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编精心整理了《医药产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中医药要实现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必须借助产业投资基金这一投资制度,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利用中医药产业投资基金,为中医药行业提供投资和融资服务,促进中医药产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海外大型制药公司和投资机构的投资方向分析医药产业是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产业之一。

第一篇:医药产业论文范文

中国医药产业在逆境中成长

尽管中国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其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也不容乐观。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这就需要认清自己当前存在的问题,了解自己与对手的差距,才能迎头赶上。

近年来,我国医药工业发展相当迅速。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中国医药医药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据预测,2010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将增长23%,已步入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的上升阶段。但其中一些问题不解决,将严重阻碍其发展。

中国医药产业的四大短板

医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复合产业,可中国医药产业当前主要面临四大短板。

市场控制力下降

近年来,跨国企业在华扩张步伐明显加快,销售额约占整个医药产品销售额的26%~27%,在华医药领域的投资不断扩大,包括辉瑞、葛兰素、诺华、拜耳等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均已在华投资设厂=有的还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研发中心,并把触角伸向药品批发领域。

由于外资企业在批发、分销、配送等方面的优势,其生产的药品和进口药品已占全国大城市医药药品年销售额的60%~65%,市场控制率不断增强。中国医药流通企业普遍存在销售半径短、规模小、流通成本高和经营管理不善等弊病,很容易被外资整合,预计未来几年外资的市场控制率将会进一步提高。

技术研发力不足

医药制造业作为典型的高技术产业,企业需要强大的研发投入来支撑其发展。

在专利数量方面,国内医药企业在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还存在大量的仿制的问题,目前我国医药有效专利数量少,从我国制药企业生产的品种看。98%以上为仿制药。国内的专利申请大部分为方法或用途等非基本专利申请。

反观那些在华的外资企业,自“十五”规划以来,在华申请量排在前6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日本、德国、瑞士、英国和法国。其中,美国在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遥遥领先,以每年增加100多件的数量在我国申请药品专利,在所有外国申请的总数中占1/3以上。

在化学合成药和药物制剂领域,国外申请明显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化学合成药领域,外国申请量占据了该领域总量的91%;在天然药物方面,尽管我国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但技术含量相当低,离中药现代化的要求差距很大。在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方面,我国非职务发明的申请量远远大于职务发明申请量。从而导致国内的专利申请中技术含量高的较少。

产品创新严重不足,在高端市场,几乎被外资企业占据。在生物制药上,中国只能走仿制的道路,根本无法在技术上与欧美等国家抗衡,唯一的希望寄托于中药创新。但长期以来由于中药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不足,发展结构失衡,致使中药新品种市场竞争能力不够,传统品种增长乏力,中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产业规模化不高

目前,我国的医药产业还处于相对分散的阶段。在制药工业领域,世界制药前十强的集中度为40.13%,而我国为13.5%。我国目前有4768家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但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总数的80 09%;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医药企业只占1.52%。在医药分销领域,前三强的集中度为20%,仅相当于美国和日本10年前的水平。在10年内,日本的医药商业前三强集中度从21%提升到67%,美国从31%提高到96%。在药品零售行业,我国连锁前三强的规模占零售市场的5.97%,分店数占总体的2.6%,而美国的连锁前三强的这两个比例分别为60%和40%。

贸易竞争力下降

1999-2008年,我国医药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呈下降趋势,2008年的医药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由1999年的0.34降至0.19,下降明显。自2009年3月份以来,我国对欧洲医药保健品贸易由顺差反转呈现逆差,全年逆差金额为8.64亿美元。

从分类产品看,生化药、医用辅料及植物提取物进出口增长明显。其中,生化药出口14.46亿美元,同比增长60.22%,高居出口增幅之首。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医药产品出口出现下跌走势。西药原料首当其冲,出口165.6亿美元,同比下跌4.53个百分点,位列跌幅第一。中成药进出口均出现萎缩,出口和进口同比分别下降4.23%和3.88%。

从出口目的国或地区看,美国、日本、印度、德国和韩国依次为我国前五大出口地,占我国对外出口46.6%的市场份额。其中,对美国出口62.38亿美元,同比下降0.06%。在排名前20位的国家或地区中,我国对荷兰、巴西、印尼等国家的出口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相对明显,降幅均超过6%。

从进口国家或地区看,我国医药产品的进口大部分来自于发达国家,前5位分别为美国、德国、日本、瑞士、法国。其中,美国以35.6亿美元的进口额稳坐我国对单一国别进口第一位,同比增长15.3%。我国对德国、法国和比利时的医药外贸都出现了较高逆差。

发展环境不容乐观国内市场竞争无序化

在国内,我国医药企业竞争无序化严重。从2006年开始,中国医药市场转入全面竞争的“寡头经济”,大型医药企业相继出现,但国内市场的竞争仍处于无序化状态,同时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的现象愈演愈烈。

我国制药企业的新药研发以仿制为主,只能生产通用名药物,获利微薄,产品难以打入国际市场,而且,仿制药频繁发生专利争端。目前,我国内地医药企业约97%的产品为仿制药。数据显示,2001-2010年。包括治疗溃疡、降压调脂、抗菌、抗肿瘤等35个总销售额超过800亿美元的畅销药品的专利保护集中到期,使中国制药企业面临“无药可仿”的窘境,将面临重新选择产品和行业洗牌的窘境。

跨国药企已从过去单纯以注重产业投资为主向产业投资与研发投资并重转变。在全球新一轮医药产业转移的推动下,跨国药企在华投资行动愈加频繁,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其中,阿斯利康已决定将其原料药生产基地转到中国,这标志着由外资加快进入带来的新竞争格局即将形成。

大力发展仿制药的生产模式导致企业进入门槛低,利润微薄,又面临专利争端的风险,其根本的原因是缺少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惟有突破自主研发才能解决产业无序化竞争的问题。国内部分实力较强的医药企业为了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率先走出国门,但在海外市场的发展状况还有待观察,特别是与国外先进医药企业存在差距,竞争更加激烈,生存状况仍然艰难。而目前,外资占领国内医药行业的状况愈演愈烈,从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到品牌数量逐渐渗透,从资金依赖到技术依赖,这将为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构成极大

的障碍。

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恶劣

在国际市场上受到的出口限制措施较多,如贸易救济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侵犯等,使我国医药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恶劣。

不少国家因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出于维护本国企业利益的考虑,对中国制造产品,特别是低端医药产品加以限制,对华采取贸易救济措施明显增多。

2009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行业的贸易摩擦主要是集中在国外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上,发起案件有4起,涉案产品包括一次性注射器、青霉素工业盐、葡萄糖酸钠,涉案金额1.4亿美元,涉及的国家有阿根廷、印度以及欧盟。其特点为:一是涉案产品范围由原料药扩展到医疗器械类产品。以往,我国医药类产品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的产品90%以上是西药原料药,而自2008年下半年,我国一次性注射器被巴西、乌克兰分别提起反倾销调查以来,2009年9月阿根廷又对同一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为458万美元。二是涉案的国家从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扩展。以往,医药类产品主要起诉国家是印度,从2008年开始,一些新兴市场如巴西、乌克兰和阿根廷也开始对我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三是涉案金额逐年增加。2006年以前,个案的涉案金额都不到1000万美元,2006年印度对青霉素工业盐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为9950万美元,2007年印度对头孢曲松提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为1560万美元;2009年印度对我国生产的青霉素工业盐提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达1.3亿美元,成为国际上对华医药产品反倾销涉案金额最大的案件。四是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反复提起反倾销调查,如一次性注射器在前后一年的时间内就有3个不同国家提起反倾销调查,而印度对我国青霉素工业盐也已3次提起调查。

我国医药出口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基本有技术法规和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规定。鉴于以美日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苛刻的技术标准、多样的技术法规和繁杂的合格评定程序,我国的医药产品往往难以符合其要求,无法进入其市场。此外,发达国家还经常对药品的技术法规和标准等进行修订和补充,我国医药企业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出口就会受阻。有些技术标准虽然不对医药产品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由于国外制定的技术标准相对较高,我国的医药企业为达到其标准就必须进行较大的没备和人力的投入,并支付昂贵的认证、注册、评审等费用,在客观上增加了医药产品成本,从而削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了跟踪最新的技术标准,部分医药企业还需要不断地追加投入,这些都使得医药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降低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减少所获得的经济效益。

目前,世界很多国家都颁布了反垄断法,旨在调整限制竞争的行为,实行保护竞争和反对垄断的经济政策。美国对华维生素c反垄断是我国医药产品在海外遭遇的第一起反垄断调查案件。维生素c产品在我国医药出口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历年来都是我国在医药出口额最高、创汇贡献最大的产品,也是目前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品。本案在美国结束后,欧盟国家对相同企业提起了在欧盟法下的反垄断诉讼。这个案件对涉案企业的打击非常严重,几乎改变了世界维生素生产行业的格局。

政策助推产业升级

针对目前国内现有的医药产业发展的环境,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批针对医药产业的政策。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的公布,可谓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将对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政府主导下的投入增加为做大做实医药行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并间接带动个人和社会医疗卫生支出,医药市场将得以扩张,有助于振兴行业发展。此外,创新能力是医药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源,而这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因此政府投入的增加将切实保障医药行业的创新能力,提升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是新医改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将以杠杆效应拉动医药消费需求的增加,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遇。

新医改方案中关于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的内容一直备受医药企业的关注,对基本药物配送和供应的内容进行了彻底的改动,推翻了统购统销的思路,改为将基本药物供应回归市场化,并将招标采购权下放到各省,将基本药物采购与各省药品挂网采购接轨。

药品定价制度历来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难点和热点。《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定价的思路和范围,并在新药、专利药以及仿制药的定价机制上做出了新规定,有利于规范医药行业的价格监管。《意见》提出,“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定价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对仿制药品实行后上市价格从低定价制度,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此外,严格控制药品流通环节差价率也是政府监管的重点。

促进和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建立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医药产业自主创新,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中医药行业的促进和扶持政策将扩大中医药的市场份额,对优质中药企业是重大利好。2009年2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实施《中药品种保护指导原则》(下称《原则》),对中药行业的影响较大。

《原则》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增加了现场核查的内容,完善申报资料内容,提高中药延长保护期门槛,进一步明确同品种保护的要求。此次调整的内容都是中药品种保护申请评审中的重要环节,意味着今后中药品种申请保护尤其是即将到保护期的品种申请延长保护将受到严格的控制。

事实上,中药低水平生产和产品质量问题既是新形势下中药保护存在问题的根源,也是中药品种保护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中药保护品种存在至少7年的保护期,期满还可以通过简单改造而得到续保,这使得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更愿意简单改进成熟技术而不去创新。从这个角度来看,原有的中药品种保护的行政保护方式反而抑制了中药创新。《原则》的实施对中药创新是一种鼓励和支持,具体体现在初次申请保护和同品种申请保护尤其是申请延长保护期的中药品种门槛的提高上,这也是国家对中药品种进行保护的初衷。

据《货物出口许可证管理办法》和《2009年出口许可证管理货物目录》,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公告《2009年出口许可证管理货物分级发证目录》(下称《目录》)。《目录》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青霉素工业盐、维生素c、柠檬酸三大原料药出口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

体现了我国对原料药出口产能控制力度的加大。此次涉及的产品具有非常相似的特性:均为高污染的大规模生产品种,主要面向出口,经历过长期的价格战。作为高污染行业,医药企业将廉价的原料药出口到国外,却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与此同时,长期的价格战也对我国原料药产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在创新不足的前提下,原料药企业只能通过不断扩大产能,大打价格战来维持利润,使得过去十年间这三类产品的价格出现了雪崩式的下滑。因此,在国际市场需求劲减的情况下选择加强对原料药的出口控制,可以避免新一轮的价格战,由此减少竞争所导致的贸易摩擦,稳定我国原料药出口市场。

在国内的政策制定上,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医药企业来说,都是有利的,可以进一步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升医药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对于一些规模小的医药企业,将极大地增加企业运营成本,而有些成本是这些小医药企业所不能承受的,这将进一步导致医药行业内出现优胜劣汰的新的格局。

作者:刘欣欣 路 漫

第二篇:建立中医药产业投资基金 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产业化发展

中医药要实现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必须借助产业投资基金这一投资制度,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利用中医药产业投资基金,为中医药行业提供投资和融资服务,促进中医药产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海外大型制药公司和投资机构的投资方向分析

医药产业是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产业之一。我国国民的医疗健康支出已成为继食品支出、教育支出之后的第三大消费支出,但医疗健康产业总体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却仍然很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给了投资者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目前很多投资者看好医药行业的主要原因。同时,中国的医药企业本身也对资本有着较强的需求。

国外投资巨头早已盯住了中国医疗领域的发展机会,中国投资机构也开始跃跃欲试。目前一些投资者比如风投公司早已在中国医疗市场布局,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业都存在投资机会。另外,医疗保险和医疗IT是目前值得关注的领域。

2008年末,GE医疗集团宣布与山东的新华医疗共同出资成立公司,新公司的主要任务是开发普及型医疗科技产品,重点开拓基础医疗市场。之后,GE还宣布将加大中国农村基础医疗市场的投资规模。此前,飞利浦、西门子等企业也有类似计划。

在医疗服务领域,国外风投也频频涉足。作为中国健康医疗界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风险投资,爱康国宾公司在2007年底获得华登国际、美国中经合集团等6家全球知名投资机构的战略投资,共计2500万美元。2008年,佳美口腔医院连锁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日前获得英国马丁可利投资管理公司(Martin Currie investment Management Limited)和美国海纳亚洲创投基金(SIG)联合投资1000万美元。

那么,资本市场对于中国医药产业链条的哪个环节最感兴趣呢?生物医药领域历来是资本青睐的对象,而对于化学新药的研发,投资基金保持着比较谨慎的态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整个产业结构不健全、不完整。而对于原来一直被忽视的药品营销环节,投资基金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几家主营在医院终端安装显示屏以帮助制药企业进行营销的公司的融资活动都进行得非常顺利。而医疗器械领域无论是在资金需求还是在投资周期上,都比制药领域更符合投资运作特点。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较快,已从单纯的诊断、治疗、化验,向诊断、治疗、分析、康复等多方面转化。对于资本介入的方向,兰馨亚洲投资集团投资总监杨瑞荣认为,一是家用医疗产品行业有很大的潜力。这是因为患者到医院做一个检测经常需要很长的时间,在家里做又快又省钱。第二是进口产品替代。中国的医疗器械和医疗产品,尤其是大型的医疗器械产品,过去基本上是像GE、西门子这样的公司占市场的绝大部分。现在,一些国内企业开始抢占这个市场的份额。

相比之下,我国虽然有数千家制药企业,且不少企业每年也有研发投资,也有对外投资部,但其投资水平还难以与国外那种大规模、专业的企业创投行为相提并论。如果本土的制药企业能够认真学习跨国企业的经验,除了投资自身的研发项目外,还注意逐步建立起项目投资和股权投资队伍,在有条件的时候,对国内外中小企业和创新项目进行投资,这无疑将有力地促进本土制药企业的快速发展。

中医药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方向

海外大型制药公司和投资机构的投资方向对于中医药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和投资方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礼来亚洲风投主要针对生物科学领域、医疗器械和诊断、医疗服务领域的中小企业。除礼来以外,辉瑞、诺华等不少跨国制药企业也纷纷加入在中国医药领域进行风险投资的行列。毫无疑问,风险投资将对中国医药产业的格局演变、企业生存和竞争态势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现状,投资基金的主要投资方向在如下几个方面:

——投资构建以中医药医疗为基础,以现代医疗健康服务为支撑的健康产业体系。

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我国将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充实和调整中医诊疗项目,合理调整中医技术劳务价格。逐步完善更加符合中医药、民族医药实际情况的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在政府对公共卫生专项投入中,增加中医专项补助经费。在制定重大疾病防治规划时,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合理增加中医药防治项目份额。

按照该规划,实施完成后地市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10个以上中医临床科室的由2005年的12%上升到65%,设有针灸科的由2005年的37%上升到90%,设有推拿科的由2005年的19%上升到75%,中药收入占药品收入达到50%以上的由2005年的23%上升到80%。中医药在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的作用也将更加显著。3年内,我国将基本形成以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龙头,地市级以上中医医院为骨干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中医医院年诊疗人次预计由2005年的2.34亿人次上升到3.4亿人次。

一投资建设依托药品分销、物流配送与连锁零售药店相结合的营销网络。医疗服务服务的发展必将带动分销和物流业的发展,投资建设药品分销、物流配送与连锁药店相结合的营销网络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投资中医药医疗器械及医疗器械包装用品。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中医药医疗器械将具有极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时,医疗器械包装用品属于一个很细分的行业,之前在行业分类时经常被归到医疗器械或是印刷包装一栏,但从2005年开始,非典的蔓延以及一系列由于感染引起的医疗事故,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到灭菌包装方式。目前国内部分医疗机构对于医疗器械包装仍缺乏必要的重视,有些机构还处于30~50年前的医疗器械包装水平,而美国的消费量已达到了我国的5~6倍。

——投资开发中医药新品种。投资开发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大病种的中医药新品种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收购、重组中医药企业。实施产业收购、重组、并购,实现产权置换也是中医药产业投资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者:黄建银

第三篇:大健康产业与中医药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摘要:大健康产业与中医药产业之间的互动耦合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其耦合过程促进了两个产业平衡协调发展。文章在分析大健康产业与医药产业互动耦合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耦合评价模型和耦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定量分析我国 2010-2018年两个产业耦合发展。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健康产业和医药产业在研究期内发展速度较快,呈显著的耦合发展关系,但存在大健康产业发展滞后现象。

关键字:大健康产业;中医药产业;耦合发展

引言

产业间的互动耦合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实现产业间的联动效应。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预言大健康产业是继网络革命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1]。政策支持、人口老龄化、健康观念转变和经济发展等因素推动我国大健康产业实现井喷式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健康产业发展,陆续出台《“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等指导性文件。此外十九大将“健康中国”纳入国家发展基本战略,标志着健康中国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大健康与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产业具有内在逻辑关系,中医药产业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大健康的整体性、系统性、主体性、治未病等特点正是中医药的重要特征,中医药独特的生命观、生活观、养生观与大健康理念高度契合。因此实现大健康产业与中医药产业协调发展的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

近年来,我国学者高度重视大健康产业与中医药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文献梳理发现相关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研究成果较少,研究内容多以定性方式阐述大健康产业与医药产业发展之间的促进作用,未深入探讨其耦合机理。从全国视域分析,学者们认为医药是大健康产业的重要资源,我国中医治未病理念符合大健康市场需求,大健康概念的普及必将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带来诸多机遇[2]。此外, 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融入大健康产业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在大健康产业体系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3]。从省际角度分析,各个省份,尤其是中医药大省,甘肃、广西、湖北、贵州等重视中医药产业在大健康浪潮中的积极发展,助力省际经济发展。赵立春(2019)等从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壮瑶医药理论体系、独特的养生文化、中医药研究教育和地域优势等五方面分析广西发展中医药产业对于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4]。罗景虹认为中医药文化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灵魂,湖北黄冈依靠《本草纲目》文化基础,提出以中医药文化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5]。综上所述,大健康产业与中医药产业关系研究成果较少,缺乏定量分析。鉴于此,本文在探究大健康产业与中医药产业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大健康产业与中医药产业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定量测度大健康产业与中医药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提出两者协调发展的建议。

1、大健康产业与中医药产业耦合机理分析

大健康产业与中医药产业是在市场需求、企业推动和政府引导等驱动力下耦合发展,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融合过程,促进产业资本集聚和增值效应。

中医药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中医理论,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医药体系[5]。一方面,中国医药是世界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保健、疾病治疗等发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世界医疗事业做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中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对于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人体生命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中医药全面融入大健康产业发展,拓展了大健康产业链。在健康医药产业发展方面,中草药品种、中医民房、验方等是大健康医药的重要资源;在健康医疗产业方面,中医药服务基层社区;在健康养老产业方面,民族医药的独特资源丰富养老、康复、老年产品;在健康旅游产业方面,依托中医药旅游资源,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中医药美容美体旅游等高端度假旅游,融合中医药和温泉健康养生文化,打造温泉保健疗养品牌;在健康药食材方面,产业化生产以药食两用中药材健康类产品。因此,中医药不仅是世界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全面融入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大健康产业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大健康是指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人类疾病谱改变和人类社会需求提出的一种健康管理理念。一方面大健康理念带动健康需求,从需求方面带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在大健康理念普及之前,传统的医药产业集中于疾病治疗,随着大健康理念的传播,传统医疗产业发展模式从单一救治转向“防——治——养”一体化模式,而中医药独特的生命观、生活观、养生观与大健康理念高度契合,因此,大健康产业带来的绿色消费,天然消费理念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需求。另一方面,大健康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明显。大健康产业不仅带动养生、养老、旅游产业发展,而且对中医药产业发挥着重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大健康产业拓展了中医药产业范围,主要表现在产业要素方面,为中医药产业提供技术要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迅速发展,大健康产业背景下的智慧科技推動养老服务智慧发展,“大时代+健康”、“大数据+健康”应运而生。“互联网+中医药”的智慧问诊模式,推进中医药服务的全面升级,促使中医药服务内容不断丰富,中医药产业链不断延伸,提高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2、研究模型与指标体系构建

耦合评价模型

耦合分析在物理学中用于描述多个电路元件输入输出能量相互传输、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现象,引入社会经济领域后,描述系统或要素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程度。本文中大健康产业和中医药产业两个系统耦合度的大小反映了两者之间耦合发展程度。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可定量化分析大健康产业与中医药产业协调发展的程度,因此构建耦合度评价模型如下:

构建综合、全面的指标体系是评价大健康产业与中医药产业耦合协调度的基础,指标的选取应充分考虑系统之间的互相协调机理,影响因素,系统反映两大产业系统的耦合协调特征。依据前述大健康产业与中医药产业耦合机理分析,参考相关文献,同时考虑指标的简明性、代表性、可获取性等原则,构建大健康产业与中医药产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3、大健康产业与中医药产业耦合发展分析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到 2010 年到 2018 年我国大健康产业与中医药产业的综合水平指数、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如表 3 所示。

3.1 大健康产业与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从表 3 第二列和第三列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大健康产业与医药产业综合发展指数均保持逐年上升态势。从大健康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来看,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低速发展阶段、中速发展阶段和高速发展阶段。

(1)低速发展阶段。2010 年至 2012 年,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指数仅为0.0153、0.137、0.252,综合评价值偏低,表现出大健康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究其原因,2010 年至 2012 年这一时期大健康概念还未出现,传统的健康产业主要涉及药品和医疗器械制造、医疗服务、保健产业等,虽然对健康产业的界定中提出了预防保健的概念,但健康行业的主要内涵依然为罹患疾病的病人提供产品和服务,因此这一阶段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2)中速发展阶段。2013 年至 2015 年,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指数分别为0.394、0.551、0.667,综合评价值较高,表现出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中速发展阶段。究其原因,第一,大健康产业发展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2013 年 8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10 月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这一系列产业政策表现出国家对于大健康产业的重视,有力地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第二,健康观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健康观念逐渐转变,健康需求从医疗治病转变为关心预防养生及整体健康管理,带动我国健康产业从单一的医疗产业向多元化产业结构延伸,为养生、养老、旅游、保健、体育等相关产业带来机遇。

(3) 高速发展阶段。2016 年至今,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指数迅速增长, 综合评价值高,表明我国大健康产业进入高速全面发展时期。究其原因,第一, 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健康中国”的概念,2016 年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将进一步将“健康中国”升级为国家战略,此后国家和各级政府相继发布了一系列大健康产业相关政策,切实助力大健康产业长足发展。第二,人口变化。中国人口基数放大,市场空间广阔。自 2015 年起人口总量持续增加,截止 2019 年末,我國人口总量达到 14 亿人; 人口结构方面,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老年人口的健康医疗市场进一步扩大。随着农村人口市民化的推进和中小城市落户限制的取消,2019 年城镇人口比重超过 60%,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率的提高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开拓了市场空间。第三,信息化技术发展。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医药产业、养老产业和旅游产业等融合,实现传统相关产业的资源整合,挖掘产业潜力,产生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符合现代消费需求,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注入活力。第四,经济结构优化。自 2014 年起,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迫在眉睫。因此我国提出了发展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等实体经济,大健康产业作为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有利于消费升级和民生建设,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2010 年医药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指数为 0.048,2018 年增长至 0.947,增长了18.7 倍。2010 年到 2018 年间,医药行业市场规模从 11848 万元增长到 2018 年的 33775 万元,并且医疗行业规模由 2133 万元增长至 6865 万元,医药行业和医疗行业规模的大幅度增长为医药产业体系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2 大健康产业与医药产业的耦合协调度评价

从 2010-2018 年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总体分布来看,大健康产业与医药产业的耦合度在 0.86639-1.0000 之间,其均值为 0.8864,表明我国大健康产业和医药产业互动发展耦合性良好,要素之间互动强劲。2010-2018 年之间,大健康产业与医药产业耦合协调度的发展在 0.12301-0.97678 之间,其均值为 0.65413,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其中 2010-2012 年为失调阶段,该阶段大健康产业与医药产业发展影响程度低且协同度较弱,两个产业促进作用不强;随着 2013 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健康需求的释放,大健康产业和医药产业综合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两个产业在疾病治疗、中医药发展、保健预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耦合发展,产业间的互动耦合也进入协调阶段,2013-2018 年协调程度越来越高,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逐步增强。

4 结论

本文基于耦合协调发展理论,在分析大健康产业与中医药产业互动耦合发展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模型对 2010-2018 年大健康产业与医药产业耦合发展的时序变化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

(1)我国大健康产业与中医药产业在研究期内发展较快。大健康产业和医药产业综合评价值在九年间大幅度增长,分别从 0.0153、0.04751 增加到0.95789、0.94675,反映两个产业之间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并能显著提高其综合效益。2010-2017 年医药产业综合评价值均大于大健康产业综合评价值,表明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滞后于医药产业。由此可见,要实现大健康产业背景下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必须以促进大健康产业和医药产业协调发展为基础。

(2)大健康产业与中医药产业存在显著的耦合发展关系。大健康产业与中医药产业的耦合度均值为 0.8864,表明两个系统互动强劲,处于高度耦合,有序促进的状态。

(3)大健康产业与中医药产业耦合协调度水平呈持续增加且变化幅度较大,从 2010 年的 0.12301 增长到 2018 年的 0.97678,协调等级从失调阶段提升为协调阶段,其中 2013 年为协调度的分界点。

参考文献:

[1]吴曙霞, 刘伟, 李玉霞,等. 关于我国健康产业的概念内涵与发展前景的思考[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5(5):390-392.

[2]大健康概念普及为我国中医药产业带来机遇[J].中国数字医学,2018,13(10):114.

[3]马勤閣, 魏荣锐. 新时代下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模式探析[J]. 科技广场,2018(01):37-42.

[4]赵立春,钟余特,唐农,于今.广西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国际创新合作思路探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3):7-10.

[5]本刊讯.锤炼“李时珍”品牌 推进黄冈大健康发展——《中国药物经济学》杂志社罗景虹社长畅谈大健康产业发展[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9,14(12):2.

[6]刘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全文[J]. 中医临床研究(36):12-14.

[7]何秋洁, 杨晓维. 大健康产业与养老服务的耦合协调度分析[J]. 软科学, 2019(10):45-49.

[8]中国大健康产业:属性、范围与规模测算[J].张车伟,赵文,程杰. 中国人口科学. 2018(05).

[9]龚艳, 郭峥嵘. 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协调发展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旅游学刊, 2017(3):74-84.

作者:姜屯华 李妍

上一篇:分类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进程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