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论文范文

2022-05-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我国文化创意以创造、创作、创新为基本手段,而文化旅游以打造文化气氛、创造文化体验形式为根本。其两者的有机融合不仅仅促进了自体发展历程,也打造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如何实现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呢?文章以海南为例,在概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础上,分析海南省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实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点对策。

第一篇:文化产业论文范文

加快文化产业立法探索江苏文化产业法治化道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体制改革”做了总体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从法制化视角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对于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江苏文化产业政策所面临的问题

政府与市场关系有待厘清。政府和市场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两只手”,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模式。近些年的发展状况表明,政府主导模式在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初期是有效的,但从长远来看,这一模式也存在深刻的隐忧。以动漫产业为例,近年来江苏投入了大量资金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一大批动漫企业和产业园区也随之涌现,但在繁荣的表象背后,多数企业缺乏创意能力,其实际产出自然也不乐观,具有市场竞争力和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更是罕见,甚至有些企业的设立只是为了领取政策补贴。因而,对于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来说,关键是通过市场机制调动文化企业的创造性和市场活力。

软硬件配套重视程度失衡。目前,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软、硬件失衡局面。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市县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比较重视有形的、可见的文化产业园区以及各种形象工程的建设,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所依赖的人力资源、文化创意、研发资金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软性配套体系,则重视不够,这严重制约了江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据调查,目前全省建成和在建的文化产业园区虽然超过200家,但很多园区除了租金和税收优惠外,并没有针对文化产业的软性配套体系,这就给招商引资和集群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导致全省90%以上的产业园区仍处于亏损和招商状态。因而,对于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来说,今后文化产业政策的推进取向应当侧重于向文化企业提供完备的软性配套体系和创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产业政策不规范问题凸显。近年来,江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虽得益于产业政策执行力度的不断加强,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一些地方习惯于从本地区和本部门利益出发,在产业政策执行中只做表面文章,另有部分政策执行者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任内的短期目标上,这不仅会影响文化产业政策的长远效果,而且也会导致大量文化资源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浪费。还有些地区的政策执行措施不配套、不协调、不完备、不及时,甚至对政策内容进行选择性执行,如在执行税收优惠政策时,有些税务部门对文化企业的营业额和所得税额采取“估价制”,这往往会导致文化企业的这两项税额存在被高估的风险。此外,产业政策执行中的异化现象也时有发生,如在产业园区建设中,有些地方以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为名,大肆“圈地”搞房地产开发。诸如此类,都会影响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执行中缺乏责任约束机制。纵观江苏近些年所颁布的与文化产业有关的政策文件,可以发现其中极少涉及责任约束机制。一旦缺乏责任约束机制,文化产业政策的执行力将大打折扣。通过调研也发现,有些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理解存在差异或曲解,由此导致个别地区随意降低优惠幅度或任意减小优惠范围,以此造成文化产业政策执行中的区域不平衡和经营主体的差别化待遇。这主要表现为:当受影响的企业就此质询政策执行部门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时,往往找不到责任约束机制及其法律依据,最终只能无功而返。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缺乏责任约束机制,实践中还容易诱发政策执行者的道德风险、寻租甚至被利益集团俘获等机会主义行为。

二、推进江苏文化产业法治化的建议

江苏作为法治建设的积极推进者,在国家尚未制定文化产业立法的情况下,积极推进地方立法,不仅能为中央立法探索经验,而且也能为江苏率先实现地方法治提供契机。对此,需要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通过文化产业立法,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必须走法治化的道路,为此需要加快推进《江苏省文化产业促进条例》的立法进程。对于该条例,首先应通过授权性立法明确界定政府职责、划分政府各部门在文化产业领域的管理范围和审批权限,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产业发展思路,明确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并强调政府只有在市场失灵和无法发挥作用的前提下,才能有选择地扮演辅助市场和弥补市场的角色。可以说,明确界定政府职能权限的最终目的,是旨在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这不仅因为市场机制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而且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核心正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然而,无论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是市场机制的完善,都离不开法制的保障,稳定且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法律制度既是理顺管理体制的重要工具,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建立民主决策制度,避免政策偏离产业发展规律。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地域属性,如何根据各地区文化资源状况和市场环境,选择恰当的政策工具来扶持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才能做出选择。对于各地方政府来说,这不仅要坚持软、硬件在产业政策层面的协调并进,从整体上有效推进江苏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还要从制度上避免不科学的产业政策以及决策者的单向度思维,而这往往需要建立民主决策制度。可以说,民主决策制度是推进文化产业政策法治化的重要一环,具有程序约束性。这意味着决策者在拟定产业政策草案以及在做出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决定时,必须与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保持沟通协调,最大范围地组织相关专家、业界代表和利益相关者进行科学论证和审议。

完善监督评估机制,保障文化产业政策有效落实。当前,江苏文化产业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缺乏执行监督和效果评估机制。通过梳理江苏既有的产业政策文件,不难发现其中仅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的使用方面存在审计和检查监督,而且也只是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缺乏外部监督保障机制。从学理上来看,政策执行监督或评估机制包括行政监督(评估)和司法监督(评估)。按照此架构,为保障文化产业政策的有效落实,文化产业应当走法制化道路:一方面,要通过地方立法建立完善的执行监督或评估机制,在此基础上要求与政府有关的统计、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定期核查产业投资、信贷、财税和引导资金的执行和使用情况,以此加强对产业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法院和检察院的外部监督机制的作用,努力避免政府内部监督可能存在的系统内庇护行为,全面推进文化产业政策的有效落实。

完善责任约束机制,将政策执行纳入法治化轨道。当前,江苏文化产业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责任约束机制。在文化产业领域完善责任约束机制是将文化产业政策纳入法治化轨道的关键环节。针对当前江苏文化产业政策执行中缺乏责任约束机制这一基本事实,一方面应在加大对政策执行部门及执法人员失职行为的问责和惩处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通过该机制确保政策执行者在权、责相统一的前提下勤勉地履行职责;另一方面要为受到文化产业政策影响的市场主体提供救济渠道,如合法权益的保护、关键信息的共享以及融资服务的提供等。通过救济渠道,不仅能使市场主体的权利得到保障,而且还能将不科学的产业政策以及政策执行者的机会主义倾向以最低的成本识别出来,为产业政策的修改完善和有效落实奠定基础。

〔本文系东南大学宋亚辉老师承担的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文化产业促进条例立法研究”成果〕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钱国华

作者:宋亚辉

第二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摘 要:我国文化创意以创造、创作、创新为基本手段,而文化旅游以打造文化气氛、创造文化体验形式为根本。其两者的有机融合不仅仅促进了自体发展历程,也打造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如何实现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呢?文章以海南为例,在概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础上,分析海南省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实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点对策。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对策探究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年平均气温22~26℃,长夏无冬,光温充足,雨量充沛。文化旅游创意作为新兴现象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但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蓬勃发展的进程中,目前学术界提高了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重视程度,有人认为外部动力机制与产业自身动力体制是促进两者融合发展的要素,故对促进两者有效融合、长足发展的对策进行探究。

一、概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含义

在特殊的条件下,众多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企业以及有关部门空间或者是功能聚集的区域,其空间(园区、基地)是特定的、丰富的,文化创意构成了旅游景区重要的吸引物,以达到游客“一站式体验”为基准,从而塑造出完整化的旅游以及有关产业链条。

二、分析海南省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较,过去海南省文化创意发展的局势不尽人意,产品加工的原料一般是由岛外供应的,以快速成型技术为依托。而如果使岛内创意设计理念与旅游前瞻性的制造资源融合在一起,把市场衔接、金融孵化、专利转化、品牌营销等增值服务内容提供给服务企业,其能够有效的弥补海南省创意设计服务体系上的缺口。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是多样化的,例如软件开发、广告、电影、动漫等可以被视为推动国民经济有效运行的支柱性产业。海南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渗透,为该省相关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开辟新纪元。正如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所提及“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品牌价值,增加物质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附加值和文化含量。”总之,海南省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将是促进我国国有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有智增长”概念的提出有助于引导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彰显出“拓展产业链”、“延伸空间链”、“秀出主题链”的发展风格。

三、探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对策

1.资源转化对策

所谓的资源转化,实质上就是指借助对方的优势资源,在创意理念的引导下使其转型为促进自身发展的资源,最终达到使两大产业共同发展的目标。众所周知,文化创意产业的游戏、产业园、艺术开发等环节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可以突破传统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观的局限性,上述那些能够吸引游客眼球的文化创意环节可以被看做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有效途径。

海南省可以借助科学技术与文化创意两大行径,使大规模的人文资源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坚固性基石,尤其是文化科技产业园、文化场馆、工业遗址、文艺产品等。例如南山文化旅游区中的南山寺作为三亚礼佛必经之处, 游客在此还能观赏到造型雄伟的“南山海上观音”。总之,这些具有文化创意与旅游价值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遗址场馆等在高端科技的辅助下,可以激发游客参与和观赏的欲望,当然提升旅游景区观赏价值也是无可非议的事实。可见,借助资源转化这一策略,能够加速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融合的速率,最终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创意资源体系。

2.节事重组对策

首先节事重组模式的构建,要求旅游产业以旅游的需求作为节事活动开展的基础,而节事重组最大的目标就是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为其创造预期的经济效益。因此各项旅游事件要以文艺活动开展的原则彰显创意性、互动性、参与性的特色,强化自体的魅力。

在信息化时代中,互联网传播的快捷性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契机。旅游产业只有在创意理念与公众参与力量的辅助下,才能够使节事重组活动产生品牌效应,为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铺路垫石。海南省要使各类节事活动达到有机重组的目标,可以参考以下行径:一是深入挖掘并提取出节事活动特有的文化内涵,并对其做出特有的标识设计为传播做准备;二是参照各类节事活动的主题创造出有关的创意活动;三是利用各种途径把公众导入各节事活动中,借助提升公众感受程度以及表演者之间互动性的方式,达到节事重组的目的,最终落实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

例如,海南国际创意港是海南省委省政府于2010年赴两广考察第一个落地的项目,其被列为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将国内最大的创意设计产业链运营服务商深圳灵狮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引进来,主要会专注于海南高端旅游产业研发、创意农业开发,成为了海南第一个以产业创新、品牌创新、产品创新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3.建立健全“一站式体验”模式的对策

“一站式体验”是以产业聚落理论为依托,其强调的是集聚溢出效应或区位适宜效应,此期间旅游产业、旅游景区、管理部门、服务企业、开发商等之间形成密切的关联。之所以认为“一站式体验”模式能够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主要是因为体验式经济“以服务为平台、以商品为模型、以消费者为核心,从而创造出激发消费者参与兴致、让消费者有流连忘返的创意活动。”总之,“一站式体验”是产业园区内旅游景区、管理部门以及各个企业高效合作的成果,此时消费者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一切需求均被满足。其实,“一站式体验”凸显的是游客消费行为方式的特点,以及消费心理变化的形式。那么,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要想实现融合发展的目标,就应该以产业聚落理论为根基、以“一站式”服务理念为背景去研究旅游体验的形式,从而为游客提供别具特色而愉快的文化创意感受,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使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中得到传承,并实现壮大发展的目标。此外,“一站式体验”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在促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区旅游经济集约型增长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文化创意产业犹如一瓶催化剂,能够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征程,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渠道。为了使两大产业有机融合并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应该对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究,不但使资源转化对策、节事重组等对策的实效性彰显出来,还要基于旅游体验与文化创意产品之间的互融性,使两大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

[2]李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3.

[3]马琳.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

作者:李科长

第三篇:无锡文化产业与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拟合研究

摘要:无锡文化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对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创意人才市场还没有宏观的认识。在分析无锡文化产业与人才市场的调研问卷基础上,从企业的角度剖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当前高校在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中存在的误区和缺陷,有助于找寻一条符合无锡创意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文化产业;高职;专业人才

一、文化产业人才的定义

文化产业人才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有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能为社会的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作出贡献的人。具体地说,文化产业人才就是分布在广电传媒、报刊出版、网络游戏、演艺娱乐、艺术品市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文化旅游、广告传播等领域的人才。

笔者发现,虽然当前文化产业人才基本满足需要,但是高尖端的人才非常少,未来人才储备存在着极强的人才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文化产业人才就业率还不到城市就业规模的千分之一,纽约的文化产业就业规模达到了该市就业规模的12%,伦敦的文化产业就业规模达到了该市就业规模的14%,东京的文化产业就业规模达到了该市就业规模的15%。以无锡为例,虽然无锡文化创意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猛进,但对于这一新兴产业的人才市场还没有宏观的认识,人才结构不合理,尖子人才匮乏,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找寻出一条符合无锡文化产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当务之急。

二、当前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存在机制不完善问题。在3G业务将娱乐和科技相互结合完毕后,通信业务从传统的打电话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服务与商务平台服务。在这方面,高校所培养的文化产业人才要承担十分重要的新角色。但是,不少大学仍然走传统的单一式人才培养道路,满足不了时代发展。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当前开设此专业或相似专业的高校已近三百个。由于高校扩招迅速,设计类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但企业对文化产业人才纷纷喊渴。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不少大学的教育纯粹为了应付上级评估,只在课程设置中按部就班,忽视了与市场的结合。在国外,很多设计专业的教师直接来自于市场,他们能带来最新的市场资讯。在这方面我国高校很明显有不足之处。二是国内企业对产品设计薪酬不高,很多设计专业学生一旦大学毕业,就不再从事设计工作,转岗做起广告与装潢等工作。而不少外企此时抓住机会,抢夺本土优秀人才。中央美术学院每年都有一批高级优秀毕业生被诺基亚等外企招聘走。但是外企招聘这些大学生时,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三星电子等通信巨鳄不得不对招聘来的应届大学生重新进行培训,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这表明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很不到位。

以江苏某本科院校为例,该校地处江苏长三角,成立时间较长,有着不可小觑的师资力量,发展势头强劲,先后开设了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与设计)、旅游管理、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市场营销、广播电视新闻学等专业。虽然为人才培养煞费苦心,但该校并没有当前市场需要适合培养的文化产业人才。每到毕业之季,各大企业纷纷来校招聘,但大多失意而归。比如,该校的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与设计)、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生虽掌握一定技术,但却不具备产品推销能力;旅游管理、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的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学底蕴,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只是空洞地知道营销。

三、高职院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高校作为文化产业人才的“青训营”,为行业输送各类人才,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比较薄弱,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需要更有针对性,打破学科间、学院间、学校与社会间甚至是国境的壁垒;人才培养需要进行多元化教育,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我国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期,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是一门新兴学科,对其学科建设规律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另一方面,与其他一些新学科不同,文化产业的包容性比较大,涉及不同学科门类,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在政府统计口径中,其内涵、外延都还不明确。这种综合性和广泛的包容性决定了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探索。相对而言,西方因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学科建设起步较早,加上政府导向和民众需求带动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及学科建设领先于我国。我国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对其人才培养方式有一个规律性的认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多方位探索和尝试是必要的。

1.培育高职学生创意能力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非常注重文化产业专业学生创意能力的培育。文化产业方向高职学生本身所从事的工作是极具创意的,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成灵感。高职学生要根据自我对当今文化时尚、文化流行的动态现象感知,加上自己的创意式思维,创造出叫用户拍案叫好的新技术与产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定义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就是“结合创作、生产等方式,把本质上无形的文化内容商品化。这些内容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其形式可以是商品或是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是指“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赋,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两项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来,高职院校在培育文化产业人才的过程中,只有不断融入创意教育,才能塑造完美的文化产业人才,创意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智力因素环节。由此可以断定,类似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高职院校在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时,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创意能力。

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虽然录取分数较低,但和本科院校学生比起来,他们思维独特。该院在培养过程中,不是把学生看成接受理论知识的器物,而是把他们看成具有能动创造力的主体。文化产业方向的教师们都注意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特点。教师们注意到,如果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单一知识灌输,会钳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可能将其扼杀于萌芽中,这种教育培养模式对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致命的。

该院在安排课程时,专门设置一系列的创意课程,如文化创意与策划、广告策划与创意、电视节目策划与创意、会展策划等,从各种思维方法论和科学方面来协助学生、锻炼学生的创意思维。一系列创意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复杂的创意思维结构,丰富他们的创意能力。

2.增强学生的实践基础,发展产学研一体模式

高职院校应该把产学研作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通过产学研三者结合,学校培育过程中的课堂理论知识、教师培育的研发能力、单位实习中的实践经验可以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共同培养人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在不少课程中突出专业调研与企业考察,让学生在理论教学与实践互动的环节中教学目标明确,学有所用,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纯粹理论课程讲授中的文化产品开发、文化产品销售只是纸上谈兵,文化产业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的,实践环节对于学生的知识体验有非常大的契合与帮助作用。学生不但可以发现自身的知识空白,还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把握能力。顶岗实习环节能让学生尽早熟悉实习岗位和信息,填补学校知识讲授中存在的空白,从而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如鱼得水。比如,在理论性极强的“文化产业学”、“传播学概论”、“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等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组成团队,设计一些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发南禅寺景区的文化网站,开发鸿山镇吴越文化与农家乐旅游,开发无锡水上夜游,以国外游客为目标消费人群。学生提出了许多有见解的旅游营销方案,通过实证调研,把枯燥的文化创意学、文化市场管理及传播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以后进入相应的职业奠定基础。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文化产业专业的产学研合作一般是通过两条途径完成的:第一,学校面向新区企业提供服务,以优质诚信的服务获取新区企业的信任与支持。该院一直用自己的优势研发能力与教育资源,致力于解决一系列企业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组织系列研发团队协助新区企业完成各个文化产业项目的技术攻关,给企业带来完美的经济效益。第二,为贯彻《文化产业第十二五计划纲要》,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加强与新区政府的合作,自觉承担新区政府与新区企业之间的桥梁,积极开展研发,成为政府导向的辐射基地。学校在赢得政府信任的同时,也为学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树立了扎实的口碑。

3.完善课程配置,优化教学计划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针对文化产业学生人才需求的特点,在课程配置方面,学科负责人一直努力调整专业课程结构,设置能匹配新区需要的课程。相关的学科负责人也努力增大文化产业专业的就业方向,让学生在理论认知上体现出全方位的接受,让学生在实习时自如地接受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工作中自觉地进行知识更新。

该院文化产业专业在开设时就注意到必修、选修等多种课程形式。为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还增加了相关的经济学课程,如“市场营销”、“经济学概论”;文化学课程,如“中西文化导论”、“吴文化研究”;艺术类课程,如“中国工艺美术史”、“实用美学”等通过这些既全面又有活力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成为该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该院在完善教学计划时,特别注意与无锡新区实际匹配,时刻注意新区人才需求情况,有计划地进行人才需要情况调查并适度调整课程,保证文化产业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的需要。

4.拟建设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以新区产业为先导

高校的文化产业研究基地能够增加教育途径,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科研条件,提高其研发能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开启了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之先河。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文化产业系的发展势头也非常好,在培育学生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该院正准备学习先进高校,建立一个完备的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以无锡新区为引导,引领长三角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目前,该院在建设文化产业基地方面遇到了较多困难,在经历其他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学校所曾经经历的磨合期。为使文化专业能获得较快、较好的发展,需要文化企业与新区政府资金的必要投入,以建设适合学生的产业基地。

5.注重师资建设,改善评价机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是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教学质量进步的重要源泉。文化产业专业本身对人力资源依赖性极强,因此,师资显得尤为重要。该院的文化产业系除了引进业界的高级人才,还非常注重现有教师素质的提高,经常派遣教师去文化产业公司进行实践挂职,去其他高校进修,让教师自己本身站立在业界的前沿,从而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不少教师能“一师多用”,能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进行教学资源共享。系部还从企业中聘请一部分高尖精人才来校做讲座或授课,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目前,合理的教师队伍已经为文化产业系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整体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当前教学无法进行量化衡量的前提下,学术成为不少高校衡量教师的唯一标准,而文化产业的研发与传统的学术研究(发表论文、完成课题)有很大的区别,很难在评价当中获得与论文、课题同等的地位。教师的职称认定更是只认科研不认教学,教师的实践能力往往备受忽视,导致不少教师一味地注重科研,而忽视自身实践的丰富。针对这种情况,该院准备设计一套特有的教师能力评价体系,以引带领文化产业的教师在双师型基础上,向多面手型教师方向发展。这将开创中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创新先河,为文化产业学生培养提供必备条件。比如,给教师编写的教材进行打分时除了看是否有基金项目支撑,更注重教材是否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是否适用于高职学生,是否注重教学中案例的丰富,是否导人当前文化产业界的新概念等。在此标准下,会展策划实务、文化经纪人执业规范与实务等方面新书的评分就比传统标准文化市场管理评分高。

作者:郭蕊 张燕敏

上一篇:大学科技论文范文下一篇:智慧社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