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朗读论文

2022-04-29

摘要:朗读的精髓在于:它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操,因为学生在不断的朗读过程中会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实现语言应用的规范,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含义,学会正确地使用语言和有感情地朗读语言。如何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含的情感,使学生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是语文教师要认真讨论的课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朗读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朗读论文 篇1:

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朗读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在朗读的过程中,眼、心、 口、耳、唇、舌,多种感官积极的投入活动,有视觉神经所感受到的书面文字经过传导中枢传至口,变成口头的有声语言,并且还受到耳的监视,比较输入和输入是否一致。从教学效果来看,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训练的:

一、正确认读,养成习惯

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对都市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

二、熟练朗读,掌握节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也会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读清晰。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课堂上,我先将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桎梏,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中央电视台的赵忠祥老师在给《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封信里也说:“朗读时,要避免浮在表面上念字儿,还必须运用丰富的内心现象,也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人物形象就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景色也展现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发展也如同你亲身经历。”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本文是一首词,在学生预习之后,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然后学生分组试读,大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通过重读的字词,学生自然能领悟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特点。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力极其深刻的含义,但只要通过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使他们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

三、感情朗读,体验情境

清代刘大魁在《论文偶记》里指出:“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又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儿诵之,神气出矣。”此处之“神气”,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这也就是小学第十一册语文课本读写例话中要求学生试着做到“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领会那么多包含于文字中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带领他们去读呢?

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我要求学生掩卷深思,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是通过121个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通过反复朗读,在对将军的情感变化知晓后,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老战士被冻僵了,定格了,沉淀了。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朗读、吟咏,符合汉语言特点和规律,是培养能力之道。靠读靠吟取得的效果,有的靠讲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我觉得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不断加强自身内心的体验,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目的。

作者:陈小平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朗读论文 篇2:

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摘 要:朗读的精髓在于:它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操,因为学生在不断的朗读过程中会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实现语言应用的规范,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含义,学会正确地使用语言和有感情地朗读语言。如何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含的情感,使学生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是语文教师要认真讨论的课题。

关键词:语文;朗读指导;课程标准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承担着至关重要的教学任务,它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根本途径,而学生学习其他任何一门课程都离不开语文的辅助。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因此,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词句规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理解文章语言特点,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化,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教育意义。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朗读教学,让学生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一、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

1.明确朗读目的,体现朗读层次

虽然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也会专门抽出时间来开展朗读教学,但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课堂上的学生的确在认真朗读,可是学生一离开课堂,就不会再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了,也不会坚持朗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老师在朗读教学中,没有让学生明确地知道朗读的学习目标,课堂上的朗读也没有目的性,为此,朗读必须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文章,老师要制订不同的朗读要求与目标,而作为高年级学段的学生来说,也要在朗读教学中根据学段的不同提升教学难度。当然,文章有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语段,朗读的要求与目的也不完全相同,这些都还需要语文老师的探究、揣摩。

2.兴趣是学生朗读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只要对一项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全力以赴地去求得真知,这是学习知识的基础,也是成功的条件。我们在朗读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感受,学生对文章是否真的理解,是否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感兴趣,都是我们要关心的问题,如果只是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自由读,学生还是不会明白,也容易忘记朗读内容,甚至感到枯燥无味,读起来伤神费力。一旦失去兴趣,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开始东张西望,不认真听课,教学效率和质量也会大打折扣,这样的朗读教学方式只会抹杀学生的朗读天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增强学生自我参与意识,促进他们主动开展语文朗读学习,积极学习语文知识。

3.重视范读,把握文章情感脉络

我们看到课本上的文章好像是无情的死物,其实不然,每一篇文章都具备了深厚的含义,需要我们慢慢去咀嚼、体会。在朗读教学中,老师要以情动人,让学生受到审美熏陶。作者的情感就是文章的基调,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富有感情地朗读,绝对不容易,这需要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才行。小学生没有什么生活阅历,知识面窄,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是无法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的,当然也不能带着感情去朗读了。作为老师,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最好的办法就是示范,通过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快乐、悲伤还是平缓、激动,给学生以引导。这样做就能减少朗读中的盲目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在朗读中梳理文本

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作者的心血与结晶,是他们寄托感情的方式,而文字是死的,只有被融入了感情才能被激活,才能感动人,让人们理解,并成为有血有肉的个体。作为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为学生分析理解文本的方法,对重难点的句子多进行揣摩,帮助学生学会朗读的技巧。

2.在朗读中理解文本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分散,影响学习质量,而大声的朗读则能有效集中注意力,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课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中心思想的一种载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对课文内容能有所理解,但最为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要多朗读,使几种感官并用,充分地表达出课文中所要描绘的情感,促进学生深入地了解文章内涵。

3.在朗读中发展思维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涉及面广,有写自然风光的,有写人文景象的,不管是写什么,都是作者通过笔墨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内容中不仅是文字而已,而是作者所要寄托的情感。在朗读教学时,老师要注意声情并茂地去引导学生,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让他们认识文章中的事物,并由此理解作者的情感,然后将文章中的各个个体联系起来,推动思维的发展。

有效的朗读指导,是为学生开启阅读大门的钥匙,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关键。世界之大,万事万物都需要我们观察思考,而朗读则能提高我们理解事物、理解感情,是加强对新事物认识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语文老师应做好准备,开启学好语文的窗户,通过朗读,让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断提高,并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陈岩.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指导与培养[J].视野,2012.

作者简介:王惠(1971—)女,中共党员,四川邻水人。小学高级教师。大专。研究方向:小学高年级语文和学校德育工作。

(作者单位 四川省邻水县长安乡中心学校)

作者:王惠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朗读论文 篇3:

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摘 要】随着社会对教育的关注,新课改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小学生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着从加强朗读训练的必要性出发,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明确了教学中对朗读的要求,以更全面地进行高年级学生的朗读训练,不断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语文教学 朗读训练

一 朗读训练的必要性

1.朗读对于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包括听说读写,其中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影响着日后和人们的交往。”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做到出口成章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促进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是一举两得。因此,要在朗读中由简入难,逐步提升朗读的水平和理解的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就能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美学大师朱光潜说:“把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这说的正是朗读的实质。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2.小学高年级的教学任务较重,没有大量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导致了学生阅读能力退化

通过对一般学校的调查发现,到了高年级就很自然的缩减了语文的课时,同时语文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比如作文、句型训练和阅读分析等,老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词语句子的分析以及内容的分析上,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会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软肋。

3.教学凭书面的成绩忽视了学生长远发展的能力,这导致了学校对朗读不重视,朗读意识淡化

很多学校由于时间有限,对朗读训练的考查只是走过场,对于成绩也不甚重视,并没有像对数学、英语的考试那样严格,当然人们对结果也是不关心的,在思想上对朗读的不重视导致了学生朗读意识的淡化,这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要按照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来丰富教学内容。

二 对朗读的要求

1.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读熟文本

朗读不能是随意的读,老师要规定阅读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时先规定学生要在朗读中带着以下问题去读:新型玻璃包括哪几种、每种玻璃有哪些特征等,朗读带着目的去读,才不会盲目的读,才能够长知识。另外,要做到熟读,读一遍不通顺就读第二遍甚至更多遍,随时准备着《现代汉语词典》对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进行查阅,在朗读中也增加了知识的储备。在朗读中还要注重的一点就是要严谨,即使是标点符号、段落划分对于全文的理解都是很有帮助的。只有按照这些要求,才有可能学好一门说话的语言。

2.读懂文意,进而掌握属于自己的阅读技巧

在读通顺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理解文意,读完后不理解意思就等于没读。朗读训练是学生对文本中蕴涵意象的二次重构和创造,包含着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解读。而要达到重构和创造的目标,离不开对朗读技巧的掌握,熟练地掌握朗读技巧,教者对朗读技巧的指导,对学生能否准确、传神的表达出文本之思想情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停顿、节奏、语气、重音、换气等技巧的传授,需要教者耐心指导,直到学生得心应手的表达出内心之郁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理解文章意思,进行深入的思考、揣摩,领会文章的结构布局,进而掌握文章写作的规律,并以此指导自己以后的写作。

三 怎样进行朗读训练

1.注重培养学生兴趣,营造朗读的氛围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在高年级学生的朗读训练中也是值得关注的,有了兴趣才能够积极的配合老师的行动。老师可以采用激将法,例如,在学习《庐山的云雾》一文时,老师说:“我读了很长时间但是读的不好,谁愿意跟我比赛,看谁比我读得好?这一问题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纷纷来挑战老师,班里的气氛立即活跃了。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求胜心,也就有了兴趣。

2.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辅以交流,讲一下对文章的理解。在时间紧凑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范读和伴读,老师要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并配上合适的口型和表情动作,让学生从直观的感受中了解文章内容情绪的变化。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开头是写在长安街回忆遇到总理的画面,语气要愉快幸福,接着在看到灵车时语气放缓,音调加重,并抬头远望,表情凝重,以此来体会失去总理的悲痛之情。这样的课堂学习形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3.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赏识评价,让学生敢读;多元评价,让学生多读多悟;个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诱导评价,让学生爱读。首先,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布置一些朗读类的作业,例如老师可以规定学生要预习一篇课文,要每天朗读几篇诗词,并且能够写出对这篇文章的感触,规定每天进行检查,这样的形式可以督促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其次,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朗读的考试,对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检测,并给予小的奖励。再次,也可以实行课堂评价方法,在课堂上学生表现的好坏会影响到对学生的打分,这就督促学生要积极地进行朗读,不能偷懒。或者是让学生互评,让同学们告诉你哪里读得好,哪里需要改进,这样的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很有帮助。

〔责任编辑:高照〕

作者:江先锐

上一篇:住宅设计与卫生防疫问题论文下一篇:跨文化交际视阈商务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