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论文范文

2022-05-10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产业技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是国家为促进产业技术发展,建构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而实施的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文件和纲领。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与技术创新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建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是实现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要保障。其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则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和落实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要战略性举措。

第一篇:产业技术论文范文

论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互动

摘 要:中国产业政策存在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偏向,尽管这种政策导向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的快速增加,但同时也出现了中国高端产业低端化、制造能力提升缓慢以及地方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无序竞争等相关问题。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存在内在的互动关系,正是通过和传统产业的互动,高新技术产业才能促进生产率增长,推动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互动,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或扩散于传统产业,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平滑过程,存在巨大的产业政策空间。未来中国产业政策需要进一步明确政策的着力点、调整中央和地方产业政策的分工、构建地方产业政策的协同关系。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生产率

一、引言

“产业政策要准”是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推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之一,也是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阶段,未来的增长不可能建立在增加要素投入、实施技术模仿的基础上,提高生产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帷幕,产业间技术经济关系面临本质改变,赶超的“机会窗口”和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同时存在。中国产业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痼疾以及并不理想的实施效果,也亟待产业政策调整。

中国产业政策存在一个明显倾向:非常强调和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忽视传统产业。①例如,《中国制造2025》列出了未来要大力发展的制造业重点领域,这些领域全部集中在信息技术、新材料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另外,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其中着重强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传统产业只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改造对象。不仅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存在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倾向,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也是如此。根据对各地“十三五”规划的统计,23个省(市、区)强调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并将其作为主要规划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政策的高新技术产业偏向,的确有助于快速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信息革命的核心行业,也是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产业。1980—2010年,该行业在制造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上升了17.13%,在所有制造业行业中,比重增长最快。②但是,比重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中国高端产业低端化的现实,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是23.19%,远低于意大利(32.17%)、加拿大(34.16%)、英国(38.16%)、日本(38.17%)、德国(40.15%)、美国(41.12%)。③另外,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增加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以及制造能力的提升。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中国自1992年以来,出口产品的技能密集程度并没有显著变化。大量高性能制成品的背后是复杂精密的制造工艺,这些工艺能够以经济可行的成本大规模生产出高品质产品。比重的增加并不必然带来制造能力的提升。过分强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使得地方官员经济上的“财政收入竞争”和政治上的“晋升竞争”具体体现为:不顾当地经济水平、技术状况和要素禀赋,片面追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区域之间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造成要素低效配置、区域产业同构,贻误当地经济发展。这些都需要重新审视我国当前的产业政策,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适时做出产业政策调整。

二、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互动是产业政策的核心

高新技术产业是各国产业政策重点关注的对象,但是,无论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对高新技术产业存在严重误读。片面强调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背离了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上升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原理。与此同时,传统产业被严重忽视,最终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片面强调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增加并不可取,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互动是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

1.高新技术产业并不在产出数量上占优势

从产出数量上看,高新技术产业只占经济总体很小一部分。和实践中以及理论界片面强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相称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较低。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1年的统计,OECD国家中,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最高,达到21.2%④,然而,当年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大约为12.13%⑤,其高新技术制造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不超过3%。对中国而言,这一比例更低。2010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2.3%。⑥在中国国家标准产业分类的37个工业门类中,高新技术产业只有7个。

2.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分类模糊

从产业分类的角度看,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分类并不十分精确,采用这种分类的最主要原因是统计便利。产业分类基于生产活动之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二是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和工艺流程。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间边界逐渐模糊,因为,技术和工艺流程具有溢出效应,最初产生于某个产业的新技术,最终会扩散到它所能够带来收益的一切产业。随着时间推移,产业分类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小。⑦例如,丹麦在传统部门(食品加工业)中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其生产过程却是传统部门中大量运用高新技术的典范。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分类并不能帮助我们准确把握不同生产活动的技术特点。目前,各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划分大多以OECD界定为基础。OECD依据研发支出强度定义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支出强度大于5%的产业被认为是高新技术产业。2015年,中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最高的行业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但也只有2.3%。⑧所以,高新技术产业更多是从统计角度提出的分类标准,科技进步以及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使得這种分类只具有参考价值。

3.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存在复杂的技术经济联系

产业间的联系也决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互为前提、相辅相成。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产业间联系并不仅仅意味着里昂惕夫投入产出理论中的物质关联。投入产出表所关注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点产业间的相互依赖性,主要从静态资源配置角度将经济描述为一个跨部门的均衡系统。但投入产出表并未涉及知识、知识产权和信息在不同产业间流动的事实。实际上,产业间的无形联系对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更为重要。知识、技术和信息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使得不同产业如同线条一般相互交织,最终构成了复杂网络。“任何人,只要曾拉扯过毛线衫上一根松线头,就会知道这种联系产生不可预测的结果。”⑨产业间关联如此重要,以至于工业行业发展类似于生物学物种发展,都是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中进行。一个健康协调的制造业生态系统有助于促进产业良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传统产业的配合。蒸汽机车的发明离不开对热力学领域的深刻理解,也离不开纺织机械产业所推动的精密机床的技术进步,而机床性能的提升需要高强度钢的供给,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出不易变钝的切削工具。

传统产业并不必然意味着是低技术的停滞产业,可以说,传统产业这一分类本身就是一种贴标签的做法。传统产业是制造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高新技术产业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界限清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占经济体绝大部分的传统产业的发展,并且,产业间知识和技术的联系决定了传统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高新技术产业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动力来源。总之,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健康协调的互动,才是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关键。

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渠道分析

片面强调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基于以下理由:高新技术产业是技术进步速度比较快,生产率增长率比较高的行业,有着较高的利润率和人均收入水平,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能够快速提高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一认识背后的经济逻辑是:快速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就是用生产率增长比较快的产业替代生产率增长比较慢的产业。通过这种替代,整个经济产生一个相对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基于这种逻辑,快速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就成了产业政策的核心。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整个经济体生产率增长的作用,主要通过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两个渠道实现。

1.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体生产率增长的两种渠道

第一,直接渠道。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其比重增加促进经济总体生产率快速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中创新机会较多,技术进步速度快,有着较高的生产率增长率。某一经济体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增加,也就意味着要素不断从低边际产出行业流向高边际产出行业,即便是要素投入数量不变,这种调整也会促进整体经济生产率增长率的提高,从而带来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误读,就是持这一观点,忽略了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间接渠道。

第二,间接渠道。间接渠道主要是指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或新技术作为投入品,带来其他产业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的改变,以及新产品的出现,促进其他产业生产率增长率的提高,进而推动整体经济增长。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与用户相关的外溢”,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作为投入品进入下游产业的生产过程,在快速技术进步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产出价格不断下降,将其作为投入品带来的产出增加,并未被成本增加所抵消,这就提高了下游产业的生产率。这种生产率增长并非来自该产业自身的技术进步,而是来自生产投入品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进步。其次,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或新技术作为中间投入品进入下游产业,必然带来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创新、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这些创新也会推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发电机取代蒸汽机的过程,对企业而言是革命性的流程再造;同样的,传统产业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也是企业生产过程的全面改造和重新组织。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增加促进生产率增长的不同机制对应不同的产业政策。如果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增加更依赖直接渠道促进生产率增长,那么产业政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如果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增加对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多来自间接渠道,那么就不应片面强调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增加,产业政策重心应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向其他产业扩散和使用。因此,确定产业政策的重心,需要首先把握哪种渠道在结构变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2.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通过间接渠道促进生产率增长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的原因是指向信息技术制造业的结构调整,4个信息技术制造产业占美国GDP的3%,贡献了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复苏的25%;17个密集使用信息技术的产业占美国GDP的25%,贡献了经济复苏的25%。⑩OECD国家1973—1990年指向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变动,也是通过间接渠道促进生产率增长,也就是说,仅从直接渠道来看,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上升,并未对整体经济的生产率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原因是:尽管以信息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有比较高的生产率增长率,但其在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有限,因此,通过直接渠道促进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比较微弱。以信息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通过间接渠道促进生产率增长,也就是说,作为投入品改造其他产业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引发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等促进其他产业生产率增长,进而带动整体经济增长。?单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不能推动经济增长,对一个大国而言,其生产率增长并非主要来自高生产率增长产业,而是来自所有组织和产业,甚至低生产率产业。实际上,一个经济体生产率增长的80%是来自正在提高自身生产率的组织,只有20%是来自更高生产率的产业替代低生产率的产业。单纯依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增加只能带来非常有限的生产率增长。?

四、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產业互动的复杂性与产业政策空间

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或扩散于其他行业,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平滑过程。19世纪末期的电气化过程中,有关电的基础理论以及早期的用电设备等更多出现在英国和欧洲大陆,然而,电气化进程最快的却是美国。结构调整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互动是一个复杂的运作系统,这里着重强调理论和实践中容易忽视的两个关键节点,而在这两个关键节点上存在产业政策进一步调整和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

1.传统产业在互动过程中占据主体性地位

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一方面表现为传统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支撑性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传统产业吸收高新技术产业的新成果进行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这里强调的是,传统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新成果基础上进行产品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的重要形式,并且传统产业是实施这种产品创新的主体。

首先,传统产业的产品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的重要形式。现有产业政策把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默认为是:传统产业采用高新技术产业的新技术或者新产品,改造生产过程或生产工艺,通过过程创新降低成本,以此获得竞争优势。实际上,降低成本的竞争最终变成是“比赛谁最先触底”,低成本并不能维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利用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行产品创新,而非过程创新,才是两者互动的关键。例如,汽车产业在信息产业发展基础上进行的产品创新,尽管现代汽车仍然是复杂的机械构造物,但是从发动机运行到气囊配置等各种功能全部由计算机控制实现,可以说,汽车早已演化为一种离不开复杂软件的机电结合体。

其次,传统产业是推动这种产品创新的主体。现有产业政策往往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的主体和推动者,其措辞往往是“以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孙喜通过研究1970年以来柴油机吸收ICT进行产品创新的过程发现,实施这一产品创新的主体并非是ICT行业,而是柴油机行业。一些柴油机企业经过漫长的实验、试错、改进等,将ICT技术和柴油机工作原理相结合,将柴油机由机械结构转变为电控系统。?

2.基础设施在互动过程中发挥潤滑剂功能

广义的基础设施包括制度基础设施、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其中,制度基础设施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政策法规等约束和协调人们行为的一整套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设施是广义的社会运输系统,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社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文化教育、卫生等。各种基础设施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这里强调的是,基础设施的及时调整和发展能够协调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发挥润滑剂的作用。

首先,制度基础设施的调整和转变能够降低两个产业互动的交易成本。可以把经济体中的任何一个产业看作是准独立的子系统,准独立是指不同子系统有着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但是这一规律并不完全由产业自身决定,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称之为“准独立”。产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决定了不同子系统间存在互动和耦合。子系统间的顺畅耦合能够促进整个经济系统生产率的快速提高,由此带来经济增长。相关的制度建设是产业间顺畅耦合的关键。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互联网等技术创新应用于教学或照顾老年人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互动趋势。这种产业间的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或者老年人的能力和福祉,还能降低教育和看护费用。但是,现有相关制度并不允许学校采用互联网的教学替代传统课堂教学,也不允许医院等相关机构采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看护。也就是说,现有法律法规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的交易成本无穷大,导致这种互动不能发生。

其次,完善的经济基础设施能够降低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的生产成本。例如,在电力革命的背景下,覆盖广泛的电力网络,降低了企业转变动力来源的生产成本,加速了电力在全社会的应用和扩散。

最后,社会基础设施发展有利于建立健全要素市场,促进产业间的互动。在19世纪末期的电力革命中,美国把握技术范式转变的机会实现经济赶超,英国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迟缓,其原因是英国滞后的教育体系并没有为新兴工业的管理和技术发展提供技能型人力资源。1870—1890年代,美国建立了新的技术教育机构,为经济生产活动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工程师,英国并没有为中低水平的技术工人提供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英国的非全日制培训和在职教育传统,对于以机械技巧为基础的早期工业革命技术是适用的,但是越来越不适用于和电力技术相关联的技能。新产品和新技术在其他行业应用的速度常常取决于相关条件的成熟程度,当新的基础设施建立起来,拥有合格技能的技师随处可见,消费者态度和法律环境对新技术更有利的时候,新技术或新产品就迅速扩散开来。

目前,中国在利用产业政策促进结构调整过程中,更侧重于采用目录指导、市场准入、项目审批等直接干预措施,给予符合条件的企业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信贷、税收和土地优惠。这一方面忽视了传统产业吸收、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新成果的主要形式以及主体性地位,另一方面忽视基础设施尤其是制度基础设施在产业互动中的重要性。其最终造成的结果是,产业政策着力点存在偏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缺乏层次性,以及地方政府产业政策目标的趋同性、手段的对抗性等。

五、未来中国产业政策的调整方向

未来中国产业政策调整需要进一步明确政策着力点,调整中央和地方产业政策分工,构建地方产业政策的协同关系。

1.产业政策着力点调整:注重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发展

现有产业政策更为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改造传统产业升级的主体,未来产业政策应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互动,尤其要重视传统产业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成果的主体性地位。具体来说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产业政策尽可能模糊产业的界限,从针对性地支持制造业中的特定产业转变为支持某种特定的制造能力。特定的制造能力不仅包括高新技术,还包括传统产业的工艺、产品和技术,并且,制造能力还体现为两者之间的配合与连接程度。可以说,支持特定的制造能力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发展的具体体现。

其次,注重提升传统产业的吸收能力。传统产业是吸收高新技术产业新成果的主体,其吸收能力是影响两个产业互动的重要因素。提升传统产业的吸收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创新券推动传统产业的企业与大学以及科研机构合作,“购买”来自大学等知识生产机构的专业知识,这有利于企业提出合理的技术创新项目、评估创新项目的可行性、把握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等。二是针对传统产业创新的特点,提供相应的税收抵扣,刺激传统产业的创新投资,例如,企业培训费用、购买设备等项目的税收抵扣。传统产业的创新并非只体现为研发支出,更多体现为更新机械设备、提高人员技能等,上述税收抵扣有助于增加传统产业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强化传统产业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尤其是以通用技术为基础的合作,通过整合相关的研究人员、大学以及相关研究机构,推动整个产业的技术升级。

2.产业政策分工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各有侧重

中央政府产业政策的重心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投资基础科学研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体来说包括谨慎选择相关基础研究项目、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化高端科研人员的培养、通过研究津贴促使产业和大学形成合作研究的伙伴关系等。二是改革教育体系,尤其是确定未来的教育战略,通过调研大量企业,了解未来企业需要的技能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体系改革的目标,以便未来的毕业生能够支撑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战略。三是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强化对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降低政策的寻租空间。转变政府工作程序,扩大参与政策制定的主体。协调不同政府部门的政策目标、手段等,提升产业政策的一致性和系统性。构建政策的绩效评估机制,适时调整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

地方政府产业政策侧重于推动本地需要的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对支撑当地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投资;对本区域所面临的技术难题给予竞争性的科研资助;积极促进学术界和区域工业界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制定针对制造业一线工人的培训政策,培育当地劳动力市场,构建良好的区域产业生态系统。

3.地方政府产业政策调整:构建区域间产业政策的协同關系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中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异质性,发展技术进步速度比较快的高新技术产业或者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是每一个区域唯一的、必然的选择,并未发展这些产业的区域仍然可以通过吸收高新技术产业的新成果,享受到快速技术进步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当地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要做到三方面:一是改革地方政府考核体制,从原有的最终绩效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侧重考核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推进制度创新、教育改革以及提供相关基础设施的进展状况。二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区域间的竞争,限制区域间的竞争手段、竞争行为,严禁区域之间“重商主义”式的无序竞争。三是中央政府设立针对传统产业的创新基金,奖励传统产业创新活动表现突出的区域,以此激励各个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互动。

注释

①张明之、邱英汉:《后发国家产业结构知识化跨越:路径探索与制度保障》,《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年第3期;郭怀英、王昌林:《实践科学发展观需要高技术产业全方位支撑》,《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第5期。

②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所得,2012年之后国家统计局不再公布工业分行业的增加值和总产值数据,因此,本文的计算截至2011年。

③高莉:《OECD国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的影响因素——对中国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23期。

④《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2013》,中国科技统计网,http://www.sts.org.cn/sjkl/gjscy/data2013/data13.pdf,2016年11月11日。

⑤《美国经济统计》:OECD数据库,http://stats.oecd.org/,2016年11月11日。

⑥中国2011年之后的统计年鉴并未提供制造业分行业的增加值和总产值数据。

⑦[挪]詹·法格博格、[美]戴维·莫利、[美]理查德·纳尔逊:《牛津创新手册》,柳卸林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399页。

⑧《201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11/t20161111_1427139.html,2016年11月11日。

⑨[美]加里·皮萨诺、[美]威利·史等:《制造繁荣》,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第76页。

⑩[美]戴尔·乔根森、[美]何民成、[美]凯文·斯德尔:《生产率:信息技术与美国增长复苏》,荆林波、冯永晟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8—96页。

?Jan Fagerber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tructural chan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a comparative study.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0,Vol.11,No.4.

?[美]罗伯特D.阿特金森、[美]史蒂芬J.伊泽尔:《创新经济学:全球优势竞争》,王瑞军等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75页。

?孙喜:《传统产业高技术化过程的替代性逻辑——以车用柴油机技术进步为例》,《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7期。

参考文献

[1]杜传忠,王霄琼,郭树龙.制造业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基于不同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3,(7).

[2]李悦,李立,郎立君.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经之路——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J].财经问题研究,2004,(1).

[3]劉铁,王九云.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过度趋同问题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2).

[4]潘文卿,李子奈,刘强.中国产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35个工业部门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11,(7).

[5]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基于我国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5).

[6]王伟光,马胜利,姜博.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中低技术产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3).

[7]王志华,陆玉梅,刘文霞.长三角高技术产业低端同构现象的现实考查[J].科技管理研究,2016,(7).

The Core of China′s Industrial Polic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Wang Xiaoqiong

Key words:high-tech industries; traditional industries; structural adjustment; economic growth; productivity

作者:王霄琼

第二篇: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摘要]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是国家为促进产业技术发展,建构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而实施的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文件和纲领。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与技术创新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建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是实现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要保障。其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则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和落实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要战略性举措。

[关键词]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产权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是国家促进产业技术的行动纲领。一个国家基于特定时期的技术状况和市场环境,需要与其适应的产业技术政策。当下我国正面临经济转型升级,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更多地需要转向于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建构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保护和保障作用,提高我国整体的产业技术核心竞争力。本文即以我国已经出台的《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为依托,论述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产业技术联盟构建为研究对象,探讨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构建问题。

一、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与技术创新之关系:以《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为解构对象

产业化环境与制度的完善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有时尽管企业专利技术本身比较成熟,技术实力强,但受到实施转化的产业化环境的影响,导致转化受阻。例如,武汉全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拥有LCOS芯片和光机方面完整的知识产权以及整机批量生产能力,在该领域处于优势地位,但该技术在本地实施转化时一度受产业链不配套的影响。

产业技术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技术创新是在特定的产业中进行的,并且与相关产业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联系。产业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基础则是企业技术创新和进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为此需要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机制,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重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整合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其创新能力,进而提升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本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又受到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深刻影响。国家产业技术政策能够通过科学、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和融造自主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有力地指导和引导企业技术创新行为。

企业技术创新与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两者之间具有良性互动的关系:通过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力度,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提高我国产业技术的国际竞争力;通过落实市场需求与政策引导相结合、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国家产业技术发展原则,瞄准世界产业技术前沿,重点开发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以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设备和产品,实现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对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与具有巨大推广应用价值和示范作用的先进实用技术;通过培育和创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和行业创新;通过构建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和扶植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联盟,支撑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促使国家创新资源的整合和互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另外,从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技术体系的角度看,在产业技术政策指导的下的企业技术创新还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发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替代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形成环境友好型和节约型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促进我国产业技术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于2009年6月联合发布了《国家产业技术政策》。该政策对促进我国产业技术发展的对策作出了全面规范,有利于指导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该政策的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也将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产业技术研发与创新”。根据该政策的规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开展企业的研发工作,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一是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为此,企业需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形成尊尚创新的企业文化和知识产权意识,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特别是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同时,应注重培养企业的创新型人才,使其能够胜任企业创新活动。该政策要求的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包括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这一点确实非常重要,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成效不佳,就是因为其并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1]

二是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技术开发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和基础性工作。在我国,目前从事技术开发的主体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角度来说,需要大力强化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科技管理体制和人才分布格局下,企业科技人才比例偏少,创新资源不够,更需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加大对技术开发的力度。同时,随着技术集成度的加大、复杂程度的提高以及基于我国现有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的有限性,也非常需要通过多种形式促进我国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机构之间建立产学研或者企业技术联盟之类的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针对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实施突破和集成,形成自主开发产业技术的能力。此外,在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方面,《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平台。这种服务平台不仅对扶持广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升其进行技术创新的水平、配套能力以及专业化生产的技术水平非常重要,而且对大中型企业而言也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强化金融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从企业经济行为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也是一个获得资金和使用资金的过程,特别是对于重大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和需要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核心技术研发来说,需要投入的资金更多。而且,技术愈复杂,风险程度愈高。信贷支持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命脉。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这一点同极端重要,因为中小企业尽管可能有实用的技术,但往往缺乏资金,适当增加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对中小企业金融创新模式就很重要。

四是促进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也是企业技术创新和我国产业技术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于节能、环保、新能源开发、再生资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等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应予以重点支持。为此,在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和实施中,也应当体现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关注相关技术的发展。

五是鼓励企业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指南》的产业技术,引导企业通过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增强核心竞争力。《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指南》为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提供了蓝图和指引,为我国企业进行产业技术开发和实施提供了指导。根据该指南,企业可以选择符合自身特点和产业技术发展需求的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六是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技术改造也是企业技术创新链中的重要内涵。技术改造可以使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高技术的使用效率,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企业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新技术运用于技术改造之中,可以整合自身技术力量和资源,加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同时,企业技术改造也需要财政和金融的积极支持。为此,需要研究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财政金融政策,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强劲的金融支持。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提出,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的引导”。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涉及产业技术的法律法规是规范我国产业技术发展,使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步入正规和法制化轨道之所需。围绕产业技术的法律法规需要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以全面、系统地规范产业技术开发、运用和产业化运作行为。目前我国有《科学技术进步法》、《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涉及产业技术发展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暂行规定》等政策性规范,地方一级也有一些相应规范。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需要适时修改、完善现有规定。总体原则是,需要坚定不移地确定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运用法律法规保障和促进产业技术的健康发展。

二是制定和完善产业技术发展规划。产业技术发展规划与国家科技计划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一脉相承,需要与其有机衔接。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需要以此为指导,本着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的原则,对重点行业应制定专门的产业技术发展规划,以提升重点产业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针对重点产业技术,需要通过纳入国家重大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等形式,着力对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共性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开发,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三是制定《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指南》。该指南应随着产业技术发展情况和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及时修订。通过该指南,指导各地方、行业、企业和研发机构的产业技术开发活动。在确定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和思路上,《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提出,“鼓励发展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战略性技术;积极发展关联性强、制约我国产业总体技术水平提升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通用性强、应用领域广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共性技术。”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进一步提出了加强技术标准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措施。在技术标准建设方面,要求加强对技术标准建设的指导和协调,着力于对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重点技术标准的建设,促进国外先进技术标准向国内技术标准的转移,协调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和技术标准的关系,加强技术标准的推广应用。在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的研制和确权方面,指出应适应产业技术发展需要明确不同时期需要掌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通过研制和创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促进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产业机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依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其提出应努力提高我国知识产权执法水平与效率,建立一定的机制促进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促进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还提出应立足于我国产业化技术发展阶段的特点,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和力度给以合理定位并适时进行调整,以使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产业技术的创新、转移和扩散,创建自主品牌。当然,这一点还需要通过立法修改与完善的形式加以实现,而在当代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环境下知识产权立法确定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和水平除了考虑本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以外,还深受我国参加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制约,因此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无论如何,在确定我国知识产权适当的保护水平和范围时,尽量考虑我国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和需要是很必要的。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在“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强化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部分指出,要立足自主创新,发展产业技术。针对创新的三种基本形式,推动原始创新是建立创新体系和实现创新跨越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的关键。集成创新有利于整合技术资源优势,在关键领域和重点领域实现技术的突破。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则是后发企业利用全球技术资源,赶超国外先进技术水平,促进国内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的重要途径,这在日本等国家有成功的经验。[2]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需要国家制定政策和制度加强指导和引导,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该政策提出的主要对策有:①在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审批和核准中,将制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案作为重要依据,以利于自主产业技术成果的研发、转化和产业化。②防止和规范盲目、重复引进问题,定期发布禁止引进和限制引进技术目录,禁止或限制进口高消耗、高污染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和装备。③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统筹和协调,包括:国家统一组织招标以满足国内很多企业需要引进的技术和装备,协调相关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④通过国家财税政策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资金投入积极给予支持,重点是对国家急需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产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及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科研仪器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在鼓励企业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提出要支持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企业可以通过采用合资、合作、并购乃至直接投资的形式在境外设立技术研发机构,以组建研发联盟等多种形式利用海外优势的研发资源,提高技术水平。政府需要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吸引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国内外企业之间,开展技术合作,鼓励和支持“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相互依托、互为促进的合作方式,重点突破国内紧缺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同时,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海外优秀科技人才来我国从事研究开发工作,提高国际科技合作水平。在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方面,该政策还提出鼓励国外的风险投资、咨询机构参与国内产业技术的研复发和产业化工作,提出应注重提高国际技术合作的质量和水平,除了鼓励企业企业引进具有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产业技术外,强化合作渠道和措施,建构政府搭台、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充分合作的中外合作研发格局。

最后,《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对“健全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实施创新人才战略”提出了政策性措施。①健全技术市场和加强技术市场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市场是连接创新成果和产业化应用的信息平台和转化平台,对于实现产业技术创新、推进创新成果的及时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健全技术市场方面,需要发挥政府对技术市场的引导、监督和管理的职能,构建行业自律、公平竞争与规范有序的技术市场环境。在技术市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需要大力发展和培育技术中介服务组织,规范技术中介服务行为,加强技术中介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培养具有复合型的高素质技术中介服务人才。②建立鼓励企业等单位和个人参与技术交易的机制,包括主动进入技术市场开展技术开发和服务活动,促进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③建立和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与合理使用机制。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对战略高技术人才和转化高级技能人才与优秀企业家人才予以重点培养,通过产学研等形式共同培养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加强对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通过对技术骨干等实现期权、股权激励等形式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特别是以促进产业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建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新文化和氛围,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制度创新。

从上述对《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家产业政策与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上述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就具体内容可以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特别是在技术创新中推动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通过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保障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国家产业政策从宏观层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规范和指导。当然,上述《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规范仍需要通过具体的制度去推动和落实。

二、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之基本策略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是近些年来国家促进自主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目标和机制。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即指出,“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开放性和系统性,是实现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与技术创新战略融合的理想模式。其基本的作用机制是,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在技术创新全过程中融入知识产权战略思维和策略,使技术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保持高度的互动性,以知识产权战略指导技术创新性活动,最终实现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能力同步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严重妨碍了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阻碍了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残余外,与我国科技体制与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尚未从根本上衔接有直接关系。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我国需要在科技管理体制方面进行深入改革,逐步过渡到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上来。

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企业成功实现在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方式之一。根据笔者调查现有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情况以及一些政策性规定,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以下是值得重视的内容和策略。

第一,探讨多种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形式,建构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企业可以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利用各自的优势和资源,联合建立研究院、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形式构筑产学研创新基地和实体;通过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知识产权转让与许可、共建专利池等多种形式组建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对产业、行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和其他重要技术研发项目,在若干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企业和产业竞争力;企业可以场地、资金、设备和部分技术为要素,高校和科研院所以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位要素,通过合资、合作、联营、入股等多种形式整合技术创新资源,建设实体性的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

第二,创建和加强产学研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实践证明,产学研成果转化基地是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运行的重要保障,通过构建与运行产学研成果转化平台,能够使产学研成果及时得到改进、完善,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例如,共性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可以带动企业的工程研究开发、信息交流、产品分析检测以及人才培养;立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校科技园建设培植为产学研成果的中试和孵化基地。还如,建立大中型企业中试基地,采用试点和示范等形式,通过其与高校和科研所所的深度合作,在技术装备、技术工艺和系列新产品等方面能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第三,政府从政策和制度上加强对产学研的组织和引导,支持企业与地区科技计划项目嫁接,在企业提出研发课题基础上,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对地区重点产业和共性关键技术项目,政府委托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产学研活动中的协调与合作,建立由科技、教育、金融、人力资源、经济等部门参与的产学研协调与合作机制。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时,适当向产学研项目倾斜,也有利于产学研技术创新活动。另外,政府通过政策和制度,引导民间资金和风险投资,以入股、合资、合作等形式建立产学研科技成果孵化器,以联营、兼并、重组等形式发展孵化器。

第四,重视服务于产学研的科技服务和创新平台建设。在政府支持下,建立和完善科技基础平台,包括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技术研究院、科技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建立和完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为企业参与产学研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学研技术创新一体化机制的有效模式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不同的市场经济主体,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在研究开发中共同投入,互利互惠,共担风险,建立联合研发机构,成立合作实体,共同进行研发活动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对参与联盟的企业和其他主体来说均具有独到的优势。具体地说,主要体现于:一是降低、分散创新的风险。创新是一种存在较大风险的探索性活动,特别是就原始创新而言,创新的难度更大、不确定性更强,技术开发失败的风险和创新成果进入商业化运作的风险均较大,在战略联盟的情况下则可以分散和降低这些风险。二是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技术创新活动需要大量的创新资源,单个的创新机构的创新资源终归是有限的,在战略联盟内则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提高创新的效率。三是降低创新研究和创新成果运用的交易成本,获取创新知识外溢的效益。战略联盟可以以共享的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能,增加单个创新主体难以获得创新资源总量,从而降低创新资源的获取成本。同时,通过运用联盟内部的共享资源,在创新成果运用上也可以节省交易成本。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企业以集群的形式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作为“联盟”,技术创新战略具有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由于战略联盟通常是在一定的产业环境下进行的,是在特定产业或产业间形成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要宗旨,我国近几年颁发的有关促进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就主要是从规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角度作出规定的。这方面主要有:《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暂行规定》(国科发计[2008]338号)、《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国科发政[2009]648号)。此外,《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09]269号)等也涉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等问题。因此,以下关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探讨,也主要以上述规范为基础、从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的角度加以分析。

不过,这里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企业技术创新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企业技术创新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企业为纽带和核心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立足于企业技术创新,离开这一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失去基础和前提。同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不过是以联盟的形式在产业环境下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技术创新同样需要在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引和指导下适时对创新成果进行知识产权确权和科学管理,将及时将创新成果进入产业化轨道。另外,与企业单个的技术创新不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还涉及产业内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就未来创新成果归属和利益分配的约定、对创新成果的保密,以及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风险的分摊等问题,直接涉及知识产权问题。

具体言之,战略联盟上述优势的发挥,需要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将知识产权战略融入技术创新联盟的每一个环节,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战略联盟内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战略联盟建立时,先需要签订联盟协议,其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其重点内容。战略联盟协议至少应对知识产权问题做出如下规定:联盟内各方提供的知识产权的数量、类型和产权归属,利用知识产权的利益分配;合作研发成果的权利归属、风险负担与利益分配;战略联盟内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管理机构与人员;战略联盟内商业秘密尤其是核心技术的保密和风险防范;合作研发成果市场化的风险和利益分配等。以知识产权归属和收益为例,战略联盟在建立之初,参与联盟的各方需要提供一定的技术、资金以及人力资源,对其中知识产权在联盟中的使用权应作出约定。更重要的是,在联盟运转阶段,会产生大量智力创造性成果,需要事先根据联盟各方合作的方式、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情况约定创新成果的权利归属和未来收益分配。

根据《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办法》)第1~3条的解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该组织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是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迫切要求,是促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其主要任务则是,“组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实际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也可以视为一种产学研合作机制,它是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其他机构为依托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重要任务之一。根据该实施方案的规定,产业战略联盟应将目标定位于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是围绕十大产业振兴和战略性产业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的联盟组织。建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应当立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从战略高度促进产学研技术创新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重视联合攻关和技术标准建设,共享知识产权,建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已整合创新资源。同时,重视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建立于市场需求接轨的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

根据前述规范,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角度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从政策和制度上加强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规范和引导,探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构和发展的有效方式和措施。上述规范无疑为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提供了规范和指导,但由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动态性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政策和制度规范也需要与时俱进。加之现有规范总体上仍稍嫌原则和抽象,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之上逐步完善。另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实践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技术创新战略的的重要形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实践可以为探讨国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类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2)立足于企业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办法》第6条规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要以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所以需要以企业为主体,是因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国际创新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所产生的技术成果,最终也需要通过企业进入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角度来看,正因为其本身缺乏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市场化机制,需要通过与企业联手,以战略联盟的形式开展合作,实现产业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创新,从而实现各方之间有所互补、利益共享的结果。

(3)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要求。同时,应充分重视政府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转中的作用,包括政府制定和实施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制度和办法,发挥政府引导和指导作用,建立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活动从创新环境、制度规范、财政税收政策、产业化实施配套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条件。

(4)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构和运转,应高度重视其中的包括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内的诸多法律问题,建构充分、有效的法律运行机制,全程保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法律保障之下稳步发展。具体地说,主要涉及以下问题:①在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方面,由于其属于松散型的合作创新组织,需要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契约形式确定参与联盟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既对联盟各方的行为进行约束,也对其利益予以保障和体现。由于该联盟是基于技术创新而构建的,联盟契约应当有明确的技术创新目标和任务。这也是该联盟契约与其他契约的不同特点。②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运转中涉及知识产权问题[3]方面,除了总体上需要以知识产权战略为指导,从技术方案立项、研发、产权确认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过程中实施知识产权的全过程管理,以及营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产权文化氛围以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在创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方面,除了满足上述几项原则以外,还应从满足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出发,有利于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有利于形成和掌握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以知识产权为重要内涵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应有利于促进产业技术创新链的形成以及重点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

●在审查联盟成立的条件上,除了审查参与主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和经费管理制度以外,还应着重审查是否建立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利益分享和保障机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办法》即规定,“联盟研发项目产生的成果和知识产权应事先通过协议明确权利归属、许可使用和转化收益分配的办法,要强化违约责任追究,保护联盟成员的合法权益。”

●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时,应依照《科学技术进步法》、《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等的规定,明确对国家科技计划形成的知识产权的权属和实施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技术创新总体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具有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能力和条件,在实践中承担了很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这些项目取得的成果必然涉及知识产权的归属、利益分配和相应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问题。根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办法》第27条规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由项目(课题)承担单位依法取得。该联盟在组织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应依据联盟协议在项目申请书和任务书中约定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许可实施以及利益分配,以及联盟解散或成员退出的知识产权处理方案。并且,联盟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有向国内其他单位有偿或无偿许可实施的义务,向境外转让或许可独占实施的,须报科技部批准。另外,建立成果扩散机制也是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的重要机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办法》规定,对承担政府资助项目形成的成果有向联盟外扩散的义务。《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则提出,“推动联盟建立和完善技术成果扩散机制,向中小企业辐射和转移先进技术,带动中小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

(5)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总结实践经验,是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试点、示范工作类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有利于以点带面、总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践经验并加以推广。按照《关于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可以选取一批具有代表性、成长型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探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及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办法》第10条则明确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的内容和目的,即“通过试点工作,支持试点联盟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和利益机制;探索承担国家重大技术创新任务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索发挥行业技术创新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探索整合资源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服务广大中小企业;探索率先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政策等。充分调动和发挥联盟各成员的优势和积极性,使试点联盟为更多联盟的建立和发展积累经验”。

(6)为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康发展,在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中需要重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承担主体。

(7)重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体制机制创新与资源配置的有效结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转需要大力资金投入,为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保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资金和融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办法》第18条规定,“在联盟先行投入的基础上,国家科技计划积极探索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后补助等方式支持联盟的发展。经科技部审核并开展试点的联盟,可作为项目组织单位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第22条规定, “鼓励银行、创业投资机构参与联盟,向联盟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创业投资机构对联盟企业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优先支持。”这些规定体现了贷款优惠、补助和金融机构融资等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资金保障。

(8)发挥地方和行业协会的在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作用。对此,《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提出,应“指导和鼓励地方结合当地实际,构建支撑本地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行业协会发挥组织协调、沟通联络、咨询服务等作用,推动本行业联盟的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办法》第29条、第32条则分别要求各地方和行业协会,“紧紧围绕本地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的支柱产业,突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特色,运用市场机制推动本地区重点领域联盟的构建。”“各有关行业协会围绕本行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需求,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沟通联络、咨询服务等作用,推动本行业重点领域联盟的构建。”这些规定旨在强调充分发挥地方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晓青.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第3版)[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29.

[2]冯晓青.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第3版)[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210.

[3]张平. 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评价——实证分析与理论探讨[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4-6.

National Industrial and Technology Policy,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trategic Alliances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 On the Mechanis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Feng Xiaoqing

(Management of Intangible Assets Research Center,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eijing 100088,China)

Key words:industrial technology polic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责任编辑:张丹郁)

作者:冯晓青

第三篇: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 勇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排头兵

摘 要:“十二五”以来,乐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发挥了区域创新驱动的引擎作用,助推了乐山经济发展。但从产业技术水平和总量等方面比省内成都高新区、绵阳高新区、自贡高新区有较大差距,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差距更大。因此,今后要围绕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目标,围绕“3+1”主导产业,围绕“补链、延链、强链”,以发展高新产业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着力打造具有乐山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勇当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奋力实现全区转型升级、美丽发展。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 增长极 乐山高新区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5.04.20

乐山高新区于201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目前,园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以约8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为中心,联动峨眉硅材料产业园、市中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五通桥循环经济产业园,实行“一区三园”的共同发展模式。目前,核心区内初步形成了“3+1”(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服务业)产业发展构架,入驻企业3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6家;有4家企业成功登陆主板、新三板和Q版。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97.4亿元,利税6.9亿元。乐山高新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通过十多年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日渐夯实。

2014年底中央提出,我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乐山高新区必须准确领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常态,才能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使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更有活力、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有特色、更有潜力。本课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切入点,从增长极的内涵、省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如何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的思路和目标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的内涵

(一)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的定义

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是以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群聚为标志,在区域经济中具有较强的扩散作用和带动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综合体。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新技术产业群聚性。高新技术产业在增长极区域群聚是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的主要特征,这是由高新技术产业高创新性和高新技术产业对劳动“质量”和“有效性”的特殊要求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群聚的外部性经济效应等三方面所决定的。

2.知识技术高密集度。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是其支柱产业。知识技术高密集度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3.对经济增长的高贡献率。资本、劳动、技术进步(泛指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三个基本要素。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产业,高增长、高效益是其重要特征。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一旦形成,就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的作用

从宏观角度分析,高新技术产业是现代社会极富增长潜力的推进型产业,发挥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的扩散作用,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由“点”到“线”再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从产业运行的微观角度分析,增长极在产业运行中产生的极化和扩散效应,使增长极作用最大化和最优化,从而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协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极化效应。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就是指作为推进型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并引导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区域经济不断快速增长的过程。极化效应是增长极产生的标志,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增长极区域集聚。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增长极区域内集中。三是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使增长极区域内经济规模快速扩张,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扩散效应。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的联动机制,不断向周边地区发散、扩张,也就是企业、人口、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由增长极向外围地区、周边地区扩散,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

3.学习和示范效应。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集聚和信息资源集聚,集聚过程中的竞争与合作,以及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使增长极区域内的企业具有很强的学习和示范效应。高新技术及其成果在市场上的成功,将会促使其他企业积极模仿,高新技术企业地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也会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增长极区域内制度创新的尝试和成功经验同样会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一)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四川省的高新技术产业源自20世纪50年代,四川是国家“三线建设”战略大后方的支撑点,专门布局了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工业、生物工程等先导性强的现代产业,有与之相配的大量的科研院所、国内同行业的高水平大学。近年来,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走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14年末,全省有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1779户,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521.4亿元,资产总额达到10346.5亿元,从业人员为96.9万人。

2.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明显。2014年末,高新技术产业多项指标占规上工业比重较2013年末和2014年上半年继续提高,对规上工业发展质量的提升贡献较大。

3.宏观环境对盈利水平冲击较大。2014年,全省1779家高新技术企业中1591家实现盈利,虽然亏损面(10.6%)较2013年提高0.5个百分点,但仍保持了全年逐季下降态势,利润总额有所减少。

4.龙头产业带动作用凸显。2014年,规上工业中高新技术六大领域1071个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6834.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419.1亿元,利润总额250.2亿元,出口交货值2710.0亿元。另外,先进制造业、航空航天业、新材料业、生物医药及生物农业、核技术及新能源业分别实现总产值842.4亿元、83.0亿元、731.2亿元、1190.3亿元、27.4亿元。

5.区域发展协同推进。2014年,全省21个市州高新技术产业中规上工业总产值位居前三的市州仍然是成都(4941.9亿元)、绵阳(1029.7亿元)和德阳(783.8亿元),其中成都和绵阳继续保持在千亿规模以上,德阳、乐山和资阳规模在500~1000亿元之间。

(二)乐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情况

“十二五”以来,乐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发挥了区域创新驱动的引擎作用,助推了乐山经济发展。

1.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破600亿大关。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领域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605.90亿元,较2011年增长195%。

2.高新技术企业数有较大增长。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56家,较2011年增长6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次于成都、绵阳、德阳、自贡,名列全省市州第五。

3.高新技术产业载体建设显著。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2013年科技部评估中列第22位,在四川拥有的国家园区中列第一。目前,全市创建有国家硅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硅材料产业技术联盟、乐山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国家创新服务平台;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示范市、乐山沙湾特种钢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乐山五通桥现代农业机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四川省建筑陶瓷技术创新产学研联盟等省级创新服务平台;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25家、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

(三)乐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情况

自2012年乐山高新区升级国家级高新区以来,高新区坚持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为立区之本,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型企业培育等“八大”创新引领工程,初步形成了“3+1”(新能源、电子信息[物联网]、生物医药+科技服务)产业发展构架,入驻企业300余家,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1.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完善。近两年来,我区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引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快科技金融建设、推进园区突变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推进科技创新建设的政策扶持体系,通过设立本级科技专项资金、提高科技成果补助标准、实行技术交易奖励等激励措施,园区创新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对科技型企业的吸引力度明显加大,两年来科技型企业入驻增长率保持在40%以上。

2.创新孵化能力显著增强。我区创业服务中心于2014年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了更优质的成长摇篮;与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立了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乐山)基地落户高新区;建成了全市第一个大型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乐山市科技设备共享服务中心”,拥有2.3万平米实验室、集聚共享科技设备600余台,已申请加入会员34个;建成了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平台、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检测乐山分平台等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此外,园区企业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3.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套资金链的思路,组织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区内企业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30多所市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不同层次的科技合作关系。近两年区内企业每年产学研联合承担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50项以上,获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资金千万元以上,新申请专利数量增长25%以上,区内企业集聚了各类领军、高端、科技人才8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20余人,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45%。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乐山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虽然有亮点,但从产业技术水平和总量等方面比省内成都高新区、绵阳高新区、自贡高新区有较大差距,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差距更大。主要表现在园区高新技术尚未形成特色产业群、企业分散、规模总体偏小,高新技术产业链尚未形成,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开发不足,自主创新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够,园区发展与成都高新区等先进比较建设滞缓、孵化器建设缓慢、产业技术和人才闭塞,科技服务新业态发展滞后等问题。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

1.产业规模不大、科技创新优势不显。一是产业发展层位较低。与省内其他国家级高新区比较,主导产业处于微笑曲线中低端,在产业规模和质量上均存在较大差距。2014年,乐山高新区工业总产值502.7亿元,低于成都高新区4941.9亿元、绵阳高新区1029.7亿元。乐山高新区在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效益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二是主导产业处于微笑曲线中低端。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主要是原材料或元器件的生产加工,产业价值链上游的设计、研发以及下游的服务、销售类企业数量偏少;生物医药产业产值比重不高。主导产业增加值率偏低,产业质量“低位盘行”,导致效益提升面临增长困境。三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园区产业聚集度不够,园区联动发展不够、创新发展不够、高端发展不够。目前园区还没有上50亿元的企业,同时也缺乏响当当的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叫得响的著名、知名品牌,企业对财政收入增长贡献还不多。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是同先进地区相比,园区内缺乏研发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发成果项目少,具备高技术、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数量还不够多,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不强。二是从企业产品看,企业拥有自主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偏低,技术创新对外依赖性偏高,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多数企业仅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水平。三是从企业研发看,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技术研发机构或研发机构运行不力,缺乏自己的技术创新平台。

3.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滞后。一是科技服务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绝大部分科技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不强、质量不高。二是从科技孵化器看,仅有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现有科技孵化器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在孵企业不多;缺少为高层次人才携带科技创业项目进行中试、快速实现产业化的科技孵化器等。三是从科技金融服务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科技金融的资金规模小、金融产品单一,还没有形成功能完备、高效运作的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体系。

4.创新投入不够。全社会科技创新投入总量不足、增长乏力,科技投入力度与创新城市建设要求不相适应,与国家2.1%、四川省1.57%的平均比例差距较大。企业作为创新投入的主体,整体创新投入水平不高;科技融资手段不强、途径不畅,科技金融结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财政科技投入方面,财政科技投入总体偏低。

5.创新型人才匮乏。高新区高层次、高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严重偏低。熟练的高技能人才缺乏,特别是领军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匮乏,远远低于国家对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要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大多是以短期聘用、技术顾问等柔性方式引进,存在不稳定性,没有形成能引领产业发展壮大的稳定、足量的领军人才队伍。

三、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的思路及目标

(一)总体思路

围绕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目标,围绕“3+1”主导产业,围绕“补链、延链、强链”,以发展高新产业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着力打造具有乐山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勇当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奋力实现全区转型升级、美丽发展。

(二)发展目标

按照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我区的工作实际,围绕建设乐山“创新创业样板区、创新驱动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和开放合作先行区”四个目标,力争到2017年,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5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市总数60%以上。

(三)发展布局规划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物联网)、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科技服务业等六大重点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1.电子信息(物联网):重点发展IGBT芯片、GPP芯片、芯片规模封装(CSP)、多芯片封装、半导体照明设备、半导体精密模具、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等。重点发展企业:希尔电子、嘉洋科技、北都电子、研成科技、平安都市等。

2.新能源:重点发展硅材料和太阳能热发电集热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双馈式风力发电机、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等产品。重点发展的企业:新天源、东方电气新能源等。

3.生物医药: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技术平台。以“集约产业、引进人才、创新跨越”的发展思路,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依托乐山高新区生物医药园区,大力发展中药饮片、中成药、天然中药、生物合成制药等产业领域,全力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四川新兴的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企业:峨嵋山药业、大冢制药、锡城药业等。

4.节能环保:重点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的节能产品,促进企业及产品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污水处理技术、自动化环境监测监控技术等清洁生产关键技术。重点发展企业:君和环保、天地汇能、世峰环保等。

5.先进制造:重点发展特高压电缆及关键设备,降低输、变、配电损供电设备,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输电设备及关键部件等产品。重点发展企业:明星电缆、一拉得、晟嘉电气等。

6.科技服务业:优先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普及、综合科技等科技服务新业态。加快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高技术服务。重点发展企业:互创科技、金互通等。

(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1.建设创新创业样板区。以更大力度优化创新创业软硬环境,努力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一是尽快出台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孵化器、加快发展工业地产的扶持政策,启动高新投公司10万平方米科技孵化器建设,加快高新盛泰工业港建设,力争到2017年建成各类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场地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以上、常年在孵企业300家以上。二是加强创新创业政策研究,加强财政资金对创新创业的引导和扶持,高水平打造众创空间、创新工场、创业一条街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三是学习借鉴《创业中国中关村引领工程》的做法,实施创业人才聚集、创业服务提升等工程,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做好创业服务,运作更加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高新区转型升级突变发展的强大引擎。

2.建设创新驱动引领区。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健全创新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办法》、《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办法》、《高端创新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优化园区创新政策环境。二是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巩固与先进地区和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利用好“乐山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立产学研深度结合的长效机制,提高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加强与中国技术交易所、欧盟创新中心、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的合作,积极引进集聚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三年内实现转移重大技术成果20项以上、申报专利800件以上。三是大力培育科技金融。积极推进乐山高新区科技支行总部大楼建成运营,加快推进宁格朗电气、天地汇能、希尔电子等一批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融资;大力引进各类基金组织、创投公司及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投资;组建高新区创投公司,启动高新区投融资服务网站建设,为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金融支撑。

3.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区。加速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打造高新区突变式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是集中精力发展主导产业。强化新能源产业主导地位,积极引进天津中环集团及新能源光伏产业基地项目,加速乐电天威、新光硅业破产,推进多晶硅产业资源战略重组、重启;支持新天源、东方电气新能源等优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拓展、延伸产品链;扶持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鼓励支持嘉洋科技、希尔电子、晟嘉电器、平安都市等做大做强,促进深圳山鹰电子、天壹科技等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引进富士康广东威杰电子等一批新项目;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加快海棠药业、洁斯顿等项目建设,力争尽快投产;支持峨嵋山药业、锡成制药、大冢制药、华欣制药等扩能技改,努力打造全省新兴的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二是全力打造特色园中园。支持四川重安LNG汽车产业园、瑞鸽孵化园两个现有产业园发展壮大;加快力达创意产业园、中关村产业化基地、万华西部高科技产业园等主题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尽快形成“一龙头、一特色、一园区、一产业”。

4.建设开放合作先行区。加快推进对外合作、开放交流,推动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打造具有全省、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和知名品牌。一是精准招商。围绕主导产业组织开展主题招商、项目招商、上门招商、定点招商和精准招商,力争年内组织开展3-5场专题招商活动,新签约5-8个重大项目。抓好和日本辻本乡咨询公司、台湾电公会等机构的招商合作,努力实现境外招商新突破。二是培育壮大外向型经济。鼓励和支持飞舸模具、大冢科技、北都电子、晟嘉电子、希尔、嘉洋进一步开辟海外市场,拓宽外资外贸业务;加快台湾育鼎科技项目建设,尽快形成外资增长点;加大对中澳合作远成轻型飞机游艇制造项目、台湾富士康四川新商贸城市综合体项目的跟踪服务,力争尽快签约。

[收稿日期]2015-06-26

[作者简介]王定军,男,乐山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康璇

作者:王定军

上一篇:体育本科论文范文下一篇:医学本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