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生命哲学论文

2022-04-20

一、在高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当代中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是祖国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思想品质、技能素养、健康状况与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息息相关。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教育与生命哲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与生命哲学论文 篇1:

生命哲学与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在我国已经拉开了帷幕,这是中国现代教育理念的一次飞跃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客观地说,现行的生命教育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它缺乏生命理念的引导。然而,生命理念的确立并不是生命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它必须依靠生命哲学才能树立。因此,要开展好生命教育,有必要借助生命哲学的指导帮助我们确立合理的、正确的生命观念。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生命哲学确立的生命观念也必须借助生命教育才能深入人心。因此,生命哲学和生命教育相辅相成,密切相关。

一、生命哲学:建构人的“镜像自我”

生命教育开展的前提是确立人的生命观念。这种生命观的表达体现在人的概念上。但是,人的概念,根据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说法,是功能性而非实体性的,因此,难以静态地陈述,只能表达人对自身结构的理解。这种理解会形成“自我形象”,人借助这种“自我形象”来塑造自己,尤如人们对着镜子梳妆打扮。因此,本文借助“镜像理论”来说明人对自身的理解和模塑。

1、镜像自我的含义

“镜像理论”是由法国思想家拉康提出来的。他认为,儿童在六个月左右,心理状态进入“镜像阶段”。他指出,镜像阶段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动物看到镜子中的自我,或无法辨认。或无动于衷。但儿童不仅能够辨认,而且还会产生与镜像同化的愿望。不过,拉康还只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人借助镜子认识和塑造自我。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则不仅明确提出了“镜像自我”的概念,而且把“镜子”扩展为他人与社会。库利认为,自我的形成是在个人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从别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中获得对自己的了解。由于“镜像”理论能够形象、准确地说明人对自身生命的理解,本文借鉴了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和库列的“镜像自我”理论来阐述人的生命观。不过,我这里提到的“镜像自我”扩大了“镜子”的范围,我认为“镜子”可以是当下的“他人”,也可以是历史的“他人”。事实上,人对自身的理解往往来自文化传统,当下“他人”的评价,其根据也主要来自于文化传统。

2、生命哲学与“镜像自我”的获得

所谓生命哲学,就是对生命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研究,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生命问题的学说。生命哲学之所以能够建构人的“镜像自我”,正是因为生命哲学把人放置于宇宙背景、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以及人的身心关系中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考察,从而寻找出人的生命的本质。生命哲学首先使人确立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为构建人的“镜像自我”奠定宇宙论背景;其次,生命哲学明确了人的社会关系,为人类探寻自己的本质指明了方向;同时,生命哲学还对人的身心关系作出了理论说明,为人类理解自身的情感、精神、意义等问题提供了前提。

总之,生命哲学从人类的宏观大背景和复杂的关系体系中勾画自己的形象,在人类思维的最高层面上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只有生命哲学,才能从宏观上、整体上对人的生命作出说明,使人获得对自身的认识、构建“镜像自我”;也只有生命哲学,人才能有效地建构“镜像自我”。

3、我们需要怎样的“镜像自我”

实际上,人的生命观念是不断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生命理念。那么,当今,我们应该确立怎样的生命理念呢?让我们来看看学人对生命的探索,如何从生命构成和生命活动两方面为我们揭示生命的本质。

在生命结构问题上,高清海先生在上世纪就提出了“人有双重生命而非单一生命”的观点。他认为,“人除了与动物相同的生命以外,还有着与动物不同的生命。我们应当从两重性的观点去理解人的‘本性’,也必须以同样的观点去理解人的‘生命’,即把人看作有双重生命的存在:他既有被给予的自然生命,又有着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我们可以称前者为‘种生命’,称后者为‘类生命’。种生命与类生命的分别,可以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自在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等的区别中去理解,因为它们大体上是相当或相互对应的”。高先生是我国较早阐述生命存在多层面内涵的学者。

当前,我国学者一般把生命划分为三个层面:血缘性生理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所谓血缘性生理生命,顾名思义,即指人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肉身。但是,人如果仅有肉身还不能称之为人的生命。之所以称其为人的生命,关键就在人生活于社会之中,与社会其他人和组织结成复杂的关系,其生命必然打上社会的烙印,这就是人际性社会生命。但人的生命不能仅仅停留于此,人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还必然具有精神性超越生命。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对生命存在三个层面的划分只是理论上的抽象,事实上,只要是人,就不会只有纯粹的生理性生命,也不会只有纯粹的社会性生命或精神性生命,人的真实生命都是三个层面的统一。

不过,人的生命不是静态的,要合理地理解生命的本质,还必须从人的活动出发。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说:“如果有什么关于人的本性或本质的定义的话,那么这种定义只能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的定义,而不是实体性的定义。”人的定义的功能性特征。要求我们在认识人的本质时,必须立足于人的活动。

在生命活动问题上,美籍华裔学者傅伟勋的归纳很具代表性,他构想出“生命的十大层面及其价值取向”模型。依照生命存在的诸般意义高低层序与自下往上的价值取向,他认为,人的生命应该具有下列十大层面:身体活动层面、心理活动层面、政治社会层面、历史文化层面、知性探求层面、美感经验层面、人伦道德层面、实存主体层面、生死解脱层面以及终极存在层面。生命的层面,决定了生命哲学探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上述对生命结构和生命活动的揭示来看,人是一个整全的概念。从生命结构上来说,人是生理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从生命活动来看,人的生命是由多种活动建构起来的。人的各种活动建构起人性的各个扇面,丰富人的内涵。人的三重生命和由活动所获得的各种属性,就是人的“镜像自我”。这种“镜像自我”体现了我们对生命的全面理解,是我们当前应该建构的“镜像自我”。只有这种体现了当代先进生命理念的“镜像自我”,才能成为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出发点。

二、生命教育:实现人的“镜像自我”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以一定的生命哲学为基础,以生命哲学所确立的生命观念为目标而进行的教育。如果说,生命哲学是确立人的“镜像自我”,那么,生命教育就是实现人的“镜像自我”。因此,生命哲学不仅从根本上树立了人们的生命观,为生命教育确立了目标,同时它也规定了生命教育的基本特征。

1、生命教育必须是整全教育

人的“镜像自我”是由多个维度构成的,

不同的维度构成了人生的基本问题。根据上述关于生命结构和生命活动的认识,我们可以概括出生命存在面临着生存根据论、身心观、生命境界观、修养工夫观、欲望观、生死观等基本问题。生存根据论确立人的生存的形而上学基础,为人的生命境界提供本体论依据,并由此建立人的意义世界。它体现了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终极意义和终极存在所采取的立场,是人的生命的首要问题。身心观则表达了人对自身的认识,包括对自身生命存在的结构及其关系等问题的考察,是形成人的自我观的基础。人的生命首先是生理性存在,而生理性存在必然产生相应的生理欲求,因此欲望是任何一种生命哲学所必须思考的对象。欲望观不仅体现了一定的身心观,也制约着人们的生命修养观。而所谓的生命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制欲的过程,这在理学中表现得很显著。生命境界观体现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是生存根据论在生命实践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展开。生死观是生命哲学的最终归旨,是一切理论的终结点。生命哲学的这些基本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构成一个关于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的有机整体。当然,这种“有机整体性”可能在形式上就具备,也可能只有在实质上具备。

生命问题的联系性和整体性,要求生命教育也必须是整体性的教育。宽泛地说,人的所有学说都或远或近、或隐或显地和生命有关。但是,它们是以人类的某一特定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不涉及人类的整体。正如“割下来的手不是手”一样,失去了生命整体性的观照,这些学科就难以理解。也只有在生命哲学的观照下,才能从人的整体性中彰显这些学科对人的生命的意义。生命哲学之为生命哲学,是因为它直接以人的生命为研究对象,是对人的生命的整体性、宏观性和系统性的把握。也只有这种以生命问题为直接理论对象,以对生命问题的根本解决为目标,对生命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学说才能称之为生命哲学。概括地说,生命哲学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从宏观上、整体上,系统性地探究生命问题;二是它直接关切生命问题,不经过中间介质。

因此,针对人的某一属性、某一层面的教育虽然和生命有关,但都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生命教育,更不能代替生命教育。比如。德育是针对人的道德属性进行的教育,心理教育是针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的教育,都只是针对人的一种属性的教育,因而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命教育。只有从人的生命整体来观照的生命问题的教育才是生命教育。当然。德育、心理教育在人的整体生命的观照下可以也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内容。

由于生命教育具有整体性,生命教育可以分等级,但不可分科目。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基本的成人教育是不分科的,如《三字经》就具备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它能实现“使人成为一个人”这样一个基本的教育功能。即使是像千家诗、唐诗、宋词等这样进一步提升人格的教育,也始终是在提升生命境界这一主题观照下进行的,绝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教育。

2、生命教育必须是文化传统教育

如前所述,人的生命是由生理生命、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三重生命构成的。其中,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是文化的产物,都来源于特定的文化传统。因此可以说,文化传统就是人的生命(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构成部分,进行生命教育必然要进行文化传统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只关注人的生理性生命,忽视了人的人际和精神生命。比如,在解释人的由来的时候,总是把人的来源归结为猿猴,这只能说明我们生理生命的来源。事实上,人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是文化的产物。不可能从动物性中获得。两千多年前荀子就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精神生命的创造更离不开文化传统,因为我们的精神生命就是文化传统所赋予的。离开了文化传统,就没有所谓的精神生命。

当前,我们虽然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都是从其功用性的角度出发的,如发现传统的德治观念、生态观念、义利观等具有借鉴意义,从而加以挖掘和利用。这当然是可以的,但远远不够。一方面,这些观念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生命观念的体现和展开,只有挖掘其深层的生命观,才能真正发掘出其应有的价值。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文化传统是我们生命的构成部分,离开了文化传统,我们的生命是残缺不全的。因此,继承文化传统不仅是因为它有我们可以汲取的智慧,更是因为它就是我们的生命。也因为如此,生命教育必须进行文化传统教育。

3、生命教育必须是人文教育

近现代以来,我们深受科学主义的浸润,但在生命教育中却又走向一个极端的倾向:在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上,采用了生物学的标准,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堆蛋白质;在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上,往往以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来衡量人生命价值的高低;在对死亡问题的理解上,认为人死如灯灭。这种极端科学主义的生命教育,导致人文精神的极度失落。而人文精神的失落,导致了人们价值世界的丧失、对精神追求的淡漠、以及意义虚无感的产生,并最终导致对生命的漠视和生命尊严感的丧失。

事实上,人的生命问题远非科学主义的观念所能囊括,人的本质也远非科学主义的思想所能说明。人之异于禽兽者,主要在人文方面;人的生命构成有人际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等人文生命的重要内容。所以,生命教育必须是人文教育。当然,我们不反对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生命教育,而是强调不能仅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生命教育。

三、简短的结论

根据以上论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一,当前的生命教育必须加强生命哲学的引导,因为只有生命哲学才能有效地构建人的“镜像自我”,确立人的合理的生命观。当前人类应有的生命观是:人的生命是血缘性生理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超越性精神生命的统一,缺失任何一个方面的生命都是不完整的;同时,人的生命是在活动中建构的,只有从人的活动出发,人的生命才能得以理解。其二,生命哲学对人的塑造和引导功能又必须借助生命教育得以实现,生命教育必须体现生命哲学对生命的规定。从我们理解的生命出发,我们认为,生命教育必须是整全教育、文化传统教育和人文教育。

作者:徐春林 黄艳红

教育与生命哲学论文 篇2:

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策略

一、在高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中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是祖国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思想品质、技能素养、健康状况与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的富裕,新生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缺乏挫折训练,而外界赋予他们的期望值又往往过高,因此,当他们遭遇升学压力、家庭破裂、情感障碍等问题时,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从而出现迷茫、矛盾、压抑、自卑、焦虑、沮丧、愤怒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如果处理不当,轻则使他们精神抑郁、身体不适,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重则导致他们三观扭曲、漠视生命、行为乖张,最后伤人伤己、危害家庭乃至危害社会。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一百万人死于自杀。近年我国青少年自杀率也节节攀升,高居各类自杀人群榜首。随着一系列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恶性流血事件频频曝光,人们在感到震惊和痛心的同时,已经开始深刻反思这些事件发生的内在原因及如何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生命教育的缺失,正是这些恶性事件背后的共同原因。因此,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让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性、神圣性,提高他们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完善生命的意识,是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命教育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个层面的人本教育。它涵盖了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却承担着相同的责任,即教会孩子珍爱生命,激发他们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他们不仅关注自身生命,也要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与所有生命物种和谐共生,教会他们在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的同时,还要关注明日生命之发展。与学校系统性、持续性、分层推进生命教育相比,家庭和社会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缺憾。从家庭教育来说,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已难以适应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征,许多家长被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剥夺了陪伴孩子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对孩子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难以满足,甚至漠视。另外,家庭教育理念老化、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等因素,也让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要么采取大包大揽的方式,把孩子培养成“巨婴”,要么放任自流,美其名曰“解放天性”,这些做法无疑加剧了青少年的心理失衡,让他们产生过度依赖、厌学等不良情绪,严重的甚至自杀,或随意剥夺他人的健康和生命。從社会实施生命教育的方式上来说,更多的是用惨痛的教训和血淋淋的警示让青少年明白生命需要敬畏、需要珍惜,这种滞后的教育方式代价实在太过沉重。

二、在《生活与哲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人文科学,蕴涵着丰富的生命价值观和教育资源。高中政治课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将生命教育巧妙、系统的融入政治课堂,是每位政治教师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从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来看,它进一步强调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强调了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旨在培养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这一要求在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将《生活与哲学》教学过程打造成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生命课堂,是实现以生命润泽生命、用生命激励生命、用智慧点燃智慧、使心灵撼动心灵的有效途径。下面我分别从生命教育的三个层面入手,对《生活与哲学》教学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可行性进行案例分析。

在讲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知识时,我们从方法论的角度一方面向学生强调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违背规律必将受到惩罚,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按客观规律办事;另一方面向学生强调可以在认识规律、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状态,利用规律把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所以,教师可以借此教育学生遵循生命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学会审视事件的表象,运用理性思维发现潜藏其中的本质和规律,再利用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一味的颓丧和抱怨。

三、构建生命课堂对政治教师的素质要求

要想把《生活与哲学》常规课堂教学构建成生动的生命教育课堂,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崇高的师德品质、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巧妙的教学方法。

我在实践中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创设情境、开展辩论赛、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心理自测、评点热点事件、分享哲理美文、参与社会实践等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学,让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也十分显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多了理解、多了宽容。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学生们能利用所学知识,很快找到排解方法,走出负面情绪的束缚;面对形形色色的生活现象、社会热点,学生也能够客观理智的分析,不再人云亦云、言论偏激;遇到突发情况时,学生们能渐渐做到克制情绪,三思而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我认为,虽然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还是一个稚嫩的课题,但这个课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实施策略,让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品质的意识在每位学生的心里扎下根,并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变得枝繁叶茂,为他们开启一段有广度、有深度、有灵性、充满积极能量的人生妙旅。

作者:唐义琼

教育与生命哲学论文 篇3:

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摘 要:哲学与人生教学目的在于,试图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形成积极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促进学生对于生命的尊重,进而更为爱惜自己的生命。本论文针对哲学与人生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进行研究。

关键词:哲学与人生 生命教育 哲理

《哲学与人生》作为德育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将哲学与人生相结合,将人生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记忆解决,以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向全新的德育教育方向转向。国家的发展依赖于学生的重点培养。然而学生群体中所发生的各种非正常生命事件,已经成为了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当代的生命意识匮乏,成为了学校管理工作中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问题。以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阐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哲学的观点而言,一切来源于实践,一切作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哲学原理的真理性的标准。那么,从实践出发而上升到原理高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了人生选择正确与否的前提和基础。

开展哲学与人生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要以唯物主义的观点开始事物,让学生明白,这个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在思考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要从实际出发。对于人生的选择只有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之上,才能够选择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人生道路。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人生的选择,主观意识上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做出力所能及的选择;客观上要不断地塑造自己,以使自己能够适应社会,并在社会上生存下去;人生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时还要承认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因此要不断地完善自己,以使自己可以抓住机遇,主动地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人的发展过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能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人生方向,并不懈地努力,以使自己的特长充分地发挥出来。

2 哲学与人生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2.1 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的教育中,生命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生命作为教育之本,对于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不但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健全人格公民的重要途径。所谓的生命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以活动的方式对学生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可见,生命教育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要让学生首先建立起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并主动地承担起生命责任。运用哲学原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可贵,感受生活的美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实施生存能力的训练,以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2.2 生命教育的渗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压力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于学生进行人生教育,不但可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还会在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注入生命健康的元素。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包括学业、人际交往、就业等等,都在无形中给学生的心理上施加了压力,导致很多的学生都陷入到生命的困惑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人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学校需要开展生命教育,以缓解学生的压力。

2.3 生命教育的渗透,可以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在哲学和人生教学中,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内容当中,让学生时刻关注自己的人身安全,心理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而且能够明白,自己虽然属于是独立的个体,但是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还要承担起社会责任,生命属于方式社会性的范畴,从而使学生能够从社会的角度审视生命的重要性,并更加珍惜生命。在教学内容中,学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中适时地将生命教育渗透其中,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内涵,以自己的方式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3 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确立人生崇高理想

人生的成功,就要促进人生发展能力,以树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要建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并教育学生积极地投身与实践活动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判断是非,对人生发展能力不断地创新。对于事物的判断,要求学生对于人生发展的问题不断地探索,进行理性地思考,并对于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经验性总结,以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透过事物表象渗入到本质当中。引导学生鉴定自己信念,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3.1 了解历史发展规律,对于理想与现实以正确的认识

让学生对于历史发展规律以重视,并以此为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学生的人生目标要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符合,可以使学生建立起社会与人生之间关系,让学生能够从客观实际的角度出发,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建立在人生理想基础上,定位于现实社会当中。在人生规划中,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在规划个人理想的同时,还要着眼于宏观的人生理想,并充分认识到理想是获得自由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要实现理想,既要坚定信念,以自己坚强的信念完成历史使命,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人生的理想也在实现的进程当中。

3.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苦乐观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普遍生长在安逸的环境中,对于生活的艰难并没有经历过,更不会充分地理解。于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一些挫折的时候,就会产生怨天尤人的情绪,甚至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哲学与人生教学当中,首先要建立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中华民族经历了百年兴衰,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志士推动着国家向实现伟大复兴梦逐渐推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死观,就要让学生明白,要将有限的生命服务于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建设当中,以实现生命的价值。

4 结论

综上所述,哲学来源于实践,是对于生活的思考,并起到了指导生活的作用。哲学与人生的教学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并以此为切入点,提出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覃文斌.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1(11).

[2] 韦羡菲.《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1(7).

[3] 秦月,彭洁,杨近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

[4] 赵迎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21).

[5] 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级[J].福建论坛,2006(3).

作者:吴慧

上一篇:新课标文学教育论文下一篇: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