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朗读之语文教育论文

2022-07-03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培训和了解专业知识,进而大大提高中等职业院校课程的教学效果。因而,在中职教育中,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具体指导学生朗读,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让每个学生都掌握了相应课程的学习方法的思维方式技巧与专业技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感情朗读之语文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感情朗读之语文教育论文 篇1:

感情朗读,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突破口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了语文教育界的焦点话题。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文章从“丰富小学生的语文储备”“培养良好的语感”“激活语文创新思维”等三个维度,对感情朗读在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带来的巨大推动力,阐明感情朗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突破口,也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提出明确的努力方向。

【关 键 词】 感情朗读;语文素养;突破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然而,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并集中体现于学生整个语文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上。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了语文教育界的焦点话题,更成为了语文老师的神圣使命。本来,在母语环境中浸润成长的小学生,学习语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理论上说,他们的语文素养应较其他方面的素养更显强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语文老师孜孜以求、但高耗低效的现象叫人着急。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依本人之见,感情朗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突破口。

一、感情朗读,丰富语文储备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

然而,纵观我们现在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确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合作生成”中,课堂热热闹闹。然而,关键是,学习的主人学到了什么?我们很难有足够的底气作答。因为,一味的自主理解文意、合作探究文情、互相交流感受,却让字、词、句、段、篇等语文知识的积累显得苍白无力。其根源无非是我们疏忽的语文学习的“背诵积累”这一“植入”之道。

谈到背诵,我们的学生会谈“背”色变,我们老师会因“死记硬背”而唏嘘。如何变“死记硬背”为“活记巧背”,众说纷纭。确实,“教无定法,教学有法”。但笔者认为,唯有“读”与语文相随相生。尤其是感情朗读,对理性记忆仍处于薄弱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感情朗读,需要字正腔圆,需要抑扬顿挫,需要想象画面。就在正“字”,圆“腔”中,学生对字词的读音就能正确掌握,对词句的结构就得完整把握;就在抑扬顿挫的处理中,语言的节奏,语音的轻重、表达的方法和逻辑等艺术技巧就自然而然烙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就在“画面”的想象中,文章甚至与文章相关的内容,都被孩子们画面化而更形象,更易于掌握,因此得以无意积累。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可谓文质兼美,值得玩味和积累。文章阐明的“珍惜时间”这一主题,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但作者语言的运用、修辞的灵动和感情的细腻表达,不进行用心感悟和积累,学习本文将是徒劳,是浪费。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感情朗读”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植入”效果。

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有充分的理由让我们帮助孩子们植入记忆的仓库。如文章开篇处“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以物兴起,排比组合,用词恰当,自然入文,值得“植入”,我把握并列式排比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去了、枯了、谢了”的淡然,读出“再来、再青、再开”的欣喜,把三个分句读得跌宕起伏,孩子们美美读来,然后美美诵来。第二自然段中,“确乎、空虚、默默、八千多个日子、头涔涔、泪潸潸”等词语,真切地流露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值得“植入”。我出示作者面对时间流逝而懊恼和无奈的情境,在音乐的烘衬下,学生的朗读如是自我诉求;第三段自然段,作者运用一系列的动词,描绘一系列的生活细节,表现时间的飞逝,语言贴切灵动,值得“植入”。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生活画面,如亲身经历,自然很快就能娓娓诵来。

通过指导感情朗诵,有浓浓情感的护航,有鲜明节奏的烘衬,学生对文本细腻精妙的语言,灵动的表达的记忆就水到渠成了。

的确,感情朗读,有助于帮助小学生打开语文积累的心门,自觉把语文知识植入记忆仓库,还语文学习的本真。长此积累,学生有何愁会“无米之炊”?

二、感情朗读,培养良好的语感

语感,就是学习者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其中“尤其”一词,可见其重要性。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语感?斟词酌句往往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必杀技。然而,一味的斟词酌句却让孩子们容易进入云里雾里。

正如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我们不得不佩服全国名师王崧舟老师。他的课总是使人听着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就拿他的《孔子游春》一课来说吧,让听课者不禁感慨道:“春风化雨,雁过无痕。”是什么使王老师的课如此醉人?我们重温他的课,就会发现,是他的语言,是他的情感,是感情朗读指导成就了他的大师课堂。他感情范读,他创设情境指导感情朗读,他承接上文感情引读,他配乐指导感情朗读,他化文为诗指导感情朗读,丰富多彩的朗读指导,让情境再现课堂,让文字充满生机,让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溢于言表。

更值得惊叹的是他的朗读指导“春风化雨,雁过无痕”处。读题目“孔子游春”,让学生读中便记住记叙文题目中人物多为文中的“主人公”;文中写道,“弟子们不知老师在看什么,都围拢过来。”“子贡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颜回呀,听说你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何不唱给老师听听?” 王老师指导朗读这几句,把“老师”二字作了特写处理,让孩子们感受孔子作为“老师”身份的重要性,为之后体会“孔子的课”“孔子的教育”之特别埋下有力的伏笔。

三、感情朗读,激活语文创新思维

语言文字貌似孤寂的符号,却是声情并茂的艺术。感情朗读,是对无声的书面语变成有声语言艺术的过程,是一种眼、耳、口、脑、四肢等多种器官参与协同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其创造性主要表现在:

(一)感情朗读,需要情感共鸣

共鸣者,心汇聚,情交融。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皆为名篇佳作,笔触细腻,作者寄情其中,托义于言。教学中,我们只有让学生与文本人物产生共鸣,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让他们正确理解文意,领悟文情,把握文旨,才能读出理解,读出领悟。产生共鸣的过程,实则求同思维诞生的过程。

正如《凡卡》一文,文章以凡卡寄信后的美梦收束全文。梦是甜蜜的,却道出了凡卡命运的悲惨,流露出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愤恨,对如凡卡这样的穷孩子悲惨命运的无限同情。这样的结尾似喜实悲,孩子们在朗读时,心与凡卡交融,才能读出凡卡的“梦中喜,醒后悲”;更需要与作者产生共鸣,读出作者的“悲愤交加,爱莫能助”。这种深层的理解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感情朗读,而通过感情朗读,又使学生的领悟更能深刻,思维在与凡卡情感交融,与作者思维碰撞中,变得更加深邃。

(二)感情朗读,需要个性理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往往需要个性的理解才能促进内化,才能更好地进行朗读外显。这种个性化的理解和展示正是求异思维的重要体现。

李星华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有这样的片段:“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其中对“瞅了瞅”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朗读该片段的感情基调的把握,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有学生认为,父亲瞅了瞅我们,是对我们的关心,该读出那份深沉的父爱;有同学认为,“瞅了瞅”,说明父亲视死如归,应读出父亲的乐观和勇敢;有同学却说,“父亲瞅了瞅我们”是因为父亲觉得这个时候不便于跟我们说什么,只好瞅了瞅我们,应读出父亲的无奈;更有学生认为,是父亲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瞅了瞅我们,暗示我们不要怕,应读出父亲的临危不惧和坚定信念;还有同学认为,“父亲瞅了瞅我们”,是用自己的安定沉着的表情感染我们,示意我们要像他那样,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要与敌人抗战到底,万一自己遇上不幸,希望我们完成他未了的心愿,应读出父亲的沉稳和期待。

就是这样,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读法,这样的多元解读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这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关键。所以在指导感情朗读时,我们应鼓励孩子们大胆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让孩子们的个性得以张杨。

(三)感情朗读,需要大胆想象

感情朗读,感情从何来?当然是从与文本的共鸣中诱发。共鸣又如何产生?离开想象,共鸣无从谈及。所以,感情朗读,需要大胆想象。想象画面,想象情境,想象中换位,换位中入境,入境而情发,情发而朗诵,朗诵如倾吐,可谓极致生成。

古诗词的朗读,需要引导孩子们想象诗中意境。如朗诵吕岩的《牧童》,我们就应该让孩子们想象牧童晚归休憩的意境,想象牧童一个个恬静与闲适的生活画面。在画面感极强的心理状态下,才能读出那份童趣,读出作者心中的向往。

散文的朗读,需要指导孩子们想象场景画面。如指导朗读赵丽宏的《山雨》,只要借助音乐引导孩子们想象“雨中山”充满生机的情境,想象雨中漫步山间的画面,心与作者相交,与自然相融,才能读出对大自然那份浓浓情怀。

记叙文的朗读,往往需要想象人物处境和感受,需要通过想象补白故事的情节。如《穷人》一文,在指导朗读“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一段时,我注意根据片段中“……”,引导孩子们想象屋外的动静,桑娜的反应,从而让桑娜恐惧、担心、激动、忐忑、矛盾的情感植入孩子们的心间,以激情诱发激情,以激情读出激情,生成了课堂感人幕。

想象,让诗歌更加丰富,使文本更加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促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磨炼和发展,使朗读来得更自然更真切,使语文课堂更具创造力。

此外,感情朗读,让学生如同与文人雅士促膝倾谈,心灵深处因而泽润,灵魂因高尚灵魂而受洗礼,人格在无形处日臻完善。

总之,感情朗读,让知识沉淀,让智慧迸发,让潜能激活,让心智涵养。感情朗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突破口,它具有强大的教育引擎功能。只要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积极启动引擎,大胆突破,必将功莫大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伯黍,燕国材. 教育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董奇. 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4] 韩佳亮. 对当前课堂“有感情朗读”的再认识[J]. 小学语文教学,2007(11).

作者:何顺兰

感情朗读之语文教育论文 篇2:

试论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培训和了解专业知识,进而大大提高中等职业院校课程的教学效果。因而,在中职教育中,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具体指导学生朗读,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让每个学生都掌握了相应课程的学习方法的思维方式技巧与专业技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各地中职学校语文教师朗读语文教材过程中可能出现到的教学常见的问题,采取了相应针对性的教学举措,进而提升课堂教学。

【关键词】中职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以学生就业为主导,重视能力塑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务必具有必需的语言表达专业技能,以达到将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他们将来的岗位奠定扎实的出发点。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历程中更为关心文章和情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教育专业知识,把握有关的阅读方法。此外,在学生朗读的历程中,可以体会和想像字的行间距,有利于塑造学生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情感。现阶段,在中职教育中,学生的总体阅读文章水准较弱,中职教育的工作效率不高。让学生了解到朗读的必要性,可以确保中职学校学生朗读学习效果。

一、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实际意义

1.1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容表述的情感

朗读的目地是让学生在朗读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感受语句表述的真实情感,进而加强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学生在朗读时应当先理解和剖析朗读材料,如此才能更精确地掌握朗诵课本所负载的内涵和表达思想情感。使学生内心不自觉性地与作家、小说思想心灵共振,心理情感交流与共鸣,使中职生的心理情感和文字思想心理情感合为一体。

1.2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

朗读能够保证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也是念书学习方式特有的学习效果。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忽略语言能力的塑造,对素质的塑造十分不利于。朗读教学的蓬勃发展能够补充这一不足之处,因而有需要进行朗读教学。

1.3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水平。

朗读课堂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读书兴趣爱好和语文语感。朗读能够有利于学生各种感觉协调,进而激起朗读浓厚兴趣,增大朗读量,进一步提高的文化涵养,有利于学生对字词和句式的掌握。学生在入情入境地朗读一段新文字,会形成很强的形体感和图像画面感,启发学生的想像力,感知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思索文中的主旨,体味文中的创作技法,体会文中的审美,以有助于更进一步地了解新文字。

1.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朗读行为的本质意义上看,它与写作是互动的。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便是对课文阅读资料信息了解、进行分析与综合加工的步骤。学习知识就会在大脑中产生记住与储存,作文能力自然而然会受到提升。当写起文字来,每个学生就可以文思泉涌,信手拈来,顺理成章。

二、中职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2.1老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老师重视程度不够是直接影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在当下教育环境下,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主题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导。大部分职业技术学校也缺少充分的文化教育自然环境,很少对学生进行朗读文化教育。语文老师也只能在课堂上进行些微的朗读训练,但是在中职学校里基础文化课程的课时开设并不是很充足,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就业班”,开设的文化基础课时更少。实际上,课堂教学自然环境的欠缺不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我国全部教育体系都具有那样的问题。

2.2学生对阅读文章兴趣不够

学生对阅读文章兴趣不够也是危害中职朗读学习效果的典型性要素。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专业课程、专业技能兴趣较强,对语言类文本学习兴趣不大。特别是在朗读课上,不论是独立朗读或是团体朗读,学生都没什么情感地敷衍塞责。

2.3文化市场上适合中职生朗读的书籍偏少

目前文化市场上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书籍多数是面对普通高中的学生。针对中职生的书籍偏少。很多的中职生在选择朗读文本的时候只是选取一些大众化的经典式作品进行阅读,而中职生的文化基础不足以完全带领他们完全领略这些经典作品的魅力,反而削弱朗读的兴趣。缺少激发或者提高中职生朗读兴趣的书籍也是难以提高中职生阅读兴趣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三、提高朗读教学效果的策略

3.1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朗读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激励学生把感情投入到朗读中。那样学生才可以大量地参加朗读,更有学习兴趣。

例如,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按照自身的人物角色选择有意思的文章开展朗读。老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在上课前五分钟朗读自已即将要学习的语文课文,这样的话就可促使他们快速加入语文课教学气氛,进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效果,也可组织每个学生在课前提前朗读或在早读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朗读,使每个学生变得精神丰沛。

3.2有目的地选择相关朗读的材料

老师依据中职学校学生的特性选择优秀的文章或出色的段落,让学生高声阅读,使学生们加强对文章的了解。例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需要学生先声音朗诵,接着从作家对莲园的详细描述中充分调动自身的想像力,最后通过选取概念独到、架构奇特、表现独到的片段,尤其是擅长使用叠词、修辞、联想的片段,不断阅读与赏析。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利用教材中的语文课文,选择课本经典文章和片段开展朗读训练,有效提高中国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克服传统语文教学方法朗读不够的弊病。

3.3改变教育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院校的基础语文质量,老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让中职学生注重素质培养。同样,让每个学生深入了解语文课朗读课堂教学的意义,提升语文课素养也正是让每个学生具备语言与交往才能,发展学生智力,树立和培育学生的个人独特的人格情感,把中職学生培育变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结

教育制度自身的变革和发展使中华传统课程肩负着新的使命,中职文化教育也给予了更主要的使命和义务。朗读教学合理设计是完成中职课堂教学使命的重要,推动中职朗读教学合理发展的重中之重。结合目前的现实教育环境,中职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老师要不断探索和改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朗读兴趣,激发他们朗读文本的积极性,才能推动语文朗读教学切合实际的发展,提高中职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龚赛年.提高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之我见[J].中国培训,2016(24):212.

作者:李晓杰

感情朗读之语文教育论文 篇3:

浅谈小学语文情感朗读

在语文教学中,感情朗读相当重要,它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之精妙,领悟语境之灿烂,从而陶冶美的情操。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落实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呢?

一、找“提示语”

课文中有些句子,特别是引用人物语言的句子,本身就提供了感情朗读的“提示”,所以,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可引导他们找出并体会文中提示语所蕴含的情感,然后练读,这样就能读出一定的韵味。如《珍贵的教科书》第十自然段有这么几句:①我扑倒在指导员身上大声喊:“指导员,指导员……”学生根据提示语“大声喊”,便可知这句应读得大声些,急促些,语调中带焦虑,以表现“我”的悲痛与焦急;②指导员嘴里叼念着:“书……书……”根据提示语“叼念”,学生就能懂得这句应读出“连续不断的小声呼唤”,以体现指导员一心想着书,所以一醒来就反复低唤着书的心情;③我扶他坐起来,激动地说:“……”这句应读出激动之情,用稍高昂的语调,较快的速度,来表现“我”被指导员那崇高的精神深深打动的感情。

二、捕捉“基调”

一般地说,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朗读时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基调,就基本掌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就能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较好地再现出来,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共鸣。当然,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感基调,在感情朗读指导中,要告诉学生,写景状物的文章可读得抒情优美些,语调明亮些,速度稍快些,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爬山虎的脚》等;写人记事的文章则要根据具体内容而定,反映黑暗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要读得低沉些,慢些,如《小珊迪》《凡卡》一类文章;反映新社会人民幸福生活的文章要读得欢快些,语调活泼些,如《大海的歌》《花潮》等。诚然,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就一篇文章而言,有时还要依其行文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如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读描写小女孩的现实部分,为了表现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就要读得低沉些,慢些;而读描写小女孩的幻想的部分则要读得高昂些,快些,以表现小女孩对幸福的向往。

三、直接提示

对含义比较深刻,蕴含的情感较为复杂的句子,可用直接提示的方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即把要读的句子课件展示出来,标出重音、停顿、节奏、情感提示语等,在让学生试读,比较读,跟老师读。这样就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技巧,达到读出感情的目的,特别对刚接受感情朗读指导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好方法。

四、运用比较

1.句子比较法。有些句子是文章重点句,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身却不带任何感情提示,学生较难把握它的情感,此时可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体会,作出重音、停顿等安排以读好这些句子。《题西林壁》中的句子要突出“横”“测”“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观察、欣赏;同时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岭、侧、峰、低、各、同、山、同”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稍强,“近” “高”强,“低”又要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真”“只”要重读。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停顿和重读来感受句子所表达作者的情感,读法不同、语气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读完后教师加以指导,这样学生就能把握其情感要领了。

2.朗读比较法。即采用师生朗读对比的方法,区分出师生朗读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感悟朗读的技巧,从而进入角色,把课文读好。如《珍贵的教科书》第一自然段,学生读得时候往往不得要领,整段平平淡淡地读下来。此时老师上场,师读后,引导学生讨论不同之处。学生说:“老师前三个没有读得较轻,最后一个没有读得较重。”“老师为什么这样读呢?”学生思考后回答:“这样读,能突出四个没有中最困难的是没有书。”老师再读,学生听后回答:“老师每个句子的前半句读得较轻,后半句读得较重。这样读才能体现出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我们仍然坚持学习的顽强毅力和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请你们按照老师的方法读一遍好吗?”“好!”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为找到了朗读窍门而欢欣。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潜心探究的领域。我相信教师在备课以及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把握文本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的情感必定是自然的、和谐的、灵活的,是出自内心的、油然而生的,是源于文本而高于文本的。

(责任编辑 全 玲)

作者:万鹏 彭红

上一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论文下一篇:银行业市场结构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