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论文

2022-04-26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民族工作和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学发展、维护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稳定的组织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作为各民族中的先进分子,担负着建设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巩固民族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全面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任。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干部问题始终是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论文 篇1:

中缅抵边M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经验研究综述

摘要: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无限关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全力致力于让各民族和全国人民一起步入小康生活。本文通过对M县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经验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梳理,基于对该县研究综述进行分析,尝试创新性的延展探索适合M县的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边境县;示范经验;综述

一、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著名的社会治理理论家詹姆斯·N·罗西瑙在《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中指出,“治理不等于政府统治,二者有天壤之别。治理是社会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它是政府机制、非正式机制、非政府机制三者的统一。”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提出“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理论框架,认为社会要由国家来管理。罗茨(R,Rhodes) 在《新治理:没有政府的治理》(政治研究,1996 年第 154 期)中从六个方面对治理进行了解释,即“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开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与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

2、国内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对于民族团结进步,国内学者温凯(2019)认为建设边境小康示范村意义深远,边境村作为反分裂、反渗透的前沿阵地,是控边稳边的第一线,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深远的重大工程;认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建设,能使执政根基更牢固、能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和基础设施建更完善、民族团结基础进一步夯实、能使边民意识更扎实;韦熠阳(2021)在我国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的背景下,自治、德治、法治的融合正逐渐成为社会治理改革的主流新趋势。吕朝辉(2018)认为从边疆建设与开发、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政治认同、国家安全、生态文明等边疆治理的多重核心议题的角度阐述了边疆治理的重要性。

此外,陈鲁雁教授从活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出发来阐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此套指标体系具体由 “州 (市、盟、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评价指标体系”等八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八个子系统之下又包括了组织保障、民生改善、团结和谐、工作推进、群众满意、特点创新等6个一级指标,并且下设了若干的二级指标。刘荣教授认为民族团结进步不仅是团结进步本身,是各个地域、区域竞相示范, 你追我赶, 共同彼此示范的事业,不仅是中国特定区域示范的事业,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团结进步示范的态势呈现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事业。

同时,李若青教授认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不断总结和提升民族工作的“中国特色·云南经验”,有力彰显云南多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在云南边疆的成功实践。不仅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更是云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措施。

二、发展趋势

可以说,外国学者尚未就治理问题达成共识,但可以肯定的是,西方学者普遍认识到政府是管理和服务的双重主体,重视依法治国,重视多元主体和谐共同治理、社区自治等。对于国内学者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边疆、边境民族民族团结进步建设、政治认同、经济和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方面仍以实践经验总结为主,以治理理论作为理论工具来研究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尤其是抵边县的民族团结进步的研究较少。特别是临沧沧源佤族自治县作为抵边县,随着别国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边境摩擦和冲突问题也不断增多,抵边县的发展面临复杂严峻挑战,特别是新冠疫情的爆发以来,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建设、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显得刻不容缓。如何成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空前激发,日益走向包容性更广、认同感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可以说,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也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特别是边境地区发展、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和民族团结进步是事业等成果增加了很大的挑战。

三、意义

民族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古今中外的历史反复证明,民族问题解决不好,就没有团结稳定,一个国家就无法实现长治久安。M县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为守边固边、保卫国土、团结稳定、促进边疆繁荣稳定等各方面为祖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党的民族工作百年历程和历史成就,深入分析民族工作新形势,系统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总结提出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M县的民族团结进步进行文献梳理,对现状、经验进行总结,有利于M县结合研究现状,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鲁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01):5-11.

[2]刘荣.当好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 促进者 守护者:中国民族工作的新趋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02):5-16.

[3]李若青.不断总结民族工作“中国特色·云南经验”[J].社会主义论坛,2017(02):36+45.

[4]普布次仁. 边疆社会治理的理论思考[J]. 西部发展研究,2016,(00):3-6.

[5]蒲躍;谷家荣.关于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的几个问题.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06):120-124.

[6]海祥.公共管理视角下城市民族工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

[7]临沧先锋. 率先把沿边村寨建成小康村[N]. 云南经济日报,2019-12-16(A04).

作者简介:字光成(1995-),男,彝族,云南临沧市人,管理学硕士。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504,主要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府管理。

作者:字光成

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论文 篇2:

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民族工作和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学发展、维护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稳定的组织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作为各民族中的先进分子,担负着建设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巩固民族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全面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任。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干部问题始终是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重要性

一、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是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落后的措施

1.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加强建设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做好民族工作的骨干带头作用,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切实贯彻好、落实好。

2.要以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思想。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把惠民富民和脱贫作为民族工作重点,围绕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和培养工作。

3.目标任务。按照结构合理、优良素质的总体目标,坚持在实践中锻炼干部,用具体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和典型事例为重点建设思想政治,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从实际出发,抓好建设基础教育和源头,拓宽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来源,少数民族党政、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干部总量有很大幅度上升,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要求严格、导向鲜明、动态管理、监督有效,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干部成长的管理机制。

二、不断拓宽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来源

1.民族地区干部的培养工作是长期工作任务。要从学生抓起,同时要在实践中把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基层干部选拔上来,放手让他们去锻炼和提高,并予以指导和管理,按计划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干部。贯彻落实好国家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切实抓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通过抓好基础教育等,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的源头建设和基础建设,为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发展做好基础。

2.在基层要面向一线培养少数民族工作人员。坚持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把各类人才特别是优秀少数民族大学毕业学生引导到基层或生产一线,在实践中让干部了解社情民意,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经过基层锻炼培养后的优秀少数民族地区干部选拔到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形成科学合理的基层和生产一线少数民族地区干部选拔培养机制。

三、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干部配备工作

1.在考虑民族地区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与内地不同、及底子薄的实际和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环境的局限性,做到“五个优先”。对群众反映好,工作作风扎实,办事公道清廉、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的少数民族地区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对具备任职条件的少数民族地区干部,要优先放到正职岗位上;对与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要优先配备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对本地区本单位急需配备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一时又缺乏合适人选的,在更大范围内优先配备少数民族地区干部。

2.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干部配备工作。按照完善和优化民族地区领导班子整体结构的需要,大胆地把那些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实绩突出、群众拥护的优秀少数民族地区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尤其要注意挑选政治素质好、熟悉经济工作、勇于开拓的少数民族地区干部进党政领导班子。

四、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素质能力

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突出抓好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理论培训,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注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和武装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不断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打牢理想信念的根基,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说白了,就是要求干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少说多做干实事,把扶贫脱贫帮助群众富裕起来当作头等大事来做,真正把心思都用到工作上去。

2.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培训工程。加强培养锻炼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着力提升素质。把教育培养作为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基础性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主动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努力为少数民族干部提供施展才才华的机会。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3.在实践中有意识地锻炼少数民族地区干部。把实践锻炼作为全面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根本途径。对年轻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少数民族地区干部,通过参与重点建设工程、承担重大任务等方法,选派他们直接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不断地指导和管理来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通过实践锻炼,切实增长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本领和才干。

五、把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切实加强领导。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政治性、政策性比较强的工作,各级党委要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列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班子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深入调查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分层管理制度,认真组织并实施。要把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作为考核和衡量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组织部门要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综合、协调和指导工作。

2.健全完善管理。认真按照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体系考核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以科学的考核机制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做出评价。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考核工作。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既要从严要求,又要热情关心。大力宣传表彰优秀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典型,形成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营造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健康成长、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

3.强化督促检查,推动工作落实。加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实行跟踪管理,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进行督促检查,跟踪了解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锻炼情况和成长情况,有力地推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扎实开展。

参考文献:

[1] 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云南)[EB/OL].百度文库,2012.

[2] 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中国民族电子报,2009-11-06.

[3]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网站,http://pe.xxgk.yn.go.

[4] 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J].今日民族,2009,(9).

[5] 人才工程促边疆民族地区振兴[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

[6] 张婷.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内蒙古民族关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 薛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与实践成效[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 党的重要理论知识学习心得体会[EB/OL].互联网文档资源,2015.

[9] 新中国民族工作十讲:第十讲[EB/OL].教师网校.

[10] 李斌,岳顺之,刘相谦.新型民族关系构建中的舆论导向功能研究——以淄博市为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1]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Z].2005-09-13.

[12] 砚山苗协网,http://www.ys-hmong.

[13] 抓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J].党建研究,2005,(10).

[14] 努力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J].实践,2002,(9).

[15] 胡锦涛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思想[J].实事求是,2010,(7).

[责任编辑 陈凤雪]

作者:吾布力阿西木·吾买尔

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论文 篇3: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八桂根基

摘 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题写“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贺匾,彰显了党和国家对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关心、厚爱和期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打得牢是广西民族工作的重要成果和民族关系的重要特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发展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要求。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确把握历史轨迹,深刻认识国务事理,统筹落实决策部署,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八桂根基。

关键词:壮美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8.06.013

2018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题写“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贺匾,对新时代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寄予了厚望、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提出了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各民族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新时代推进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确把握历史轨迹,深刻认识国务事理,统筹落实决策部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八桂根基。

一、正确把握历史轨迹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和谐共生的边疆地区,有12个世居民族和44个其他民族成分。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彼此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与同化、异化、涵化的影响下生成和发展的。早在80万年前,广西百色盆地已有了古人类活动。在旧石器时代,广西有柳江人、灵山人、荔浦人、白莲洞人等古人类活动。在新石器时代,桂林甑皮岩等地也有原始人群活动。这些人群后来发展为西瓯、骆越等民族,成为现代壮侗语民族的先民。秦汉时期,汉族开始迁入广西;宋代,壮族、侗族出现,瑶族、苗族等由于征调、战争、民族压迫等原因迁入广西;宋末元初,回族进入广西;明清时期,仫佬族、毛南族形成,水族、京族、彝族和仡佬族也分别从外地迁入广西。在这些世居民族中,由于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彝、水、仡佬等农耕民族在文化上具有同质性,而善于经商的回族和以捕鱼为主要生计手段的京族也因文化性格等原因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因而无论在文化还是心理上都比较容易相互理解、认同和交往交流交融。经过长时间、大规模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西形成了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局面,多民族同住一条村、同饮一江水、同耕一峒田、同守一段边境线现象比比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各民族由于人口规模、历史文化等差异导致社会地位乃至生活需求和心理感受也各有不同,民族关系也存在着相互歧视、压迫或奴役的现象。各民族在不平等的历史过程中虽然存在着隔阂,却一直未停止交往交流交融,典型表现是壮族土司家谱的“汉裔观念”。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深化以及伴随这一过程始终的民族同化、异化、涵

化的影响,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心灵的相通,位育了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代以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在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增进了相互离不开的血肉联系,民族兄弟情感进一步牢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做了主人,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自治区成立60年来,广西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举可以概括为两组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一)共同团结奋斗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打碎了长期以来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生产关系束缚。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被歧视地位的广西各民族,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努力建设家乡,协调民族关系,培养民族干部,深耕民族团结的沃土,厚植民族团结的根基,做坚定的民族团结维护人和促进者。目前,广西共建立自治县12个,11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彝、仡佬等8个民族拥有自治地方。同时,优化民族自我意识,促进族际通婚,厚植了手足相亲的民族同胞情谊,守望中华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深厚牢固。加强与其他民族的联系,主动嵌入其他民族聚居的社区,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结美满姻缘,共建和谐社会,共筑中国梦想,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全区由两个民族以上组成的家庭127.82万个”“南宁市‘两个民族’或‘多个民族’家庭占全市家庭总数近60%”[2]。在此过程中涵养起来的家国情怀,化为具体的实践图景,就是增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齐步的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共同繁荣发展

随着生产关系的解放,广西各民族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经济社会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济基础更加深厚。比如,先后统筹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西江经济带建设、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等上升为国家战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17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0 396.2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1 955元,分别是1958年的832倍、371倍”“2012—2017年,全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09万人,年均减贫118万人”[3]。同时,文化活动更加活跃,各种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国民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教育的發展和社会的进步,广西各民族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升,融图书、报刊、 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为一体的综合立体信息获取渠道正在形成。此外,随着教育意识的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区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一大批的少数民族子弟走进校园,得到了系统的教育与训练,习得信息的能力和渠道也大为拓展。外出工作的人们接触的人群来自天南地北,视野更为广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

通过以上历史轨迹梳理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受既往社会意识形态和阶级矛盾的影响,广西各民族之间存在民族歧视、压迫或奴役的现象。在不平等的历史过程中存在着隔阂,但广西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及与此相伴随的同化、异化、涵化从未停止,客观上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基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各民族之间实现了真正的平等,民族事务一起管,祖国边疆一起守,发展道路一起闯,优秀文化一起传,美好生活一起创,各民族心连心、一家亲,共同建起了根植中华的共有精神家园,共同构筑了深厚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标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八桂元素。

二、深刻认识国务事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就明确要求:“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这些要求深刻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一条基本遵循。进入21世纪以来,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问题,社会上曾出现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只承认跟国家重合的中华民族,另一种倾向是否认中华民族的“民族实体”性。这两种倾向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是不相符的,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不利的。解决问题的钥匙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基本架构和生成系统,实事求是地开展民族意识良性调控。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的生成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中国化的结果。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在人类社会变迁中,先后出现了自然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等样态,但理想的存在样态是构建更能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联合体。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与中国场域的契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生成提供了“孵化器”。中华文明自古就有高度的共同体意识,“大一统”的“天下”观念源远流长。在此观念作用下,中国各民族经过长期交流交融和同化、异化、涵化的转换,形成了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代以来,在救亡图存的共同奋斗中,这种意识由自在转换为自觉[7]。在此背景下,梁启超于20世纪20年代探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何谓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彼,日本人;我,中国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8]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国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基于现代观念和科学理性的民族自觉得以确立。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民族始终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一面旗帜。当前,学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界定还有待进一步形成共识,但大家都不否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存在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要求及重大意义。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是一种民族意识,指的是人们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作为一种民族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三重维度。第一重维度是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第二重维度是非中华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意识反映,第三重维度是非民族角色的中华民族观[9]。本文研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范畴,主要是指民族自我意识,它体现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中国化的时代精神和科学理性。

(二)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架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架构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共同的历史渊源意识。各民族根植于中华大地,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亲缘共同体,中华民族一家亲是这种意识的生动写照。第二,共同的家国意识。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维护了祖国的大一统。伟大祖国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共同地域,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在此广袤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中华文明是各民族的共有财富和共同骄傲。第三,共同的文化意识。中华文化是由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或者是“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10]。第四,共同的命运意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拧成一股绳,共担苦难、共享成果,才有前途和希望。第五,共同的利益意识。各民族都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和对共同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民族复兴、祖国强盛、住有所居、老有所養等。以上五种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构成,它们相互承接,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三)正确认识民族意识的运行系统和良性调控规律

民族意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其生成具有一定的过程性,即对民族存在反映的相应观念具有阶段属性,大致可以分为对民族存在的知识性观念、对与民族存在相关的民族问题的意向性观念和以这两种观念统一性为前提的决策性观念三种类型,对应的基本过程是对民族存在的客观反映→主观倾向→能动控制[9]。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也是如此。要以中华民族认同为价值取向,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自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积极引导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框架内尊重彼此差异,强化内在联系、共同体特征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要注意统筹与民族意识相关的社会因素的调控,充分发挥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等调控系统的作用,形成全方位的社会调控系统,最大限度地促进民族意识良性调控,铸牢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统筹落实决策部署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工作的主线和衡量标准[11]。要推动各民族“一路”同行、“两育”同培、“三交”同促、“三观”同调,共守幸福之源,共筑精神家园,共结兄弟情缘,共画最大同心圆。

(一)推动各民族“一路”同行,共守幸福之源

要严格遵循民族过程和民族团结基本规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总结好、运用好、发展好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功经验,持续建设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共同守护好各民族幸福生活的源泉。要聚焦边疆民族地区特点,引导各民族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极端重要性,认真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坚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统一和自治、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不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制度保障。

要着力改善民生,保证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要激发各民族创新发展内生动力,引导各民族紧紧围绕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核心关键,充分发挥各民族特色优势,锐意创新,敢为人先。要努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切实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夯实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繁荣文化事业,保护生态环境,培养民族人才。

要高度重视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民族宗教工作形势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守好意识形态安全的责任阵地。要加强民族工作形势分析研判,深化民族宗教特别是边境民族宗教问题研究,定期开展工作调研,总结工作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要坚持把抵御宗教渗透工作关口前移,理顺基层体制机制,筑牢抵御境外渗透的第一道防线。要建立健全联系沟通机制,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和宗教代表人士工作,发挥民族团体和各宗教团体在联系各民族群众、处理纠纷、化解矛盾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各民族共谱八桂“壮美”乐章。

(二)推动各民族“两育”同培,共筑精神家园

一是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要坚持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不断创新宣传教育载体和手段,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乡(镇)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等“六进”工作,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以及中小学和大中专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多维度、多渠道地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提高全社会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作为重要目标导向,将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作为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一面鲜明旗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各民族干部群众,在全社会引导各民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育共同价值追求,让模范领奏时代最强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民族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通过构建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地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真正做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要加强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坚持在边境一线、海疆一线和民族乡的行政村推进“国旗工程”建设,引导各民族群众持续开展升国旗唱国歌活动,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情感认同。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积极培育共有文化,用文化架起促进民心相通、加强民族团结的桥梁。

(三)推动各民族“三交”同促,共结兄弟情缘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把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来坚守,坚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正确把握历史方位,坚持不懈地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结合文明城市、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和“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规划等,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争先创优活动,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争先创优活动长效机制,推动各民族心连心、一家亲。

二是从经济嵌入、文化嵌入、社区嵌入等维度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拓展民族工作深度广度,为各民族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统一的大家庭里,交往和交流更加密切,交融更有深度。不断扩大各民族“朋友圈”,促进族际通婚。加强族际互动,包括政治互动、经济互动、文化互动、社会互动等,不断推进“三个离不开”深入人心。积极弘扬民族互助精神,促进各民族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三是加强涉及民族因素、可能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对重点服务窗口单位是否存在针对少数民族的歧视现象进行排查,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公民合法权益。有序开展民族事务的协商治理,运用协商的方法化解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促进各民族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共建和谐民族家园。

(四)“三观”同调,推动各族共画最大同心圆

要重视开展民族意识良性调控,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促进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的和谐统一,进而增进“五个认同”。

一是注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广西精神”宣传的和谐统一。要重视在引导各民族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各民族共同的梦的基础上,深刻认同各民族共同开发了广阔的八桂大地、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八桂文化、共同维护了祖国的和平统一、共同铸造了充满力量的广西精神、共同发展了坚如磐石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等“同”的因子,努力弘扬强烈的爱国主义传统和精忠报国的特殊情怀,找准民族感情的共鸣点和群众利益的结合点,在推进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像老牛爬坡、燕子垒窝、蚂蚁啃骨头那样共建家园,位育时代精神。

二是坚持弘扬光荣传统与时代精神并举。要重视弘扬瓦氏夫人抗倭、冯子材抗法、百色起义等精神,积极引导各民族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进而正确认识到爱民族与爱国家是高度统一的,祖国是各民族共有的家园,每个民族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从而激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思想,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为最高利益,自觉服从国家战略大局,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和促进者。要积极引导各民族正确处理社会个体、社会各层次群体和整个社会的民族意识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三是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关系。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积极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的文化基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顶层设计。在广西迎來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党和国家又在新的起点上对推进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广西各族人民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民族工作主题,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汪洋.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广西日报,2018-12-11(03).

[2]龚文颖.共进共荣万世春——庆祝自治区60华诞特别报道之民族团结篇[N].广西日报,2018-11-29(01) .

[3]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高举伟大旗帜共圆伟大梦想奋力谱写新时代富民兴桂的壮美华章——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N]. 人民日报,2018-12-06(10).

[4]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04).

[5]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京举行[J].中国统一战线,2014(10).

[6]本社. 马列著作选编[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1:64.

[7]费孝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3.

[8]梁启超. 梁任公近著(第1辑):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44.

[9]龚永辉.中华民族意识及其调控规律——献给香港回归年[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10]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理论中心学习组. 画出最大的同心圆——习近平中央统战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讲座[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5:130.

[11]巴特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奋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J].中国民族,2018(7).

责任编辑:韦梦琦

作者:何文钜

上一篇:人的哲学思想研究管理论文下一篇:教学资源与计算机基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