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新课改论文

2022-04-21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本着针对性、启发性以及趣味性的原则,科学设计“问题串”,不断创新“问题串”的导入形式,实现很好的小学数学“问题串”教学效果。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小学数学中的新课改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中的新课改论文 篇1: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新课改中的参与性引导教学

摘 要:在新课标的进一步深化的实践过程中,我尝试对参与性引导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结合小学阶段的思维特点,使用模型教具和多媒体技术尽可能地丰富课堂形式,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提升课堂活跃度;同时,结合生活常见案例进行教学引导,让课堂所学知识更接近实用化,促进知识迁移。然后我又采用数学课堂小组的形式,凸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侧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让学生们能够在短时间内集思广益,在课堂学习之余还能有效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真正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经过我的课堂,学生们相对以前变得积极活跃,知识迁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学质量有了很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模型教具;参与性引导;多媒体;数学小组;综合素质

数学思维的形成往往从小学数学课堂开始,它有助于人们以发现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以逻辑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以条理的思路去解释万物的规律。但它的养成过程,往往受到人们所处的年龄阶段的限制,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这个身心急剧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规律,进行合理的引导教育,将会导致数学思维的迟滞,滋生厌学心理,难以矫正。

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自发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表达,在交流中反思,最终达到活学活用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师们要时刻更新自己的时代观念,融入学生群体,对传统的课堂形式做出进一步改进。以下便是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新课改素质教育要求总结出来的一些方法。

一,尊重学龄规律,适当采用教学模具

美国著名科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经典的双生子爬梯实验。首先他找来一对出生仅为46周的同卵双生子,标记为A和B,然后每天让被试A爬梯10分钟,而被试B不作此类训练。一直持续六周之后,A只需要花26秒就能爬上五级梯,而B在有指导下却需要45秒;从第52周开始,对B进行和A一样的训练,结果B仅需要两周的时间就能在10秒内爬上五级梯,速度远远超过A。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教育要尊重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在适当的时间进行合理引导,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授“圆锥的体积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的1/3”的时候,学生们对这一结论都很不解,“明明高度都一样,底面积也都一样,怎么看也不止1/3啊?”。于是我就拿出课前准备的单底圆柱筒和一个相同材质的透明无底的同底等高圆锥玻璃模具,还有一支马克笔、一把直尺和一大瓶水等。问他们,我现在手头上有这些道具,怎么通过实验证明“圆锥的体积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的1/3”这个结论?然后他们就七嘴八舌地展开讨论,思维敏捷的学生就很快说出来他们认为可行的方案。在对他们的方案进行总结之后,优于我原先的设想,就按照他们总结出来的方法进行实验。首先我让学生们选出几个代表来对我的道具进行测量,比较它们两个是不是同底等高,并用马克笔将圆柱筒的高划分为均等的三分。确认无误后,我让学生代表协助我将瓶子里的水倒到无底圆锥里,盛满后倒入单底圆柱筒,发现每次倒入的水恰好漫过一个标记,直到第三次刚好倒满整个单底圆柱筒,结论得证。在这个过程里我发现在我的参与性引导下,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专注性都很高,课堂氛围非常浓厚,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多媒体教学技术得以逐渐向小学课堂普及,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具,多媒体设备能让课堂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更具灵活性。但是小学数学的课本内容系统性都比较强,形式单一,拓展性比较低,不同于语文和英语等学科,可以有丰富的情景创设和课外延伸资料。因此,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教学设备,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成为了当代小学数学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图文相结合的资料有着很强的记忆能力,而且这样的记忆内容也很容易被简单线索提取。基于此,我们可以采用内容相关图片和公式定理相结合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参与性引导性学习。

三,借助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

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的教师观要求教师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我们就要意识到,在新课改数学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参与者而不是绝对权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侧重引导学生的知识构建和创设条件激发学习的迁移,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数学思维的形成。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从贴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所能接触的生活实际入手,合理创设课堂情境,对新旧知识进行恰当的参与性引导过渡,让学生们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发地生成新知识。

四,组建数学小组,培养发散思维

素质教育的实现一直是新课程改革的追求,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更注重人的身心发展、能力锻炼和思想品德的养成。因此,在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上除了教授知識之外,还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让学生们学有所思,思有所用,用学相长。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们好动又好奇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固定座位的模式,允许学生们自由组合形成数学讨论小组,一来集思广益方便课堂讨论意见的集中发表,节约时间;二来在竞争中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在合作中促进学生们的友谊;三来还能锻炼小组队员领导和任务分配能力,培养领导能力和责任感,可谓是一举多得。

在我的课堂上,我就鼓励学生们自发组建数学小组,按照每班40人计算,八人一组或者十人一组这样刚刚好,如果人数太多就比较难统一意见,人数太少又不能在短时间内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在小组中,我给他们的规定是(1)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成员间一起思考,讨论结果由轮流选出的成员进行发表,要求每个人都要有上台机会;(2)有动手操作的部分,小组成员间明确任务,分工合作,相互帮衬;(3)课后作业按时完成,成员间相互监督,杜绝抄袭;(4)老师讲解完题目之后,各小组间的作业相互批改,相互检查,最后再交由老师统一评改;(5)为提高积极性,会定期对各方面表现良好的小组进行奖励;(6)为防止小组圈子太过固定,人际交流得不到拓展,每个月会重新进行随机组队。

经过这样的安排之后,我发现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开始变得积极主动,在讨论的过程中总能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出来,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活力四射。特别是那些本来羞于表达的学生在我的参与性下逐渐能主动发言,那些本来比较主观的同学开始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别人的意见,这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东西;而且作为老师的我,在这样一个课堂氛围的带动下,也能很高效地完成我的课堂教学,特别地,我让学生们去发现去总结得出来的解题思路是比较符合他们接受能力的知识结构,过程中得到的经验积累,能让我以更接近学生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对我将来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家黎.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育探索,2008,08(16):12-16.

[2] 杨兴民.刍议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2 ,19(09):32-35.

[3] 陈耕英.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刍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3(27):15-18.

[4] 任学谦.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甘肃科技,2011,13(12):179-180.

[5] 吴丹.新课改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改变和实践[J].读与写, 2015,12 (11):26-27 .

作者:陆音

小学数学中的新课改论文 篇2:

新课改下“问题串”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本着针对性、启发性以及趣味性的原则,科学设计“问题串”,不断创新“问题串”的导入形式,实现很好的小学数学“问题串”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串;原则;对策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培养学生的問题意识、数学思维,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问题串”作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方式,在教师数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问题串”的运用,主要是教师结合教学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等,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关联性的问题,通过“问题组”或者是课堂追问的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不断深化的有效教学手段。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探索“问题串”的设计原则以及对策。

一、 “问题串”的内涵

顾名思义,所谓“问题串”,是一系列问题的组合。而这一系列问题,则是与教师教学内容相关,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数学问题。目前,在学术界,关于“问题串”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个人见解,认为:“问题串”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理解水平等所涉及的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逻辑性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小学数学“问题串”设计的原则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运用,可以说是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而教师在设计“问题串”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 针对性原则

小学数学“问题串”的设计,不应当是随意而为,而应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即教师应当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首先,“问题串”的设计应当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教师在设计问题串之前,应当深入研读教材内容,把握教学的目标;其次,在设计“问题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水平等,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与学生成长和发展相宜的问题,通过“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追问方式,周密部署,为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 启发性原则

小学数学“问题串”的设计应当遵循启发性的原则。我们知道,小学数学教学中之所以要采用“问题串”的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一步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使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形成,变学生的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串”的过程中,应当认真思考,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通过启发性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好的数学教学效果。

(三) 趣味性原则

小学数学“问题串”的设计应当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趣味性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串”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置问题情境,通过生动、形象、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乐于思考,通过趣味性课堂的构建,实现良好的问题教学效果。

三、 小学数学“问题串”的教学对策

针对当前小学数学“问题串”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提出了以下积极的解决对策:

(一) 精心设计“问题串”

精心设计“问题串”,是开展问题情境教学的第一步,同时也是确保“问题串”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在设计问题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下几点要素:首先,立足“最近发展区”理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设计问题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把握设计的原则,立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及认知现状,科学决定问题设计的层级以及目标,问题串的设计不应当是随意的、盲目的。而立足“最近发展区”理论的问题串设计,将问题的难度确定在“跳起来就可以摘到的桃子”,既不会太难,也不会太易,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和思考,有利于实现良好的问题串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问题串的设计过程中,追求连续性以及针对性,为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学习兴趣奠定基础。

(二) 科学导入“问题串”,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可以说,在“问题串”教学中,精心的问题设计是基础,而问题的导入则是关键。在问题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应当采取多元化、多样化的模式,尽可能避免单一的情境模式出现。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可以帮助教师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实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实现很好的情境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应当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使用“问题串”,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问题串”,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到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思考;在课堂教学环节,小组合作环节等运用问题串,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 积极教学反思,升华“问题串”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小学数学“问题串”的教学中,应当充分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在课堂结束之后,结合学生的课堂反应,反思自己教学问题的设计存在哪些问题,是否已经贴合了学生的兴趣以及接受水平?在“问题串”的导入过程中,有哪些优势与不足?积极的教学反思,有利于促使教师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积极的改进,最终使小学数学“问题串”的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问题串”的应用,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遵循“问题串”设计的原则,精心设计“问题串”,科学导入“问题串”,为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韩小平.“问题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数学教学通讯,2012(6):37-38、58.

作者简介:

汤俊,贵州省贵安新区,贵安新区党武镇中心完小。

作者:汤俊

小学数学中的新课改论文 篇3:

在新课改下,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与研究

【摘 要】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入,成了新课程改革的有力助推器,它能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新课改 数学课堂 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独力思考的能力,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深化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真正使用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老师才知道现在的教学条件有多么的优越,当前信息化教育基础平台正在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多媒体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它不仅改变了教学的外在形式,而且也改变了教学的内容、方法与观念,也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认知的工具。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一名一线小学数学教师,不断积累、探索与反思,把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使数学教学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开发智力,发展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会学习。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自主预习,激发学习兴趣

“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学生没有积极性的课堂绝不是好课堂。”要上好一堂数学课,必须让学生知道这节课学什么,现在我区倡导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先预习,然后在创设问题的指引下自主学习,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这个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可以清晰地展现教学要求,而且可以千变万化地呈现出预习提示,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在教学活动中灵活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恰当巧妙地创造一种直观形象的情景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高效的数学课堂打下基础,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前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变“讲堂”为“学堂”,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学”。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小组合作,经历探索学习过程

苏娜丹戴克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会完全理解。”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自主学习中掌握所有的知识点,也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能准确无误地领会教师讲解的要点,这就需要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只需要对他们进行适当启迪和引导,尽量让他们亲自去合作体验学习的过程,在实践探索中去获得新知。有了多媒体技术,老师可以轻松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也可以将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通过多媒体大胆地进行展示与交流,让全班同学都一起分享;与此同时老师也可适时对学生交流的内容进行补充与拓展,有条件的可以直接在大屏幕上板书教学内容或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回放。

如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有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来进行计算,而且有的学生还能用不同的方法来求证,但有的学生却一种方法都找不到,此时就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了——小组合作,可以实现“兵带兵”的可喜效果。整堂课老师仅仅是一个组织者,无需口干舌燥地讲解,唯一可以做的是指导,或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地演示探究过程。这样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动手操作而得出的结论,比老师‘满堂灌’要深刻得多。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实施自我检测,升华课堂训练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很多有趣的练习,可以将机械、重复的练习多样化,可以将单一的、枯燥的问题神秘化。如果“光听游泳课,我们学不会游泳;只有下水游,才可能学会。光听驾驶课,我们学不会开车,只有动手开,才能开起来。”生活如此,课堂亦如此。所以学生在探索过程得到可喜成果后,要鼓励学生将成果运用于实践,服务于生活。平时的教学中,我将检测题设计为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过关题,保证学生人人过关,获得一定地成就感。这种题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自己上台操作完成简单的讲解过程。二是数学思想检测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该种题往往需要多媒体的多种功能辅助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實践与创新能力检测题,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现出来,供大家分享。虽然现在新教育形式要求减少考试次数,禁止按分数给学生排队,但没有否定作业和考试,没有否认展示交流,只是要求我们精心设计作业,减少考试次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而已。在我的数学课堂上,经常让学生上台当小老师,感受操作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越感,引起学生的注意,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交流,完善评价制度

教学成果如果是老师得出来的话,还有什么教学意义,尽可能给每一位学生展示的机会,可以采取多种展示交流的方式,如: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操作多媒体展示交流,可以表演,游戏,讲故事等,可以采取自己给自己说,给同桌说,在小班内说,在全班展示等方式,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讨论和交流,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在多媒体上留下学生交流的足迹,以便对学生进行更公正的评价。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数学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会学数学,掌握学数学的手段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在自主学习中学会相互合作,在分享成果中,既肯定他人,又善于表现自己,不但要求老师要熟练地操纵多媒体技术,最好是学生也能熟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教育基础知识指南编写组.教育基础知识指南[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9.57.

[2]张金宁.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数学教学刍议[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06):37-3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郭淑华 唐红梅

上一篇: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论文下一篇:企业独立性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