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水利机制管理论文

2022-07-03

【摘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及维护是农村水利的一项关键性工作。如何建设好、管理好这些基础设施工程,实践表明必须改革工程的建设体制、创新建设和运行的管理机制,并辅之以合理的法律保障。本文从产权机制、方法机制、法律机制几个层面,根据引导规划、民主参与、建后管护、法律监管的程序探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的新思路。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民营水利机制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民营水利机制管理论文 篇1:

葫芦岛市发展民营水利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实现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革水利建设投资机制,积极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制定和完善发展民营水利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民营水利,走民建、民有、民营发展之路。

关键词:民营水利 实践 思考

1 引言

从我市几年来水利建设特别是民营水利建设的实际情况看,要实现全市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革水利建设投资机制,积极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制定和完善发展民营水利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民营水利,走民建、民有、民营发展之路。

2 民营水利发展情况

我市近年来立足实际,在发展民营水利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全市民营水利投入资金近7500万元,新建的600座方塘、塘坝工程中,群众集资兴建的有400座,占61%强。民营水利已占农村水利的半壁江山,这就更激发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自发建设水源的积极性。

2.1 我市民营水利发展的动因

1998年一场大雨过后,我市连续五年大旱,农业生产严重依靠各种水源设施,加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水源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政府投入不可能满足所有农业生产需要。

1)自然条件适宜发展民营水利。我市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市,以山地丘陵为主,河流多,地表水比较丰富,特别适宜兴建投资少、见效快、工期短、易操作、好管理的水池、塘坝等小型水利工程。通过土地延包政策的实施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为民营水利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和政策保障。

2)体制迫切需要改革。建国以来,我市建设各类小型水利工程1000多宗,这些工程已运行多年,老化、退化、失修严重,地方财政困难,无力拿出足够资金维修;同时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变,使水利建设和管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现实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只有改革管理体制,才能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管护工程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民营水利改革势在必行。

3)土地延包政策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当家水”作保障。土地延包几十年不变政策的实施,使农民吃了“定心丸”,舍得投资在责任田里建设水利工程;而种植结构的调整,必须有充足的水源作保障,利益的驱动又进一步促使农民自觉自愿地投资建设自己的“当家水”。

4)具备了发展民营水利的条件。通过发展民营水利,农民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对水利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具备了发展民营水利的思想基础。同时,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贯彻实施特别是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拥有了更多的富余资金,也具备了发展民营水利的物质条件。

5)发展民营水利是大势所趋。农村税费改革后,集体建设水利工程要全部依靠政府投资。在现有条件下,对那些政府无力投资或投资不足且非干不可的水利工程,就必须转变政府行为,放手大胆地让农民群众去投资投劳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政府投入不足、集体建不了和建了也管不了的问题。

2.2 我市发展民营水利的措施

1)政策推动。我市对小型水利工程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制定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进一步放开建设权,明晰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搞活经营权,谁投资,产权归谁所有,由政府发放产权证,允许转让、租赁,50年不变。

2)典型带动。树立一批民营户作为投入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的好典型,以身边发展民营水利的投资者获得实惠、尝到甜头的实例,调动农民及社会办水利的积极性。

3)效益驱动。绥中县前所镇李桂才投资12万元,建成一座蓄水1.2万立方米的方塘,在塘内投放1万元蟹苗,使水源工程变成财源工程,周边农民竞相效仿。目前,该镇已投资近百万元,建成了超万立方米的方塘12座,蓄水总量达10多万立方米,发展多种经营,效益极为可观。可见效益驱动的力量不能小觑。

4)服务促动。针对多数民营水利的投资者,没有专业知识,缺乏经验的实际,各级水利部门无偿提供技术支持,从项目的选定、审批、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全过程进行全方位服务,同时指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极大地促进了民营水利的发展。

2.3 我市发展民营水利的效果

几年来,我市通过发展民营水利,达到了政府省钱、省心;投资者挣钱、可心;群众受益、称心的“三赢”效果,并起到了“五个作用”。一是弥补了水利投入不足,缓解了水利发展的资金“瓶颈”。二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水源条件的改善,使荒地变良田,“靠天田”变成旱涝保收田,促进了“三高”农业的发展,为农民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减轻了农民负担,杜绝了用水腐败,促进了节约用水。民营水利工程由于加强管理,降低了供水成本,减少了农民用水负担。也从体制上消除了集体管理下的“浪费水”、“人情水”,解决了“责任田”与“大锅水”的矛盾,提高了用水效率。四是盘活了水利资产,促进了资产保值增值。五是投资者加强管护和维修,促进了水利工程管理呈现良性循环的态势。

3 民营水利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看,民营水利的发展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不平衡。二是对水资源的利用不均衡。三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4 几点建议

4.1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水利市场

要积极支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供水、河道整治、水土保持等水利行业,缓解投资短缺状况。要建立开放、竞争、有序的水利市场,对民营企业投资水利在政策上不歧视,与公有制经济一视同仁。

4.2 制订市场规则

规划、法规、政策是建立公开、公平、公正市场体系的前提条件。要首先着重抓好规划制订工作,规划要有前瞻性、整体性,局部效益服从整体利益。同时制定好相关政策、法规,改变以前那种领导说了算的状况。

4.3 提高服务质量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不仅反映在资本效益上,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时间观念上。水利部门项目审批、工程监管的效率直接关系到业主的经济利益,因此工作效率和水平日益受到社会的监督。我们各市县水利部门都要改进工作作风,推动制度创新,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4.4 加强道德教育

对机关干部职工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加强从政道德。推动廉政建设,打造信用政府。对民营企业主也要加强道德宣传,在项目建设中既要考虑自身利益,又要考虑环境、社会效益,不损害他人利益;关心职工生活,提供良好工作条件。

4.5 组建行业协会

水利部门作为政府部门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力,应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众多分散的小水电企业的利益代表必然要落到水电行业协会身上。水利部门也要推动行业建设,促使行业自律,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作者:佟辛酉 徐大平

民营水利机制管理论文 篇2:

探索小型农田水利管护机制新思路

【摘要】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及维护是农村水利的一项关键性工作。如何建设好、管理好这些基础设施工程,实践表明必须改革工程的建设体制、创新建设和运行的管理机制,并辅之以合理的法律保障。本文从产权机制、方法机制、法律机制几个层面,根据引导规划、民主参与、建后管护、法律监管的程序探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的新思路。

【关键词】 小型农田水利 管护 机制 对策

农田水利关系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关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利用,关系国家粮食安全。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又是和农民联系最为密切、农民受益最为直接、农业增收最为明显的民生工程,因此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然而,目前我国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矛盾,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工程结构毁损、新建资金短缺、管理维护失灵等方面,而管护机制上的滞后与失灵又成为了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应该在于,明确小型农田水利的公益性质,发挥政府主导投资及管理的作用,加快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新机制。

一、小型农田水利管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1、管护主体缺位,产权机制不明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乡镇、村集体的功能逐步下降,大多数原本归集体管理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流于形式,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有人建设、无人管理的现象。由于管护主体的缺位,管理机制的不健全,致使公益性设施财政支持缺乏,略带经营性设施很难实现良性发展,并且出现了“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村民管不了”的现象。近年来新建的一批水利设施大多数投入则集中在具有代表性、政绩性的主体骨干工程上,而对于相关配套设施及管理维护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即重主体轻配套、重新建轻管理。由于新建的小水利工程产权不明,缺乏管护意识,尚未明确具体的管护责任,形成了只建不管、管用脱节的局面。对于具体的小农水工程项目来说更是存在严重的管护问题:一是项目多方管理,实际都没有管到位;二是项目无人监管,项目管理失控;三是项目重复安排,资金监管难到位。这些都造成了管护主体的缺位,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各方面效益。

2、管理方式不当,运行效率低下

2002年税费改革之后,国家取消了“两工”和各项费用,村委会丧失了收取“共同生产费”的权限,这也大大降低了村委会参与管理村级事务的能力,缺乏稳定收入来源的村委会,无法筹集足够的经费来进行小农水设施的管护与新建,而国家倡导的农民自发形成用水协会的实际作用往往不及村委会,很难达到切实有效的管理效果,造成了地方政府主导的村级代管模式失效。在实地调查中,广大村民对“小农水”管理问题上最有争议的就是水价问题,乡镇政府以及村委会将一些灌溉用小型水利工程移交给村民成立的用水协会。用水协会上接政府,下接村民,成为小水利运行的关键一环,但实际中,村民对用水协会的定价并不满意,而用水协会考虑到日常维护成本以及部分新建成本定价较高,造成了村民的用水矛盾。并且,大多数农民用水协会运作不够规范,管理水平较低,协会工作经费缺乏,又收不到足够的水费,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工程维修养护缺乏必要的资金,没有建立起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韩俊,2011)。而对于其他一些小水利工程则严重缺乏管理,由于年久失修根本无法发挥其应有的防洪、灌溉作用。再者,村委会将部分可供发展养殖业的山塘、小水窖委托给专人管理,由于其经营性较强,受委托方难免为例经济利益忽视生态及社会效益,大大影响了其防洪抗旱的功效,不合理的养殖导致水质变差,水资源污染严重,村民矛盾不断,运行效率低下。

3、管理人员技术缺乏,管护机制失灵

虽然部分水利工程(小型泵站、附属配套设备、小型引水闸等)设有专人管理,但是管理人员多为象征水利部门或村委会委派的亲戚或熟人,管理人员素质较为低下,并不专业。一方面,由于上级主管部门以及普通村民对小水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管理报酬较低、管理资金不到位、日常管理任务较轻,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培训,知识水平有限,管理技术滞后,不能及时发现这些小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病险问题,未能及时有效进行整治,进一步加剧了小水利工程的老化实修,功能衰减,难以维持工程的正常高效运转。最近几年以来,乡镇水利的发展基本上呈现工作人员多、编制少、支出大于拨款的现象。在乡镇机构改革的大环境下,很多水管站、水利站都被撤销或者合并,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碍(刘竹梅,2012)。

此外,最为关键的便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机制没有完善,新建时主要是政府组织、出资,农户投劳出力,建设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工程建设不规范、工程质量很难保证,建成之后由于产权不明,没有合理明确维护责任,工程年久失修、效益大大下降后也没有形成及时有效的保修维护机制,最终严重影响了小水利工程建设的功效。

二、创新小型农田水利管护机制

1、明晰权责分工,完善产权机制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为支撑农业发展的最为基础的工程项目,承担着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对保障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基础保障,因而具有广泛的公共性和准公共性,各级政府理应成为“小农水”工程的主要投资和管护方。国家的投入、管理、监督力度直接决定了“小农水”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并且县乡政府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方面处于主体地位、肩负主要职责。县乡政府,作为与小农水关系最密切的政府层级,理应承担小农水设施新建运营管理维护的主要责任,并且有效合理地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管护,而不能只建不管,建管脱离,权责不一。

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的问题,应遵循“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严格界定各类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是解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公共性和农户家庭经营的个体性矛盾的重要途径。要按照“民建、民管、民有、民营”的模式,逐步把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培育成为用水和管水主体,赋予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灌溉工程自主管理职权,建立群管为主、专管为辅,专群结合的新型农田水利服务体系。

2、创新运行模式,完善方法机制

(1)构建引导规划机制。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受益性民生工程,政府要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程序作出合理化规定。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申报、资金的筹措、劳工的组织、预期的效果、建后管护方案等合规性审查程序,项目资金拨付程序,资金使用程序及财务公开方案等都要做具体说明,使这个小农水工程建设更加合理化、规范化。所有程序的制定都要以文件等形式发给农民,使农民知道哪些程序由自己完成、哪些程序由政府负责办理。农民在政府规定程序的引导下,有序地投入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来。使之实现以规划整合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的最优模式,形成项目规划的长效机制。

(2)倡导民主参与机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范围广、周期长、任务重大、影响深远。只有在政府的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拨付下,依靠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才能顺利完成。要把农民组织好、发动好,把项目建设好、管理好,必须建立和创新一种农民自主建设和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新机制。其中包括:第一,参与项目规划过程,保证规划民主决策。因为不同乡镇地区结构、地理构造不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选址、建设规模、出资比例、投劳方案、管护模式等系统规划问题都要由村民自行组织参与民主决策,进而保证项目方案受益的公平性,效益的长期性。第二,参与项目申报过程,确保项目优质合理。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由农民自主决定申报哪些项目和实施项目的顺序等,有助于实现项目的建设后受益的公平性,真正体现村民的意志,防止部门代言,政府专断。第三,参与项目实施过程,确保过程高质高效。在小农水项目实施过程中,村民是工程劳动力的主要来源,通过投劳方式由农民自己承担部分低技术含量的工程,可以转移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对一些技术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可在政府指导下,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用水产协会组织公开邀投,择邀专业队伍组织完成。通过农民自己参与工程建没,使他们成为建没主体,让农民对项目的质量问题、标准问题、工期问题、投入问题等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从而为建后管护打下良好基础。第四,参与水价制定过程,确保价格公平合理。灌溉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确保灌溉用水有效合理,是村民最为关心的问题。用水价格又是村民感受最为敏感的一个因素,因此制定合理的用水价格需要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通过民主协商,综合考虑各方面建设维护成本,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制定出村民满意的价格,进而确保村民用水的公平合理,真正达到小农水的灌溉功效。

(3)管理机构改革机制。乡镇政府作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主要管理主体,构建高效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对于小农水利工程的管护至关重要。大力推进乡镇水利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管理机构改革,甄选合格管理人员,有效合理地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管护是当务之急。因此,以乡镇政府为主体,要大力推进乡镇水利管理站及其相应管理机构改革,在精减低效管理机构人员的基础上,应适当增加专业大学生等高素质人员辅助管理。同时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并且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技术考核和监督检查,提高管理意识,明确管理职责。

(4)完善后期维修机制。由于小农水工程建设年代久远,使用强度大,工程功能衰减或设备老化在所难免。在钟祥市的实际调查发现,目前不少地方的小水利设施出现故障时通常采用“发现问题—年度汇总—集中申报—资金下达—集中维修”的程序,对于工程故障设备或需维修的项目实行“捆绑式”申报。这样当一些规模小、维修资金量小但较为关键的小水利设施出问题后,很难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维护,导致后期维护资金的严重滞后,影响其功能的发挥。为此,要在乡镇水利管理单位(通常为水管站)设立水利设施管理专项资金,主要针对工程使用旺季故障维修使用,这样可以保证小农水利工程能够持续高效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保障农业生产,促进粮食增产。同时,还必须加强对管理专项资金的严格审查和监督,防止资金的挪用或贪污情况发生。此外还要加强小农水管理的财务透明度,定期向村民公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保障各项资金的高效用转,促使乡镇政府在小农水设施建设中切实担任起新建、运营、管理、维护的各项职责,真正提升小农水设施的管理质量。

(5)创新运营模式机制。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类型较多,不同的工程类型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模式管理,而要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管护模式,因地制宜。根据实地调查数据以及广泛采纳乡镇水利管理部门和广大村民意见,制定了新模式(表1)。

3、加强监督机制,完善法律保障

(1)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小农水”工程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各项功效的发挥,关系到农业生产质量和粮食增收的保障,也关系到政府投资的有效性。因此,要建立起政府部门对施工单位、村民对施工单位、村民对政府的监督机制。首先是要对项目的建设管理进行监督,包括建立和推行项目公示制,让乡镇政府、农民群众明白各项工程的实施情况。其次要通过政府部门质量跟踪监督和严格项目验收等方式,强化对项目质量的监管,防止出现劣质工程。

(2)加强对工程资金使用的监督。工程资金的有效使用对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至关重要,加强对资金的有效监管,有助于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具体措施包括对各阶段的成本费用进行严格的预算、审批,制定资金使用计划,公示各项资金使用情况,确保广大村民的知情权,让资金在阳光下运转。

(3)加强小农水建设的法律监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农田水利有关法规和政策,比如《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中的相关政策都是按行业线条式制定的,对农田水利虽有涉及,但不系统、不明确,难以有效规范和指导农田水利发展;大部分政策,权威性不够,需要提升法律效力。因此,需要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加快出台关于小型农田水利的法律法规,如《农田水利法》等,对我国农田水利的地位、作用、性质、投资机制、建设和管理体制、各级政府部门职责等作出明确规定。通过制定法律和地方性法规,有针对性地对小农水的建设进行法律规范和约束,对不同的监管主体、利益主体的行为制定明确的规范。

三、总结

建设好、发展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当前小农水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管护问题。本文在研究其问题的同时,针对现有的农田水利提出了新的监管机制,探索了新的管护模式,以加快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带动农业的发展,切实服务于三农,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 韩俊、何宇鹏、王宾:加快推进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发展[J].中国经济报告,2011(7).

[2] 胡学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需要四种机制创新[J].中国水利,2008(22).

[3] 张文:浅析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2012(3).

[4] 李俊峰、李恩瑶:探讨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面临的管理问题[J].科技与企业,2012(1).

[5] 刘竹梅: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中出现的问题与完善措施[J].北京农业,2012(7).

[6] 韩俊: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一个政策框架[J].改革,2011(8).

作者:张世旭 李文晓 许凌云

民营水利机制管理论文 篇3:

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发展

摘 要:我国事业单位的性质特殊,属于国家资助类单位,近几年,事业单位运行中,内部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潜在大量有待解决的问题。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必须结合事业单位的运行状态,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才能逐步改进管理方式,确保其符合事业单位的内部需求。本文结合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现状,重点探讨未来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 人力资源 管理现状

我国事业单位处于积极改革的状态,调整人事制度,改善资源管理。虽然事业单位在资源管理上提出了新的方法,但是受到传统行政管理的影响,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变,只存在于表面形式,未找准管理上的本质问题,无法维护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进而管理中出现了不公平的问题,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我国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的管理改革,特别是人力资源方面,以此来调动人员的积极性,重点建设并改革管理机制,深化新型管理措施的应用,改变人力资源原有的管理方式,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管理基础。

一、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现状

我国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制度改革,冲击了原有人力资源的管理基础,引起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事业单位是社会主要的服务机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保障,而人力资源做为事业单位的管理核心,应该优化人力配置。事业单位管理方面,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虽然提出了改革方案,但是并没有落实到实处,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仍旧存在漏洞。

201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印发了《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各个地区严格按照规定执行资源管理。规定中对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提出了管理监督机制、选拔制度等,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管理规定》的印发,表明我国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两项要求,也反馈了现代管理的状态,第一,规范原有领导团队的行为,重点建设优秀的事业单位领导团队,监督并管理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运行;第二,积极培养新的人才,明确人力资源的管理责任,协调各项管理制度,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事业单位运行中,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而且人力资源本身是事业单位的基础支持,必须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才能提高事业单位的积极性。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处于传统与改革的承接阶段,新旧制度同时存在,引发两极化、新旧混淆的问题。例如:某地区的行政类事业单位中,领导部门已经提出了人力资源的改革方案,先从领导部门开始执行,逐步推行到各个部门,后期经调查发现,该项改革方案,仅仅实行了3个月,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又恢复到传统状态,无法推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进步。

二、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分析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汇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例举比较典型的管理问题。

1.管理意识薄弱。我国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责较少,基本以档案管理为主,缺乏资源管理的意识,容易丧失部门职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意识较为薄弱,管理措施、专业性等方面,均存在缺陷。人力资源的管理意识停滞在传统的状态,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老龄化,存在非专业化人员,很难推进管理改革,而且传统的管理人员,不具备改革的意识,逐步淡化了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意识,或者部分改革方案,仅以理论、概念的方式存在,缺乏实质上的运用。

2.考核机制缺失。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考核机制缺失,属于管理中的一大问题。以水利派出机构为例,分析行政主管类事业单位考核机制中存在的缺陷。该单位人力资源的考核机制,分为三类,分别是局属管理单位考核、局属各公司考核、省级机关各部门考核,实行百分制考核,按照制度流程进行考核。该单位机制考核结果仅应用到先进、奖罚方面,与员工薪酬没有任何关联,而且也不做为职位变动等项目的参考,所以该单位考核机制中有严重缺失现象,如:(1)考核机制不公平,职工没有全部参与到管理考核内,考核结果也不准确,不能反映出单位人员工作的实际状态,而且无法准确的衡量考核结构的真实性;(2)考核方式不科学,仅依靠评价系统,并没有真正的调查被考核人员的实际付出,再加上考评的主观性影响,导致考核结果不规范,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3)考核结果使用不到位,没有发挥考核机制的相关作用。

3.人力资源浪费。人力资源是事业单位运行的核心支持,为事业单位创造经济效益。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导致资源出现严重的浪费,人才利用率非常低,不能发挥人才的优势。例如:某县级农业局内的人力资源分配,农业局内大量的专业人才,并没有安排在对应的专业岗位上,形成大材小用的局面,而且该农业局的工作重心,始终掌握在有资历的人员手中,年轻人才利用不到位,缺少发展的空间,该农业局内,20%的年轻人才处于闲置状态,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一大损失,表明资源浪费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暴露了该农业局人力资源管理不足的缺陷。

4.资源配置落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资源配置落后,是一项明显的制约性问题。管理中,缺乏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管理部门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致使人力资源无法适应事业单位的发展,人力资源配置跟不上发展速度,影响事业单位的管理进程。资源配置落后的问题,很容易造成人力资源管理脱节,进而逐步降低了管理的水平,管理机构失去人力资源配置的功能。事业单位与普通的企业单位,处于相同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双方存在合作、互动的关系,长期接触以来,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配置方面会有明显的落后现象,管理水准低,不能体现人力资源配置及管理的优势。

三、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对策

针对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革对策,专门解决事业单位的管理问题,具体改革对策如下。

1.树立管理意识。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受到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应该积极落实改革策略,树立新型的管理意识。事业单位应该注重树立管理意识,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例如:管理人员可以改革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根据人才的专业,重新分配管理工作,构建人才使用制度,促进内部人才的流动性,而且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民主性,在管理方面,领导与人才处于同等的地位,禁止出现管理上的“一言堂”,提升单位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参数与,加快人才的流动速度,进而提高人力资源的调动性和积极性,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稳定发展的条件,管理部门通过正确的管理意识,管控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

2.完善考核机制。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考核机制,用于衡量职工的价值,给与对应的工作评价。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完善考核机制,构建相应的考核条例,用于规范人力资源的配置,合理运用单位内的人才,充分发挥考核机制的作用。首先事业单位应该明确考核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根据资源管理的需要,逐步完善考核机制,将资源考核做为重要的工作;然后事业单位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专门用于评价人力资源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而且考核指标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体现考核指标的有效性;最后灵活设计多类型的考核机制,适用于不同职能的人力资源考核,例如:现行的3D立体思维考核方式,设置专项、年终等考核方式,根据事业单位内人才的实际表现,随时填入评价信息,得出最终的考核结果,将考核结果与职工的薪酬、晋升等因素挂钩,落实“多劳多得”和“不劳不得”,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3.强化资源分配。事业单位在改善人力资源浪费的问题上,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按照专业、资料等属性,调整事业单位的职工岗位,充分发挥人才的能力,确保人力资源能够应用到实处;第二,积极建设年轻的人力资源,全面锻炼年轻职工的能力,确保事业单位职务的平均化分配,禁止出现老龄化的现象。例如:某城市交通厅××事业单位,一大批老职工干部即将退休,为了保障人力资源的优质管理,该事业单位提前3年建设人力资源,积极调配人力资源,弥补老职工干部的空缺,提前将接班职工安排到职位实习,熟悉事业单位的办公内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资源分配上提出了创新策略,要求面临退休的人员,指导新任职工,管理部门给老职工干部发放考评表,考核新任职工的技能,指出新任职工的不足之处,以免人力资源管理发生脱节,影响该事业单位的运营。

4.优化资源配置。事业单位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水平,采取成立培训机构的方式,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跟上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速度。事业单位成立培训机构,制定健全的培训体系,按照“因人制宜”的方式,培训单位内的人才,一方面提高单位职工的技能,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建设的力度。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系统繁杂,可以采取动态管理的培训方式,根据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配置,设计不同的培训方式,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培训机构也要适度更改人力资源的培训方案,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灵活性。动态管理是人力资源培训、配置的基础,而循序渐进是资源配置的过程,培训机构成立后,逐步改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不足,优化资源配置,找出资源配置中的缺陷,树立人力资源配置的目标后,进入循序渐进的管理状态中,促使人力资源配置,不论是局部到整体,还是整体到局部,都要处于管理部门的控制下,进而通过管理部门,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四、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根据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实况,提出几点建议,全面推进资源管理的发展。

首先我国事业单位中,不同部门的属性不同,对应的管理内容也不同,在原有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人员潜能,提升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促使其可主动参与到事业单位的运营及管理中,推进管理内容的多样化发展,改变原有管理内容的单调性、单一性。

第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形式的发展,提出岗位流动制的管理形式,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流动性,由此可以保障管理的全面性,也能推进单位人才的全面性发展,管理部门利用不同的管理形式,避免事业单位出现岗位空缺、职能偏重的问题。原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形式,大多受到制度、物质的限制,现代管理形式,应该注重人力资源的价值开发,落实奖励制度,开发人力资源。

第三管理层次的转型和发展,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层次由执行部门转型为决策层,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放置决策权力,促使管理人员能够自行决定人力资源中的相关事宜,而不是单纯依靠执行部门。

第四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及手段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提倡信息化管理,利用计算机取缔人工管理,减轻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负担,提升管理技术、手段的操作效率,适应信息化社会中先进的技术手段,体现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和价值,管理部门更容易获取先进的管理信息,全面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

五、结语

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借鉴国外的管理方式,还要研究国企、民营企业内的管理制度,吸取可用的管理方案,促进人力资源的管理发展。人力资源是事业单位的核心,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有利于稳固事业单位的运行,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在国家、社会及人民群体中的作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中,更要抓住可用的機遇,纠正管理中的错误,积极发展新型管理制度,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稳固事业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3:271.

[2]黄晶晶.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发展分析[J].才智,2015,31:261.

[3]余志鹏.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的探讨[J].新经济,2015,20:68-69.

[4]叶萍.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5,07:92-94.

[5]刘阳.探讨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发展[J].管理观察,2015,03:180-181.

作者简介:苗绿叶(1973—),女,汉族,内蒙古包头市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内蒙古自治区镫口扬水灌区管理局,经济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苗绿叶

上一篇:投资招标工程造价论文下一篇:农户小额信贷试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