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新课改范文

2022-06-17

第一篇:数学教学新课改范文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新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新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 1.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习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2.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数学而言,学生一旦

“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合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各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比如我在讲“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时出示蜗牛4分钟看爬行7米,蜘蛛3分钟行驶5米。让学生自己提出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当提出想比较两种动物谁跑的比较快时,自己去找寻答案,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循环小数的问题时,由于好奇心自己依靠课本这位“老师”找到答案。在讲“三角形面积计算”中出示课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计算不同图形的菜地的面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3.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程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我在讲“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设计圆形的牛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不同的方法求得篱笆的总长度。再如: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

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计算、思考得出多种解法,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

4.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数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学生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和对三角形的认识,用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成自己以前学过的图形,自己总结出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自己总结出的知识点,可以很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5.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

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只有学生和老师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去除,若像教材上一样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人一样,如此没有兴趣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可以把学生分成各个小组,找到自己辩论的观点,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辨,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篇:新课改教学论文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新课改中的初中数学教学

新课改教学论文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新课改中的初中数学教学

摘要:对新课程中的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探索,即如何转变教学理念、形成良好的教学方法?如何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控制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努力分层推进,科学评价学生?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探索;教学方法和理念;数学思想

在课程改革中,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这给广大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数学教师更应该转变旧思想,寻找新的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形成良好的教学方法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变:即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变“学生模仿”为“学生探究”;变“注重教条结论”为“注重知识发现过程”。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概念”时,先出示两道与学生生活非常密切的应用题,让学生先把式子列出来,在比较两个式子的异同点,最后再归纳小结出“一次函数的定义”。让学生从一般问题过渡到特殊问题中来,然后又将特殊问题回归到一般问题中去。这一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一次函数定义”的掌握,充分地体现了上述的教学理念。

二、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就能培养的,而是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举学生身边的实例。例如:存钱的利息计算、土地的面积计算、树木高度的测量等。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与价值性,同时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注意渗透数学思想。

(1)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近年来,由于数学考题中增加了对数学综合能力的考查,特别是数形结合思想方面。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代数中的数量和几何的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2)渗透符号口诀表述思想。初中数学符号是比较多的,而且各种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涵义和意义。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教会学生运用简洁的口诀来表达深奥复杂的数学道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根据取值情况,可以总结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小小大大取无解”。(即:如果未知数的解集都是大于,则不等式组的解集取较大的那一个;如果未知数的解集都是小于,则不等式组的解集取较小的那一个;如果未知数大于小的数而小于大的数,则不等式组的解集取中间的那一部份;如果未知数小于小的数而大于大的数,则不等式组没有解。)

(3)渗透开放性的教学思想。一提起数学,许多学生就会想到“听课”、“做题”、“考试”等,把数学看作是单一的、被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渗透开放性的内容,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表现在学习的材料上不应局限在教材这一点上,学生的生活事件、实践活动、成长经历等都可以作为他们的学习材料。例如:学校要在教学楼前的一块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成轴对称(选用的图形可以是圆、矩形、菱形、三角形等),应如何设计?再如:如何测量学校的旗杆高度?请设计测量方案。这些问题都有助于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4)渗透“化归类比”的思想。运用化归类比思想,往往可以让学生在沉重枯燥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的激情和灵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对旧知识的遗忘,使知识能顺利的迁移。

三、控制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地追求课堂内容的“多而全”是极其错误的,因为一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要想把所有问题都说清楚者蹴透,就会造成蜻蜓点水,难以深入。事实上每堂数学课都有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知识点,教师只要把这一知识点揭示出来,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探索、去联想、去生发,那么其他问题自然就迎韧而解了。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精讲多练,以点带面,抓住重点,使所授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掌握。

四、努力分层推进。科学评价学生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当前许多教师都采取: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的教学时间,以便腾出比较长的时间来进行总复习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学习时间变短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会被教师的灌输所代替,就容易导致学生知识静化,能力弱化的结果产生,到时反而欲速不达。

(1)数学知识分层。在教学过程中,把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相结合,把分析考试命题方向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以此来确定教学起点,使好中差的学生都能接受,从而把全班的学生都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还应掌握好教学进度。

(2)作业练习分层。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不要一概而论否则会造成“好的吃不饱,差的消化不了”的现象。笔者通常把作业分成较难、一般、简单三个层次来布置,让学生都有机会独立完成作业,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克服了抄袭作业的现象,从而间接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习目标分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学生的能力也不另外。给学生定目标时应因人而异,一般成绩好的学生,把目标定高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目标要尽量地低一些,尽量让他们接近目标,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自信心。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多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只关心某一次结果。一个学生如果他确实努力了还考不好,教师就不能再责备他,应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习伙伴,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型关系,让课堂教学在师生的互动中和谐地发展。

第三篇:新课改教学体会

为改革当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单一传统模式,我在教研工作实践中,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现将一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制定教学

目标课前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这一节分三步:第一步,确定知识目标。教师统揽教材,学习大纲,弄清所授课(含章、节,下同)的知识点及其在学段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及所授知识的目标独立性,按课后习题要求,确定若干知识点,作为所授课的知识教学目标。第二步,确定能力目标。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所授课在认知领域的目标,细分为不同层次(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再依据这个划分标准,确定学生知识学习的能力层次,对每一学习能力层次的活动形式,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并用可以观测的外显行为方式描述出来。第三步,确定思想目标。挖掘所授课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找出思想教育点,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中的情感领域目标,细分为接受、确信、性格化三个水平层次,定出具体的思想教育目标。

(二)实施教学目标

实施教学目标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分四步操作,其要求是:

第一步,前提诊断测评。在学习历史新课前,对学生应具备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性进行诊断测评,看学生是否具备学习历史新知识的技能基础和思想情感基础。前提诊断主要是通过测试、问卷、谈话、提问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诊断摸底。诊断的内容要紧紧围绕那些与新授教学目标有关的旧知识。测试后,教师要迅速作出订正、指导和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然后转入新课。前提诊断测评,不是每一节课前都要作这一步工作,仅是新授课开始时,或遇到重点教学目标内容与有关学科的知识存在密切联系时,或与重点教学目标有关的旧知识已学过较长时间时实施。这一步所用时间一般在35分钟。

第二步,教学目标认定。上课时,教师将所授课教学目标,采取适当方式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目的地听课学习,教学目标认定方式要灵活多样。就认定的时间和层次而言,有课前认定、课中(终)认定,有一次性整体认定,有教学过程中分层次逐步认定。教学目标的认定不仅应让学生知道学什么(知识点),而且应先告诉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认知水平),还应让学生知道怎么学(达标方式)和最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预期达成度)。教学目标认定的时间一般在12分钟。第三步,指导学生达标。这是教学目标实施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根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和使用教学媒体,组织教学活动。这一步的实施主要策略有三:

其一,善于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活动情景和问题情景。转化为活动情景,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学生口、脑、手并用的智能活动。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说出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具体内容可转化为以下问题群:秦始皇巩固统一,政治上建立了哪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些制度是如何体现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经济、文化上又是怎样统一的?统一前与统一后有什么不同?思想上进行了哪些强制统一?后果怎样?学生经过思考,一定会产生疑问。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读书、思考和讨论,课文知识就容易被消化吸收并转化为具体的能力。

其二,对教学重点目标,教师要精讲点拨,增加信息强度。讲解要突出重点,关键处可加重语气,放慢速度,增强语气信息;设计板书要突出重点,直观演示要体现重点,使用好教具,增强形象信息强度;指导自学要指出重点,充分利用教材(包括小字部分),让学生对重点内容反复读,增强文字信息强度;提问和练习要紧扣重点,并鼓励学生质疑,增强反馈信息强度。

其三,分层达标。有人把课时认知目标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主张低级目标引达,中级目标导达,高级目标助达。所谓低级目标引达,就是对识记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开导、点拨下,学生经过阅读、预习、讨论等方式达到迅速掌握。所谓中级目标导达,就是对理解、应用层次教学目标,教师采用启发式讲解、引导、探索、质疑等教法引导学生自学、探究,逐步达到目标。所谓高级目标助达,就是对分析、综合、评价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在学生欲通而未达时给予帮助,在学生口欲言而未能时给予指点。对于课时情感目标实施诱达。要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于促进智力因素发展的动力作用,主要靠教师以史为据,情从史出,以情动情,有机渗透,自然联系,逐步促进学生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品德个性的养成。指导学生达标的时间,一般在2025分钟。

第四步,教学目标测试。教学过程中通过形成性测试不断检测学生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活动。教师对应课时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编制两套形成性测试题,题目考查的内容要覆盖全部知识点,又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对理解以上水平层次的知识点,要编制不同形式的题目,从各个角度测试。为了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学习水平的需要,可设计A、B两组预测题进行测试。每节课在教学目标按学习进程进行完毕之后,在当堂课运用形成性测试题,花57分钟时间进行一次形成性测试。可采取测试与课堂作业的形式以提高测试的效果。

(三)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掌握学习的重要策略。这一环节分三步操作,时间一般为35分钟,其要求是:

第一步,目标测试评价。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形成性测试后作出正误判断。根据对每个学生当堂测试有80%以上学生达成作为标准,找出未达标学生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进行问题分类,确定学生的问题是共性还是个性,为矫正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二步,知识矫正补救。对目标测试评价反映出来的问题,教师再次进行知识矫正补救教学。对少数学生某些教学目标没有达成,教师要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还可以通过学生重新看课本的某一部分或指定的有关材料自我矫正。对大部分学生都未达成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找准问题的症结,采取新的策略进行集体矫正补救,对学生历史知识补救情况进行第二次形成性的测试评价。

第三步,课堂达标小结。为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要做好三件事:一是依据板书回扣教学目标,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尽量把课时的目标整体化、结构化,以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二是总结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肯定成绩,使学生进一步树立学习信心;三是对与下节课有关的重点内容,拟成思考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是我的一点体会,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第四篇:新课改教学反思

桃园中学

郭启山

课程改革实施来,我的教育教学观念的确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认识到数学的教学不仅仅只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而更多地关注让学生感受知识获取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实例、活动、游戏等形式引入知识点,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有意识地减少定性评价,增加发展性评价;减少批评与否定,增加鼓励与表扬;增加对小组整体与个人评价。

我也深刻感受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同程度地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了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大胆对同学、老师的方法提出疑问;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了与同学合作及交流。教师只需要适当加以引导,学生所获得的就远远超过了书本上的知识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探索知识的乐趣。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自信、自强等品质也在逐渐形成。新课程改革的确给我和学生带来了全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我也存在一些困惑与疑问,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问题及做法反思如下: 1. 双基落实问题 。

在课程改革后,我对“双基”的落实问题感到困惑,担心学生的“双基”变得薄弱,知识点不能落实,运算能力减退,运算速度减慢等等。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既要照顾双基又要提高能力发展个性很难两全。

我认为不能拿以往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学生,现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有用的、必备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学会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我重温《课程标准》,更加准确地把握在课程标准下,对“双基”的新要求,新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 2.数学教学中的方法优化问题

在课程标准中,提倡在数学教学时,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不提倡方法的单一性。在数学的实际教学中并不是不能优化方法,而是看你在什么时候优化?由谁来优化?强调方法的多样化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从不同程度上去体会成功,体会探究与创造·的快乐。在学生充分挖掘方法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自主优化,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好方法的优势,从而接受并掌握。教师不直接灌输的优化,而学生自主探究、比较后的优化才是符合课程标准的做法。

3.课堂活动与教学任务完成的矛盾

开始实验中,我有这样的困惑:当我们在课堂中开展了大量活动时,教学任务常常不能按期完成;而不开展课堂活动,又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违背。到底该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矛盾? 我从实际中、活动中、游戏中引人数学知识,也倡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明确任何的课堂活动都是为教学任务与目标服务,准确定位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对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做好备课环节,深挖教材,研究教法,把握好重难点突破,备好学生、学法,备好各环节过度等。真正能够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活动两不误。

4.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并不是在每一节都需要安排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形式,同样也要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要求适时、适度地采取各种教学形式,能够探究的就开展探究,不能开展或不必要开展的也不能强行安排。始终要明确一点,不管是教师的角色定位,还是教学形式的选择都要为教学的目标服务,就应该是有效的,有利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而不能为活动而活动。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思考,不全面,不准确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第五篇:新课改教学反思

泰安市岱岳区满庄二中段秀玲

课程改革实施来,我们一线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确发生了可喜的转变。绝大部分的老师已经认识到数学的教学不仅仅只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而更多地关注让学生感受知识获取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掌握,而更多地应是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实例、活动、游戏等形式引入知识点,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教师在课程观、教学方式、教学材观、评价观、学生观等方面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教师还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经过一段的实验,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减少定性评价,增加发展性评价;减少批评与否定,增加鼓励与表扬。在现在的课堂中,“你真棒!”、“你回答得很好!”、“真不错!”“再想一想”这样的词已经取代了“不对!”、 “不要胡说!”,“没脑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保护了学生表达与质疑的勇气及尊严。

在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转变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同程度地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了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大胆对同学、老师的方法提出疑问;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了与同学合作及交流。教师只需要适当加以引导,学生所获得的就远远超过了书本上的知识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探索知识的乐趣。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自信、自强等品质也在逐渐形成。新课程改革的确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全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些困惑与疑问,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问题及做法反思如下:

1. 双基落实问题 。

在多年的课程改革后,教师们往往对“双基”的落实问题感到困惑,往往担心学生的“双基”变得薄弱,知识点不能落实,运算能力减退,运算速度减慢等等。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既要照顾双基又要提高能力发展个性很难两全。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双基”?我们以前所讲的“双基”,究其根本只是“书本知识”而已,所说的“双基落实”,只是“书本知识落实”而已,并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对“双基”本身而言,我们应看成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课程标准》与《大纲》相比较,不再要求学生“迅速而准确地计算”,而是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运算能力,同时在小学中将计算器引入,帮助学生进行较复杂的计算,这样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要求就更加降低。所以不能拿以往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学生,现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有用的、必备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学会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我们应该重温《课程标准》,更加准确地把握在课程标准下,对“双基”的新要求,新标准,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观念。

2.数学教学中的方法优化问题

在课程标准中,我们提倡在数学教学时,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不提倡方法的单一性。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感到担心,让学生的多种方法存在,不优化方法是否会影响学生的运算能力?只使用自己的方法是否就是个性得到了发展 我们认为,在数学的实际教学中并不是不能优化方法,而是看你在什么时候优化?由谁来优化?强调方法的多样化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从不同程度上去体会成功,体会探究与创造·的快乐。但老师在学生充分挖掘方法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自主优化,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好方法的优势,从而接受并掌握。我们不提倡的是教师直接灌输的优化,而学生自主探究、比较后的优化才是符合课程标准的做法。

3.课堂活动与教学任务完成的矛盾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困惑:当我们在课堂中开展了大量活动时,教学任务常常不能按期完成;而不开展课堂活动,又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违背。到底该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矛盾? 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我们首先要明确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要倡导的课堂活动?在新课改的要求中,倡导我们教师要从实际中、活动中、游戏中引人数学知识,这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也倡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我们还要明确任何的课堂活动都是为教学任务与目标服务,准确定位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对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备课环节,深挖教材,研究教法,把握好重难点突破,备好学生、学法,备好各环节

过度等。真正能够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活动两不误。

4.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并不是在每一节都需要安排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形式,同样也要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要求适时、适度地采取各种教学形式,能够探究的就开展探究,不能开展或不必要开展的也不能强行安排。始终要明确一点,不管是教师的角色定位,还是教学形式的选择都要为教学的目标服务,就应该是有效的,有利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而不能为活动而活动。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思考,不全面,不准确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上一篇:我家的小园阅读范文下一篇:文化街活动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