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培养信息素养视野下中小学生的学习观

2023-01-07

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 学生的信息素养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广泛重视, 也逐渐加入中小学的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之中, 信息素养的获得也逐渐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从探讨如何培养信息素养视野下中小学生的学习观这一视角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一个比较明晰的理论和实践构架。

1 信息素养所倡导的学习观

信息素养是一个较新的概念,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充实, 外延日渐扩大, 对信息素养能力的评价也就变得复杂了。作为一个信息素养水平较好的学生, 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分析和理解信息内容的能力-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利用信息的能力-融入信息社会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 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培养信息素养所倡导的学习观则成为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信息素养所倡导的学习观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学习的主体观

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 是学会合作、竞争、实践、创新的主体。信息素养所倡导的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和创造性。

所谓自主性, 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教育者所施加的教育影响, 而是主动地、积极地去选择、去接受, 同时还根据自身的认知需要来主动地获得学习资源。信息素养实质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 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这种能力使学习者能够从事独立的、自我引导的学习, 并学会批判地利用信息, 增强学生学习迁移的能力, 从而使得学习者在其他领域的学习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地位更加突出。

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活动中还突出地表现为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现代主体教育的一个重要追求, 也是信息素养的重要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的实践中, 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一方面, 信息资源的丰富增加了学习者选择的自由, 从而增加了学习者的独立自主性;另一方面, 信息资源的丰富所导致的冗余信息的增加, 将使学习者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选择困难, 学习者徒劳无功的风险也不断地随之加大。在这种情况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习者用批判的眼光、用反思的思维进行学习, 能够对所接触的信息资源根据特定的任务进行合乎目的的鉴别、取舍和综合, 能够利用信息解决问题, 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1.2 学习的方法观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队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和知识,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队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 处理信息的能力, 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提高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个性发展。”由此可见,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的学生要了解的是方法和过程。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的培养目标,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呢?信息素养教育主张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积极的、建构的、目标指引的, 具有诊断性、批判性和合作性, 而不应该是被动的、知识再现性的、填鸭式的。教学设计核心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 以“教”为中介, 以“学”为中心, 提倡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主动性, 从周围环境自主获取信息, 并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它不但使学生具备获取、利用和交流信息的技能, 为学习提供“原料”, 而且还使学生增强了批判和反省意识, 重新认识“教”“学”中的师生角色, 以及自己在其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可以说, 信息素养就像“催化剂”一样, 促使传统的“授受式学习”不断转化为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

2 信息素养视野下的中小学生学习观的培养

对于如何培养信息素养视野下的中小学生的学习观, 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等的共同努力, 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1) 学校要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学校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资源建设, 搭建实用的信息技术教育平台, 营造开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校要完善阅览室、图书室、实验室等基础设施条件, 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要根据学生技能知识和理解力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努力创造多媒体和网络化的教学环境。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信息教育平台可以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有力的支持。构建信息技术教育平台,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协作的空间, 是信息技术融合于教育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控制, 达到信息过滤、资源共享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管理和协作技能, 从而提高信息素养。此平台首先应是一个交互式的平台, 使师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留言板、论坛等互相交流。这样有利于形成协作式、交互式、合作式和探究式的学习氛围。在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认知工具求知, 学会发现问题, 学会探求知识, 学会构建知识。其次, 此平台必须建立一定容量的教学资源库和用户信息库。对师生开放的教学资源库既可以方便师生的查阅, 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 又有利于锻炼学习者查询信息、获取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完善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建立可以及时更新的用户信息库, 对用户信息的统计有助于了解系统的使用情况, 从而及时地调整和更新信息。再次, 要使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教育平台的建立和维护之中, 要和教学课程相结合建立作业专区、讨论专区、资源共享区等并要求学习者参与其中的维护和管理。这样既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又可以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 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应当注意的是:当建立起此平台以后, 必须切实的利用起来, 教师和学生必须突破传统的教与学的思维, 要习惯于利用信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不能因循守旧, 使其成为聋子的耳朵。

此外, 学校还要注重净化校园信息环境,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强化学生信息道德观念,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网路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 给青少年日常生活增添了缤纷色彩;同时, 它的负面效应则是泥沙俱下。诸如禁毁小说、色情文学和种种低级趣味的作品等等毫无阻挡地粉墨登场, 致使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受到极大冲击。面对网络中的种种不良行为和现象, 学校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宣传,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利用防火墙和杀毒软件, 通过网上监控、过滤、屏蔽等措施米堵扼“网毒”和垃圾信息。

(2) 教师要增强职业技能训练, 加强自身信息素养的培养,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以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 教师要在“德、才、学”三个方面形成的文化品格, 以完善的人格来影响学生。“德”即师德。这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需要, 是实施科教兴国宏伟战略目标的需要, 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特别是中小学的教育, 需要教师奉献更多的爱心、耐心和恒心, 对师德的要求更高一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始终扮演着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 在学生面前是师长, 在教师面前是同事或下属。教师应该始终把自己的重心放在教学上, 放在关爱学生上。既要尊重、信任、理解学生, 又要严格要求学生、管理学生。树立献身教育, 爱岗敬业的师德风范,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引者和引路人。“才”即才能, 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一口普通话, 一手好板书, 一副好口才, 一笔好文章, 一套好方法”。“学”即学问, 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 而且要精通现代教育理论, 要不断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 学生便会产生仰慕之情, 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这种现象就是教师的人格效应。因此, 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以达到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 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其次, 教师要加强信息素养的培养, 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需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 如使用软件和Internet资源来备课, 自己能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并根据教学需要应用于教学任务。在课堂实践中, 教师应注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同时, 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即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 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成就感。要想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氛围, 首先要求教师搞好课堂设计, 尽量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了解这些抽象知识的动态。此外, 教师还要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 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 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作用。教师要注重课内课外教育想结合, 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如何分析问题, 如何根据问题的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的时间是短暂的, 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的机会, 结合教学,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以对课堂进行延伸, 让学生创造并创新出好的作品。另外, 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 即以信息技术方法, 例如使用多媒体, 使用因特网学习其他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 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 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的不足, 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既有利于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 也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素养越来越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的重要考量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信息素养所倡导的学习观以及对如何培养信息素养所倡导的学习观做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素养,学习观,教师,中小学生,学校

参考文献

[1] 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3] 张亚莉.信息素养视野下的学习观[J].广东药学学院学报, 2005 (6) .

[4] 张龙革, 等.试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及自我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7 (6) .

[5] 刘茂香.浅谈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6 (1) .

上一篇: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危险因素探讨及护理干预对策下一篇:大数据环境下的科技查新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