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产业经济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长江上游地区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但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同时,由于生态脆弱地区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其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第一篇:产业经济论文范文

产业链金融与林业产业经济融合发展研究

一、引言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我国一直以来对林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2010年,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入全面推进、逐步深化的新阶段。2012年,原国家林业局发布文件,明确林下经济22项发展规划(陈红和彭岳,2018)。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强调林业生产模式应当实现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森林在生态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十三五”规划中,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2017年,原中国银监会、原国家林业局和原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018、2019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连续两年发布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意见和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庄严承诺,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发展排出了时间表。林业是兼具生态、经济、民生、碳汇和旅游健康等多种功能的重要产业(丁健臣和赵丹丹,2017),与国家发展、人民福祉息息相关,研究金融促进林业全产业链经济发展不仅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在时间表的排序上也是当务之急。

二、傳统金融支持林业产业发展存在难点

从现实看,根据林业“十三五”规划,我国林业产业力争到2020年总产值达到8.7万亿元①,带动就业人数达到6000万人。但是,根据相关文献和报道,2019年全国林业总产值7.56万亿元,预计2020年8.1万亿元②,2018年全国林业产业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人③,与“十三五”规划存在一定的差距。从金融支持林业情况看,截至2020年末,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显示,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178.4万亿元,同比增速12.5%,其中涉农贷款余额38.9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比全部贷款余额增速低1.8个百分点,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21.8%。林业贷款在中国人民银行贷款投向中不做专门统计,它包含于农业贷款中,由农业贷款比重可知,林业贷款占比较低。

从现有文献情况看,学者们主要围绕三大问题探讨:一是林业产业先天弱质性,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等在林业金融服务中遇到诸多问题,导致金融支持林业发展资金总量偏少(秦涛等,2012;倪剑,2014;郭志鹏和杨帆,2019;丁健臣和赵丹丹,2017)。二是金融支持林业产业发展受五方面问题的制约:(1)林权分散抵押困难,贷款成本高,地区差异大、标准不统一,林权评估机构缺乏、评估标准不统一,林权流转市场未建立、变现难;(2)林木生产周期长,预期收益不稳定,林业企业和农户规模小、分散,信贷投放风险高;(3)林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缺位,担保方式少,保险机制不健全;(4)农村信用体系、保障体系等配套政策不健全;(5)缺乏多元林业融资机制,资金来源单一、局限性大,社会资本难以进入(王岗,2015;邱栩等,2018;伍艳梅,2018;吴泽学,2019)。三是在金融如何支持林业产业发展方面给出了建议。如倪剑(2014)认为优化制度设计和金融创新能够有效控制林权抵押贷款的风险问题;丁健臣和赵丹丹(2017)提出加快推进中国林业金融制度创新,组建中国林业发展基金;黄凌云和戴永务(2018)认为,开展以林权抵押贷款为核心的林业金融支持体系改革是重要途径。

目前,传统金融支持林业产业发展在局部或某点上有些帮助,但无法彻底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与资金投入少的矛盾。所以,本文引入产业链金融,其目的是解决传统金融中存在的两个难点:一是在科技赋能模式下,依据成本收益统一核算原则,发展林业产业多种经济补偿森林种植业收益不稳定问题;二是在科技赋能模式下,解决林业中小微生产企业间信息不对称难以获得融资问题。

三、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林业产业全方位起步,传统供应链稳步推进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召开第四届全国林业产业大会公布,截至2018年,全国商品材产量8811万立方米,人造板 2.99 亿立方米,干鲜果品、木本油料等特色经济林产量达1.81 亿吨,花卉种植面积2445万亩(绿文,2019);各类生态旅游地1.1万多处,生态旅游人数16亿人次,综合产值1.5万亿元,生态旅游吸纳社会投资总额达 1400 亿元;国家林业示范园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6 个、550 家和519 家;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等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冯璐和葛洋,2019),包括森林食品、森林康养、森林碳汇、森林医疗、森林运动、森林养生、森林体验、森林步道等已具雏形(詹何,2018);林产品进出口方面贸易总额 1603 亿美元,木质林产品销售走在世界前列,原木、木浆、锯材进口和木制家具、人造板出口均居世界首位,是世界最大花卉生产基地。我国林业产业正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显著提高,新业态发展良好,一二三产业比例已由 2012 年的 35∶53∶12 调整到 2018 年的 32∶46∶22。

林业产业供应链方面,林纸一体化、林板一体化、林浆纸一体化推进较好。特别是近两年,我国林业产业经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经济发展政策的引领下,协作发展态势平稳。在原料供应环节、生产制造环节、绿色销售环节、绿色消费环节及绿色回收利用环节已形成多种模式,如:生产企业+种植农户+营林基地、林场+企业、大中型人造板生产企业林业供应链(制定了出口规范,甲醛释放达到国际标准)、宜家家居为代表的绿色销售模式、阿里网络零售平台与绿色产品企业开展的绿色供应链消费协作战略,以及在回收利用环节已形成的全产业链型回收利用、特许经营型回收利用、团队型回收利用等有效模式。

(二)林业供应链产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森林覆盖率低,木材供应能力弱。尽管目前森林覆盖率有所提升,但基础薄弱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天然林、密林地占比低,森林林地储备量不足,导致在林业经济供应链中,木材的供应能力弱(李冬青等,2019)。

二是营林造林技术偏低。表现在三个方面:(1)经济林采伐后,不能选择适合的经济树种进行栽植,经济林更新换代慢;(2)一些地区还沿用旧有模式,重采伐、轻养育;(3)病虫害防治技术不过关,化学药剂使用过多,苗木栽植后成活率不高。

三是布局不合理。表现在三个方面:(1)营林企业与加工企业地域分布不合理。截至2018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林业产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为43.4%、25.7%、25.6%。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林业加工企业多,但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森林资源少,导致林产地资源与林加工地偏离。(2)企业大小分布不合理。在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小型加工企业分布较广,大型加工企业较少或者没有。(3)企业技术普遍较低。小企业技术附加值低,而有些大型企业虽然可以生产高端林产品,但大多依赖国外进口设备,缺少自主研发和自我创造能力,设备和销售对外依赖度高。

四是林业核心企业供应链带动效应低。核心企业目前仍以高消耗、粗加工、低端林产品经营为主,缺乏有影响力的名牌或品牌,2019年林业全行业市场收益率仅为1.1%,低于农业2.4个百分点④,可见林业核心企业盈利能力并不高,其带动效应有限,不利于供应链长远发展,更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

上述问题使林业供应链发展产生了以下矛盾:一是森林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矛盾,二是单一供应链跨产业、跨环节、跨区域协作发展矛盾,三是供应链协作管理能力低与提高协作效率的矛盾。这三方面矛盾严重阻滞了林业企业供应链持续发展。

四、产业链金融特点和内敛优势与林业绿色全产业链的契合点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概念,指各产业部门之间基于经济关联,依据特定内在关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链条式关系,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共同组成产业链内涵(沈文璐等,2018)。理论上说,产业链形成机制是社会分工与交易日益复杂化的必然结果。由于企业难以应付越来越复杂的分工与交易活动,不得不依靠企业间的相互关联,这种搜寻最佳企业组织结构的动力与实践为产业链形成创造了条件(Lacroix和Varangis,1996)[25]。能形成产业链的企业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获取集聚经济效益,在迂回生产过程中,主动形成链式发展(Siskin,1997)。由于产业链是逐级累加的有机统一体,某一链环的累加将对上一环节追加劳动力、资金和技术投入以获取更高附加值。因此,链环越下移,资金、技术越密集;链环越上行,资源加工性、劳动密集性越明显(Lee和Rhee,2011)。

(一)产业链金融特点和内敛优势

所谓产业链金融,普遍意义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自身的专业领域中,以核心企业为依托,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为产业链中各成员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方案(Fanning和Centers,2016)。产业链金融较传统供应链金融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充分继承了供应链金融信息共享优势,实现产融结合,金融服务深度融入产业链每一个环节。二是连接的范围广而复杂。如果将供应链金融比作无数条经线,那么产业链金融就是无数条密布经线与纬线交织而成的网面。三是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主要以核心企业主体信用为核心,而产业链金融则需要以整个产业链资产的优劣情況和交易场景作为核心,主产业链上的企业、支链上的企业以及各环节都表现为数字化和线上化。四是在产业链金融模式下,借助区块链技术和物联网技术(龙云安等,2019),产业链上各层级的物流、商流和信息流都会被记录在分布式账本上,保证产业链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Wang等,2019)。五是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管理风险时确保将风险降到最低点,但在产业链金融中,风险控制覆盖到整个产业链金融活动的全过程,主要运营者、核心企业以及平台资金池对于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戴昕琦,2018)。六是从当前产业链金融市场来看,无论以什么方式为主导,都是通过将传统的贸易关系抽象为应收账款电子化凭证,用它的开具、流转、融资和清付来实现信用下沉和传递,实现整个产业链信用体系的正常流转与交易。

可见,面对可以形成产业链的大中小微企业,产业链金融在科技赋能方式下,有其内在无歧视、无干扰、有序竞争的内敛优势。(1)产业链金融可以实现无歧视的需求决定供给。在整个产业链中,不同企业从事的经营活动各有不同,其在不同环节对资金的需求也多有不同,需要存在多种不同的融资方式,金融产品设计可以根据交易结构和业务分散程度灵活设计。(2)产业链金融可以实现信用的有效流转与交易。核心企业的信用流转和贸易背景的真实性核查是产业链金融的两大业务重点。电子化的信用凭证是运作重点,无论是个人金融活动,还是企业金融活动,电子信用凭证的出现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业务成本,使合同和回单等凭证脱离纸质载体。运用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可以保障凭证和证明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充分降低信用核查成本。(3)产业链金融可以实现服务传递的有序竞争。核心企业受信息不全面因素的影响,信用传递链条短且单一,虽然一级供应商与核心企业关联性强,双方贸易背景核查相对容易,但二级以上的供应商与核心企业的关联性随着层级增多不断减弱。在产业链金融活动中,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电子信用凭证可以实现在产业链不同层级企业间、不同链条上的环节间有序传递。

(二)林业绿色全产业链与产业链金融具有很好的黏性

全产业链是中粮集团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目前在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广泛使用。全产业链以消费者为导向,从产业链源头做起,经过种植与采购、贸易及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原料的加工、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分销及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环节,实现可追溯,形成安全、营养、健康的食品供应全过程。

林业目前正朝着全产业链方向努力,从原有的供应链到林业绿色全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延长了林业原有供应链,而且衍生出多条支链。如休闲旅游产业链,促进了户外运动和相关设施建设,推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以林业生物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会异军突起,围绕林业多产业形成各自产业链。林业绿色全产业链是林业企业未来发展趋势,林业绿色元素将贯穿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林业绿色全产业链与产业链金融结合的优势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林业绿色全产业链涉及的范围广、地域多。林业产业从目前单一供应链来看包括木材业、人造板业、纸浆和纸制品业、各种木制半成品和成品业四大产业。而四大产业中每个产业都包含了很多种类,如木材有原木、锯材、木片等,人造板有刨花板、纤维板、中纤板、胶合板等,成品中包括家具、木地板、其他木质制品等(张智光,2008)。再加之现有的各种新兴产业,庞杂的种类分布、地域分布和链条分布,使单一供应链难以管理。通过产业链金融模式,可以从森林种植到产品销售实现综合有效管理,避免现有林木资源供需脱节。第二,只有科技赋能联合多条供应链,才能解决森林种植地与生产地布局不合理、一二三产业关联度和紧密度不高、销售环节与生产环节协调运转不畅通、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协调不力、全产业协作管理能力低等问题。第三,通过科技赋能,使产业链金融的优势有机融入林业全产业链发展中,解决现有林业供应链发展的难点与堵点。产业链金融可以进行一系列的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缓释技术调整,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和工业化模式统筹管理全产业链(Chakuu等,2019),在产业链金融模式下,金融可以服务到每一家中小微企业、每一个微小环节,可以对链条上的企业融资情况、规模和用途进行精准定位,实现林业生产链条、销售链条成本与收益的合理配置,有效解决综合效益低下、竞争无序、成本居高等难题,使产业链金融与林业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的契合点相通,黏性增强。

五、产业链金融深度融入林业绿色全产业链协作发展的路径

(一)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林业绿色全产业链金融模式

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接近50%,木材加工业的资源约束型特征决定了大型木浆造纸企业、大型人造板生产企业等耗材大户需拓展供应链,建设自己的原料林基地,保证林木资源满足自身需要。在整条林纸、林板、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链中,工业原料林基地能否长久持续地给林产工业企业提供木材原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链条的稳定。所以,林业工业企业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必须努力维护供应链稳定,提升自身竞争力。这些企业凭借自身优势,与金融机构建立信用关系,形成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林业绿色全产业链金融模式,解决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见图1)。

目前,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金融模式已有很好的范例。如海尔产业链金融模式,通过“海融易”(宋远方和黄千员,2018)互联网投资理财平台控制了上下游近万家供货商和销售商,并为所有企业用户提供直接授信(信用借款)和订单融资(货押模式)。在风控方面,“海融易”有自己的风控模型,可以准确判断哪些企业处于扩大再生产阶段,哪些企业处在严重亏损阶段,从而为金融机构提供详细风控信息,避免融资风险。

(二)以出资方为主导的林业绿色全产业链金融模式

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产业链上的出资方,具有得天独厚的资金优势。这种模式目前较为普遍,如中国银行已经为多家大型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超过8000余家)提供融资服务,采取的融资手段为应收账款保理融资、应付账款及货押融资方式(见图2)。

(三)以第三方金融平台为主导的林业绿色全产业链金融模式

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供应链金融平台,并链接整个产业生态,构成垂直领域内闭合的金融生态系统(见图3)。如现已发展良好的中金云创金融平台,可以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质押融资、预付款融资业务,并配备完善的风控体系,满足中小企业产业链发展需求。同时它以互联网为依托,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满足各类主体的多方诉求,促进各类主体不断发展,提高整个金融生态平台的竞争力。

以上三种林业绿色全产业链金融模式,在运行中赋以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及电子信用凭证,可以较好地实现林业产业链协调发展。通过在技术方面不断完善风控体系、法律体系、支付结算体系以及平台架构设计,在整个链条的运转方面充分考虑并明确业务的资产定位、盈利模式、成本测算、运营团队以及行业经验借鉴,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林业绿色产业链协调发展中的三大矛盾难题。

注:

①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网,2016年5月26日。

②数据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0-01-02。

③數据来源:第四届全国林业产业大会,2019-12-3日。

④数据来源:万得数据库。

(责任编辑    刘西顺;校对   GJ,WY)

作者:刘诗宇

第二篇: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长江上游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的耦合与互动

摘要:长江上游地区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但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同时,由于生态脆弱地区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其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要求,加快长江上游有条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论对促进长江全流域及区域协调发展,还是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体区域发展格局看,长江上游经济区是成渝经济区的外延扩展,而成渝经济区是长江上游经济区的支撑,长江上游经济区区域合作的主要方向则是西南及东南亚地区。

关键词:长江上游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耦合;区域互动;区域协调发展;澜湄次区域合作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国家始终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原则,选择基础条件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作为重点开发地区,让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继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先后上升到国家战略,十分清晰地表明了国家的这种意图。随着成渝经济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黔北、滇东、川西等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也会逐步加大。鉴于成渝经济区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成渝经济区腾飞之时,也将是我国西南地区崛起之日。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作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提出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要求“依托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并做出了“加强重庆港主要港口和泸州、宜宾、乐山港口建设”以及“推进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的安排。促进成渝经济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发挥其在西部大开发的辐射带动作用,除了加快其自身的发展和一体化之外,还要带动西部地区发展。

成渝经济区的南部边界是长江。长江以南是贵州省西北部地区的毕节、六盘水和云南省东北部地区的昭通市,与成渝经济区一江之隔,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成渝经济区毗邻的地区。我们将重庆、泸州、宜宾、内江、自贡、乐山、毕节、六盘水、昭通9个城市界定为“长江上游经济区”。重庆宣称自己是长江上游经济区的经济中心,如果没有这一经济区,当然就无所谓“中心”。这些地区都是重庆作为国际大都市的辐射区,但重庆市的带动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立足于长江上游干支流的综合开发、区域经济的对内对外开放和一体化建设,是成渝经济区也是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立足点。所以,应将长江上游经济区作为成渝经济区的扩展区,以长江为主轴进行规划,使其长江以南地区经济社会能在重庆市的带动下实现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肖金成:长江上游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的耦合与互动长江上游经济区既是以长江上游干流为纽带、经济社会关系密切的一个跨省市区域,又是整个长江经济带上一个尚未进行综合开发规划和建设的区域。这个区域不仅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而且可以为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综合开发提供重要支持,为缩小长江经济带的上、中、下游发展差距和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做出重要贡献。长江上游经济区应与整个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实现一体化发展,并与川渝滇黔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相协调。

长江上游地区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但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同时,由于生态脆弱地区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其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因此,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要求,加快长江上游有条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论对促进长江全流域及区域协调发展,还是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上游经济区虽然水能资源、煤炭和硫磷等矿产资源丰富,已经初步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但由于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优势。川南地区、贵州省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以及云南省的昭通市至今还是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开发水能、矿产等优势资源,优化水矿资源的配置,加快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建设,发挥资源优势,并建立符合本地特色的加工工业,逐步提高资源深加工水平,发展能源和原材料等需求量大、运输量高的产品和项目,不仅有助于缓解云、贵、川、渝对外交通运输的压力,克服地区产业同构的现象,而且有利于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资源,促进沿海与内地以及长江中下游与上游地区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水电开发,使长江宜宾至重庆河段梯级渠化,不但可以极大地促进长江内河航运发展,对整个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快长江上游经济区优势资源的开发与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优化配置长江上游经济区的资源,而且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

黔西北和滇东北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川南地区的乐山市马边县、宜宾市屏山县和泸州市古蔺县及叙永县,黔西北地区六盘水市的盘县、六枝特区、水城县,毕节地区的大方县、织金县、郝章县、纳雍县、威宁县,滇东北市地区昭通市的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威信县、绥江县、彝良县、镇雄县等,都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也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地区。仅六盘水市、毕节地区和昭通市的贫困人口就占全国贫困人口的7.07%。这三个地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昭通市甚至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由于地处内陆,交通闭塞,人才短缺,资源开发利用受到限制,经济发展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沿海省市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也越拉越大。改善对外交通条件,促进该地区对外开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将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进一步增强这些地区的造血功能,不仅有利于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建设,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此,统筹规划建设高效节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加快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重要举措。对长江上游经济区来说,首要的课题就是要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利用水运优势建设一个水陆联运和通江达海的运输系统。通过这样一个运输系统,将有利于促进区内外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并把经济区内彼此分隔的工业园区和城市、农村紧密地衔接起来,发展分工合作、互惠互利的区域经济,进而可以更好地实现长江上游经济区与国内发达地区乃至国际经济的大循环,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由于该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的采伐和人为破坏,长江上游森林植被不断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水源涵盖能力下降,导致了整个地区洪涝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因此,要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的原则,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快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吸引高山区人口到沿江城市就业,大幅度减少生态脆弱区的人类活动,这样才能根本消除人类活动对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威胁。

二、成渝经济区:长江上游经济区的支撑

成渝地区地处四川盆地,是中国西南地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古称“天府之国”。三国时期,蜀国曾在成都建都。抗日战争时期,民国政府曾迁都重庆,沿海地区工商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大规模内迁,使重庆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现代工业、商业、金融业、服务业、内河航运业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地位得以确立。新中国建立后,成渝地区成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在重庆、成都及成渝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工业、国防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工业技术、现代工业文明又一次大规模向成渝地区转移,使成渝地区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后方基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已永远成为历史,已建成的铁路有宝成、成昆、成渝、成万、襄渝、渝黔、内昆、渝怀等;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有成渝、成广(元)、成南、成雅、成乐、内宜、内泸、广(安)渝、达渝、成灌、渝万、渝涪、渝黔(雷神店)等;内河航运也非常发达,有重庆(包括九龙坡、寸滩、朝天门、长寿、涪陵、万州)、泸州、宜宾、乐山四大港口,3 000吨~10 000吨级船队可与长江中下游直接通航;机场除成都、重庆两大枢纽机场外,近年来先后建成了绵阳、广元、南充、达州、宜宾、泸州、西昌、攀枝花、九寨沟、五桥、舟山等十几个支线机场。成渝地区的内外交通已形成四通八达、快捷便利之势。成渝经济区内现有高等学校6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200多所、各类科研院所1 700多个。毫无疑问,这是我国西部地区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

2003年,国家发改委重点课题《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承担,主持人:肖金成。报告中提出:“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与城镇数量最密集区域,也是西部地区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区域。建议加快整合成渝地区,使成都、重庆两大增长极转化整合成一条巨大的增长轴,并使此增长轴具有两个单增长极所不具有的功能。加快改革开放的力度,使成渝迅速成为中国西部高速城市化地区、经济活跃地区和带动周边经济健康发展的地区。”(见2003年研究报告第17页)“十一五”期间,成渝经济区作为区域规划的试点地区,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区域规划。

国务院批准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涵盖重庆31个区县和四川15个市,总面积20.61万平方公里,人口9 840.7万。规划指出:“成渝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聚集区,自然禀赋优良,交通体系完整,人力资源丰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新形势下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对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统筹城乡改革,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从中不难看出,《规划》的意义有三个:一是推进西部大开发;二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三是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保障。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实施十年,新的十年,需要新的举措,将成渝经济区打造成为西部的高地就是新的举措。重庆直辖后,发展势头很猛,与长江上游地区的其他城市逐渐拉开了距离。成都急起直追,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但偌大一个区域,仅靠两个城市是不够的,需要构建比较合理的城市体系,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需要和云南北部、贵州北部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并辐射带动更大的区域。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如何在加快区域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不受影响并得到有效保护,这是人们非常担忧的问题。通过区域耦合与互动,使成渝经济区向长江南岸扩展与辐射,使长江沿岸的城市在产业集聚的同时增加人口的集中,进而减少生态脆弱地区的人类活动,才能从根本改变长江上游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

三、西南及东南亚地区:长江上游经济区区域合作的主要方向

近年来,随着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对外开放和通道建设的加快,重庆与东南亚的经济联系也日益紧密。发挥以重庆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尤其是加快长江上游经济区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将有力推动西南省区市之间的联合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区域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中的整体竞争力,更有利于我国开展与东南亚的合作。

澜湄次区域合作是中国西南部与澜沧江下游流经的国家与地区的合作,参与合作的国家有中国、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和越南共六个国家。云南、广西两省区是澜湄次区域合作的前沿,但两省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次区域其它国家产业具有同构性,经济落差不明显,缺乏合作的基础。再加上两省区与次区域内其它国家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相差不大,农产品的互补性也不强。实际上,通过两省区口岸出口的农产品大部分都是国内其它地区的苹果、梨、桃、葡萄、柑橘等,进口的农产品大多数也是销往全国各地;工业品中,中国对次区域其他国家出口的钢材、机械产品、纺织服装等大多数都来自云南、广西之外,而进口的煤、原油、橡胶等也是销往全国各地。同时,两省区自身财力不足,迫切需要外来资金,不可能有更多的资金开展国际合作。长江上游经济区产业基础雄厚,农产品丰富,与东南亚各国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应主动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并作为对外开放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2003.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R].

四川省社科院,重庆社科院,重庆工商大学课题组.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R].

肖金成,高国力.2008.中国空间结构调整新思路[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肖金成

第三篇:产业经济视角下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路径探析

[摘要]在后经济危机时代,物联网成了许多国家为应付金融危机、振兴经济而重点发展的产业。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我国已将物联网产业纳入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无论是在研发还是建设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投入。物联网对于扭转我国长期依赖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局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走产业高端化道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物联网产业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困难,文章通过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的分析,提出了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以期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物联网产业;优势挑战;产业模式

[DOL]10.13529/i.cnki.enterprise.economy.2015.02.022

[作者简介]杨莉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联网产业经济、网络营销;(江西南昌330100)

杨志勇,南昌航空大学软件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无线传感器网络;(江西南昌330063)

徐兰,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分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物联网产业经济、会计;(江西南昌330100)

一、物联网的发展

(一)物联网概念界定

物联网概念最早是由MIT研究RFID的Auto-ID中心主任Ashton教授在1999年提出的,我国当时叫传感网也即WSN(WirelessSensorNetwork)。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在《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正式提出了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概念,并描绘了物联网时代的图景[1]。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物联网定义,但普遍认为:物联网的主要内容是物体、传感器和计算机设备等直接的无缝连接。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和互联网计算尤其是IPv6的发展,物联网将逐渐走人人们的生活。物联网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包括商贸物流、智能家居、医疗医护、动物习性观测、安全监控以及应急响应紧急救援等[2][3]。

(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状况

国际物联网产业研究和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随后物联网则被预测为改变世界的重要技术。欧美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日韩等都把以传感器网络为基础的“泛在网络”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如:日本提出“u-Japan”计划,韩国提出“u-Korea”计划,欧盟提出“2010”计划,而美国在奥巴马总统上台伊始即开始认真研究由IBM提出的“智慧地球”计划川。同样的,国际IT产业巨头也纷纷加入到物联网的研究浪潮中,如:Intel在传感器网络高速芯片研发中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资源;总部位于芬兰埃斯波,主要从事移动通信产品生产的诺基亚在物联网这一领域也不甘人后,开发出了“传感星球”这一项目;而韩国的SK电讯作为“U-Korea”主体运营商已经开展了智能交通(U-ITS)和平安家居等项目[5];我国则在2010年提出了“感知中国”。

1.物联网的国内发展环境现状

2013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要推进物联网协同创新达到较高水平,“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发展”。物联网是我国重点支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6],其发展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物联网将在一些重大专项、优先主题以及前沿应用等层面成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的发展方向。在健康医疗、交通物流等方面物联网,也将为我国带来每年万亿元级的产业规模。

(1)物联网发展的市场环境

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还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未进入规模化的生产和应用阶段,但是这并不能影响物联网产业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物联网所带来的优势在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其他相关产业开拓了新的发展机会。2009年8月7日,在江苏无锡建设了国家传感网(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同年江苏省还提出了“一核心区两支撑区”的物联网发展布局;作为我国经济大省的浙江提出了打造“一个核心两翼配合”的物联网产业群;广东确定珠三角联动的策略等。而其他地方政府在物联网产业经济发展争夺战中同样投入了大量的资源,重庆要在2015年完成物联网产业投资350亿元,产出达到1500亿元的目标;“中国惠州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应用展览会”于2013年6月6日在广东惠州举行,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介绍,惠州市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就目前来看,惠州有包括TCL、德赛、华阳三大集团在内的物联网企业120多家,这些企业的产品主要有车联网以及智慧家庭、交互式个人信息终端等。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惠州市物联网产业产值接近400亿元。

与此同时,各地也加快了物联网产业基地和示范区的建设。2012年,广东省全省固定宽带网络和3G以上无线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物联网相关专利申请量和技术标准发布量达1216项;物流与供应链领域重点企业射频识别(RFID)应用普及率达36%;物联网应用在生产制造、公共管理、社会民生等领域广泛渗透;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3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7]。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2011年增长38.6%。

(2)科研技术环境

唐前进在《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物联网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目前我国从事物联网的科研人员已达109万人,位居世界研发人员第二位,研发投入跃居世界第六位。

在物联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方面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无线传感网络)研究,先后投入资金数亿元。《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等重大专项研究均将物联网列入其研究领域。为了强化物联网研究工作的标准化,2009年9月11日成立了中国物联网(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小组[8]。

2.物联网在国内的应用状况

物联网在国内的应用发展异常迅速,如我们常见的条形码技术、RFID技术在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资产跟踪、防伪识别、公共安全管理、高速智能收费、人员管理等方面应用日益广泛。我们以RFID技术为例,采用RFID技术的我国二代身份证发行量已经超过10亿张,城市互联互通一卡通在2013年11月也同时实现了35城互联互通。城市互联互通一卡通的开通为现代“卡奴”进一步减少了手中的持卡量,并为这些城市的市民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2012年我国RFID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比2011年增长49.2%,市场规模达到268.1亿元。另外,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应用的发展,基于智能手机的二维码标识类公共服务应用,如电子化票据、电子优惠券、商品信息查询等已经逐渐普及,国内部分机场已经支持刷手机二维码进行登机的服务等[9]。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更是在2014年6月27日公布了包含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北京未来科技城、北京市丽泽商务区等在内的90个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而截至2014年9月3日我国已经有400多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覆盖东、中、西部地区。经过数年的建设,智慧城市已经从概念走向落地,从试点走向普及。

在农业方面.物联网更是改变了我们以往的种地模式:传统的农业中浇水、施肥、打药等都是需要农民凭借经验和感觉进行,但是在现在的物联网智慧农业中这些都发生了变革。农业物联网专家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设备远程检测到农田中的湿度、温度以及光照等环境参数,这些参数会通过声光报警或者自动给管理员发送短信,管理员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后就会开启已经设定好的程序,系统根据参数的变化开展浇水、施肥、遮光等工作,从而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和高效化。这一智慧农业在天津和山西正在逐步推广中。

图1物联网的应用级架构体系

二、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及条件

(一)我国初具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基础体系,甚至在部分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虽然我国网络通信相关技术与产业相对国外来说起步比较晚、覆盖面比较少,和欧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基于有的差距依然比较大,如sensoi,RFID等感知端制造产业、高端软件与集成服务等。但可喜的是,这些差距已在逐渐缩小。

(二)风投看好物联网:投资大增

物联网这一概念在2014年年初被投行迅速热炒。思科CEO约翰·钱伯(JohnChambers)在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宣称:物联网将驱动未来10年的全球创新,并为全球带来一个规模高达19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紧随其后,谷歌花费32亿美元成功收购智能恒温器公司Nest。在物联网兴起之前,已经有不少投资者看好其发展。据CBInsights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当物联网发展还处于默默无闻阶段时,美国投资者在这一领域就投入了11亿美元,所涵盖的交易量高达153宗。如果除去黑石集团以高于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家庭报警系统供成商Vivint,美国在物联网这一领域的投资出现了同比49%的增长[10]。由于物联网产品在全球不断地扩大,对于风投公司来说这无异于是一个新的竞争场地,风投公司同样将会对其趋之若鹜。

(三)物联网传感技术颠覆传统旅游业

智慧旅游不仅方便了游客,也方便了景区的管理者。以往景区管理者很难计算游客来源地,更多的时候只能从车牌来粗略分析客源构成,但是就物联网技术运用在旅游客情分析系统以后,就可以更为清晰地为景区管理者提供准确的顾客构成,方便景区在其重点顾客群中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如今手机成了绝大多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拿着手机刷一下就能进景区也让外出旅游的人们减少了很多麻烦。游客只需在出游前登录景区的网站简单注册,到景区后无需买票,拿出手机刷一下就能进入景区,并在景点门口没置的终端设备上了解景区内景点、线路、交通等。“智慧旅游”项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捷终端让各类旅游信息、资讯与游客“零距离”互动,从而为游客带来超出预期的旅游体验。与此相配套的“智慧酒店”同样为顾客提供了更为人性化的服务。顾客入住时,只需要拿着手机进行登记,在服务台换取房卡后由卡上所带有的索引指示,寻找所入住的房间。当顾客进入房间后,插卡取电,轻轻按下手边的物联网无线墙面开关,系统预设模式可自动切换成“欢迎”模式,室内灯光缓缓亮起,悠扬的音乐响起,典雅的电动窗帘徐徐关闭,让顾客拥有“家”的感觉。

三、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物联网技术集成创新

加快物联网技术集成创新必须深化“产学研”合作,也即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创新离不开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应用服务单位的协同创新。物联网的发展首先要着力突破物联网芯片、RFID、光纤传感、传感器融合、嵌入式智能装备、物联网IP组网等关键技术,发展物联网交换接口、信息安全、云计算协同、大数据管理等共性技术,推动物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信息通信、地理空间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推动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开展大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研究应用。建立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鼓励全国各省市区的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物联网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订和修订。以融合应用为引导,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打造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标准检测机构和公共技术支持中心。

(二)发展物联网核心产业和新型业态

重点发展RFID芯片、智能传感器、传感网络设备等物联网设备制造业,以及嵌入式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数据分析挖掘、传感网智能管理等高端软件业,打造物联网核心产业集群。培育物联网新型业态,大力发展物联网数据采集挖掘、移动金融支付等物联网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发展高分辨率卫星多维遥感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壮大系统集成服务业和云计算、大数据、卫星服务等平台运营业。支持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物联网制造企业、软件企业和运营服务企业。

(三)优化物联网产业布局

结合我国的信息产业布局,依托无锡、珠海两大物联网产业基地,构建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龙头的两大物联网产业核心圈;加快建设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和软件产业园区;着力发展物联网先进设备制造业和高端软件业,培育壮大物联网信息服务和平台运营业,打造物联网高端新兴产业集聚区。发挥各地各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等的载体作用,壮大物联网配套产业、应用产业和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物联网信息服务业。强化产业圈带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格局。

(四)推动物联网在社会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

发展智慧民生服务,建设“智能生活”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智慧校园示范工程,开展智慧教室、电子书包、在线学习、远程教育等应用。建设各级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推进基于物联网的健康检测与实时监护、远程医疗、食品药品监管等示范应用。建设各地集中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推进“社会保障卡”和居民健康的功能对接、信息共享、应用整合。发展智慧旅游,建立全国旅游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完善旅游刷卡无障碍支付环境。推进基于物联网的档案、图书管理系统建设。拓展移动支付及IC卡小额金融支付应用。推广智慧社区便民服务,深化智能楼宇、智能家居、智慧菜篮、互动电视等智慧应用,推动水电、燃气等家庭能源物联网监控节能[11]。

四、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

物联网在经历了2009年、2010年的过度炒作之后,这两年的热度有所下降。在经历了从热炒到回归理性之后,物联网产业群的发展需要多个方面的大力参与,除了政府的政策推动外,还必须激发企业参与服务公共事务的热情和动力。只有这样,物联网才能朝着规模化、智能化、协同化方向发展。

1.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将会逐步发展、成熟,形成一个以行业标准带动关键技术标准从而逐步形成体系的趋势。

2.未来物联网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将是把技术与人的行为模式充分结合,物联网将机器、人、社会的行动都互联在一起。

3.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以应用为先导,以服务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到企业及行业应用市场,再到个人家庭市场,逐步发展成熟的细分市场。

参考文献:

[1]朱洪波,朱琦,杨龙祥.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1).

[2]杨志勇.稀疏重构新算法及其在压缩射频层析成像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13.

[3]ZhiyongYang(杨志勇),KaideHuang,XuemeiGuo,GuoliWangAreal-timedevice-freelocalizationsystemusingcorrelatedRSSmeasurements[J].EURASIPJournalonWirelessCommunicationsandNetworking,2013.

[4]张云霞,物联网商业模式探讨[J].电信科学,2010,(4).

[5]侯赟慧,岳中刚,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2).

[6]张志华,邱娜婷,袁河,江苏物联网协同创新发展的现状趋势与对策建议[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3,(6).

[7]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省物联网发展规划(2013-2020年)[EB/OL].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2013.

[8]绳立成,张颖,王光辉,中国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分析及路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9]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物联网标识白皮书[M].北京: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2013.

[10]陶冶,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11]王卫宏,物联网的发展与相关产业价值链[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

[责任编辑:李小玉]

作者:杨莉萍 杨志勇 徐兰

上一篇:法学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设计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