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非均衡性论文

2022-04-20

摘要:对居民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股价变动三者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了分析,从总体上而言,股价变动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比较微弱,短期甚至有负向效应,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支出有重要的影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股票市场非均衡性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股票市场非均衡性论文 篇1:

论金融生态的非均衡性及其优化对策

作者简介:李松,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研究生,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区域金融。

摘要:金融活动的特殊性导致了金融生态的非均衡性,进而会诱导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改善金融生态的非均衡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层面、多视角的通力合作。

关键词:金融生态;非均衡;非均衡效应;优化

自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泰斯勒(A. G. 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以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等学科的研究采用了生态学隐喻方法。其中,金融研究方面,生态学的研究理念、范式和方法的引入,拓宽了金融研究的视角,产生了诸如金融生态、金融生态环境等许多新名词。周小川(2004)曾系统地就金融生态的涉及领域进行过厘定,认为金融生态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以及银行等方面①。徐诺金(2005)借用生态学原理,将金融生态表述为:各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内部金融组织之间的长期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②。除了关注金融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外,金融生态还关注金融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诸如法律、经济和信用等环境;因此,金融生态涵盖三大内涵,即金融生态主体之间的依存性、金融体系内部的稳定性以及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一、 金融生态非均衡性的表现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扩大,形成了不同级别的经济带,经济带之间的金融发展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就是一种非均衡性。金融生态的非均衡性主要表现在 :金融市场结构的区域差异,包括股票市场发展程度、债券融资比重等的差异;金融机构分布的区域差异 ,比如2007年末,东、中、西部金融机构个数占比39%、24%、27%,对应的资产总额比分别为64%、14%、15%;金融发展总体水平的区域差异,包括金融资产总量、金融资产总量占GDP的比重以及金融资产效益等方面的差异;金融资源流动动态非均衡,主要是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政府财政政策的区域差异,在投资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存在着非均衡性和倾斜;信用体系建设的区域差异,这方面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异最大。

二、 金融生态非均衡性产生的原因及其效应分析

产生金融生态非均衡性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化改革所形成的区域差异,采取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形成了经济发展梯度,优先发展地区的金融活动所依赖的经济规模、市场机制等基础较为雄厚,其金融创新意识、能力也较强,金融发展效益也较高;二是国家层面金融调控的“一元性”与地区层面金融运行的“二元化特征”的矛盾,金融调控更多的是从国家层面重视金融运行的一体化强调政策的统一性,而现实的金融运行则分化出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它们之间存在多方面的差距;三是地区间金融市场化的差异导致了对微观金融主体的刺激效应不同。金融生态的非均衡性对一个国家和地区金融的健康水平产生影响,其负面效应通常表现在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较弱、地区资本形成能力差距大、内部制度环境失衡以及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加大等等。

三、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非均衡性的作用

金融生态环境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和制度支持,其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金融系统在积累社会资本、分散财务风险、降低信息成本等方面的效能发挥③。一方面,良好的金融生态有利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保证金融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金融生态环境通过提供优质的基础条件和制度支持,确保金融主体高效地展开相关业务,特别是在积累社会资本、分散财务风险、降低信息成本等方面金融生态环境的效能功不可没。另一方面,资金作为重要的区域生产要素,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这类要素的吸收和高效利用,具体来说可以更加合理地吸引区域外资金的流入、吸引区域外企业的直接投资以及提高区域内资金的利用效率。

四、改善金融生态非均衡性的对策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非均衡性实质在于构建健康的金融生态,健康的金融生态主要包括以下内涵④:加强金融主体之间的依存性——金融生态主体之间是共生共长、相互依存和相互补充的关系有利于金融效率的充分发挥,加强这种关系是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要求;增强金融体系内部的稳定性——包括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以及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促进金融生态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生态主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后者必须适应前者。改善金融生态的目的就是要实现金融主体产权制度完善、金融生态平衡、金融自我调节灵敏,促进区域经济与金融生态的协调发展⑤。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这一目的。

第一,宏观政策层面要继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夯实金融生态的经济基础。中央政府在总体发展战略上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在不影响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发挥的基础上加大在促进区域公平协调发展方面的政策支持,以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和发展能力。

第二,构建优良的金融生态制度环境。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自己的一套“生态定律”或“游戏规则”,它们的客观存在使得这一系统得以有序发展并保持稳定。金融生态中也一样,制度是金融生态稳定、和谐以及健康的保证。从制度层面,要以完善金融产权为中心,改善金融法律制度,并建立和健全法制保障体系。除了在法律层面做到规范各金融主体行为以外,还要在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监管部门协调合作、防范金融风险、建立合理推出机制以及打击金融犯罪等方面下功夫。

第三,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总的来说,各地区应该构造一个以资本市场为主,货币市场为辅的金融市场体系。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更需要从金融的主客体角度入手:主体方面,要扩大金融市场、货币市场的交易主体;客体方面要努力实现其多元化增加相应的金融工具以满足不同投融资主体。此外,合理的金融机构体系应该是对区域内企业、居民提供的“多而全”的金融服务产品体系,因此要鼓励和推进各金融、非金融机构的业务多元化和产品多元化。维护金融机构安全,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活力是金融机构管理的总目标,但具体而言还要鼓励机构间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竞争,并形成一个快捷、准确反映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信息系统。

第四,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信用是现代金融的基石,健康金融生态的构建归根结底离不开庞大而合理的信用体系,坚实的信用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支持建立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基础的企业征信体系,并成立专门机构;支持建立健全各类贷款担保和保险机构分散银行风险;培育诚信的市场主体,并以法律之剑严厉打击各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

五、结语

金融生态是以生态学范式来审视和分析现代金融活动的一个新视角。金融生态关乎一个国家和地区金融效能的发挥、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区域金融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金融界、政府及其他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参考文献:

①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善金融生态[J].金融时报,2004年12月7日。

②徐诺金.论我国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③李嘉晓、秦宏.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理论阐释、优化价值和优化对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5月。

④郑长德.中国区域金融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⑤姜君涛.区域金融生态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信息,2009年5月。

作者:李松

股票市场非均衡性论文 篇2:

股价变动对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协整分析

摘要:对居民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股价变动三者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了分析,从总体上而言,股价变动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比较微弱,短期甚至有负向效应,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支出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股价变动;消费支出;协整分析

随着资产市场规模和波动性的增大,股票、房地产等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价格的变化对消费、投资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也有所增大。近年来,股票市场发展对消费的影响受到关注,考虑到股市、消费等经济变量的非平稳性,本文采用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协整分析方法,应用最新的时间序列数据对股票资产价格的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相关文献、实证分析及结果、结论三个部分。

一、相关文献

资产价格变化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即通常所说的资产具有的财富效应。基于消费函数的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已有相当多的研究,如对于美国市场,Ludivigson and Steindel(1999)基于传统生命周期模型研究美国在1953-1997年间股票和非股票资产的财富效应,认为资产财富每增加1美元,消费增加3-4美分,但这种关系在不同样本期相当不稳定,Mehra(2001)采用协整方法检验总消费、劳动收入和财富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运用误差修正方法检验变量之间短期的动态关系,得到美国1960-2000年期间股票和非股票资产对于非耐用消费品的MPC均为3美分,而对总消费的MPC分别为4美分和5美分,同时认为估计的短期消费方程显示财富对未来消费有预测能力。其他相关文献表明,美国股市财富效应的MPC为0.03-0.07,加拿大为0.045-0.08,英国为0.04-0.045,其他有关国家一般低于0.02。李振明(2001)对我国股市1999年5.19行情股价进行数据分析,认为中国股市财富效应应该低于0.044,段进(2005)认为我国股市财富效应对消费只产生了微弱的、不显著的影响,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还是居民可支配收入,郭峰(2005)通过对1995-2003股价指数与消费支出的季节数据的分析,认为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股价指数与消费支出均呈较弱的正相关性,表明股票市场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财富效应。

同时,有研究认为,资产价格下跌导致的财富效应与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具有非对称性。据Boone、Giomo、Richadson的分析,股票价格对消费的影响在美国表现突出,消费支出对股票净市值的弹性大约在0.03-0.07之间,这一效应的实现需要一至三年的时间,每增加1美元的股票财富,消费支出将增加4美分,股票财富每缩水1美元,消费支出将下降7美分,这主要是由于投资者收益效用函数和损失效用函数的不同引起的。Engelhardt(1996)发现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具有非对称性,住宅资产的价格上升对消费几乎没有影响,但价格下降1美元却可能使消费下降30美分。黄勇(2006)认为,我国股市作用消费的乘数效应存在,但牛市作用消费的正效应小于熊市作用消费的负效应。

二、分析模型与变量描述

资产财富对于居民消费影响的效应分析通常是在持久收入假说或生命周期理论的分析框架下进行的。在这一框架下,消费水平是根据居民当期收入和预期未来收入的现金流,加上居民已经拥有的财富存量共同决定的。居民的财富存量通常被分为不同的资产类型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股票、房地产等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因为不同类型的资产由于其流动性、居民对资产财富的预期、持有群体、政府对不同资产的政策不同等,其财富效应而有所不同。生命周期假设消费函数分析模型可表示如下:

Ct=a0+a1Yt+a2At+μt(1)

其中,C代表居民消费水平,Y代表居民的持久收入流量,A为居民持有的资产财富存量。

本文主要分析股票价格的变动对居民消费支出水平的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市场参与者主要为城镇居民,股票价格的变动主要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产生影响。因此,选取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代表消费变量,以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收入变量,股票财富存量以上证收盘综合指数表示。

文中所有时间序列数据均为季度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时间区间为1999年第1季度至2007年第2季度。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采用移动平均比率法进行季节调整。考虑到时间序列数据的非平稳性,采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消费、收入、股票资产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有的协整关系,并可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现象,对各变量取对数,分别记为LNC、LNY和LNA。

三、分析过程与结果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采用单位根方法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LNC、LNY和LNA三个序列水平值为非平稳序列,一阶差分形式为平稳序列(见表1),因此三个序列为1阶单整变量,可用于协整分析。

由协整方程知,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上证收盘综合指数上涨1%,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将上涨0.00233%,表明股票资产价格变动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微弱,决定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是居民可支配收入。

(三)结果分析

股票资产的财富效应较弱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股市尚未形成长期稳定的运行格局,暂时性的财富变动难以与消费支出联系起来,股市的波动性较大,使投资者难以对未来收益产生确定性预期。一般地讲,资产价格长期稳定的上涨才有可能产生一定的财富效应,因为只有持久性收入而非临时性、偶然性收入才是决定消费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暂时性的资产价格的波动应不具有显著的消费效应,有观点认为,总消费是由劳动收入和财富的趋势部分决定的。因此,在资产价格存在较大波动的情况下,资产的财富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当资产价格上涨、投资收益增加时,投资者可能将投资收益继续投资于资产市场,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甚至会将用于消费支出的资金转而用于投资以获取收益,当资产价格下跌时,投资者会实实在在地受到损失,进而影响其消费支出。同时,资产价格下跌与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具有非对称性的因素对居民消费支出也有一定影响。二是目前股市的规模较小、流通市值较少,参与者比例还不高,影响面较小。

由误差修正模型,短期内股票资产价格变动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效应为-0.006。这主要是由于对股市的投机性引起的,由于股市长期不分红或分红极小,股民收益主要来源于资本利得,因此当股价上涨后,股民不会因为财富增加而增加消费,而是会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股票以博取资本利得,对消费支出产生了微弱的负向影响。

(四)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可以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分别计算来自上证收盘综合指数和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冲击对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的脉冲响应函数(见图1)。

脉冲反应结果显示,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对来自上证收盘综合指数的冲击在第2期(季度)有微弱的负向反应,从第3期开始转为正向反应,至第5期稳定在0.013左右。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对来自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冲击的反应较强,至第4期上升至0.0247,自第8期开始稳定在0.020左右。

以上结果表明,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与股价变动在短期内是反向的,这与误差修正模型揭示的结果是一致的,在长期内同向,而人均消费性支出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动有比较敏感的正向反应。

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LNC)的方差分解结果(见表3)表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人均可支配收入(LNY)对LNC波动的方差贡献率显著且逐步增强,对LNC最为重要,股价指数(LNA)对LNC波动的方差贡献率占近1/4左右,说明股票资产价格的变化对居民消费支出的波动存在一定的影响。

四、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表明从总体上而言,股价变动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还比较微弱,短期甚至有负向效应。其主要原因是股市规模较小、流通市值较少,股市波动性较大、居民难以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市场博取买卖差价的投机性较大、长期价值投资理念没有形成等,暂时性的财富变动对消费的影响较小。股市财富效应的发挥应具备有较大的规模、长期稳定运行等条件,随着股市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股票资产财富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应有所增强,但从国外的研究看,股票资产对消费的影响即使在具有成熟资本市场的发达国家中也是较小的。

参考资料:

[1]Ludvigson and Steindel. How Important is the Stock Market Effect on Consumption [J]. FRBNY Economic Policy Review,1999: 29-51.

[2]Mehra,Y.P. The Wealth Effect in Empirical Life-Cycle Consumption Equations [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Richmond Economic Quarterly,87(2),2001:45-68.

[3]李振明.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1,(3):58-61.

[4]段进.我国股市财富效应对消费影响的协整分析[J].消费经济,2005,(2).

[5]郭峰.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J].金融与经济,2005,(2).

[6]徐慧贤.资产价格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101-105.

[7]Engelhardt G V. House prices and home owner saving behavior [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96,(26):313-336.

[8]黄勇.我国股市作用消费的传导机制研究[J].消费经济,2006,(2):88-93.

(主持人:周志平 成员:许立新、郭伦国、杨勇 执笔:段爱明)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张家界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股票市场非均衡性论文 篇3:

会计信息供求失衡与协调机制分析

一、会计信息供求失衡分析

1.会计信息供给的非均衡性

(1)会计信息公开披露的竞争劣势成本造成会计信息生产不足

企业公开披露其会计信息时所提到的本企业生产机会可能会作为信息,传递给另一个企业,使另一企业能进行同类产品的生产,或能学到改善经营管理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公开披露其会计信息不仅要承担信息生产成本,更为重要的是竞争劣势成本。由于竞争劣势成本的存在,企业管理当局在对信息披露进行决策时,要在是让资本市场准确地评估企业的股票价值而扩大披露,还是为使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最大化而减少披露之间作出权衡。依照成本效益原则,只有信息披露的边际收益大于或等于其边际成本时,企业才会自愿披露更多的会计信息。然而,实务操作中,由于部分披露成本和收益的不可计量性,企业很难把握披露信息数量的最佳点,在此情景下,企业通常不愿过多地披露会计信息,以避免过高的竞争劣势成本。

(2)会计信息的外部性造成会计信息生产不足

根据市场机制理论,会计信息的供给是由股东、债权人、政府、潜在投资者及公司管理当局的决策需求决定的,但它作为会计信息市场中的产品又具有其特殊性,它与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不同,具有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的属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会计信息一旦披露出来,由于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性,根本无法阻止和排除那些没有分担任何成本的信息使用者对其进行消费,信息披露成本不能得到公平分担,致使企业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发生背离,必然产生所谓的“搭便车”行为。“搭便车”现象的存在,将导致企业在决定信息披露量时不会考虑非购买者的特定信息需求,使得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原则面临严峻的挑战,产生会计信息供给(或者说生产)的不足。

2.会计信息需求的非均衡性

(1)会计信息需求的多样性

会计信息的需求方相对于供给方来说其组成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其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多样性。然而,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会计信息的供给者不可能充分满足每一个需求者的全面的需求,只能满足大多数信息需求者的主要的信息需求。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形成了单一供给对应多种需求的局面,导致信息需求者的部分需求得不到相应的满足。

(2)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导致投资者缺乏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

在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上,大多数中小股民的投资是一种投机行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大多数股民作出投资决策不是根据企业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而是根据大量的非会计信息和内部信息(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小道消息)作出投资决策。大量股民不看会计报告或是根本读不懂会计报告。需求者更关心股票市场上的非会计信息,而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没有需求的动力,甚至有些投资者对虚假的会计信息具有强烈的需求,这就无法激励企业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3)会计信息需求群体尚未真正形成,需求缺乏动力

投资者或其他使用者是否成为真正的会计信息需求者,取决于三个条件: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内在动力的大小;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成熟程度;使用者群体影响力的大小。满足这些条件,真正的会计信息需求者才能产生,并会提出改进、规范会计信息的请求。然而,由于国家所有者的非人格化、资本市场的不够完善、股票投资以个人为主并以投机为主要目的以及投资者素质普遍不高等原因,会计信息需求群体目前并未真正形成,导致会计信息需求缺乏动力,制约信息供给水平的提高。

3.会计信息供求的非均衡性

从会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会计信息需求水平的提高是会计信息创新与发展的动力。然而,我国目前会计信息需求群体尚未形成,投资者职业水平不高,信息使用者力量较弱,难以提出改进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会计信息需求不能有效地反作用于会计信息的供给。同时,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供给方不能从会计信息的供给中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甚至不能补偿信息披露的成本。会计信息与一般商品不同,一般商品的供给者从商品的供给中可以得到经济利益,所以,会计信息供给缺乏创造需求、引导需求的主动性。由此导致会计信息供求的非均衡性。

二、协调会计信息供求平衡的思路

会计信息披露的结果是政府干预下供给和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会计信息有效性欠佳的情况下,究竟是强调供给还是需求?这关系到改革策略的选择问题。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完善进程看,会计信息需求者的成熟程度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认为应强调会计信息有效需求,打造有效会计信息需求主体,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需求乏力,给会计信息供给以压力,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发展机构投资者,让其成为资本市场投资者的主体

在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与吸收上,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是不同的,机构投资者更注重投资而不是投机,因此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度更高,而且对会计信息的解读、反馈能力更强。西方等资本市场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当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主力”,才能形成有效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主体。

2.建立专业信息服务中介机构

由于我国会计信息的需求方人数众多、结构复杂,而且总体水平不高,对會计信息的使用还很不充分,这就更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信息服务中介机构来帮助需求者分析使用会计信息,使信息使用者在充分领会会计信息意义的基础上作出有效决策。在信息价值大于信息搜寻成本时,投资者愿意购买专业信息中介机构所提供的专业化信息。当专业信息中介机构具有足够的竞争性时,则投资者便可用较低的成本来取得与财务报告有关的信息,同时所取得信息的质量亦较高,股价所反映的信息集合的质量亦会较高。因此资本市场就需要专业信息中介机构来提高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的质量,并用来作为外部的监督力量进一步促进公司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李心合:会计信息供求矛盾及其协调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1999,(11)

[2]邓小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动机的经济分析[J].学术交流,1999,(1)

[3]蒋昕:浅析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J].财会研究,1998,(6)

[4]晓远:试论会计信息披露的供给理论[J].会计研究,1998,(6)

[5]蒋昕:浅析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J].财会研究,1998,(9)

[6]谭劲松: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0,(6)

[7]陈信元我国会计信息环境的初步分析[J].会计研究,2000,(8)

作者:况学文 刘晨华

上一篇:开国大典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杂技剧之市场需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