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市场论文

2022-05-11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国际金融市场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文章首先对电力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特点进行了介绍,进而对电力期货这一影响电力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行了阐述,最后介绍了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电力金融的发展手段并根据这些管理办法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所带来的相关启示进行了论述。

第一篇:国际金融市场论文

先秦秦汉时期金融市场的发展暨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理

摘要:先秦秦汉时期,在发达的小农经济和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民间出现了以借贷为核心的金融行为。这一时期的政府具有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和金融市场的管理者的双重身份,然而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管理效果并不好。汉代以后的金融市场出现了很多的市场失灵现象,最终在战乱中走向崩溃。

关键词:先秦秦汉;金融市场;借贷;政府管理;利率钱庄;票号;高利贷;寺院金融

“金融”在古代中国并不是一个原生的概念,《康熙字典》及以前并没有“金融”一词。(张亚光,2011)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往往指的是与货币、存贷款、汇兑、股票债券等较为成熟完善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体系相关的活动。但从本质而言,金融可以理解为对资源的跨时间、跨空间调配。

古代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先秦秦汉时期,这时的金融市场主要表现为借贷,它经历了产生、发展并逐步衰微的过程,基本上与小农经济的衰微、庄园经济的发展相同步。二是魏晋隋唐时期。一方面,围绕着每一个庄园地主形成了彼此割裂的区域化的金融市场,统一的全国市场趋向消解;另一方面,地方力量的强大导致中央权威衰弱,由此造成长达三百多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局面。这段时间里,超越血缘、地缘限制的宗教寺院金融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金融业的五大基本业务——存、贷、保、汇、兑,在这时的寺院金融中已具雏形。第三个阶段是唐宋以后,随着适合小农使用的曲辕犁的推广,庄园经济瓦解,小农复兴,由此导致宗教寺院金融衰落,世俗金融市场复兴。从此,金融市场的主要活动不再局限于借贷,而是出现了很多从事储蓄、汇兑等业务的新机构,诸如专业进行货币兑换的金融机构——钱庄,专业进行远距离资金流通的金融机构——票号,等等。

本文选取先秦秦汉时期的金融市场,是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经历过从产生到衰微的金融市场时期。其中,春秋战国时期,殷周的农村公社宗族共同体瓦解,自由竞争的小农经济兴起,由此为金融市场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及至秦汉大一统时期,长期的和平环境使得自由竞争加速进行,优胜劣汰的结果自然是小农解体,由此促进了大垄断组织——豪强地主的产生。豪强地主内部生产、分配、消费计划性的增强,意味着包括金融市场在内的商品经济的全面萎缩,中国从此进入以大垄断组织为主,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中古社会。关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刘秋根的《试沦中国古代高利贷的起源和发展》,徐祗朋的《周代借贷性质的演变》,魏悦的《先秦借贷活动探析》,乜小红的《论中国古代借贷的产生及其演变》等,已按时间线索作了详细的研究,不赘述。本文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春秋战国秦汉金融市场产生、发展的原因及其运营情况;二是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与先秦秦汉金融市场的发展

(一)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与先秦秦汉时期金融市场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发明,个体家庭生产方式逐渐取代集体生产方式的趋势,小农经济在此时逐步形成。个体小农的劳动积极性较强,正如《管子》中记载的:“夜寝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①

但同时,农作物生长具有周期性,在当时较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限制下,经常出现周期性的物资短缺。《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曰:“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越绝书·计倪内经第五》也说,“天下六岁一穰,六岁一康,凡十二一饥。”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更强化了这一周期性,以致力量弱小的小农往往因抵抗不了这些打击而走向破产。《汉书·食货志》记载,“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共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代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迫于无奈的小农不得不依靠向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崛起的大农,亦即官僚贵族和民间富豪借贷来维持简单再生产。换言之,债务人的主体是生活困苦的小农,债权人的主体是官府、贵族和民间富豪。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调配,金融市场由此产生并得以发展。《管子·治国篇》说:“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这是说,当君主对农民急征徭税不以时时,农民只有用倍称之息的借贷来应上征。当雨泽不足时,百姓只有用倍称之息的借贷来度凶荒,然后以庸力来还贷。秋收时富人们以半价收籴,春荒时又加息出粜。由此看出,农民始终生活在高利贷者的盘剥之中。

(二)先秦秦汉时期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

先秦秦汉时期,小农经济发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益强大并逐渐巩固,此时的金融市场正是建立在这样的经济和政治基础之上的。由于小农经济天然的难以抵抗农业风险的脆弱性,封建政府为了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有时会采取一些无偿救济的方式,但更多的还是依靠官府、贵族和民间地主、富商提供的资金来满足市场对借贷的需求,即采取金融市场的方式。当时金融活动的主体是借贷,按照借贷关系中债权人的不同,当时的借贷可以分为两种,即官府借贷和民间借贷,其中又以民间借贷为主要。

史书中关于民间借贷的记载有很多。例如,《史记》中提到的“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至巨万……贳贷行贾遍郡国”,③讲的就是以冶铁起家的富商向国民提供借贷的例子。再如《庄子》中也记载,“庄周家贫,故往贷于监河侯……”。讲的是庄子向监河侯借贷的例子④。除了普通民众,部分官僚,甚至周天子也曾经靠借贷为生。《帝王世纪》中记载,“王(赧王)号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所侵偪,与家人无异。多贳于民,无以归之,乃上台以避之,故周人因名其台为逃债之台。”

1. 民间借贷

既然借贷,总得有还款的保证,或者依靠借款方或第三方的实物担保,或者依靠借款方的信誉担保,据此民间借贷可以分为信用借贷和质(抵)押借贷,在当时,信用借贷是最主要的借贷方式,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很少有生产剩余来为借贷进行担保,只能进行信用借贷。

(1)信用借贷。在信用借贷中,借款人凭借信用取得贷款,不需要提供担保。在当时,这种信用不仅仅基于债务人的资产和经营能力、社会地位、商业信用和人际关系等,更基于具有崇高社会地位的贵族以及与官府联系密切的富豪所拥有的对借款人的强大威慑力量。比如,孟尝君之所以敢面对薛地的民众,是因为这是他的封地,他拥有对民众强大的威慑力量。而交通不便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人们的社会流动性很差,不容易产生逃债的情况,一旦还不上借款,则不能不用土地或人身劳动偿债,从而构成事实上的质(抵)押借贷。由于这个原因,当时的信用借贷条件远不能如后世那么严格。

这时期的民间信用借贷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即有利息的商业借贷和无利息的互助借贷。⑤例如《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高祖刘邦经常向王媪和武负借酒喝,刘邦喝醉时,武负、王媪看见他身上有龙缠绕,而且每当刘邦来喝酒的时候,酒店的收入会提高到平日的数倍。他们觉得奇怪,因此常常“折券弃责”,免除刘邦的债务。⑥这可以被视为一种民间商业借贷。武负、王媪因看见刘邦身上有龙,且刘邦来时酒店的收入每每大大提高,因此不需要他提供相关担保就借贷,最终竟也不用刘邦偿还。

《韩诗外传》中记载:“八家相保,……患难相救,有无相贷,……是以其民和亲而相好。”“有无相贷”说就是一种民间互助借贷,互助借贷一般发生在聚居村落,由若干小农组成一个小生产合作组织,小农之间彼此照应,由此形成成员间的互信,以致当某户发生经济困难时,其他小农单户会义无反顾地提供支持,助其渡过难关。显然,这是另一种形式上的信用借贷,是经济水平相当,且生活中有密切来往的组织成员之间通过相互免利息的方式所进行的生产、生活的合作。《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到燕国的时候,“贷人百钱为资”,这也可以视为是这种“有无相贷”的传统的延续,后来债务人富贵了之后,偿还苏秦以“百金”表示感谢,这可看作是苏秦投资的利息。⑦

(2)质(抵)押借贷

严格说来,质押指的是债务在偿还之前,债务人就必须将自己的财物转移给债权人,提供担保,当债务人无法偿还时,债权人可变卖担保物,并用所得资金来抵偿债务的一种担保制度。古代一般用“质”“赘”等词来表示质押。抵押也是用财物来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但用于抵押的财物不需要转移给债权人,只需将财物的权利凭证交与债权人即可,一旦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债权人可据此取得或变卖担保物。⑧在先秦秦汉时期,对质押和抵押并没有后世那样特别严格的划分,这是因为由于流动性低的原因,一旦借债人无法还债,债权人即可利用超经济力量的威权强逼他用土地、房屋等还债,因而并不需要将他的房产、地产的凭证交予债权人。

《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质,以物相赘也。”“赘,以物质钱,从敖贝。敖者,犹放贝当复取之也”。根据用于“质”的对象的不同,“质”可以分为物质和人质。“物质”是指用财物作为担保以保证债务的履行,多指“以物质钱”,可分为动产担保和不动产担保两种。

动产担保,指的用一般可移动的财物(非房屋、土地)来进行担保。例如,《后汉书》记载了这样一个例子,东汉大外戚梁冀将四匹马抵押给扶风人士孙奋,想向他借五千万钱,可是孙奋只借给了他三千万。这里的“冀因以马乘遗之,从贷钱五千万”⑨,就是一种质押借贷的形式,质押物是马匹。

而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普通小农的剩余产品较少,因此,在“物质”中还有一种是不动产担保。秦汉时期,土地的买卖、租佃和转让进一步发展,经常发生以土地等不动产作为担保的现象(刘秋根,1991)。四川郫县出土的东汉残碑有一些记载,碑上记载的财产价格大体属于东汉调查私人田产时的乡里簿书。其中田土、宅舍有“质”价,如“田八亩,质四千”,“田卅亩,质六万”等,就说明当时以土地、房屋作为抵押物借贷钱物的现象十分普遍。《通典》中记载了一个东汉不动产担保的案例。乌程男子孙常和弟弟孙并分家,每个人四十顷田地。“并死,岁饥,常稍米粟给妻子,辄追计直作券,没收其田。并儿长大,讼常”。⑩在这里,孙常事实上是将救济粮食作价,以孙并的土地做抵押担保来订立借贷契约的。

而人身质押则是这时期的质押借贷中最常见的一种担保方式。“人质”指以人身(劳务)作为债的担保,作为抵押的既可以是债务人本身,也可以是债务人的亲属。当时的社会生产力非常落后,经济不发达,小农所有的作为动产的个人剩余财物很少,作为不动产的房屋土地也有限,为了保障债权人的权益,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强制债务人以人身作为债务的担保,因此“物质”借贷的记载并不多见,大量出现的是“人质”借贷。

人身质押担保的情况在秦代已经出现,但秦代的法律是反对这种方式存在的,秦简中的“百姓有责,勿敢擅强质,擅强质及和受质者,皆赀二甲”{11}说的就是,如果贷方强迫借贷的百姓进行用人身抵债,会到“赀二甲”的惩罚。然而,虽然秦代的法律中有“强质”“恐”“强买”等罪名,但现实生活中,人身质押借贷屡禁不止,一直延续到汉代,依然广泛存在。关于人身质押的词语,例如“赘婿”,颜师古疏曰:“赘,质也,家贫无有聘财,以身为质也”,{12}说的就是如果家里贫困没有聘礼,不得不以人身作为抵押来娶媳。再比如“赘子”这个词,指的是以子女的人身作为担保来进行借贷。《汉书》中有“淮南俗,卖子与人作奴婢,名为赘子,三年不能赎,遂为奴婢”{13}的相关记载,说的是,如果在三年之内借款人不能还清债务,那他们用作抵押的子女就会被作为奴婢来偿债。

除了债务人直接的“物质”和“人质”,秦汉时期也已经出现了第三方担保的现象,但并不普遍。第三方担保指的是,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在债务人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债务时,代替债务人承担债务责任的一种担保形式。{14}《汉书》中记载:“(郑)当时为大司农,任人宾客僦,入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当时以此陷罪,赎为庶人。”{15}《说文·任部》中说,“任,保也。”{16}。这里的“任人”,有时也称为“任者”“保人”等,指的就是第三方担保人。这里说的是郑当时为大司农时,保举的人及其宾客在替大农令承办运输时,亏欠钱款甚多。司马安任淮阳郡太守,检举此事,郑当时因此落下罪责,赎罪后削职为平民。

此外,《周礼·地官·大司徒》中也有“使之相保相受”的记载,郑玄注解“保”为“犹任也”。居延汉简中关于借贷的契约在最后往往都会有“任者××”的说法,这是用来注明担保人的姓名的,例如“惊虏隧卒东郡临邑吕里王广卷上,……贳卖八布一匹,直二百九十,……任者阎少季、薛少卿”。{17}

2. 官府借贷

官府借贷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有异。春秋前期的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宗族共同体内领主贵族的赈贷{18}。例如《左传》中记载,在饥荒年份,宋公子鲍对国人“竭其粟而贷之”,对于七十岁以上的人,“无不馈诒也,时加羞珍异。”{19}到春秋后期,借贷活动更加普遍,出贷方开始要求贷方偿还贷款并与贷方签订债务契约。《左传》中有记载:“宋亦饥,请于平公,出公粟以贷。使大夫皆贷。司城氏贷而不书,为大夫之无者贷。”{20}其中说的“贷而不书”的“书”,指的就是借贷契约,说明在此时的政府借贷中,订立契约已经比较普遍了。

秦汉时期保留了不少有关政府借贷的史料。例如,《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司空律》{21}中记载:“有罪以赀赎及有责(债)于公”,这里的“有责于公”,指的就是民众向官府借贷的现象,这在当时是比较普遍的。又如《汉书·宣帝纪》中记载的诏令:“池崇未御幸者,假与贫民。……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说的是政府将公田租借给流民耕种,以帮助他们应付生计。

为了使借贷更为规范化,政府还设立了相关机构来管理所贷财物。例如《汉书·元帝纪》中记载的“北假田官”这一职位,李斐作注云:“主假赁见官田与民,收其假税也,故置田农之官。”该官职的主要职能是向农民提供土地租借,并收取相关租金。此外,政府也会对贷出的财物进行登记以便管理。居延汉简中记载:“驿北亭卒东郡平乔里皇随来,矢五十,三石承弩一,驽盾一,靳干幡各一,革甲鞮瞀各一。”记录的就是政府借给民间的物品。

由于小农经济天然的脆弱性,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政府除了无偿赈济之外,还会通过官府借贷的方式帮助小农度过难关,而政府借贷中最重要的就是针对灾荒时期的救荒赈贷。(陈英,2010)所谓赈贷,就是将粮食、种子、衣物等维持生活所必须的救济品,借贷给受助人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例如《盐铁论》中记载,由于自然灾害,齐、赵二地遭遇大饥荒,政府就给灾民提供赈贷。“故均输之物,……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22}这些用于借贷的救济物品,往往是专门储存用来应对灾害的,是政府采取的重要的社会保障措施。

政府对灾民的赈济主要集中在粮食种子和食物,这既能保证灾民的基本生活,又有利于灾民进行生产自救。例如《汉书》中记载的“三月,遣使者振贷贫民毋种、食者。”{23}说的是政府向贫民提供种子和粮食的借贷。《后汉书》中记载“丙午,赈贷张掖、居延、朔方、日南贫民及孤、寡、羸弱不能自存者。”{24}说的是政府提供赈贷的对象主要是贫民、孤儿、寡妇和体弱多病无法自理的人。

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中曾经发掘过一些竹简,上面记载了一些关于赈贷种子和粮食的内容。据学者陈英的统计{25},政府在向贫民提供种子和粮食的借贷时,一般会登记户主姓名、劳动力人数,全家口数、土地亩数以及所贷种子和粮食的数量。而从这些竹简中的记录来看,借贷种实与劳动力人数、全家口数无关,完全是按亩数计算,一亩贷一斗。

但是,救荒赈贷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是防灾备灾。在西汉后期大量百姓失去土地的情况下,政府在向民众提供种子和粮食的借贷时,往往也伴随着土地的借贷。其中,“假民公田”指的就是政府进行的土地放贷。

三、先秦秦汉金融市场的利率和还贷问题

(一)利率问题

利率问题是民间借贷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利率的高低起伏往往和当时经济的盛衰和走向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刘秋根先生的研究,先秦秦汉时期的利率在历史上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26}《史记》中关于利率的相关记载有:“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27}这里的“什二”虽然是工商利润率,但也能部分反映当时的一般借贷利率的情况。

在《管子·轻重丁》一篇中,根据宾胥无、隰朋、宁戚和鲍叔四人分别前往南北东西四个方向调查中当时的民间借贷利率,得出了在齐桓公时期,“凡称贷之家出泉三千万,出粟三数千万钟,受子息民三万家”的结论。

虽然汉代的高利贷比较常见,但整体而言,汉代的借贷利率还是比较低的,处于历史上的利率波谷。刘秋根认为,汉代的利率较低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小农经济的效率,进而提高了小农偿还债务的能力,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第二,商业货币资本在汉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大商大贾较之以前有更为充足的资金进行高利贷供给。第三,国家颁布了相关政策法律对利率采取了上限管制,如汉武帝时期曾对“取息过律”的诸侯进行处罚,这对高利率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笔者认为,除上述原因外,当时的利率不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不高,小农除了食盐、铁质品不能自给,需要和外界交换外,其他的全可依靠自我生产来解决,这导致全社会能够提供的资金数量固然不高,但由于需求更低,遂造成了市场利率的不高。

汉代的利率根据史料可以整理如表1所示。

(二)还贷问题

还贷问题是借贷过程中必须详加考虑的一个问题。在提供借贷时,债权人必须考量,当债务人不愿或无力偿还债务时候该如何处理。对于这种情况,债权人通常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直接免除利息,有时候甚至连同债务一同免除;第二种是迫使债务人进行债务抵押,抵押的对象包括财物和人身。

直接免除债务的例子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但这大多是当时政治家为了更好的笼络民心维持势力范围内的社会稳定的手段。例如《史记》中提到,孟尝君提供借贷时,对于有能力偿还债务的人,“与为期”,孟尝君与他们约定还款期限,而贫困不能偿还的人,“取其券而烧之”,孟尝君就免除了他们的债务。使得百姓纷纷感叹“有君如此,岂可负哉!”{30}当然孟尝君这样做,有一定的笼络人心提高威望的政治目的在,但客观上还是减轻了无能力还贷人的负担。

另一种方式是债务抵押。由于当时的社会流动性较差,造成借贷的流程体系并不十分完善,债权人在提供借贷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求债务人当时就提供相关财产或人身的担保。当债务人有能力归还债务时,借贷表现为信用借贷,而债务人一旦还不上,则往往以财产或人身劳务作为抵赔,此时借贷则表现为抵押借贷。《太平御览》中引用刘向的《孝子图》中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董永的“以身作奴”,就是当时非常典型的以人身作为抵押进行借贷的例子,这也是为什么到了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债务奴隶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

四、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及其评价

先秦秦汉时期,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央集权逐步建立并不断得到巩固。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得政府有较强的控制力,并且小农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有意愿保护小农的私有财产,这些都是当时的金融市场得以运行的重要条件。这段时期,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理主要从行政层面制定相关法律政策,规范金融市场行为。

总体而言,先秦秦汉时期的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发展采取较为积极的鼓励态度,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政府赈贷的局限性。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政府一般会进行一定的赈济性质的贷款,而当债务人无力偿还时,政府往往会下诏令予以免除,这决定了政府借贷的非常态性,也使得民间形成了“欠政府的钱不算欠”和“欠政府的钱不用还”的心理。汉代诏令中的:“文帝二年,民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昭帝始元二年,诏所振贷种食勿收责。”{31}等说的都是政府免除百姓债务的例子。

第二,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在进行赈济贷款时可能会出现费用不够的情况,这需要民间的金融业来补充。例如周赧王就曾经靠借贷为生。《管子》中也记载,桓公在战时向百姓借贷,“吾闻子假贷吾贫萌,使有以给寡人之急,度寡人之求……故子中民之父母也。”{32}他称赞那些提供借贷的人家为“民之父母”,可见民间借贷对于政府的重要性。《史记》中也记载,“……於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廥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33}说的是,山东遭遇水灾,政府向灾民提供借贷却遭遇资金不足的问题时,政府向民间募集资金来进行赈贷。

此外,政府还常常借助民间金融业来了解社会各阶层状况,制定保护小农经济的政策。例如《管子·问第二十四》中的一系列关于国情的问题中就有“贫士之受责于大夫者几何人?”“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这类与借贷相关的问题。这一方面说明当时的金融市场的活跃,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会通过金融市场来体察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况。

鉴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于政权巩固的意义,政府自然要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来规范金融市场,由此承担起金融市场的监管者的责任。

1. 在借贷的担保方面,政府制定法律,规定了对官府债务承担担保责任的经手人的责任。例如,《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金布律》规定:“百姓假公器及有责(债)末偿,其足以收责之,而弗收责,其人死亡;……令其官啬夫及吏主者代赏(偿)之。”这里所说的“官啬夫”“吏主”,有时候也称为“徒”“舍人”等,都是法律规定的官方经手人。

2. 在债务追讨方面,政府制定法律来强制债务的偿还,并在债务人无力偿还时处以相关的惩罚。例如《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司空律》中的:“一室二人以上居赀赎责,而莫见其室者,出其一人,令相为间居之。”{34}这里的“居”指的就是秦汉时期政府对无力偿还债务的债务人实施的劳役惩罚,一般称为“居作”。《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司空律》中还有一段:“有罪以赀赎及有责(债)于公,以其令日问之,其弗能入及赏(偿),以令日居之,日居八钱;公食者,日居六钱。居赀赎责(债)欲代者,耆弱相当,许之。……其日未备而被入钱者,许之。……百姓有赀赎责(债)而有一臣若一妾,有一马若一牛,而欲居者,许。”{35}这说的是,当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时,应该从一个规定的日期开始,用人身劳务来偿还债务,不同的劳作情况可以抵债的数量有差别。此外,还可以由别人代替债务人用劳作抵债,也可以用牲畜、奴隶等来抵偿部分劳役。《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司空律》中还有一段:“居赀赎责(债)者归田农,种时、治苗时各二旬。”{36}意思是用劳役抵偿债务的人在农忙时可以有20天回家务农,这说明虽然政府会强制那些债务人以劳役还债,但为了维护基本的农业生产,还是会对小农有所照顾。

当然,对于实在还不上债务的,政府考虑到小农经济的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会采用各种办法让债权人自动取消债务。例如,管仲就劝齐桓公“表称贷之家,皆垩白其门而高其闾”,以使“称贷之家皆折其券而削其书,发其积藏,出其财物,以赈贫病,分其故赀。”而在解决债务奴隶方面,“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这一方面反映了债务奴隶现象之普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东方各国经济发达,民众追求精神生活,政府试图运用经济和非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而地处偏僻西部的秦国政府更倾向于采用严厉的法制手段保障金融市场的运转,于是明文规定禁止让无力还债者为奴隶,“百姓有责,勿敢擅强质,擅强质及和受质者,皆赀二甲。”

3. 在利息方面,政府对收取高额利息的行为会有相关惩罚。例如,《汉书》中记载的旁光侯殷因为“贷子钱不占租,取息过律”{37}而获罪,此外,永始三年有人上书请求“除贷钱他物律”{38},这个“贷钱他物律”中就包含着对民间借贷利率的限制条款。

4. 秦汉政府还对贷款人的身份作出明确规定。例如,新出土的西汉初年的《二月律令》规定:“吏六百石以上及宦皇帝,而敢字贷钱财者,免之”{39}。这是规定凡六百石以上的官吏及朝廷中的官员,敢以高利贷谋取钱财者,给予免官。由此看出,到了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分化的加剧,政府官员、皇亲国戚利用手中巨大的财富向民间放贷牟利的事情越来越多,以致政府不得不通过国家律令加以限制。

尽管如此,先秦秦汉时期的金融市场建设并不完备,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尚可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政府对金融市场并没有做到有效监管。

首先,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甚至在战争年代,政府还需要向民间借贷。例如东汉时期,中央政府与羌族的战争大量消耗国库存银,使得“兵费日广,且连年不登,谷石万余”,最终政府不得不向民间借款以弥补国库空虚,“官负人责数十亿万”。{40}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很难有充足的资金稳定市场利率,这推动了民间高利贷的发展,以至于政府尽管对高利率有所限制,但实施效果并不好,民间动辄出现借贷利率高达100%的情况。如,《管子·治国第四十八》中记载的“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同时,由于小农力量弱小,很多时候并不能及时偿还借贷,更多地只能将人身和土地抵押给大农来还债,以致出现“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41}的情况,土地和劳动力大量向地主豪强集中。

其次,此时封建生产方式正处于迅速成长期,全社会形成了纵向进取有余,横向关心不足;自强不息有余,厚德载物不足的风气,这从当时人形容事业成功和人生得意的“奋疾”“驰骛”“奔扬”“驰骋”“奋迅”等词汇,以及陈胜的“苟富贵,勿相忘”,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等毫不掩饰的表达中可见一斑。这种不顾一切追求利益的行为固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然而也加速了与借贷相关联的土地、资金、劳动等资源加速向官僚地主和富商大贾集聚的现象,以至“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42}。

再次,西汉三大农业科技进步——代田法、两牛三人的耦犁、耧车的推广,使得农业规模经济的效益渐渐体现,庄园经济比个体小农经济有更高的生产率,这更对资金、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规模化使用提出了高要求,由此带来的土地兼并、债务奴隶问题也日益严重,以致到西汉末年竟成为严重影响政权安全的两大痼疾,这加快了小农经济向庄园经济的转变。西汉末年王莽曾经希望通过国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方法来解决这两大问题,他推行“王田制”,规定土地和奴婢不得私自买卖,{43}他的初衷是好的,但这与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相违背,只不过是一种书生之论,并不可行,失败是必然的。诏令颁布三年后,王莽就颁布诏令“王田及私属皆得卖买”{44}。

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豪强地主有更多的剩余产品服务于周围民众,由此造成统一的国内金融市场被分割为若干孤立的区域市场。豪强地主势力的扩大,严重影响了封建集权的巩固,使得大一统的国家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弱,由此导致了黄巾战乱之后长达几百年的战乱纷争,之前勉强维持的金融市场在战争中几乎被完全摧毁。在这种传统的世族、政府等社会组织无法满足乱世中朝不保夕的民众对于资金、食物的大量需求的情况下,一种强调突破血缘、地缘限制的金融——宗教寺院金融在乱世中出现并迅速成长起来,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中古社会。

注释:

①出自《管子·乘马》。

②出自《汉书·食货志》。

③出自《史记·货殖列传》。

④出自《庄子·外物》。

⑤{18}{28}胡磊:《战国至西汉借贷活动试探》,南京师范大学硕博论文集,2014年。

⑥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⑦{27}出自《史记·苏秦列传》。

⑧梁彗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99年版,转引自:岳琦亩:《简论中国古代担保制度》,华东政法学院硕博论文集,2003年。

⑨出自《后汉书·卷三十四》。

{10}《通典》卷168《刑典六决断》。

{11}《睡虎地秦简·法律问答》。

{12}《汉书·贾谊传》颜师古注。

{13}《汉书》如淳注。

{14}吴红艳:《我国古代担保制度研究》,安徽大学硕博论文集,2001年。

{15}出自《汉书·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16}《册府元龟·邦计部·旷败·诬誷·贪污》。

{17}《居延汉简释文合校》287.13。

{19}出自《左传·文公十六年》。

{20}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2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84页,转引自:胡磊:《战国至西汉借贷活动试探》,南京师范大学硕博论文集,2014年。

{22}出自《盐铁论·力耕》。

{23}出自《汉书·昭帝纪第七》。

{24}出自《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25}陈英:《汉代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6}{29}刘秋根:《关于汉代高利贷的几个问题——与秦晖同志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第138-145页。

{30}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31}徐天麟:《西汉会要》,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51页,转引自:谢全发:《汉代债法研究》。

{32}出自《管子·轻重丁》。

{33}出自《史记·平准书》。

{34}{35}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85页,转引自:胡磊:《战国至西汉借贷活动试探》,南京师范大学硕博论文集,2014年。

{36}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88页,转引自:胡磊:《战国至西汉借贷活动试探》,南京师范大学硕博论文集,2014年。

{37}出自《汉书·王子侯表第三上》。

{38}《居延汉简新释》,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转引自刘秋根:《关于汉代高利贷的几个问题——与秦晖同志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第138-145页。

{39}{40}《后汉书·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41}{42}{43}{44}《汉书·食货志》。

参考文献:

[1]陈英.汉代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胡磊.战国至西汉借贷活动试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3]弘一.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简牍初探[J].文物,1974,(6):81-82.

[4]李昌宝,叶世昌.略论先秦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初步形成[J].财经问题研究,2011,(2):90-94.

[5]李东雷.中国古代信用和信用机构的发展轨迹[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1,(4):61-65.

[6]魏悦,沈敏燕.《管子》中的信用思想[J].探求,2006,(1):64-67.

[7]吴红艳.我国古代担保制度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1.

[8]徐建红.秦汉民间借贷述略[D].长春:吉林大学,2007.

[9]徐迎冰.中国早期的信用和信用业[J].广东金融研究,1982,(7):32-35,49.

[10]叶世昌.中国古代的信用和信用机构(上)[J].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91,(4):71-77.

[11]岳琦亩.简论中国古代担保制度[D].上海:华东政法学院,2003.

[12]张亚光.“金融”一词的由来[J].中国金融家,2011,(11):152-154.

[13]曾维君.略论中国古代高利贷资本利率演变趋势[J].湖南社会科学,2001,(2):77-80.

[14]张弘.略谈战国秦汉时期的高利贷资本[J].齐鲁学刊,1998,(2):103-106.

[15]谢全发.汉代债法研究[D].成都:西南政法大学,2007.

[16]李一鸣.汉代借贷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17]魏悦.先秦时期借贷活动的发展及其演变[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2):53-59.

责任编辑、校对:张增强

作者:周建波 曹姮

第二篇:浅析国际电力金融市场对中国电力市场建设的启示

摘 要:文章首先对电力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特点进行了介绍,进而对电力期货这一影响电力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行了阐述,最后介绍了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电力金融的发展手段并根据这些管理办法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所带来的相关启示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国际电力金融 金融管理 中国电力 市场建设

随着世界范围电力市场管理逐渐变得宽松,电力行业从原有的垄断态势慢慢过渡为竞争的形式,但与此同时,因电价波动造成的系统安全隐患以及市场的不稳定越来越成为当前电力行业市场化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欧美等国家通过电力金融市场的建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且收获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对于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和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就针对我国电力市场受国际电力金融建设的相关启示做出如下的分析。

一、概述

电力行业的发展情况主要体现在各个国家对于电力资源的实际需求上,电力受季节的影响在不同的时间段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这就为电力的交易带来了极大的干扰,在市场的交易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在传统的电力交易形式中,短期的电力交易占据电力交易整体中比较大的一部分,短期市场的电价水平对于最终产生的电价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正是因为电力资源通过短期的交易不能够保证电力供应水平的长期稳定,这才导致了现如今各个国家电力交易系统中电价存在比较剧烈的波动,电力期货的出现就是这一形势下的应生产物。

二、电力期货

电力期货主要是指在一定时间段或是时间点所能够最终确定的保证一定交易价格的电能合同,这就涉及到期货合约的签订问题,这一合约的出现主要是在远期的合约实现标准化之后。对于电力期货而言,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功能:①期货市场实现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②期货市场的出现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电力系统的发展和稳定以及电力体制的深化改革。③电力期货的交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合理电力价格的发现。④电力期货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电力企业很好地规避了潜在的风险,起到了套值保期的作用。

因此,一定数目的期货合同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降低了电厂以及电网公司进行交易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使电厂的运营和生产变得更加稳定,同时也保证了电网的安全。通过电力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建立,使得电力资源的长期合同交由市场来进行决定,这一方面杜绝了合同签订过程中牵涉到的公平问题,另一方面也很好地避免了历史遗留下的一些风险,帮助整个电力市场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国际上电力金融市场的发展

(一)美国电力金融市场

美国的电力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周期开始飞速的发展,期间产生了两份期货合约,内容包括了每一个月所交割的电量峰值以及交割的地点。不久便出现了期权合约的交易,这种交易以及相关期权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交易量也随之上升,其中电力期权以及电力期货所设定的价格保险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美国电力工业的风险管理,解决了因市场电价波动所带来的经营风险等问题。直至上世纪末期,美国一共成立了三个期货交易的中心。

(二)欧洲国家电力金融市场

欧洲各个国家电力金融市场所从事的电力期货交易既包括短期的期货交易,也包括长期的期货交易、差价合同以及期权的交易,从事金融市场交易的成员可以借助交易电力合同对市场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很好地规避。这些交易的合同都会采用一定的标准格式,对于短期期货签订的合同而言,包括日期货和周期货,对于长期期货签订的合同而言,包括月、季、年多种时间段的期货合同。在欧洲这些国家的电力市场中,进行期货交易的主体既包括为了套利的电力交易商,也可以是那些为了规避风险的零售商、发电商以及用户,金融市场在交易的过程中会收取一定的交易费用。这种方式的交易不需要考虑技术因素、输电容量以及电网阻塞等各种限制因素,在期货合同的分类上,欧洲的金融交易市场主要存在远期的期货合同以及短期的期货合同。

四、国际上电力金融市场的发展为我国带来的启示

通过欧美等国家的电力金融发展以及相应的管理手段可以发现:作为已经相对完善和健全的电力市场,必须要将独立系统的操作机构和电力交易所严格区分开,做好多种交易方式的有效结合,这些方式主要包括:期货交易、平衡市场、短期双边市场以及远期的合约交易等。通过这些交易方式的有效结合,在很大程度上都会使电力资源的交易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很好地限制了市场投机情况的出现,简化了报价的形式。

结合当前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电力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我国在今后的电力市场建设可以在电力期货标准合约的制定和管理上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展开:

(一)交割的等级

电力商品的标号和种类要严格按照交易所的规定来进行制定。

(二)最小价格的变动单位以及报价方式的制定

通常情况下单位设定为:元/(MW·h).

(三)期货的交易时间以及契约月份的制定

交易时间主要是指期货交易以及进行转手的时间,可以设定为每周周一至周五上午和下午各两个半小时。契约月份主要是指可以进行期货交易的月份,由于电力在一年中的每一个月份都会进行大量的生产,因此,在设立契约月份时可以将每一个月都设定为连续交割月。

(四)交割标准品

相比于其他类别的产品,电力产品的标准非常严格,因此我国各个地区的电力产品要能够保证满足统一的电力能源质量要求。

(五)交割率

平均每一个小时的交割率为2MW,同时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以及买卖双方所签订的协议作出适当的修改。

(六)交割地点

这需要根据电网来进行制定,一般的交割地点都会选择在那些超高压的大型变电所。

(七)保证金的要求

保证金是空头所和未平仓期货所必需的,一般为合约整体价值的十分之一。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电力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未来的电力市场终将会进行全面的开放,这就会使市场的主体受到电价影响可能面临一定的风险,对此我国可以借鉴欧美等国家在电力金融方面的管理以及运作方法,这对于我国金融市场体系更加安全、规范以及高效地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仁辉,张粒子,武亚光,庞博.中国电力金融市场的实现路径探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11).

[2]刘俊勇.全方位、多层面探索电力市场建设[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02).

[3]贾俊国,石雪.中国电力市场建设标准方案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05).

(作者单位: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调度控制中心调度控制处)

作者:王双全

第三篇:国际金融市场的机遇与风险

摘 要:中国于卡塔尔首都通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于2001年12月11起正式成为WTO成员。由此说明中国市场正式走向国际市场。中国与国际市场接轨主要通过劳务、资本以及商品转移到国际来表现。黄金及外汇围绕整个国际货币体系在国际市场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从如今的局势来看中国的经济与国际经济融已为一体,并在国际金融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颇为重要。那么,对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考量,首当其冲就是对国际金融市场进行深入解读,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全面分析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由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着手,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及寓意进行全面分析,并解读了国际金融市场对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和成长变迁。最后又针对国际金融市场所存在的风险情况做了简要分析,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前景做了详尽描述。

关键词: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前景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

通过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国际金融市场分为不同的类别,那么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我们基本可以从资金融通期限、性质、资产交割、及经营业务四个方面进行划分。

(一)根据资金的融通期限长短可以划分为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是以借贷资金在一年以上的证券发行或者是中长期的信贷关系,此种也被称为长期资金市场。那么国际货币市场则是以借贷资金的期限在一年内并包含一年的交易市场,同时也被称为短期资金市场。两者的区别则是以时间一年为划分标准。

( 二)按照性质不同可分为离岸金融市场和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是以交易所在国为准,交易人则是非居民,在交易市场所在国之间的非居民,在交易中所牵涉的全部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业务不会受到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法律规章管辖。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人则是市场所在国非居民与居民之间的交易。详细来讲就是交易人在交易市场所在国从事货币的国际债券业务及国际信贷业务的活动,受到市场所在国的金融法律制度制约。两者的区别是交易人及法律适用的不同。

(三)从金融资产的交易分割方式可划分为期货市场、期权市场、现货市场三个方面。期货市场主要以利率期货、货币期货、贵金属期货及股指期货为主要交易类型。期权交易市场是供投资者来进行期权交易的市场。现货交易就是用来进行现货交易活动的场所之和

(四)按照经营业务可分为国际外汇市场、国际资金市场、证券市场及国际黄金市场四个类别。

国际外汇市场的供需关系是由不同的外汇提供者及需要者所构成,是综合外汇资金调剂、外汇买卖和外汇资金结算的资金交易活动场地。关键的交易业务为外汇的现期交易、期汇交易、期权交易及期货交易。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当属于英国伦敦。同时苏黎世、东京、纽约、法兰克福、新加坡均属于世界上外汇交易市场占有比重较大的地区。

国际资金市场也就是国际的资金借贷流通场所。如果按照借贷期限的时间长短来算,可分为长期信贷场所及短期信贷场所。国际资金市场可以理解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缩影,也有学者认为国际资金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狭义理解。

证券市场是用来交易及发行有价证券(包括公司债券、政府债券及股票等)的场所,是需求者与资本投资人两者之间很好的媒介。在金融市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黄金在古代本就是作为货币进行流通,世界经济体系成形以后,黄金就被公认为国际货币。国际黄金市场则是特定的仅用于黄金买卖交易的场所。国际黄金市场的交易方式主要有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两种方式。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含义

划分出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以后,那么对于国际金融市场含义的理解应该会更加透彻。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来说它的含义包括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层面的国际金融市场就是国际之间用来进行短期资金借贷运作的市场。从广义上来讲国际金融市场就是指特定用来进行不同的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市场,包括的活动主要有非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活动,又或者是非居民与居民之间的活动。一般情况下所提到的国际金融市场都是特定用来进行不同的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市场层面来说,也就是采用广义之说。从国际领域出发,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非常重要。各种金融活动都凌驾于传统的经济之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市场根据其特定优势全面调整国际资金,为国际贸易的进程及国际投资的扩大化奠定基础,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并能将资本国际化。

(二)国际金融市场保持了国际之间融资渠道的畅通性,给全球各国准备了一个资源充足的筹集资金及闲置资本的盈利场所。

(三)国际金融市场有效的促进了各国银行业务的国际化,将全球银行通过合理的市场聚集在一起,为国际信用关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四、国际金融市场所存在的风险

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主要归纳为:投资价格风险取代金融产品风险、投资全球化风险取代经济全球化风险及制度风险取代价格风险三部分。

(一)价格风险取代金融产品风险。美国股市的动荡、美元的汇率及美元的利率对国际金融市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业界最大的担忧。国际金融市场通过美元资产进行计价,如果美元的价值下跌,将会导致以美元引导同时由美国指引的国际金融信用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的弊端日益明显。由此说明资源价格风险与国际金融风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将导致政策及市场调整的可实施性的难度愈加复杂。美元的不稳定或下跌情况会直接影响资源价格的提升,而美元作为国际大宗商品的计价及报价货币,在国际金融上的显著地位以及全球诸国不同的资源战略发展的多重压力都会导致资源价格风险取代金融风险的情况,更为严峻的状况则会导致市场的重大危机。

(二)投资全球化风险取代经济全球化风险。世界各国经济合作必将会导致经济全球化局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及不同经济体之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俨然呈现密不可分的局势。因此所引发的资本期望效益和资本流动速度都同金融投资的联系相互融合更为紧密。政策、价格及收益密不可分的联系都将导致资金流动性过剩,最后成为投资全球化的格局。然而各国经济背景及发展阶段都存在差异为投资竞争缔造了优越的空间及条件。投资全球化的溢价效益将受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及价格竞争的影响。最终金融产品的投资收益追攀以及价格的上涨都会成为投资全球化溢价状态的“始作俑者”,使金融衍生工具与金融工具结合后所产生的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基金影响更为明显。

(三)制度风险取代价格风险。由美国所引发的2007年全球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伤痕,此后就产生了金融衍生品——信用风险。以信用风险的个例由点及面的来说,在未来可能会由监管制度的风险取代金融市场的风险。金融信用风险会取代价格风险。如果制度风险一旦取代价格风险,那么会对金融市场造成强烈的冲击,事态失控会导致金融机构的信用完全丧失。

五、国际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

国际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方向的预估,分别为:国际金融市场的证券化、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和未来金融创新。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证券化。二战以后,在国际融资内国际银行贷款一直保持着它独有的地位,在一九八零年国际银行贷款在国际信贷总额的占比高达百分之八十五,国际银行贷款在国际融资内的地位到达巅峰。次年国际银行贷款呈下降走势,1884年至1887年这四年之内,国际融资的主要方式由国际银行贷款转变为国际证券,国际证券取代了国际银行贷款地位。根据统计得知,在1985年内,国际债券发行额占国际信贷总额的百分之五十九,而国际银行贷款则占百分之四十一。次年国际银行贷款在国际信贷总额占比迅速缩减百分之十二,同时国际证券发行额提升百分之十二。在未来的发展中,国际证券取代国际银行贷款渠道一直保持其领先地位。证券化的金融市场模式俨然已经成为逆不可转的局面。

(二)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成长,通讯技术也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从而科技的进步将分散在全球的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很短的时间可以实现世界的资金汇集完成资金的调拨。同时跨国银行为其生存发展而快速成长,从而致使专属于发达国家标志性的金融市场扩散到世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金融市场一个重大的变革。由此,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国际一体化的金融市场。这些都是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格局的强烈反映。

(三)未来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创新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层面的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务以及金融工具的创新发展。那么广义的金融创新则是在金融领域内金融业务、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乃至金融市场不同方面的全面创新。

因为国际市场面对的是各国庞大的金融场所,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是由许多繁复的要素所构成。那么全球经济的进步就会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导致目前全球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同时因欧债危机呈攀升之势,致使世界经济压力与日俱增。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的经济形势速度也有所放缓。世界经济发展日渐疲软。

国际金融市场的稳步发展离不开各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如今各国经济发展脚步放缓,那么势必会对国际金融市场形成颇多不利影响。从当今形式来看,国际金融已经在全球经济中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球经济发展上成为最敏感的一根软肋,若全球经济出现转变,那么国际金融必将是首当其冲的效应地带。

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参差错落,无法精准的估测其未来的发展走势,所以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一直都呈现出难以预计且相当繁杂的状况。无论哪个国家都应该在大力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一丝不苟的解析并慎重对待国际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凯威. 新兴经济体金砖五国的汇率传递计量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5(01)

[2] 杜晓蓉.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溢出的传染渠道检验[J].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4(06)

(黄章强:韶关市地方税务局。)

作者:黄章强

上一篇:现场生产管理论文下一篇:数学概念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