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的培育

2023-02-07

当前, 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促使我国社会生活在时、空两个维度发生了快速且巨大的变化, 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公共来往越来越频繁, 公共空间不断拓展, 公共利益诉求不断增长。这种时代的快速发展, 急需人们公共意识的同步提升。因此, 培育当代社会公民公共意识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公共意识的内涵

所谓大学生公共意识是指大学生在公共领域中关心公共事物, 改善公共生活, 建构公共秩序, 塑造以民众利益和社会需求为依归的伦理规范、政治价值和社会制度的深层意识, 是大学生对公共领域内规范、准则、伦理等的主观认可和客观遵守。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是当代最富有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社会群体, 身心处于发展的特殊阶段, 可以说是当代社会公民公共意识培育的主体部分。大学生公民意识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认识: (1) 民主意识。民主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趋势和追求的目标, 民主化孕育于公共生活, 同时又有助于推进公共生活的发展。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 其民主意识的发展至关重要。 (2) 自由平等意识。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 但同时又作为一个社会人而存在, 个人自由不是绝对的, 而是与他人、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的, 没有绝对的自由, 个体自由要受到他人、社会因素的制约。同时, 尽管不同背景下的公民个体在教育、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存在大小不一的差异, 但是个体之间的身份是平等的, 也要求必须营造平等的机会和竞争环境。 (3) 社会责任和公共美德意识。社会和谐是公共意识的最终追求和目的, 这需要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性和自觉性,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公民的参与和支持。

二、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发展现状

公共规范意识、公共利益意识、公共环境意识、公共参与意识, 构筑了现代公共意识的底座。因此, 针对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的发展现状, 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公共规范意识。规则意识, 首先是指对各种社会、学校等的规范的认识, 其次是遵守规范的愿望和习惯, 最高层次是遵守规则成为人们的一种内在需要, 成为人的一种内在素质, 即孔子所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需要从小培养, 也需要不断进步。对于处于身心发展特殊阶段的大学生来说, 血气方刚, 容易意气用事, 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制力, 强化规范意识。 (2) 公共利益意识。当代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方面参与度较高, 但是主动性和自发性相对较差。同时当代大学生无疑更具个性, 容易存在过度张扬自我的情况, 难以很好地认识和处理“公益”与“私益”的关系, 甚至对公共空间和公共利益熟视无睹。 (3) 公共环境意识。当代大学生能够自发关注全球化社会问题, 尤其是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 虽然关注度高, 但是相比之下参与度却不强, 认知和行为存在偏差和脱节的现象。 (4) 公共参与意识。网络是当前大学生公共参与的重要平台和手段, 大学生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对公共事件积极发声, 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仍显得理性不足, 缺乏公共理性的角度和视野。虽然当前出现的各种大学生公共意识缺乏的现象是由教育、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原因综合造成的, 与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不无关联。大学生公共意识的培育是来自于社会需要和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双重要求, 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的培育方法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 其肩负的历史使命, 决定了大学生公共意识培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尽管公共意识的培育是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个体自身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是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国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在公共意识培育方面, 国内学校很少有开设与之很相关的课程, 更缺乏将公共意识的培育贯穿始终的措施。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是摆在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公共意识, 首先会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主流价值体系, 是指引大学生公共意识培育的核心指南。而大学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就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使命。一方面, 要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模式,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一门让学生有收获感的课程, 向学生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属性、内涵、脉络, 帮助学生增强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从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公共意识的培育。另外, 还可以通过组织辩论、演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 带领学生积极进行公共意识的实践, 做到知行合一, 进一步夯实公共意识的培育效果。

好的社会公共生活环境可以为学生公共意识培育提供良好氛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成熟的公共意识, 同时也会为公民意识的培育提供优良的土壤。和谐社会, 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体现在个人自身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 以及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样一个“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 必然会对大学生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 促使其积极规范自身行为, 自觉提升公共意识, 做到知行合一。

摘要:公共意识现代公民在面对共同的生活领域和公共事务时表现出的自觉的身份认同和责任担当, 是人民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的实际需要。大学生是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重要群体组成, 也是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培养的核心群体。本文对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的内涵、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培育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周月华.论公民公共意识的生成与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 (4) :86-88.

[2] 张亚斌.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培养探究[J].改革与开放, 2014 (2) :51-52.

[3] 张桂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公共意识培育探析[J].成人教育, 2013, 33 (11) :60-62.

[4] 任嫦勤, 曾辉, 李明.公共意识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基点[J].宜春学院学报, 2011, 33 (5) :1-5.

[5] 秦菊波, 李冬.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 2012 (2) :114-118.

上一篇:中学地理教学中防灾减灾教育的探讨下一篇:湘中安化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矿物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