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发展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即相关的文化传承建设力度不足。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体育发展事业由于受到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对来说会比较落后,无法很好的满足学生的相关体育锻炼需求。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民族旅游发展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族旅游发展管理论文 篇1: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依托民族文化开辟旅游资源的发展模式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由于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有限,导致了这种资源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起来,建立科学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发展模式,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强调开发过程中的保持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循环体系,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对象采用相应的旅游资源发展模式。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少数民族;发展模式

少数民族地区保留了很多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一些具有鲜明异质性的民族文化散发着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属于品味相当高的文化旅游客体对象。可是有的资源受到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限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出来,有的资源开发出来了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为民族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为了降低危害程度,必须坚持保护性开发,将可持续发展最为最大的目标,采用一系列具有保护性的开发与发展模式。本就重点讨论这个问题。

一、少数民族地区依托民族文化开辟旅游资源应该遵的科学原则

(一)先保护后开发原则

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才具有了值得开发的旅游资源,只有保护了民族文化的原始性,才能保持旅游资源的强大生命力。保护民族文化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个是保护民族文化本身,不让民族文化在开发过程中遭受有形无形的破坏。第二个是保护民族文化的载体,也就是保护好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让当地文化具有可持续开发的后劲。

(二)保留原生态,探究新模式原则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品味高雅,艺术性很强,由此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具有十分强大的吸引力,在旅游市场上具有不可比拟的竞争力。依托民族文化开发的旅游就是体验民族文化的氛围,体验民族文化的内涵,保留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是开发旅游资源的新型模式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合理选择,科学开发原则

少数民族地区依托民族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具有开发价值,只有一部分优秀的、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才值得进行生层次的旅游开发,进而发展一些具有健康科学、吸引力强、品味高雅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建立特色精品旅游产品体系,发动周围的社区居民参入旅游业,推广本土文化,从中收益,追求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最大经济利益。再反过来,用这些经济利益推动旅游业发展。

二、对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采用科学的开发过程模式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管理过程是一个保护性开发发展过程,是一个前后联系紧密的有机循环体系。这里包含了四个环节:初步的旅游规划;必要的旅游项目建设;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旅游经营管理;以及随时随地的旅游检测。这四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对旅游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保证了保护性开发旅游资源的科学性原则落到实处。比如理由检测系统会随时发现规划的每个细节合理实用与否,经营管理是否细致周密,是否存在保护性问题等等。可以发现有些不科学的不适用的地方,立刻调整过来。从而建立逐步完善的发展管理模式。

三、对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采用科学的管理发展模式

民族文化是每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来的,保持了各自的民族特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全部。根据它们的形态与特点,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物态类、技术类、制度类和精神类。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对象不断开创有力的保护方法与高效的资源利用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一)物态类民族文化

物态类民族文化,将文化载体放入文物馆里保存展览,进行一定方式的归类整理,例如生活生产用具,可以从物体的用途、使用的地区、背景原因等方法分类,展出相关资料,共游客观看,发挥其旅游价值。对于民族村落、古建筑群等复合型民族文化遗产,应该采用整體保护,政府出台保护政策,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好某一段历史环境的整体性,保持一种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将这种建筑群开发成文化休闲观光。民族风情旅游等旅游项目。

(二)技术类民族文化

技术类民族文化,如夜郎国的刀山,炎帝故里的原始草裙舞等文化,首先注重传承保护,在保持原始性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宽度挖掘,增加文化内涵,扩展技艺,形成系列。同时要重视培养文化继承人,确保文化技术延续下来。这部分技术环节能够开采出丰富的表演性旅游节目,吸引游客观看和参与互动,提高了旅游业的观赏价值与体验价值。此外,由节目衍生出旅游纪念品,既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技艺,又能增加旅游经济效益,也推动了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发展工作。

(三)制度类民族文化与精神类民族文化

制度类民族文化与精神类民族文化,包含了部落生活管理制度、原始口头文学、文字、民间艺术等。首先将这些文化联系有关历史书籍记载内容,进一步挖掘内涵,整理成完整的系列,开发成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特点相结合的旅游产品,比如精美的书籍、画册、工艺品、MTV等,供游客购买。还有一些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俗活动等艺术资源,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能够极大地提高游客的审美情趣,调动游客的参与互动意识。应该在保护基础上,做深一层的挖掘整理,开发成富有地方特色又不失观赏价值的民族舞蹈音乐旅游产品。防止开发的庸俗化与商品化。

参考文献:

[1][法]乔治·亨利·里维埃.生态博物馆———一个进化的定义[J].中国博物馆,1986,(2).

[2]苏东海.关于生态博物馆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1995,(2).

[3]周文中,邓启耀.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保护与发展[J].思想战线,1999,(1).

[4]段超.对西部大开发中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保护问题的再思考[J].民族问题研究,2002,(1).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

作者:冯萍

民族旅游发展管理论文 篇2:

旅游文化视域下少数民族村寨体育的发展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即相关的文化传承建设力度不足。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体育发展事业由于受到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对来说会比较落后,无法很好的满足学生的相关体育锻炼需求。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相关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过于落后,无法很好的满足时代发展需求,而且相关的体育设施也比较落后,体育资源的开发也比较落后。因此相关的管理部门必须要及时的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其进行改革完善,进而有效地促进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以及我国民族素质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旅游文化视域下少数民族村寨体育的发展策略进行探讨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旅游文化;时代背景;少数民族;村寨体育;发展策略;探讨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其中旅游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少数民族的一些文化传统。目前阶段在我国少数民族村寨整体变迁下,其开放程度不断扩大,这就使得少数民族村寨开始逐渐利用自身独特的文化内容作为旅游开发的切人点。其中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其整体文化中重要的构成之一,在村寨打造民族文化旅游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当前阶段也有许多关于传统体育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价值作用的学术研究。因此相关的管理部门必须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村寨体育的发展管理,进而使得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能够更好的发展传承,进而极大程度的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建设发展,对我过综合国力进行有效地提升。

一、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文化的特点分析

(一)具有较强的唯一性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不同地区的人们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风俗。对于旅客来说,每一村寨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都是不同的,二者之间进行有效地结合形成的人类生态系统也是存在很大差异性的,旅客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因为每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的唯一性而充满期待。这种原始的文化形态落在了“对过去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产生最大威胁的时点”上,不仅能够满足旅客的好奇性,也能很好的满足旅客对于“异乡感”与“故乡感”的双重

诉求,并在游览之后会形成难得的眷恋和久违的失落。除此之外,每一个地区自身的独特文化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所有的一切都在发生改变,我们不可能在形成相同的文化。

(二)原生态文化资源,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

每一个少数民族的村寨都可以被当作一个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其传统的文化资源都是经过多年的积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是生活、自然、艺术的合体。其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一群特定的人在生活以及工作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可以说每一个少数民族的村寨文化都是十分鲜明的,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对于每一个游客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1]。

(三)具有较强的文化冲击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以及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大量的少数民族村寨都已经被逐渐当作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而且还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极大程度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之所以会取得这么好的效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寨文化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可以让人们了解到更多的文化传统以及风俗习惯,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也有着极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发展旅游事业也能够较好的保护少数民族村寨中的传统文化遗产,使文化的根脉最终进入到人们的生命系统之中,丰富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分析

(一)具有较强的民族性

我国少数民族通常情况下都具有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即大多都是以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为主,多数少数民族地区都存续着多个民族共处。虽然如此,但是每一个少数民主村寨都会由于其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生活习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最终形成不同的文化习俗。因此相对来说,每一个个少数民族村寨的传统体育文化都有别于其他民族村寨,即便两个村寨相距较近,还是会存在明显的不同。其实这些村寨体育文化的行程实际上都与所属民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同时也是先辈留下的一些文化遗产,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有着极大的影响[2]。

(二)具有较强的多元性

由于经济发展的限制,现代体育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的村寨发展以及传播往往都会比较困难,但是与此相反,其中自身在发展中形成的传统体育文化却能一代一代的很好的传承下来。而且这种体育文化对于村寨的任何本民族个体都会产生强烈的吸引,每一村民也都会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其中,其对与本民族的文化构建和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并以此成为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的文化标志,可以说每一个村寨的体育文化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進而共同形成一种多元性的文化[3]。

(三)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相对而来,我国少数民族的村寨体育文化都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因此相对而言,其形势以及内容都会更加契合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自然环境特点,具有较强的民族适应性,可以说,其比现阶段的一些现代体育模式更加适合村寨的发展进步。除此之外,我国少数民族村寨体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往往还与该类地区其他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结合,而且其相关的表现形式也会比较丰富,可以以民族传统舞蹈的形式呈现,也能表现为村寨体育,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效地融合。

三、旅游文化视域下少数民族村寨体育的发展策略分析

(一)对少数民族村寨体育的形式以及内容进行有效地完善

由于少数民主的村寨体育文化都是产生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以及民族文化,其可以说是不可复制的,同时也更加能够体现民族的一些喜好以及性格特点。由于经济发展的限制,相对来说,村寨体育对于相关的体育设备的需求会比较小,大都是因地制宜,对于相关的技艺技巧要求也会比较低,因此村寨体育进行起来也会比较容易。从运动本质上看,村寨体育由于接近生产生活的自然形态,与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理愿望相契合,因此也就使居民的参与热情千百年来不减[4]。

(二)“体育+旅游”的双重体系,将二者进行有效地结合

在时代的发展进步中,优秀的文化必须要被有效地传承。因此少数民族要想对其相关的村寨体育文化进行继承以及发展,还必须要借助一些外力的积极作用,例如可以利用旅游事业将其进行有效地宣传,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得相关的村寨体育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还能极大程度的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进而为村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增强村寨凝聚力,為村寨体育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份有力的保障

由于自然环境以及地域的限制,村寨体育相比于现代的体育形式可能或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因为基本上可以这样说,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时代,这些体育文化可能是他们的唯一娱乐方式。村民可以通过参加一些体育项目,对自身的健康进行有效地提升,同时还能加深与其他村民之间的感情。相比于其他国家来说,我国的村寨体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地域性,在增强民族内部认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共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更加注重自身的一些休闲娱乐,也正因此我国相关的旅游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已经逐渐被开发为各种旅游景点。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也就逐渐成为人们所喜欢的一些东西,其中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相关的管理部门必须要加强对其管理力度,对其进行有效地保护传承,以传统体育为核心进行村寨旅游机制的建立,进而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冉启琴,向其英.论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及开发[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8 (5):67-72.

[2]张小林,孙玮,刘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创意开发研究——基于湘西德夯苗寨的调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 (1):156-159.

[3]余贞凯,王绍芬,李德祥.社会变迁视域下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问题与机遇[J].军事体育学报,2017 (3):100-105.

[4]徐泉森,XUQuan-sen.少数民族村寨变迁与传统体育的旅游开发研究——以重庆渝东南地区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0 (2):71-74.

[5]向政.博弈视角下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C].2015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5.

作者:杨频

民族旅游发展管理论文 篇3:

重庆黔江板夹溪土家十三寨旅游发展模式实证研究

摘要:旅游对民族村寨发展和保护日益重要,本文在旅游型城镇,旅游小城镇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试论旅游型民族村寨的发展模式,对重庆黔江板夹溪土家十三寨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板夹溪十三寨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探析土家十三的旅游发展之路。

关键字:民族村寨旅游;板夹溪十三寨;旅游发展模式

1.引言

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板夹溪土家族村寨被列为全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寨,板夹溪是地震堰塞湖小南海的主要溪流,处于黔江区小南海镇北部。沿板夹溪分布着十三个寨子,包括谈家院子、向家坝寨子、大湾寨子、小坝子寨子、龙家沟寨子、石嘴坝寨子、老熊坝寨子、何家大院、走马坝、台子上、瓦房坝、熊家寨子、学堂湾。十三寨以乡村旅游、生态农业为主要产业。板夹溪民族村寨保护建设若干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保护机制、发展模式、旅游规划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

2.十三寨现状问题

2.1十三寨缺乏专门的旅游管理发展机构

一是村寨中的旅游建设东搞搞西搞搞,结果每块都没有搞好,没有进行分类分级分区管理,缺乏系统性。十三寨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环境破坏,河道硬质话,建筑风貌破坏,产品结构单一,汉化现象严重,民族文化的缺失,人口流失,旅游公服设施不足等。如板夹溪滨水步道建设过程,建设力度不紧凑,导致河堤的长期外翻,严重影响村寨景观。二是缺乏来自政府和民间自组织的旅游危机管理机构,旅游管理人才缺乏,缺乏本土的导游,也缺乏外部监督。

2.2十三寨的人口流失问题,出现“空心村”现象,造成大量土地和建筑闲置

和许多乡村村落一样,十三寨的留有居民大多都是老人、小孩、年纪较大的妇女,稍有劳动力的男子和青年女子外出打工,青少年则外出求学,人口流失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劳动力和生产力极其匮乏,大量的土地无人耕作,民居无人居住。除了民居房前屋后的几亩田地种有农作物,其他土地都出租旅游公司经营,旅游公司大面积种植猕猴桃,后因自然灾害,猕猴桃大片死亡,使得现在十三寨出现大面积的土地闲置,无人管理。

2.3缺乏与周边景区的旅游合作

小南海地震遗址公园是距离十三寨最近的一个4A级景区,车程大概半小时左右,但是由于交通的便捷度不够,旅游开发与宣传缺乏,导致很多游客对十三寨并不清楚,大多游客在游览了小南海地震遗址公园后就打道回府,十三寨处于周围景区的形象遮蔽之中,没有突出自身优势,竞争力不强。并且十三寨产业水平不高、体系不完善,十三寨及周边村落产业发展上出现业态雷同、区域资源调配不合理的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低端化趋势明显。

2.4村寨内的基础设施不够,接待能力有待提高

十三寨餐饮、住宿、导游标识、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住宿方面除了游客中心的一个宾馆外,其余全是当地居民经营的农家乐,部分农家乐建筑是按照土家传统民居来构建的,有利于整体风土的保持,但是由于传统建筑有其自身的缺陷,比如木材昂贵,安全系数低,隔音效果差,舒适度差,热水温度不够和供应量不足等问题,使得游客满意度很低。餐饮方面土家特色菜品几乎没有,没有标准的菜单价格,餐饮卫生安全也存在问题。

3十三寨旅游发展管理策略

3.1建立政府和民间自组织的旅游发展管理机构,人才生产本土化,分时分类分区管理。

一是建立政府和民間自组织的旅游管理机构,培养本地的土家族导游。集合来自民间力量的各方监督,形式“小政府、大社会”格局。如十三寨可建立学生实践基地,武陵山土家文化保护,民族村寨保护试点项目等民间组织,接受来自各方的研究调研与监督,为十三寨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旅游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板夹溪政府也可以设立多方面的旅游管理结构,上联下效,加强与各方合作,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危机处理等指导,做示范。二是分时分区分类危机管理,形成系统网络。如十三寨形态是线性旅游景区,可以考虑分区开发,前面作为药引子,着重基础设施建筑,满足餐饮住宿需求,后面作为保护区,着重民族文化展示,田园风情体验,休闲体验。

3.2产业创新,政策支持,功能置换多管齐下把人留下来,把地用起来。

民族村寨要旅游发展,就要用产业创新、政策支持来留住人,让村寨的人在村寨里过日常生活,留住人在反过来促进旅游发展。产业创新在于开发旅游特色产品,土特产、水果采摘或者工艺品,进行包装推广,形成特色品牌,发挥传统工艺示范户功能;对于闲置的土地,积极利用,发展农耕、水果园、旅游出租等;对闲置的建筑进行功能置换,可出租,发展农家乐、游客中心、购物点等。

3.3差异化定位、依托小南海景区发展,把全镇作为一个大的乡村旅游区来设计规划。

积极参与了重庆黔江区北部旅游环线建构与小南海风景名胜区由4A向5A级景区的提档升级举措。在主要交通通道和小南海景区做好旅游宣传,宣传中需要进行差异化定位,突出土家文化民俗特色。同时,和小南海地址公园展开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丰富地区资源丰度,推出特色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地区旅游吸引力。把整个小南海镇作为一个大的乡村旅游区来设计规划。

3.4合理建设基础、公服、旅游设施,提高民居室内设施水平,兼顾游客旅游与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十三寨旅游沿线的建筑物需要重新进行改貌提升,扩建寨内道路、开辟多个临时停车场地、利用闲置民居发展农家乐以及闲置土地的出租等等。寨内食宿条件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档次,多元化开发特色餐饮,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旅游需求。在建设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要造成旅游设施的闲置,估计大概的客流量,兼顾游客旅游与居民日常生活设施使用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旅游设施淡季的再利用。由于依托小南海景区的发展,在设施规划过程中,也要兼顾更大范围内的协调发展和功能整合。

参考文献:

[1]黄亮. 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2]黄亮,陆林,丁雨莲. 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 旅游学刊,2006,05:53-56.

[3]吴静文. 民族旅游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作者简介:王倩(1992-),女(汉族),四川仁寿人,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村寨聚落保护。

王睿(1993-),女(汉族),四川仁寿人,吉林大学档案学,本科,研究方向:档案管理。

作者:王倩 王睿

上一篇:鉴赏创新阅读教学论文下一篇:医疗设备质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