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视野下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对策

2022-09-10

一、当前大学生规则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市场经济发展对大学生规则意识形成带来的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来巨大的贡献,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因素, 影响着参与市场经济的每一个人。据报道, 目前部分高校出现有偿“代课替课”现象, 说明市场经济规则已经渗透进我们的课堂, 内化为大学生的一种错误规则意识。

虽然目前并未有高校对学生的此类情形进行明确的规定。但如果就代他人上课学生行为和被“替课代课”学生的行为上做区分的话, 被“替课代课”学生的行为可以视为旷课, 旷课行为是违反校纪校规行为, 可以进行纪律处分。但是针对代他人上课学生的行为该如何认定, 是需要我们进行思考的。将该种行为认定为不道德行为?还是扰乱教学秩序的行为?

(二) 校园不良风气及校园周边社会商业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群体, 是青年知识分子群体, 他们对规则的认识有一定的认识, 有一定的规则意识, 但不可否认, 他们的生活阅历尚浅。比如说, 部分大学生为了应付期末考试, 从一些学长学姐那里学“经验”, 缩印小抄齐上阵, 冒着作弊被抓的危险, 对因作弊要违反校纪校规可能承担的责任放置脑后。也就是说他们心中有规则意识, 但是有规则意识并不等于会尊重遵守规则。尊重遵守规则这种行为往往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功利性因素或者环境因素, 规则和规则意识中使用假的证书、成绩单是不符合规则的, 但为了找工作, 制作假证书、假成绩单, 而学校周边就存在制假售价的场所。归根结底, 这些现象一方面与高校校园内的不良风气有关, 另一方面也与高校周围的社会商业环境有关。

(三) 部分教师规则意识淡薄无法起到表率作用

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 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 教书育人意识淡薄、言行不够规范, 不能为人师表, 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 无规则意识。教师有教师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在尊重遵守规则上,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

所谓“学高为师, 行为世范”, 对大学生规则意识一种以身作则的引导, 如果教师在思想和行为上不尊重规则, 学生就会跟风模仿, 甚至觉得遵守或者不遵守规则都无所谓。比如, 据新华社报道, 2016年12月, 四川宜宾某高校教师被学生举报, 凡购买其编写教材的同学, 期末考试可以加分, 引发众多同学不满。[1]虽然“卖书加分”教师已被问责, 但其错误的言行却可能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教师的职业身份决定了自己的言行必须符合法律、道德、课堂规则、职业行为规范等, 否则其对大学生的引导将是错误的引导, 不利于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和对规则的尊重。

二、治理视野下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对策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 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 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 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根据治理理论, 从学校、政府、社会、家庭等利益攸关方在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 共同参与, 提高当前大学生的规则意识。

(一) 引导学生自我监督, 加强学生组织建设

从治理的角度看, 规则是大学治理的前提, 在大学内, 从和谐校园秩序的构建来说, 无论是对国家法律的尊重, 还是校纪校规等规章制度的遵守, 都不是个体的意志, 而是全体师生共同治理的结果。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教育部令第41号) 第五条指出, 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与以往的“三自”1相比, 增加了“自我监督”一词。“自我监督是指行为者个人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动机和行为, 使之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规范, 实现预期的道德目标。”[2]哈耶克认为, 人不仅是一种追求目的的动物, 而且在很大程度也是一种遵循规则的动物。大学生是参与大学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 一方面, 无论是在对违纪情况下纪律处分的轻重程度, 还是获得奖励、荣誉等的满足条件, 对大学生活中奖惩规则的认识理解、规则运作、救济途径等, 他们都参与其中, 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过程中对自身行为进行评价, 调适自己在大学里面言行和行为规范, 形成稳定和谐的校园秩序。另一方面, 在大学里, 除了班级这个组织外, 学生组织众多, 除了各类学生社团, 还有学生会、自律委员会、读书会等学生组织。“任何组织的成员要想自由而和平地共处, 他们就需要确立规则, 并按照这些规则进行治理。”[3]229所以, 班级有班规, 社团、学生会等也有自己的章程。学生组织在各类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让大学生获得自律性的锻炼, 提升了他们对规则的感知, 对养成尊重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具有重要帮助。

(二) 完善学校规章制度, 加强大学生对规则认知和学习

治理制度的核心是基础是正式的规则体系。对于整个社会来说, 需要一个共同的行为规则, 这样才能有序地运转, 这个共同的行为准则就是法律。对于学校来说, 校纪校规就是另外一部“法律”, 任何违反规则的人都要受到惩罚。“要形成有效运作的社会, 规则必须能行之有效地解决问题, 并且为规则的适用人群所遵循。”[3]245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离不开“规则”材料的学习和运用, 而“规则”材料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非常重要, 规则的认知和学习, 需要有规范科学的“规则”制度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

为此, 一方面, 高校应根据时代的发展, 随时关注大学生群体对规则认识的动态发展, 特别是他们对规则认识方面的异常动态, 要是及时搜集并进行研究, 不断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 实时纠正他们错误的规则意识, 消除在大学校园中因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另一方面, 高校要加大在法律法规、校纪校规方面的培训, 特别在国家法律法规或者学校规章制度修订后及时组织学习, 并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

(三) 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素质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 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 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 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4]高校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素质直接关系这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教育部41号令) 指出, 高校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规则意识的主要内容,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高校校园治理的重要内容, 建设师德高尚, 业务精湛的高校教师队伍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在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上, 高校教师首先要做到尊重规则、遵守规则, 以自身的行动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师生共同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秩序。

(四) 学校、政府、社会、家庭通力合作, 共同形成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有利环境

1. 高校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校风铸就一所大学的精神, 学风则孕育人才培养质量

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是高校师生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 是大学生规则意识培养和高校治校育人的有效手段, 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加强校内育人环境的治理, 引导全校师生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 一方面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培养和引导, 注意对高年级群体中存在问题的学生的教育管理, 加强惩戒制度, 特别是那些对良好校风学分形成起负面引导的群体, 另一方面,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规则知识输送人,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素质。总之, 校内环境, 对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巨大而长效的, 而校风学风是高校最大的校内环境。

2. 政府应大力整治校园周边商业环境, 为大学生创造认识社会的良好“窗口”

高校在对大学生规则学习、规则意识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校园周边的不法商户的违法行为给高校规则意识培养带来相反的效果, 校园周边是大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窗口, 校园周边涉生商业行为的导向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规则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 也是他们今后走上社会在价值观认识上重要评判。大力整治校园周边商业环境, 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3. 社会大环境是一面镜子, 社会成员尊重规则的行为对大学生正确规则意识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导

社会是一所没有教师和书本大学, 每个人都在其中。无论是在网络生活还是在现实社会环境中, 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大学生, 他们可以从他人的行为判断其是否尊重规则、遵守规则, 这是一部无言的教科书, 影响着他们对规则的认识和判断。以遵守交通规则为例, 一些行人为了节省时间或者抄近路, 闯红灯或者翻越栅栏, 无视交通规则, 置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于不顾。社会个体在大庭广众之下频繁地破坏规则, 给即将走进社会的大学生群体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树立极坏的榜样。当然现实生活中, 公交车或者地铁上主动为老弱病残孕让座、食堂打饭时依次排队等都是规则意识的良好表现。无论是法律上的要求, 还是道德伦理上的义务, 这些行为对大学生正确规则意识的形成起着积极的影响。社会大环境是一面镜子, 社会成员对规则的尊重程度在一定程度了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规则的认知和遵守。

4. 家是大学生心灵的港湾,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认识规则、尊重规则和遵守规则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大学生除了在学校里接受知识的学习, 还会接受规则教育的认识和引导, 在家庭中, 若大学生自己在校期间所接受的规则教育和引导与家庭中亲属的行为是保持一致的, 这就会坚定他们对学校所受规则教育的尊重, 并在日后的行为中遵守规则。反之亦反。比如一高校教师“遇到的大学生家长, 面对孩子不太满意的分数, 好些的会劝老师‘放学生一马’, 不要在成绩上‘为难’学生;厉害的则会‘在学校里闹’, 称老师是‘学生发展的绊脚石’, 要耽误孩子的一生。”[5]如此看来, 家庭教育在大学生规则意识中起着春风化雨的作用, 是规则意识生根发芽的重要力量。家庭是大学生规则意识形成的重要场所, 大学生正确规则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

摘要:本文从当前大学生规则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 根据治理理论, 从学校、政府、社会、家庭等利益攸关方在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 强调只有共同参与, 才能有效提高当前大学生尊重规则和遵守规则的意识。

关键词:治理,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对策

参考文献

[1] 四川:“卖书加分”高校教师受处分[OL/E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16-12/22/content_5151580.htm.

[2] 徐少锦, 温克勤主编.伦理百科辞典[D].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409.

[3] 毛寿龙, 冯兴元主编.规则与治理:理论、现实与政策选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12.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1-20[N].北京:光明日报, 2018-2-1 (01) .

[5] 叶雨婷.一位海归“青椒”的困惑[N].北京:中国青年报, 2016-11-28 (09) .

上一篇:某深基坑支护结构工程中土钉支护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下一篇:化工厂地下水管裂漏快速永久性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