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机制林业经济论文

2022-04-21

摘要:林业技术的发展保障了林业建设的有序进行,使林业发展更加迅速,从而给生态环境平衡与林业发展及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有序性奠定良好基础。本文简述了林业技术在林业建设中的作用,并对于目前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还没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提升林业技术的有效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管理机制林业经济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管理机制林业经济论文 篇1:

对林业养护长效管理机制的若干建议

摘要:建立林业养护长效管理机制,做好林业养护长效管理工作,可促进林业养护走向规范化、市场化轨道,提高养护水平,促进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但目前我国林业养护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林业建设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林业养护的现状,并对建立林业养护长效管理机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林业养护;长效管理机制;建议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于生态系统平衡基础之上的,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大气、维护生态平衡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今,林业已发展成社会的支柱产业,顺利的开展林业保护工作不仅能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还能极大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随着科教兴林理念的不断深入,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经营技术等被引入到林业发展中,林业经济效益有了大幅的提升,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环境破坏问题,而且森林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不难看出,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仅依靠技术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建立一套与现代林业发展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林业养护长效管理机制。

1 我国林业养护的现状

1.1 对林业养护认识不足,未配备足够的养护人员

加强林业养护,成立专业的林业养护社不仅有利于减轻病虫害、提高生态公益林养护率,而且还能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林木的保存率,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为人类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可见,林业养护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各地区在林业养护上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普通存在养护人员配备不足的现象。

1.2资金投入不足,养护设施较为匮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相关要求,各地区政府部门已按照事权划分建立了相应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但林业养护是一项持续的、长期性的工作,有着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养护成效的提高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只靠国家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及政府统筹是远远不够的。据相关报道显示,我国各地区的林业养护设施并不健全,甚至可以说十分匮乏,养护工作仍停留在人工操作的层面,严重制约了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由于缺乏救灾物资,当发生重大台风暴雨及病虫害时也无法及时应对。

1.3养护队伍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从我国各地林业养护社招收的工作人员来看,大多是当地学历低的农民,或是一些就业困难的群体,这些人年龄均较大,而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毫无技术技能可言。上岗工作前养护人员通常要参加相关岗位技术培训,但由于基础水平过低,培训效果并不明显,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养护措施对他们来说简直是纸上谈兵。显然,我国各地区养护队伍的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无法满足我国现代林业养护的发展需求。

1.4 管理机制不完善,养护工作缺乏活力

目前,我国在林业养护管理上尚未形成健全的投入机制、资金管理机制及奖励机制,特别是按劳分配机制的缺乏,大大弱化了养护人员工作的热情,久之易滋生“大锅饭”思想,造成养护人员得过且过,不仅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而且养护效果也大打折扣。同时,投入及资金管理机制的缺乏,必然会导致资金的不足而影响养护工作的开展。

2 建立林业养护长效管理机制的几点建议

2.1 提高认识,加大林业养护力度

成立林业养护社,建立健全的林业养护长效管理机制,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需求。为了顺应这种需求,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林业养护的宣传,提高群众、林业企业及其管理层人员对林业养护长效管理的认识,切实做好林业养护长效管理工作。从本质上来看,构建林业养护社,重视林业养护工作具有以下重要意义:其一,有利于林业养护长效管理工作的推进。人们只有正确认识林业养护,意识到林业养护工作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推进林业养护长效管理工作;其二,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粗放的进行林地养护管理,林业发展中脏、乱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而做好林业养护长效管理工作可有效解决上述难题。

2.2扩大林业养护队伍,加强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各区县林业养护队伍与生态公益林的比例非常的不协调,养护人员不足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各地方政府要通过提高养护薪酬、完善奖励机制等吸引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到林业养护工作中来,扩大林业养护队伍。同时,通过培训提高养护队伍的综合素质。基于林业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林业养护工作的质量。因此,要重视养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养护知识专题讲座、养护技术培训等活动来提高整体养护水平。

2.3完善林业养护相关机制,推进养护工作有效有序开展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林业养护工作有效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通过建立健全的林业养护管理机制,改革粗放的养护管理模式,将养护工作绩效与员工的薪酬相挂钩,推进养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完善养护工作责任机制,明确管理层及基层员工责权,使每位员工各司其职,避免工作上的消极怠慢,推进养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完善资金投入,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引入CDM造林再造林项目及新资金投入机制等,给予林业养護足够的资金支持,保证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完善科技奖励机制,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加入到林业养护队伍中,通过人才研发新技术、推广实用技术,促进养护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娟.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如何实现长效机制[J].中国林业产业,2017,(03).

[2]盛条娟,衡辉.完善上海市林业养护长效管理机制的若干建议[J].华东森林经理,2006,20(04):14-16.

[3]郭柳君.关于如何加强森林资源长效管理机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0).

[4]邱响明,陈卫国.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探讨[J]. 湖南林业科技,2005,32(03):72-73.

作者简介:卢艳峰,本科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管护。

作者:卢艳峰

管理机制林业经济论文 篇2:

林业技术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探究

摘要:林业技术的发展保障了林业建设的有序进行,使林业发展更加迅速,从而给生态环境平衡与林业发展及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有序性奠定良好基础。本文简述了林业技术在林业建设中的作用,并对于目前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还没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提升林业技术的有效性。

关键词:林业技术;林业建设;优化措施

辽宁省作为我国的林业大省,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在近年来我国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其林业经济发展快速,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弊端。
1 辽宁省林业科技的发展现状

1.1 林业科技人员配备不够

目前就辽宁省林业科技发展的问题来说,首当其冲的是人员问题。近年来,我国林业科技迅速发展,现有的人员配备已不适用于现在林业科技发展的人员标准。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足,以至日常工作不能高效的顺利进行,现有的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现在林业科技发展所需的知识容量。

1.2 资金投入不足

以前辽宁省主要以工业以及商业发展为主,当地各级政府对于林业科技的发展不够重视,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导致林业科技工作者日常生活、办公环境以及通讯设备等都比较落后。不能够保障工作人员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生活条件。

1.3 林业科技机制建立不够完善

现如今,辽宁省与林业科技有关的经营者与机构都没有一套适用于自己的管理机制,以至林业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多不足,而这些不足会导致林业科技的发展陷入一个瓶颈期。
2 優化林业技术措施

2.1 增强对林业科技人员的培训

在林业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应制定一个相关工作人员应有的标准,健全其工作需求以及工作内容的考核制度,有效提升林业技术的工作进展,有助于林业科技突破现有问题,快速发展。相关技术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林业科技知识的学习强度,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促进林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林业工作的高效性、合理性与科学性。

2.2 有针对性制定规划

在开展林业科技建设工作时,有关林业工作者应提前深入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等,有针对性地去制定林业科技发展规划,有效地提升林业科技发展。就辽宁省来说,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也拥有丰富的日光照射,四季分明,很适合与经济林的发展。所以,可结合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加强经济林的建设。与此同时,在可持续林业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创新技术的应用,还需要更新现有经济林生产以及经营的方式,加大对各种新型林业产品的研究强度,为提升林业生态建设的高效性提供坚实保障。

2.3 加大资金投入

相关部门应增强对林业产业的重视程度,适当加大林业科技发展的资金投入,彰显出各级政府对于林业产业发展的关心。林业科技的建设只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才能拓展出新的技术,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与这个行业相关的人才,使工作人员更专注地投入到工作中。

2.4 注重林业技术创新

追求多元化方向发展是林业技术推广的重点,从技术研发角度分析,需要深入考虑具体地区的生态条件,以制定出满足于当地林业发展需求的推广措施。同时,还需要加大投入,深入分析林业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以此来提升林业技术创新的合理性。为了能够进一步推动林业技术的发展,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力度,并充分掌握实际条件和生态环境,拓宽林业技术推广的多样性,强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为生态林业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随着林业科技的迅速发展,辽宁省与林业科技相关的许多企业也在迅速崛起,其生产量也在逐年递增,更是出现了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现象,有效优化了林业科技在林业建设中的体制建设。

作者简介:闫作恒(1981-),男,本科,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

作者:闫作恒

管理机制林业经济论文 篇3:

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探讨

摘   要:我国的林业资源本身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随着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策略的不断深入与推广,加强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十分重要,而加强相关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与利用工作是当前实现这一目标的重心。鉴于此,根据多年的工作經验和甘肃地区的青后地理环境,作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林业资源保护;开发利用;问题;对策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中段、祁连山北麓、张掖市东南部。地形分山地和倾斜高原两大类,海拔1 589 ~5 027 m,年平均气温4.1 ℃,1月份最冷,7月

份最热,年平均降水量351 mm,无霜期140 d,属温带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很大,日较差也很大,由于远离海洋,湿润气团难以到达,故而干燥少雨。但张掖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山和龙首山,黑河贯穿全境,有着特别的荒漠绿洲景象。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首先分析了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其次提出了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关系,最后给出了相关解决对策,以供相关工作者参考。

1   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1.1   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建立在林业保护基础上

现阶段,我国林业资源增长速度稳定,生态资源在林业资源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并且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为了在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数万年后,我国仍有大量可利用的林业资源,相关政府部门就要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通常情况下,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在科学的、合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既要实现林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也要保证林业资源的生态链不被破坏。所以,在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时,要以保护林业资源为重,并极大化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   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在做好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林业资源开发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充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式,提高我国林业经济效益。若想有效开发林业资源,就必须健全管理机制、改善经济结构,充分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后,结合经济发展趋势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协调好经济发展与林业资源开发的关系。

2   林业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林业资源保护及开发管理难度大

虽然我国林业资源一直呈现出增长态势,但是由于我国林地分布较广,导致管护范围广,管护内容复杂。而且我国目前对林业资源管理保护方面的实际投入并不多,管护的整体实力较弱,这些问题都使林业资源保护以及开发管理难度变得越来越大。除此之外,林业资源中的生物种类丰富,也致使林业资源管护难度大大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当地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就现有的林业资源进行分类管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管理等级高的植物,确保其不会遭受灭种危机,对于等级较低的植物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放养”手段,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不定期地对其进行查看即可。

2.2   林业资源的发展机制有待完善

在对林业资源进行管理时,要结合我国地大物博的特征,采取符合我国国情的林业资源管理模式。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发展状况、分布情况都不尽相同,因地制宜地进行管理才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我国现有的林业机制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发展需求,亟需进行完善改进,尤其是在监督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人浮于事、行动松懈的情况,影响着林业的进一步发展。

3   实现林业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的方法

3.1   健全林业资源发展机制

调查研究显示,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存在矛盾的根本原因是现有的林业资源发展机制不完善,尤其是没有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落实到开发利用中去。因此,在健全林业制度时,不仅需要把控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使其严格按照工作程序规范办事,还要将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保护意识根植到管理者的大脑中,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

3.2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相关单位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合理地对林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如设立林业研究基地,鼓励相关工作人员探究新型的种植技术和种植品种,在研究基地种植成功之后,再将其归入山林,实现大面积种植。既要不断地丰富林业种植种类,又要积极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促进林业资源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在林业资源建设中,各林业工作者既要做好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也要做好林业资源的开发工作。只有找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才能最大化发挥出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对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相关林业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收稿日期:2019-07-08)

作者:张维芳

上一篇:民主平等班级管理论文下一篇:构建林业经济组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