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运营商海外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移动通信行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性行业,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由于通信行业的公共性和服务性特征,移动通信行业的入行一直受到严格的限制。文章首先通过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行业规则的现状,阐述了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现状;其次,从市场与人力资本的角度,建立了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力量测量模型,结果表明中国移动的市场力量在这三者中最强。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电信运营商海外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信运营商海外研究管理论文 篇1:

运营商提速降费有苦难言

上海白领梅芳已经很久没发过短信了,也很少收到短信,她和朋友的联系方式主要是微信和QQ。春节前,她刚换了手机,从3G升级到4G,选了106元的套餐,每个月有1.1G免费流量,办公室和家里都有WiFi,流量基本够用,但是不敢随便看手机上的视频,发大图也尽量选择在有Wi-Fi的时候。

梅芳的情况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相当具有代表性,微信交流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短信和电话,大家也更在乎套餐里流量的多少以及手机上网的速度。梅芳所在的各个微信群经常有朋友发红包,网速决定能否抢到红包。

传统电信运营商短信业务遭受微信等OTT业务冲击,事实上已无须用数据来说明。所谓OTT业务,就是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的计费系统而向用户提供免费服务,这是互联网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早在2013年1月,国内运营商的短信业务还在高速增长。到了2014年11月,短信业务总量占比降至47.9%。截至2015年4月28日,三大运营商的201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出,三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均在下降,OTT业务对传统通信业务的替代作用继续加深,语音和短信业务继续下滑。

提速降费再成焦点

网速和电信资费一直是电信行业最具争议的两大话题,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4月14日的一季度经济座谈会、5月1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两次提出降低网费和流量费,他的表态将该话题的热度带上了一个新高度。总理的表态以及工信部和三大运营商的推进或将带来手机资费加速下降的时代,不过在资费下降的同时,运营商当前面临的困局正有待突破。

参加一季度经济形势座谈会的企业家代表、网易公司董事局主席丁磊在发言中说:“现在我们的流量费很贵,1G就要70元,我觉得这可能会成为一个障碍。”

李克强总理当即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可以研究如何把流量费降下来,“薄利多销”。他说:“现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问‘有没有WiFi’,就是因为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

针对这一问题,工信部发布微博称,近年来,关于“手机流量资费贵和网速慢”是社会关注和领导关切的热点问题,工信部一直与相关部委共同深入落实“宽带中国战略”,推动企业加大网络投资、降低手机流量资费。为落实李克强总理指示,将加大今年宽带专项行动中“加快4G建设”、“大幅提升网速”等工作的力度,使老百姓上网速度更陕,价格更优惠。

其后,三大运营商纷纷响应。中国移动推出了10元可获得1GB夜间流量,并计划推出“50元2G”的流量卡,中国联通则下调20M、50M、100M固定宽带价格,年收费分别降低300元、900元、1300元。而中国电信则大幅下调其100M宽带价格,从3,000元左右下调至2,000元以内,同时计划今年年底将单位宽带价格下调35%左右。三大运营商均表示将落实国家提速降费要求,中国联通提出五项措施、中国电信启动十大举措、中国移动公布了“八大措施降资费,四大工程提网速”的方案。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提速降价。自2011年以来,工信部多次出台政策指引运营商进行宽带普及提速工作。但是,大规模宽带普及提速,需要5~7年,甚至更久的投资回报周期,这对于三大运营商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尤其2014年三大运营商全面遭遇收入、利润下滑。

高收费未获群众点赞

3G和4G的快速扩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话音业务不断下滑的同时,我国正加速走进流量经济时代。工信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2月,我国用户平均每月移动互联网接人流量达到281.7M,同比增长75.1%,移动互联网接人流量继续呈现爆发式增长。而在移动互联网流量中,手机上网流量则是拉动移动互联网流量高速增长的首要因素。今年1~2月,手机上网流量达到4.32亿G,连续两月实现翻倍增长,在移动互联网总流量中的比重达89.3%。

新浪科技截至4月15日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用户每月使用的流量介于500M---2G之间,27%的用户月均流量消费在100M~500M之间,另外14.7%的用户月均流量消费超过了2G,仅7%的用户月均流量消费在100M以内。在月均流量花费方面,10元~50元的用户占比最高,达到了43.7%,50元~l00元的用户占比为32.9%,100元以上的用户占比达16.3%,7.2%的用户消费在10元以内。

而在新浪不久前发起的另外一组用户可接受的上网费用的调查结果中,73.6%的用户表示可以接受每月50元以下的上网费(包括手机上网和宽带)。而在宽带包月方面,虽然部分运营商能提供50元以内的包月套餐,但多数运营商的包月套餐资费在50元以上,而电信和联通这样的主流运营商所能提供的较高品质的宽带包月资费均在百元以上(以北京为例,在提供IPTV促销的基础上,北京联通在城六区的15M包年套餐价为1,680元,相当于每月144元)。这意味着,运营商当前的资费套餐与用户期望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用户对资费和网速的不满也成为一种必然。

在讨论资费时,国外标准是我们对比的一个主要因素。据业内人士调查,虽然我国的电信资费在绝对价位上与国际水平相差不大,但综合消费水平来看,我国的电信资费仍处于较高水平。此外,天价流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用户也对手机流量消费异常谨慎。对比这两组资费数据,用户一到某个固定场所就找Wi-Fi的现象也就很好理解了。

长期处于下行通道

网易董事局主席丁磊称,需要一批有专业技能的蓝领工人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把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讲授、在线培训,包括民众最关心的医疗保健知识传递给更多人。但70元每G的流量费可能会成为一个障碍。

针对这一数据,部分运营商相关人士表示这是一年前的数据,并不能代表当前的资费状况,而且十多年来,电信资费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中。

运营商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在4G时代,70元现在可选购中国移动的2G数据流量包,超出部分按0.29元/MB计费,一旦超出费用达到60元,将停止计费并可免费使用套餐外流量至1GB,相当于60元/GB阶梯计费;而中国联通国内流量包的折价后套餐价为48元每G、72元每2G。

具体到各地,运营商还不定时推出优惠促销,价格远低于70元每G的水平。就在总理对宽带和资费的表态出来后,三大运营商的部分省公司借机开展营销。例如安徽电信很快就跟进,宣布推出30元每G的优惠流量包;江苏移动也宣布在6月30日前,用户如购买70元2G流量包,将同时享受买一送一的优惠。

2012年的两会期间,一批电信行业代表提出“启动宽带中国战略,驱动宽带提速”的提案。同时,工信部也启动了持续至今的“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号召运营商“提速不提价”。2012年中期,国务院成立宽带中国战略小组,随后宽带中国战略于2013年8月问世。

中国电信副总经理张继平曾在2014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上指出,2010年至2014年初,中国电信仅宽带资本投入就累计超过1,000亿元。这期间,中国电信在全国推动浩大的“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工程,实施光纤宽带改造工程。

成本难降,运营商喊冤

根据财报统计,2010~2014年,中国电信用于宽带建设的支出分别为276亿元、321亿元、365.5亿元、330亿元、263亿元,总计1655.5亿元。而在此之前,中国电信每年宽带支出不超过200亿元,相当于五年来中国电信宽带支出增加了50%。

2010~2014年,中国电信宽带用户从不足5,346万人左右增长至1.07亿人,用户数翻倍。但是,其宽带收入仅从541亿元增长至734亿元,仅增长193亿元,增幅35%。需要指出,中国电信宽带ARPU(每用户每月收入)值从2009年底的80.3元降低至2014年底的59.1元,缩水21.2元,相当于用户使用宽带价格降低了27%。五年时间,中国电信投入1,655亿元仅换来193亿元的收入增长。此外,移动网络情况与有线宽带类似,中国手机流量资费降幅超过60%。以中国联通为例,其3G业务ARPU值从2009年的141元降至2014年的63元,降幅56%,而移动网络的投资还要远高于有线宽带。中国移动每年投资数千亿元建设的4G业务,也面临资费迅速下降的问题。

电信基础设施建设都面临投资回报周期极长的问题,尤其在农村、西部地区的投资几乎注定亏损。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东部地区投资,需要五年回收。中部地区需要七至11年,而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则不可能盈利。”

如何降低成本?2010年至今,运营商高层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上述困境,他们还提出,国家应该出台战略资金补贴运营商。在宽带中国战略讨论期间,韦乐平透露,工信部曾就战略资金问题多次与财政部协商,但提议均被否决。

2013年8月落地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中》,国务院明确提出将出台“普遍服务基金”。2014年9月,一位中国通信信息研究院(原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人士曾透露,“普遍服务基金很快会落地”,但时至今日,基金仍杳无音讯。

运营商在努力节省成本。但经过多年的人力成本控制、设备集采淘汰,运营商的人力成本、设备成本都已经没有多少压缩空间。而随着用户量的增长,大范围的“提速降价”,带来的负担更胜以往。

前有微信堵截

发展到目前,运营商正遭受哪些方面的威胁呢?对于运营商而言,最直观的威胁显然来自OTT (Over The Top)业务的替代效应。

围绕微信构建的IM (Instant Messaoina)+SN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OTO(Online To Offline)完整的社群关系已经架构完毕,微信上下游产业链的内容生态圈已经成型。表面上看,微信目前冲击的是运营商的短信业务,但实质则是要缓慢地将运营商逼迫到产业链的中下层。

微信从功能到定位也在时刻变动,其一举一动都在挑动运营商的神经。去年微信电话本一推出,运营商再被挑战的声音就不绝于耳,而微信电话本的实质则是通过免费电话的噱头来进一步覆盖运营商的平台“势力范围”。虽然说免费通话依然要走网络流量,但却在压缩运营商的用户控制力。中移动由于一直固守其通信本业,“互联网+”化业务改革迟迟未见进展,其平台的吸附力与对用户的控制力正在进一步弱化。腾讯自由的骨干通信网络正在各大城市逐步展开,微信社交衍生出来的生态体系在持续强化,成为运营商头上的一个变量因素,虽然微信动摇不了运营商通信的根本,但未来微信推出的与通信体系相关的任何功能变化都将不断刺激运营商的神经。OTT业务的增长极大地冲击了运营商的短信、语音通话和信息基础服务,这部分业务衰落直接导致运营商利润率下降。运营商对流量业务的利润诉求上升,尤其在4G时代,因此运营商对于基站密度要求更大,改革势在必行。

在去年,三大运营商开始筹划由第三方机构来承担铁塔建设等业务成了一个选择。

2014年7月,三大运营商共同签署了《发起人协议》,将以现金方式成立中国通信设施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铁塔公司)。但反过来,铁塔公司在未来也有可能成为运营商的隐性威胁因素。

铁塔公司成立的目的在于推进“网业分离”,避免基站的重复建设。运营商不允许新建铁塔以及无源系统,只能租用,所以铁塔公司的建塔进度直接影响到某家运营商的发展与用户体验以及存留,因此,铁塔公司的存在,让运营商对于基站选址与铁塔掌控力逐渐变弱,铁塔公司的后续工作开展将成为运营商新的威胁因素。

后有苹果围追

说到用户控制力的弱化,这里也必须要提到NFC支付。业界均知,在国内,阿里与腾讯都在力推线下支付体系,强化各自的势力范围。此外,苹果目前正在大力推进Apple PaV入华,计划通过NFC让苹果用户可以在购买商品时通过苹果设备直接刷手机支付,简化了支付流程与用户体验,目的是进一步提升苹果软件生态的辐射范围以及用户黏性,进而控制用户。

但通过NFC支付控制用户却一直是电信运营商的心病,中国银联与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合作多年以推动NFC支付手机,但迟迟未见成效。目前,苹果正在与国内银行、阿里巴巴等机构谋划合作方案,试图推动苹果的移动支付系统在中国快速落地。从国内来看,银联和运营商一直在争夺国内的NFC手机支付主导权。而拉锯战产生原因在于:双方在实力比拼方面没有一个可以占绝对上风。

在日本,则是由最大运营商NTT DOCOMO牵头推动NFC支付,NTT DOCOMO掌握着手机定制权利,占有市场主流的手机用户,日本市面上销售的手机几乎都是运营商定制,可以最快的面向最广大的用户手机加上NFC支付模块。但国内中国移动却没有这样的掌控力,中国移动与银联都有自己的移动支付生态,中国移动虽然有定制手机掌控用户支付终端,也有第三方支付平台,但其支付、电商平台的用户基数与影响力是软肋。

银联有手机外接设备与POS刷卡终端,有相对强势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国移动显然欠缺掌控产业链上游的能力。在此次苹果入华推动Apple Pay的合作名单中,运营商被排除在外。这在一定程度也反映出,运营商在整个NFC支付产业链中,影响力与话语权在弱化。

苹果的野心在于推动自身NFC支付的全球化,虽然在各个国家,苹果固然要让步于当地的原有利益体制,比如此前传出苹果与中国银联合作,但却迟迟不见进展,苹果入华也放弃了—贯的强势姿态,表示只是负责终端支付的用户体验和支付安全保障,产业链掌控权必然在国内合作方手里。

但说到底,苹果未来覆盖的速度与后续落地的策略难以预估。运营商遭受苹果的另一威胁因素还在于,苹果对于各地运营商的反向颠覆的技术威胁依然存在,比如此前传出的苹果要在下一代iPhone中植入自己的SIM卡,也是未来对运营商的隐性冲击。从前面的分析看出,苹果发展NFC的目的是进一步扩展苹果的生态,稳固用户群体,威胁到不仅是银联的利益,同样也包括运营商。在运营商看来,NFC技术的主要应用场景就是移动支付,未来可能将成为手机标配,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成熟,发展定制手机的近场支付有利于运营商从中找到新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

但另一方面,运营商原有的基于话费支付的支付能力对用户的吸引力正在逐步下降,在互联网产品与内容的经营或者移动电商、线上支付布局方面与互联网巨头的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国内运营商NFC支付正被苹果、银联、互联网巨头等各方势力弱化话语权,其基于近场支付发展新业务的构想、现状与理想也在渐行渐远。

寻求公益与盈利的平衡点

移动互联网在带来流量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运营商传统话音业务和短信业务的下滑,在当前没有找到更好的盈利模式的情况下,运营商的流量收入增幅无法弥补语音和短信收入的下降,这也是运营商业绩越来越差的主要原因。

三大运营商的财报显示,中国移动自2013年第三季度以来净利润持续下滑;中国电信2014年营收和净利润增幅均不超过1%;中国联通2014年虽然在新网间结算方案等利好因素下净利润增长了16%,但其营收却下跌了3.5%。

从国家层面来说,李克强总理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定位为重要的公共服务,是三大运营商必须要承担的责任,这就意味着三大运营商必须在4G、宽带等领域再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建设覆盖更好、速率更快的宽带和移动数据网络。

而从企业角度来讲,盈利能力则是三大运营商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在传统语音和短信业务不断下滑的情况下,三大运营商在针对降价可能带来的收入方面必然要做一个评估,如果数据业务的收入不能很好地弥补前二者下滑带来的影响,那么三大运营商在国资委的考核中将无法过关,资费的快速下降将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承担“提速降价”使命的运营商本质上还是以盈利为基础的企业。同时,作为上市公司,运营商要为股东负责,而作为国资委考核的央企,运营商每年都有一定的利润增长指标。

在2012年底的一次海外资本会议上,欧洲分析师质疑中国电信光纤宽带的回报率,当时,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只能表示:“中国电信将削减一些回报率较低的项目。”其后,在一次集团内部会议,王晓初明确要求:减少或者停止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宽带项目,集中建设投资收益比较高的城市。2013年、2014年,中国电信持续缩减宽带投资。

通信基础设施,特别是宽带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的特点,尤其是中国4G刚起步一年有余,有效实施提速降费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与当前网民的急迫需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对于宽带建设的周期性与网民高速上网的急迫性的矛盾,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表示,解决这一矛盾,须从多方面人手。首先是国家要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如在行业管理上制定资源共享的政策,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高额成本。目前,互联网技术变革带来机遇,国内运营商应该以破釜沉舟的决心,走出一条中国网络创新发展之路。运营商按目前的网络建设方式,很难持久满足不断提出的“提速降费”诉求。运营商唯一可行的出路,是通过网络架构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提高网络速度,降低网络建设及运维成本,达到持续“提速降费”的目标。同时,通过提供差异化服务,来实现业务收入的增加。在这方面,美国AT&T等运营商就在积极尝试,提出了Domain 2.0的战略,并制定了详细的路线图,其核心理念就是通过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的创新,来为用户提供定制化、差异化的服务,同时实现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

同步调整与优化考核标准

通信企业普遍反映,在实践中落实宽带“提速降费”,最大的难题是网络入场难、基站建站难。最近,中山市港口镇发生了移动、联通、电信基站被居民以“辐射”为由强迫关闭的事情,同类的事件还有很多。宽带通行权“无法可依”给全社会宽带获取总成本造成巨大影响,除了电信运营商要承担起主要任务外,社会各界还需要做好配合工作,共同努力推进“提速降费”。刘韵洁表示,三大电信运营商要通过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来降低成本,尤其是铁塔、机房等通信资源的共建共享。另外,通过立法等手段来保证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及共享的“通行权”很有必要,也很迫切,发达国家都有相应的规定。

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部分通信行业人士提出了让三大运营商退市、回归公共服务型企业的建议,以全力满足宽带提速降费的社会需求。毕竟,电信企业受到来自上市公司经营指标、央企业绩考核的压力,这与其作为信息基础设施提供者的公益性之间存在矛盾。当前,通信企业不得不谨慎处理好“对国家负责、对消费者服务、对股东负责、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之间的微妙平衡。

对此,刘韵洁表示,三大运营商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中国之所以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成为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这跟运营商走上国际资本市场和多年的不断的改革分不开。如果回归公共服务,除了国家难以支撑运营商发展外,在服务上也会退步。他认为,运营商对消费者服务和对股东负责是一致的,把二者服务好,也就是对国家负责,对国有资产负责。

学者谭浩俊认为,在推动运营商提速降费问题上,单纯强调企业的责任、迫使企业做出改变,还远远不够。就像利润考核一样,如果有关方面对企业的考核不作出同步调整与优化,确实会影响到企业提速降费的主动性,无形中会增加许多阻力。毕竟,运营商既是市场化企业,也是具有一定公益性特征的企业,既要考虑消费者的利益,也需要考虑自身利益。否则,提速降费目标就很难实现。

谭浩俊表示,需要注意的是,对企业进行利润考核、效益评价,从表面看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质上还是为了民众福祉。既然提速降费能够给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从某种角度来看,不等于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吗?为何还要僵化地考核运营商的利润呢?如果能够在对企业进行考核过程中,对相关考核指标灵活处理,如按照运营商让利的多少核减利润指标,或将让出的利益视同利润进行考核,那么,开发商也就不好拿利润考核做借口,也就没理由敷衍民众提速降费的要求了。

一些舆论在批评运营商提速降费效率低下的时候,时常将其归因于通信企业的垄断。而通信行业内部则认为,三家企业的竞争已经达到“惨烈”的程度。刘韵洁对此表示认同。他表示,国内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比国外更激烈。目前,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每年的营业利润只有100多亿元,利润率偏低。因此,对待宽带“提速降费”的需求,应该在合情合理基础上,允许运营商有个发展过程。

作者:黄微

电信运营商海外研究管理论文 篇2:

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市场力量测量

摘 要:移动通信行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性行业,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由于通信行业的公共性和服务性特征,移动通信行业的入行一直受到严格的限制。文章首先通过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行业规则的现状,阐述了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现状;其次,从市场与人力资本的角度,建立了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力量测量模型,结果表明中国移动的市场力量在这三者中最强。同时为了打破行业的垄断行为,提出了相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移动通信行业 市场力量 测量模型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移动通信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行业,这种产业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基础性,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所谓市场力量就是指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或者是其产品在市场价格中的竞争力水平。市场的力量越大,说明这个企业左右市场的能力也就越强,市场的份额决定着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对正在快速发展的我国移动通信行业而言,对其市场容量的测量是衡量企业是否有垄断嫌疑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也是制定反垄断政策的重要依据。所以,针对我国移动通信行业进行市场容量测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目前是国有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1}。进行市场力量的检测是一种重要的手段{0},有助于实现移动通信行业改革的目标,在移动通信行业不断引入新的竞争机制,为社会民众消费者谋取更多的福利。其次,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在市场中具有垄断性的地位,赚取较高的垄断利润,公民的社会福利也在大幅度地减少。一方面,我国的企业垄断可以拥有产品价格的制定权;另一方面,通过市场的测量,获得巨大的市场利润。通过对移动行业市场力量的测量,为其产品价格的规范提供相关依据。

二、我国移动行业的发展现状

1.移动通信行业的技术发展历程。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经历了1G、2G、2.5G、3G以及4G这五个重要的阶段,以下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技术发展历程。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就是1974年美国的贝尔实验室研发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主要特点是可以实现全双工通信,但是各个系统之间无法兼容,数据的承载业务也很难开展起来,数据传输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也是不能保证的。第二代通信技术以GSM 技术为代表,GSM技术主要采用了频分双工和时分多址技术,比第一代蜂窝移动技术具有较大的数据存储容量,具有良好的防盗能力,从而保证了信息的安全性。二代半技术是以CDMA技术为代表,主要技术原理是基于信号的扩频技术,对传送过来的信号进行调制解调,使得数据信号扩展至原来数据信息的带宽,最终实现了信息的互通{2}。CDMA技术具有良好的信息抗干扰性,由于采用随机乱码编译技术,所以信息的安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以WCDMA、CDMA2000、TD-SCDMA技术为代表,这种基于宽带的码分多址技术可以实现最大2Mbps的数据传输速度,相对于GSM技术的9.6Kps具有明显的带宽优势,可以实现数据分包交换,大大提高了移动电话的使用效率。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以OFDM技术(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为代表,这种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优势就是解决了窄带较窄的问题。第四代通信技术的数据传输类型主要为视频和图像,通话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数据通信的速度可以达到每秒百兆{3}。

2.我国移动行业的规则现状。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进入有着比较严格的规则。在1994年以前我国的邮电部是电信行业的经营主体,进行邮电部门的市场化经济改革以后,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民营资本进入移动通信行业的限制,多家通信运营商进入了通信领域,不断加大了市场的竞争力度。但是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进入标准仍然很高,对市场进入有着较高的限制。其次,在移动通信行业的产品定价方面,由于移动通信服务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所以政府部门对于其产品价格实行严格的管制。目前我国移动行业的产品资费价格制定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包括政府指导价格和市场调节价格两种方式。所谓政府指导价格就是指通信管理部门根据政府的相关规定进行产品资费价格的制定,所谓市场调节价格是通信产品的运营商来具体制定的,根据市场的资源基础性配置作用,产生相应的产品价格。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电信行业的资费进行了多次调整,一方面放宽了行业进入的管制力度,另外一方面引入了新的运营商,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运营商具有了一定的定价权。从目前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移动通信的资费开始逐渐地下降,越来越趋于一种合理化的水平{4}。

三、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市场监测模型

1.变量描述以及数据处理过程。本文以移动行业为研究对象,所采取的市场力量的测量模型的假设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考虑:首先,可以假设我国移动通信行业每年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只包含了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另外,这个行业的规模与所产生的报酬是固定不变的。其次,笔者所采取的变量主要有四个,分别为电信运营商的销售额即企业卖出产品的最终价值;劳动力投入主要包括了支付给公司员工的工资、奖金以及各种奖励性补贴;运营商的资本投入主要包括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资本价格{5},如表1所示。

本文所建立的模型为一元一次回归模型,根据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求得回归参数即表示运营商的市场力量。

2.市场模型的计算结果。本文的模型计算结果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可知,具体的计算结果如表2中国电信市场力量检测结果表所示(见表2)。

从表2中国电信市场力量检测结果表中的线性回归的结果来看,DX的系数为0.884685,同时,这个数据也说明了中国电信的市场力量为0.884685。表示可决系数的R2为0.997689,说明线性拟合的程度比较高,符合线性拟合的变量,对所需要的变量结果能够很好地解释。其中系统检验的效果比较明显,能够很好地解释变量的变化结果。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计算过程与中国电信相类似,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力量测量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对比图的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的三大电信运营商市场力量方面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不同的运营公司所拥有的市场力量是不同的,其中市场力量最大的就是中国移动为0.94,中国电信次之为0.88,中国联通的市场力量为0.58。本文针对三大电信运营商市场力量的测量结果是有一定的经济意义的。由于我国电信行业的进入壁垒很高,又有当地的政府部门提供长期的政策保护。所以,中国移动的垄断势力最大,中国联通最小,这与陈甬军、胡德宝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四、促进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对外发展研究

1.移动通信国内市场环境分析。我国电信行业经历了多次改革与重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行业的垄断,使市场在资源的流动中发挥基础性的配置作用。电信行业的三大运营商在市场中所占有的份额较多,占有了大量的电信资源,对于其他运营商而言,存在较高的入行门槛。从图1的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三大电信运营商对市场的操纵力仍然很高,而且相对于以前的研究结果,这种对市场的控制力量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电信行业发展来看,需要在市场力量较高的电信行业引入其他资本,提供一个竞争性的行业发展环境。从本文的计算结果来看,中国移动的市场力量远高于中国联通的市场力量。

其次,我国应该对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市场份额进行不断协调和均化,从目前行业发展的市场份额来看,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市场份额的差距正在逐渐地加大,通过实证结果看,中国移动的市场力量达到了0.94,而中国联通的市场力量仅有0.58。所以为了实现电信行业的良性竞争,打破传统的垄断,政府部门应不断地降低运营商入行的规则限制,以及技术和资金方面的限制。中国移动要想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一方面要不断地加强科研的投入,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拓展自己的市场份额。

2.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对外发展对策。鉴于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在国内的市场已经高度饱和,为了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益,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调整移动通信运营商在国际上的消费战略,首先应该使得移动通信的服务战略向“个性化”的服务转移,产业的定位要及时地调整;其次应该由单一通信向综合信息服务演变。(2)要选择正确的国际合作战略伙伴。在移动通信市场上,中外运营商需要加强合作,发挥自身的优势,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首先,我国加入WTO以后,与其等着被国外的运营商选来选去,移动通信运营商不如主动出击,到国际上积极寻找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强强联合。在选择战略伙伴方面,应该注意选择声誉比较好的跨国电信企业进行合作,并且具有特大网络管理能力的企业。在语言方面要选择可以开发汉语通信的跨国公司合作;最后在国别的选择上是要选择与中国友好的国家。(3)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应该加快国际化进程的步伐,首先,中国移动的海外投资应该放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移动通信普及率比较高,技术管理水平比我国要先进,移动通信运营商很难获得市场利润。其次,在开放海外贸易市场的策略方面,应该要采用贸易、设备以及运营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五、总结

移动通信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大量参考文献的分析,对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力量进行了相关模型的测试。本文首先通过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行业规则的现状,阐述了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现状;其次,从市场与人力资本的角度,建立了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力量测量模型,结果表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以及中国联通的市场力量数值分别为0.94,0.88和0.58,进一步表明了中国移动左右市场的能力较大。为了实现移动通信资源的社会福利性质,降低移动通信产品的资费,降低移动通信行业的技术和资金进入门槛,应规范市场化的竞争机制,打破传统运营商的垄断地位。

注释:

{1}陈甬军,胡德宝.不确定性下的垄断势力测度问题.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0(30)

{2}郑继飞.将诺基亚打造成江西省移动通信市场领先者的战略与策略思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3}王程,朱盈盈.电信产业垄断导致电信资费失衡问题的分析.现代商业,2007,36(2)

{4}程子阳,Sunanda Sangwan,关冲,唐守廉.基于改进的Stackelberg模型的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份额分析[J].中国通信,2008(3)

{5}岳春华,张颖丽,王弘钰.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2(4)

(作者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青海有限公司 青海西宁 810007;作者简介:刘慧丽,经济师,研究生)

(责编:若佳)

作者:刘慧丽

电信运营商海外研究管理论文 篇3:

手机实名制下用户隐私权法律保障问题研究

摘 要:手机实名制引起的最大争议就在于它是否侵害了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侵害用户的隐私权。本文试从推行手机实名制引发的争论出发,讨论手机实名制与隐私权保护之间的关系。一旦实行手机实名制,我们又该如何在现有的隐私权保护法律法规严重缺失的情形下,明确国家行政机关、电信运营商和用户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在用户隐私权受到侵犯时我们又该如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关键词:实名制 隐私权 法律保障

在我国,手机实名制出台的背景要追溯到2005年12月。当时的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在出席中国电信工作会议时表示,据公安部统计,大多数手机犯罪使用的都是非实名的预付费手机,实行手机实名制是信息产业部2006年的工作重点之一,而且将实行运营商一把手负责制。当月27日,在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原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再次强调,启动手机实名制是2006年工作重点之一。因此,业内大多数观点倾向于2006年将是手机实名制“走马上任”的一年。怎料,此“工作重点”四年左右未见音讯。直到2009年6月,广东省通信管理局答复省政协委员汤镇业相关提案时透露,工业和信息化部已会同公安部、国务院新闻办等有关部门联合制定手机实名登记制度的法律规范,正等待国务院审批。

一、手机实名制利大于弊

国内电信专业领域首次就手机实名制的具体含义做出表述是在2006年,当时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徐玉副所长于世界电信日前接受泰尔网专访时说:“所谓的手机实名制,是指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者在办理移动电话入网手续时,应当登记用户资料。用户为个人的,应当登记用户的有效证件所载的姓名和编号等个人资料。用户为单位的,应当登记单位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手机实名制提出以来,对于它的质疑从未停止,从专家学者到电信运营商再到消费者个人都怀着复杂的情感。但笔者认为,实行手机实名制利大于弊。

1、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实行手机实名登记制,不但可在防止“信骚扰”、“信诈骗”等方面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也将为公安机关侦破刑事、治安案件、甚至抓捕犯罪嫌疑人提供线索。但是也应该正视,在我国隐私权保护法律法规极度缺失的情形下,公众对政府监管能力存有质疑,因为这些年时有发生的手机用户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大部分都与电信运营商有联系。而一旦真正实行手机实名制,对行政机关监管电信运营商的能力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2、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手机实名制可以防止恶意欠费、套利与号码资源浪费等问题。在更远的意义上,随着3G的全面启动,电信运营业务中将包含大量的应用体验内容,如手机支付、查询、定位等服务,用户如果想充分使用这些业务,就必须实行手机实名制,否则这些业务难以全面开展。但是,实行手机实名制需要建立完备的、实时的客户档案管理体系,不但要及时准确地收集、核对客户信息,还要保证客户信息的安全性与私密性,这对电信运营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与非手机实名制比较,手机实名制将带来更高的人力、系统和管理成本。

3、对于消费者来说,手机实名制可以制止垃圾短信以及手机诈骗等问题,并且手机实名制将会进一步拉近电信运营商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而一旦安全性能够得到保障,未来客户可以更方便地通过银行卡转账或者网络渠道缴费,通过手机来订票和消费,这将大大提高生活效率、节约成本。但是,手机实名制又将用户的个人信息置于电信运营商的口袋中,这无疑增加了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而且,一旦这些信息泄露,在现有的隐私权法律法规缺失的情形下,用户难以追究电信运营商的法律责任。因此,手机实名制的实行在消费者群体中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二、手机实名制与用户隐私权之间的关系

手机实名制引起的最大争议就在于它是否侵害了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是否会侵害用户的隐私权。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第四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属于宪法保护范围,如果承认手机实名制的实施会对公民的隐私权造成侵害,那么这种举措就是违宪的。如果它与《宪法》相抵触的话,势必不可能成为法律,也就不具备了立法的可行性。但是,笔者认为手机实名制立法并没有违反宪法。

从保护通信自由权利的角度来看,手机实名制反而能将《宪法》第四十条的规定落到实处。在我们身边,绝大多数人都遭到垃圾短信或骚扰电话之害,一些商业组织或个人利用不实名登记的漏洞损害他人利益。这不仅侵害了用户的通信自由权利,而且在目前的电信计费体制下,也是对用户财产权的一种侵害。并且,当侵权行为发生后,由于非实名制的关系,行政机关难以知道侵权行为人是谁,从而无法追究侵权行为人的责任、进行惩罚,也就无法积极地保障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这意味着规定公民通信自由基本权利的宪法在实践中无法得到落实。而手机实名制从制度设计上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手机实名制与个人隐私的最大联系就是在“实名”这个问题上。一旦实行了实名制,我们就得将自己的名字、年龄、身份

证号码、家庭住址等等信息都交付给电信运营商。不可否认,手机实名制会加大用户个人信息外泄的风险。但是将个人信息交给电信运营商是否就等同于隐私权受到侵害?“有风险”与“受到侵害”是两回事。目前公民隐私权受到侵犯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法律并没有对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和隐私权利的法律行为构成和法律后果进行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当公民的上述基本权利受到侵犯时,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作为司法机关引用的依据,最终导致我国公民的通信自由权利和隐私权利保护有名无实。如果依法对电信运营商手里的个人信息和通讯数据进行管理,那么用户的隐私权将会有所保障。韩国等国家由于对个人隐私的法律规定得较为完善,实践中手机实名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实行手机实名制与个人隐私权受到侵犯并无直接的联系。

三、实行手机实名制后如何通过法律保障用户的隐私权

(一)隐私权保护法或个人信息保护法是实行手机实名制的前提。

制定统一的隐私权保护法或个人信息保护法是实施实名制的前提以及必要保障,也是解决目前我国隐私侵权问题的前提条件。手机实名制可以控制短信服务市场的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还可以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但是,推行实名制会对用户的个人隐私造成潜在的风险。政府在出台有关实名制的政策时,必须制定严格的配套措施,加强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所以笔者认为在推行手机实名制之前,最好能够出台隐私权保护法或个人信息保护法,才能在实践之中对个人信息进行最大的保护。一方面,关于执法与司法,只有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在必要的情况下,才能通过法定程序,对个人信息进行查询。另一方面,运营商及其代理机构必须对用户的注册信息进行保密,不得用于注册之外的其他用途。一些公司或个人将收集到的个人信息拿到市场上去卖,牟取私利,却很难得到相应的惩处,归根结底在于隐私权保护法或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缺失。所以,手机实名制的实行一定要伴有完善的隐私权保护体制,否则个人信息将处于一个难以掌控的环境之下。

(二)通过法律、行政法规来推行手机实名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应当出示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一)常住户口登记项目变更;(二)兵役登记;(三)婚姻登记、收养登记;(四)申请办理出境手续;(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用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的其他情形。依照本法规定,未取得居民身份证的公民,从事前款规定的有关活动,可以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其他证明方式证明身份。也就是说居民除了在上述法律规定的五种情形之外,是没有任何出示身份证的法定义务。可见,只有法律、行政法规才能规定需要用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的其他情形,地方性法规、各类规章均无权强制要求公民出示居民身份证以证明身份。目前,众多的实名制中,储蓄实名制有法律依据即国务院制定的《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这一行政法规。手机实名制应该效仿个人储存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才有权规定公民出示身份证。

(三)手机实名制立法应细化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是通过设定和运行权利义务的方式来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在手机实名制涉及的主体各方来说,权利义务是不一样的。行政机关手中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处于强势地位,运营商基于自己的经济资源,也处于相对的强势地位,而用户则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我们更关注行政机关和运营商的义务。

行政机关应当严格执法,确定对用户身份资料进行保管、查验的权力范围,以及权力行使程序;负有对运营商的监管职责,对涉嫌违法的行政行为的规范与处理、建立内部监督与监察制度等;应该有效地对通信市场进行监管,针对电信运营商的违法行为、对普通用户的欺诈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规范电信运营商形形色色的灰色收入。我们要明确电信运营商及其代理人保密义务,确立完善的个人信息查询机制,从查询主体、查询范围、信息利用范围做出明确规定;我们要明确监控查询过程,完善泄露个人信息的责任机制。手机实名制下,无论是公民个人还是单位,在从运营商处取得手机号码的时候都应与运营商签署相关的协议,出示相关证件并登记。个人应增强法律意识, 妥善保管自己的信息等隐私。涉及到填写个人资料等情况时要与对方约定个人资料保密的内容,在合同中进一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四)手机实名制立法中应明确各方的法律责任。

无论是多么完备的法律,都不可能完全消除违法或者犯罪的行为。只是能让人们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当人们相关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可以寻求相关的法律依据进行自我保护。无救济即无权利,明确法律责任必然对一部分人产生威慑作用,减少因为实行手机实名制导致侵犯隐私权的可能性。比如文莱就在2006年1月出台规定,要求该国的移动运营商必须实施移动电话实名登记,并在法律上确立健全的责任追究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隐私权保护不利的状态, 而不是在实施实名制时畏首畏尾。

本文强调在手机实名制下一定要加强有关的法制建设,要约束运营商,也要约束政府的行为,不能随便侵入个人私生活领域。手机实名制给我们带来一个机会,手机号码的实名管理和银行卡的实名管理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社会征信体系平台。对于这个制度所能够起的作用,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证明。而且我们应该正视,配套法律制度的缺失可能给这个制度的推行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所以在我们实行手机实名制的同时,也期盼着相关的法律能够及早出台,希望《隐私权保护法》或《个人信息保护法》能及早地为公民撑开保护隐私权的大伞。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熊彩亚,陈力.对手机实名制相关问题的探析.通信管理与技术2007年01期.

[2]杨艳姣,吴友石.手机实名制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年05期.

[3]李领臣.实名制泛化的冷思考.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8年03期.

[4]王玲,温勇.手机实名制的法理学分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5]续俊旗.海外手机实名制立法及启示.通信企业管理2007年07期.

作者:张松霞 王青媛

上一篇:网上电子银行的完善分析论文下一篇:新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