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管理运营体系研究论文

2022-04-30

【摘要】目前,我国的政府投资存在“规范失位”“监管失察”和“经营失序”等问题,导致政府投资项目存在行政违规、刑事违法、权益受损等风险。为此,要对政府投资进行“法治化”革新,确保政府投资服务于民生发展和国家法治政府的构建,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更好地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政府投资管理运营体系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政府投资管理运营体系研究论文 篇1: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工程项目建设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同,一些政府投资项目也开始进行绩效评价工作。对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级体系进行研究,深入剖析政府投资代建效果的度量和评价问题,细致分析评级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及相关原则,重点探讨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的特征和原理,构建一套有关政府投资代建效果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评价体系;效果度量

政府投资项目采用代建制后,如何对代建单位完成项目进行评价,如何通过有效的评价有段来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从进度、质量等多方面对项目情况进行跟踪。因此,有必要构建有效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

一、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的必要性

我国宏观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管理、监督手段和方式也需加以改进和完善,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后评价的必要性日渐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

(一)有利于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

目前,国际较先进的项目管理体系,一般应构成完整的循环周期图(如下图所示),项目后评价实质上是项目的信息反馈环节,在项目循环周期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是全过程的管理,不仅需要事前管理和事中管理,还要进行事后管理。只有重视项目后评价,才能及时地总结和积累经验,使整个项目管理体系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对完善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推动投资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開展项目后评价工作,能够有利于项目决策主体与责任主体定位的明确,能够降低决策人员决策的随意性,有效提升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从而有效降低决策失误发生的概率。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可以增强公众的参政意识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监督,从而督促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其决策行为,推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三)有利于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管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要求,对于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体系,并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体系。项目后评价是政府投资项目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投资管理和项目监管的一项重要工具。项目后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将能够有效强化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能够有效制约项目涉及各方的行为,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问责制的推进,并确保项目实施效果,提升政府形象。

(四)有利于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政府投资项目重点是为了实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投资项目往往具备较强的辐射力,因此项目的有效实施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正面带动效果,并能够提升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因此,应构建较为完善的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监督机制,及时总结项目实施中的经验教训,有效避免政府投资项目的失误,并通过项目实施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健、可持续的发展。

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体系的设立原则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体系构建,不仅要考虑政府投资项目自身的特殊性,而且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管理体系内部的职责划分要明确,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便顺利开展工作。

(一)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是建立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体系的首要原则。政府投资项目涉及的部门较多,利益关系比较复杂,所以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工作受到外部干扰的可能性也较大。只有严格遵循独立性原则,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体系才能避免受到外部干扰,确保工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要求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实施和结果做出客观性的评价,要求评价参与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在该领域具备广泛的阅历和丰富的经验,通过选取完善的项目信息,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使评价报告能够充分反映出项目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因此,结合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实施现状,必须从人员素质、信息收集及方法选择这三方面确保评价的科学性。

(三)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要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报告能够在充分揭示现有项目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未来项目代建工作提供有效的借鉴。通过评价报告能够启发未来项目代建工作中的参与各方,能够有效提升未来项目实施的成效。同时,需要注意评价报告的可读性,不需要面面俱到。

(四)透明性原则

透明性原则是要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报告能够有足够的透明度。作为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只有公开透明的评价,才能够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而且,也只有透明度足够高,才能让更多的参与主体关注到效果评价报告,并能够从评价报告中借鉴过去的经验教训。

(五)可行性原则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体系要具备可行性,即建立的管理体系必须能够正常地运转,这要求管理体系具备相关的法律保障、合理的组织架构、高素质的后评价人才和稳定的经费来源等。只有这样,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体系才能稳定、高效地运转,完成后评价任务。

(六)权威性原则

权威性是建立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体系的重要原则,这是项目后评价工作能够长期、有效存在的基础。严谨科学的评价报告能够成为未来实施项目追责的权威依据,能够成为追究政府代建项目参与各方行政、经济、法律等责任的依据。

(七)协调性原则

由于政府投资项目自身的特点,其涉及的部门较多,如使用单位、建设单位、财政部门、发改委、审计部门、环保部门等,所以在项目后评价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这些部门的大力协助。同时,后评价结论中有关的内容也要及时地反馈到这些部门,督促这些部门追究相关的责任,并且为今后的投资决策和管理提供相关的经验和教训。因此,良好的协调性是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体系高效运行的保证。

(八)反馈性原则

反馈性原则是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体系最大的特点。代建项目评价报告的实施目的就是为了将评价结果反馈到决策部门,为新项目的实施提供借鉴,为政府投资项目的规划提供依据。对于政府投资项目代建评价的关键,不仅是对现有项目的梳理,更是对未来项目的指引,因此只有通过对项目全周期实施效果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才能够系统地为向决策机构提供反馈信息。

三、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的评价体系

构建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体系,需要选定有效指标。对于代建效果的测度,需要能够反应出在一定的时间、成本和绩效约束下完成该项目的相关度量指标,即对项目实施效果的提炼归纳,结合项目参与各方及数据的可获得性,主要涉及项目成本、质量与进度。因此,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体系的测度指标有成本变化率、进度变化率、质量损失成本率、项目既定功能的实现程度和项目实施满意度这五个指标(如下表所示)。

(一)成本变化率

成本变化率是项目代建效果评价的一个常规指标,项目过程中的成本变化率计算首先需要一个明确的项目成本计划,然后规定起始日和结算日。而项目竣工决算后的总成本变化率,是用最终合同价减去原始合同价作为变化成本,除以原始合同价,以百分率表示。成本变化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二)进度变化率

进度变化率反映的是与计划相比,进度加快或延迟的变化率。当进度变化率为负,代表工期提前;当进度变化率为正时,代表工期推迟,前者项目绩效优于后者。在不同的合同中,对工期的约定可能有所不同。此外,不可预见的因素,例如自然灾害等,也可能影响到工期的变化,此时工期变化率对项目绩效的指示作用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验证后的项目整体进度变化率,是使用实际的工期变化与原始合同工期之比来计算。进度变化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三)质量损失成本率

质量损失成本是由于项目质量问题而造成的返工、返修、停工等带来的材料、人力等增加的成本。引入质量损失成本的优势在于使用可以计量的成本来反映损失,而质量损失成本率则使得投资规模不同的项目,在质量损失上更具有可比性。质量损失成本律的计算公式如下:

(四)项目功能实现度

指项目从建成投产之日起达到设计功能为止所经历的全部时间。把这一指标值与前评估中(可研和概算文件中预测,下同)的“达到设计能力的年限”值相减的结果,正值表示实际达产年限长于设计达产年限,负值则表示其短于设计达产年限。

指项目实际投资完成额与投入使用后实际营运能力之比值。把该比值与前评估中预期的相应指标值加以对比,若结果大于100%,说明实际项目营运能力高于设计能力投资;反之,则低于设计能力投资。

(五)项目实施满意度

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满意度评价是相对主观的指标。重点关注在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效益评价,包括项目所体现的科技进步效益(如科技成果、人才培养、技术提高等)、公共支撐效益(如交通项目对于招商引资的作用等)。应与预期目的相比较,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项目所属部门(采购人)的满意度。同时,考虑到项目对公众的影响,可在项目周围进行民意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评价公众对于政府采购的该项目的效果,也可根据公众对于本项目的实施或后果影响等的抱怨数及抱怨程度来评定。

上述指标涵盖了项目的质量、成本、工期、效果及满意度这五个非常重要的项目管理要素,也成为政府投资项目委托代建效果的衡量指标。

四、结论与建议

对于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研究,从评价体系构建必要性分析入手,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确立八项评价原则,最终构建出包含成本变化率、进度变化率、质量损失成本率、项目既定功能的实现程度和项目实施满意度五项指标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客观有效地评价政府投资项目的代建效果,有效支持项目管理闭环的获得“正反馈”,实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陈通,任登魁,朱玲玲.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新机制的实践与创新研究[J].管理世界,2015,(4):178-179.

[2]  刘启雷,张鹏.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模式治理结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54-57.

[3]  宋金波,李文宗,富怡雯,戴大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人选择评价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12,(10):1548-1553.

[4]  吴淑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100-101.

Key words: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ject;agent construction institution;evaluation system;incentive-restraint mechanism

作者:谭智斌

政府投资管理运营体系研究论文 篇2:

政府投资的“法治化”革新

【摘要】目前,我国的政府投资存在“规范失位”“监管失察”和“经营失序”等问题,导致政府投资项目存在行政违规、刑事违法、权益受损等风险。为此,要对政府投资进行“法治化”革新,确保政府投资服务于民生发展和国家法治政府的构建,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更好地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政府投资 法治化 政府投资条例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投资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职能,在落实国家发展战略、促进社会长足发展、推动公共领域建设、提升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引领和带动民间资本有效投资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核心作用。

政府投资的界限范围,从广义上看,不仅包括预算内资金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还包括各类专项建设基金、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的国家主权外债资金建设项目,以及党政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自筹资金建设项目;从狭义角度看,主要指在中国境内使用预算安排的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活动,包括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等。我国的《政府投资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2条就是从狭义角度规定的。

毫无疑问,我国经济近四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国家建设的全方位进步及科技领域的突飞猛进,都得益于大规模的政府投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验+粗放”式的大规模政府投资导致决策不合理,政府既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又作为市场竞争参与者的弊端日益显现,对此,我们不能不重视和警惕。
政府投资存在“规范失位”“监管失察”和“经营失序”等问题

政府投资不同于企业投资。政府投资侧重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产品薄弱领域,企业投资则侧重于经营性领域,这是由我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自身特点差异决定的。根据以往政府投资的领域和方向,政府投资往往公益性和经营性不分,政府和市场的界限模糊,政府身兼运动员与裁判员双重身份,这给政府投资和运营带来了一些问题。

第一,政府投资的决策主体缺乏投资和商业经验,导致决策的任意性。政府投资的决策主体通常是相关行政决策部门的负责人,其主要的工作职责是管理当地政务,从商经历相对欠缺,在作投资决策时缺乏科学论证,对投资项目的成长性、预期前景、潜在风险把控预判不足。一些地方会将政务管理的经验作为商业经营的判断依据,用行政化的思维作出与投资和经营规律相悖的决策,即用行政命令代替经营管理。这很容易使决策流于形式,为项目的下一步运营留下风险隐患。

第二,政府投资决策规范依据不足,缺乏公开透明,容易导致投资方向的偏离性。在《政府投资条例》出台前,政府投资决策缺少法律依据和规范,许多地方的政府投资与企业投资界限不清、分工模糊,有利可圖就一哄而上,将公益和服务性投资同经营性投资混同,从而导致投资目标模糊、投资方向摇摆、政企不分、政商不分、决策程序不透明、民主化和科学化欠缺、投资决策和项目评估缺乏科学的调研和论证而流于表面文章。

第三,政府投资的监督和考评机制缺位,容易导致投资管理的偏松性。政府投资的项目由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长官”的意志,加之以往缺乏上级的监管和社会的监督,所以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决策长官”的职务变动、实际掌管者的流动与更换而缺少始终如一的制度和规范约束,进而导致运行处于松散状态。决策者对决策结果不负责,经营者又无法独立决策,监督机制和考评体系缺失,导致一些政府投资项目的经营和管理不规范。

第四,政府投资过度关注管理身份的分配,容易导致投资回报的低效性。政府投资的经营和管理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以“身份管理”代替“契约管理”。在庞大的政府投资中,很多管理者既是经营主体的领导,又是有着相应行政职务和级别的公职人员,由此形成了“官商共治”的经营和管理模式。由于经营和管理的“身份错位”,管理者通常不会把“经济收益”作为主要任务,而是将“身份收益”(或者称“保位子”)作为根本目标,甚至会产生政府投资只要不亏或不大亏就是最高经营目标的思想意识。这样很容易导致政府投资项目经营效率低、效益差,加之缺乏外部竞争和考评压力,预期回报低效。

综上所述,政府投资存在“规范失位”“监管失察”和“经营失序”等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政府投资项目在法律规定、政策指向和合同守约等诸多方面存在行政违规、刑事违法、权益受损等风险。
政府投资“法治化”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助力法治政府构建

鉴于政府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为了规范和监管政府投资,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提出,2020年要实现法治政府的建构目标,全面推动政府在履行职能过程中要循法而为,依法行政。2016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应完善政府投资体制,政府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2018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政府投资条例》,该条例于2019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使政府投资在制度化构建、规范化运营和法治化管理方面步入快车道。

首先,政府投资的制度化构建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必要前提。用于政府投资的资金多来自于政府的预算资金,严格来说,来自纳税人的税收和其他国有资产经营的收入。由于历史原因,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我国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建设存在诸多欠账。而民营资本刚刚起步,短时间内无法替代国营经济在国家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由此便形成了国有投资一家独大的局面。大到事关国家未来发展全局的航空航天、深海勘测等,小到乡村振兴、卫生改造,都能看到政府投资的身影,时至今日,以政府投资或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投资主体依然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主力。政府投资若离开科学化的制度约束机制,就很难实现“保值增值”。只有建立健全国有投资的制度约束机制,才能让政府投资将国有资产做足做实,从而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本目标。

其次,政府投资的规范化运营是避免“政府与市场”界限不清,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根本保障。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结构性障碍就是尚未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近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中,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体制都曾经或正在被实践,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市场经济的探索目前为中国独有,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新。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政府与市场必须保持适度的距离,才能实现政府的廉政与自律以及市场的活力与自治。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双重调节,基本实现了经济发展上的腾飞和跨越。但同时必须看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后遗症”,其中,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之间总是隐约出现一只“看不清的手”,这“第三只手”常常影响政府的独立决策,又制约着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如何实现在保持市场竞争和活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引领作用,是规范化管理政府投资的根本所在。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政府投资条例》对政府投资必须针对现阶段市场还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积极发挥对社会投资参与建设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无差别地对待各类投资主体作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这些规范要求和制度安排致力于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解决“第三只手”的后遗症。

最后,政府投资法治化管理是优化政府投融资体制的必要手段,可以更好地助力法治政府的构建。政府投资法治化革新的根本目标就是优化政府投融资体制,简单地说,就是让政府改变过去的“三乱”(乱上项目、乱借钱、乱花钱)现象,杜绝过去的“三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违反市场规律和常识的乱作为。运用法治化的手段,让政府投资按照市场规律更加科学高效地运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助力“2020法治政府”目标的实现。《政府投资条例》规定了政府投资必须要遵循科学决策、规范管理、注重绩效和公开透明的原则,政府投资首先要受制于预算约束。这些法治化的约束机制可以被视为实现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手段,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以市场机制为引导,进行科学规范的制度约束,推动政府投资“法治化”发展

确保政府投资更好地服务与聚焦民生重点,精准助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杜绝低效无序的投资“后遗症”,构成了当下推动政府投资“法治化”建构的核心目标。尽管目前国务院已经出台了《政府投资条例》,在形式上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这只是解决了政府投资的“法制化”问题,实现真正的“法治化”还任重道远。“法制化”仅仅意味着政府利用“法律”对政府投资进行规范,起决定性作用的依然是有决定权的“个人”;而“法治化”则要求政府投资决策者本身也受制于“法律”,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投资中的“个人偏好”和“独断专行”。虽然不能期待多年的“后遗症”可以通过一部行政法规得到全面解决,但“有章可循”却正式开启了政府投资“法治化”治理,推动政府投资从“法制化”向“法治化”跨越。

第一,要对涉及政府投资的各种政策和规范“去繁就简”,以保证法治化的统一。目前,规范国有资本和国有投资的各类政策性规定很多,呈“碎片化”且彼此之间不衔接、不融通,从而导致各级政府在落实政策性规定和法律性规定时无所适从。由于政策和法规的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政府投资所涉及的问题又具有实践的广泛性,其中诸多专业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地方政府决策者的认知能力,所以很容易造成解释的多样性和执行的偏差性。对现有规范政府投资的各类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去繁就简”的梳理和整合,能够让政府投资的决策者更好地明晰政企界限、政资边界,明确出资人代表机构与国家出资企业之间的权责边界,以避免政府投资与国有资产监管衔接不畅,避免权责越位、缺位、错位现象的发生,从而保障政府资金的高效运营。

第二,地方政府应根据《政府投资条例》的原则制定条例实施细则,以保证条例的贯彻实施。“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规范文本应表达严谨、逻辑自洽,往往将决策主体人格化,将现实的制度约束设定为理想状态;而作为决策者则更关注权衡利弊,平衡各方面的牵制和影响,其决策实施的复杂性远远超过法律规范文本本身。不同的地域,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不同,从而决定了地方政府投资“法治化”建构路径的不同。高度抽象的法律法规如果没能根据本地实际进行本土化再解释,其实施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为此,地方各级政府应依据《政府投资条例》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地实情,制定出适合于本地实际的实施细则,让条例的基本精神和制度规范真正落地生根。

第三,应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条例》的规范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扩大政府投资的规范范围,以保证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全面法治化运作。目前,《政府投资条例》对政府投资的规范范围规定得过窄,仅限于政府预算资金,这显然无法实现政府投资“法治化”的全面监管。因此,建议在相关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积极扩大政府投资的规范适用范围,除了政府资金项目外,甚至可以考虑纳入涉及政府预算的对外援助项目。

第四,以对政府投资法治化规范为契机,全力推进和深化法治政府的改革进程。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2020年法治政府的构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对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全面依法治国首要的是构建法治政府,而构建法治政府要求各级政府在“人事权”“财权”“物权”方面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将决策和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政府投资的“法治化”发展是在“财权”方面对法治政府构建作出的重要尝试。如何将国有资本管理好、运营好,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和国家建设,是法治政府构建的当有之为。政府投资的“法治化”发展表明,我国政府向法治政府构建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通过对政府“财权”的规范与限制,为进一步实现对政府“人事权”和“物权”的法治化规范提供参考和实践经验。

总之,政府投资的“法治化”发展表明,政府投资以市场机制为引导,正逐步步入科学规范的制度约束发展轨道。通过对政府投资行为的法律规范,确保政府投资不偏离服务于民生发展和国家法治政府构建的轨道。通过对政府资金的高效运营,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更好地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生态法研究室主任)

作者:刘洪岩

政府投资管理运营体系研究论文 篇3:

政府引导基金促进产业升级的机制路径研究

摘 要:为推进黑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创新财政资金分配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本省产业投资领域,因此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基金最大的优势在于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在运营、管理上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财政资金引导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

关键词:基金;促进;产业;升级;经济;研究

本文索引:赵文君,段洪成,聂旖晴.<变量 2>[J].中国商论,2021(22):-157.

引导基金是政府参与公共投资的重要抓手,在推进经济结构转型、促进产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不仅可以丰富逆周期的调节手段,也可以促进引导基金自身运作效率和产业带动效应提高,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黑龙江省经济步入新常态,如何寻找经济中长期增长新动力成为促进经济成功转型的关键环节。本轮经济调整更倾向于在供给端深化改革,其中如何推进产业升级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产业基金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1 政府引导基金是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推手

(1)增加创业投资资本供给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引导基金是政府参与公共投资的重要抓手,在推进经济结构转型、促进产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与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现代经济治理的要求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系相比,我国的投融资管理体系仍然面临许多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发展中根深蒂固的矛盾和周期性问题日益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修改我国产业结构的时代趋势。在工业转型阶段,政府引导基金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融资工具已经迅速发展,同时也为进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设定了期望。因此,政府引导资金应以指导为基础,充分发挥资金的财务杠杆作用,引导和向投资资本领域支付更多的社会资本,实现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收益的平衡,刺激社会发展。资金进入基金,并得到国家战略工业区和公司的相应主要支持。

(2)创新型企业深度赋能的关键。政府投资基金是一种财政支出形式的创新和发展。其目的是利用政府信贷来支持闲置资金的吸引力,从而利用社会资本投资企业的生物医学,人工智能,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和集成,电路,节能环保,文化创意产业等主要产业,也给民间社会不敢投资,过去不愿投资的民用生产产业带来了金融资金。通常,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政府正在投资建立国家引导基金。对于政府来说,重要的是促进当地工业和经济的长期发展,它可以在吸引投资方面发挥有效作用,尤其是对其当地的机构而言。随后,缴纳地方税将增加财政收入,早期的投资基金仅对机构投资者起吸引力和指导作用。一方面,引导基金需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和扩大政府资金的作用,积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它可以改善融资结构,解决技术型中小企业融资难且成本高的问题。作为一种用于增加政府股权投资资金的政策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可以克服市场失灵,这些市场失灵只是通过市场分配股权资本,达到促进创新型企業进行资本融资的目的,并发挥了扩大杠杆作用的作用。通过融资,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改善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的目的。

(3)撬动社会资本,推动产业升级。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主要是从国家和个体经济平衡和结构优化的角度,筹集资金并以政府为保障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为节能环保、光伏、新能源、高技术服务等新兴战略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政府引导基金大多采取资本投资的形式,基金资金用于支付社会资本相继进行投资,以缓解创新型企业初期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充分扩大该指令的作用。此外,通过退出IPO或投资项目进行资本转移而获得的收益将增加政府指导资金的数量,并延长资金的良性循环。政府引导基金投入政府重点支持的行业、领域后,将对其财务状况产生非常正面的影响,能够帮助银行等机构资金沉淀在政府重点扶持的领域,保证相关行业、领域流动性需求和健康稳定发展。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可以发挥金融资金的财务杠杆效应,有效整合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吸引更多的银行资本,保险资本和保险。共享其他社会资本将共同支持急需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实际而言,作为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形式是基金,但其本质在于引导,核心需求是产业发展,即结合当地产业基础和产业政策规划,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并扶持当地产业发展,谋求撬动社会资本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长远发展。

2 引导基金促进产业升级的经济机制存在的问题

(1)政府引导基金监管体系有待完善。作为政府投资方式改革的重要举措,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在支持创新创业、盘活闲散社会资金上发挥着长远作用。地方政府基本确定投资规模和方向,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地方政府产业指导基金进行监督。重复管理和监督等问题已经反映在政府指挥的资金运作中,监督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中,引导基金的业绩是否能反映其设立的目的,以及它是否已取得投资的影响,这一点至关重要。但是,要评估专项基金的绩效,仍然没有成熟度和可操作性指标体系。专项基金的绩效指标体系是提高专项基金的政策影响和专项效果,以及改善其影响的必然要求,促进引导基金的适当发展。

(2)执行层面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政府引导基金作为政府资金社会资本的补充,政府引导资金在弥补市场失灵和引导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应具有对社会紧急情况的响应能力和敏捷性。基金的政府指导绩效评估是一项全面的投资管理评估,要求评估者具有区域经济,管理,金融,新兴技术,统计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如果评估的对象是政府部门,那么该部门就很难在各个方面都有专业人才:临时组织一组技术人员与政府部门合作进行绩效评估,也很难确保绩效评估的质量和评估的长期刚性。基金管理要求“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虽然具体的子基金委托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运作,但政府母基金仍然需要政府部门自己打理,基金管理毕竟专业性极强,对基金管理公司及项目公司的尽职调研、子基金项目的选择、投决会对项目的表决、退出机制及风险预警的控制等,面临着决策、财务、法律、政策等一系列风险。如果没有合理,有效和及时的绩效评估,政府引导基金可能不会长期稳定发展,这可能会使指导基金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仅仅是形式化。

(3)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完善。目前,对于政府引导基金绩效的评价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而对于政府引导基金長期稳定的发展来说,评价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政府引导基金要“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在评估基金效果时应增加基金表面营利效果的包容度,而政府引导基金为整个地区产业发展带来的引导效益和成果才是评价重点。以往碎片化的管理模式,导致我国政府创投引导基金投资管理环节存在大量出资者与管理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阻碍了优质创投资源在不同地域、不同组织间的自由流动,制约了政府创投基金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另外,在政府引导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决策过程中,大多数地方都交给投资决策委员会进行表决,相当于交给政府进行一定程度的决策审批,这不仅会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还会降低基金投资机构和政府合作的意愿。

3 政府引导基金促进产业升级的经济机制路径

(1)鼓励行业引导基金增加补贴。为了促进企业转型和升级,政府还需要在许多方面进行协调与合作,例如降低企业成本,保护企业产权,促进企业运营以及实现公司之间的公平竞争。在确保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政府必须为公司发展提高资金支持,放宽扩张的限制,打破各种无形的限制,使公司真正有能力承担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引导基金成立后,将根据“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运作模式,以财务指导为指导,扩大利用政府资金的影响,以实体经济为己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与领先产业机构,知名投资机构,大型金融机构的合作,促进产业和资本的融合与转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发展升级。结合政府投资基金的政策目标,我们将大规模吸引社会投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鼓励国有上市公司,银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投资主体公司和强大的私人机构投资建立政府投资基金。将有利于社会各界更好了解引导基金的设立目标与运作程序,有利于各金融机构与投资机构了解引导基金投资标准与管理要求,有利于引导基金与各机构开展基金投资与业务合作,为黑龙江省创新投融资体制,推进政府投资基金促进产业发展方式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以价格发现为形式的市场力量形成机制,以价格信号为形式的市场能量传递机制,成为准确分配资源的载体。根据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阶段资源配置的战略需求,分配投资和融资资源,尤其是信贷和政策资源,更加准确,高效加以完善和实施。

(2)要根据财务状况,特色产业的现状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逐步增加基金规模。政府引导基金由于其具有“财政贡献”的基本特征以及“市场导向”和“非营利”的主要特征,因此其价值评估体系与通常意义上的市场导向型基金有所不同。政府引导资金可以从金融资金的杠杆效应和放大效应中受益,以少量的金融资金从大量的社会资本中参与工业投资,从而实现金融手段的一体化,以支持经济发展和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方法。在黑龙江省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引导基金可以起到基本基金的作用,以推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增加对公共安全系统,应急系统和技术的投资,并鼓励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技术等在公共安全领域发挥作用,为建立集约,高效,经济,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奠定基础,促进重要领域的改革,并促进社会责任和管理资金和设施的治理体系。

(3)要全面看待基金为整个地区带来的效益和成果。要立足黑龙江省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重工业产业基础,聚焦三大战略目标和推进路径,根据各产业发展需要和政府投资基金运营管理规模和投资现状,做大做强相关政府投资基金,淘汰运营较差的基金。切实用好直投基金,加快基金投资速度,着力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推动黑龙江省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加强与大型央企、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外资机构合作,建立共同投资基金,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企业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时,直投基金可以优惠价格转让股权,实现退出。要严格遵照国家法律法规,不断明确各方的出资比例和规模,以及各方的责权利,构建完整的管控体系,有效规避财政资金投资运作风险。引导基金作为财政资金扶持产业发展的重要金融工具,需要从国家战兴产业、新基建发展需要出发,结合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强化产融结合,优化运营机制,实现引导赋能突破,助力产业全面升级。通过经营引导基金,筹集社会和金融资金,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新领域的凝聚力,并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新领域的快速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对促进新地区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近年来,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成为各级政府支持产业升级和创业创新的重要工具,建议鼓励多元化投资的探索,此外,还可通过适当的容错机制和激励制度调动团队积极性,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坚持市场化运作、政策性导向、规范化管理、本地化特色,借助大企业搭建子基金平台,精准把握产业导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医疗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较好实现创新财政扶持经济发展方式、撬动民间资本加大投入,细化了引导基金投资子基金的退出与收益管理,规定引导基金可以投资收益为限,对基金管理机构和社会资本投资方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利,确保在基金设立、投资运作、风险控制和监督管理等各个方向、各个环节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参考文献

李枚娜.政府投资基金的规范发展及守正创新[J].南方金融,2020(1):76-82.

杜月,应晓妮.政府创投引导基金:爆发式增长后的理性回归[J].宏观经济管理,2018(5):35-39.

江璐,刘明兴.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78-86.

刘晶.我国政府引导基金退出机制问题及对策[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19):15-16.

杨涛.关于成立政府引导基金的操作方案解析[J].经济界,2019 (3):25-26.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Promo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by

Government-guided Fund

Harbin Finance University

ZHAO Wenjun  DUAN Hongcheng  NIE Yiqing

作者:赵文君 段洪成 聂旖晴

上一篇:信息技术服务运作管理措施论文下一篇:推行采购体系提高资金使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