值观表现和反映的一个侧面。[1]稍作分析,不难看出哪些争议纷纷的生命伦理热门话题,能不能克隆人?怎样对待胚胎?对待不可逆转的临终病人能否自主选择死亡方式?如何避免基因歧视等,有一个极为重要极为鲜明的共同点:都关涉人的权利和尊严。这就透露出当今文化思潮和社会进步的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人的价值上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庄严指出:“人类基因组研究”应充分尊重人的尊严、自由与人权,并禁止基于遗传特征的一切形式的歧视。生命伦理学从本质上说是对人的权利和尊严的价值关怀。离开了为人类造福的根本宗旨,离开了人文关怀的主线,就不可能把握生命伦理之真谛。

二、生命伦理学是对医学伦理学的继承和发展

生命伦理学(bioethics)由两个希腊词构成:bio(生命)和ethike(伦理学)。生命主要指人类生命,但也涉及到与之有关的动、植物生命。伦理学是指对道德的哲学研究。生命伦理学(bioethics)一词最早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生物学家和癌症研究者Van Rensselaer Potter在他的著作《生命伦理学:通往未来的桥梁》中提出的,他认为:生命伦理学是利用生命科学以改善人们生命质量的事业,同时有助于我们确定目标,更好地理解人和世界的本质,因此它是生存科学,有助于人们对幸福和创造性的生命开处方。这个定义积极且深刻,但它过分强调了生命伦理学的科学属性,而忽视了它的人文性和人文精神。1978年,美国莱克(Reich)在其主编的《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中指出:生命伦理学是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中人类行为的系统研究,用道德价值和原则检验此范围内人的行为。”生命伦理学深入发展以后,人们更加认识到它在当代人类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仅是一门“生命的伦理学”,而且可以认为是一门“伦理的生命学”;诸多人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科在此交融,学者们也使用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与伦理研究方法共同研究生命伦理学问题,以解决生命科学与人的需求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冲突。所以,生命伦理学可以定义为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和卫生保健领域内乃至影响整个社会的人类行为进行的系统研究。

传统的医学伦理学虽然以维护生命为宗旨,但它所遇到有关生命的问题,与当代由于生物科学的发展遇到的各种有关生命伦理道德问题是大不相同的。医学伦理学主要研究医学和医疗保健领域的伦理学问题,这可以进一步分为临床医学伦理学和制度医学伦理学,前者主要关系到医患界面的伦理学问题,例如知情同意或者放弃治疗。制度医学伦理学审查医疗实践的结构或制度背景,如健康保健政策问题或者医疗资源分配问题。生命伦理学的范围则更为宽阔,包括在技术、医学、生物学对于生命的应用时所遇到的各种伦理学问题。上述《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将生命伦理学范围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医学卫生专业中的伦理学问题,如医患关系的道德;二是生物医学和行为研究,如人体实验、行为控制伦理问题;三是广泛的社会问题,如公共卫生事业、人口控制的道德问题;四是人为生命以外的动物、植物的生命伦理问题,如动物试验。上述生命伦理学范围的第一、二方面,可以说是医务伦理学(传统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内容,第三、四方面则是生命伦理学扩大的范围。因此可以说,生命伦理学是对传统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也是对传统医学伦理学的挑战,它涉及到许多传统医学伦理观念,甚至是整个伦理观念的变革。

三、生命伦理学的哲学前提

生命伦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反映了对新技术的使用要进行社会化控制的要求。生命伦理学是涉及人类生命领域的决策的理论基础。21世纪将是生物学及其边缘学科蓬勃发展的世纪,然而伴随生物技术的日益发展,许多有关生命伦理学方面的问题也日渐暴露,给生命伦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正因为这样,在对具体问题进行伦理判断,在对有关的准则、规范展开争议之际,着重对生命伦理学的理论及其功能本身做一番认真的思考,以及对其建设寻求有力的理论支撑是十分必要的,这意味着不仅有必要梳理出生命伦理学内在的具有逻辑关系的若干层面,而且还十分需要依赖道德哲学和生命哲学的研究,以此确立理论基础,从而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各种价值判断的冲突。

1.哲学与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对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命科学步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崭新时代。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迅猛发展,解决了许多问题,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容易简单地认为:只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会有人类文明的进步,甚至直接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认为科学技术几乎具有无限的社会和文化功能,相信唯有科学才是解决所有科学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唯一良药。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生物多样性的下降,生物资源的锐减,温室效应,生物武器的制造,克隆技术的滥用等问题接踵而至。而这些问题正需要我们从另一角度,即用哲学来进行思考,并以此来规范人类的行为。

科学问题具有哲学意义。在生物医学领域内,医学的临床决断和伦理学决断,是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在证明某一生物医学决定是否正确时,总是处于某种概念和价值的预设框架内,哲学家的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批判地评价与某一行动有关的概念和价值观念。生命伦理学面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不仅要审视个人的利益,还要关注家庭、群体、社会的利益,既要从现实利益出发,又要把握好将来的利益,结合生存伦理、生态伦理、经济伦理的考虑,处理好技术上的“可能”与伦理上的“应该”,以及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之间的关系。生命伦理学是一种哲学,它要超越特定的社会集团、专业、宗教等,提供一种在多元信念前提下对什么是“对”、“正确”、“好”的共同观点。必须探讨生命伦理学的哲学前提,才能使我们了解生命伦理学是什么样的学科,它与医学伦理学等其他学科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等。

2.前提一:生命哲学

人的生命,首先表现为一种自然存在形式和物质复合体,也就是指人的自然生命。但是,人之为人,不在于他有自然生命,而在于他还有着特定的人格,在于他的“价值生命”。“价值生命”作为对自然生命的否定,是人的自为之有的存在状态。在生命的类化过程中,人扬弃的是自然生命的自在性,超越的是生命的内在性和主观性,获得的是一个新的以意识自觉为前提的个体性的生命,即价值生命的创生。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正是这一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生命科学、医学、生物技术的研究应用是与人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的,决定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出现各种伦理问题是不足为奇的,需要人们用哲学反思当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问题,从人的本质、生命的本质、最基本的价值观等终极思索中寻求启示与引导,为判断与解决各种具体的难题提供足够有力的伦理依据。如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能够实现以前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强调利用各种避孕技术控制生育从而健全社会发展的同时,堕胎和绝育的合法性仍是个很值得争议的社会性问题;围绕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对治疗不孕的贡献的同时,相继而来的又是胎儿归属和代理母亲的权益保障问题;在实验室内使胚胎成为研究材料,使之生长到不同的发育阶段再予以相应的科学实验等等,导致医学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它们都对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并且涉及到我们对生命的最深层次的看法,这就是:生命是什么?应该如何定义生命?但更为至关重要的是,人是什么?人可以在什么样的意义上支配自己的身体?人应该如何决定自己的生与死?人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以及善待生命的意义?在此意义上,用让·贝尔纳教授的话来说,维护“人的意义”实际上就是赋予生物伦理学的主要使命,以免生物技术把人贬低为它的单纯的生物学基质。 这就是生命伦理学之对象的最高定位。

3.前提二:道德哲学

现代医学视野中的伦理是多层次的理论与实践系统。首先,研究任何具体的医学伦理问题,最终必然归结为道德哲学的思考。医学伦理作为应用伦理学,无论怎样创新理论和更新观念,完全脱离一般伦理学的研究规律和方法,就无法使医学伦理问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归属于哲学、伦理学的学科共同体。医学伦理问题研究要最大限度地成为学科共同体可以理解和把握的理论,并能最大限度地指导医学伦理实践。其次,规范伦理层面的研究应当是医学视野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医学科学和技术总是强行突破原有伦理规范按照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现代医学伦理就必须建立适应生物医学发展的道德规范体系,以应对现代生物医学发展对传统道德的冲击。

对当代生物医学技术发展中的问题作简单的归纳,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其一,器官移植问题。现代医学进展已使人体的器官或组织移植成为可能。1954年人类第一次成功的器官移植是同卵孪生姐妹之间的肾移植。成功实施这一手术的约瑟夫·默里医生为此获得了1990年诺贝尔医学奖。器官移植已成为医学领域内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器官移植使许多本来难以恢复健康的病人得以康复,使许多不治之症患者获得了生的希望。但是由于涉及到不同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因而出现了道德问题。[2]其二,生殖技术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生殖技术日新月异,针对夫妇双方各种不育的原因而开发出来的各种不同的科学辅助人工生殖技术为优生、避免或减少遗传病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这项研究表明,人类已经能够利用某些科学手段来控制自身的生殖过程,如果使用得当,可以有利于优生、优育和人类的健康发展。对于不育症患者、婴儿的优生、种族的保存等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是,另一方面它也受到人们的道德谴责。其伦理分歧和道德冲突主要表现在:生育与婚姻的分离、传统家庭模式的崩溃、亲子关系的破裂、代孕母亲的利弊、精子库的功过、血亲通婚的危险。因此引起许多社会议论和道德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围绕着生殖技术的社会应用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3]其三,“安乐死”问题。现代社会先进的医学技术使人们的生命获得了新的机会,但仍有很多疾病不能被战胜,那些不治之症患者在医学措施的干预下并不能恢复健康,却在延长着极其痛苦、难以忍受的死亡过程。“安乐死”是不是符合人类的伦理道德呢?芽目前许多人认为,某种形式的“安乐死”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根据个人自愿原则,人们有权决定自己的生命应如何结束。而且对于生命垂危无法挽救又痛苦难忍的病人来说,生命的质量和价值已经失去,有意义的生命已不复存在,延长他们的生命只是延迟死亡,延长临终过程,延长痛苦,因此,“安乐死”对病人有益。但是,反对实施“安乐死”的意见也很强烈,主要是强调医学的性质在于拯救生命,而不是结束生命,因而决不能选择死,而必须选择生。而且总抱有一线希望也许能找到治疗的特殊办法。总之,关于实施“安乐死”的讨论进展缓慢,争论颇多,有关“安乐死”的法律和道德问题,世界各国仍在讨论之中。[4]其四,人类基因组研究。随着人类基因组排序的进行和完成,基因的结构、功能和在细胞内的表达以及与疾病的关系等的研究也逐步开展起来,因而基因的应用也将愈来愈广泛,并将使医学真正实现“治本”的医学、预测性的医学和预防为主的医学,从而使遗传疾病、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有获得预测、预防和治愈的可能,并使人的寿命得以延长。但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功能性基因的发现,基因筛查、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也将愈来愈广泛地开展起来,从而可能引发以下伦理问题:发生“基因歧视现象”;出现“基因殖民扩张”;诞生新的人类和新的物种;带来社会老龄化的压力;改变人类的多样性;与后代的价值观冲突等。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伦理观念制约着我们每一个人。比如关于生育的观念,关于行为的观念,关于死亡的观念等等,这些观念指导人类的生活与行为,这些观念一旦形成便十分稳定,不易改变,因此我们说伦理观念具有稳定性。但科学则不然,科学技术的本质是求新求变,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以一种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发展,某些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会对现在的伦理观念产生致命性打击,使得很多人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恐惧感。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与伦理的矛盾冲突会不断发生,在科学技术成为强势文化的今天,伦理学必须对生命科学给予深切关照。我们应当坚持科学研究的宗旨,为人类的生存、幸福和发展,坚持行善避恶、趋利避害、公正的恒久道义,促使科学与道德协调发展。

当今,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人类社会化趋势的需求,生命伦理学已成为生物学家、医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立法决策者乃至整个公众所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简单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要求来决定什么该做以及该如何做,而必须深深地扎根道德哲学、生命哲学的肥沃土壤之中,经常从中汲取理论营养,并以哲学的眼光从根源上去反思纷繁复杂的道德观念、原则、准则,结合现实的具体情境制定、调整必要的道德规范与标准,来指导现代生物医学技术沿着正确、有效的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治政.医学伦理学探新[M].洛阳: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51.

[2][3]刘学礼.生命科学的伦理困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91,50.

[4]邱仁宗.生命伦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2.

【责任编辑:李 军】

作者:谢志青 肖华安

上一篇:生物课堂论文范文下一篇:电机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