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朗读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生兴趣并提升文学素养。本文通过比较城乡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差异并探寻原因,为广大教师提供朗读教学的策略。【关键词】朗读教学城乡差异对策语文是以文字表情达意的,其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需要用心去领会、感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堂朗读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课堂朗读管理论文 篇1: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摘 要:在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常常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學生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而这些情况将会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与朗读指导的整合势在必行。本文将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来讲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应用,力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朗读教学;朗读能力

由于社会上有以分数评价老师的现象存在,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师们想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近年来,随着《朗读者》的热播,朗读又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其实,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朗读训练无非是教师范读和学生练习两种途径,长期如此学生会产生厌倦感。人类已进入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势在必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高度信息化是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学生的伙伴和指导者——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和强化自己的信息意识,进一步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朗读指导整合更富实效呢?

一、 课前微课指导,了解朗读技巧

要学好朗读,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朗读的节奏、声调、语速、停顿等。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利用课堂时间,以不同的朗读实践让学生自主体会朗读技巧。每位学生的朗读体验各不相同,因此这种以实践代替理论学习的教学方式,并不是每位学生都能有所领悟。其实,教师可以在课堂朗读实践以外,开辟新的方式,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了解其中的技巧,为课堂学习预热。

近年来,翻转课堂成为一线教师热门的话题。所谓翻转课堂,“从字义理解,就是对传统课堂的‘翻转’或‘颠倒’,是当前信息化背景下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先教后学,翻转课堂则是先学后教。”

而“微课”则是实现先学的一种方式。“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将“微课”与朗读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在课前学习系统的朗读技巧,从而对朗读技巧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针对朗读教学,教师可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制作关于朗读技巧的一系列微课。如在讲授古诗朗读的停顿时,教师即可制作有关五言诗和七言诗在朗读停顿上的共性和不同,力求让学生在学习以后,能运用“微课”中所学到的技巧,自主准确掌握其他诗歌的停顿。

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在课前就能够自学相关的内容,掌握一定的技巧为以后的朗读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微课的好处还在于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反复记忆、反复练习,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

二、 课堂多形式辅助,提升朗读水平

学生通过课前微课学习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这些技巧引导学生读好课文。但是,传统的教师范读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只能依靠听读去感受、想象文中的情感,不同的学生接受程度各不相同。而如果能够在朗读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朗读创设不同的情景,学生的接受程度会更高。

而所谓的情景教学,指的就是“教师利用教学用具、真实物品以及语言、音乐等,对教学内容中的场景进行还原,让语文课文中作者笔下描写的场景在真实的生活中、课堂上重现。

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有效地将静态的语文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视频、图像,将无声转化为有声,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学习兴趣与自主性。

(一)利用音乐创设情景,渲染朗读气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对学生来说,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音乐只有用心体验,才能发现在音符后面包含着的艺术的价值。”在朗读教学中,音乐还具有最能拨动人情感之弦的力量,也是渲染情景、创造气氛的重要手段。在音乐所带动的情景中,慢慢引导学生欣赏、想象,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渲染朗读气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朗读冰心所写的《纸船》时,由于学生体会不到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语调较为平淡。于是我给他们讲解诗歌的内容和创作背景,并且选择《二泉映月》作为朗读背景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体验诗中的感情。学生伴随着哀伤的音乐,情绪很快就被调动了起来。他们语调缓慢,深情倾诉,正好与诗人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而在学习泰戈尔的《金色花》时,由于诗歌中表达的是一种童真可爱,我则据此选择比较轻松的音乐,如班得瑞的《童年》,在音乐的渲染中,学生很快便能找到感觉。“体验式教学使学生享有更充分的思想和行为,最大限度地获得身体和心灵的解放,使学习主体化,主动化。它让学生作为主体去体验教学内容,在兴趣的引领下,积极地、却不知不觉地在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根据教材特点,因文制宜,选择合适的音乐为朗读课文服務,以渲染气氛,增强感召力,使之成为最有效的、最易操作的朗读呈现形式。

(二) 提供图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儿童进入小学后的识字、阅读、作文、计算等,首先都要借助于形象思维来完成。由此可看出形象思维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训练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语感的培养。在朗读教学中,除了音乐,利用形象直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也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指导学生朗读梁晓声所写的《慈母情深》这一课时,学生们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读不出母亲的辛苦。考虑到这篇课文写的是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在食不果腹的时代花费“一元五角钱”买一本书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我及时补充相关的背景材料,还下载了“龟裂的手”的图片给学生们看,当直观的图片呈现在学生们面前,他们懂得了在那个年代“我”的母亲是怎样辛苦劳作的,也读懂了母亲的慈爱与深情,再让学生们读这一句话时,他们读出了母亲的艰辛与对儿子的慈爱,有些孩子甚至眼泛泪花。

“情景教学的适用还可以打通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之间的通道。语文是来自于生活实践的艺术,是对生活情景的浓缩,因此,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景教学也是可以让学生找到生活实践的应用价值的。”直观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们体验课文内容,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学生在朗读中仿佛身临其境,看着画面就可以想象、品味、感悟课文所描绘的内容,能更有效地调动朗读的情绪,读出文章所蕴藏的意味。

(三) 借助影视材料,呈现朗读画面感

画面感的呈现,就是要将文章中所表现的画面,通过朗读呈现出来,让听众听到这段朗读能够联想到文中所表现的画面。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朗读者在朗读时,自身也要有这种画面感。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先借助影视材料,帮助学生进行联想、想象。

在教授《再见了,亲人》这一课前,我利用中队课让学生观看了2017年在北京卫视录播的《档案》中《抗美援朝》的节目,周末布置他们观看电影《上甘岭》和《英雄儿女》。学生们充分了解了课文的时代背景,被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深深打动了,再次朗读这段文字,学生们的脑海中呈现出中朝两国人民的一桩桩往事,一帧桢刻骨铭心的画面,这种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的深情喷薄而出,学生们都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学生借助影视材料融入文章的内容中,朗读时自然而然会迸发出该有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画面感。

三、 课后网上练习,巩固朗读技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走进数字化时代,各种现代通信交流的软件也得到了普遍应用。微信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形式风靡一时,该软件不仅能够实现文字形式的沟通交流,还能够发送语音信息、视频、图片等,以更丰富的形式来让人们实现沟通和交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的强大功能来指导学生课后朗读。为了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练习,让每个孩子都充分参与其中,老师可采取家校合作的方式,利用微信群做媒介,让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分享出来。教师可以及时进行评价,班里的学生可以互评,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另外,教师还可以从网上下载影视资料,去掉音频,让学生课后配音,再和原音进行比较,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些都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朗读教学上所带给我们的便利之处。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找到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步伐。”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学会信息技术与语文朗读教学的整合。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结合语文教材适时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语文朗读教学,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接受新型朗读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以培养学生朗读兴趣为主要教学目的,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增强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路娜.课堂教学的“翻转”变革——读《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J].中小学管理,2015(6):55.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丛珊珊.小学低年级语文情景教学方法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85-86.

[4]张黎.音乐要用心灵来体验[N].济宁日报,2007-07-15(003).

[5]张黎.音乐要用心灵来体验[N].济宁日报,2007-07-15(003).

[6]陈会昌.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心理发展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122.

[7]李莉.小学语文教学强化学生联想思维训练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8.

[8]丛珊珊.小学低年级语文情景教学方法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85-86.

[9]赵明明.微信群辅助小学语文学习新方式构建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5):26-27.

作者简介:

汤秀文,广东省清远市,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凤翔小学。

作者:汤秀文

语文课堂朗读管理论文 篇2:

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城乡差异及对策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生兴趣并提升文学素养。本文通过比较城乡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差异并探寻原因,为广大教师提供朗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朗读教学 城乡差异 对策

语文是以文字表情达意的,其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需要用心去领会、感悟。而朗读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对话,是学生与作品、与作者、与生活的心灵对话。因此,“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所以说朗读教学就是运用朗读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手段,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建议里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朗读教学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有着自身重要的意义,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朗读培养语感,增进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力,学生通过朗读,把无声的语言符号转化成有声的语言,把静态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可感可知的人物、景物,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知课文,丰富生命体验,升华生命意义。其次,朗读激发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艺术性朗读或者听别人朗读,都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以及文中的思想内涵、美好的憧憬、语言的美感,同时与读者或听者的心灵感受相交融,在这种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不觉提升了精神境界,当学生心灵与文章意蕴相碰撞的时候,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习主动性相伴而来。最后,朗读唤起审美直觉,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朗读所展示出的语言美感带给人们精神的享受。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的功能,使人精神高尚,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朗读活动,将文学作品中美的感情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将文学作品中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城乡比较

现就城乡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本次调研总共走访了广西四所学校,其中城市两所,农村两所,共连续听课60节,城乡同时进行,分别为30节,收集了大量课堂记录量表和课堂观察质性记录,调查对象涵盖了各个学校不同年级不同教师的语文课,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总体反应广西城乡朗读教学实施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1.朗读时间分配。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是否重视朗读教学,从在课堂的时间分配上便可窥见一斑。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城市教师经常性采取朗读进行教学,而农村教师采取朗读教学的仅占40%,这说明,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上有注意,但不够重视。然而,城市与农村学校相比,30节语文课中,城市有朗读的课堂为24节,而农村只有12节,农村只是城市学校的一半,表明农村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方面较城市教师差。从每节课朗读时间分配上看,过半教师在朗读时间上少于五分钟,60节课样本中,只有城市学校的一节课超过15分钟,显然,朗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农村学校语文课的朗读情况不超过10分钟,这表明,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对朗读的重视度更差。

2.朗读形式。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而且形式多样的朗读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从教学目的上,朗读可分为范读、试读、领读、录音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诵读等;从教学层次上,可分为有认识性朗读、理解性朗读、表情朗读等;从朗读活动的方式可分为比赛读、对比读、选择揣摩读(品读)、交流探究读、推荐朗读、自我激励朗读等;从参与朗读的人数可分为,单个读、顺次读、小组读、男女分读、齐读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

从表3中可以看出,教师所采用的朗读形式并不丰富,而且一般情况只根据朗读参与人数来划分不同的朗读要求,这说明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的时候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参与情况,而对于学生展示个性、表达自己情感的朗读少之又少。从城乡比较上看,城市教师大多采用单个读、分角色读的方式,样本中没有采取顺次读方式,说明城市教师能够注意到不同要求对朗读的选择性;而农村教师大多采用齐读、指名读的方式,表演读的方式为0。这表明,农村教师很少能注意到不同形式朗读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只是一味地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也进一步说明,在情感教育方面,农村教师不如城市教师把握的得当。

3.教师指导情况。古往今来,教师“指导者”的角色并没有改变,在朗读教学中更要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才能更加准确把握作品的基调和情感。朗读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启发主要有两方面的活动,一是范读,二是点拨。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内心体验和揣摩,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传递给学生,诱发学生思维与作者思维的“共振”,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当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疑惑或谬误时,教师或引譬取喻,或正反模拟,或启发学生联想等,这样的点拨是一种感性的引导,启发效果最好。

从表4中可看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大多停留在字词句表面上的一般性指导,而缺乏语音、语调等规范性指导,对于点拨、范读这样的指导也并不充足。农村教师则更少,点拨和范读只占8%。城市教师大多对学生朗读有指导,范读和点拨相对多一些,农村教师相比而言对学生的指导略显不足。

4.学生朗读水平。从课堂观察来看,城市学生基本能流利通顺朗读课文,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大部分学生可以达到有感情朗读,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能够生动朗读;相比之下,农村学生的朗读情况与城市学生有明显差异,表现在:语音不够准确,错字、漏字、少词、增词,句子不够流畅、带有浓重的乡音,等等。

二、城乡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师缺乏对朗读的足够认识。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分析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在对朗读教学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以教师讲解和提问为主,重点在逐字逐句的分析理解课文,只要课文情节梳理清楚,字词句段篇理解到位,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因而出现了教师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这样,学生课堂上就没有时间去读书,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对于学生的朗读要求不高,大都放在课前的预习阶段,而这个阶段既没有教师的指导,也没有检查。并错误的认为,学生只要对课文中的生字、难词会认了,理解了,就达到了念书的目的,而对于朗读的种种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尤其突出,由于农村学校的教师各方面条件不如城市学校优越,因而他们的思想比较保守,教师素质普遍比城市学校低下,在朗读的认识上存在更大的不足,这是导致农村学校的朗读情况比城市学校差的一个原因。

2.教师缺乏朗读技能。学生朗读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就是缺乏教师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往往是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教师的指导大多机械化,操作方法单调,过于呆板,缺乏针对性,与教材内容脱节,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朗读技能的缺乏,这表现在,以“机”代读,以“讲”代读。当教师讲解过朗读要领之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示范,学生接受的只是录音机那标准的、生硬的、成人化的普通化训练,而自身的情感参与却未能启动。教师缺乏直接的示范性朗读,学生也不能感受到教师的指导要领,由于缺乏声情并茂的示范,究竟怎么读,学生仍是一头雾水。在课堂观察过程中,城市学校的一位老师做得非常好,他特别强调学生的朗读,并且每一句每一段都亲自示范,由他教出来的学生自然朗读功底很高,最后了解得知,这位教师曾经受过专业的朗读训练。所以,教师朗读技能的缺失是导致学生朗读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在农村学校表现尤为突出。

3.教师评价求同,忽视个性。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且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知识经验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是,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自己或班中朗读较好的学生为范本,以自己或他人的情感体验代替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以齐声朗读压制学生的个性朗读,使学生失去了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这种求同的评价,往往导致学生不知所措,使学生心理感情与朗读表达不相符合,在学生茫然求同的过程中出现声音怪异,语不成调的现象,进而引来阵阵哄堂大笑。学生因此而不敢继续朗读,朗读教学由诵读变为默读,教师评价求同,忽视个性成为导致朗读教学效率低下的间接原因。

4.学生受方言影响严重。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受方言影响更大。在农村这个大环境下,人们大多以方言进行交流,因而学生能够运用普通话的机会仅限制在学校范围之内,这就导致农村地区的学生讲不好普通话,不爱讲,于是羞于开口,越是不开口,就越讲不好,越讲不好,就越不愿讲,形成恶性循环。而教师也对此姑息放任,认为改变这一事实的工程浩大,不了了之。语文课堂的朗读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学生不愿读,教师不愿提。因此,学生受方言影响的客观原因也导致了城乡朗读教学的差异。

三、提高朗读教学的对策

1.变更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质。教育理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教育教学问题的个人感观认识。这种理念将贯穿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就如同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一样,将直接影响教学。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多个方面的新理念新要求,只有持续进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才能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该意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合理正确的将其融入到语文课堂中。而朗读教学也涉及到一些技能,主要包括如何发音吐字,如何处理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关于朗读方面的技能技巧知识,语文教师应该及时自觉主动地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的朗读,同时自己又能做良好的示范,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习热情。

2.优化朗读形式,实施朗读教学。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与灵活化不但是提高学生朗读兴趣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深入把握课文思想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可以交替使用散读、齐读、跟读、个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形式;还可以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析读、品读、研读、辨读、评读等;根据学生掌握程度进行说读、写读、听读、背读、赛读等;根据思维发展进行演读、想读、联读、比读等。各种形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应根据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对象和目的来做出相应的选择。

3.传授朗读方法,重视教师范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应对朗读方法进行指导,可通过范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也可通过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来指导。因此,教师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程度。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通过训练,让学生把握重音、轻音,掌握好语速、语调、语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指导方法要得当,少讲理论,更注重朗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范读。通过教师的优秀示范,学生模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的范读不仅需要语音的示范,也需要表情的示范,这样范读就能更好地表现朗读材料内在的思想、感情和韵律。教师不可一味地使用多媒体,因为这些材料大都离学生现实比较远,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相当大的差距,达不到朗读教学应有的效果。

4.因材施教,尊重差异与个性。教师首先要肯定每个人都是独立于其它人而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语音条件、理解能力、朗读水平、语文基础等各不相同,当然朗读效果也有千差万别。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把朗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并分析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使学生在同学的共同帮助下改进方法,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尽情发挥自己独到的一面,从而想读、敢读、爱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董服相.当前朗读教学误区及对策[J].天津教育,2005,(7).

[3]江声玉,刘建才.论朗读与语感的互动[J].中国成人教育,2006,(6).

[4]马红莹.论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5]江声玉,卢慧玲.探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朗读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6,(9).

[6]成宁.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7).

[7]吴晋南.朗读在语文审美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评论,2004,(3).

[8]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和做法[J].语文学习,1990,(9).

[9]尚云飞.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6.

作者:李文娟 林 静 李泽锋

语文课堂朗读管理论文 篇3:

表演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

【摘    要】现代化教育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表演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能够使得学生增强在课堂上的表现能力,对其实际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增强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表演性朗读能力,从而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表演性朗读  小学语文  课堂运用

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很多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管理也不严格,导致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缺乏求知精神。小学生缺乏相关的学习体系,导致其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对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掌控。表演性朗读是针对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兴趣以及个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从不同角度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对现代化小学语文教育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表演性朗读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

在现有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虽然很多教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改变了教学形式,但是还是有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保留较多的习惯,导致小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没有发挥其主体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不符合现代教学的发展。表演性朗读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化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的发展,表演性朗读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地考虑到小学生的主观感受,并且能够使得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课堂感染力,在小学生出现相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与其进行沟通,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表演性朗读的概念

从字面意思分析,表演性朗读就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表演,并且对其进行朗读,使得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实质上可以说就是在字面意思上对其进行补充,表演性朗读对学生在课堂上地表现以及参与程度有较大的要求,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尽量配合教师的教学。表演性朗读要求学生应用戏剧性的表演方式对课文进行表演,并且对其中描述的内容进行朗读,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在朗读的过程中将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进行表达,并且加上一系列的面部表情以及肢体情绪,完整演绎出文章的具体内容,从而加深小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并且小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习有关的情感表达,丰富自身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加入自身的主观性,完成表演性朗读行为。

三、表演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一)强调情感

小学语文课堂中表演性朗读的运用能够被教师和学生接受主要就是由于小学生通过将文章诗词进行表演性朗读能够传达出相应的情感引起读者观众的共鸣,这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依靠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就将情感全部表达出来,而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情感表达,情感表达能够产生比较强烈的感官刺激,所以在表演性朗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强调情感的表达给观众带来的感受,在对小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时,教师可以选取《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作为学生的训练篇章,这篇文章当中表达的情感是我国很多人民都会铭记在心的,甚至可以说小学生的表演性朗读成果可以从其对这篇文章的表达中体现出来,对小学生语文课堂的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合理选材

在运用表演性朗读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最应该注意的就是对教材选取的合理性,选对了教材就能够使得小学生在实质的表演性朗读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表现力,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虽然小学生对文章还不具备正确的分辩能力,但是通过其对文章的表演性朗读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文章诗词的震撼力,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诗词以及文章是可以用来让学生进行表演性朗读的,比如教师在讲解《有的人》这篇文章时,很多小学生刚开始会认为文章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这是由于小学生对其中深意还存在较大的不解,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表演性朗读,通过反复诵读调整自身情绪的起伏,并且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训练

表演性朗读虽然对学生的情绪以及情感控制有较高的要求,但其还是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的,表演性朗读对学生的朗读节奏和速度以及情感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学生在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没有控制好朗读节奏以及语气等就会使得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教师在对其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打好表演性朗读的基础,训练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实质性的练习,诗词朗诵对于训练小学生的朗读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联系《游子吟》以及《石灰吟》等情感表达比较强烈的诗词,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自身对诗词的理解加上朗读的效果进行表演性朗读尝试,这种训练能够使得学生的朗读效果以及情感表达都能得到较好的提升。

四、结语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相关的知识没有进行牢固的掌握。近年来我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始推行表演性朗读教学,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得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感官刺激,从而加强对知识的记忆,上文主要就表演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参考文献

[1]石志强.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J].新课程·上旬,2018,(8):49.

[2]王友秀.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J].求知导刊,2017,0(35).

[3]林镇川.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04):161.

[4]安宝红.语文课堂中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探讨[J].成才之路,2018,(3):59.

[5]叶端华.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7,(9):7.

作者:熊艳

上一篇:英语词块词汇教学论文下一篇: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