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产业论文范文

2022-05-09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影视产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成都影视硅谷”项目位于郫都区团结街道,规划面积约4平方公里,分期建设府河源影视传媒科教产业园、“凤凰影都”两个核心项目,集聚发展影视文化创意产业。

第一篇:影视产业论文范文

从云南影视基地的运营探究其影视产业发展前景

【作者简介】

电影《武侠》剧照

云南因其秀美的风光和四季宜人的气候,成为了众多影视作品的拍摄外景地。尤其在本世纪初期,国内外大量的剧组纷纷到云南各地取景拍摄,与此同时,云南各个地州大大小小的影视城也应运而生。一时间,云南作为“天然摄影棚”的名号也渐渐被广为流传。

然而,在云南影视基地风光无限的表象下,却是其落后于全国的影视产业发展。相比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横店影视基地,云南的影视基地缺乏人才、技术,更不用提独立出品影片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来发展云南的影视产业,成为了政府文化部门和影视创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云南影视基地的运营出发,来探讨其影视产业发展的方式、方法。

一、云南影视基地的发展对云南影视产业发展的影响

1.云南影视基地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首先,从优势来看,云南影视基地有如下优势:第一,云南气候条件优越,一年四季气温平均,没有异常极端的天气情况,日照时间长,非常适合影视剧的外景拍摄;第二,云南风景优美,且在不同的区域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地域风情,可以满足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影片拍摄。比如:既有具有都市时尚气息的电影《李米的猜想》(拍摄于昆明);又有充满田园气息的古装片《武侠》(拍摄于腾冲);还有魔幻色彩浓烈的《无极》(拍摄于元谋),等等;第三,云南民族众多,风情各异。多民族、多文化的结构使得云南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取之不尽的题材。例如:田壮壮导演拍摄的,展现茶马古道悠远厚重历史的纪录片《德拉姆》;张暖忻导演以西双版纳为背景拍摄的《青春祭》等等,都是对云南不同民族和文化挖掘的典范。

其次,我们来看劣势。第一,云南的影视基地数量多,但是比较分散,且规模小。从2003年云南省委提出,积极发展影视产业,把云南打造成中国最美、最优、最佳的影视创作基地,建设“东方好莱坞”以来,云南相继建立了十余个影视基地,几乎遍布了云南的东南西北。(《云南十大影视基地拍戏的东方好莱坞》,昆明信息港,2009年7月31日)但是,这种“一窝蜂”式的发展使得云南的影视基地风格雷同、规模小、分散,未能够形成一个相对统一且实力强大的集合体。各自为战,反而不利于整体的发展;第二,影视基地配套设施不完善。很多影视基地地处偏远,交通不方便;此外,其经营单一,没有相关的配套业务。这点已经在第一部分做过论述,就不再重复;第三,经营管理人员的非专业性。很多影视基地的经营管理人员并不了解影视产业的相关知识,导致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很多问题。

2.云南影视基地的表象兴盛与落后的影视产业的矛盾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云南影视基地的发展有比肩美国电影产业的核心基地——好莱坞的优越条件。并且对比目前国内最大,最成功的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基地,云南影视基地的发展也有太多的优势。但是为何它的发展却远远不如横店?本人从以下几点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云南的影视基地只是一个拍摄地、观光地。从表面上看,云南影视基地每年都有大量剧组到此取景拍戏,看似很兴盛。但正如在优劣势分析中提到的,第一,它的数量多,但是形式风格雷同,大多数都是一些明清仿古建筑和街道,没有鲜明的特色。(玉龙湾影视基地的东南亚风格稍具特色)因此,大部分剧组在选址时,宁愿选择距离更近,同样拥有明清建筑的横店影视基地。第二,规模小、配套设施建设、专业人员的培养等等都还有很大的缺陷。因此,当一个剧组来到这个地方,它只能够拍摄一部分的场景,就必须转场到其它地点,于是,云南影视基地也就不可能作为剧组的一个固定的拍摄基地,只是一个过站而已。所以,在没有剧组进场的时段,它们就成了一个旅行的观光地,并且是一个没有多少卖点的观光地。

反观横店影视基地,规模庞大,拥有历史各个不同时期的仿式建筑。不同题材、风格的剧组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相应的实景。并且可以负担多个剧组同时进行拍摄。除此之外,横店影视城配套完善,不仅拥有可以满足剧组拍摄的各种设备器材,还有完备的生活、娱乐场所,为长期驻扎的剧组提供生活上的便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基地”。(《横店发展历程》,http://www.hengdianworld.com)

其次,云南缺少具备一定实力的影视制作机构。影视的拍摄制作是影视产业的龙头,有了制作的作品,才有了产业的基础。云南拥有影视制作的优良土壤,却缺少耕耘的人才。近些年来,在昆明注册的影视公司也有上百家,但有影响力的却几乎没有。几年前,著名演员于荣光在云南注册了“润视荣光影视公司”,并希望重新打造玉龙湾影视基地。虽然近两年也有不少作品问世,但独木难支,并不能显著提升云南影视制作能力。曾经联合出品过《德拉姆》的“大通道影视公司”近年来也没有新的作品。而作为云南曾经的大型制片厂的“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更多的也只是作为外来剧组的合作方,提供简单的设备和场地支持。

再次,云南尚未建立完整的影视产业链。影视产业除了影视制作之外,还有影视的发行、放映以及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它们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影视产业链的建立在云南还处在空白阶段。第一,由于影视制作机构的缺乏,云南本土独立出品的影视作品很少。缺少作品,自然谈不上发行和放映;第二,影视营销相关人才的缺乏。没有人去营销、推广,即便有好的作品,也没有办法形成市场;第三,影视衍生品的开发极度欠缺。以影视基地的旅游开发为例,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是云南影视基地当中,旅游收益相对较好的一个。但是,它的收益的大部分也只是来自于基地门票的收入,与影视剧相关的体验式的收益相对较少。这也说明了影视基地对于衍生产品开发的欠缺。

二、云南影视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影视基地建设的强化与调整

(1)以影视基地建设为基础,强化硬件、软件及基础设施建设

影视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影视制片业的兴盛,而影视制片业兴盛的前提则是影视基地的建设。因此,针对前面几部分的分析,云南影视产业的发展应该继续以基地建设为基础,并且应该做如下的调

整和改进。

第一,强化硬件设施建设。修缮和更新受损或者老化的影视基地硬件设施,包括基地内的房屋、道路的整修;植被、绿化的修剪和移植等等,增强对外来剧组的吸引力;第二,完善影视基地内相关配套服务。尽快建立包括器材租赁、维修;服装、道具出租、出售;群众演员集散地等在内的影视制作配套服务;第三,从政府层面来讲,除了大力支持和配合影视基地完善以上内容之外,还应该加大力度,对影视基地周边的基础设施进行修建和改进。比如:道路建设、餐饮、住宿区域的建设,娱乐、休闲设施的建设等等。让云南的影视基地可以真正成为影视剧组能够长久的、方便的、安心工作和生活的基地。将影视基地的运营带入正常的轨道,而不是一个靠门票收入勉强度日的“伪景点”。

(2)整合影视基地资源,提升竞争力

将云南省内众多的、分散的、相对较小的影视基地整合,成立一个有较强实力的集团,统一的管理、开发云南的影视基地资源。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做法:

第一,由政府和主要影视基地合作,共同出资成立联合体。政府作为主要出资人,负责总体的投资和设施建设;影视基地按照出资比例,选出主要管理者,负责基地的运营管理。或者由政府牵头,招商引资,引入大型影视集团,整合省内影视基地资源,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第二,将各个影视基地的建筑风格和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和调整,去除雷同和重复的部分,让不同的影视基地体现其地域和民族特点;第三,在运营上,实现各个影视基地的跨地域合作,资源共享,消除地方政府由于旅游收益而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第四,政府应提供更多的优惠措施,吸引剧组到云南影视基地拍摄。比如,起初可以免收剧组的场租费,提供更多的免费配套服务。要把眼光放到长远的发展上,切忌急功近利。

2.推进从影视拍摄地到影视制作地的转变

(1)加快培养专业影视制作、营销人才

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将云南影视基地从影视拍摄地到影视制作地转变的重要措施。专业人才的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等方式来实现。

第一,在自主培养方面,我们可以依托云南艺术学院以及其它综合院校的影视艺术系来实现。依靠高校优质的师生资源,展开政校合作、校企合作,给影视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践以及就业的平台,与学校实现双赢的合作效果。第二,在自主培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通过政府层面,积极向影视产业发达地区引进高水平的影视制作、营销人才。云南拥有艺术创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国内外许多艺术家都将云南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基地。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并且提供资金和服务,给艺术家们一个更好的创作环境,让这些艺术家的创作很好的为云南影视产业的发展服务。第三,有了优秀的专业人才,再结合上面论述的“影视基地建设的强化与调整”的实施,云南的影视产业发展就有了扎实的根基。

(2)充分开发影视产业链的相关环节

影视产业链的开发,是云南影视基地从影视拍摄地到影视制作地转变的深化。产业链的开发,就影视创作的阶段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制作前、制作中,制作后三个阶段。

第一,在影视拍摄制作前阶段,我们可以建立相关的创意公司和营销公司。前者专门针对云南的特点,挖掘出优秀的故事和剧本创意;后者可以通过营销方式,将这些创意向全国甚至全球市场推广,寻找有兴趣、有实力的买家,吸引他们到云南来创作。第二,在影视拍摄制作过程中,建立正规的设备和人才买卖、租赁机构,为剧组的拍摄提供必要的、充足的物力、人力资源。同时也推动云南本地人员的影视专业素质的提升。第三,在影视拍摄制作完成后,应该建立相应的影视营销机构。营销公司可以具体针对影片的云南特色,指定相应的发行方式。比如,可以利用少数民族的节庆或者习俗,设计出别具一格的营销手法。从政府层面来说,可以举办少数民族电影节,为云南本土电影提供一个推广、交易的平台。第四,成立相关机构,进行影视后续产业的开发,包括主题公园、主题商品等等。

3.丰富的民族文化的挖掘与运用

(1)形成以民族题材为主的影视剧制作体系

云南的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且种类繁多。充分挖掘民族元素来制作影视剧是云南影视产业发展的方向。

第一,挖掘少数民族历史悠久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来进行影视创作。云南多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数不清的神话和传说,也有很多故事已经被拍成了影视剧,比如:《阿诗玛》。虽然现代人拥有同以往不一样的审美需求,但我们可以将那些神话传说加入现代审美的元素,用比以往更先进的技术,制作出不亚于好莱坞大片的魔幻巨制。第二,改变人们固有的“少数民族代表着落后”的思维观念。以往的影视创作中,涉及到民族题材或者农村题材,创作者往往把切入点放到他们的经济水平层面,给观众误导。其实,如今在云南的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已经很好,幸福感甚至远远优于大城市的居民。因此,在创作中,我们应该将他们现代生活中最真实的那一面展现出来,他们也拥有特点鲜明的潮流和时尚。在这一点上,云南在多年前拍摄过一部叫做《五朵金花儿的儿女》的电视剧,就做的很好。它讲述了五朵金花的子女们的情感和生活,以及他们同父母在生活方式和观念上的差异。电视剧很好的将白族的民族元素和现代时尚结合,并融入了喜剧元素,展现了不一样的少数民族风情。

(2)利用民族元素进行影视后续产业的开发

上面提到,影视后续产业的开发是建立影视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对于云南来说,影视后续产业的开发,也要紧扣“民族元素”这一核心。

第一,依靠影视基地,建立电影主题公园。主题公园中,我们可以复制或者再现当时影片中的景象和生活场景,让游客参观或者进行更深一步的情景体验。比如白族的扎染、制作银器等传统手工艺;以及摩梭族的走婚风俗等等。纵观好莱坞,环球影城保留了多部经典影片的拍摄场景,供游客体验;迪斯尼公司更是借助迪斯尼乐园,将其电影形象推广到全世界。(《好莱坞营销》,谷淞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81-114页)第二,利用影视剧中的民族服饰、道具,制作服饰和工艺品。影视剧中款式多样、色彩绚丽、配饰丰富的少数民族服饰往往能够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从而刺激观众形成相应的消费需求。既增加了影视作品的知名度,也实现了后续的盈利。例如傣族的长裙,藏族的藏刀等等。迪斯尼公司甚至创立了自己的服饰品牌,广受消费者欢迎。第三,影视剧原声大碟的制作、发行。原声大碟可以将影视剧中优美的民族歌曲汇编整理,集结出版。对于喜欢民族歌曲或者喜欢相关影视剧的观众而言,这是一份珍贵的收藏。在好莱坞,原声大碟的制作早已经是常态化,每一部影片、电视剧,都会制作,深受消费者喜爱。

结语

云南影视产业的发展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除了要尽快改善影视基地的运营现状外,还必须在影视产业的其它环节上,结合政府和企业的力量,推动其改革和创新。云南拥有影视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优越条件,相信在影视基地良好的运营的带动下,在不远的将来,它将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

作者:孙健

第二篇:集聚影视文创产业 打造“成都影视硅谷”

“成都影视硅谷”项目位于郫都区团结街道,规划面积约4平方公里,分期建设府河源影视传媒科教产业园、“凤凰影都”两个核心项目,集聚发展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到2022年底项目建成后,计划完成不少于10部院线电影(含动画电影)、20部网络大电影、100部VR电影、1000部电视剧、数千部超高清数字电影和新媒体微视频、上万部短视频等创作、拍摄、后期制作、出品发行,实现数字产业年产值100亿元以上,带动周边文创及相关衍生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千亿级文创文旅产业生态圈。

“成都影视硅谷”初见雏形

深化校地合作。郫都区与四川传媒学院于2016年5月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四川传媒学院与各入驻投资企业达成深度融合发展协议。目前,已初步规划形成“平台、两园区、三基地、四中心、五学院”的发展格局,即国家级影视文创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国家级产学研合作创新产业园、影视硅谷国际文旅产业园,国家级超高清视听研制基地,动画与影视特效制作基地、综艺影视制作基地、游戏与电竞孵化中心、原创内容产业孵化中心、明星艺人孵化中心、人工智能传媒研发中心,影视造型艺术学院、综艺影视学院、国际游戏与电竞学院、新媒体传播艺术学院、喜马拉雅音频学院。

完善要素保障。成立区文创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指挥部,建立项目招引促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工程建设进度任务督查考核办法,形成统一指挥、分工合作、联动工作机制。坚持与省市发改、国土、规建、环保等主管部门对接,推进项目立项、供地、规划修编及环评工作。出台《郫都区文创产业扶持政策》,集聚影視文创产业专业人才,支持四川传媒学院、阿里巴巴与二更视频、摩卡视频等国内知名短视频运营商共建大型淘宝视频双创基地,目前已建立200多人的短视频制作团队。

招引促建项目。实施精准招商,与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首控集团、凤凰卫视集团等34家文创企业签约,其中在郫都注册登记31家,协议投资达260亿元,注册资金到位约9亿元。加快载体建设,目前,府河源影视传媒科教产业园项目一期总工程建设已完成80%以上,二期项目已取得规划许可证,正加紧推进项目供地和拆迁工作,双创B区主体建设已完成工程量的80%以上,学生公寓基本完工。“凤凰影都”项目已签订建设合作协议,正在深度策划,计划2019年动工开建。

巩固提升“成都影视硅谷”

拓展产业空间布局。依托郫都区19所高等院校科教资源,把“成都影视硅谷”建设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升级打造“郫都影视文创产业功能区”,辐射带动影视传媒、文化艺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新媒体设计等各类专业人才超过10万名创新创业。依托锦江绿道建设,以“安靖蜀绣产业园”为主体打造“郫都蜀绣音乐公园”,加快安靖街道蜀绣公园A区提档升级和B区规划建设,打造四季花常开的“花海桑田”项目,配套建设沿河绿道大师工作室以及大学生原创音乐基地,融入“成都影视硅谷”项目。

加快项目载体建设。依托四川传媒学院、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联合打造国家级超高清视听内容研制基地,服务于万亿级的国家超高清战略和“高清四川、智慧广电”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单体建筑面积全球最大的摄影棚,超过16000平方米,作为“成都影视硅谷”的核心引擎,吸引海内外知名影视文创企业集聚。

加强文创元素培育。深度挖掘影视文创、音乐艺术、非遗传承等文化元素、积极探索授权经营、委托管理、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推进团结影视文创小镇、安靖蜀绣之乡建设。组织赴上海、杭州、深圳等地学习,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把脉开方”,坚持用“五个理念”规划城市、建设街区、塑造场景、植入产业。

优化项目服务机制。为“成都影视硅谷项目”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在项目报建、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方面为入驻企业提供高效率的政务服务。研究出台“成都影视硅谷项目”产业运营孵化器扶持政策,着力完善企业(项目)联系制度,做好影视文创企业、产业项目的跟踪服务,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的困难和问题。积极筹备北京“成都影视硅谷”文创企业亲商沙龙、香港“成都影视硅谷”国际文创洽谈会,宣传推广成都影视文创产业功能区建设,吸引更多的京漂艺术家前来发展。同时,紧密对接成都文旅集团、成都传媒集团等国有平台公司,借力资本优势,为影视文创产业功能区建设寻求更多的资金和智力投入。

作者:中共成都市郫都区委宣传部

第三篇:“影视文化产业研究”专栏主持人语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由文化部、湖北省文化厅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共建,是文化部设立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心致力于文化产业学术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文化创意与数字化技术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和科研成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心已逐步发展成为集政、产、学、研一体化,跨学科、综合型、开放流动的研究和公共服务平台。本期的“影视文化产业研究”专栏是中心师生近期在影视文化产业领域探索与研究的成果结集。

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影视文化产业开发中的运用,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之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与影视文化产业深度结合,不仅能让传统的文化资源在当下重新焕发活力,还能丰富、深化影视作品的核心文化内涵。徐金龙、汪泽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电影中的运用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以〈百鸟朝凤〉为例》是“‘动漫+民间文学’讲好中国故事的后民族化策略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文章指出,以往中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常被国外用来创造影视产品,如今我们自身也意识到了运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性,并以影片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的眼前,《百鸟朝凤》就是非遗题材影片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不过,这部影片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将会对我国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新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渗透和广泛应用,中国的文化产业特别是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从2006年到2015年,中国的电影票房由26.02亿元上升到440.69亿元,年均增长率近37%,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势头。但是到了2016年,中国的电影票房却出现了十年来的最低增速,累计票房457.12亿元,同比仅上涨3.73%,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刘宸、奉振的《多元共治视域下中国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指出,我国电影市场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价值的不断提升是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但是相对于较为旺盛的电影消费需求,我国电影产业的有效供给并不充分,产业结构并不合理。文章以多元共治的理论视角对中国电影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中国电影产业存在的供给侧问题,认为多元共治模式是推进中国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有益思路。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中国微电影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链,潜在商业价值巨大。不过由于参与门槛低,微电影获得井喷式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内容低俗、质量不佳、盈利不足、管理混乱等问题。侯顺的《“互联网+”时代中国微电影的价值重估与未来之路》指出,在经历了大众过度消费的阵痛之后,需要重估微电影的商业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发掘微电影的多元价值。从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微电影创作正朝着从业余到专业、混乱到规范、简单到繁复、单一到多元的方向转变,经历过转型与洗牌的微电影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作者:黄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