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文化产业论文

2022-04-20

摘要:所谓文化产业集群,就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由众多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根据专业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的,在一定区域集聚形成的产业组织。文化产业集群的构建,需要多种条件的积累,包括文化资源禀赋、文化人力资源、文化企业家的素质和修养、文化产业的成长空间、内容创新的文化环境、文化消费的水平层次等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产业集群文化产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产业集群文化产业论文 篇1:

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的多学科视角分析

摘要: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健康演化,最大限度发挥集聚效应,已成为当前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研究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探索它的运动规律,是加快文化产业集群演化的强有力保证。文章基于经济学、生物学和复杂性科学这三个视角,深入剖析文化产业集群的本质及其演化动力,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演化动力体系,为推进文化产业集群的健康演化提供可靠动力依据。

关键词: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外部经济;生命周期;复杂系统

一、引言

文化产业集群是在文化产业区域中,由众多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的,并在一定区域集聚而形成的产业组织[1]。文化产业集群是文化产业的一种新组织形式,这一形成过程和集群结果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间矛盾的反映。通过转化并利用这些矛盾,可以形成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动力。文化产业集群演化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文化产业集群的烟花动力问题,可以借鉴产业集群演化动力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国外对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MarkLorenzenandLarsFrederiksen从佛罗里达州的实际出发,分析了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力,得出区域化的外部性对文化产业集群的作用明显,这主要体现在创新之上,包括创新人才、知识产权、专业化分工、知识溢出等[2]。Caves则从创意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因素方面加以研究,研究表明:创意生产网络的发育导致创意群落的成本优势、集体效率和创新优势等构成了集聚形成发展的动力因素,并论述了艺术中心的凝聚力在于集聚,并节约了经销商和顾客的成本,抵消集聚带来的不利影响[3]。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进行了相关研究:邹立清(2008)基于经济学理论对浙江省文化产业集群进行分析,将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条件从内部条件即文化资源、文化消费需要及产业联动要求,外部条件即政府推动及融资环境两个方面进行构建衡量[4]。毛磊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文化产业集群演化的各阶段特征,同时揭示了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各阶段影响其演化进程的不同因素,并进一步提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演化发展的对策[5]。侯汉坡、宋延军、徐艳青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划分为自组织动力机制和他组织动力机制,构建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作用机理模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北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6]。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发现,当前大多数研究仅从单一理论视角剖析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动力,致使其演化动力体系不够健全。从多学科视角剖析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动力,更能准确地描述动力体系的不同方面,是完善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体系的基础。因此,文章将融合经济学、生物学和复杂性科学这3个视角,深层次分析文化产业集群的本质以及演化动力体系,为推进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提供可靠动力依据。

二、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的经济学视角分析

文化产业集群是一种具有强大外部性的经济组织形式,对于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的分析,可以从外部经济理论、产业区位理论和新竞争经济理论等经济学理论入手。外部经济理论的提出者马歇尔(Marshall,A.)认为,外部经济导致企业集聚现象的产生,集群目的在于获得规模经济,外部性可以实现效益和成本节约,同时带来技术扩散和创新环境的形成,由此可见,外部经济性既是集群发展的源动力,也是集群所要实现的主要结果。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er)创立工业区位理论,最早提出聚集经济概念,他把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要素分为位置与区域要素,其中位置要素主要包括分散和聚集因素,区域要素主要包括运输劳动成本,区位优势是集群发展的基础。当一个产业发展成熟时,通过扩散效应会发展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关联,在利益的驱使下其他相关企业向该集群集聚,使该区域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规模经济使得资源共享从而引发成本降低,吸收更多相关企业参与,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发展过程,文化产业集群的规模和经济效益不断扩大,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集群是一种有效的产业发展空间组织形式,其重要特点就是集聚性,即大量的相关产业集中在特定地域内,产生一定地域空间范围的集聚经济[7],体现在相关企业集聚所带来的经濟效益和成本节约。专业化分工、交易成本与文化产业集群演化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演化的推动力。专业化分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各文化企业通过分工协作能够获得更大边际效益,为了减少交易成本等损失,互相关联的文化企业在一定地域集中,文化产业集群慢慢地形成,分工增进了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反过来又会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分工演化,自此产生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过程。

三、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的生物学视角分析

将文化产业集群视作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生物系统,符合优胜劣汰、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生命周期性。“生命周期”这一概念源于生物学领域,指代生物体的形态或功能在生命演化进程中所经历的一连串阶段或改变[8]。

文化产业集群遵循生物学领域的周期性演化规律,它的演化过程要经历产生、成长、成熟和衰退这四个生命周期阶段。演化动力决定了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速度和方向,而且,各动力因素的影响力在每个阶段也是不一样的。一般将文化产业集群产生阶段的动力要素称为生成动力。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发因素就是生成动力,一般包括政府政策、区位优势和市场需求等要素。其中,区位要素要考虑生产要素价格、运输成本、文化存量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决定该地区是否适宜某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形成之后,主要依靠集聚经济带来的外部经济性、溢出效应以及成本节约来吸引大量相关企业入驻,从而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集群的规模和影响力,推动其演化进程。文化产业集群形成一定规模之后,为保证其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的集群网络和完整的价值链。集群内各主体分工协作,并通过竞争合作实现学习创新,尽量避免因集群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波动过大从而导致文化产业集群的解体,实现文化产业集群的创新型健康发展。

文化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演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从集群的生成阶段起,各动力要素就在它的演化过程中发挥作用。但不同动力要素在集群演化的各阶段影响程度和主导性地位不同,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主导动力。找到各阶段的主导动力,对于推进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进程至关重要。

四、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的复杂性科学视角分析

文化产业集群是由多要素、多主体以多种形式联系而成的集合体,是典型的复杂系统。因此,文化业集群演化必然符合复杂系统演化的一般规律。基于文化产业集群系统的复杂性,将文化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划分为自组织动力机制和他组织动力机制[9]。

文化产业集群的自组织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分工协作机制、竞争合作机制、学习创新机制和正反馈机制,文化产业集群各主体通过分工协作、竞争合作和学习创新,发挥正反馈作用将自组织动力机制效果增强,继而充分地发挥集群的集聚优势。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根本是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为企业带来成本节约和竞争力,同时推动相关企业协作,由此形成文化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体系,推动集群整体发展。文化产业集群主体通过竞争合作,构建起完整的价值链和复杂的系统网络,价值链的完整度和网络的健全推动文化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创新与相互学习。文化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竞争合作,为创新型企业的形成提供了环境,集群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压力使文化产业集群获得了创新的驱动力。以上三种动力机制通过正反馈机制发挥作用,使各种效果不断加强,从而形成一个推动文化产业集群持续演化发展的正反馈系统。

他组织动力机制是辅助性机制,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政策环境和人才集聚等,通过作用于自组织动力机制发挥作用。集群基地、配套设施、交通网络和市场供需环境等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政府颁布的文化产业集群政策与法规,其中包括一系列的公共服务、科技创新、财政税收等政策,使健全的制度保证、政策支持成为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发展的强有力保障。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吸收人才与培养创新型企业是文化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关键,必须保证其对文化产业集群演化起到促进的作用。

五、多学科融合构建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体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从经济学、生物学和复杂性科学这三个视角分析得出的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因素是相通的,将其融会贯通就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集群演化动力体系。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是由内外动力要素的共同拉动的,并且不同阶段有其独特的关键动力要素,各动力要素又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通过多种作用机制转化为文化产业集群的显性竞争优势,推动了整个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方敏,徐静.文化产业集群研究[J].企业导报,2011(10):250-251.

[2]MarkLorenzen,LarsFrederiksen.Whydocultureindustriescluster?Localization,urbanization,productsandprojects[J].CreativeCities,CulturalClustersandLocalEconomicDevelopment,2008:155-178.

[3]Caves.創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4]邹立清.浙江省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J].经济论坛,2008(1):27-29.

[5]毛磊.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演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20):174-178.

[6]侯汉坡,宋延军,徐艳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分析及实证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J].开发研究,2010(5):138-142.

[7]余丽蓉.文化产业集群的多学科视角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4):70-73.

[8]李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政府决策:过程与机制[J].青海社会科学,2014(2):94-99.

[9]康保苓.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论坛,2013(9):120-123.

[10]方永恒.产业集群系统演化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杜聪 王欣欣

产业集群文化产业论文 篇2:

文化产业集群研究三题

摘要:所谓文化产业集群,就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由众多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根据专业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的,在一定区域集聚形成的产业组织。文化产业集群的构建,需要多种条件的积累,包括文化资源禀赋、文化人力资源、文化企业家的素质和修养、文化产业的成长空间、内容创新的文化环境、文化消费的水平层次等等。文化产业集群具备资源重组功能、规模放大功能、技术竞争功能和人才聚集功能。

关键词:文化产业集群;概念内涵;构建条件;主要功能

据统计,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7.1%,年增长速度高出同期GDP增速6.4%,高于同期第三产业增速6.8%,而当年全国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总量达到5700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800亿元,增幅为18%①。巨大的文化产业利润收益预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建构文化产业集群成为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必然趋势。本文从概念内涵、构建条件和主要功能等三个方面,探讨文化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问题,就正于方家。

一、文化产业集群的概念内涵

“文化产业集群”这一概念是由“产业集群”发展而来的,而“产业集群”理论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肇始于杜能的经济学理论,经过马歇尔、韦伯等人的推进,最终成熟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早在1826年,杜能就提出了最初的产业集群构想。他假设空间是均质分布的,进而推导出在一个孤立国的模型中,由于运输成本的不同而导致了农业分带的现象,即农业生产围绕中心城市呈现出向心环带状分布的特点②。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通过研究工业生产的组织结构,间接地揭示出企业为了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自觉地集聚的过程。他将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发展规模,这与专业的地区性聚集有很大关系,称为外部经济规模;另一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资源、组织、管理,等等,称为内部经济规模。马歇尔指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当产业持续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在产业较为集中的特定地区,就会出现熟练劳工市场、相关附属产业、专业服务行业和交通基础设施改造,等等,伴随产业规模的扩大最终必然会导致知识容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即劳动市场共享、专业化附属行业的创造和技术外溢③。

韦伯认为大规模生产的显著经济优势就是有效的地方性集群效应。他将产业集聚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创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自发地形成产业集中化,这是产业集聚的低级阶段;第二个阶段主要是靠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地,由此引发更多同类企业的出现。这时,大规模生产的显著经济优势就是有效的地方性集聚效应。韦伯将产业集群的形成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技术设备的发展,随着技术设备专业化的整体功能加强,技术设备的相互依存必然会促进产业集中化;第二个因素是劳动力组织的发展,由于发展的、新颖的、综合的劳动力组织的专业化,最终促进了产业集群化;第三个因素是市场化因素,产业集群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批量购买和出售的规模,成本更加趋于低廉化;第四个因素是经常性开支成本的减少,产业集群必然会引发水电、煤气、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实现利润的最大规模化④。

迈克尔·波特于1998年明确提出“产业集群”这一概念,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设计了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钻石模型”的构架主要由四个基本的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和两个附加要素(机遇和政府)组成⑤。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它们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产业集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存在着纵横交织的行业联系,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了产业竞争优势和生成机制。产业集群内的相关企业共存于某种特定产业之内,或者相邻于相关支撑产业,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供应商、制造商、客商之间联系紧密,由此形成规模效益,并具备相当的竞争力和广泛的影响力。

所谓文化产业集群,就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由众多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根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的,并在一定区域集聚而形成的产业组织。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集群包括了文化产业链条上所有的上下游企业。文化产业集群包括了文化产业的五大主体,即创意主体、制作主体、传播主体、服务主体和延伸主体⑥。而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集群,则主要包括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娱乐业、艺术业、广告业等六大产业。这六大产业在文化产业五大主体中,以“创意”为核心的特征表现得最为突出。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上述六大产业都被界定为文化产业核心集群。文化产业的外围产业集群主要包括文化旅游业、会展业、博彩业、竞技体育业和网络业等。虽然这些产业在整个文化产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生产总值方面不容小视,但由于这些产业距离“创意”还有一定的距离,习惯上仍然被视为文化产业的外围产业集群。文化产业的边缘集群则主要是指文化产业集群的相关支撑机构,包括为使文化产业集群获得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各类基础设施和配套机构的总和,如图书馆业、文物业、群众文化业、博物馆业、咨询业、文化科技与科研、文化交流、文化经纪与代理、教育产业、资本市场、物流体系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相关支撑机构的发展与完善,文化产业集群才能获得可持续的深入发展。

二、文化产业集群的构建条件

构建文化产业集群首先要具备适当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源、资本、人才和设施。

在文化资源方面,中国是历史文化资源大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实践中层累地造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但这种文化资源的分布并不平均,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不平衡性。我们说,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兴盛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文化产业集群的构建预设了成功的可能。但是,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历史资源的禀赋优势将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资源外流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丰厚的本国历史文化资源很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生产链条中的“初级原料”,这其实也在客观上加强了我们建构文化产业集群的时代紧迫感。

在当前的产业结构中,资本资源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具有活力和穿透力的因素。资本总是为利润所驱使,流向最能赢利的行业。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产业,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是战后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如英国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是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2002年该国文化产业出口达到175亿美元,2003年已经跃居为仅次于金融业的全国第二大产业。美国文化产业在1977年到2001年的24年里,平均年增长率是7%,而其它产业的增长率则只有3%。日本最近十多年以来整体经济发展缓慢,但是其文化产业却一马当先,从1993年到2003年日本文化产业出口额增长了近2倍,从5343亿日元上升到15779亿日元,其动漫、游戏、音乐等流行文化享誉全球,已然成为文化上的“新型超级大国”。与日本的文化产业类似,韩国的影视、游戏等文化产业也从无到有,目前正朝着年度文化产业出口额达到100亿美元的目标前进。因此文化产业总是能够不断地吸引资本的投入,相应地,那些拥有完善融资渠道和资金充裕的地方也就更能吸引文化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

人力资源在文化产业集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由文化产业的前瞻性、创新性特征所决定的,它不仅要求文化产品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具有文化创新意识,而且要求文化生产者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准和艺术修养。同时,文化产业集群生产出来的文化新产品,也亟需一批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实现文化产品的交换价值。因此,文化生产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管理人才、文化组织协调人才共同构成了文化产业集群的人力资源库。

同时,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依赖创造主体的创意,这就需要有一种轻松的氛围、沙龙式的沟通、相互切磋的灵感,所以,良好的工作和沟通环境在此显得尤其重要,包括便利的交通、舒适的工作室环境、轻松自由的交流场所、活泼而不失尊重的同事关系,等等。另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非常重要⑦,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影剧院等,也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同时也是激发市民文化需求、培育文化消费市场的有效手段。

其次要有较大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需求由居民收入、受教育水平、文化消费习惯等等所决定。居民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直接决定了文化消费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越高,文化消费需求也就越发旺盛,二者成正比。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城乡居民消费正朝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人们开始更多地具有精神、文化领域方面的消费需求,整个社会的文化消费需求量也在攀升,这是发展文化产业,建构文化产业集群的消费基础。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提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因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文化素养,进而也就必然会影响到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和文化消费水平。一般来说,在同一收入水平层面,接受教育水准高的居民对文化产品的感受和审美能力相对要强于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所以说发展文化产业就应该注意提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扩大居民接受再教育的空间,这也就在客观上扩大了文化产业的消费基础。反过来说,在那些集聚了众多高素质人才、高等学府、艺术院校、社科学术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地方,也更容易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欣赏文艺表演、艺术展览,阅读书籍、报刊,观赏影视,上网冲浪,参观博物馆,都需要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闲暇时间的长短和休闲心态的有无,也是决定文化需求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劳动效率的日益提高,劳动力进一步得到解放,清明节、中秋节、国庆节、春节等等节假日的休息时间的延长,大大增加了我国居民的休闲娱乐时间,这就为建构我国的文化产业集群提供了必要的消费市场条件。事实证明,在那些已经形成巨大文化消费市场的城市,在那些文化消费场馆配套设施较为齐备的城市,在那些居民生活悠闲喜欢在文化体育休闲娱乐方面花费更多时间的城市,也更容易吸引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从而也就为文化产业集群的建构提供了良好基础。

再次要有形成规模的辅助产业。文化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产业是那些具有创意的产业,但文化创意产业不可能一枝独秀,如果没有相关辅助产业,如果没有那些上下游产业的支撑,不仅文化产业集群难以构建起来,而且也会直接减弱核心产业的生产力和影响力。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群,它的发展与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信息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文化产业集群的构建也必然离不开相关辅助产业群的强大支撑。在核心文化产业周围建设、完善相关辅助产业和支撑产业,可以形成强劲的产业辅助支撑体系,通过强强联合实现文化产业的生产、销售进程,取得集群竞争优势。

最后要有合适的外部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创新环境等几个方面。从政策、制度环境层面来看,文化产业集群的建构和发展,与当地产业政策及其连续性存在着重要关系。从市场环境层面来看,文化产业集群所在地应具有较为完备的市场要素供给系统、产品销售系统、专业市场运作系统、成熟的市场运作人才网络,既是本地也是国内较为重要的文化产业产品生产、流通中心,能够及时得到最前沿的文化产业信息,接受全国乃至全世界最新潮流的影响和辐射,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反应,从而保证本地文化产业的领先优势。从创新环境层面来看,越是市场变化快的行业,对创新的环境要求也就越高。文化产业是一个最需要创造性才能的行业,因此也就要求全体员工必须具有迅速的决断和行动能力,具有对创意潮流的准确把握和综合创新能力,在此,一个宽松、自由、尊重人、理解人的创新环境对于创意人员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⑧。

在文化产业集群构建中,要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转化和保护,最终形成集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文化交流、促进文化消费、拓展文化市场、开发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制定文化政策、保护文化资源为一体的立体的、综合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三、文化产业集群的四大功能

文化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并开始有效运作,必将大大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一方面,产业集群内众多的企业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能共享诸多产业要素。一些互补性企业则可以产生共生效应,集群内的企业因此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的关联,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以及潜在压力有利于构成集群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⑨。归纳起来,文化产业集群具备以下四种功能:资源重组功能、规模放大功能、技术竞争功能和人才聚集功能。

文化产业集群具有资源重组功能。对那些文化特色强、市场潜力大的文化资源,要积极开发,投入资本,发挥合力,在已经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同时又有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的充分经验和人才资源的条件下,文化产业集群可以通过跨行业的资源重组、结构重组和资本运营,形成核心竞争力,打造核心竞争文化产品,构建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的文化企业集团,以集群的优势迅速提高文化市场竞争力,也可以考虑对那些已经具备较强市场号召力的文化品牌进行深度重组,从纵横度上加强开掘和联合,走品牌重组的产业化经营路径。

文化产业集群具有规模放大功能。文化产业集群大多依托于文化产业园区,其外部环境宽松、可塑性强,企业运营成本较低,文化产业集聚地也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同类企业入驻的能力和合适的成长环境。同时,文化产业基地也成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新世纪新一轮产业格局的调整,传统意义上的重型工业进一步从城市中心撤出,一些耗能工业被外移或者取消。城市的工业发展走上了以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中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文化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它可以渗透到各行各业,从而大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如对工业产品进行构思、设计、装潢、包装、生产商标、广告推介等,都是文化产业渗透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产业集群分布在中心城市区域,既是创意生产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是市场交易中心。由于靠近中心市场,各个企业之间的互补性强,也就具有信息密集、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共享等等便利,这就进一步加速了文化产品的商业化进程。文化产业集群的规模放大功能,可以推动产品的热销,可以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动,可以实现文化产品效益的最大化,最终为产品拓展广阔的市场道路。

文化产业集群具有技术竞争功能。文化产业集群的领导层要有意识地对各个门类的创意设计和信息加强互渗,提供机会,多元互动,由此形成技术竞争。文化产业集群所在的工业园区,业态完整、竞争力强,一般聚集了众多的相关文化企业,由此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业态,形成文化产业链条,也就必然提高了文化企业及其产品的竞争力。文化产业集群的技术竞争功能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决定于内容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程度。这种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技术创新的客观环境,无疑更加强化了文化产业集群的技术竞争功能。

文化产业集群具有人才聚集功能。文化产业以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创意为核心,多元文化的共生与碰撞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产业集群的领导层和员工层,都要有平等的文化价值观、多元的文化发展观、开放的文化接受观,对那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取向的文化人才,要大胆使用。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人的多样性必然带来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产业集群的创造性成果正是在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中产生的,这也是文化产业活力与动力的来源。

注释:

① 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办公室、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编《文化发展战略论坛文集》(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1—53页。

②参见刘丽、张焕波《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③ 参见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32页。

④ Weber, A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09.

⑤ 参见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⑥ 参见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⑦ 刘保昌:《论湖北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⑧ 参见蒋三庚主编《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页;罗佳:《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11月。

⑨ 马军显、韩仙琴:《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理论探讨》,《理论视野》2007年第10期。

(责任编辑 刘龙伏)

作者:刘保昌

产业集群文化产业论文 篇3:

自组织视角下文化产业集群的优越性与演进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无论从整体结构特征、形成条件,还是从内部视角分析其动态的形成过程和演化机制,文化产业集群都具有显著的自组织特性。基于自组织形成的文化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创立文化产业品牌,而且有利于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治理“信用缺失症”和培育专业性文化产品市场。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产业集群的自组织原理,进一步引导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方向。

关键词:文化产业集群;自组织;优越性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7FJJ029)和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088790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吕挺琳(1969- ),男,河南鹿邑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问题问题研究。

收稿日期:2008-10-03

自组织理论是系统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它是系统形成以及系统演变的普遍规律,是指系统不需外界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和自主的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结构的组织。系统的自组织理论提供了一套观察和分析系统演变规律的方法。产业集群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多元素系统,自组织理论同样能够应用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问题的分析。将自组织理论引入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目的是从系统的角度审视文化产业集群,从自然界普遍性规律的角度分析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演变,最终为文化产业集群的产生与发展机理找到一种一般性的解释。

一、文化产业集群的自组织特性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它吸取了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浑沌理论、分形理论、突变论等理论成果而形成。自组织理论的基本含义是一个系统只有在开放、远离平衡和内部不同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条件下,通过涨落放大才可能以自组织的方式,从混沌到有序,或者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张希,2007)。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吕孟荣,2007)。由此可以看出,自组织理论的本质特征是:(1)系统的开放性,只有充分开放才能驱使系统远离平衡状态;(2)系统远离平衡态,处于平衡状态和近平衡状态都不会自发向有序发展;(3)系统内的非线性机制,使得在平衡系统角度的破坏性因素因正反馈作用恰成为系统演化的建设性因素;(4)系统的涨落作用,是驱动系统内原来的稳定分支演化到耗散结构分支的原始推动力。用自组织的本质特征来衡量文化产业集群,显然,文化产业集群是一个具有自组织特性的有机系统。

根据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且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Porter,1990)。由波特的产业集群定义,我们可以把文化产业集群定义为,集中于一定区域内、处于相同文化资源链上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文化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起的空间集聚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产业产业集群实际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而从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文化产业集群大多是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其过程具有自组织性(李刚,2005)。

1、文化产业集群的开放性

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文化产业集群中的众多企业会而且必须不断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络。这些联络包括,市场调研的信息反馈、企业人员的技术交流活动,原材料的购买与产品的销售,等等。这些联络使企业始终保持着开放的态势,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文化产业集群的非平衡性

一般地,由于文化产业集群的开放性,通过市场调研、信息反馈、各类技术研究活动以及技术改进,集群内的企业都能获得更强的研发、生产和经营能力;但具体到一个企业,它获得的这种能力又存在差异。这种能力差异使产业集群中的各企业具有不同的竞争力,处于各不相同的竞争位置,从而打破了企业间竞争的平衡,使文化产业集群始终远离平衡态。

3、文化产业集群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线性作用是两体之间的对称的相互作用,其整体等于各部分之和。非线性就是多体之间非对称的相互作用,是可以产生各部分之和之外的增量、非守恒量相互作用(郜晏君,2007)。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就其普遍规律来看,由于各种量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其数学模型实际上都呈现出非线性性质。从根本上说,非线性带来的突变,既可能是飞跃的动力,又可能是灾变的动因。换句话说,由于其内在动力的放大性质,对好的情况,会使效果剧增;对坏的情况,会使灾难突降。作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文化产业集群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比如集群内的企业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企业就会追加投入和生产,扩大规模,获得更多利润)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就会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经销商就会趋之若鹜。产品受顾客欢迎,为经销商创造了价值。企业本身在获取大量利润后,不断改善技术人员和员工的福利待遇。由此,员工更是以厂为家,工作将会更加努力……产业集群各要素间的作用是非对称的。

4、文化产业集群的涨落

一个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其可测的宏观量是众多子系统的统计平均效应的反映,但系统在每时刻的实际测度并不都精确地处于这些平均值上,是或多或少有些偏差的,这些偏差就叫涨落。涨落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随机的。文化产业集群中各要素的波动,人员的流出与流入、技术发展的成功与失败、资金的增加与减少、产品品种波动、产品质量的波动、消费者心理和习惯的变化产生的市场波动,等等,这些要素的非线性作用构成了集群的“涨”与“落”。

二、自组织特性视角下的文化产业集群的优越性

一般而言,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有两种方法,一是政府推动,二是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的推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全由政府投入,即政府提出项目、提供资金,委托相应的公司进行运作,减少维持专门机构所需要的费用,使用于文化产业的费用能够有效的发挥作用;二是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来鼓励和扶持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比如,以优惠的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土地使用政策等)扶持文化企业的发展、以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他企业赞助文化活动等。

进行市场化运作,即在明确目标观众群的基础上,利用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的种类,丰富文化产品的内涵,依靠市场运作,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从而在保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邢志俊,2005;施一军,2006;万

君君等,2006)。根据文化产业集群的自组织特性,我们提出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应该走市场化运作,依靠市场的力量,利用系统自组织原理,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依靠市场的力量,利用系统自组织原理形成的文化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外部性、“资源共享”、“相互学习”以及“互补匹配”等优势,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1、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创立文化产业品牌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不仅制造业及其产品需要品牌,文化产业及其产品和服务也需要品牌(高云虹,2007)。文化产品的品牌体现着文化产品的特性和质量,文化品牌的形成表明该区域文化产业的优势和产品特征,能够吸引更多的市场消费。由文化资源的集群特性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及其品牌是一种“群体品牌”,即利用相同的文化资源生产的文化产品及其品牌形象,无论生产者多少、产品差别如何,在外界看来其实是一个品牌。比如,一提到禅文化,人们就会想到少林寺;一提到牡丹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洛阳;一提到“孔子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曲阜,等等。这就说明作为文化品牌,首先它是一个群体品牌,而忽视了它的品牌个性区别。因此,在实施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培育“群体品牌”将是重要一环。而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则有利于文化群体品牌的培育。因为,对于那些计划利用该种文化资源开发相关产品的投资者来说,在这里投资,配套环境比较完善,成功率比较高;对于文化产品消费者来说,意味着较大而且较为集中的市场,可供选择的文化品种和服务齐全。

2、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分工的深化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之间深化分工,因而也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分工深化(贾松青,2005)。比如,一个区域内如果只有一个企业生产某种商品,因为独此一家,该企业就不得不雇用一批采购人员、一批设计师和一批销售员,不仅费用很大,管理起来也很困难。但是在产业集群内,这种困境就能够得到改善,因为集群内有众多的同类生产者,相互之间就形成了分工:有的专门采购原材料;有的专门修设备、卖设备;有的专门销售产品。这样,就没有必要每个企业都拥有“自己”的采购员,需要原材料,有专门的供应者;也没有必要都拥有“自己”的设计师,需要产品款式创新,很快就会有专门的设计师帮助解决;甚至连“自己”的销售人员也不需要了,因为集群本身就是一个该类文化产品的集散地,这个集散地就是销售商品的平台。此外,当地政府定期举行文化产品博览会,也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品牌的影响和产品的销售。

另外,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经营模式一般都是“核心能力+外包”。即每个企业都将全部资金、全部精力集中做好自己最有优势的那一点,这一点就是本企业的核心能力。其他工作,包括其他零部件的生产、产品设计、销售等相关业务,都外包给别的专业公司来完成。这样,每个产品都是众多企业核心能力的汇总,于是,在产业集群内就形成了具有核心能力的集群竞争优势。

3、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治理“信用缺失症”

信用缺失是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中的一大顽症。媒体报道,“信用缺失症”造成市场交易中的无效成本已占到我国GDP的10%到20%,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855亿元(钟朋荣,2006)。文化产业化过程中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同样也存在“信用缺失症”。在信用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区域性产业集群是降低交易成本,避免缺信损失的有效措施。在文化产业集中,同一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众多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区域内,共享同一个“群体品牌”,彼此之间知根知底,一旦一个人造假,或者坑害他人,都会造成“群体品牌”形象受损,最终影响到每个经营者,因此,在集群内会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共存关系。

4、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培育专业性文化产品市场

文化产品市场发展的经验显示,专业性文化产品市场有两种类型,一是纯中介性的市场,二是以产业为依托形成的市场。中介性市场,即在全国购买文化产品,然后再销往全国的市场。这种市场由于没有产业依托,近年来都在走向衰落。第二种市场是本地购买,全国销售,产品甚至销往全球的市场。这种依托本地文化产业发展而兴起的市场,生命力比较强。只要本地文化产业在发展,市场也会跟着发展。

以产业为依托的文化产品市场之所以能够形成,关键就在于有文化产业集群的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某一主题文化产业提供结构完整的文化产品。比如以少林寺为文化主题的少林寺文化,其产品的市场需求多种多样,有的需要参观、有的需要习武、有的需要讲禅、有的需要开光、有的需要联合办学、有的需要纪念品、有的需要演出、有的需要参与社会活动甚至商业性活动,等等。这些市场需要不可能只由一个少林寺所能满足的,需要以少林寺为主体的各种各种的产品生产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如果没有以少林寺为主体的“少林寺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满足这些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少林寺”品牌的全国和全球影响力也就不可能形成。

三、利用产业集群的自组织原理,引导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方向

产业集群在横向和纵向联系中,不断体现出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即不断体现内部各要素的整合功能,并实现自身结构的自组织及有序化发展(吕挺琳,2007)。换句话说,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区域经济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自组织的演化过程。波特指出,一个集群一旦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会促进它的成长(Porter,1998)。产业集群的演化是根源于所有参与主体为谋取生存与发展机遇的自主自发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参与竞争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产业集群演化进程中的各种性质、特征及运行机制都与此有直接的关系,集群中各类主体、各个要素在经济活动中既竞争又合作、既开放又封闭,通过相互作用促成整个系统不断分化又不断整合,不断导致无序又不断形成有序,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从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而不断转化发展的。正是这种自组织的秩序和机制才使产业集群更具有不断进化的活力和动力。因此,产业集群的发展既是其内在自组织机制运行过程的体现和结果,也是其内在自组织机制运行的客观要求。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动力来自于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李刚,2005)。

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集群,文化产业集群的演进动力同样也是来自于集群自组织内部各具体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根据文化产业集群的特殊性,我们可以采取积极的措施,比如,政府基础设施投入的结构性调整、规避外部性的制度安排等,来引导文化产业集群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编校:育 川)

作者:吕挺琳

上一篇:转化型抢劫罪研究论文下一篇:初中英语趣味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