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与金融风险表现论文

2022-04-22

摘要:金融创新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对当前的金融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金融和创新环境下应该进一步加强金融风险控制。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控制之间的关系,然后重点对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风险管理策略进行了探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金融市场与金融风险表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金融市场与金融风险表现论文 篇1:

基于SIRS模型的绿色金融风险传染分析

摘 要:绿色金融作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风险已成为限制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而非绿色金融市场风险对绿色金融市场的传染是绿色金融风险的重要成因。本文通过建立基于SIRS的风险传染模型,引入转移概率,比较绿色金融受到风险传染同非绿色金融受到风险传染的不同表现,证明绿色金融市场受到外界风险传染影响较大,但通过有效的风险转移手段能更好的控制绿色金融风险。

关 键 词:绿色金融;风险传染;转移概率

DOI:10.16315/j.stm.2021.01.007

文献标志码: A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我国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十九大报告全面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强调推进绿色发展,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体现了绿色发展的国家意志和人民愿望;因此,发展绿色金融具有重大意义,而绿色金融的发展势必会伴随风险。在以往的文献中,对绿色金融的研究远远少于同类型的金融研究,且在绿色金融风险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风险、绿色信贷等方面,缺乏对绿色金融风险传染的研究。

一般来说,造成重大绿色金融风险的原因一是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对不同的绿色产业在环保领域的正外部性的错判,缺乏科学评估,这导致资本逐利性的放大,节能环保效率低的产业被误判为低耗微排前景好的绿色环保项目,使得资源过度分配,但其对环境的影响几乎没有回报,甚至破坏了生态。二是尽管国家大力促进绿色和环保产业并给予优惠政策,但尚未建立协调和执行机制,相关部委的产业政策、金融机构的部门政策和政府部门的政策之间并没有发挥很好的协同作用。三是金融投資具有短期性、流动性特点,我国银行平均负债期限只有6个月左右,资金转移周期短,频率高,是确保金融机构盈利增值的关键。由于生态金融机构建设周期长,大型环境项目需要多年的建设时间,长期的融资需求和短期流动的金融投资相矛盾,特别是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是绿色金融实践面临资金供需期限错配风险的直接原因[1]。

现阶段对于绿色金融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风险及绿色信贷风险上,并以定性分析为主,包括分析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困境,或是分析我国绿色信贷风险管理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绿色金融风险传染相关方面研究缺失。因此,本文通过对绿色金融风险与非绿色金融风险的相互传染的研究,得出非绿色金融风险传染对绿色金融风险的传染程度较大,而绿色金融风险对非绿色金融风险的传染程度较小,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转移概率,深入探讨绿色金融市场受到风险传染后的变化。

1 文献综述

1.1 绿色金融风险

在绿色金融风险相关研究上,国内起步较晚,对绿色金融风险以及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及环境风险上,比如马晓微等[2]讨论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风险表现及成因,提出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风险主要包括环境风险、信贷风险、操作风险及声誉风险,强调在宏观层面上应加强绿色信贷法制化建设、完善绿色西南带激励及监督机制;微观层面上应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及服务、重视银行内部人员培养与外部人才引进。在与绿色金融环境风险有关的研究中,江航翔等[3]认为绿色金融是将环境保护作为金融部门行动的指导原则,将环境和生态指标体系纳入金融活动。提出金融部门的环境风险是直接的,即金融机构的行为本身会造成环境问题;或是间接的,间接风险通常与不良贷款或投资不足所导致的环境经济损失相关。随着绿色债券的发展,绿色债券在绿色金融风险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于绿色债券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逐渐成为绿色金融风险研究的重心。王遥等[4]在相关研究中提到,2016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呈爆炸性增长。作为绿色债券发行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债券的第三方认证日益受到关注。滕磊[5]在相关研究中提到,绿色债券具有清洁、绿色、期限长、成本低等突出特点,可以为向绿色低碳经济过渡提供巨大的资金支持,促进绿色债券的建设,加快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契机。

1.2 金融风险传染

随着金融国际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速推进,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业务融合,不同金融机构和金融部门间的联系愈加密切。正是基于此,近年来,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传染和风险传染愈演愈烈。对金融风险传染的研究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从整体来看,金融风险传染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

1.2.1 金融危机风险传染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开放经济为背景来研究金融风险传染问题,主要以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金融市场联系、国际经济金融合作等方面为立足点,来考察金融危机由一国爆发后,如何传染向其他国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量化计算和理论分析,以更好地解释风险传染的内在机制。经济基本面相关联产生的传染分为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渠道是最基本的金融风险传染渠道。据王献东等[6]在其金融市场间的风险传染研究文献综述中指出对贸易渠道的理论研究最早进行的是Gerlach和Smets等,其次通过Eichengrenn等对20个工业化国家3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证实了贸易联系是最为容易观察到和非常重要的危机传染渠道。而Peek和Rosengreen则首次实证分析找出了金融渠道在传染风险中作用的证据,一体化背景下金融渠道成为了金融冲击跨国传导的最重要渠道。

1.2.2 不同国家之间的金融市场风险传染

在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之间,由于存在影响市场的因素,例如:金融机构的市场间投资、国际对冲基金、信息传播等,因此在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的机制,金融风险会由某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向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发生传染。近年来,中国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跨市场的联动及其风险传染效应,刘平等[7]使用的方法结合了静态和动态copula函数方法,比较了近20年两次金融危机前后美、中两国3个金融市场间相关结构的变化,从而证实了美国的金融危机将通过国际贸易和金融渠道向中国转移金融风险。苏木亚等[8]运用谱聚类方法、独立成分分析、GARCH和VAR的金融风险多渠道协同传染模型实证分析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背景下全球主要股票市场对我国股市的多渠道协同波动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各种渠道影响着我们股票市场不同部门指数的波动性,并且波动性溢出具有集中特征。

1.2.3 同一国家内部多个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

在同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中,因为存在共同的信息,有着共同的市场预期,以及由跨市场对冲引起的信息溢出。因此,证券、债券、期货等市场之间,往往存在着联动效应,金融风险也会由一个市场向其他的市场传染。在我国,有不少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研究,郑庆寰[9]研究发现,美国次贷危机发端于次级贷款市场,增强于次级债券市场,传染到持有次级债券的金融机构,并通过债权债务关系传导至商业银行,导致市场流动性紧缩,影响其他金融市场并产生更大的金融动荡。袁晨等[10]利用GARCH模型,实证检验2003—2010年我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黄金市场间投资转移和市场传染的阶段时变关联特征,得出当股票市场处于危机时,跨市场间投资转移的发生意味着可利用其它市场的金融产品来规避风险。李志辉等[11]利用HP滤波的方式得出中国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的风险指数,构建VEC模型,实证得出中国各金融市场之间有明显的风险传染效应。

1.3 文献评述

纵观绿色金融风险的研究历程,发现现阶段对绿色金融风险的研究集中在单一的绿色项目上,或是从某项绿色金融项目出发,探讨其存在的绿色金融风险并提出相关管控建议;或是从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入手,研究商业银行存在的绿色信贷风险,较少研究绿色金融风险传染方面的问题。另外,大部分对绿色金融风险的研究是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研究相对不够完善。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绿色金融市场风险与非绿色金融市场风险的传染机制,并以此为前提进行了定量研究。

2 基于SIRS的风险传染分析

由于金融市場企业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的差异性,使得部分节点企业由于未及时采取风险防御措施,暴露于违约风险中,呈风险易感染状态;部分节点企业已被违约风险传染,呈风险感染状态;还有部分企业由于采取了恰当的应急措施,而有效抵御风险,呈风险免疫状态。这种由3个不同风险状态组成的金融市场与传染病模型相适应,因此本文利用SIRS模型分析风险传染存在可行性。

传统的传染病模型是假设群落中所有的个体具有相同的感染概率,但是金融风险传染与传染病传染具有差异性。传染病的传染个体具有同质性,没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但市场与市场之间其实具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就交易量而言,绿色金融市场由于是新型市场,企业发展绿色金融项目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更强调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利益,它将对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为计量其活动成效的标准之一,通过自身活动引导各经济主体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它讲求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不同的市场而言,其感染概率也不相同。因此本文借鉴Bouaziz等[12]研究网络中传染病的做法,设定节点拥有可变概率,引入实参数k称其为风险传染力,来量化市场遭受冲击的严重程度。则易感因子变成已感状态的概率为"易感企业"交易量权重与传染力的乘积,即:

对于处于易感染状态的企业来说,随着传染率β=P(i)的升高,处于易感染状态的企业密度反而会随之下降,而处于已感染状态的企业密度会随之升高,这是因为由于传染力的扩大,会有更多的企业受到风险传染的影响,从而从易感染状态转变为了已感染状态。而传染率β又与传染力k和交易量权重Wi有关。因此,绿色金融市场受到风险传染后的状态与传统及金融市场存在差别,而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能更好的展现不同的市场受到传染的不同表现形式。为了更好的体现差距,设定传染力度为6,即一个市场的已感因子将风险传染给另一个市场的影响力度为6个因子;再假设全市场的交易主要由非绿色金融市场内部交易为主。且虽然近年来我国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发展很快,但绿色信贷余额仍只占中国国内全部信贷余额的10%左右,绿色债券仍只占债券发行量的1%左右;因此,绿色金融市场同非绿色金融市场产生的交易量权重将会小于非绿色金融市场向绿色金融市场产生的交易量权重。基于这些基础设定,通过MATLAB软件对两个不同的市场分别做了数值模拟,并比较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如图1、2所示。

由图1、2可知,可以明显看出,随着β的减小,不同市场内的已感因子有着明显的差距。因为现实生活中,绿色金融市场的交易量占总市场比重较小,因此绿色金融市场风险对非绿色金融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小,即在该数值模拟中的市场内部,β=0.6代表绿色金融市场内部非绿色金融风险对绿色金融市场的传染概率,β=0.3代表非绿色金融市场内部绿色金融风险对非绿色金融市场的传染概率。可以发现,非绿色金融市场受到绿色金融市场风险影响后的已感因子要比绿色金融市场受到非绿色金融市场风险影响后产生的已感因子少,这说明在传染力k相同的情况下,绿色金融市场更容易受到外界风险传染的影响。而现实生活中,非绿色金融市场受到绿色金融市场风险传染的概率较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本文引入一个新的变量来重点讨论绿色金融市场内部受到非绿色金融市场风险影响的情况。

3 加入转移概率的风险传染分析

在风险传染过程中存在多种方式的风险管控手段,传统风险控制的4种基本方法分别为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在研究绿色金融风险与非绿色金融风险的传染模式中,重点加入了风险转移的概念,使得传染模式更为多样化。风险转移是指将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全部或部分转移给他人。通过转移风险而得到保障,是应用范围最广、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在绿色金融市场中,通过某些金融工具,将受到风险传染影响严重的部分绿色金融项目转变为传统金融项目,将绿色金融风险降低,转移至非绿色金融市场。同理,非绿色金融市场也可通过金融工具将其风险转移。但由于双方项目转变的限制性不同,通常来说对绿色金融项目的要求较高,因此传统金融项目转变为绿色金融项目的阻碍较大,风险转移概率就变小了。

3.1 加入转移概率的风险传染模型

在绿色金融市场中受到非绿色金融风险影响的已感因子在满足一定条件之后向非绿色金融市场转移,由此本文引入风险转移概率α。因此,风险传染模型进一步变为

对于处于易感染状态的企业密度S(t)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风险转移概率α1的增大,易感染企业受到风险影响转换成已感染企业的变化率减小;同理,随着风险转移概率α2的增大,已感染企业脱离感染状态的变化率也会减小。这证明了风险转移手段在风险管控中的作用,通常来说,对比非绿色金融市场,在绿色金融市场内,企业在受到非绿色金融市场传来的风险影响时更容易将绿色金融项目转换为非绿色金融项目,即风险转移成功率较高。

在对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节通过利用Matlab进行计算机仿真,对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加入转移概率的风险传染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及可靠性。

假设市场一开始并不存在风险转移,并且初始状态各节点的企业密度的初始值如下:

S(0)=0.9,I(0)=0.05,R(0)=0.05,实验中各参数的初始值为:β=0.6、γ=0.1、δ=0.25,将所有设定的参数初始值代入计算式,得到了无转移的风险传染仿真模拟过程,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处于风险感染状态的企业密度随时间呈现增加的趋势,证明此时非绿色金融风险在绿色金融市场中传染蔓延,在此初始状态下,讨论加入转移概率的风险传染的变化。对拥有不同风险转移概率(α1,α2)的传染进行如下的数值模拟。

可以看出在加入转移概率之后,绿色金融市场中受到风险传染影响的已感因子水平有着较为明显的下降,对比上图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3点结论:

1)当加入转移概率时,绿色金融市场中的已感因子发生下降,从占比60%,到占比55%,可以得出加入转移手段确实能够影响到绿色金融市场受到的风险传染,如图4所示。

2)当转移概率同时增加时,绿色金融市场中受到风险影响的已感因子有着明显的下降,从最初的占比55%到占比28%,可以得出加入转移手段并且改变转移概率后能够有效控制绿色金融市场受到的风险传染,如图5~12所示。

3)当α1不变时,随着α2的增大,绿色金融市场中受到风险传染影响的已感因子在总体的比例中缓慢下降;当α2不变时,随着α1的增大,绿色金融市场中受到风险传染影响的已感因子在总体的比例中也随之缓慢下降。

总而言之,在转移概率较高的绿色金融市场,面对外界风险传染时,采取风险转移措施后能有效的减少风险传染的影响,并且能够通过对转移概率的控制来达到更好的风险管控效果。但根据对加入转移手段后的收益损失讨论的结果(式(14))来看,一味地加强转移概率将会使获得的收益在达到最大值后下降,而最优的转移概率的选择则与绿色金融市场的交易量大小、市场的风险偏好系数和受到风险影响的原生已感因子在绿色金融市场的占比相关。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SIRS模型为基础,建立了绿色金融风险与非绿色金融风险的传染过程,理论分析绿色金融市场与非绿色金融市场分别受到风险传染后的风险转变情况,并通过数值模拟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以此来讨论绿色金融风险与传统金融风险的不同。随后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转移概率,进一步分析绿色金融市场受到风险传染的表现,再提出管控绿色金融风险的方法。

结果表明:第一,非绿色金融市场受到绿色金融市场风险影响后的已感因子要比绿色金融市场受到非绿色金融市场风险影响后产生的已感因子少,说明在传染力k相同的情况下,绿色金融市场更容易受到外界风险传染的影响;因此,绿色金融市场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自身的风险防控意识。在此本文提出2点建议:一是应建立有效监管机制,定期审查绿色金融项目带来的风险是否超出预期,确保监管机制对绿色金融市场发挥有效作用;二是应采取固定的报告机制,即规定某一固定时期对绿色金融市场风险做出报告分析,在确定导致过量绿色金融风险的来源时及时止损。第二,在转移概率较高的绿色金融市场,面对外界风险传染时,采取风险转移措施后能有效的减少风险传染的影响;而在转移概率较低的非绿色金融市场,通过采取风险转移措施虽然对风险传染影响有一定的效用,但效果略不明显。绿色金融市场在做到管控自身风险的同时,可以适当提高转移效率,从而提高转移概率来有效的抑制非绿色金融风险对其的传染影响。风险转移手段是一种非常高效的风险管控手段,在一项绿色金融项目建立的初期,就可以通过对该项目的转移概率进行计算,确立最优的转移概率的选择(最优转移概率与绿色金融市场的交易量大小、市场的风险偏好系数和受到风险影响的原生已感因子在绿色金融市场的占比相关)。在风险发生时就可通过一系列的风险转移方式,例如将投入该绿色项目的资金分割出一部分投入非绿色金融项目,即选择项目的替代品来降低风险带来的进一步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向南.绿色金融风险管控的混合治理模式分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5.

[2] 马晓微,陈慧圆.绿色信贷风险评估[J].中国金融,2015(10):23.

[3] 王玉婧,江航翔.環境风险与绿色金融[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6):16.

[4] 王遥,曹畅.中国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的现状与前景[J].环境保护,2016,44(19):22.

[5] 滕磊.绿色债券的国际创新和中国路径[J].生产力研究,2016(5):38.

[6] 王献东,何建敏.金融市场间的风险传染研究文献综述[J].上海金融,2016(7):50.

[7] 刘平,杜晓蓉.对金融危机风险传染效应的比较研究:基于静态与动态copula函数的分析[J].经济经纬,2011(3):132.

[8] 苏木亚,郭崇慧.全球主要股票市场对我国股市的多渠道协同波动溢出效应:欧债危机背景下基于中证行业指数视角的研究[J].管理评论,2015,27(11):21.

[9] 郑庆寰.跨市场金融风险的传递机制研究:基于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分析[J].南方金融,2008(3):5.

[10] 袁晨,傅强.我国金融市场间投资转移和市场传染的阶段时变特征:股票与债券、黄金间关联性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10,28(5):1.

[11] 李志辉,王颖.中国金融市场间风险传染效应分析:基于VEC模型分析的视角[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32(7):20.

[12] BOUAZIZ M C,SELMI N,BOUJELBENE Y.Conctagion effect of the subprime financial crisis:Evidence of DCC multivariate GARCH models[J].European Journal of Economics Finance & Administrative Sciences,2012(44):66.

[编辑:费 婷]

作者:梁爽 刘慧宏

金融市场与金融风险表现论文 篇2:

基于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控制探析

摘 要:金融创新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对当前的金融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金融和创新环境下应该进一步加强金融风险控制。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控制之间的关系,然后重点对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风险管理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风险 风险防控

金融创新是金融行业发展的灵魂,对于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金融创新必须与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相符合,并且要找到创新的方向,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创新,有效避免盲目创新为金融行业发展带来潜在的风险。金融风险防范始终是金融行业发展中的核心内容,特别是系统金融风险直接影响着整个金融体系以及经济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至关重要。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风险的防范主要是指在现阶段金融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创新金融工具,来优化完善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实现金融风险的更好防控。

一、 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控制之间的关系

(一) 金融创新会带来新的金融风险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创新工作更加突出,涉及到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以及金融机构等多个方面。金融创新从广义角度分析主要是指包含市场创新以及制度创新在内的金融行业相关内容的创新,从狭义角度分析主要是针对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创新应该在特定的范围内,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各种金融要素进行重组,在金融行业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实现发展,提高金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1]。但是由于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发展尚不完善,金融机构较为单一,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可能导致新的金融风险发生,而这种新的金融风险与传统的金融风险具有明显的不同,为金融风险防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金融创新促进金融风险控制的发展

在金融风险防控中为了更好应对金融创新所产生的新的金融风险,就需要不断创新金融风险防控措施。同时对于金融创新本身来说,也会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来有效避免金融风险的产生。因此只有存在金融风险才能促进更好的开展金融创新,而在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风险控制才会更加科学合理,金融风险管理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二、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主要是基于国家立法以及相关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来开展工作,整体来说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金融风险管理方式较为单一。首先是对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创新定位不明确,对金融风险的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风险评估阶段,在风险评估中没有真正体现创新意识,多数是在金融风险发生之后才进行评估,弱化了金融风险评估的作用。其次在金融风险管理中对资金来源制约管理过分关注,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金融结构的风险定位。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应该全面包括信贷风险、投资风险以及财务管理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等,但是当期的金融风险管理主要集中在资金来源风险,没有充分发挥财务杠杆创新引用的作用。

(二)金融资源创新程度不足

金融资源泛指金融人才、金融信息以及资金等,当前的金融资源创新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专业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在金融创新背景下,各项金融制度、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的创新均需要由高品质的金融专业管理人才来进行实现,特别是在市场动态变化过程中能够基于市场发展趋势对当前的资金结构及时进行优化和调整,更好顺应市场大趋势的发展。因此金融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风险的管理质量。二是对金融资源获取方式的创新不足。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过程中,需要金融机构能够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基于金融产品多样化特点针对性的形成一些金融风险应对措施[2]。但是当前金融机构主要还是采用信贷的方式来获取资源,忽视了证券市场以及保险市场等巨大的资源潜力。

(三)金融风险监督管理机制滞后

在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市场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呈现出明显的动态发展趋势。但是由于我国当前的金融风险监督管理机制滞后,风险监督管理机制的创新速度较慢,进而导致金融市场发展与金融监管机制创新之间的不协调,金融监管在金融市场发展中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此外在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监管中對金融机构的业绩考评主要是关注金融机构的发展规模,而对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力度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金融机构的创新积极性不高,难以有效匹配当前金融创新环境的快速发展,在面对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金融风险时缺乏有效的管理经验和应对措施。

(四)金融风险管理受行业诚信影响较大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加,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部分金融机构为了实现自身发展,采取了一些违反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容易导致金融风险的发生。具体来说主要是指部分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为了违背职业道德上报虚假金融业绩等,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发展秩序。因此金融行业的诚信问题也是金融创新环境下产生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

三、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一)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是金融企业实现风险管理,促进金融创新的重要保障。因此金融企业应该在充分考虑外部金融环境的基础上,有效结合金融企业自身情况,对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完善。一方面在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中应该明确各部门的权利和责任,保障金融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要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审批制度,加强金融企业内部控制,提高金融风险管理水平。此外,还应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金融企业信息透明化,完善核算体系详细记录金融业务情况促使金融业务顺利开展。

(二)创新金融资源管理方式

金融创新主要是指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通过创新促使金融市场从传统的救济型金融向发展型金融转变。在金融创新环境下的金融资源管理必须充分意识到金融资源的外部性和无形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对金融管理进行引导。首先应该形成全新的包括商务平台以及人工智能在内的全新的金融基础。以消费金融为例进行分析,通过采用大数据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来精简传统的繁琐环节,充分发挥线上金融风险评估的优势,确保贷前审查、贷中审批以及贷后管理的各个环节均可以获取准确的客户信息[3]。其次应该加强国际间的金融合作,在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开展国际间的金融合作来充分挖掘国际金融资源,学些借鉴发达国家的金融管理经验,提高国内金融风险的应对能力。

(三)改革金融监管框架

金融监管在金融市场运行中对于保障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中应该充分发挥金融监管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已经滞后于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对金融监管框架进行改革。在对金融监管框架改革过程中首先应该保障大方向的正确性,确保改革方向没有问题,在此基础上在进行细节方面的改革。其次对金融监管框架改革中需要对领导的相关职能进行移交,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投资者做主。同时在金融監管框架改革中应该有效保障监管部门与被监管部门之间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确保监管过程中的公平公正,让金融监管在金融市场发展中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四)强化金融风险管理行业诚信建设

对于金融风险管理行业诚信建设应该从金融机构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共同努力。一方面应该从国家层面加强对金融风险管理行业诚信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为金融行业诚信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监督管理力度,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对于金融企业来说,也应该不断提高自我协调能力,充分认识到企业内部自律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自我优化和完善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升级。需要注意的是金融企业的自我完善不等同于金融企业自由放任发展,而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查找企业的不足,实现金融企业的创新管理。

四、结束语

金融风险的防控是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金融风险与金融伴随而生,在有金融的地方必然存在金融风险。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但是在金融市场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这为金融风险的产生埋下了隐患。特别是在金融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金融风险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和隐秘性特征,对当前的金融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在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金融风险管理意识,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创新,从国家以及金融机构等多个层面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来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力度,特别是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保障我国金融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海屏. 浅析区域金融创新与区域金融风险控制[J]. 商情, 2017(23):32-33.

[2] 竺薇菁. 论金融创新条件下所伴随产生的金融风险[J]. 商场现代化, 2017(6):153-154.

[3] 罗晓春. 试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及风险防控措施[J]. 财经界(学术版), 2018, 477(09):17-18.

作者:王曦

金融市场与金融风险表现论文 篇3:

不确定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之辨析

摘 要:不确定性不等同于风险,它是中性的,既可能产生资产收益,也可能产生资产损失,是交易主体有限理性和市场非完全有效的必然结果;金融风险是金融市场不确定性的负向累积,只能造成资产损失;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聚集至一定程度的总爆发,并会导致金融体系崩溃和社会经济衰退的灾难性后果。从不确定性到金融危机是可能的损失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损失之过程。因此必须从源头上减少负面的不确定性,控制金融风险的聚集与放大,并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关 键 词:不确定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

在高度货币化的当代社会, 几乎所有的社会交易与资源配置都离不开金融活动。但是,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不确定性、金融风险,以及金融危机都可能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 并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严峻挑战。 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引发的当代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对美国经济, 而且对世界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进而引起人们对不确定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及其关系的高度关注。可以认为,对不确定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概念与内涵进行辨析, 识别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仅有利于深化对金融风险的理论研究, 而且还有利于指导金融危机管理的具体实践。

一、不确定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概念与内涵

20世纪初,随着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步伐加快,金融危机的爆发越来越频繁,其影响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以及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机的阴影至今挥之不去,2008年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接踵而来。根据Laeven和Valencia(2008)对金融危机的定义及统计数据显示,在1970~2006年间,全球共发生了124次银行业危机、208次货币危机和63次主权债务危机 [1] 。金融危机不仅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 而且对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由于金融危机爆发是金融风险的聚集、放大与扩散,而金融风险又源于金融市场中的不确定性, 因此有必要首先对不确定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概念与内涵进行辨析。

(一)不确定性

经济学中对不确定性概念的界定, 通常与风险的概念相提并论。但是对于两者的具体内涵,学术界并没有形成共识。一种观点认为,不确定性即风险。菲利普·乔瑞(2010)指出,风险是资产价值、股票价格和盈利情况出现非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从广义上可分为商业风险和金融风险 [2] 。汪浩瀚和徐文明(2005)指出,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中,不确定性被定义为风险并可以度量, 从而处理不确定性因素被转化成为局部的风险规避 [3] 。曾康霖(2008)认为,从心理角度来看,风险是人们期望值的不确定性,并且这种不确定性在市场竞争中才会发生 [4] 。基于此,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内涵几乎是相同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 不确定性与风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奈特(1921)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概念做了区分。他认为,不确定性不可以被度量,表现为非概率型随机事件的发生,人们不能通过现有理论或经验对没有发生过的未来事件进行预测和定量分析。 风险则表现为概率型随机事件的发生,人们可以根据过去推测未来。区分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准则是:不确定性不可以被保险,而风险可以被保险 [5] 。Preffer(1956)指出,风险是客观的,可以通过统计方法度量,而不确定性是主观的,只能通过心理偏好来测度, 心理偏好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概率 [6] 。Kaplan and Garrick(1981)进一步指出,风险可表示为不确定性和某种损失的和,它不止是概率或单个数值, 而是一个三维数组集合(Si,Li,Xi),其中Si是事件发生时的情景,Li是事件发生的概率,Xi是事件发生后的结果,这个三维数组集合试图回答的问题是:(1)将会发生什么事件?(2)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3)如果事件真的发生,则会产生什么结果? [7] Tversky and Fox(1995)认为,风险指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已知的, 而不确定性指事件发生的概率是未知的,在决策理论中,人们对风险的敏感度要高于对不确定性的敏感度 [8] 。Rodger and Petch(1999) 从项目决策的角度区分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指出不确定性是项目运作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而风险则是指项目运作产生损失或收益的概率, 在项目决策之前,人们会更加关注于对风险的评估,而很少关注项目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 [9] 。

本文所要讨论的不确定性, 特指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是在金融交易活动中,无论是交易主体的决策结果, 还是金融产品的价格水平和市场环境的完善程度等, 都无法被预知或事先确定,从而在价格、交易量或市场环境等因素变动的情况下, 交易活动将会产生资产收益或资产损失的可能性。 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和市场的非“完全有效”。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源于自身有限的认知能力,他们事先不能准确知道自己投融资决策的结果以及产生各种结果的概率。市场的非“完全有效”是指在信息不对称、 交易成本高昂和交易主体心理变化无常等因素的作用下, 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不能完全地发挥优化作用,而且经常失灵,市场处处隐藏着难以预测和度量的不确定性。

(二)金融风险

Crockett(1997)将金融风险定义为,由于金融资产价格的非正常波动, 或大量金融机构背负巨额债务,或其资产负债结构的恶化,使得金融体系极为脆弱,并可能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严重威胁 [10] 。维基百科中指出,金融风险是“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 ①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虽没有明确给出金融风险的概念,但指出风险现象在经济生活中无处不在,没有它,每个时期金融市场的活动就是单纯的票据交换, 通讯业就不复存在,投资银行的职能将退化为简单的记账 ② 。

李宝庆(1997)认为,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经营不善、违规扩张、债务人违约以及其他原因,使得资金、财产和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11] 。魏加宁(1998)指出,金融风险就是经济主体在从事资金融通过程中遭受资产损失或收入减少的可能性 [12] 。周新辉(1999)认为,金融风险是市场参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也就是市场参与主体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出现偏差的概率 [13] 。陈观添(2000)认为,金融风险是因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的金融领域一系列矛盾显露、激化,进而对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造成破坏的可能性 [14] 。姜旭朝和胡斌(2000)将金融风险纳入整个经济活动中进行分析, 认为金融风险是金融资产损失的可能性, 以及由此引起实体经济混乱的可能性 [15] 。裴平等(2006)指出,金融风险是在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和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因金融交易的期限性、逐利性、投机性,以及金融交易与实物交易严重脱离等而引发较大损失的可能性 [16] 。韩龙和许明朝(2010)认为,金融风险通常指因某一事件爆发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通过风险模型可以量化这种可能性和损失程度 [17] 。

笔者认为, 金融风险是指在货币经营和信用交易等金融活动中,由于受到市场环境、交易主体行为等随机因素的影响, 使得投资者或金融机构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 并且造成资产损失的概率。金融风险是可以控制但不能避免的客观现象,与预期目标的偏离是金融风险产生的充分条件, 损失发生和损失大小的概率是评价金融风险的核心变量。根据金融风险产生原因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根据金融风险涉及行为主体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个人金融风险、企业金融风险和政府金融风险;根据金融风险涉及范围和可分散性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非系统性金融风险。

笔者还认为, 金融风险具有这样几个特征:(1)客观性。金融风险伴随着金融活动的全过程,只要金融市场上存在交易活动, 金融风险总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扩散性。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 个别金融机构或金融环节出现问题会迅速扩散到其他金融机构或金融环节,进而波及整个金融体系,并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打击。(3)隐蔽性。金融风险往往因金融机构的信用再造功能而被掩盖, 这使得金融风险能够潜伏于金融体系内,并且不断聚集与放大。(4)可控性。交易主体和监管机构可以对金融风险采取事前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等措施, 并在量化金融风险的基础上,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同时,通过不断完善金融制度和监管手段, 也可将金融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三)金融危机

Mishkin(1991)认为,金融危机是一种因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变得太严重, 以至于金融市场不能够有效地将资源导向那些拥有最高生产率的投资项目,进而引起金融市场的崩溃 [18] 。Sachs(1996)指出,扰乱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危机包括三种形式:财政危机、汇率危机和银行业危机,现实中的金融危机通常是这三种形式的混合体 [19]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将金融危机界定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企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期和超周期的恶化” ① 。金融危机的基本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售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挤兑套现,货币贬值,从而对社会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8年5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将金融危机归纳为四种类型: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和国际债务危机 ② 。Bordo等(2001)认为,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和金融机构破产而造成的金融市场波动, 并伴随着政府为抑制金融市场波动进行行政干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0] 。

郑振龙(1998)将金融危机定义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总和, 其中银行危机是指重要金融机构发生挤兑、破产或被政府接管的情形;货币危机是指由于货币受到猛烈冲击而导致的货币大幅度贬值或国际储备大幅度下降的情况 [21] 。吴念鲁(1999)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 认为金融危机是一国的金融领域出现混乱动荡, 从而对银行信用体系、 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 [22] 。石俊志(2001)将金融危机定义为突发的、 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 他指出,金融领域的“平和”建立在货币供求、资金借贷、资本市场和国际收支四大均衡的基础之上, 当四大均衡被破坏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金融危机,直接表现为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和人们因信心丧失而造成的金融领域严重动荡等 [23] 。张吉光(2001)的研究表明,金融危机是金融体系出现严重困难乃至崩溃,表现为所有或绝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 各种金融资产价格暴跌,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并大量破产,进而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4] 。李东荣(2003)指出,金融危机是由于信用基础的破坏而导致整个金融制度出现动荡和混乱的现象, 它可以伴随经济危机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后再诱发经济危机的爆发 [25] 。

笔者认为, 金融危机的概念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危机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一国大部分金融指标非正常地急剧恶化,如银行严重挤兑、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以及金融机构大量倒闭,从而对该国经济基本面及社会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广义的金融危机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源于一国金融市场的动荡迅速扩散到其他国家, 从而引起危机发生国和危机传染国同时出现金融秩序混乱和经济衰退,并导致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现象。

还值得指出的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金融危机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金融危机的起因,可分为周期性金融危机、非周期性金融危机、自发性金融危机和传导性金融危机。按照金融危机发生的特点,可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业危机和综合性金融危机。按照金融危机影响的时间长短,可分为短期金融危机、中期金融危机和长期金融危机。按照金融危机影响的地域范围, 可分为国家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不论是哪种类型的金融危机,它们都具有强破坏性和高传染性。 强破坏性体现为金融危机将会造成资产的巨大损失, 甚至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高传染性体现为金融危机能迅速扩散到其他国家,造成全球经济的迅速衰退。

二、不确定性、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一)不确定性与金融风险

不确定性与金融风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其内涵存在三方面的差异:(1)从属性来看,不确定性是中性的,既可能产生资产收益,也可能产生资产损失;金融风险是非中性的,只能带来资产损失。(2)从可认知性来看, 不确定性不能通过统计方法进行量化,且不能被人们完全认知和规避;金融风险是可以被测度的,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识别和规避。(3)从交易主体的敏感度来看,由于不确定性可以为交易主体提供获利机会, 而金融风险只会造成交易主体的损失,因此交易主体对金融风险的敏感度较高,且会努力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

但是,不确定性与金融风险并非毫无关系。不确定性和金融风险都具有客观性, 时刻存在于金融活动中。在不能知道未来结果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将会带来资产收益或资产损失, 而金融风险是不确定性的负向累积,即资产损失的增加。不确定性蕴含于资产价格波动或资产交易收益波动之中, 表现为资产的实际价格水平或交易收益水平围绕其均衡价格或均衡收益上下变动。也就是说,不确定性存在于变化之中,不确定性是产生金融风险的必要条件,而金融风险只是不确定性产生的结果之一。

(二)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金融风险不等同于金融危机。只要有金融活动,就有金融风险,但存在金融风险并不一定出现金融危机。金融风险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前提,而金融危机则是金融风险的充分暴露,并产生重大损失的结果。金融风险是否转化为金融危机取决于风险的承受力、风险的扩散性、风险的消除能力,以及社会机构的信用等因素。 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后果具有明显的差异。金融风险带来的是可能的损失,但可采用资产组合、套期保值等措施进行对冲,进而降低发生损失的概率及造成损失的程度 ① 。而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则是现实的巨大损失,很难分散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只能采取危机应急措施控制其进一步恶化, 并且通过结构调整和制度完善减轻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持续性影响。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金融风险是潜在和隐蔽的,当其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受某些因素诱发,就会引起社会的资金与信用链条断裂,公众的心理预期恶化,进而引发金融危机。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之间很大程度上存在因果关系, 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聚集并放大的结果,也是金融风险的充分暴露和“极限效应”。

(三)从不确定性到金融危机

不确定性、 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具有逻辑递进关系,其演进过程如图1所示。

图1表明,不确定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之间呈逻辑递进关系, 即不确定性的负向累积产生了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的聚集与扩散导致金融危机。例如,政策失误、认知偏差和市场环境恶化等都可能触发和加快不确定性转化为金融风险的进程; 金融风险出现后,如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聚集与扩散,并通过贸易、 金融和心理传染等渠道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最终演进为金融危机。

三、对我国防范金融危机的重要启示

对不确定性、 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概念与内涵进行辨析, 并且探讨三者之间的异同与逻辑递进关系, 能够从理论与实践上为我国防范金融危机提供有益的启示。

1. 从源头上减少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 金融危机源于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又源于市场参与主体的有限理性和市场的不完全有效。 为减少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并从源头上防范金融危机,要通过职业教育、机构培训和社会宣传等形式,提高市场参与主体的认知能力、决策能力和操作能力,使其理性地对待不确定性造成的资产收益或资产损失,避免“羊群效应”和“心理放大效应”可能造成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还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市场运作机制,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促进金融市场稳健、高效地运行。

2. 在演进过程中控制金融风险的聚集与扩散。金融风险不可避免, 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因此, 要在金融风险向金融危机的演进过程中控制金融风险的传导,降低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例如,要加强金融监管, 打击金融犯罪, 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特别是建立金融风险预警和减震系统等,尽可能地分散和规避金融风险。

3.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一旦金融危机爆发, 政府要及时采取有针对性且见效快的应急管理措施, 以防止金融危机蔓延和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例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世界各国迅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对金融机构和重要企业实行救助,调整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动政策, 刺激居民消费和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启动G20国际协商与合作机制等, 这些应急管理措施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并为今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Laeven L,Valencia F. Systematic Banking Crises:A New Database [EB/OL]. IMF Working Paper,WP/08/224,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p/2008/wp08224.pdf,2008.

[2](美)菲利普·乔瑞(Pillippe J.). 风险价值VaR:金融风险管理新标准[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汪浩瀚,徐文明. 现代不确定性经济理论的比较研究:凯恩斯与奈特[J]. 经济评论,2005(1): 90-93.

[4]曾康霖. 对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的理性认识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的回顾[J]. 中国金融,2008(5):45-47.

[5](美)富兰克·H·奈特(Knight F. H.). 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Peffer I. Insurance and Economic Theory[M]. Homewood,Illinois:Ricard D. Irwin Inc, 1956.

[7]Kaplan S.,Garrick B. J. On the Quantitative Definition of Risk[J]. Risk Anal,1981(1):11-27.

[8]Tversky A.,Fox C. R. Weighing Risk and Uncertainty[J]. Psychological Review,1995(2):269-283.

[9]Rodger C.,Petch J. Uncertainty & Risk Analysis[EB/OL]. A Practical Guide from Business Dynamics. Pricewaterhouse Coopers,MCS,April 1999,http://clem.mscd.edu/~mayest/Excel/Files/Uncer-tainty%20and%20Risk%20Analysis.pdf.

[10]Crockett 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nancial Stability[M]. International Finance Section,Princeton University,1997.

[11]李宝庆. 试论金融风险及其防范和化解思路[J]. 陕西金融,1997(9):19-20.

[12]魏加宁. 金融风险有关情况综述[J]. 经济研究参考,1998(10):2-13.

[13]周新辉. 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研究[J]. 金融研究,1999(2):64-69.

[14]陈观添. 政企银各尽其责 共同防化金融风险[J]. 南方金融,2000(6):26-27.

[15]姜旭朝,胡斌. 关于金融独立性分析:强化与异化[J]. 金融研究,2000(12):56-62.

[16]裴平. 国际金融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7]韩龙,许明朝. 风险模型之殇与对金融风险监管的审视——根植于这场金融危机的考察[J]. 国际金融研究, 2010(7):68-78.

[18]Mishkin F.S. Anatomy of a Financial Crisis[EB/OL]. NBER Working Paper,Cambridge,Massachusetts,No. 3934,http://www.nber.org/papers/w3934.pdf. 1991.

[19]Sachs J. D.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J]. Revista de Economica Politica,1996,16(62):40-52.

[20]Bordo M. D.,Eichengreen B.,Klingebiel D.,Martinez-peria M. S. Is the Crisis Problem Growing More Severe?[J]. Economic Policy,2001,16(32):51-82.

[21]郑振龙. 构建金融危机预警系统[J]. 金融研究,1998(8):28-32.

[22]吴念鲁. 金融危机及其防范[J]. 国际金融研究,1999(13):13-25.

[23]石俊志. 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4]张吉光. 构建我国金融安全区的思考[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1):21-23.

[25]李东荣. 浅析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危机的成因和防范——从东亚和拉美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J]. 金融研究,2003(5):55-64.

(责任编辑:龙会芳;校对:郄彦平)

作者:刘璐 裴平

上一篇: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论文下一篇:资产减值会计与公允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