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文

2022-04-29

摘要:随着医疗模式的改变,传统医学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认知问题在大学生中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探讨独立学院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做好传统医学的传承、发扬和创新。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传统医学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传统医学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文 篇1:

蒙医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特殊性研究

摘 要:蒙古族的传统医学又称蒙医学,培育合格的蒙医药人才是蒙医教育的目标。合格的蒙医人才不仅包含专业素养,也包含思想政治的认知。因此,如何对蒙医专业学生进行符合民族特点而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蒙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出发,探讨蒙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路径,为蒙医教育的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蒙医文化;医学道德;精神价值

蒙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古民族优秀的物质文化成果。传承蒙医学是蒙医教育的重中之重。蒙医学发展的重要方面是蒙医学人才的发展。所以,作为高等教育的蒙医学教育必须全方位开展,不仅重视医学学科的进步,也要重视蒙医学生的培养。合格的蒙医药人才是传承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最好途径。

合格的蒙医人才不仅包含专业素养培育,也包含思想道德认知的进步。所以,关注蒙古族医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观念、价值认知和心理成长应是教育工作的重心。作为以蒙古族医学生为对象的思政教育必须从蒙医学生的特殊性出发,积极探索符合蒙古族医学生思政教育实际的独特路径。

一、蒙医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特点

(一)强烈的民族性、文化性

思政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蒙古族医学生的思政教育离不开蒙古族医学生的民族特点。蒙古族医学生长期生活在民族地区,其家庭教育及以往的学校教育主要是在民族教育的环境下完成的。民族性和文化性是蒙古族医学生最突出的特点。蒙医药学蕴含深厚的蒙医文化,在蒙医历史的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蒙医文化以蒙医传统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民俗禁忌、心理指向等形式展现。优秀的蒙古族文化传统造就了特有的蒙古族民族心理。大学阶段的思政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其民族性和文化性的特点。

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而言,蒙古族医学生存在着“文化适应”的问题。思政教育要鼓励蒙古族医学生认识城市文化,以便他们在大学生活中遭遇城市文化时能够减少压力。

对蒙古族医学生而言,文化自觉的意识和能力直接决定其文化价值观念的养成。文化自觉是主体人对多样性文明的理性认知态度,体现了文化的融合意识、接受意识。思政工作者要鼓励学生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培养他们在新文化环境下的接受意识,并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调节和适应。

(二)专业特性

思政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思政教育要充分考察专业学习的特点。不同的专业学习有其特殊的专业思维模式。对蒙医专业学生而言,专业性尤为突出。蒙医学讲求整体、宏观地看待生命机体,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整体性是蒙医施治的基本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共通性给思政教育提供了思想前提。

再比如辨证施治的理论,辩证的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认知方式。蒙医的治疗方式和药物运用崇尚天然、绿色,这也和我们当下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一致。蒙医学的许多治疗方法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工具。可见,蒙医学的实践性非常强,思政教育也应该从实践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总结以上认识,思政教育不仅具有本身的特点,也立足蒙医专业的特殊性,在两者的共性中找到提高蒙医专业思政教育效果的现实路径。

(三)医学道德的特点

蒙医学是医学的一种形式。蒙医学符合医学道德的基本要求。思政教育和医学道德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蒙医专业的思政教育又具有蒙古族医学历史的特点。思政教育首先要把握好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尺度,从医者仁术的角度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立足点,从求真求善的角度建立共同的价值观。

二、改进蒙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一)引导蒙医专业大学生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蒙医专业的思政教育首先具有蒙古民族的特点,受到蒙古民族文化的影响,思政教育首先要考虑蒙古族文化的适应性,同时注重蒙古族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

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建立蒙古族文化意识和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联系。拉近思政教育和同学认知的距离。

从关心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蒙古族同学进入大学后面临着汉语语言能力不高、沟通能力差的问题,学习压力加大,所以要把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与思想问题放在一起。

充分了解蒙古民族文化,拉近与蒙古族学生的心理距离。蒙古族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来到大学之后,他们对自己的民族身份和地位更为敏感,民族文化恰是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思政工作者要通过民族文化建立与蒙古族同学的心理桥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接纳与信赖,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蒙古族的文化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有的精神气质与汉文化一起相互融合、影响而又各自独立,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蒙古族民俗文化中有很多极富教育意义的民谚、民歌、民间故事、传说等,对蒙古族学生影响深远,思政工作者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典型的民俗文化,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通过这样的方式,蒙古族学生才容易接受,现实中更容易践行。

(二)充分发挥蒙医学的精神价值

蒙医不仅是蒙古族的物质资源,也是蒙古族的重要精神财富。蒙医学对医学的卓越贡献增强了蒙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思政教育要充分利用独特的民族心理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尊重其民族观念,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培养蒙古族大学生的大局观、全局意识。再者,充分利用蒙医学生对蒙医学繁荣的自豪感和荣誉感,积极引导学生献身蒙医研究,繁荣民族医学,从而积极为社会做贡献。

三、转变医疗理念

在现代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下,新型医学模式对蒙医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一位资深医学教育家指出:医学模式已开始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一些新型的医学学科产生,诸如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医学心理学等。新型医学学科的产生使医学的服务对象、手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单一的诊治转变为预防、诊疗、康复、保健四位一体。顺应这一变化,合格的医生应该是既医病又医人。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医学模式,蒙医专业学生除了要广泛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习哲学、法学、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以便今后更好地履行神圣职责。现代的蒙医教育要适应这种医学模式的转变,多方面、多渠道灌输各种知识,培养出适应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和医学理念的合格人才。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新理念、新手段的黄金时期。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接受新技术、新理念。例如,利用校园论坛、讲座、心理咨询、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形式。

总之,蒙医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具特殊性的教育形态,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思政教育的基本技能,还应该采用多方式的教育教学模式以达到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 学术研究, 2003,(7).

[2] 张坤,赵正桥.浅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福建高等教育,2010,(4) .

[3] 李永宁.论多元文化教育与民族团结、民族地区发展之关系[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5).

[4] 大禹.新时期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与探讨[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2).

[5] 哈力娜,和红燕. 从心理适应角度探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J]. 新西部,2008,( 8).

[6] 王淑慧. 高校青年辅导员如何胜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时代教育. 2016,(7).

[7] 史亚丽.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经济视角. 2011,(12).

[8] 魏广东,蒲俊霖. 浅议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发展需要完成的几个任务[J]. 中国电力教育,2007,(S2).

[9] 李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理论思考[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2).

[10] 李玉杰,陈坪.浅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J]. 鸡西大学学报, 2001,(1).

[11] 赵砚.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 学园. 2013,(16).

[12] 黄荣峰. 做好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 吉林教育. 2010,(13).

[13] 袁力,周鑫,张敬军. 我国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发展中的问题探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5).

作者:樊利娟

传统医学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文 篇2:

独立学院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影响因素

摘 要:随着医疗模式的改变,传统医学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认知问题在大学生中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探讨独立学院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做好传统医学的传承、发扬和创新。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影响因素

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传统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传统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近年来,中医药的发展十分迅速,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古老中医的研究更为深入。但与此同时,批判中医、诽谤中医的行为也屡见不鲜。当代大学生群体知识结构相对全面,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产物,而独立学院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其自身诸多特点,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为了解独立学院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影响因素,做好传统医学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工作。探讨一下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一)基础知识贫乏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的影响

基础知识较弱,个体差异较大。从招生录取的情况来看,独立学院学生的录取分数线比普通高校第二批次录取的学生要低20~50分,因此,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所以,他们进校后在学习上往往显得比较吃力。与此同时,独立学院学生又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有不少学生进校后由于学习态度端正,刻苦努力,往往都能取得较好成绩。但是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得过且过,长期处于混时间、混文凭、然后混社会的“三混”状态。多数学生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少数学生并不怎么珍惜,学习被动。无法快速从中学时期手把手的教学模式转化成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1]。大学的学习状态与中学有着明显的差别,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明显降低,大部分学习时间主要由自己支配,缺乏学习的动力。对于传统医学来说,博闻强记内容多。中医理论体系的内容抽象,给初学者一种深奥难学的印象,更是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传统医学是多门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多学科知识的引进,目前大学学生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建立在数、理、化等学科的基础之上,知识结构单薄,要想学习和真正认识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就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丰富的知识结构。

(二)教育因素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影响

1.教育的局限

对于传统的医学理论体系,我们的教育出现一定的局限性,非医院校的大学生基本不了解传统医学理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自身并没有真正地做到认识传统医学理论,传统中医经典与中医古方古法不被重视和继承。进校后专注外语过级,古文基础训练不严格,导致许多学生基本上看不懂中医古籍著作,更谈不上熟读经典和灵活应用了。没有在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诊疗水平上下功夫,而是按照西医培养的思路重设备、重检验。学校要求硕士做到细胞水平、博士做到分子水平才能毕业。中医教育西化,可能动摇这些研究生的中医药职业观念[2]。一直以来,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主要存在观念上的唯科学取向、内容上的唯知识取向、方法难输化和组织形式化等弊端[3],最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有助于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认知。

2.校园的氛围不够

人的行为往往受社会氛围的影响,与大学生最贴近的就是校园文化,它是育人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目前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的形式及途径单一,没有形成结合传统医学相关的学习氛围,没有体现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也没能很好地广泛调动在校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传统医学的兴趣。

二、主观因素

(一)思维方法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的影响

传统医学方法论在思维科学领域有着独特,而传统医学方法论的思维形式首先是具象思维的基础上再形成抽象思维。而具象思维是感官对于事物的具体感知,直接面对具体感知反应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高度理性的,完全抽象化、概念化的思维形式。因此遵循辩证逻辑(如类比、反证、以表知里等)这些传统医学方法论思想方法的根源是具象思维基础上形成的抽象思维,是抽象思维和形式逻辑的产物。

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它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两种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的较大差异,妨碍了学生对传统医学思想的接纳和理解,致使在认知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时易产生概念难记忆、基本理论难理解、基本技能难应用的认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如传统医学概念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歧义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传统医学概念很难进行严格确切的定义,只能借用比喻、形容和象征等方式来表达[4]。如滑脉被描述为“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传统医学许多核心概念,如阴阳概念既可指高度抽象的“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又可指具体的人的生理和病理,它在特定的关系中是确定的,但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又是不确定的。又例如,自然界,树叶或树枝之所以会摆动,这是由于风吹动的缘故,风大猛烈更会将整棵树推倒。由此推之,人体出现不自主的振颤、摇动,甚或突然倒仆,半身不遂等亦是风引起。随着认识的加深,认为风有内外之分,自然界的气流动太快而为风,此风是外风,从外侵袭人体。而类比之,人体内的气动得太快亦会成风而使人得病,此谓内风。这是用比照类推法来探求病因的例子。

(二)传统文化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认知影响

传统医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特别是以中国儒家和道家为主的古代哲学的理论精华及思维方式解析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揭示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疗规律,形成与西方医学完全不同的认知体系。要真正认知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就首先要学好中国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对传统医学理论的深刻影响

传统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领域的延展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指导具体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5]。正是由于传统医学大量运用哲学概念来阐发中医医理,从而使其更加富有文化特征。作为中医理论奠基之作的《内经》,就通篇体现了古代文化特色。

2.文化特征促进了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众所周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以此为理论基础和论理方式的传统医学,便产生了以“天人相应”、“形神相即”等思想为代表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也是“观物取象”和“取象比类”方法在传统医学中的具体体现。如《内经·痿论》关于“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的记载,就生动说明了“观物取象”和“取象比类”方法在辨证论治中的应用[6]。

总之,由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是复杂多样的,同时由于影响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涉及的相关因素丰富而复杂,因此我们着重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探讨独立学院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因素的研究,针对于客观因素,根据学生兴趣广泛,个性差异大等特点,结合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加大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充分挖掘独立学院学生的潜能。针对于主观因素,国家应从大局出发,正确引导传统医学的发展方向,使之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主流医学,制定相应的政策,迅速提高中医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普及中国传统医学。学校通过加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底蕴,着重培养思维方法。因此,通过对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因素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好传统医学的继承、发扬和创新有深刻且长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房文娟,何如海.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管理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18(2):92-93.

[2]陈永杰,贾谦.论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EB/OL].http://health.people.com.cn/GB/14740/22121/3942075.html,2005-12-14.

[3]蒋竞辉.浅析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5):25-26.

[4]张宗明.中医认识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0,21(11):45-46.

[5]肖明.哲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2-3.

[6]黄珊珊,杨振宁,刘颖.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认知[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3):236-237.

[7]李改;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0.

[8]山口求,片山富美代,横川裕美子,冈山和子,铃木美惠子.关于个别指导教育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研究[C]//第六届中日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文版,1999.

作者:叶绘晟

传统医学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文 篇3:

中医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再造病人》一书中,杨念群认为,近代以来中医的衰落固然有“科学主义”突进的影响,但更多的是中医无法完成与现代社会的对接造成的。由于小农经济的单纯结构,中医治疗的对象仅是个人,而现代医学则可以将整个社会作为诊断和治疗的对象,完成近现代卫生体系的建设。

在进行“中西医的区别”之类的讨论中,如果能摆脱知识体系、诊断方法、药物来源等细节的羁绊,就不难看出现代医学具有的最大优势在于,在其体系下,可以通过卫生防疫、人口控制、生长水平、医疗保险等诸多因素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控。这是传统医学无法做到的,因为现代卫生体系与现代医学同出一源,是近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

因此,技术层面的科学化与制度层面的现代化理应成为传统医学的“当务之急”,否则,传统医学只能离社会民众的卫生医疗需求越来越远,而最终失去其存在的现实意义。以“韩医”在韩国的状态为例,韩医的前景,已足让雾里看花的中国同行叹为观止,但事实上韩国的商业性重症保险,并不包含传统韩医。韩医一般也不出现在韩国公立医院中,而只能供职于私立医院及诊所。同时,大多数韩国民众更认可现代医学的诊疗能力,而主要将韩医视作保健之用。传统医学与现代需求之间的沟壑可见一斑。

那么,技术层面的科学化之于传统中医究竟意味着什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本质的差异在于,两者对世界的认识是不同的。观察手段的局限性导致了古代人类认识世界的独特性。世界各地的古人不约而同地将人体与自然环境逐一对应,将自然规律想像成“完美选择”,并认为人体应当与之匹配,否则就会因失衡而招致疾病。这些观点造就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也构成了西方古代医学的主要理论。古人通过生活实践发现一些天然药物的效用,然后用这些理论解释效用的发生,并由此衍生出一定的术语体系,传统医学的创建即告完成。

而目前的中医现代化进程,则绕开了传统中医赖以存在的理论体系。这些研究活动主要针对与中医有关的药物应用,多半不涉及中医传统诊疗方法和疾病理论。虽然其结果经常被用来证明中医药的有效性,但有效成分的鉴别、针对症状的分类都需要在现代医学的术语体系下,由现代技术进行处理,所有活动体现的是“现代科学的世界观”。看似“曲线救中医”,却事实上逐渐取消中医相对与现代医学的独立性。

这样,作为一项技术的中医陷入了两难的陷阱:现代化,则可能丧失独立地位;不现代化,则只能离公众的“医疗需求”越来越远。

问题还不止于此。尽管很多研究者将现代医学的种种细节视为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但现代医学本身并包括在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之内。但中医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事实上移植自古代中国的自然哲学思想,而这一思想随后的发展扩充,又与传统中医理论的发展密切联系。这套理论的源头大都可以追溯至最早的中文文献。这些文献又大都被当作文化学术最核心的部分,而长期作为基本教材使用。因此,古代中国人的学习过程总是与中医理论萦绕在一起。这使古代知识分子可以轻松地在“经世济民”或者“扶危济困”的理想之间自由穿行。于是,将“良相”与“良医”并提成为古代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

同时,中医的一些实践经验被不断通俗化,最终以歌谣、谚语的形式在公众中流传。在《玉烛宝典》、《荆楚岁时记》以至晚近的《北平风俗类征》等笔记中记载了大量风谣土俗,其中大部分都能找到相应的传统医学源头。从庙堂到民间,中医以及中医文化事实上已成为传统中国大众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这个文化层面上的传统医学,正是将中医纳入“文化遗产”的重要理由。很显然,这个“作为文化的中医”是不应,也无法被“现代化”的。

作者:徐 来

上一篇: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国际化论文下一篇:高职创新思维计算机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