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回归小学语文课堂——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2023-03-02

朗读, 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 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活动。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曰:“文章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尔自知”, 古语更有“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说法。由此可见, 自古以来, 朗读就是人们学习语言, 驾驭语言, 运用语言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实践证明, 在语文基础教学中, 朗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性方法,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 朗读是达到语言规范化的一条捷径, 经常性的诵读言辞优美, 表达规范的文章, 在抑扬顿挫中, 显然对提升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大有裨益;其次, 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育家夏灼尊先生就认为“语感是一切文字的基础”。所谓“语感”, 简单地说是对文章的整体感受能力, 它是阅读能力高低的具体体现。朗读无疑是语感培养的有效方法之一;再次, 朗读训练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审美情趣。实质上对于作品来说, 好的朗读者即是更好的阐释者, 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训练有素的朗读者才可以把静寂的字符变成有声的艺术, 进而激赏文中华丽的文辞、精彩的内容。这无疑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 这将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 发展学生的智力, 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其在朗读中在朗读感悟的过程中, 反复品味、咀嚼、消化、吸收作者语言, 从而真正达到文学素养的提升。

1 朗读课堂教学现状

但在现实教学工程中, 朗读课堂教学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往往存在诸多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课堂教学的缺失主要表现为:

1.1 朗读课堂时间不够充分

在现实教学中, 由于拘泥与传统的“讲问”式语文教学手法, 往往针对一篇课文, 在极为有限的课堂时间中, 老师就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 挤掉了学生朗读的时间, 一节课40分钟, 学生朗读的时间往往不到5分钟。由于课堂上朗读过少, 直接导致学生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寓意的理解留于形式, 久而久之,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方法成为定式, 往往一味的采取被动学习的手段, 而丧失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 光靠课堂学习无疑是不够的, 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让其从课外、从生活中不断学习, 才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古往今来, 朗读都被证明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课堂中重视朗读训练, 引导学生掌握朗读这一学习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1.2 朗读训练的目的要求不明

朗读训练是泛读和精读的有效组合, 在课堂朗读的有限时间内, 大量的进行无目的的泛读训练, 看似热热闹闹, 其实读前没有要求, 读中没有指导, 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 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 朗读的效用显然大打折扣, 教学实践证明, 将课堂教学的指导性精读与课外的针对性分泛读相结合, 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是较为有效的途径。

1.3 课堂朗读教学的活跃度较差

在教学实践中, 大多数教师为了达到示范性的朗读效果, 往往只盯住几个尖子, 读来读去就那么几个学生, 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 这样不仅违背教育的原则, 也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对活跃课堂气氛, 提升教学效果都是不利的。

1.4 缺乏针对性的朗读指导

朗读达到“与我为化, 不知是人之文, 我之文也”的程度, 并不是仅仅靠传统“读书百遍”就能奏效的, 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更要注重技巧。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 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 或者即使有指导也不得要领, 只重声音形式, 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 不重语言的内蕴。

2 优化朗读课堂教学的方法.

对于语言文字训练, 朗读感悟既是训练的内容, 又是训练的手段;既是训练的成果, 又是训练的桥梁。如果把语言训练比作一个人, 那朗读感悟就是人之筋骨,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 如何优化朗读教学, 使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就需要我们从教学实际出发, 优化朗读课堂教学的方法。

2.1 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

方法的掌握和习惯的形成, 要有时间的保证。教师在每节课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读和思, 才能使其能真正掌握朗读学习方法。在教学中, 应有计划的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将朗读训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例如充分利用早读等时间, 加强训练;提倡课后进行适当阅读训练, 达到精读与泛读的有机结合;不定期举行一些小组读书活动等。要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竞争机制, 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 都能从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从而培养其朗读的兴趣, 并使之持之以恒,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使其终生收益。

2.2 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

在大胆地将时间让给学生学习的同时, 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引路者, 更要积极诱导, 巧妙设计, 让学生一步步地达到学习目标, 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实践中, 就必须依据教材, 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 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 要注重朗读中的评价, 朗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 理解和价值取向, 考察其阅读的兴趣, 方法与习惯, 为今后的朗读教学提供更为准确的教学参考。

2.3 积极提高自我范读水平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有限, 而语言的模仿能力较强。因此, 教师的范读是最有效的。教师的泛读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起到潜移默化, 熏陶感染的作用, 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此,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朗读基本功训练, 提高朗读能力。教学作为一门艺术, 其最高境界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达到心灵的沟通与共鸣, 只有这样, 才能将教师的所思所想真正传达给学生, 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因此, 在感动学生自前, 必应感动自我, 要加强自身的朗读基本功训练, 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提升自我的语言理解水平。

近年来, 由于种种原因, 朗朗读书声已渐渐淡出了小学课堂教学。但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诵读, 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 发展语感, 加深体验与领悟。重视读的训练, 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 以读代讲。”这无疑将如何重新定位和充分利用朗读这一有效的语文教学手段, 摆在了一个十分重要位置上。通过教学实践, 我深深地感到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我们应从低年级就培养学生养成朗读的习惯, 让朗读贯穿重归语文教学课堂。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关乎学生文学素养形成的一个基础性和启发性的阶段。朗读自古以来作为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其对于文学素养的养成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本文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出发,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 阐述了强化朗读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并从教学实际出发, 提出了几点引导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方法

上一篇:危及化工安全生产要素及改进措施下一篇:浅谈工厂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