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市场均衡性研究论文

2022-04-22

在国际领域中,国际金融市场显得十分重要,商品与劳务的国际性转移,资本的国际性转移、黄金输出输入、外汇的买卖以至于国际货币体系运转等各方面的国际经济交往都离不开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上新的融资手段、投资机会和投资方式层出不穷,金融活动也凌驾于传统的实质经济之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国际金融市场均衡性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国际金融市场均衡性研究论文 篇1:

A股与美股、港股联动性的两次比较

摘 要:本文采用协整模型和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对2006年6月—2008年6月金融危机时期与2014年6月—2015年9月A股动荡行情时期 A股与美股、港股的联动性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金融危机后期以来,A股市场对美股与港股市场的激励响应效应均在增强。在此轮A股动荡时期,下行时期(2015年6月—2015年9月)A股市场对美股与港股市场的联动影响力较上行时期(2014年6月—2015年6月)强。通过两个特定意义时期的比较分析,得出国内A股市场的相关政策和监管启示。

关键词:联动性;SVAR模型;金融危机;动荡行情

一、引言

2015年6月中旬至9月中旬,国内A股市场经历了一轮凌厉的下跌,短期总体较高点跌幅超过了30%,这与之前股市的过度狂热情景形成了巨大反差。A股市场剧烈的下跌与动荡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亚太与欧美股市。股市的波动会反映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信心。股市的表现也放大了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经济前景的担忧,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大量外流、汇率承压,大宗商品、能源价格的下跌甚至成为影响美联储FOMC议息会议结果的主要因素。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不乏有人将全球股市2015年8月份出现的集体下跌现象归因于我国股市的大幅下行。对此,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在(2015年)6月中旬以来我国股市发生的三轮调整中,只有(2015年)8月下旬的第三轮调整产生了一些全球性影响。

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此轮股市波动行情中, 我国股市与全球主要股市(以美股与港股为代表)的联动性如何?本文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A股市场与各国股市联动性的关系,试图通过比较金融危机期间和此轮股市波动A股与各国股市联动性关系的变化,考察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在金融领域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举措在股票市场上产生的效果。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分别选取2006年10月16日—2008年10月16日(T1)和2014年6月12日—2015年9月12日(T2)这两个时间段作为研究的时间范围,探讨在这两个期间内A股市场与美股、港股之间的联动关系。

二、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股票市场间关系已成为学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国外许多学者主要基于经济基本面与市场传染两个视角研究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股市间的联动关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Hamao等(1990)的研究表明纽约股市到东京股市、纽约股市到伦敦股市以及伦敦股市到东京股市具有单向引导作用。Rangvid ( 2001)运用多元协整方法,发现欧洲股市的联动性不断增强。Francisco C 和Vicente M(200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国际股市之间的相关性大幅提升,出现危机传染效应。Caramazza 等(2004)通过对以往发生的金融危机进行分析表明,金融危机使国际资本市场的相关性明显增强。Sener(2008)研究发现新兴市场与发达市场股票指数之间的联动性较低。Fan、Lu和 Wang(2009)认为上证指数与恒生指数存在长期和短期的稳定关系,自1999年以后,我国股市与全球股市长期内有联动性加强的趋势。

国内学者也愈发关注我国股市与全球主要金融市场联动性的研究,已经拥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多数学者从贸易强度、金融一体化等角度对不同地区股市联动性进行研究。鲁旭等(2012)认为伴随着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趋势,各地证券价格的联动性也日趋显著。在实证检验分析了沪深港股市联动效应后,发现沪深港三个市场直接或间接引导对方,三者间具有联动效应;沪深股市与港市的动态关联性具有趋同性。李广众等(2014)对1995—2011年全球33个主要股票市场收益率的联动性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贸易联系、金融一体化程度与股市收益率联动性之间呈现正向相关关系,而汇率波动性的提高将降低股票市场收益率之间的联动性。这对我国金融市场降低市场传染、抵御外部冲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龚金国等(2015)以中美市场为例,基于金融自由化、贸易强度、市场传染等理论,实证研究了股票市场联动性的内在机制问题。认为我国金融自由化不是中美股市联动的原因, 反而还具有微弱的抑制作用;贸易强度是中美股市联动的主要因素。分析认为或许正是由于我国金融自由化和贸易强度的双重原因,使得中美股市的联动性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正相关水平。张一等(2016)以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对新兴市场国家间的金融危机传染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初期,均没有传染现象发生;随着危机的深入,各个市场开始受到美国市场的影响发生传染现象,但传染的时间窗口并不同步,同时认为各个国家受传染时间窗口的不一致可能与各国家不同的贸易和金融特征有关。也有部分学者以某一特定事件为界,研究分析特定事件前后联动性的变化。潘文荣等(2010)研究了QFII及QDII制度引入后的中美股市联动性,认为我国股市与美国股市之间的联动性正在逐步加强,投资者可以根据双方股市的变化来预测股市的发展趋势。杨雪莱等(2012) 将宏观经济变量引入DCC—GARCH模型中,实证研究了中美股市联动及危机期间联动增强的原因,认为中美股市联动主要受美国冲击的跨国传导和传染,危机期间的净传染是中美股市联动增强的一个原因,理性传染是危机期间中美股市联动增强的主因。杨利雄等(2013)基于我国投资者的角度,实证研究了三次重大国际金融危机前后我国股市与国际股市之间的联动关系,认为在全球分散投资对我国投资者是有益的,欧债危机期间投资于亚洲小经济体有助于分散风险。于震等(2014)对次贷危机前后中美两国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联动性进行实证比较研究,发现危机前我国金融市场对美国各子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美国金融市场对我国股市、货币市场的影响较弱。危机后,中美金融市场间的联动性增强但存在一定非對称性,我国市场对美国的联动影响略有增强,美国金融市场对我国的联动影响则显著增强。还有部分学者基于其他视角对联动性做了大量的研究。赵进文等(2013) 以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为例,研究考察了我国股市与国际市场的传染性特点,结果表明相比平稳期,在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期间我国股市与世界市场的联动性明显增强。王健(2014)基于极大重叠离散小波变换的方法对中美2000—2012年股市联动性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无论短期还是中长期,中美股市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联动关系,其中短期3个交易日频率下中美股市联动关系最为显著。这可以给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梁琪等(2015) 基于信息溢出的视角对我国股票市场国际化进行研究,发现自2005年后我国股市的国际化得到逐步提升,但我国股市的信息联动以及风险传染仍主要局限在亚洲区域。

现有关于股市联动性的文献可能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一般以某一特定事件作为时间的分界点分别研究危机前后联动性变化关系。事件的选取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得到的结果只是某阶段数据检验的结果,稳健性如何有待检验。第二,现有文献均以研究某一危机期间(1997年亚洲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等)或危机与平稳时期的联动性为主,少有文献对某两个特定意义上的时间阶段进行联动性的比较分析。本文选取以SVAR方法为基础的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对A股与美股、港股的联动性关系进行实证考察。本文分别选取两个研究时间段内A股股指的峰点(2007年10月16日和2015年6月12日)作为单个时间段内的时间分界点,这样可避免人为选取某一事件作为时间分界点所带来的主观性。诸多学者的研究认为,危机期间A股市场与世界市场联动性较平稳期会出现增强的特征(Vicente M,2003;Caramazza,2004;黄荣兵,2009;张宏志,2012;赵进文,2013 等),本文认为,基于A股市场的角度,此轮股市出现暴涨急跌的行情显然已经不能看成是正常平稳期的表现,此时A股市场与全球市场的联动性和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A股市场与全球市场的联动性具有可比性。

三、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构建

本文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构建Granger 因果关系模型分析股市间协整关系与方向。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通过运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来分析联动性分时段脉冲响应时长和联动原因的贡献度。

(二)数据说明

本文运用Eviews7.2 软件,选取上证综指(SHZI)、标准普尔500(S&P500)、恒生指数(HSI)2006年10月16日—2008年10月16日(T1)和2014年6月12日—2015年9月12日(T2)这两个时间段日收盘价进行实证检验。为克服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 本文对以上所有指数进行对数处理, 分别记为LSHZI、LSP500和LHSI。

因为本文是研究A股与美股、港股的联动相关性,因此本文以A股为主体参照,选取T1、T2时段内A股股指阶段峰点(分别是2007年10月16日和2015年6月12日)作为单个时间段内的时间分界点,分别记作T11、T12、T21、T22时段。数据均来自于万得数据库。此外,对于三个市场节假日以及突发事件下的休市,本文进行相应的剔除,最终得到752组共同数据。T1阶段包括458组,其中T11与T12阶段均为229组;T2阶段包括294组,其中T21阶段236组、T22阶段58组。三地股指在两个阶段的走势如图1 所示。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平稳性及协整检验

在进行协整检验时需要先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即检验变量是否含有单位根。采用ADF检验方法对样本期间内的各指数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利用Eviews7.2对上述变量进行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

从表1可看出,所有的数据在经过一阶差分后进行的ADF检验中,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假设,成为平稳性序列,即对数指数序列都是I(1)过程。下面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分别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由表2的协整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T11与T12时期内(即整个T1期间),LSHZI与LSP500、LHSI均接受原假设,各股指间不存在线性组合意义上的波动协同关系,没有共同发展的趋势,A股与美股、港股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T21与T22时期内,LSHZI与LSP500均在5%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在此期间内两者存在协整关系、有共同的发展趋势,A股与美股存在联动性。LSHZI与LHSI均接受原假设,即A股与港股不存在协整关系、内地A股市场与港股并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综上,在本文所比较的两个时段里,A股与港股均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A股与美股则在T2时期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二)Granger因果检验

用美股、港股指数分别对A股指数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其结果见表3。

由表3检验结果可知,T11时期内,在10%的显著水平下,A股是美股的Granger原因,而美股不是A股的Granger原因;即在T11阶段,A股市场先行于美股市场,A股对美股有微弱的影响,而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之间则没有任何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T12时期内,在1%的显著水平下,美股是A股的Granger原因,反之不成立;即在此时期内,美股对A股市场有强烈的单向影响关系。在10%的显著水平下,A股与港股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即在T12时期内,内地股市与香港股市之间有微弱的相互影响关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在金融危机后全世界都将救市的目光投向我国,世界资本市场对我国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变动变得极其敏感。T21时期内,在10%的显著水平下,美股是A股的Granger原因,反之不成立;即在此时期内,美股对A股市场有微弱的单向影响关系。在5%的显著水平下,A股是港股的Granger原因;即在T21时期内,内地股市对中国香港股市有显著的影响关系。T22时期内,在5%的显著水平下,美股是A股的Granger原因,反之不成立;即在此时期内,美股对A股市场有显著的单向影响关系,而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之间则没有任何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

总体来看,相较于T1(2006年6月—2008年6月)時期,T2(2014年6月—2015年9月)时期内A股与美股、港股市场相互影响关系增强,这也符合现实经济运行状况。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地金融经济要素交流不断增强,近年来国内资本市场的日趋开放使得A股市场与全球市场融合也更加紧密,相互间联动相关性也更加显著,本地投资者不再只将目光聚焦于本地市场的波动,而是会从全球市场间的相互影响角度来观察本地市场。其中T2时期内,T22时期(2015年6月—2015年9月)以来美股对A股市场单向影响关系强于T21时期(2014年6月—2015年6月)。相较于T21时期内地股市对中国香港股市的单向影响关系,T22时期内这种单向影响关系则不复存在。这可能与T22时期内,内地股市波动主要受自身政策干扰影响等原因有关。

(三)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分析建立在SVAR 方程基础上。图2—5分别表示T11、T12、T21、T22四个不同时期内,标普500指数与恒生指数对上证综指变化的脉冲响应。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总体上看,T1与T2两个时期内,A股市场对美股市场和港股市场的脉冲效应,是在不断增强的。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继续着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进程。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不断加快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国内资本市场对国际投资者的准入门槛在逐渐放宽,国内A股市场出现国际化趋势。同时,投资者获取信息效率的提高,使得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出现较强的信息传递效应。这些因素都使得国内A股市场与国外股市的联动效应增强。

2. 在T1时期内,比较T11与T12时期即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危机后时期A股市场对美股市场和港股市场的脉冲效应大幅增强。其中,恒生指数的脉冲效应强于标普500。这表明金融危机期间及之后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内地股市与国外股市的联动性变强,A股波动对港股的冲击响应程度高于对美股的冲击响应程度。

3. 在T2时期内,比较T21与T22时期,下跌阶段(T22时期)A股市场对美股和港股市场的脉冲效应显著高于上行阶段(T21时期)。在T21时期,标普500对来自上证综指冲击的第2期出现较强反应,达到1.3。随着滞后期的增加,虽然冲击强度有所增加,但基本保持稳定,说明我国股市对美股的影响力较弱;恒生指数对来自上证综指的冲击第1期出现较强反应,达到109。随着滞后期的增加,滞后作用较明显,滞后10期时对港股冲击达86,可见内地股市对中国香港股市的影响比较明显。在T22时期内,标普500对来自上证综指的冲击第3期出现较强反应,达到13。此后随着滞后期的增加,冲击强度略有降低,到滞后10期时冲击强度达到7,可见A股市场波动的正冲击对美股具有促进作用和持续效应,且这一效应在A股下跌期间(T22)强于上行期间(T21);恒生指数对来自上证综指的冲击第2期出现较强反应,达到321,此后随着滞后期的增加,冲击强度略有降低,到滞后10期时冲击强度达到257,可见A股市场波动的正冲击对港股具有促进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且这一效应在A股下跌期间(T22)强于上行期间(T21)。

总之,与T21时期相比,T22时期内A股市场对美股市场和港股市场的脉冲效应在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市场上关于A股市场对全球市场产生负面影响的部分观点。本文认为,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暴露出了金融体系存在非常明显的顺周期性,此次(T2时期)A股市场的大动荡同样存在着顺周期因素的影响。显然,顺周期因素加大了A股市场的波动性和动荡程度。相对于股市上行时期,下跌时投资者更容易受情绪感染,尤其是在某一市场出现暴跌时,投资者情绪更加容易放大而出现恐慌性抛售从而引发全球股市动荡。

(四)方差分解

图6、7分别表示T12、T22两个不同时期内,上证综指分别对标普500指数与恒生指数进行方差分解的结果。T11与T12两个时期内,上证综指对美股、港股的方差分解值很小、方差的贡献度微弱,在图上表现不清晰,故此处未给出。

由图6、7可以看出,在T12时期即金融危机后一段时期,上证综指对标普500的贡献率逐渐增加,在第10期达到15%;上证综指对恒生指数的贡献率前期很小,在滞后10期达到6%。在T22时期即此轮A股下跌时期,上证综指对标普500的贡献率在第10期达到27%,对恒生指数的贡献率在第10期达到13%。可以看出,在T12与T22国内A股市场两次下行阶段内,A股市场冲击对美股与港股波动的贡献率均增强,说明自2008年(T1时期)以来,A股市场对美股与港股市场影响力均在增强。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选取特定意义上的两个时段内的上证综指和标普500、恒生指数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本文所比较的两个时段里,A股与港股均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A股与美股在T2时期(即此轮A股动荡时期)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说明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期以來,国内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动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已有一定的进展和效果。国内A股市场与美股市场的长期均衡联动关系便是A股市场国际化、市场化的体现。内地市场与港股市场的联动性结论在本文所验证的这两个时段内无法得到证实。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与金融危机时期相比,T2(2014年6月—2015年9月)时期A股与美股、港股市场相互影响关系增强,这也符合现实经济全球化与全球资本市场日趋交融的经济运行状况。其中,在此轮A股动荡时期,T22时期(2015年6月—2015年9月)以来美股对A股市场单向影响关系强于T21时期(2014年6月—2015年6月)。相较于T21时期内地股市对中国香港股市的单向影响关系,T22时期内这种单向影响关系不复存在。这可能与T22时期(2015年6月—2015年9月),内地股市波动主要受自身政策干扰影响等原因有关。同时,这也说明,中国香港金融市场监管质量、投资者金融素养较内地市场更高。

2.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结论表明,总体来看,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期以来,A股市场对美股与港股市场影响力均在增强。在此轮A股动荡时期,下行时期(2015年6月—2015年9月)A股市场对美股与港股市场的联动影响力较上行时期(2014年6月—2015年6月)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市场上关于A股市场对全球市场产生负面影响的部分观点。本文认为这主要与金融运行中的顺周期性因素以及暴跌中出现的恐慌情绪等有关。

(二)启示

基于以上计量分析,考察本文所研究的两个时段内的背景,比较两个时期引发A股与美股、港股联动性变化的原因,本文归纳出以下三个不同点与四个相同点。

两个时期内的主要区别:

1. 引发原因的不同。T1时期金融危机期间,A股市场的下行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发源地美国股票市场下行的影响,即美国股市作为中心股市对其他股市有影响,我国等其他新兴股票市场作为外围存在,外围市场对中心股票市场没有影响。T2时期即此轮A股动荡时期,绝大多数观点认为A股市场的下行主要是受自身政策干扰影响所致。全球增长乏力、经济前景黯淡也是引发此轮A股市场下行的原因。

2. 全球经济形势不同。T1金融危机期间,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崩盘、国内需求下滑的时候,新兴市场国家对全球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增长发动机的作用,新兴市场国家的巨大需求对经济下滑的拉动作用加大。T2时期即此轮A股动荡时期,发达国家宏观经济困难重重,世界银行、IMF多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新兴市场大量资本外逃、汇率承压、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使得新兴市场国家疲于应对自身的经济下滑。

3. 国内金融改革发展进程不同。在金融危机发生前,我国进行了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金融改革和发展,包括2003年中国银监会成立,明确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家专业性监管机构的目标责任;2005年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金融危机后至今,我国进行了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的金融改革和发展,包括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国际化等。这些金融改革措施使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交流更加紧密。

两个时期内的共同点主要有:

1. 两个时期的前期A股市场均出现暴涨现象。金融危机前期的2007年10月,A股市场创下至今历史最高点位。在此轮A股动荡期间,至2015年6月,A股市场当年已经涨逾60%,创下金融危机后期的最高点位。两次A股市场的暴涨现象均与杠杆率过高、衍生产品市场混乱、监管层缺乏经验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都是我们今后应重点加以关注的对象。

2. 大众的心理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在此轮A股的动荡行情中,我国股市的新开散户人数连破历史纪录、创出人数新高。市场上的场外配资、高杠杆率的融资都说明了此轮动荡行情中大众极度投机的心理特征。

3. 均与全球货币政策有关联。在这两次比较时期的前期,全球市场均经历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在金融危机前期,宏观经济政策长期服从于政治目标,美联储自2001年“9·11”事件后为恢复市场信心一直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直至金融危机爆发。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为恢复全球经济增长信心,美联储连续启动量化宽松政策(QE),不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同时,随着国内金融改革和发展进程的推进,央行也进行了降准降息、降低借贷成本操作,向市场注入更多的流动性。

4. 均伴随着社会财富再分配效应。在股市上行阶段可以解释为,家庭储蓄再分配投入到股票市场。对于目前阶段的我国股市格局,当股市下行时,最终受损的还是广大的散户。这种博弈的结果只会引起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促使社会财富进一步集中,导致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

参考文献:

[1]Hamao,Y.,Masulis,R.W.and Ng,V.K.,1990. Correlations in Price Changes and Volatility Across International Stock Market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Vol.3,.

[2] Rangvid,J.2001.Second Generation Models of Currency Crises[J].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15(5).

[3]Francisco C,Vicente Meneu. 2003. Has 1997 Asian crisis increased information flows between internation market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12(1).

[4]Caramazzaf., Riccil., Salgado R. 2004.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ontagion in Currency Cris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3 ).

[5]Sener,T. 2008. Uncorrelated Emerging Equity Markets[J].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12 ( 2) .

[6]Fan,K.,Lu,Z.d.and Wang S.Y. 2009. Dynamic Linkages Between the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Stock Markets[J].Asia-Pacific Financial Markets.16.

[7]魯旭,赵迎迎.沪深港股市动态联动性研究——基于三元VAR-GJR-GARCH-DCC的新证据[J].经济评论,2012,(1).

[8]刘鹤.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J].管理世界,2013,(3).

[9]李广众,杨子晖,杨铠维.汇率波动性与股市收益率联动性——来自国际样本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4,(7).

[10]龚金国,史代敏.金融自由化、贸易强度与股市联动——来自中美市场的证据[J].国际金融研究,2015,(6).

[11]张一,吴宝秀,李喆.新兴市场国家间的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研究[J].管理评论,2016,(5).

[12]潘文荣,刘纪显.QFII及QDII制度引入后的中美股市联动性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

[13]杨雪莱,张宏志.金融危机、宏观经济因素与中美股市联动[J].世界经济研究,2012,(8).

[14]于震,徐晓妹.“次贷危机”后中美金融市场联动性更强了吗[J].经济学家,2014,(9).

[15]杨利雄,李庆男.中国股市与国际股市联动关系的密切程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

[16]赵进文,苏明政,邢天才.未预期收益率、传染性与金融危机——来自上海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3,(4).

[17]王健.中美股市联动性——基于极大重叠离散小波变换的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14,(2).

[18]梁琪,李政,郝项超.中国股票市场国际化研究:基于信息溢出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5,(4).

[19]周小川.金融改革发展及其内在逻辑[J].中国金融,2015,(10).

作者:吕雷 何帆 穆献中

国际金融市场均衡性研究论文 篇2:

浅议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在国际领域中,国际金融市场显得十分重要,商品与劳务的国际性转移,资本的国际性转移、黄金输出输入、外汇的买卖以至于国际货币体系运转等各方面的国际经济交往都离不开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上新的融资手段、投资机会和投资方式层出不穷,金融活动也凌驾于传统的实质经济之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研究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对发展我国对外经济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 国际金融市场的含义及其分类

国际金融市场的狭义概念是指:国际间长短期资金借贷的场所。其广义概念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此种活动包括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或非居民与非居民之间,一般指的概念是指广义概念。

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来划分。

1.按性质划分

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从事市场所在国货币的国际信贷和国际债券业务,交易主要发生在市场所在国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并受市场所在国政府的金融法律法规管辖。

离岸金融市场:其交易涉及所有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大部分交易是在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进行的,业务活动也不受任何国家金融体系规章制度的管辖。

2.按资金融通期限的长短划分

国际货币市场:指资金借贷期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交易市场,或称短期资金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指资金借贷期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信贷或证券发行市场,或称长期资金市场。

3.按经营业务的种类划分

国际资金市场:是狭义上的国际金融市场,即国际间的资金借贷市场,按照借贷期限长短可划分为短期信贷市场和长期信贷市场。

国际外汇市场:由各类外汇提供者和需求者组成的,进行外汇买卖,外汇资金调拨,外汇资金清算等活动的场所。主要业务包括外汇的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伦敦是世界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此外,世界上比较重要的外汇交易市场还包括纽约、苏黎世、法兰克福、东京和新加坡。

证券市场:是股票、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等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市场,是长期资本投资人和需求者之间的有效中介,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黄金市场:指专门从事黄金交易买卖的市场。

4.按金融资产交割的方式不同

现货市场:现货交易活动及场所的总和。

期货市场:主要交易类型有外国货币期货、利率期货、股指期货和贵金属期货等。

期权市场:是投资者进行期权交易的场所。

二 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是在生产国际化的基础上,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借贷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经济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又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保持国际融资渠道的畅通

从市场的一般功能看,国际金融市场有利于保持国际融资渠道的畅通,为世界各国提供一个充分利用闲置资本和筹集发展经济所需资金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曾经为某些工业国家的经济振兴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进程。

2.加速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国际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为国际投资的扩大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及其遍布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在推进生产国际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生产发展到哪里,商品就运销到哪里,力求得到必不可少的资金供应和资金调拨的便利;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全球性的生产、流通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资金,也需要通过金融市场来得到更有效率的利用。

三 国际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分析

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一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利率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做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四 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新趋势

目前世界经济处于近十年最好时期,但未来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政治、军事等相关因素的干扰将会使经济增长率下调,继续呈现不均衡与不稳定的趋势。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加大将使国际金融市场面临更大的波动与调整,使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美国的不确定性

美国政府更迭后的政策取向可能对经济金融产生影响:一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将使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性有所削弱;二是美元汇率的变化将使美元资金吸引力减弱。三是美股的变化将使资金流向不利于美国。预期美股将会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资金信心将会明显减弱,消费支持逐渐弱化。由于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主导性较为明显,美国金融对于国际金融的引导更为重要,因此,美国经济金融的不确定性将使世界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格局面临较大的风险系数。

2.银行业的不确定性

国际金融最为重要的载体是银行,而2000年国际银行业的发展相对于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则处于相对平缓状态。预计未来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将会呈现较大的调整与飞跃,主要是机制、法制、结构和产品的变化。一是美国银行业较大的飞跃将带动全球银行业的发展;二是网络银行的发展将加大虚拟银行的发展趋势;三是银行经营理念与方式将面临新经济的冲击。创新的交易方式与超强的规模效益将使银行业发生较大的变革与飞跃,同时也必将加大金融风险的预期,潜在的冲击与影响不可低估。

3.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

主要影响因素是美国经济和股市的变化将使美元资金流向出现调整。目前,美元仍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主导货币,并引导资金流向倾斜于美元资产。但目前对于美国经济和美股的忧虑是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而爆发风险的可能性有所上升,已经有迹象显示资金流向已经开始从美国向欧洲和亚洲流动。

但是,国际金融未来也具有有利因素的支持。首先,是全球驾驭金融风险意识和能力提高;其次,全球宏观调控水平的增强成为金融改革与调整的政策保障;最后,国际合作意识和表现的增强成为防范金融风险和抑制金融危机的心理防线。

作者:李永刚

国际金融市场均衡性研究论文 篇3:

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下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探析

摘 要:伴随我国与世界各国地区的合作联系越加具有深度,人民币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由此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人民幣国际化视角下国际金融市场规模在扩大发展,增大了投机行为的发生概率,对金融市场造成冲击,使实体经济经受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货币危机模型,分析方法以时间序列为主,对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影响作用展开论述。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金融市场 发展对策

在人民币向着国际化发展中,金融市场处于逐步开放的状态,这使得金融产品在价格上出现了变动,对投机来说增大了风险,使得持有货币危机得以加大,不能确定经济发展状态。金融市场与货币危机有着很大联系,投机行为发生在金融市场中,这势必会引起货币危机。当一个国家的货币在国际化发展中,金融市场必定是开放的,体制是完善的。基于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人民币向国际化发展中市场还不够开放,体制不够完善的前提下,本文在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下,对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发展展开进一步论述。

1 模型分析

在经济环境下,对于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来说,如果贸易商品具有单一化的特点,那么汇率是针对贸易伙伴而言的,决定因素为购买力范畴内的平价定理[1]。该国居民资产选择有四种,他们之间可以完全替代,分别是本国货币与外国国币、本国债券与外国债券,他们之间可以完全替代。从国内角度来说货币市场如果想要满足均衡发展需要达到一定条件,其条件公式为:

由以上公式可知,当汇率固定的话,即E=E,E=0,i=i*由此得出t时期外汇储备是R(t)=M(t)-D(t)=βE-D(t),βE是一个常数,且固定不变,这样看来信贷与外汇储备有相同的变动率,而且成反方向的变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该国家来说想要对不变的固定汇率维持下去,就要使信贷与外汇储备保持等量变动的关系,且同样为相反方向。假设在T时刻发生了投机冲击行为,这对固定汇率来说是一种破坏,在外汇市场中供求情况是由汇率决定的,这是由于货币市场在T时期后的均衡为,当外汇储备在用完的情况下信贷量与货币存量是相等的;这个时期变成“影子效率”,这是因为在变动率上信贷与货币存量相等,所以“影子效率”又可表示为E(t)=δμ/β2+M(t)/β。如果本国货币在T时期是贬值的,意味着固定汇率是小于“影子效率”的,投机者会将本国货币进行抛售,固定效率会出现崩溃的状态,投机者在投机行为中获取到收益。

2 实证研究

从以上理论论述可知,当在不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下会促成货币投机事件的发生,导致货币危机的出现。借助于国际金融市场,投资行为通过汇率与利率、境外融资进行,使投资利润从中获取,这对本国经济是不利的,对金融市场来说产生危机,使投资风险产生,以此使得货币危机从中产生。本文以2007年~2012年月度数据为例,在金融市场背景下对人民币汇率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变动情况作出分析,通过投机机会,使得投机者获取到投机利润,对人民币产生的危机展开讨论。在向量自回归模型中对人民币汇率冲击事项展开研究,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展开分析。由此本文采取时间序列的方法,将因变量设置为信贷量,以境外为背景,以存款与贷款等比例作为自变量,以金融市场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其中研究的一个内容。在研究中对时间序列来说要保证阶数相同,且具有平稳性,结合各时间序列的变量对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从对平稳性的检验结果上看,在1%显著性情况下从原序列上看境外同业间、外汇买卖比例有着显著效果,从时间序列上变化情况是具有平稳性,也就是(IO)。从10%的原序列显著性上看其他变量序列并不稳定,而在5%的显著性条件下效果显著,这些变量都为单位根过程,也就是(II)。基于此种情况为使研究模型具有稳定性,选取I(I)过程时间序列为依据,对建模进行处理,以此展开分析,以此得出研究模型矩阵形式:Yt=A0+A1Yt-1+A2Yt-2+A3Yt-3+…+ApYt-p+ut,其中包括系数矩阵,Ut矩阵的分布是独立的,误差项平均值为0。

本文的研究遵循一定的原则,以最小信息准则为依据,VAR为五阶的滞后阶数,由此VAR模型建模成功。稳定性得到保证之后,冲击源设置为存贷款利率差,汇率也要作为冲击源,反应源定位在国内外存贷款上,在标准差上给存款利率差、利率造成冲击,对国内外存贷款比例产生影响,金融市场处于不利的发展环境中。

当给汇率以向上冲击的作用时,本国货币有所贬值,导致国内信贷呈增加的趋势。对存贷款利率差来说,在标准差的条件下进行冲击,信贷呈增加状态,第三、四、五期略微下降,总体上状态是稳定的,呈上升趋势。这显示出当存款利率差发生变动时,对信贷来说有很大的增加幅度,状态较为稳定。当存贷款利率差受到标准差冲击时,同业间的贷款比例有稳定的变动,期间会有波动,但波动都是小幅度的,总体变动状态是稳定的。当存贷款利率差受到标准差冲击时,人民币境外存款比例先是上升,继而下降,分析表明当存贷款利率差较大时,对人民币在境外的存款也会很大。

从我国经济形势上看,目前整体形势良好,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甚为密切,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在世界经济舞台中占有重要地位,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人民币的流通量越来越大,也就是说我国经济总量在国际占有相当一部分的份额,购买我国商品的国外消费者越来越多,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一定单位的人民币购买的商品数量越来越少,这说明在国际市场中人民币是升值的。当人民币在升值阶段,对国外来说本币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下降的,很多外国居民为自保,使财富不受到损失,将本国货币兑换成人民币,以求得面值得到保证。

3 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向国际化发展的对策简析

3.1 对金融市场进行全力发展

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来说要以国际金融市场为基础,顺应其市场的发展,应根据方针政策,对金融市场进行全力发展,如想其市场得到全力发展,要将直接性的投资比重,特别对债券市场规模提高上去;对市场准入与产品开发加强行政监管,使得金融市场具有灵活性,更具成长活力;对信息披露机制与信用评级加以完善,从正向对市场激励机制增强。

3.2 促进利率及汇率的市场化发展

从制度上大力推进商业银行建设,加强在风险防御的管理,加强在资产负债比例上的强化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金融监管加以健全,使竞争具有有序性;对货币市场受到央行放宽政策的影响,及时依据供求情况对资金市场价格进行调整;在政策上对实施力度进行加大,依靠宏观经济调控,为宏观经济创造稳定的环境;建立权威的评估制度与机构,对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发展形成自我约束能力,使得评估行业得到统一。推进汇率市场化的发展,利用好经济发展的良好形势,使国际收支状况更加稳健,抓住人民币升值的机会,对汇率波动放宽幅度,实施灵活度高,具有弹性的汇率政策,对结售汇制进行放松,在制度上实行浮动政策。

4 结语

结合以上论述可知,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下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展开论述。从以上的模型分析与理论分析可知,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只有一方向着良好方向发展,另一方才会得到良好发展,对此要结合国内外形势,做好分析工作,认清形势,采取积极政策,对金融市场环境加以改善,为人民币向国际化发展提供健康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沈立君.试论人民币国际化中人民币的投放与回流[J].商业经济研究,2017(10).

[2] 程婷.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研究——基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视角[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9).

作者:张文悦

上一篇:非母语英语信息通信技术论文下一篇:供应链金融体系假设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