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生管理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专业学生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新时代下,社会治理受到高度重视,公共管理的人才需求也日益提高。如何在大类招生模式下提高学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培养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成为新兴研究重点。以安徽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发现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转专业比例大,专业认同度低,这与大类教学、社会认可等密切相关。

第一篇:专业学生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现状及对策

摘 要: 专业认同是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对本专业和所属行业的认可与归属感。通过对洛阳理工学院240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极不理想。在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中,除了专业适切之外,专业认知、专业兴趣、专业行为等维度均值均低于理论均值之下。这种现象是社会环境、学校层次、专业发展水平、个人及家庭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此,应从专业宣传、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三个方面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构建学生心目中良好的专业画像,最终促进酒店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专业认同; 酒店管理专业; 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休闲度假产业的飞速发展,旅游酒店行业面临着庞大的就业缺口,为满足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但酒店行业的市场热度并未能换来社会公众的认可,酒店管理专业普遍存在着社会认知度偏低,学生认同感不佳的问题,这造成了该专业新生投档率和报到率普遍不高,转专业率却位列前茅,这种情况极大制约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本文以洛阳理工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中心,从专业认知、专业兴趣、专业适切、专业行为四个维度,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认同感现状,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酒店管理专业认同感提升的主要策略。

一、研究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休闲消费支出比重的逐渐增大,旅游酒店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家旅游局《2016年度全国星级酒店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末,全国共有9861家星级饭店完成了财务状况表的填报,共拥有客房142.0万间,床位248.3万张;实现营业收入总额2027.3亿元;上缴营业税金66.9亿元;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4.7%。[1]休闲需求的旺盛,一方面使得本土酒店集团和国际酒店集团争相竞逐中国市场,高星级酒店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酒店行业的人才缺口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新一代消费者更乐意展示自己的个性,主题酒店、短租公寓、民宿等酒店业新业态大量涌现,这也对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尽管人才培养的规模和力度在不断加大,取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酒店管理新生投档率普遍较低,转专业率更是居高不下,未来从事酒店行业的意愿也不高。这与酒店行业渴求人才的局面形成了巨大反差,并对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教育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研究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对于提升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质量,满足行业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认同”一词源自心理学和社会学,是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2]由于国外学生选择专业比较自由,因此国外学者对于专业认同感的研究并不多见。在国内,有关专业认同的研究是诸多专业领域的研究热点。易凌云指出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在了解、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适切感。[3]王顶明认为专业认同是学生在学业过程中对就读专业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心归属感[4]。朱祖林则从认知、情感、行为和適切四个维度分析了专业认同的构成[5]。易凌云进一步将专业认同划分为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适切、专业行为和专业意愿五个维度。[6]总的来说,国内学者将专业认同定位为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对本专业和所属行业的认可与归属,并根据社会学与心理学相关理论,逐步构建了专业认同维度模型。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不少学者从教学方法、顶岗实习、专业层次等角度分析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认同感的现状及原因;如黄芬(2015)比较了中职、高职高专、本科三个不同层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和影响因素[7]。曾慧娟(2015)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专业认同的影响[8]。张红霞(2015)等研究了顶岗实习对高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度的影响[9]。总的来说,目前有关酒店管理专业认同的研究多以案例的形式,所研究的主题主要侧重于影响专业认同的某个侧面,如顶岗实习、教学方法、专业层次等;研究视角主要以教师出发,缺乏基于学生视角的专业认同感研究。

本研究借鉴了朱祖林对专业认同构建的四维理论,但笔者认为专业情感概念较为模糊,专业兴趣能比较真实的反映对学生对专业的爱好和喜欢,更能体现专业认同感强弱,因此笔者将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构建为:专业认知、专业兴趣、专业行为和专业适切。专业认知主要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得的,对专业现状及专业所属行业发展及就业前景的认识;专业行为主要指本专业的软硬件设施是否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是否可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专业认知和专业行为共同构成了专业认同的外在基础;专业兴趣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所学专业内容的爱好程度;专业适切是学生外在条件、个性特征、能力素质与所学专业的属性特征的匹配度。专业兴趣和专业适切共同构成了专业认同的内在基础。本文旨在通过上述四个维度,对酒店管理专业在读学生专业认同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从而了解和把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与特点,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合理化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根据抽样统计中的目的抽样和便利抽样的原则,本研究选取了洛阳理工学院2014-2017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洛阳理工学院创立于1956年,是河南省的一所示范性试点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以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课题组于2018年1月对洛阳理工学院酒店管理专业252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研。为了充分验证问卷调查结果,又抽取了其中10名学生进行了专业认同状况的访谈。研究回收问卷254份,其中有效问卷240份,有效率为95.2%,被调查对象的人口结构特征见表1。

本研究以前述专业认同理论的四个维度作为测量指标,调查内容从专业认知、专业行为、专业适切、专业兴趣四个方面描述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学习的体会与态度。并参考同行专家的意见,对问卷的测量题项进行反复校验,最终修订完善后形成4个维度24个题项的正式测量问卷。其中专业认知包含6个题项,专业兴趣包含6个题项,专业适切包含6个题项,专业行为包含6个题项。

正式测量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分类方式,分别赋予从1到5的分值,得分为1代表极负面评价(很不同意),2代表负面评价(不同意),3代表中庸评价(无所谓),4代表正面评价(同意),5代表极正面评价(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就越高。本文利用SPSS软件中的Cronbach'sα内部一致性系数对研究数据进行信度分析,结果表明,问卷整体信度系数为0.885(>0.8),这意味着测量问卷整体上具有较高的信度。问卷编制过程严格遵循了福勒[10]关于调查问卷设计与评估的基本要求,从概念界定、操作定义、开放式调查、问卷初测与修订、专家审核等环节保证了问卷能够反映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具有良好的问卷内容效度。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240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状况共4个维度24项指标的调查及统计,我们大体得出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包括不同维度的认同水平均值和专业认同的总体水平,具体分析结果见表3。

通过表3可知,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均值介于1.756-2.512之间,除了专业适切之外,其他维度均值均低于理论均值之下,专业认同的总水平仅为2.008。这也就意味着,大多数学生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处于不认同或极不认同的状态。整体来看,专业认同水平相当不理想。具体专业认同各个维度的调查分析如下:

(一)专业认知

专业认知主要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得的,对专业现状及专业所属行业发展及就业前景的认识,反映了学生对本专业和本行业基本情况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在测量问卷的四个维度中,专业认知维度的得分仅次于专业兴趣,只有1.756分,位居倒数第二位。

在专业认知维度的六个指标中,“酒店管理毕业生会更多的进入管理岗位”得分值相对较高,为2.113分,表明学生对酒店管理职业发展路径相对看好。而“酒店这个行业社会地位很高”得分最低,为1.512分,表明大多数学生很不认可酒店业的社会地位。其他指标:“大多数人觉得这个专业将来很吃香”得分为1.596分,“酒店管理就业率很高”得分为1.703分,“在酒店行业升迁会很快”得分1.760分,“我熟悉酒店管理这个专业”得分为1.752分。

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认知度偏低,尤其在对酒店行业社会地位的认知上得分仅为1.512分,在24个指标中位居倒数第一。主要受以下两个因素制约。首先,是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作为旅游业的重要支柱,酒店管理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属于较为热门的行业,其年薪和就业率均名列前茅。但酒店行业的服务属性,极低的准入门槛和较低技术含量,加之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对酒店行业的认可度一直不高。在访谈中也发现,有学生就认为:“酒店业谁都可以做,谁都会做,没有什么年龄学历限制,纯粹就是个体力活,在酒店工作总感觉跟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差不多”。也有学生表示“家长希望自己换个专业,毕业后给人端盘子洗碗丢人不丢人。”其次,酒店行业的薪资水平也影响到了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看法。尤其基层服务员与中高层管理岗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据2015年北京酒店行业统计数据,五星级酒店基层员工薪酬为月均2957元,四星级酒店为2623元[11]。而据迈点统计,北京酒店平均年薪总经理为73.24万元,总监级为26.12万元,部门经理级为10.597万元,主管级为4.74万元,领班级为3.67万元,一线员工为3.18万元;广东省总经理为71.4万元,总监级为23.4万元,部门经理级为10.099万元,主管级为4.4712万元,领班级为3.2352万元,一线员工为2.7816万元。[12]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个人的薪资期望又比较高,在访谈中,八成以上学生对毕业之后初薪的预期为月均4000-5000元(年5-6万左右)。

总体来说,酒店属于服务行业,而且是有别于金融服务业的低端服务业,很容易产生比较严重的社会偏见,这也使得多数学生认为在酒店无法实现个人价值,从而影响到自己的专业认同感。

(二)专业行为

专业行为主要指本专业的软硬件设施是否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是否可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在测量问卷的四个维度中,专业行为维度的得分为1.968分,反映学生对本专业的软硬件设施总体感知不高,但在具体的测评指标中,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即学生对硬件设施的认同水平要远大于软件设施。酒店管理专业的实验设施、对新技术的应用评分普遍较高,有近7成的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实验设施较为满意,近6成的学生满意本专业教学中对新技术的应用;与之相反,学生对师资水平、课程设置、专业教材的认同感普遍较低。具体来说,在专业行为维度的6个指标中,“专业教学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很迅速”得分最高,有2.396分;其次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实验设施很先进”,得分为2.219分,“这个专业的老师水平很高”得分最低,只有1.525分;“专业教材适合我们学习需要”均值为1.862分;“课程设置符合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得分为1.831分;“专业的实习安排很合理”得分为1.975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酒店管理本科发展较晚,以洛阳理工学院为例,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在2014年才开始招生,教师完全来源于原旅游管理系,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在酒店管理专业学习过或者在酒店一线岗位实践过的经历,师资力量非常薄弱。这也造成了学生对专业教师水平认同感不高。但由于学校在专业的实验设施建设上投入了较多的资源,并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对于新技术的应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本专业硬件设施的认可度。此外,通过调查数据反馈的结果来看,还有近6成學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满意,在访谈中,很多学生表示,“我们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复交叉现象,上学期学过的很多东西,这学期又得学一遍。”“酒店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太没意思,技能课程太少太简单”,这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不少学生提出:“实习管理太过死板,而且实习酒店的档次水平较低,老师们给我们安排的基本都是客流量不均衡的度假酒店,忙的时候特别忙,闲的时候特别闲,很难收获相应的实习效果。”

(三)专业适切

专业适切是学生外在条件、个性特征、能力素质与所学专业的属性特征的匹配度,即“学生是否认为自己适合学习酒店管理专业”。在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中,专业适切的均值是最高的,达到了2.512分,尽管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知度普遍不高,但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外在条件及性格适合酒店管理专业。其中“我具备酒店专业应该具备的沟通能力”得分最高有3.021分,反映出本专业学生普遍对自己的沟通能力较为自信,而“我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得分最低为2.166分,表明本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亟待加强。其他指标“我掌握了酒店专业的相关技能”得分为2.502分,“我逐渐形成了用服务行业的眼光看问题的视角”得分为2.603分,“专业学习中我逐渐形成了酒店服务意识”得分为2.367分,“我会按照专业学习和实习规范发展自己”得分为2.413分。

在专业适切水平的调查中还发现,大四学生专业适切水平比大一和大二有了明显提高,例如在“我具备酒店专业应该具备的沟通能力”这个指标中,有近八成大四学生表示同意或者非常同意,而大一和大二学生只有五成不到;在英语水平的认知评价中,大一大二学生中只有三成认为自己的英语能力满足酒店行业需要,而大四学生中,这个数值达到了七成以上。这主要是因为大一和大二学生,还处于在校理论学习阶段,对于酒店企业在沟通、服务和英语水平上的要求并没有明显的概念,不少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也较差,故而普遍认为自己并不适合于酒店行业,但大三的学生经过了在酒店的顶岗实习,在对客服务中,自身的服务水平、沟通能力和英语水准得到了很大提升,从而影响到了学生对于专业适切的感知。

(四)专业兴趣

专业兴趣是学生对所学专业内容的爱好程度。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兴趣,才能产生专业感情,并真正喜欢所学专业,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和专业就业的意愿。然而在问卷調查中,专业兴趣维度的平均得分为1.678分,在所有四个维度的评分中位居倒数第一,表明大多数学生对本专业并没有产生足够的兴趣,或者说多数学生其实并不真心喜欢这个专业。

在具体的题项测试中,专业兴趣维度的6个指标分值相对比较平均。“我喜欢这个专业”得分为1.696分,“我很喜欢酒店的工作环境”得分为1.541分,“家里人对我所学专业是理解和支持的”得分为1.536分,“我坚信本专业将来一定让我有用武之地”得分为1.632分。“和本专业师生在一起有一种归属感”得分为1.690分,“我乐意跟别人讲我的专业”得分为1.701分。在访谈中有不少学生表示:“感觉跟别人讲自己是学习酒店管理的很丢人啊”,“别人问不敢说自己是酒店管理的,只说是工商管理的”,“我宁可跟别人讲自己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也不愿意说是酒店管理专业”,“我跟别人讲自己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别人看我的眼光似乎很奇怪。”自卑感和疏离感是学生在谈及酒店管理专业时的普遍感受,有些学生就算比较喜欢这个专业、认可这个专业的价值,但在跟外人讲的时候也羞于启齿。

专业兴趣的缺失,一方面是社会整体环境造成的,社会和家庭普遍对酒店管理行业及行业从业人员抱着一种歧视的态度。另一方面,对于非旅游类高校而言,酒店管理专业属于弱势专业,很难在校园中构建对于该专业的理性认识。除此之外,专业老师在专业教育中也缺乏对学生的合理引导,入学教育和课程设计上没有突出酒店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也是造成学生缺乏对于本专业兴趣的主要原因。

四、主要建议

本文通过学生视角的专业认同感调查,一方面,表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匹配度较强,反映出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具有较好的基础。但另一方面,由于当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在社会上得不到普遍认可,在专业建设上也缺乏优势,制约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认知,影响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基于学生在不同的专业认同维度所表现出来的专业认同感的差异,本文提出了从专业宣传、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三个方面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策略,在学生心目中构建良好的专业画像。

(一)加强专业宣传

1. 加强招生阶段的宣传

专业宣传是构建良好专业画像的基础。在招生就业阶段,学校招生部门及专业教师应该积极宣传推广酒店管理专业,在专业手册撰写上,除了阐述人才培养目标之外,更要明确酒店行业的社会地位及影响力,从社会、学校、家庭等三个维度,正确引导学生对待“服务”的看法,使学生及家长充分了解本专业。对于社会而言,服务业已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酒店业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对社会的有序发展具有突出贡献;对于家庭而言,酒店专业良好且稳定的就业前景有利于子女工作问题的解决;对于学校而言,应该适当尊重学生发展第二专业的个人意愿和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竞争力。当然,改变整个社会对酒店管理专业的看法,还需要从国家高度倡导尊重服务行业,认可服务业及其从业人员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

2. 加强就业阶段的宣传

在就业方面,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天生的优势,本科生更是行业里的稀缺资源,就业指标遥遥领先于其他管理学专业。对此,除了就业宣传时突出酒店管理专业就业率高的优势之外,还要向学生、家长以及社会阐述酒店企业就业特色、用人单位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从而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让家长和社会对该职业前景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对酒店企业缺乏足够的认识,以为在酒店工作就是做服务员。酒店行业虽然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同时也具备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升迁快、机会多的优势;此外,很多酒店集团是国际品牌企业,是跨国公司,具有良好福利待遇和海外发展前景。我们应该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专业就业观念,并结合自身情况和职业现实情况,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专业认同。

(二)强化专业特色

1. 突出酒店行业特色

酒店管理专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取上,应力求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首先,教学内容要突出行业特色。推动传统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案例相结合,构成校企组合式教学模式。在培养方案制订中,要根据酒店企业管理实际,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分设一些适应需要、更能体现专业个性和特色的培养模块,并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优化。其次,培养途径也要突出特色。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不能单纯依靠高校自身,要敞开校门引进各种市场资源参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实行校企联手共建教学基地,打造“两栖型”培养梯队,推动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交替进行,让学生直接进入五星级酒店,从酒店基层做起,进行顶岗实习,并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

2. 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技能比赛

酒店管理专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有着更高的要求。酒店管理本科生在校期间,尤其需要熟练掌握英语、演讲和计算机技能,其中熟练的英语口语水平是每一个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除此之外,学生也应该积极学习调酒师、茶艺师、咖啡师、客房服务等专业技能,通过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在推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国家级专业技能比赛,如调酒师大赛、咖啡师大赛、导游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还有一些酒店企业组织的以提升企业与行业影响力为目的的职业挑战赛,如万礼豪程未来职业挑战赛(UCS)就是专为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及专科学生设计的軟性技能大赛。技能比赛能够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更有机会与国际导师、行业大咖建立联系,并通过专业影响力的提升,改善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三)加强专业建设

1. 专业师资建设

在学生的专业画像中,酒店管理专业的硬件条件要远远优于软件。以洛阳理工学院为例,学校投资建设了现代化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和以及其他相应的设施设备。但在师资团队上,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水平和专业匹配度,与学校和行业的定位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本专业多数老师其专业背景并非来自酒店管理学科,对本行业和本专业缺乏足够的认知,无法给学生构建系统的专业蓝图。另一方面,酒店管理专业老师没有在酒店一线岗位锻炼过,对酒店行业的发展现状和企业内部管理运营机制所知甚少。对此,我们一方面应该通过招聘、培训、继续教育的方式,积极引进和储备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通过与酒店企业合作,推动学校教师前往酒店挂职锻炼。通过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并在老师的身上看到酒店管理专业的魅力所在,认可本专业的价值。

2. 专业课程建设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七成以上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教材不接地气;九成学生认为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十分必要。此外,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容易存在重合交叉,七成学生认为课程缺乏新意。在访谈中不少学生还表示。酒店管理注重的是人与人的沟通,所以专业教学既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提高学生待人处事的能力,使学生在心智方面得到磨炼,正确面对挫折。但目前,我们较为缺乏这方面课程设置。因此,在专业课程建设上,一要推动课程理念市场化,课程规划和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二要推动培养目标个性化,课程建设面向旅游行业、尤其侧重高星级酒店企业。如果能够通过学校、老师、酒店企业的共同努力,让学生对本行业、本专业充满归属感,那么酒店管理专业就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结论与不足

(一)结论

专业认同是学生在学业过程中对就读专业认知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认可及内心归属感。

本文通过对洛阳理工学院240名酒店管理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极不理想。除了专业适切之外,专业认知、专业兴趣、专业建设等维度均值均低于理论均值之下。这种现象的形成是社会环境、学校层次、专业发展水平、个人及家庭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学生在不同的专业认同维度所表现出来的专业认同感的差异,笔者认为应从专业宣传、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三个方面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在专业宣传上,不仅要加强专业招生宣传,还要加强专业就业宣传;在专业特色上,不仅要加强校企合作,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本专业各种技能大赛;在专业建设上,不仅要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还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最终在学生心目中构建良好的专业画像。

(二)不足

限于个人能力和调查局限性,本文的研究仍存在较多缺陷。首先,本文针对专业认同感的调查,只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分析,由于计量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这种分析无法彰显专业认同过程中独特的个人体验和情境意义。今后的研究除了采用问卷统计和计量分析的手段之外,更应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例如采用扎根理论,通过结构化访谈方式,获取专业认同感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聚焦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为专业认同的实践干预策略提供更精细化的理论指导。其次,在问卷调研中,本文所选择的学校较为单一,也没有考虑到专业认同感的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如不同学校之间、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旅游专业和酒店专业之间、不同性别之间、不同家庭出身出身之间其专业认同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应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并针对个体的差异,采用不同的引导方针。

参考文献:

[1] 周鲲. 2016年度全国星级酒店统计公报解读[N]. 中国旅游报,2017-11-2(2).

[2] 车文博. 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

[3] 易凌云. 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状况的调查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6):116-123.

[4] 王顶明. 对专业认同有关概念的理论述评[J]. 学园,2008(2):32-38.

[5] 朱祖林,等. 在线学习者专业认同的测评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15(7):13-18.

[6] 易凌云. 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状况的调查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6):116-123.

[7] 黄芬. 酒店管理学生专业认同及就业意愿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8] 曾慧娟. 基于专业认同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研究[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09-210.

[9] 张红霞.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前后专业认同的对比研究[J].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3):74-77.

[10] 福勒.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评估[M]. 蒋逸民,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6-7.

[11] 陈杰. 上半年饭店员工薪酬同比增205元[N]. 北京商报,2015-8-26(4).

[12] 李原. 关于解决饭店业人力资源矛盾的思考[N]. 中国旅游报,2014-1-22(7).

(責任编辑:程勇)

作者:金勇强

第二篇: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现状探析

摘 要:新时代下,社会治理受到高度重视,公共管理的人才需求也日益提高。如何在大类招生模式下提高学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培养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成为新兴研究重点。以安徽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发现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转专业比例大,专业认同度低,这与大类教学、社会认可等密切相关。为了使学生对专业有更清晰的认识、更准确的定位、更清晰的职业规划,笔者探讨在大类招生模式下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对策。

关键词:大类招生模式;公共管理类专业;专业认同

0 引言

我国高校的招生模式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教学改革。它是指将同一或相似的学科、相同或不同部门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进行招生。在实践中,大类招生模式较好运转,扩大了学生专业选择的空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填报志愿的精准性,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其中,专业认同是大类招生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我国实行公共管理学科大类招生模式后,建立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等多个二级学科,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划分。安徽财经大学实行公共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模式,包括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三个专业。

两年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生活,笔者发现,公共管理类学生转专业比例很高,认同感较低。因此,为了深入理解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笔者以安徽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大类招生模式公共管理类学生的认知与学习状况。并实行二次分流,分别于大一下进行一级学科分流和大二下开展二级学科专业分流。

1 基础数据分析

本次調研以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2016级、2017级本科生为调研对象,其中大一学生150人,大二学生46人,大三学生24人,共220人填写电子问卷。在调研中发现涉及专业认同问题时,大一与大二、大三在专业了解程度上差距过大。 大一普遍不了解公共管理类专业,不清楚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有76.6%的同学表示不了解公共管理类专业, 60%的同学表示想要换专业学习;大二与大三中,80%的同学表示了解公共管理类专业,71.4%的同学内心已经认同这个专业。

2 学生专业认同感低的原因

2.1 非自主选择此专业,调剂专业占比大

接受调查的同学,其中53.75%因高考志愿调剂进入本专业,7.5%是因父母或其他人意愿选择这个专业,只有37.5%是从兴趣而选择这个专业。这表明,大多数学生是非自愿的,自主选择的学生较少。在专业认同的调查问卷中,自主选择专业的同学中认同率达到80%,非自主选择的同学中认同率仅为40.6%,这种差距必然会形成广泛的影响,导致学生对此专业的认同感普遍较低,对未来缺乏信心,同时转专业的期望高。

2.2 大类招生模式的影响

(1)分流政策标准单一,专业日益冷门。

高校实行大类招生模式,按照大类授课,不分小专业,统一开展通识教育,大二时再进行专业分流。在分配过程中,虽然不同学校的分流政策不同,但大多数高校根据录取后1~2年的学业成绩进行排名,并设定了一定的专业分流比例。此外,学生的从众心理和父母意愿的影响,大多倾向于选择热门专业。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学生多选择转专业到会计、经济、金融等优势专业。同时,若成绩达不到转到优势专业的要求,大多学生会选择较为热门且限制条件较低的专业,如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中的财政类专业,导致公共管理类专业日益“冷门”。

(2)开展通识教育,专业特色不显。

进入大学后,首先对大一新生进行通识教育,学习基础通识课程。但因为原先报考此专业时对专业了解较少,加之统一学习基础课,使公共管理类专业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学生容易跟随潮流,转专业学习所谓的“热门”专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以经济、政治、社会为主线,从课程体系可以看出公共管理专业特色体现不明显,专业知识针对性不强,涉猎面太广,学生不能在有限的课堂上体会到专业的精髓。

(3)缺乏专业引导机制。

大类招生模式的初衷是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每个专业的内涵和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首先,在进行通识教育的前提下,学生大多接触通识课老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老师接触较少,缺乏本专业老师的引导,每次分流前虽进行专业分流指导会,但并不能解决广大同学的对本专业的疑惑。其次,在以分数为主导的大学分流政策下,学生会通过成绩高低定专业,而没有考虑自己真正有兴趣的专业,当然,也因为缺乏了解专业的平台。

2.3 社会认可度较低

在专业认同调查中,无论是大一,还是大二大三的同学,对今后从事的职业以及专业前景普遍不了解,并有75%的同学担忧今后的就业问题。大二、大三的同学,虽已慢慢接受公共管理类专业,但仍有60%的受调查同学对未来充满迷茫,对本专业持有怀疑的态度。安徽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有三大专业,分别为行政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虽有其特色,但总体区别不大。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其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较为突出,倾向于“技术+管理” 复合型应用人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行政管理专业差异较小。行政管理专业定位较广,社会保障、土地管理专业范围较明确,但学生对三个专业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而且,真正进入党政机关、社区机构的学生毕业后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大多本专业毕业生进入其他行业,如银行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从事管理工作。就业与专业的匹配度低导致学生对专业的前景不看好,对职业规划模糊不清。

3 三方合力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志愿、大类招生模式和社会接受程度共同导致了学生对专业的接受度较低。心理上的分歧使得学生很难主动学习专业,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未能真正培养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个人、学校与社会三方合力探索解决措施。

3.1 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专业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兴趣和就业。在分流前的一学年,应该多渠道了解专业信息,加深对大类专业的认识,明确自己是否对专业感兴趣。

(1)保持探索的心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多读专业书籍,多参加学术讲座和专业实践,并与专业领域的师生进行交流,以拓宽和深化对专业的理解。只有当我们对专业有了充分的了解,我们才能明确自己的兴趣,才能认同所学专业。

(2)坚持刻意练习。通过刻意练习,发现自己与专业匹配中的优势和不足所在,从而培养相匹配的个人特质,从内心上认同公共管理类专业。在练习中,经常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前景,增长专业知识。

(3)坚持参加实践活动。在专业学习期间,要根据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专业能力,体验专业带来的成就感,提升就业能力。

3.2 学校多方面支持

学校应在大类招生模式下,结合本校、本专业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了解专业的渠道和平台,制定合适的分流政策和人才培养方式。

(1)拓宽专业认识的渠道和平台。通过开展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如专业交流会、新老生交流会、学术沙龙等,将师生联系起来,将不同年级的学生联系起来。此外,学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如社会实践。高校可以加强与公共部门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踊跃引进具备实践经验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通过开课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实践、练习。

(2)制定科学的分流政策。目前大多学校将成绩作为分流的主要标准,吸引了优秀学子到热门专业,虽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其弊端不可忽视。其一刀切的做法加深了学生的从众心理,不利于他们对专业的选择,同样也不利于专业的健康发展。

(3)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式。学校应根据大类招生模式的特点,结合本校本专业发展和就业的状况,从而调整专业培训方法,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方面,结合公共管理的社会需求,本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原则,梳理课程体系,制定专业特色课程,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明确各门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准确向学生传达本课程在专业知识框架中的地位,使学生既知道要学什么,又知道为什么要学。

3.3 社会提高包容度

学生对公共管理的认识深受其就业前景的影响。但是,由于公共管理发展较晚,社会对该专业的认识程度相对较浅。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社会包容,这包括政府引导社会观念、用人单位改变就业标准。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培训,他们不仅初步掌握了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而且培养了一定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责任。在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公务员行列,其更有优势,更能发挥公共管理的作用,促进事业的发展,社会治理的进步。

总之,提高学生、学校和社会对该专业的整体意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职业认知环境,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提高职业认同感是培养应用型公共法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芮化勤.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问题探析——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6,(4):48-50.

[2]秦攀博.大學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09.

[3]崔树银,陈新春.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大学教育,2013,(12):9-11.

作者:岳俊跃 李文轩 张术松

第三篇: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 要:我国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没有解决业界的人才需求困境。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普遍不高,毕业后在酒店就业的比例偏低。文章对影响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专业认同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学生自身与专业的契合度、专业的教学质量、专业的社会评价对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专业认同具有显著影响。鉴于此,文章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提高学生专业认同,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关键词:本科学生;酒店管理专业;专业认同

一、現状与问题

高等院校设置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是培养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我国教育部于2012年制定和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设立旅游管理学科大类,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酒店管理的专业地位正式确立。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7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显示,全国共有222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酒店管理本科专业[1]。

然而,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酒店业界的人才需求困境。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普遍不高,毕业后在酒店就业的比例偏低。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探索影响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专业认同的因素,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专业认同度,让学生好其所学,爱其所学,从事其所学,对促进我国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模型构建

(一)专业认同的内涵

认同是一种内化与同化的社会心理过程。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将他人或群体的价值观、规范、标准、期望,内化于个人的行为和自我概念[2],使个人与他人、群体在心理上、情感上趋同,达到自我与社会的统一状态[3]。专业认同是指某个专业的学习者在认知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对所学专业产生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在的适切感[4],具体表现为学习者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将某一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的,甚至希望自己成为与该专业杰出者一样的人[5-6]。

高等院校学生的专业认同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状态,而且对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研究表明,专业认同有助于降低学习倦怠等低效学习状态[7],对学习投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正向影响学习效能感[5]。高度的专业认同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积极的学业情绪和学业延迟满足能力[3],对学习活动起到促进作用[8]。同时,专业认同也是影响学生职业规划和职业决策的重要因素。高等院校学生是否愿意依据所学专业选择职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认同该专业[9]。

(二)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专业认同不是既定的静态表现,而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学习者在自身成长及与其他参与者互动的过程中,会因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对专业的既有看法[10-11]。本文认为,学生自身与所学专业的契合度、所学专业的教学质量、所学专业的社会评价是影响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专业认同的重要因素。

1. 自身与专业的契合度

学生自身与专业的契合度主要指学生个体的内在状况与所学专业之间的匹配程度。包括所学专业体现学生学习兴趣、发挥自身特长、符合自身性格特征的程度以及所学专业有助于实现人生理想的程度。在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自身与专业的契合度越高,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越能产生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越能通过酒店管理专业的学习获得自我归属感和自我意义感,产生积极态度和外在行为。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自身与专业的契合度正向影响酒店管理本科專业学生专业认同。

2. 专业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反映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安排的各项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水平,是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工作质量的结果和体现。在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专业课程设置合理、师资力量强、教学方式有效、教学条件优越、学习氛围浓厚,能够体现较高的教学质量水平,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专业教学质量正向影响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生专业认同。

3. 专业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指社会公众尤其是重要他人对学生所学专业的整体性评价。个体的行为并不是完全独立和自由的,个体处在群体之中,难免会受到所处群体的影响。社会公众的认可会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价值的肯定,从而影响专业认同。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而言,包括父母、社会、周边同学会对学生所学酒店管理专业进行一些评价。这种社会评价对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尤其显著。本文提出假设3。

假设3:专业社会评价正向影响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生专业认同。

图1为本文提出的概念模型。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向广东某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发放了121份问卷,回收121份问卷。

(一)数据可靠性及有效性分析

首先,使用SPSS21.0软件计算计量尺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琢),结果显示所有计量尺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768-0.860之间,表明各个计量尺度具有较高的可靠性[12]。

其次,使用AMOS20.0软件,对模型中的概念进行确认性因子分析。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指标在各自计量的概念上的因子负载均显著,表明数据有较高的会聚有效性。各概念解释的方差(AVE)大于该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共同方差,表明数据有较高的鉴别有效性。NFI、CFI、IFI、GFI的值均大于0.9,RMSEA值小于0.1,表明计量模型与数据有良好的拟合程度。

(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笔者使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生自身与专业的契合度显著正向影响专业认同(β=0.636,T=11.135,p<0.001),专业教学质量显著正向影响专业认同(β=0.252,T=4.445,p<0.001),专业社会评价显著正向影响专业认同(β=0.119,T=2.016,p<0.05)。回归方程的确定系数R2为0.753,表明回归方程拟合数据较好。多重共线性诊断结果显示,VIF<10,表明回归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对影响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专业认同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学生自身与专业的契合度、所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以及社会评价对学生专业认同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学生自身与专业的契合程度对专业认同的影响最大,其次为专业教学质量和专业社会评价。鉴于此,本文认为我国高等院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专业认同度,切实为我国酒店业发展培养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

(一)增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选择的自由度

学生自身与专业的契合度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重要因素,确保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性格特征和人生理想自由地选择所学专业,是专业认同的基础和前提。

1. 创新高校录取机制,增强学生入学时专业选择的自由度

目前的高校录取机制主要是由学生在入学前填报大学和专业志愿,高校按照学生分数和所填志愿录取学生。这种高校录取机制极易造成学生因专业选择不当而进入他们不喜欢或不适合的专业,出现自身条件与所学专业冲突的情况。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高等院校进行了较好的尝试,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或按学科大类招生,入学后接受两至三年的基础教育,再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具体专业方向。

2. 构建专业转换机制,增强学生入学后专业选择的自由度

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各大高校相应制定了学生转专业的具体办法,如北京大学提出“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在校本科生可以在第一学年末或第二学年末自主申请转专业,原则上学部内可以自由转专业”。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开放性,构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自由成长的氛围和环境,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学习和成长路径,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二)提高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13]。学生对所学专业教育质量不满,会导致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采取敷衍、消极的学习态度。

1. 明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界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教学质量首先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质量。高等院校应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际情况,体现酒店管理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差异化的、适合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能够进行理论创新,对酒店行业发展等宏观层次问题有深入研究和理解的高层次战略性人才,应用型大学则应注重酒店运营型人才的培养,实现理论的落地问题,在应用型大学的教学中将酒店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

2. 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及学校自身特色,在不同类别的课程之间建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逻辑层次的关联。高等院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牢牢把握酒店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着眼于酒店行业的长远需求。课程设置方面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能够考虑到时代的变化,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及技术创新,走在酒店行业发展的最前沿。

3. 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教學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取得预期教学效果采用的方式和手段。高等院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可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酒店管理教育相结合,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网络、虚拟实验室等信息手段的辅助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帮助学生了解酒店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实现学生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统一。

(三)塑造酒店管理专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社会评价对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认同影响显著。很多学生表示,如果在向外界尤其是对自己非常重要的人介绍目前所学专业时能够得到一个较为正面、积极的评价和反馈,学生对专业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内心的自豪将转化为对专业的热情和对专业的坚持。

1. 消除酒店职业的社会偏见

酒店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在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上对酒店职业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酒店职业是伺候人的工作,社会地位不高。此外,酒店等服务性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相对其他行业来说也比较低,缺乏竞争力。因而,加大对酒店尤其是知名酒店集团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形成对酒店管理及酒店服务价值的正确认识,转变社会观念,提高酒店服务工作的社会地位,有利于增强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认同。

2. 加大酒店管理专业的宣传力度

通过举办或参加高层次的竞赛活动加大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宣传力度,通过报纸、杂志、网站等大众媒体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客观介绍和评价,塑造酒店管理的专业化形象,促使社会各界形成对酒店管理专业合理的、科学的认识和评价,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这是提高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专业认同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6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EB/OL].http://www.cnta.gov.cn/zwgk/tzggnew/201707/t20170711_831302.shtml.

[2]Theodroson,G.A. A moder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New Your, 1969,85.

[3]常佩雯.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19(2):33-35.

[4]李翊君,孟龙龙,王曼茹,等.专业认同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一个多重中介模型[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5(9):536-541.

[5]王顶明.对专业认同有关概念的理论述评[J].家园,2008,2:38-44.

[6]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 2007,8.

[7]陈立,杨琼.特殊教育师范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学习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8,1:39-45.

[8]Ashby, F.G., & Isen, A.M. A neuropsychological theory of positive affect and its influence on cogni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1999,106:529-550.

[9]彭胜华,康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2012,8:59-61.

[10]Tracy, L. Cross from the editor desk.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2006, 29.

[11]胡志海,黄和林.大学生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间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6).

[12]Hair J.F., Anderson R.E., Tatham R.L. & Black W.C.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4th ed.)[M].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8.124.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作者:陈阁芝 韩一衍

上一篇:最新会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医学哲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