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小学语文论文

2022-04-16

【摘要】由央视的《朗读者》审视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有了全新的解读和定位:朗读能让学生在文字中遇见美;朗读能让学生在声音中学会选择;朗读能让学生在“陪伴”中心灵温暖。将值得传承的文字和值得铭记的情感完美融合,就是我们想要的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关键词】朗读遇见选择陪伴“一个人,一段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朗读小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朗读小学语文论文 篇1:

分角色朗读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离不开带领学生朗读,而分角色朗读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很实用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体特征,对他们进行分角色朗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结合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谈谈分角色朗读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分角色;朗读教学;小学语文;运用;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课文朗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教学时,不少课文都提出了要进行朗读。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快明白课文讲述的内容,并初步理解、感悟文章内涵。利用一些策略开展“分角色朗读”,学生理解课文的效果将更明显。

一、合理设计问题,初步选择对话

在进行分角色朗读前,可以先合理设置几道简单的选择题,进行一系列有层次的提问,先是通过简单选择题,初步了解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然后逐步深入课文,了解人物的情绪变化,最后结合前面的分析确定朗读的基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步步深入了解课文,只有先大致了解人物性格和慢慢变化的心情,才能够对角色在说话时的语气和态度拿捏准确。

比如,在《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中学生对青蛙和小鸟之间对话的分角色朗读。“第一次,青蛙先问了小鸟:你从哪里来?小鸟告诉青蛙:它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第二次,青蛙说小鸟说大话,天只有井口大,用不着飞那么远。小鸟说青蛙弄错了,天很大,无边无际。第三次,青蛙说他在井里,天天抬头看天,不会错,小鸟说青蛙错了,并让他跳出井看看。”

设置问题:

第一个问题:通过课文,我觉得青蛙的性格是?小鸟的性格是?

第二个问题: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对话中青蛙的心情分别是?小鸟的心情呢?

第三个问题:在朗读时建议小鸟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对话分别用什么语气?

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可以准确掌握青蛙和小鸟的性格特征,在不同的对话中所表现的情绪和自己在朗读时的基调。

二、关注表达内容,品读关键词句

什么是关键词?关键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句话中的每一个词都可以是關键词,要看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在分角色朗读的指导教学上,既要做到老师心中有关键词,同时也要看到学生眼里的关键词,两者要统一于文本角色定位与主旨的表达之上。

比如,寓言故事《狼和小羊》这篇课文,在教学“狼很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从中读出狼的凶恶和狡猾,教师预设了“故意”和“找碴儿”这两个关键词,意在让学生体会狼为了吃小羊而耍心机、挑毛病的虚伪形象,并通过重读这两个词语来凸显狼的角色形象。而在实际教学中,朗读这句话时,学生关注到的关键词却是“很想”和“吃小羊”,并且他们会把“吃”这个词读得特别响,特别“凶恶”。这就是教师心中和学生眼里不同的关键词。因此,当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看似不重要的关键词,教师不能一心总想着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而急于否定学生,是否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问一问他为什么觉得这些词重要,运用同理心的方法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世界,这时候不妨把课堂的主动权真的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读故事,让朗读和阅读都能成为儿童个性化的体验。

三、巧妙进行装饰,深入故事情境

在分角色朗读时,可以进行适当装饰,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入故事情境,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和个性,重新构建一个崭新的角色。这种角色扮演的阅读策略能够让学生很快进入故事情境。

比如,笔者选《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的分角色朗读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头饰,对课文的角色进行扮演。在角色扮演中,有的扮演小蝌蚪,有的扮演青蛙妈妈,有的扮演老水牛等,而且在进行对话交流时学生会有目的地模仿角色的口气说话,如模仿小蝌蚪和青蛙妈妈对话时,表现得非常亲热;模仿小蝌蚪和长大后的自己神奇地相遇时也能够表现出惊讶和高兴。通过佩戴装饰物,学生的角色感增强了,能很快就进入故事情境,同时,互动性的角色扮演又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增强了生活和学习的关联性。

四、立足文本主旨,回归角色本源

分角色朗读,顾名思义,首要的就是立足文本主旨,明确角色的形象定位。言语表达内容与形式都是为文本主旨与角色形象服务的,因此在分角色朗读的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在微观层面上对文本语言的分析外,更要从宏观层面上把握角色的性格特点与本质特征,回归角色本源。

还是以《狼和小羊》这个寓言故事为例,狼和小羊的角色形象对比极其鲜明,坏的坏到了极致,可怜的也的确可怜到了极点。对此,不必过多分析,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步感知和体会。在分角色朗读指导中,还要注意情景化的渗透指导,引导学生想象情境,戴上头饰,加上动作、神态与表情等都有助于朗读效果的提升。

总之,小学语文朗读中的分角色朗读指导要在深入感知内化角色形象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读者、编者对话,从微观层面对文本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表达特点进行感知与理解,从而提升朗读技巧与方法,让朗读教学不再空洞、抽象,并且整个过程要重体验、轻分析,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感受与表达,让分角色朗读成为学生一种个性化的独特体验。

参考文献:

[1]汪小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分角色朗读[J].教书育人,2017(28).

[2]潘要.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8(8).

[3]郑晴.语文不厌反复读: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初探[J].名师在线,2018(22).

[4]戴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研论丛,2016(12).

编辑 温雪莲

作者:张玲娣 叶枫

朗读小学语文论文 篇2:

从《朗读者》看小学语文的深度朗读教学

【摘要】由央视的《朗读者》审视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有了全新的解读和定位:朗读能让学生在文字中遇见美;朗读能让学生在声音中学会选择;朗读能让学生在“陪伴”中心灵温暖。将值得传承的文字和值得铭记的情感完美融合,就是我们想要的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

【关键词】朗读 遇见 选择 陪伴

“一个人,一段文。无声的文字,有声的倾诉……”央视名主持董卿倾情打造、倾心演绎的《朗读者》点燃了一把朗读的火,一个熟悉的词被一遍一遍重复的时候,我们不禁重新去审度它的意义,它的存在,它带给我们的思考。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于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朗读者》的横空出世是一种强烈的冲击,让我们对平常的朗读教学有了更为广阔、深远的理解。一场关于《朗读者》的对话,一场关于朗读的头脑风暴,让我们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有了全新的解读和定位。

一、朗读,让学生文字中“遇见”美

《朗读者》中一段段动情的朗读、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呈现着美的画面、美的心灵、美的思想。而朗读,正是让学生走进无声的文字,去“遇见”这样的“美”的最佳方式。

小学生各年级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朗读让文本的语言变得活跃生动,有立体感,能在学生的脑海形成鲜明的画面。《三亚落日》这篇课文中,作者对于夕阳滑落时的景象描写尤其优美,夕阳在作者笔下变成了“红灯笼”“孩童”“跳水员”,形象跃然于文字之中。“红灯笼”是温暖轻盈的,“孩童”是顽皮可爱的,而“跳水员”则是轻快敏捷的。教学时,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带着学生不断朗读,想象感悟,画面就在朗读声中呼之欲出。夕阳虽黄昏,依然无限美。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在朗读中淋漓尽显。

小学课文,除了写景的美文,还有许多写人物美好品德的。人物身上有着满满的正能量,透过文本学生能够感受人物形象,也可以通过朗读方式来实现。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表现聂荣臻将军菩萨心肠的“喂饭”片段:“开饭的时间到了,聂将军把美穗子拉到怀里,用小勺一口一口地给她喂饭。”读的时候,突出“拉”和“一口一口”,就能感受到他对孩子的真诚的关爱,菩萨心肠就在这“拉”和“一口”中流露出来。

无论写景还是写人的课文,有纯真情感的最动人。《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作者萧红在文章第一句就写道:“呼兰河边的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句话看似简单,读一遍不会有什么感触。像这样饱含着作者深情却语言朴实的文字必须得通过朗读来感悟。师读一遍,生读一遍,再来一遍又一遍,每读一遍就会对祖父怀念多一点,就会明白在作者心里祖父是最重要的人,朴素的情感在朗读中静水流深。

朗读,让学生“遇见”唯美的画面,感受至美的品德,领略纯美的情感。

二、朗读,让学生在声音中学会“选择”

《朗读者》第三期开场白中说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小学正是学生行为习惯和品德的重要养成期,汲取到什么样的营养就会长成什么样。用教师的朗读引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教师的声音之中学会“选择”经典的文字,感受文字传播的温度,从而去过一种完整的朗读生活。

每天的早读课,总能听到学生们的琅琅书声。在最珍贵的早晨时光,我们读《日有所誦》《笠翁对韵》,我们读泰戈尔,读金子美玲。日不间断,持之以恒,用诗歌陪伴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当我们一遍一遍地朗读,文字中的词、句、意境、韵律自然加深,有效输入。我们无心背诵,却在每一天清晨的朗读中将那些美好的诗歌变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长在了我们的心里。朗读,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更提升了学生的定力与静气。在每一个清晨,悦耳的童声诵读着诗文经典,笔者觉得仿佛听到了教育的天籁。这就是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中写到的朗读对于学生可能发生的奇迹吧。

经典的文字就是这样具有魔力,传播着温度。曾经教过一个三年级,笔者带着他们从“桥梁书”开始“读书之旅”,那是一场终生难忘的特别的旅程。笔者给学生们朗读的第一本书是新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经典桥梁书系列中的一本——《名叫瞬间的鹦鹉》。学生们一下子就被书中的故事吸引了,对听笔者读书表现出极大的期待和热情。接着,我们又陆续读了《追踪小绿人》《文身狗》《蛇和蜥蜴》等。就这样,每天中午的十分钟朗读成了学生们最期待的时刻。我们沉浸在温暖的故事中,沉醉在简单的朗读中,享受着精彩的故事,吸收成长的养分。记得他们在日记中写道:“我最喜欢听老师给我们讲故事了。”“我在学校里最快乐的时候就是老师读书给我们听的时候。”这是故事的魅力,是文字的魅力,更是朗读的魅力。

朗读时,学生的眼睛里注满情思,学生的口舌中书香四溢,学生的身体舒展而又蓬勃,笔者已经知道,他们学会了“选择”。选择朗读,就是选择了一种人生,当朗读像呼吸一样自然,学生的生命就会像朗读一样掷地有声,精彩无限。朗读,在温暖的声音里帮助我们回归语文最朴素的起点。

三、朗读,让学生在“陪伴”中心灵温暖

大山若没有湖光的陪伴,就少了妩媚;蓝天若没有白云的陪伴,将缺了灵动。陪伴,一个平常的字眼,却有着难以估量的力量。《朗读者》的陪伴是一种温暖的存在,一种生存的意义。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各种陪伴,朗读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有了朗读的陪伴,学生们心灵会更加敏锐,更加柔软,更加温暖。

记得教学《槐乡五月》时,笔者让学生读“清香醇香浓香”时的情景,每读一遍,香气一阵,仿佛一阵清风徐来,教室里也飘过愈来愈浓的香气,浸润到每个人的心田。而教叶圣陶先生《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笔者总要叫学生们找找最喜爱的句子。他们同笔者一样,总是会找到“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笔者让学生反复读,合作读,仿写后读,一个个脸上显示出神气,又一次发现文字让我们的心贴得很近。

有一年“三八”妇女节笔者布置了一项作业:为妈妈朗读一段文字。可以一个童话,一首小诗,也可以自己写的一段真心话。第二天笔者问学生的完成情况,有不少学生反映他们的妈妈很高兴,有的妈妈还回赠了一段文字;也有的妈妈淡淡的,没说什么,但笔者告诉他,你妈妈内心一定是幸福的。有了朗读的陪伴,学生的心柔软而温暖,亲情浓浓,弥漫在心间。

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这就是朗读,朗读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朗读者》说:“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我们要说,朗读是品茗文字,将值得传承的文字和值得铭记的情感完美融合,就是我们想要的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

作者:曹祎 杨红珍

朗读小学语文论文 篇3:

小学语文朗读与朗读教学有效指导略谈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形式不一而足、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功能与适用范围。朗读时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环节,是传统语文教法的精髓之一。它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重视学生朗读的训练,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让语文核心素养之“读”落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培养语感   朗读能力   有效教学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将学生引入最佳阅读领域,真正提高教学过程中的阅读效果,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采用多种课堂阅读方式来激发学生,提高兴趣,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读出声音、读出感情来、读出韵味来,比仅用眼睛看得到的印象深刻得多,感想领会透彻得多。只要我们加强朗读训练,让朗读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我们的小学语文定会变得丰富多彩。

一、明确朗读和朗诵的区别

朗读的内涵是什么呢?顾名思义,朗读,是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朗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读,读者还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能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地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朗读并不是机械简单的重复课文,而是通过内部理解完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

朗诵有两个意思:一是读出声音来;另一个意思是背诵。朗诵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诵读不仅强调了读,而且强调了积累,要熟读成诵。 朗读与朗诵的区别在于:选材种类不同、应用范围不同、目的和效果不同、要求形式不同。

二、知晓朗读的要求及标准

用普通话朗读,注意多音字的读音,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注意异读词的读音。

三、正确朗读,养成习惯

宋代的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度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能、减字,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的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朗读兴趣和能力。

四、教师做好范读,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因为小学生具有向师性,他们在听老师范读时,往往会自觉地模仿老师,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不足,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有了感性的体会。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会做一番深情地范读。范读时,力求批文入境、融情于声,用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让他们与我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五、教学巧用齐读,提高学生整体水平

针对学生朗读的水平和特点,在初步把握文章感情后,可充分利用齐读的功效来提高整班学生朗读的能力。齐读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集中指导。更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积极参与朗读,找到朗读感觉,发现朗读规律,掌握朗读方法,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树立信心,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班级学生的朗读能力便会在齐读中得到提高。

六、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一).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比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的需要,中途也可以作短暂的停顿。包括:标点符号停顿;语法停顿;感情停顿。

(二)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时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如:语法重音、强调重音、感情重音。

(三)语速

朗读者在朗读时要掌握适当的朗读速度,可以渲染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一般说,记事要读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一些。

(四)语调

语调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结合在一起的。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如果能让学生注意到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语调可分为:高升调、奖抑调、平直调、曲折调。

七、创设教学情境,读出学生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学生们开始渴望根据自己的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去朗读,读出流光溢彩的世界的精彩!

简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各项能力发展的启蒙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生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增强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今后的朗读教学和教研中,我要不断激发学生走进中华文化的兴趣,重视学生朗读的训练,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让语文核心素养之“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學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作者:闫洪丽

上一篇:清末农业教育论文下一篇:语文诗歌教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