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数学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2022-04-27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反映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一面,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由此可知,素质教育仍然是我国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中心和主题。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新课标理念,使学生素质得到发展?下面我谈几点看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新课改数学素质教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改数学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篇1:

新课改下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摘要: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学生数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数学;素质教育;教师;学生

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学生必须转变原来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对于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应尽快想方设法转变教学方式,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需要。把素质学习贯彻于数学学习之中,使数学学习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当前数学改革的中心议题,是摆在我们广大学生面前的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

一、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同时也是要为社会培养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实践证明:素质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满足受教育者终身发展的需要,能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各个领域的拔尖人才。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学生数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素质教育贯彻于数学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

二、树立正确的数学素质教育观

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 数学学习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其次,要充分發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地把素质教育融于教学中。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四、加强题型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教师要在教学中应该以发散性问题为出发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思维的要求。课堂上让学生动脑思索,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用拼图验证时,有的用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有的同样用这些材料却拼出不同的拼图,有的同学又想到用2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来拼图,等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只要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才能有效实现建构。在思考尝试过程中注意到学生的个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近3年来,课本随着又有了新的改动,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对于一些教学内容也进行了一些改动,使其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

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需要认知因素,也离不开情意因素。这两者通常被当作数学学习过程的操作系统和动力系统。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数学教学应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贯彻到教学中,一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引导每个学生都进入角色,激发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二是树立新的教学观,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在温馨舒畅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主动地学习;三是结合教材内容,适时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及时检查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情况,常表扬他们的进步,使之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和追求意向;四是巧设教学情境,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做到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不断长进。

总之,数学课堂中的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教师必须彻底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善待学生的每一个疑问,帮助他们树立遇到困难勇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尽量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力都得以挖掘,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新型人才。

作者:何国欣

新课改数学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篇2:

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反映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一面,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由此可知,素质教育仍然是我国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中心和主题。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新课标理念,使学生素质得到发展?下面我谈几点看法。

一、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参与学习活动

发展学生的素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等。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而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力品质都处在不同层次的发展之中。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各种教材课本内容的编辑意图都是面向全体,以素质发展出发的。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法设计要考虑培养“四个能力”,使“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这两头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素质都各自得到发展。

比如,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例题之前,我并不是简单地复习导入,而是先让学生翻阅第一单元已学过的类似的知识,使学生有大量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做的感性材料,再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这样不但培养了“迟缓生”的感知能力,而且体现了分数应用题教学的“承上启下”的功能。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类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我出示了一组应用题:①一堆煤重吨4,用去,用去多少吨?②一堆煤重4吨,用去,还剩下多少吨?③一堆煤重4吨,第一次用去,第二次用去,还剩下多少吨?让学生列式计算后,找规律。

“迟缓生”能顺利解答第①②题,“中等生”能顺利解答第①②③题,而“超常生”能找出规律,把吨看作单位“1”的量,问题要求的数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就用单位“1”的量乘以几分之几。我再把这个规律推广到其他题目。这样,各层次学生的“四力”都能得到培养,“两头”都照顾到了,素质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精心设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1.激发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新课标强调,当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独立的获取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地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精心设计教学的全过程,既要思考怎么教,又要琢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例如,有这样一题:光明玻璃厂十月份生产玻璃20000箱,比九月份多生产了,九月份生产玻璃多少箱?

(1)甲列的算式为20000×(1-),他的思路是①把十月份产量看作整体“1”,②九月份比十月份少生产了。在不改变题意的情况下,请你纠正甲的列式,写出你的思路。

(2)若按甲列的算式,题目应该怎样改编?

这是对第十一册教材中例题的翻新处理和重铸,通过改错,写正确算式的思路,按错算式重新编题等,从各个不同的新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反复考查了学生对整体“1”和“分数乘除法”意义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做惯了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化熟悉为陌生,化常见为新颖,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2.充分运用课堂讨论,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实践表明:讨论、争论、辩论的教学方法是开发学生智力,夯实双基提高数学素质的一种好方法。先由学生完成,各抒己见,比较优劣,然后获得新知。既可完善解题过程,优化解题方法,又可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思考,弥补在学习上的不足,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如:某工厂计划制造1600个零件,前5天完成了这批零件的,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任务还需多少天?我让学生充分讨论后,按照应用题教学的常规程序,启发引导学生从“剩下的个数÷每天完成的个数”,“共需的天数-已修的天数”思路来解,这是“面向全体”的一般解法。我并不就此为止,通过画线段图,启发学生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知识解答,可以从工程问题去思考,也可以用比例解。这样的教学使讨论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发展。

三、减轻课业负担,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应试教育”迫使教学要求无限制提高,严重偏离了教学大纲,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有碍于教师水平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减轻学生负担。

1.提高课堂效率。

减轻学生负担,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起点低,台阶密,步子小,容量大的原则设计练习。如讲解“工程问题”的例题后,我设计如下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要20天完成,有乙工程队修建要30天完成。

①甲乙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②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③两队合修几天后还剩下?

④先由甲队修建3天,剩下的由乙队修建,还要几天完成?

⑤先由甲乙合修3天后,剩下的由乙队修建,还要几天完成?

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避免了练习的枯燥乏味,学生练中生趣,学有所乐,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调整课外作业结构。

调整课外作业结构是减负的有效措施。从前,以书面形式为主的课外作业,只是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做好习题机械的重复,其作用只能是加重学生的负担,久而久之,势必造成学生的反感,对作业应付了事,课外作业会因此失去应有的作用。

调整课外作业结构可将单纯的书面形式变为多种形式,如口头作业、社会实践作业、数学课外活动等形式。比如,学习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后,可让学生实际计算场上麦堆的重量,这样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和圆锥的知识;学过了统计知识以后,可让学生做好本月10天中的气温记录,绘制折线统计图,或让学生自己实践去计算绿豆芽的发芽率,等等。

实践证明,调整课外作业结构,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厌学”变为“乐学”,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作者:张爱国

新课改数学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篇3: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全面更新观念,努力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把素质教育引入课堂。下面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 素质教育

一、巧导新课,激发求知欲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新授课开始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设置悬念,通过巧导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在黑板上写出5,50,500。问:谁能在每个数的后面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500,50,5怎么会“相等”呢?学生陷入思考。当得出可以用5米=50分米=500厘米。5元=50角=500分表示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的等式改写过来,学生一听,觉得更新奇,思维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更高,都争着说,5元=5.0元=5.00元,最后我再提问:5,50,5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相等?这时出示课题“小数的性质”。这样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自然就能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重视操作,提高认知素质

操作与思维是不可分的,操作是前導,思维是关键,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运用教具、学具操作,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索和发现规律。如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来,特别是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什么要除以2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但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联系?它们的面积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求三角形的面积要除以2?整个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使他们懂得了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的道理。

三、分层施教,让学生全员参与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应注意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观察、记忆和思维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获取更多的新知识,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给予每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达到人人都要学数学,人人都能学数学。这是“分层教学”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如教“三角形面积”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三角形的底是4.6厘米,高是1.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第二层次:一个三角形的底是12米,高比底少3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第三层次:一块长15米,宽1.2米的红布,要做成底1米,高30厘米的红领巾,能做多少条?

教师对这三个层次练习采取不同的策略,第一个层次全体完成,第二个层次争取完成,第三个层次鼓励完成。这样,不仅为学生创设了共同参与的环境,而且促使学生分别根据自己的能力,向更高层次攀登,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

四、情境教学,让学生参与体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多些体验,多些实践,能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数学学习中,过多的重复习作运算,使得学生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如果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情境教学,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这种情境教学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实践。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原则开展教学。

1.民主性。在情境课堂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民主原则的关键。在这种民主的氛围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鼓励和表扬,获得快乐感和认同感。激发孩子们的尊重心,建立孩子们的自信心。

2.巧设问题情境。数学课堂中,多数是与问题相关联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在问题情境中去解决问题,才能更多地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励原则。小学生是非常单纯的,需要教师精心呵护与关爱。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学习特点,给予不同的帮助与肯定,给予一定的奖励,如一本练习本,一支笔等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目的。

作者:黄凤莲

上一篇:专业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论文下一篇:当前经济形势下电力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