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论文

2022-07-03

【摘要】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体系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对宏观经济影响非常大。本文对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然后探析了其主要的实施步骤,并对其与我国的金融市场存在的关系进行论述。基于此,笔者对我国现阶段推进此项改革的策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设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论文 篇1: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发展是突破性的,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国金融市场目前依旧存在对外开放较晚,股市与金融市场的相互联系和联动较弱的现象,这就导致了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滞后严重的问题,市场上使用较多的各类投资模型,如“3因素模型”“CAPM模型”和“BlackLitterman模型”等,在市场上的应用效果不够好,在预测和判断各种金融类股票的市场价值和表现上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随着市场化进程中不断推进,金融市场中银行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促使商业银行进行了结构上的重组,其在市场上的份额也进行了重新分割。在国际市场上也出现过部分国家在施行了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大面积倒闭的情况。由此可见,金融自由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巨大的市场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还会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的高度影响,难以做到独善其身。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银行放贷

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运行中经常使用的调控方法之一就是基准利率调控,我国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对基准利率进行过部分调整,在2009年、2010年、2011年对基准利率未进行调整,一直到2012年进入恢复期才调整了2次,整个局面呈现出了缓慢恢复的趋势。可以发现,我国利率并没有做到完成的市场化,它无法及时的表现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经济市场带来的冲击情况,这就导致了我国在货币政策调整上出现了滞后现象,调整力度有限。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到银行增加或减少向外发放贷款的规模,从而调整市场的货币流动性和流动目的,这种情况在国有银行中尤为明显,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目前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还是比较严格,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一旦利率走向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会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盈利情况考虑贷款规模,而货币政策的情况势必会被一定程度的忽视,因此,有关的部门如果想要继续的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可以通过市场业务的公开,规定银行的存款储备金,再次贷款及回购的利率高低等方法来做具体的操作。

(二)利率市场化刺激银行类间接融资竞争局面形成

我国金融市场目前正在按照入世承诺的标准稳步的开展和推进中,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金融银行存款和贷款的上下限方面依旧受到了限制。观察我国目前的市场背景,存在指导性不强,债券市场长期压制等问题,导致了社会融资慢慢趋向于操作较为容易的间接方式。近期的国际货币基金会的相关报告中提出了,因为利率市场化推进的缓慢,金融银行在开展放贷行为时更趋向于大型企业及国家控股企业,对于中小型企业设置的标准和门槛过高,从而避开中小型企业的放贷行为。在实际情况中,双方存在较大的自由空间,因为直接融资方式,双方是可以进行需求协商的,这也是直接融资的最大优势,投资人和债券购买人的收益高,筹资者和发行人的成本较低。为了改善社会融资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失调的问题,我国在2004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紧接着,中国人民银行也在2012年确定了要成立信用类的债券协调机制,通过以上的办法,政府部门、市场以及各个行业都开始推进公司信用类的债券市场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在2018年社会融资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调整,7月央行调整了存款类金融机构的项目,将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其中,9月又对地方进行了调整,这直接反应出了相关政策对于社会融资规模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变化,如此高强度的增长现象更是引起了部分专家的呼吁,担心出现另一次经济危机。

利率市场化推进还可以使需要资金的借款方和筹资者利用金融市场客观科学的筹资方式进行筹资行为,各种规模的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运营和信用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方法和模式。中小型企业在传统融资手段下,经常会受到银行方面放贷手续的限制,繁琐的审核手续以及各类政策性条款的限制增加了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成本,有些中小企业为了降低贷款成本会避开银行去寻找不规范的民间借贷公司,从而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资金风险,影响企业正常发展。但在利率市场化以后,这类情况都被有效的避免,中小型企业开始向债券市场进军,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实现融资,借贷相关资金。银行为了面对融资竞争压力,缓解市场化带来的融资环境疲软,开始向中小型企业投去了橄榄枝,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中小型企业贷款。这种良性竞争的出现使社会融资区域稳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渠道慢慢均衡起来,最大限度的缓解金融危机给市场带来的冲击,促进了具有良好风险控制力的货币融资市场的形成。

(三)利率市场化促进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发展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保护银行信用的有效制度,市场内的存款类金融机构为所存的钱买保险,国家层面有专门的负责机构去管理这笔保险费用,建立相关的保险基金,一方面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一方面维护银行的信用。存款保险制度是1933年美国首先推出的,我国并没有施行这个保险制度,但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条件,相信在未来的时间,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也会提上日程。

保险存款制度对于银行来说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通过保险制度的保障,银行的保险基金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不利的一面是如果出现大规模的保险基金提取情况,央行会限制每家银行的储备金,这会对银行的资金流动带来影响。因此,对于保险存款制度还是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需要金融机构在市场大环境下慢慢调整。

三、结论

对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而言,利率市场化有双向的影响作用,这就需要相关的金融机构在市场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科学有效的协调,不能一蹴而就。纵观全球的经济状况,存在了很多不确定性和无限的可能性,目前存在的欧洲债务危机也许会进一步的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复苏,而美国这边,相关的财务政策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加上美国经济对于全球经济巨大的影响力,一旦出现问题势必会给全球经济带来风险,再加上很多发达国家经济体不断实施着新的宽松货币政策,为全球经济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风险问题,这一系列风险因素对我国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作为目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长迅速,如何在危机重重的全球经济条件下解决开放利率管制及实现利率市场化等问题是现在我国金融市场内各方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认真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发展过程中给我国金融市场所带来的各种影响。目前阶段来看,我国利率并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相关的管制措施依旧存在,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市场能力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金融机构。一旦取消管制,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率竞争会更加的激烈,而面对压力,中小型金融机构可能会采取高于金融市场的平均存款利率和低于市場平均贷款利率等方式吸引人们,这样会导致中小金融机构的成本不断升高,收益缩小,风险增大。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可以适当的学习其他做的好的金融机构的做法,按照利率市场化的方式抱团发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通过互补的方式一同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

目前随着全能型银行渐渐出现,银行的经营问题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2007年在经济危机中破产和面临破产的大部分都是混合经营模式的金融机构。2011年英国也提出了要在近期完成混合经营模式银行的拆分。德国的金融专家魏尔克也说混合型银行经营就是拿人民的钱去做赌博,很多专家认为商业银行如果继续朝着全能型方向去发展,所带来的风险是巨大的,因此需要商业银行保持本分,做好自己的存款和贷款工作。

(作者单位: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作者:康晓燕

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论文 篇2:

浅析利率市场化的实现途径及其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摘 要】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体系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对宏观经济影响非常大。本文对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然后探析了其主要的实施步骤,并对其与我国的金融市场存在的关系进行论述。基于此,笔者对我国现阶段推进此项改革的策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设想。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实现途径

一、引言

对于经济而言,利率是常见的杠杆,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更是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重点。利率可以起到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协调社会资金需求的作用,同时还能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此外,利率也是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具有较好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能够较好的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而利率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基准利率由国家进行控制,对于其他利率,国家并不加以管控,完全由市场关系决定,而在众多的利率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是基准利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注意的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是要放任利率自由化。二者并非同一个概念,不可将其等同起来。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利率问题都与其经济金融体制,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因此,本文不仅分析了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具体途径,还对其与金融市场的关系进行剖析。

二、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

1.发挥利率固有功能的要求

利率的固有功能分别是储蓄利率弹性与投资利率弹性。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投资途径狭窄,选择空间有限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说,由于经济社会制度的影响,使得储蓄利率的弹性比较低。而近些年来,银行贷款的利率不断下降,银企关系不正常等使得投资利率的弹性不断降低,导致利率无法充分发挥其固有功能。但是,不管是储蓄还是投资,都和利率的关系非常密切,具有函数关系,要想不断提升储蓄与投资的理论弹性,促使利率固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需要构建出利率形成机制,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实现利率市场化。

2.对金融市场进行完善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促进国有银行,实现商业化的目标,就是要将利润作为其经营管理的重要目标。而银行利润的产生主要是存贷款利差。如果贷款比存款的利率高出很多,则银行利润空间必然非常大。但是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利率采用的是集权管理的方式,如果人为降低贷款利率,必然会大幅压缩银行利润。所以,传统的管理利率的方式必然会大大降低银行的积极性。其次,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资金,之所以仍然存在较多的不完善的地方,主要就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利率机制存在较多的不合理的地方,灵活性也严重不足。在利率由行政权力掌控的情况下,也就无法对金融资源的稀缺性进行真实反应。因此,要促进金融市场实现应有的活力,需要促进利率市场化的实现,确保利率水平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而非行政力量。

3.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如果利率改革的程度滞后于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则可以说明利率已经成为制约该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对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更加有利。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经济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和效益水平来决定如何对资源进行配置,并非计划经济中对目的地进行配置,完全忽略了市场效益。但是对资源的配置的前提就是配置资金,要将资金视为商品,其价格也就是利率,该价格不能由政府行政决定,应当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在此情况下,资金才会更加具有机动性,才更加容易被有效利用。从本质上看,这种配置资金的要求是利率市场化。

4.实现金融自由化的必然趋势

所谓的金融自由化,实际上就是通过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杜绝政府运用行政力量对经济进行干预,促使我国金融市场,更好地实现自由化发展,也使外国资本更加容易进入我国。这对于促进宏观经济发展非常有利。金融自由化并不是单纯的促进国内金融机构拓展到国外市场,也是促进国外的金融机构进入到国内市场,对于国民经济综合效益的提升比较有利。而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稳定一国经济,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我国需要顺应国际趋势,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三、利率市场化的实现途径

1.稳步推进国债利率市场化的实现

国债市场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而言比较成熟,是央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方式,同时也属于证券市场的范畴。央行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国债的交易时,实际上就是在发挥其执行货币政策的功能。通过促进国债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可以对其他利率进行引导,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如果在国债市场上,其利率市场化水平比较有限,必然会对基准利率产生影响,进而对利率市场化的实现,起到制约作用。

2.将商业票据的贴现利率进一步放开

完整的货币市场应当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比如银行短期的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其中商业票据属于短期证券市场的内容。对于货币市场而言,如果其中的各项利率都是由市场进行决定,而不是通过政府的行政力量,则对于短期货币市场与利率市场体系的形成非常有利。与此同时,也能够为其他利率的变动提供参考空间。

3.不断健全商业银行的贷款浮动利率制度

要改革商贷利率,需要采用过度的方式,逐步实现自定利率的目标。而这种过度方式实际上是基于基准利率,对银行与企业的贷款利率进行调整,最终对商贷利率的制度进行完善。

4.将债券与股票利率进行放开

促进债券和股票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就是将政府限制与规定利率的行为不端减少,由交易双方自行决定利率水平。并且债券和股票都属于直接融资,促进其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对于形成直接融资市场非常有利,也更加有助于对金融市场进行完善。所以,要开放债券和股票利率,不断促进利率市场化的实现。

5.对存款利率浮动的范围作出规定

当前时期,利用市场利率的金融工具非常多。商业银行在此背景下,要想吸收更多的闲置资金,面临的压力必然大大增加。所以,需要将存款利率放开,对其浮动范围作出规定,由商业银行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存款利率,確保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四、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1.完善的金融市场有助于降低投资的利率风险

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仍然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而要将储蓄转化成投资,最主要的方式是利用银行等第三方机构来吸收居民的储蓄,整合之后贷款给企业或个人,进行投资。采用这种转化方式,存在比较大的利率风险。如果出现投资效益方面的问题,则银行需要承担全部风险,为将利率风险尽可能的降低,需要对储蓄进行分流。而分流储蓄主要发生在直接融资市场上,进而促使居民的闲散资金转化为银行存款和债券等。在进行直接融资时,双方直接进行交易,要求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对债务的约束也更强,相对而言,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利率风险更低。

2.金融市场会影响到利率的传导机制

利率传导机制就是央行在对利率进行调整以后,融资各方所做出的反映,调整自己的融资政策,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而在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要想取得上述效果,要求金融市场上的融资主体要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同时可以获得独立的经济效益,对于利率的反应要足够的灵敏,而且要求金融市场具有完整性,要同时包括直接和间接融资市场。在此情况下,利率才会全面的影响融资市场,并由市场决定融资价格。所以,金融市场必须要具有完整性,才能影響到利率市场的传导机制。

3.完整的金融市场可以拓宽利率的作用空间

完整的金融市场包含了直接和间接的融资市场,而一个完整的理论结构体系,同样也应当具有间接融资市场利率,其中包括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也包括直接融资市场中的很多利率。只有在各种利率相互作用与制约下,才能在金融体系中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进而促进资金流动性与安全性的实现,最终达到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目的。配置货币资金的主要依据是市场机制,而市场的功能就是促进资源追逐更高的效益。因此,要求我国具有非常完备的金融市场,而且市场利率也要能够对资金的供求关系进行反映。为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在此情况下利率才能充分其调控作用。

五、结语

从理论角度来看,利率对投资和储蓄等经济活动的影响非常大。就实际情况来看,利率对经济发展也的确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要促进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以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同时还要关注利率与金融市场的关系,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冰. 浅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路径及选择[J]. 商场现代化, 2006(14):282-284.

[2]林化森.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具体途径以及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研究[J]. 江苏商论, 2017(23):79-80.

作者简介:

王荣花(1982—),女,籍贯:山东烟台,工作单位: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金融市场分析。

作者:王荣花

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论文 篇3:

中国利率市场化评估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利率价格管制 利率数量管制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一直在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但综观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路径,进程比较缓慢。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率市场化成为一种潜在的制度选择。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之后,以放松利率价格管制为主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扎实推进,2015年10月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放开后,除企业债券发行价格和外币存款利率尚有部分限制外,利率的價格管制基本放开。对此,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完成。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虽然我国利率价格管制已基本放开,但是利率的形成机制、传导机制和管理方式的市场化仍未完全实现,且存在显著的“双轨制”特征。例如,从资金供给层面看,存款市场利率基本由央行存款基准利率决定,而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基本由市场决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一部分参考央行贷款基准利率,另一部分以上海同业拆放利率等市场利率定价。从资金需求层面看,国有企业以“计划轨”利率获取贷款,而民营企业基本以“市场轨”利率获得资金。虽然在2019年8月,人民银行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与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挂钩,但这仅迈出了信贷市场利率“并轨”的第一步,利率“双轨制”并轨尚未完全实现,仍任重道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这表明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仍然是下一步金融改革的重点内容。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拟通过改革和调整金融市场中不完善的机制和体制,矫正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现象,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能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引导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从效率低的地区、行业、企业向效率高的地方流动,不断提高资金与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那么,当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到底是多少?如何评价利率市场化水平?这些问题对于统一利率市场化改革思想,将利率市场改革进行到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意义重大。
一、文献综述

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刘金山和何炜以利率市场大事为节点,测算得出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约为80.64%,除存款外,已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有学者指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和最重要的一步是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王光伟指出,西方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外在表现是利率水平的逐渐放松管制,乃至完全由市场决定,最终标志通常是存款利率的放开。杨伟指出,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安辉和张芳测算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水平,发现截至2015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程度高达94.68%。

但也有部分学者指出,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王国刚指出,在我国独特的外植型金融体系之下,真正的利率市场化依然任重道远。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的金融体系内生于实体经济,居民和实体企业享有充分的金融权利。顾海兵等指出信贷资金向国有部门倾斜,导致民间中小企业和私人融资难,严重影响了我国资金价格的市场化程度。张前荣提出,当前的利率市场化只是形式上的市场化,利率定价和利率管理并未实现市场化。纪洋等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具有金融双轨制的特点——同时存在正规和非正规两个金融市场,且存在价格和数量管制的双重扭曲。因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需考虑双轨特点,既要减少价格扭曲,又要改变数量扭曲。单纯的价格改革反而会全面推高利率,只有辅以数量改革,才能降低非正规利率。黄益平等提出完全放开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的里程碑,但并不是终点。Tan等人通过对利率市场化国际比较的研究发现,简单地放开利率管制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利率市场化,须进行结构和数量改革。

可见,当前需从利率价格和数量改革的双重视角评估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从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研究现状来看,基于价格改革视角评价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已比较成熟,基于数量改革视角评价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研究却一直被忽视,而基于利率价格和数量改革双重视角构建利率市场化综合评价指数,评价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在现有研究利率市场化评估的文献中,主要以多指标的定性与定量评价为主,以单一指标评估为辅。其中,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中,很多文献基于价格管制的视角,将利率市场化定义为利率价格行政管制的放松,认为利率价格的完全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的完成。这种单一指标评估法不仅有其自身的局限,同时也不能反映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数量管制。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转型经济体,金融体系“外植”于实体经济,与西方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仅存在对利率的价格管制,而且存在对利率的数量管制。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完成,这不利于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当前,我国利率的价格信号和资金配置功能仍未得到充分发挥,利率形成机制还在不断完善,利率传导机制依然不够顺畅,这正是要加快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

1.利率市场化评估指标体系

(1)利率市场化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本文构建了基于利率价格管制和数量管制的利率市场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图1分别对此加以具体说明。

图1利率市场化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利率价格管制指标体系的构建。现有研究指出,基于利率价格管制评价利率市场化的指标体系已比较成熟,因此,沿用安辉和张芳评价利率价格管制的指标体系,从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发行利率、外币利率、人民币贷款利率、人民币存款利率五个三级指标评价利率的价格管制水平,具体如图1所示。

利率数量管制指标体系的构建。我国利率数量管制集中体现在居民和企业的金融选择权受到严格的限制,而金融选择权从大类上可分为两个——金融贷款和存款选择权,这主要体现在对居民和企业贷款和存款数量控制上,因此,可从贷款和存款两方面评价利率的数量管制。贷款数量管制的评价指标分别为信贷规模控制、信贷配给、企业贷款选择权控制。其中,信贷规模控制是指国家对存贷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控制;信贷配给是指地区信贷配给、企业信贷配给、农村信贷配给;企业贷款选择权控制是指国家对企业融资渠道的控制。存款数量管制的评价指标分别为居民理财选择权控制、企业理财选择权控制。其中,居民理财选择权控制是指国家对居民理财渠道的限制;企业理财选择权控制是国家对企业向企业直接贷款的限制。

(2)存款利率市场化评估指标体系

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对中国金融改革意义重大,它将对商业银行存款成本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依据利率市场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对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产生直接影响的指标,构建存款利率市场化评估指标体系,见图2。

图2存款利率市场化评估指标体系

(3)贷款利率市场化评估指标体系

貸款利率市场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会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定价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依据利率市场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贷款成本直接产生影响的指标,构建了贷款利率市场化指标体系,具体如图3所示。

图3贷款利率市场化评估指标体系

2.利率市场化评估指标方法

根据现有研究利率市场化评估的文献,采取以下三步评估利率市场化总指数、存款利率市场化指数与贷款利率市场化指数。

第一步:依据利率市场的政策、措施、事件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大小和方向,为利率市场化指标体系中的每一指标赋值。借鉴庄晓玖在构建我国金融自由化指数时采用的赋值方法:对利率市场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每个指标从0-1赋值,0表示完全抑制,1表示完全自由化,最小间隔为0.05。

第二步:依据一定的原则,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目前评估利率市场化的文献中,确定各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为简单平均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虽然具备客观性,但不能反映改革之间的协同性。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简单平均法假设各项改革必须齐头并进才能达到理想的改革效果,这一假设更加符合中国实际。因此,沿用刘金山和何炜、安辉和张芳的方法,采用简单平均法确定指标权重,即各个层级指标之间的权重均相同,但每个层级内部的指标权重则需要根据指标个数的多少进行平均分配,比如,三级指标有2个,则三级指标中每个指标的权重为1/2,如为3个指标,则三级指标中每个指标的权重则为1/3,依此类推。

第三步:合成利率市场化指数。合成利率市场化指数合成的方法为各指标的权重与各指标赋值的乘积。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评估结果与分析

1.利率市场化指标赋值结果

(1)利率价格管制指标的赋值

如表1所示,大部分利率的价格管制已被取消,但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外币存款利率管制尚未完全取消,利率市场化的价格管制仍需进一步放开。

表1基于价格管制的利率市场化指标赋值结果
数据来源:本表数据依据利率市场化指标赋值计算方法测算而来。利率市场化指标赋值依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措施或事件对利率市场化指标影响大小计算,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措施或事件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银监会网站、财政部网站、新华网等。

(2)利率数量管制指标赋值

通过对表2的分析可发现,利率的数量管制普遍存在,在贷款数量控制方面,企业信贷配给、地区问信贷配给、农村信贷配给、企业贷款选择权(信托产业)的管制较为明显;存款数量控制方面,企业理财选择权(直接发放贷款)和居民理财选择权(信托理财)的管制较严格。从表2中可看出,目前中国的信贷配给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对不同所有制和规模企业的信贷配给上,商业银行更加倾向于为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优先贷款。民营银行的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对于扩大企业贷款选择权的意义重大,同时,互联网金融和银行理财的发展也极大地扩大了居民的理财选择权。例如,互联网金融显著地扩大了居民理财选择权。2013年,余额宝、理财通等互联网货币基金的创新,以其投资便利性、低门槛、高收益等特点,加速了银行存款搬家和“金融脱媒”,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的理财意识。至2017年3月末,余额宝资产净值达1.14万亿元,大部分资金都来自投资个体,用户数量已超3亿。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尤其是P2P贷款平台和阿里小贷公司等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企业的信贷配给。

表2基于数量管制的利率市场化指标赋值结果
数据来源:同表1。

2.利率市场化评估结果

(1)利率市场化总指数

表3我国1996-2016年利率市场化总指数(单位:%)
数据来源:依据表1和表2的数据,按照利率市场化评估指标方法测算而来。

通过对表3的分析发现:第一,从基于价格管制的利率市场化指数的趋势来看,利率市场化水平从1996年的12.3%上升到2016年的94.5%,总体上呈增长态势,期间停滞的年份分别为2000-2002年、2004-2006年、2008-2011年和2015-2016年,利率市场化水平依次为53.0%、71.2%、73.8%、94.5%。虽然中问出现过短暂的停滞,但是无论从改革的速度还是改革的深度来看,利率市场化的价格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改革目标基本实现。尤其是十八大后,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改革得以全面实施和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利率市场化水平从2012年的77.5%提高至2016年的94.5%,四年问增幅高达17%。另外,通过分析可发现,引发利率市场化改革停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放松了利率价格改革的步伐;2000-2002年、2004-2006年、2008-2011年和2015-2016年四个阶段中,与前一年相比较,未发生放松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币市场、人民币存贷款市场价格管制的政策、措施或事件。

第二,从基于数量管制的利率市场化指数的趋势来看,利率市场化水平从1996年的-2%增长到2016年的61.3%,整体呈现为逐年增长的态势,期间没有停滞。这表明随着信贷规模控制和信贷配给的放松,以及企业贷款选择权、居民理财选择权、企业理财选择权的不断扩大,基于数量管制的利率市场化水平在持续提高,但从程度上来说,61.3%的利率市场化水平表明基于数量管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间。与基于价格管制的利率市场化水平改革情况相同的是,十八大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利率的数量改革,利率市场化水平从2012年的32.4%提高至2016年的61.3%,四年间增幅高达28.9%。

第三,相比较而言,无论在哪个时期,基于价格管制的利率市场化指数明显高于基于数量管制的利率市场化指数,这表明,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相比利率数量改革,利率价格改革更加被重视。主要原因有:一方面,与利率的价格改革相比,利率的数量改革难度大、涉及面广、更加隐蔽,且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尚未提出。因为该项改革不仅涉及到金融领域的改革,而且涉及到对实体经济的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地方政府保护、金融机构垄断、国有企业治理等。另一方面,与利率的价格改革相比,利率数量改革涉及的部门较多,改革主体难以明确。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历程来看,中国人民银行是利率价格改革的主体,利率的价格改革从顶层设计上就保证其能够有序推动。但从利率的数量改革主体来看,包括不限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等的主体,这些领域的利率数量改革体现了一定的专业性,很难确定某一个部门作为利率数量改革的主体。

第四,从利率市场化总指数来看,利率市场化水平从1996年的5.16%增长到2016年的77.88%,整体为增长态势,期间没有停滞不前的年份,这表明近20年以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背后的原因正是基于利率价格和数量管制“双轮驱动”的改革,成功有力地支撑了利率市场化总水平的提高。

(2)存款利率市场化总指数

存款利率市场化总指数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第一,从基于价格管制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指数的趋势来看,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从1996年的0%增长到2016年的92.5%,整体为增长态势,期间停滞的年份分别为2000-2002年、2004-2011年、2012-2013年、2015-2016年,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依次为20%、62.5%、65%、92.5%。从2012年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提高较快,从2012年的65%提高至2016年的92.5%,四年间增幅高达27.5%。

第二,从基于数量管制的利率市场化指数的趋势来看,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从1996年的-5.0%增长到2016年的53.3%,整体为增长态势,期间停滞的年份分别为1996-2001年、2003-2004年、2005-2006年、2007-2008年、2011-2012年,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分别为-5%、8.3%、9.2%、16.7%、20.8%。而从2012年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水平快速提高,从2012年的20.8%提高至2016年的53.3%,四年间增幅高达32.5%。第三,相比较而言,无论在哪个时期,基于价格管制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明显高于基于数量管制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这表明对存款利率的数量控制改革重视不够,导致其直接降低了整体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第四,从存款利率市场化总指数来看,利率市场化水平从1996年的-2.5%增长到2016年的72.9%,表明近20年以来我国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從2012年以来,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快速提高,由2012年的42.9%提高至2016年的72.9%,四年问增幅高达30%。

表4我国1996-2016年存款利率市场化总指数(单位:%)
数据来源:依据表1和表2的数据,按照利率市场化评估指标方法测算而来。

(3)贷款利率市场化总指数

贷款利率市场化总指数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第一,从基于价格管制的贷款利率市场化指数的趋势来看,贷款利率市场化水平从1996年的3.3%增长到2016年的100%,整体为增长态势,期间停滞的年份分别为1996-1997年、2000-2002年、2004-2011年,贷款利率市场化水平依次为3.3%、66.7%、83.3%。第二,从基于数量管制的利率市场化指数的趋势来看,贷款利率市场化水平从1996年的1%增长到2016年的69.2%,整体为增长态势,期间没有停滞的年份,但有几年出现了下降的现象。第三,相比较而言,基于价格管制的贷款利率市场化水平大部分年份明显高于基于数量管制的贷款利率市场化水平,这表明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对贷款利率的数量控制改革重视不够,导致其直接降低了整体的贷款利率市场化水平。第四,从贷款利率市场化总指数来看,利率市场化水平从1996年的2.2%增长到2016年的84.6%,表明近20年以来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2012年以来,贷款利率市场化水平快速提高,从2012年的66.9%提高至2016年的84.6%,四年的增幅高达17.7%。

表5我国1996-2016年贷款利率市场化总指数(单位:%)
数据来源:依据表1和表2的数据,按照利率市场化评估指标方法测算而来。

(4)存款与贷款利率市场化总指数对比分析

通过对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水平的对比分析发现:样本期间内,贷款利率市场化总水平均高于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贷款利率市场化的价格改革和数量改革快于同期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价格和数量改革,这主要是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本身是一个外生变量,完全取决于政府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和节奏。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整体思路来看,贷款利率市场化早于和优于存款利率市场化。早在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以往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加侧重于放松利率价格管制的改革,对利率的数量改革重视相对不足,利率市场化改革呈现出不对称、不系统、不协调的特征,进而导致尽管已基本完成利率的价格改革,但仍未达到预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实证结果表明,201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总水平仅为77.88%;基于价格管制视角的利率市场化水平高达94.5%,但基于数量管制视角的利率市场化水平仅为61.3%;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为72.9%,贷款利率市场化水平为84.6%。这表明,新时代下要完成实质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加艰苦的努力,当前迫切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1.完善新时代利率市场化改革策略,做好利率数量改革的顶层设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的现状,应以“突出改革重点、明确改革主体,实时监控改革进程”为策略,重点做好利率数量改革的顶层设计。首先,要将利率数量改革正式纳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日程,突出数量改革的重要性;其次,要明确利率数量改革的主体,充分发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等机制的积极作用,提出利率数量改革的时间表和具体措施,加强不同监管部门利率数量改革政策的沟通协调,努力消除改革短板;最后,要定期评估利率数量改革进程,分析改革中存在的难点和重点,提高改革的效果和效率。

2.着力推动利率的数量改革,实现资金需求端利率“双轨制”并轨。

利率数量改革具有涉及广、难度大的特点,它不仅涉及到金融体制自身的改革,而且涉及到地方政府保護、金融机构垄断、国有企业等多个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的改革。利率数量管制的根源是金融双轨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大型企业和经济发达地区以低成本获取信贷资源,而中小微企业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融资难融资贵;行政区域内政治关联强的企业获得低成本信贷资源,而政治关联弱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国有企业获得低成本信贷资源,而风险相同的民营企业融资不足或融资成本过高;银行等间接融资金融机构获得大量金融资源,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机构金融资源匮乏。因此,要通过提高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能力和金融创能力、完善地区问竞争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全面破除金融“双轨制”现象,进而深化利率数量改革。

3.继续深化利率的价格改革,加快推动资金供给端利率“双轨制”并轨。

当前,除外币存款利率、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尚未完全放开管制外,实现存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双轨制”并轨是下一步利率价格改革的重点任务。首先,加快推广2014年上海市放开300万以下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的成功经验,进而实现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其次,加速企业债券发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适时放松发行利率上限不得高于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40%的规定;最后,尽管2019年,通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与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的挂钩,基本实现了贷款利率的“双轨制”并轨,但是存款利率的“双轨制”并轨现象依然存在,利率价格传导机制改革仅迈出关键的第一步,与成熟金融市场正常畅通的利率传导过程“货币政策——政策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存款利率——商业银行整体负债成本——贷款利率”相比,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营业管理部

责任编辑:韩海燕

作者:钟世和

上一篇:图书馆管理道德研究论文下一篇:手机App营销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