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2022-04-17

内容摘要:当前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的朗读教学并没有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重要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依旧存在着朗读教学的方法不当、朗读教学的内容安排不妥、朗读教学的评价不足以及学生的参与度低,兴趣不高等现象。因此,本文在阐释朗读教学的含义及作用和分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试图提出相应的朗读教学策略以推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朗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朗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篇1:

“有感情地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重要能力。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自身的朗读能力,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在“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依照朗读的形式不同将“有感情地朗读”划分为:集体朗读、单人朗读、分角色朗读。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取不同的朗读形式,从而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在“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学生将自身的情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有效表达,能够使学生获得更为真挚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锻炼朗读能力的同时,获得情感态度的发展。我们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题材的不同分别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读、单人朗读、分角色朗读,使学生能够更加娴熟地掌握“有感情地朗读”能力,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集体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集体朗读是指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后,组织全班进行朗读。集体朗读具有朗读整齐统一、节奏感鲜明、朗读气势恢宏等特点。一些思想色彩鲜明、文章气势宏伟的课文就很适合利用集体朗读的形式,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例如我们在《为人民服务》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我为学生进行了示范性朗读,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产生了对课文的总体感情印象。之后我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课文,重点体会课文中的感情色彩。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过后,我向他们提出问题,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接着组織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纷纷表示,共产党因“为人民服务”获得了人民的拥戴,“为人民服务”是一种崇高的道德等等。最后,我组织班级全体学生,以集体朗读的形式,展开对《为人民服务》“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将课文中的内容,利用庄重的语气,富有节奏地朗读了出来,体会到了文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学生通过这次集体的“有感情地朗读”,不仅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更加扎实了,而且还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课文中庄重缅怀的思想色彩,让学生在互相配合中,发展了“有感情地朗读”能力。

二、单人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单人朗读作为最基本的朗读形式,能够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更好地突出个人情感色彩。单人朗读的形式,适用于节奏欢快、内容活泼、篇幅较短的课文,可以有效发展个体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能力,促进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色彩。

如我们在《松鼠》一课的教学中,就组织学生以单人模式进行了“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课程的开始,我为学生分析课文的主要写作层次,为学生总结这篇课文主要是以介绍松鼠习性为主的说明文。之后我对作者形容松鼠的形容词进行了列举分析,为学生揭示出作者在文中透露出来对松鼠的喜爱。接着,我先让学生自主阅读一遍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自主阅读过后,我让他们以单人的形式进行对课文的“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利用语调、语速、重音的掌握,表达出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我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走入学生身边来聆听学生的朗读,对每个存在朗读问题的学生进行悉心的指导。有的学生读音出现了错误,我就帮助他们纠正读音;有的学生朗读过于平稳,我就帮助他们指导朗读节奏等等。学生经过了“有感情地朗读”过后,他们对课文的内容掌握得更加扎实了,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分角色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指两名或两名以上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分别负责不同的角色或者不同的段落,以对话的形式共同完成朗读的过程。对于一些具有人物对白或者层次变化较为丰富的课文,分角色朗读能够很好地提升“有感情地朗读”的质量,让学生在合作朗读中共同提升。

例如我们在《两小儿辩日》的“有感情地朗读”中,就组织了以三名学生为一组的朗读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开始,首先让三名学生分别负责朗读旁白、两小儿的角色。之后让他们分别按照自己负责的朗读内容,开始分角色朗读。接着,负责旁白的学生首先朗读:“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再朗读旁白:“一儿曰”,负责朗读第一个小儿的学生就朗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时负责旁白的学生朗读:“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直到三名学生根据不同的分工朗读完通篇课文。这样的分角色朗读,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种“辩日”的情境,让学生在“辩日”的环境下,更深刻地体会课文情感。负责朗读“两小儿”的两名学生,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对答,使课文的层次展现在我们面前,能够产生比单人朗读更为立体的感受。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相互合作发展彼此的友谊,从而享受更加快乐的学习过程。

总而言之,“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情感、培养情操的重要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将自身的感情融入课文之中,使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课文、感悟课文、表达课文。我们在“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利用集体朗读、单人朗读和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有效丰富了“有感情地朗读”内容,达到了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廖学平.重视朗读教学提高阅读水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2(5):244.

[2]杨竹仙.如何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堂教学模式[J].成功(中下),2017(12):108.

编辑 杜元元

作者:汪启祥

朗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篇2:

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浅析

内容摘要:当前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的朗读教学并没有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重要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依旧存在着朗读教学的方法不当、朗读教学的内容安排不妥、朗读教学的评价不足以及学生的参与度低,兴趣不高等现象。因此,本文在阐释朗读教学的含义及作用和分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试图提出相应的朗读教学策略以推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语文 朗读教学 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也越来越被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朗读,并且分别规定了语文教学中四个学段的朗读目标,强调朗读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通过朗读这一教学方式教学生品析文本的语言、理解作品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并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进行朗读。而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整个语文学科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基本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现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并结合朗读教学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朗读教学的含义及作用

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这一阅读活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正如李山林和蒋婷汝在其文章中所说:“朗读教学不等于学习朗读,而是通过朗读手段来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完成阅读。”[1]换而言之,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积累语言素材,从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朗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表层认识上升到更深层次的认识。而教学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互动性活动。因此,朗读教学不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都有着重要作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不仅能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让学生学会朗读,使说和写联结,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既可以更好地巩固朗读的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又能提高其自身语文教学能力。

二.小学语文中的朗读教学现状

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教学一直在不断改革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新课程改革在不断地深化,也提出了一系列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理念,但依旧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课堂中的朗读教学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通过教育见习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我发现小学语文中的朗读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一个方面,从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来看,朗读教学的方法陈旧且单一,教学方式千篇一律;朗读教学的内容安排不当,教师通常只讲教材中的课文且留给学生朗读练习的时间较少;朗读教学流于形式且教学目标较空泛;朗读教学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往往以教师的单向评价为主。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存在“学生不会朗读,不爱朗读,不重视朗读”的现象,对于朗读缺乏兴趣,往往只是为了完成朗读任务而进行朗读,表现为“拉长调式的喊读,和尚念经式的哼读”的朗读情况,而不考虑朗读的实际效果。

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1.明确朗读教学目标,因材施教

在2011年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朗读教学的目标,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依旧忽略了这一目标要求,而是根据考试要求进行语文教学,将朗读教学变成了知识点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朗读变成了讲解,那么朗读教学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正如朱作仁先生所说“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2]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定具体可行的朗读教学目标。不同学段的学生其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小學低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汉字不久,认识的汉字数量有限,其朗读的基础比较薄弱,因此,教师可以从朗读的字音、声音等几个方面来制定朗读目标,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读准字音。而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本知识,那么教师则可以从朗读的态度、情感以及流利程度等几方面来制定朗读目标,要求能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与此同时,对于同一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教师要尊重其个性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朗读教学目标。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都是不同的。因而,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去制定相应的朗读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

2.优化朗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不同的朗读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而语文教学究竟应该采用怎样的朗读教学方式则需要根据文本类型来确定。朗读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其实际运用也存在着差异,若使用不当,相应的朗读教学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能够根据文本情境的需要选择合理的朗读教学方法,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教师要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文体的特点,恰当地选择与文本情境相符的朗读方法。文体不同,朗读的要求不同,所采用的朗读方法也就不同。如散文的遣词造句比较灵活,句法多变,要求读得真实、质朴并且接近日常生活语言,那么可以采用学生单读的方法进行朗读。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了解散文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注意把握朗读语气的强弱、节奏的快慢,在朗读时要尽可能地将散文的内涵与思想表现出来。而古诗则更加讲究韵律和节奏美,朗读时要富有感情,把握好节奏。教师在教古诗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突破朗读难点,注意把握古诗语言的节奏,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变化。对于有较多对话的文本,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开展朗读教学。一方面,能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表演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另一方面,又能在朗读表演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3.合理安排朗读教学内容,延长朗读练习时间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朗读教学的内容,缩减本就不多的朗读教学时间。这样一来,语文课堂就变成了语文老师的“舞台”,知识点的繁琐讲解成为语文教师的“拿手好戏”,而学生本应拥有的朗读实践机会则不复存在,朗读教学以别样的书面形式存在于语文课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合理地安排朗读教学内容,在教授课本知识之余,增加相应的朗读教学内容并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进行朗读实践训练。正如徐世荣老师所说“在语文教学如果不进行朗读的示范与指导、练习,就不是完整的教学任务。如果在教学中朗读注重形式不认真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很难算完成教学任务,语文必须朗读才能学好。”[3]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进行朗读教学。如在学生早自习期间,教师可采用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借助教材中课后习题的朗读任务来开展朗读教学,教授学生朗读教学的相关知识;利用班集体活动的时间组织戏剧表演、新闻播报、模仿范读等活動,提高学生参与朗读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4.完善朗读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朗读教学效果

朗读评价是朗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反馈、调控的功能,对提高朗读的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4]然而,在朗读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朗读评价单一化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单一;评价用语单一,缺乏针对性。因此,为了有效地开展朗读教学,教师要完善朗读教学的评价机制,并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要改变以教师为主的单向评价。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个体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评价等,实现评价主体多样化。其次,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朗读教学评价。朗读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文本,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个性化评价。最后,在进行朗读教学评价时,教师要注意评价用语的多元化,不能仅局限于“流利”“很好”“有感情”等笼统性的评价上,而应该多采用具体化的评价语言,明确地指出学生朗读时的优缺点,并且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进行及时修正。

四.结语

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倡导素质教育的21世纪,语文教师更应当认识到朗读教学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情,合理地安排朗读教学环节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恰当的朗读教学方法,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有效朗读教学,推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山林,蒋婷汝.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07).

[2]朱作仁.语文教学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李英夫.初中文言文朗读教学方法的运用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作者:刘浪飘

朗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篇3:

朗读教学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探讨

摘  要: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教育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环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诗所讲述的就是朗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语文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积累匮乏,缺乏基础因此在课文的理解和文章的分析上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在语文的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情感对课文进行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从中获取更丰富的文学情感。而如何读,怎么读,以什么样的方式朗读,是作为教师应该思考并探讨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朗读教学;小学语文;集中精力;加深记忆;作者主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开展知识传递的重要途径,而朗读是帮助学生进行高效阅读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朗读也是一门技巧,小学阶段的学生阅读和朗读的能力还比较低,因此需要教师专门的训练与培育。而我国目前对学生的课文朗读并不重视,仅仅局限于文字上的诵读,而忽略了朗读需要运用的感情以及需要理解的文章内涵,常常会导致朗读的效果与影响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朗读教学作为重点教学的一部分,锻炼学生的预语感,增加学生对朗读的重视。

一、集中学生学习精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在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枯燥死板,容易使得生性好动,对世界充满热情和好奇心的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出现走神,交头接耳,打瞌睡等课堂现象,不利于学生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的提高,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效率。而在教学课堂中将朗读教学有效运用,再配以生动有趣的活动作为辅助,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从而集中了学生的学习精力,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效率,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教授《少年闰土》这一课时,教师先带领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朗读,教授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生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字词。待学生了解课文的陌生字词之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朗读,阅读两到三遍。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每四个学生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讨论与评比派出一名代表,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看哪个学生读得最有感情,阅读中出现的错别字最少,比赛结束后前三名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品。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集中学生课堂的学习精力,在教学过程中以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公平竞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提高,从而更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感受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二、加深文章内容记忆

语文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文章中往往充满着对于小学生而言晦涩难懂的词汇与句子,想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已经是一件有一定难度的事情,而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记忆与背诵,则是难上加难。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记忆,教师在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朗读教学,无论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还是学生进行自主朗读,将课本上的文字内容转化为有声语言,重复的对文章内容进行阅读,都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授《觀潮》这一课时,因为这节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课程,有一些自然段是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并背诵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将文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烈景观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加以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针对要求背诵的那段自然段进行多次朗读,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记忆与掌握,教会学生背诵的正确方法与诀窍,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与背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朗读是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环。

三、直观作者主旨

朗读技巧,是读者为了精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和文章的思想感情而对有声语言进行的一种设计与处理。显然,小学阶段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不具备这种能力与技巧的,需要教师的悉心培养与锻炼,因此教师在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加以运用,鼓励学生进行朗读,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与语感,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朗读方式和朗读习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所在。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与方式便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文章中作者要传达的主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文章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

例如,在教授课文《匆匆》时,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本文的陌生字词之后,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寻找网络上的对于《匆匆》这篇课文的朗读音频,让学生仔细学习其中的朗读方式与方法。学生通过音频的朗读与课本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有助于学生情感代入,学生便可以通过文章中词语交汇直接感受并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文章主旨,再让学生以充沛的感情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与阅读,从而直观的感受与理解文章中作者要表达要叙述的意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小学语文教育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过程也相当于语文素养的提升过程,良好的朗读方式和朗读效果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教师在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其良好的朗读习惯,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感悟到语文的魅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提高,写作能力也随之得到锻炼,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应该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通过朗读教学的有效融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改荣.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诵的形式及作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8).

[2]葛玉敏.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方式研究[J]. 人文之友, 2019, 000(006):274.

[3]田文政.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的巧妙融合[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0, No.717(12):262-262.

[4]胡其松. 探讨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19, 000(008):67.

作者:高明

上一篇:语文学习语言教学论文下一篇:作文提纲写作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