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离型国际金融市场论文

2022-04-22

目前,我国综合保税区普遍开展的业务以及一些尚未开展的业务,对离岸金融都存在明显的现实或潜在的市场需求。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的严格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模式和上海洋山保税港区适度渗透的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模式已经取得初步进展,其他一些综合保税区也正积极拓展离岸金融业务。综合保税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已成趋势。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区域分离型国际金融市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区域分离型国际金融市场论文 篇1:

浅谈离岸金融的兴起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 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将使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从国家整体利益看,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对推动国内金融深化,进而带动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离岸金融;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经济影响

离岸金融市场又称境外金融市场,采取与国内金融市场隔离的形态,使非居民在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方面不受所在国税收和外汇管制及国内金融法规影响,可进行自由交易的市场。

一、离岸金融迅速发展的原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利益的驱动。离岸金融业务从兴起到现在不到60年的时间,却经历从萌芽到各金融中心核心业务的发展历程。

(1)躲避金融管制的需求。通过离岸金融中心,可规避母国或其他国家金融管制。全球离岸金融市场的资产规模总是和各国金融管制的松紧程度成反比,管制越多,离岸市场资产规模越大,反之越小。

(2)对储户隐私保密的需求。离岸银行所在国家对保护储户隐私要求非常严密,离岸金融有关信息披露的要求也较少,对客户信息保密的规定相对严格,有利于保护客户和金融机构自身的商业秘密。存款人可以逃避所在国家对于账户活动的监督管理,以及在存款人所在国家政治或经济不稳定的时候,保护存款。

(3)对税收优惠条件的需求。离岸银行一般位于税率较低的国家或地区,且不必缴纳存款准备金,经营成本低于母国银行;无存款准备金、无存款保险金使融资的成本大大降低。这些是导致众多金融机构云集各离岸金融市场的重要原因。

(4)利率不受上限约束。离岸银行对存款户支付的利率可高于银行对国内存款户支付的利率,且可以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

二、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模式和特点

目前,离岸金融市场主要有四种模式:以伦敦、香港为代表的内外一体化模式;以纽约、东京为代表的内外分离型模式;以巴哈马、开曼群岛为代表的簿记型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渗透分离型模式。

1.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

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是指,直接利用境内现有金融系统开展离岸金融活动的离岸市场。离岸金融业务和在岸金融业务混合经营,两个市场的资金和业务相互补充和渗透。允许非居民同时经营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但境内金融系统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基本上不针对离岸金融活动。这种金融市场,经营高度自由,境内市场几乎完全开放,非居民的资本流动往往会对市场所在地的金融市场、金融政策乃至于宏观经济产生较大的直接影响。一体化离岸金融模式对市场所在地的市场条件和监管能力有较高要求。

2.内外分离型离岸市场

内外分离型离岸市场对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实施严格隔离,在既有的在岸金融体系之外建立独立的离岸金融体系。居民与非居民的存贷款业务分开,在岸交易与离岸交易分开,严格禁止资金在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间流动。这种类型的市场通常是管理当局人为创设的市场。这种类型的离岸市场的最大特点在于“人为创设”和“内外分离”,且不能从事证券买卖。这种管理模式一方面便于管理当局对国内业务、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分别加以监控,另一方面又可以较为有效地阻挡国际金融市场投机或动荡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

3.簿记型离岸金融市场

簿记型的离岸金融市场是只有记帐,而没有离岸资金实际交易活动,只是离岸金融机构注册和办理市场交易记账事务的场所,目的是规避母国的税收和监管,这类离岸市场,又称”逃税型”离岸市场。由于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开展金融业务可以逃避银行利润税及营业税等,在这些地方开办分行的成本与费用也远较伦敦低,所以离岸金融市场纷纷在这些地方开辟。这种金融市场适用于经济规模较小、税赋轻、具备特殊条件的岛国和中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该类型离岸金融市场对市场所在地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4.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

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介于内外混合型与分离型之间。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既不完全隔绝,又不完全联通。这种市场以分离型为基础,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分立,居民交易和非居民交易基本上分开运作,允许两个账户之间有一定程度的渗透。这种模式允许离岸账户上的资金贷放于本国企业,可开辟一条简捷高效而稳定地利用外资的渠道,从而对本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如新加坡在离岸金融市场建立初期即规定允许银行将离岸账户上的资金部分贷放给国内工商企业;雅加达离岸金融市场上的大部分资金也是贷放给了国内企业。

三、离岸金融市场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将使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从国家整体利益看,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对推动国内金融深化,进而带动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需要保持较高独立性,实施外汇管制,这就排除了实施内外混合型离岸市场的可能性。由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实力通常较为薄弱,金融监管水平较低,分离型模式相对于混合型模式更易于管理。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对发展我国经济还起到以下积极作用:

1.为我国当前巨额的外汇储备减压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但目前消化外汇储备资产的有效渠道仍显不足,这给人民币造成很大的升值压力,同时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建立我国离岸金融市场,让中资银行开展离岸业务可以释放离岸业务在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方面的潜力,为外汇储备“消肿”。如外资机构在境内离岸金融市场发行外币债券会吸纳许多外汇持有者成为外币债券的投资主体;一些意欲投资中国企业的外资可以通过境内离岸金融市场投资于中国企业的海外子公司。

2.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水平

离岸金融要求开办地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以及较高水平的从业人员,这有利于改善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及提升金融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离岸业务的开展将使我国与国际市场接轨,中资金融机构可以在家门口学习和借鉴外资金融机构的先进管理经验,培养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专门人才;通过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促进中资银行学到新的国际金融业务的操作方法,锻炼队伍,转变机制,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提高金融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本地银行业的发展。

(1)有利于带动我国贸易、生产和就业的增长。有了离岸金融市场,外商在华投资利润就没必要直接汇回母国,也便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自由调度资金,还可望为出口加工业解决外汇瓶颈。通过为市场提供配套的设施和服务可以刺激当地经济的增长、增加当地的收入和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有利于缩小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距离,是一条较好的实现我国金融业国际化的过渡性发展途径。作为一个高度自由灵活、快捷便利、高效新型的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对世界经济和市场所在国经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离岸金融市场,有利于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有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也为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资金提供了出路。

随着经济与金融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选择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的国内区域金融中心、运用政策优势,加快促进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1]高材林.离岸金融市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中国货币市场.2008

[2]鲁国强.当代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特征分析.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

[3]于莹.浅析离岸金融市场建立的基础.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

作者:侯 刚

区域分离型国际金融市场论文 篇2:

综合保税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几点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综合保税区普遍开展的业务以及一些尚未开展的业务,对离岸金融都存在明显的现实或潜在的市场需求。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的严格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模式和上海洋山保税港区适度渗透的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模式已经取得初步进展,其他一些综合保税区也正积极拓展离岸金融业务。综合保税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已成趋势。本文在概述离岸金融的自身特征和综合保税区的业务特点,梳理综合保税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离岸金融的主要特征

离岸金融业务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欧洲美元市场,是在全球金融一体化和金融高度自由化下,以自由兑换货币为工具,由非居民参与进行的资金融通。其主要特征是“两头在外”,即从境外吸收存款,债权在外;向境外贷款,债务在外。

20世纪60年代,离岸金融市场获得迅猛发展,从伦敦、巴黎、法兰克福、苏黎世、卢森堡等欧洲地区扩展到新加坡、巴拿马、巴哈马等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在纽约、东京等地出现新的离岸金融中心,到20世纪90年代,离岸金融市场已遍布世界各地。时至今日,离岸金融在业务上,已不仅仅局限于银行的存贷、结算业务,还包括私人银行、集合投资、对冲基金、公开市场基金、资产管理、信托业务、结构化理财、再保险等方面。在交易币种上,外币业务仍为离岸金融业务的主流。在经营单位类型上,外资银行仍是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主力军,相对于内资银行离岸金融业务,其业务范围更为广泛,包括外汇存贷款、国际结算、同业外汇拆借、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外汇担保、咨询及见证业务等。在外汇管制放松上,离岸银行不必持有准备金、不受利率上限约束,还可享受免征利息税等较多税收优惠。

综合保税区的业务特点、离岸金融需求及其条件

综合保税区的业务特点

综合保税区作为海关保税监管体系的最高形态,是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创新平台。其运作规则是基本与国际接轨的一种新的自由贸易区模式。

在我国,综合保税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港口作业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具口岸功能,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为一体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05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上海洋山保税港区,2006年又同时批准设立了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和大连窑湾保税港区,2007年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成为具备保税港区功能的首家综合保税区,2008年7月23日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成为全国第十家综合保税(港)区,同时也是第一家直接依托空港口岸设立的综合保税区。

综观我国目前的综合保税(港)区,都是以口岸建设为依托,充分利用这一稀缺的政策资源,在做大既有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贸易、金融、信息、研发、设计、展示等辐射集聚效应强的现代服务业入区,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产业转移,形成主体功能突出的国家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作为业务整合、功能升级和政策叠加的一种海关特殊监管新形式,综合保税区是对国际自由贸易区功能的进一步探索,具备发展离岸金融的基础条件。

从未来的发展规划看,综合保税区的业务将不仅局限于发展口岸物流、保税物流和保税加工,而且还将注重服务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国际期货、高端研发、展示展览、国际租赁、离岸金融等领域的业务活动。例如,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在未来五年规划中提出,将国际物流、国际贸易、服务贸易、保税加工和离岸金融等五大业务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并努力建设五个中心即:东北亚航空货运中心、高科技保税加工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现代服务贸易中心和离岸金融中心)。

离岸金融需求的类型

《海关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将保税(港)区可开展的业务细化为九大类型。目前,综合保税区普遍开展的业务以及一些尚未开展的业务,对离岸金融都存在明显的现实或潜在的市场需求。通常,综合保税区业务发展对离岸金融的需求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现有业务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一是在现有的国际贸易等业务运作过程中,尤其是国际转口贸易业务的开展,需要资金融通和结算的便利作为配套服务,以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二是在采购、配送等物流业务运作过程中,存在本地资金收付与结算服务需求,如果允许综合保税区开设离岸账户并提供相应的离岸业务服务,可以将与物流相结合的原停留在境外的资金结算吸引到境内,以提高资金集聚能力。三是在出口加工等业务运作过程中,在进行原材料的集中采购时形成的融资需求。

即将开展的业务存在的潜在需求。除一般性的贸易、物流、加工等常规性的业务运作外,综合保税区还可以凭借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开发形成一些更具增值效应的新型业务,如大宗商品的展示业务、生产加工中的高端研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国际维修中心以及以飞机和大型装备设施为主的国际租赁业务等,这些即将开展的业务都需要离岸融资等配套服务作为支撑。

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有利条件

政策优惠。综合保税区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行“境内关外”的管理模式,在海关、税收、外汇等方面均享有特殊的优惠政策。比如,区内企业购汇限制比较宽松,国际收支申报手续较为简便,区内企业与境外从事货物交易无需办理核销手续等,从而可以尽快地实现与离岸金融接轨。

监管严密。综合保税区空间封闭、监管便利,吸引了大量与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配送有关的货物在区内集聚并疏散。完善的海关、银行监管和外汇管理体系,可以有效保证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企业国际化。综合保税区凭借其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吸引着大批中外知名的物流、加工、商贸服务等类型的企业入驻区内,从而为离岸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交易主体。

运作封闭。综合保税区作为一个全封闭区域,可以有效保证严格意义上的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规模化产业集群的生成必然会带动一大批具有较好成长潜力的企业入驻,也势必导致区域内金融需求的扩张,从而为整个离岸金融试验区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内生市场。

管理高授权。在管理体制上,综合保税区的行政级别较高,协调能力较强。比如,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管委会作为天津市政府派出机构,受市政府委托负责相关行政审批,拥有几乎相当于一级地方政府所有的行政权限。上海洋山保税港区管委会则是由上海市政府组建,海关和检验检疫等部门、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南汇区政府、浙江舟山市政府等诸多部门参加。苏州综合保税区依托工业园区管委会,也基本具有一级地方政府的所有职能。

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鉴于综合保税区业务发展的特点和金融实际需求,离岸金融是综合保税区应当积极拓展的业务之一。在国外,自由贸易区物流无国界的同时也伴随着资金流无国界,外汇可以自由兑换,资金出入与转移自由,资金经营自由。在国内,允许综合保税区先行先试离岸金融业务,可使开办离岸账户的客户享受资金调拨自由、存款利率品种不受限制、免征存款利息税、境内操控境外运作等诸多便利,为其境外业务提供资金结算便利、调度自由,将会给区内企业创造更为优良的运营环境,也是综合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变的拓展功能之一。

积极争取成为离岸金融业务试点。综合保税区作为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前身和核心载体,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既为离岸金融功能的拓展奠定了基础,也对各类离岸金融业务的开展提出了实际需求。为进一步实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战略,综合保税区需要开展离岸金融业务,以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为此,综合保税区应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认同和支持,加大推进力度,共同向国家提出申请,力争使综合保税区成为离岸金融业务的试点区域。

发展初期适宜采用严格的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发展模式。综合考虑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环境,以及我国金融发展和管理的现状,综合保税区在发展初期适宜采用严格的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发展模式。一方面,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账户分设,有利于抵御国际金融风险通过离岸金融市场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更便于金融监管部门设置“防火墙”对跨境资金进行有效监管,防范境外热钱等资金的流入。另一方面,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账户分设,既能够满足企业境外融资、结算便利、统一管理、降低成本、规避风险等目的,也可以防止离岸金融交易活动影响国内货币金融政策的贯彻实施。

(首黑)积极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以拓展业务领域。其一,积极争取更加宽松的外汇管理政策。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汇管理部门取消对综合保税区的外汇管制,对非居民外汇交易不设限制,允许离岸资金自由进出和汇兑,对外汇出股息、利息也不会有任何限制。除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外,对从事离岸业务的银行没有其他流动性要求。放开利率限制,允许其随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在较大的范围内上下波动。

其二,积极争取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扶持。以税收优惠促进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是世界各国所采取的通行政策,要积极争取相关税务部门明确综合保税区内离岸金融业务的税收政策,制定离岸金融业务税收的相关法规。对于从事离岸金融业务的金融企业(独立核算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可减征公司所得税,免征印花税、营业税、利息税、资本利得税和股息预扣税等,免缴各种准备金等,以吸引国外银行设立离岸银行机构,支持区内离岸金融业务的开展。对于新设立的从事离岸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在税收返还上给予补贴,比如自开业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财政按离岸业务营业税的100%给予资金支持,在初期运营上给予补贴。对于综合保税区内的物流、贸易、金融、总部企业等符合长远发展方向的企业给予适当的引导性资金支持,也可通过离岸账户经营的盈余优惠征税。

其三,实施更加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一方面,可考虑将综合保税区内注册的中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视同境外企业,允许其开立离岸账户,进一步扩大收支范围。另一方面,要以资本充足率作为监管的核心标准严格市场准入,要在接受国际惯例和业务自由的基础上对离岸资产实行审慎监管。

其四,积极争取更多离岸金融机构入驻政策。在机构引入上,一方面,要注重引入已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国内金融机构,并争取由它们协助地方银行向相关监管当局申请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牌照。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国际银行机构入驻综合保税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参照国际上成功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离岸金融市场在试运行阶段,参与的中外银行(机构)至少应达到40至50家。在完善运行阶段,中外银行(机构)应达到100家左右。在正常运行阶段,外资银行(机构)至少应在100家以上。此外,随着离岸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增加,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参与程度也将会逐渐提高,为此,还应积极引入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和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作者:刘 佳

区域分离型国际金融市场论文 篇3:

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定位及其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

【摘要】中国(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将会给我国带来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尤其会掀起金融领域的改革浪潮。根据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方案和目标,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是该方案的重要内容。根据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定位,并围绕其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本文选取了香港、日本、新加坡和美国IBF的离岸金融市场与上海自贸区作联系比较,分析在自贸区框架下离岸金融市场建设与运作的国际发展模式经验,为上海自贸区发展成为离岸金融中心的模式选取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金融定位;离岸金融中心;经验借鉴

一、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定位

上海自贸区的成立被认为是继1980年8月26日深圳特区成立,2001年11月10日加入WTO之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第三个重要的里程碑。上海自贸区有着综合性的政策目标,主要包括: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投资自由化、航运国际化、行政高效透明化以及贸易自由化,而金融自由化或者国际化更是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就其金融定位而言,实际上是旨在我国境内形成的一个离岸金融区域,将自贸区视同我国的境外,即离岸区域,因此上海自贸区与“区外境内”的中国各地的交易则视为跨境交易。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金融领域重点是金融改革和创新问题,这是一次难得的尝试,对于我国中央政府而言,其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是金融改革和创新成败的关键。离岸金融市场作为国际金融市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一系列在岸金融市场所不能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巨大的金融交易规模,活跃的金融产品创新,独特的存贷款利率体系(存款利率高而贷款利率低,充分由市场决定),且离岸业务享受税收优惠及免交存款准备金的政策,经营成本较低,因而低监管、高风险和高收益也常被视为其主要特征。而我国就是要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金融大环境之下,认真并大力开展上海自贸区的离岸金融业务,且最终要将上海建成为全球的离岸金融中心之一。

二、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的类型选择

按离岸金融中心的职能角度,世界的离岸金融中心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内外混合型的离岸金融中心。这种离岸金融中心的主要特点是资金出入境不受限制,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是一个整体,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高度融合渗透,离岸业务不再单独设立账户,与在岸账户一起并账操作,以伦敦和中国香港为代表。二是内外分离型的离岸金融中心。这种离岸金融中心的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实行分账管理、独立核算,并且离岸业务只能服务于非居民,以美国IBF、日本JOM、新加坡为代表。三是避税型的离岸金融中心。这种离岸金融中心以极低的税收吸引金融交易,仅为记账中心,一般不开展实际资金交易,以开曼群岛、百慕大为代表。

目前,全球大多数的离岸金融中心属于内外分离型,其最大优点是可以在保障离岸金融市场稳步发展的同时,尽量避免离岸金融业务所带来的相关风险。我国自离岸银行业务开展以来,一直采取的都是“内外分离、两头在外”的经营模式,相比较而言,采取严格的内外分离型经营的日本东京离岸市场的建设背景是日本实现金融市场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重要战略举措,这与我国旨在建设上海离岸金融中心的初期发展中有着相似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其前期发展态势良好,但其后日元国际化进程缓慢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与其资本账户开放过早于离岸市场设立(日本1979年12月修订《外汇法》,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日本于1986年12月创立东京离岸金融市场)和日元汇率的不稳定有很大关系。实现金融自由化和人民币国家化也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吸取日本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我国一定要打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基础,资本项目的开放亦不要操之过急,对于同样使用内外分离型账户的新加坡,在国际金融中心和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同样值得我们借鉴。新加坡在金融业开放和离岸银行业务的发展过程中,经营初期采用了“内外分离”的专门帐户等管理方式使相关风险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后,随着新加坡金融市场发展条件的不断完善,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逐步放松了金融管制,取消对专用账户的限制,从而向渗透型(渗透型是在分离型的基础上允许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之间有一定程度的渗透)的离岸金融中心转变。而新加坡作为后发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足以说明后发优势也适用于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其适当的模式选择、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到位的监管措施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失为一种理性的组合选择。

三、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方向

将人民币离岸市场延伸至中国大陆,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我国境内金融市场的全球竞争力,还对我国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市场发展都具有过渡、缓冲意义。我国可借鉴IBF的发展经营模式将上海自贸区建成本国的在岸离岸金融中心,并以上海自贸区为中心,向其他具有良好金融市场环境的城市同步复制和推广。中国应将上海自贸区作为全球人民币离岸市场整体建设战略中的重要环节,加之我国香港、新加坡和英国等地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逐步形成,上海则有望成为连接境内与境外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枢纽。上海自贸区虽然会在未来发展中与香港等地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竞争关系,但如果可以把握好每个市场的定位,并在全球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么各地的金融机构也会在这种良性竞争中大获裨益。在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初期,为了维持健康的金融秩序,严防离岸资金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上海自贸区可以采取严格的内外账户分离原则;根据我国金融改革发展进程的需要,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慢慢地将严格的内外分离制度向分离-渗透型过渡,逐步有条件地允许居民参与离岸金融交易,合理并有控地引导资金流入境内,并以有限渗透模式定为其稳定的发展模式,努力扩大离岸银行业务的规模,最终将上海自贸区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我国在岸离岸金融中心。

参考文献

[1]裴长洪,付彩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自贸区金融改革[J].国际经贸探索,2014年11月:4-18页.

[2]汪川,赵瑾.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模式及制度安排[J].新金融,2014年7月:56-60页.

作者:杨洋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与新历史主义论文下一篇:制度内合理引入公允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