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存在的哲学思考

2022-08-25

第一篇:生命存在的哲学思考

生命生命的一点思考

1。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开头写小飞蛾是什么意思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不要伤害生命,一是一切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从全文看,写的不是怎样对待小动物,而是生命本身,所以第一种理解不对,第二种理解才是对的。小飞蛾的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它极力挣扎。其实这种挣扎几乎是无用的,假如“我”想弄死它,它是逃不了的。虽是无用的挣扎,也要挣扎,可见凡是生物都有强烈的生的欲望,无论怎样危险,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也就是说,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小小的昆虫都如此,人当然更不用说了。

瓜苗一例,从生命的诞生这个角度去说生命力之强大。这粒香瓜子所处的环境几乎没有生长的条件,墙角的砖缝,没有阳光,没有泥土,而它的萌芽需要“冲破坚硬的外壳”,但它还是萌芽长成了一截小瓜苗。作者不禁为它高唱一曲生命的颂歌。

心脏的跳动是生命活动的标志,静听自己心脏的律动,最容易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作者的思考有三点,是逐步深入的。

第一点思考的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两个“可以„„也可以”,说的是两种人生态度,两种人生价值,前者是负责的态度,后者是不负责的态度。

第二点思考回答的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有的人为人生如梦而消极悲观,有的人为生命短暂而及时行乐,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则应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

第三点思考又进一层,是将目标、信念付诸行动了。“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就是说,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就是以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作者从小病魔缠身,所谓“勇敢地活下去”,具体地说,就是与病魔作顽强的斗争。

2。说小瓜苗“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

并不矛盾。观察过墙角砖缝的小瓜苗,就知道这并不矛盾。小瓜苗的生长原先依靠香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茁壮生长,昂然挺立,但是,它生长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一旦香瓜子本身的养分消耗尽了,就没有新的养分可以吸收,活了几天就夭折了。

第二篇:生命的思考

关于生命的追寻

摘要:哲学的思考在于寻求生命的意义,人作为有灵性的生物,不仅仅是追求生存层面上的满足,更要追求人之为人的独一无二,然而,所谓的终极目标、终极关怀并不是一个悬空的理想,而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展开的生命历程,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知与行的平衡之中,在现代物欲横流,道德标准激烈冲突的世界里,我们该如何寻找自身的价值,人和宇宙又该如何达到和谐统一,生命到底该追寻什么。

关键词:生命

宇宙

现实

天人合一

法则

一句老生常谈的话,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在这仅有一次的生命旅程中,我们该如何去把握,站在每一个人生的岔路,又该如何去选择,这种种的问题,都关乎一个主题——生命。关于生命,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追寻。

一、人在宇宙之中

仰望夜空,我们看到漫天的繁星,都忍不住追问浩瀚宇宙,在这无边无际的时空中, 我们从何而来,将要到哪里去,是什么在支配着一切,也就是说,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给出过不同的答案,西方传统中有过具体形态的水,也有过抽象的数,而我们则讲“道”。这其中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那就是,西方所讲的本原是在知识的框架中,追求智慧的产物,它不诉诸于人的生活,不提供人安身立命之本,西方的人的价值根据在宗教之中,他们求助于上帝,所以,在西方有哲学还有宗教;而我们的道则是和人的生存密不可分的,它不是一个具体存在物,而是一个法则,这个法则包含两方面的系统:一是自然规律的系统,另一个是人伦规律的体统。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物质性,而人伦规律则需要我们的心,这样,我们的心与物就无法分割了,因此,我们讲究“天人合一”的境界。西方哲学中关于本体论的讨论是主客二分的,割裂了物质与精神,这种思维方式到了今时今日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而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宗教的作用也淡化了,于是将心与物统一起来成了必然的趋势。回头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它一直向我们展示着一个道理,即人在宇宙之中,宇宙亦在人之中。

宇宙的本性表现在自然中是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天体的规律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春夏秋冬的周期性变换等等,我们随着这些自然规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春种秋收,冬暖夏凉;而宇宙的本性表现在人身上,则体现为人性。每个人都是一个具体的存在,彼此各不相同,具有特殊性,每个人看的世界也因此各不相同,对世界的理解也各有千秋。可是,人性中的一些东西却是大家的共识,比如一些品质,我们都会把勇敢、无私、宽容认作高尚的品质,而把偷盗、欺骗等是为可耻的行径,我们都追求善而排斥恶。值得注意的是,善恶是非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知识层面上讨论这些概念只有不同的观点,却没有对错之分,但在生活中,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采取什么行为却有一定的是非标准,即道德。既然如此,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要遵循这些规律。这也是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按照自然的规律,便能生存下去,这是动物的生存,而既按照自然的规律又按照人伦的规律生存,则是人的生活,生活不仅只是生存下去,要生活得好。我们和宇宙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每一个环节都息息相关,如同一条生物链,破坏其中任何一环都可能导致灭顶之灾。

然而,遵循宇宙的规律并不意味着僵化与死板,人生是一个历史展开的过程,一个生命结束另一个生命诞生,生生不息,而且自然的规律和人的规律也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互相影响的,随着时间的绵延展开,自然界被人改变以更适于人类的生存要求,人也在自然的

改造过程中调整和反思着自己的行为原则。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实践,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去生活,去经历。我们不能将自己封闭在教条之中,要主动走到世界中去经历生活,欢笑与喜悦,感动与悲伤,每一个平凡的细节,每一段人人都会走的路,我们都要亲自体验,道理悬在脑子里,尽管能说会道,却无法获得其真正的含义,只是空谈,而经历过的感悟,不用言传也可心领神会,正如大家都熟知的典故,小和尚与老和尚说禅,同样伸出一根手指,其背后的意义却是不同的世界。因此,我们要在生活中体验并不断地调整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变化流行中把我不变的宇宙本心。宇宙在周期性运动,生命也是一个周期运动的法则。

二、心对宇宙的体验

既然说到宇宙的规律,我们也要遵循规律,那么中间就必须有一个环节:认识规律。 只有认识了规律,我们才能去践履这些法则。如何认识呢?是眼睛的观察、耳朵的倾听和思维的总结,这仅仅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我们观察天象,记录季节的变迁等等,但是人伦的规律要怎样了解,每一种行为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条件,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在一种环境中是错的,在另外一种条件下则可能是对的,我们有无穷的事实可以检验一条道德规则,这时仅仅靠眼睛看耳朵听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我们的心去感受。按照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的观点,人的心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为此,我们需要一颗纯净的心,让心没有太多观念的束缚,让直觉洞察世界。

心的认识不是我们用脑学习知识,因为这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活动,而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体验。我们看到别人的笑脸会产生快乐,看到别人的眼泪会觉得痛苦,此时,客观来讲,引起我的欢乐和痛苦的原因并不是引起对方欢乐和痛苦的原因,但是,我们却有对这两种感情的相同的体验,我们根据这种情感体验来调整我们的行为,当我们做同一件事情时,如果给所有人都带去快乐,这就是对的;反之,若给他人带来痛苦,就是错的,这种情感不能认知,只能体会,而在对行为的调整过程中,我们又自觉地运用着理性,同时配合着自然的规律,进而达到理智与情感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宇宙在人之中,因为人心可以认识宇宙。

三、宇宙的法则

人在宇宙之中遵循着法则,人的心也可以认识这些法则,那么这个法则究竟是什么。 我们讨论的是人的生存,关于自然的法则我们这里不详细叙述了,直接讨论人的法则。正如前面所说到的,人的生命不同于动物,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法则,可是我们也提到这个法则是特殊的,变化的,不同于自然法则,它并不固定地展示为四季变换,昼夜更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所以人的生命的法则就表现为生命本身的状态。

生命本身的状态就是生活一点一滴的展开。古代资源丰富但技术有限,社会财富自给自足,我们世代以农业为主,这种条件下,我们发展出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等级严明,自然就有父子君臣之礼;达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的入侵,带来了船坚利炮的打击,多年奴役的人们开始觉醒,各种激进的思想在蔓延,我们就开始追求平等与自由;今天,社会物质财富极端富足,人口激增,而资源却相随匮乏,在物质沉醉的诱惑之中,如何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成为焦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此时,我们提倡做一个环保人,我们拥护每个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并且现实中我们也是这么做的,而诚信、公平作为社会准则在现实中的地位也更加突出。不同的条件下生命的状态是不同的,这种状态是和于时代主题的,也必然遵循自然规律,落实到每个人的人生,更是千姿百态。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今天的我们在生活中迷失了,我们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茫然和迷惑,这种迷失迫使我们思考我们当下的生存状态,也就是寻找人的法则,让生命不变的本质在今天飞速变化的流程中重新明确起来。

我们到底应该追寻什么?或许越是变化,越要以不变应万变,即牢牢把握宇宙的不变的本心,让生命不加粉饰地,自然而然地展开才是出路。我们追求的物质生活满足生存需要就可以,不一定用名牌装点时尚,也无需用虚名来武装渺小,因为浩瀚宇宙中,人本来就是沧海一粟,不要用泛滥的物质将灵魂捆绑,放下这些表面的计较,寻求生命最真的渴望,比如人是感情动物,我们需要家庭,需要朋友,需要关怀,那么,就让我们多陪伴父母,多问候朋友,多关注他人,这样的生命或许并不功成名就,或许并不光鲜亮丽,但是,却是最真实的最完整的生活。人都有欲望,外在的物质只是一方面,内心的需求则更加迫切,我们不否定追求一定的物质满足,我们强调的是一个平衡点,在这个点上的人生才能达到一种和谐与圆满。

生命的追寻,宇宙的关怀,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必然的结果,即“天人合一”的境界与情怀。时至今日,我们应保持对生命思考与追问,才能不迷失,不迷惑,不盲目,最终获得一个真实的人生。

哲学社会学院08级哲学

程梦媛

11080137

第三篇:生命的思考

关于生命的思考

【摘要】每个生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从父母的某次成功结合开始孕育,经历十个月的滋养与细胞分裂与加倍,知道成型,成熟,紧随羊水之后,呱呱坠地,在父母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下牙牙学语。年长的生命都用其属于本能的悉心照顾与爱护来将他们幼小的生命体呵护。我通过学习《人体发生与结构》这门课程,对生命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而有了些对生命的思考。

【关键词】生命现象与历程;思考;启迪;生活

【正文】生命是什么?作为一名仅年过20、初涉社会的工科女生,以我的现在仅有阅历,我无法作出正确的解答。我只能结合自己和借鉴其他生命现象与历程来给出简单的理解。

对于生命而言,我们不应该仅仅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诠释,简单的理解为一个过程,一个由生到死的过程。具体点说,一个历经孕育、生长、成熟、死亡的过程。即便如此,这也仅是针对个体生命而然,倘若就整个宇宙而言,这样的生命只能算作是整个生命链里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是整个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宇宙生命的一个微小的细胞。其实,生命还应有另外一种意义,是基于生命机体之上的精神意义——生命的灵魂。可以说,生物学上的生命只是生命的机体,生命赖以存在的载体,属于生命的物质意义;而生命的灵魂则是生命的精神意义,是人区别于其它生物体的重要标志。马克思说过,人和动物的区别在活着这点上来说,动物是为了生存而活着;而人类则是为了生活而活着。如此,我们则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意义了。这便是生命的物质意义和精神意义辩证统一的形象化。

生命对于个体而言,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生死的过程。然而,正如人们所熟知的那样,生命不只是个体现象,而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与其他生命个体融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生命现象。即生命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所以,生命除了是一个生死的过程之外,还应该是一个不断再生、不断繁衍的过程。后者比前者更高级、更美丽、更永恒。一个生命自诞生起,便不仅仅属于个体的行为,同时,也具有了社会意义。在每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不间断的,时时刻刻的为家庭、为集体、为社会,甚至为所谓的民族、国家有意无意的付出着、贡献着,有时是生命的结束、付出。就个体而言,生命结束了,可是,对于它所依附的那个集体来说,这个已结束的生命并没有因此而结束。留下来的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命机体,而是精神领域上的意识形态中的生命印痕——一种精神、一种情感上的怀想。这种怀想也许是高尚的,也许是卑鄙的。故此,我们总是探寻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我们也经常探讨评价生命质量的标准。由此,自古以来,我们拥有了无数探寻生命意义的志士仁人,产生了关于生命的经典论著。真、善、美,假、恶、丑的情感体验便依生命的价值取向应运而生了。正如史家泰斗司马迁所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重于鸿毛。”由此观之,对于个体生命来说,物质上的生命是有限的。

-1- 而精神上的生命则是无限的。二者统一在一起的关键在于精神上的生命。倘若精神上的生命是高尚的、有益于集体、大众的,即使物质上的生命已结束,那么,这个生命也会因精神上的生命高尚而成为永恒,成为这个集体其它生命的情感财富、精神支柱、文明楷模。可以这样说,只要有益于整体、有益于整个社会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永恒的。物质生命才能和精神生命和谐的统一起来。否则,“他的名字比他的尸首烂得更早”。自然也会遗臭万年。即便是活着,也逃离不了行尸走肉的恶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物质生命结束,而精神生命永恒的雷锋写在日记里被人们铭记在心里的话。传承至今,熠熠生辉。其精神生命更是名垂千古、永垂不朽。

生活中,常有人言及轻生、更有甚者轻言为他人、为所谓的情爱、为没有实现的目标而放纵、而自残、而寻短见。的确,生活中,不如意之事时有发生,悖己之愿者也大有人在。假使每一个生命都因此而结束,那么,其后果自不堪言。殊不知,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生命如此卑微,其价值何以居所?岂不知生命的轨迹宛如一条江河,自发源起至湖海。这期间不仅流经沃野平原,流芳翠草,享受日丽风清、一泻万里的奔放与激情;还要经历沟壑陡崖、凄清峻岭,饱尝断壁绝岭,巉岩险阻,甚至是粉身碎骨的裂痛。没有乐观、上进、豪迈、誓不低头的勇气与坚韧的品格,怎能成就波澜壮阔、锐不可当,奔腾入海之雄阔。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荆棘、坎坷、挫折形影相随,载途阻抑。只有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不抱怨、不气馁的执着前行,方能领略人生之绚丽。生命之壮丽。

对生命的轨迹有了这样的认识和了解,就要有一种为追求生命的精神意义而执着无悔的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是啊!生命不息,追求不已。更何况,我们更有死而不已的典范呢?事实上,生命的价值便在于其崇高的追求;生命的轨迹便在这追求中得以延展;生命的永恒也便在这追求中成为丰碑,成为不朽的佳话。

生命在物质意义上可以是卑微的。然而,生命在精神意义上决不允许是卑微的。可以有残疾的形体、丑陋的外表、卑贱的出身,但是,我们没有理由让属于自己的如此之生命在精神、灵魂上也如此的形秽猥琐。“只要你有一颗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是的,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海伦并没有因命运的不公而消沉;张海迪也没有因病魔缠身而轻言短见;霍金更没有因只有几个手指能动而停止自己执著的追求。相反,他们则是以一种豁达、乐观、无怨、顽强的姿态生活在我们的中间,成为我们,成为整个人类的楷模。为我们,为我们整个人类用事实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相反,为了一己之私而丧失人格、丧失人性者;为了金钱名利而卑躬屈膝、出卖肉体、出卖灵魂者;为了自己能苟延残喘的活着就牺牲他人生命,甚至国家利益者;以及那些视人民、国家利益于不顾者,即使固有活着的生命机体,其早已失去了灵魂,又何谈其生命的价值呢?

生命是有限的,每一个生命都要经历生死的旅程。生命也是有差别的,这差别取决于生命个体的价值取向。生命更是有灵魂的,正是这灵魂才使生命更加绚丽多彩。生命的载体不同,

-2- 于是便有了世间上物种万千、万类竞自由的盎然图景。无论生命的样式有何不同,无论生命的年轮有何差异,生命的灵魂天平上,他们是等价的。牺牲自我,挽救新生的斑羚是值得赞美的;反哺的乌鸦、跪拜的羔羊同样也是令人钦佩的。生命应该有形体的不同,不应该,也决不能有灵魂的差异。当然,这只是理想意义上的境界。真正要达到这一境界,还需每一个生命个体要有一个高尚的价值取向。

逝者如斯夫,时光荏苒。我们不是只追求精神富有的理想主义者,我们也不是只追求物质文明的惟利主义者。生命毕竟对于我们只有一次,而生命的精神永恒更是赖之以生存,赖之以升华。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以时间为度量的生命。用实际行动来实现生命的价值、铸就生命的辉煌。

“现实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那横扫的镰刀。”愿莎翁的这句至理名言在形象的描绘中能给我们的不是感伤,而是思考,是启迪,更是动力!

-3-

第四篇:生命的思考

生命的思考 ——读《我与地坛》有感

读《我与地坛》,时不时从内心迸发出一种莫名的压抑感,读起来有一种生命浓缩于思考的味道。

作者史铁生讲述了自己在20多岁时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生命的思考。尽管双腿残疾,但这也炼就他坚定的目光。

作者总是置身于荒芜的地坛古园中,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思考着新老事物更替,人与人之间的命运。正如他自己所说:“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他的每一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地坛,是母亲给他生命的启示。可以这么说:“地坛是虚化的母亲,母亲是心中的地坛。”母亲的去世更使他体会到母爱之伟大。这位母亲,可是 “被命运击昏头脑的”史铁生母亲啊!她想代替自己的儿子腿受伤,哪怕是让自己死也想换取子女的幸福。这样的母亲,往往是最痛苦,最纠结的。她一直在期待,期待着自己的儿子拥有幸福美好的生活。可事实就是那么爱捉弄人,她的儿子,史铁生却连站起来的机会都没有了。史铁生也最终懂得了“,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史铁生也思考着友谊。他曾三进三出,屡触死神,都是靠他的朋友才活了下来。这时他才发现,一样东西被赋予了意义之后,才会成为真正重的踏实之物,否则,就像羽毛飘走了。而这也正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啊。

命运的多舛使他学会了冷静思考,不幸突如其来时,他变得脾气暴躁,喜怒无常。可是,在地坛里第一年年的思考,让他变得冷静,不再抱怨命运。在他度过了因理想被上帝无情掠夺后的青年时代后,变得成熟,并顽强地活了下来,留下了许多的名篇佳作。他懂得了如何思考。

他的思索总是有些虚无缥缈,而这正隐约阐释了人世间人与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友情、亲情的可贵,生命之轻与思想之重。人生百味,耐人寻味:或许是苦,或许是甜,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

第五篇:对生命的思考

段家河初级中学

陈凯歌导演所拍摄的《搜索》是一部著名的影视作品。这部电影脍炙人口,一上映,轰动全世界,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电脑现在是每家每户都拥有的,互联网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公布社会中所发生的事情,《搜索》一放到各个网页,就风靡一时,点击率一路攀升。

距观看《搜索》这部电影已经很长时间了,但那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令我难以忘怀。这部电影贴近生活,从一件小事入手,竟展现出纷繁复杂的世间万象。在《搜索》中,主人公叶蓝秋在得知自己患有癌症时,心灰意冷。在向老板借了一百万后,就离开公司了。在公交车上,自己因为没有给一个年迈老人让座,引起了车里所有人的愤怒,甚至有一个实习记者为了能保住自己的工作,将这一情节拍成一段视频发到网上。网友们采取“人肉搜索”的手段,把这位“墨镜姐”的身份公布于社会。网络上关于“墨镜姐不让座”的新闻传得沸沸扬扬,点击率从几千直升几万,最后竟然达到几十万的点击率。陈若兮记者一直跟踪这条新闻,甚至将叶蓝秋与“小三”挂钩。叶蓝秋看到网络上那些网友对自己的照片恶搞,对自己的谴责,就开始颓废。就在这个时候,陈若兮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男友杨守诚陪伴叶蓝秋直到生命的尽头。导演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震撼人心,也引发人们深思。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叶蓝秋在临终前将自己的房子全都卖了,将那一百万元和自己的所有积蓄全部捐献给了慈善机构。那段道歉的视频哪去了?被人的私欲所吞没。难道我们不应该为自己庸俗的行而反思吗?

陈若兮,一个强势的女人,面对工作毫无懈怠;面对男友温柔体贴;面对暗算坚强不屈;面对背叛微笑度过;面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她比任何人都纯洁,是一个坚强的职业女性。叶蓝秋,影片的主角,如昙花般的生命最终发出耀眼的光芒,令人惊叹!她生命虽然短暂,但她却为了慈善事业奉献出自己所有。杨守诚。名如其人,诚恳的男人,面对事实,客观思考,面对爱情,慎重诚实的选择。

《搜索》这部影片,正是我们生活的写照,是我们面对人生、生活、爱情的反思。我们不能那么肤浅,看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这些道路,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我们应该思考看事情的角度,对我们的未来、生命、人生思考。

上一篇:什么是商务英语写作下一篇:四年级红旗下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