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成本核算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投资从单一政府拨款转为多元投资,成本核算理念已引入了企业的做法。但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存在核算基础薄弱、成本对象不明确、核算方法不科学、成本信息不准确、教育成本被虚增、成本细化核算难实行等问题。文章就存在的问题作剖析,并按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及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规定,阐述自己的观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等学校成本核算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等学校成本核算论文 篇1:

浅谈高等学校成本核算

[摘 要]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有机构成了高等学校成本管理系统。健全高等学校成本核算模式,从而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效益,保持高校可持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等学校 成本核算对象 属性 分类 核算方法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随着高等学校办学体制,办学机制、经费来源多元化发展,高等学校办学成本核算就必然要成为高等学校财务核算的重要内容。 成本管理也就日益成为实现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也就有机地构成了高等学校成本管理系统。健全高等学校成本核算模式,从而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效益,保持高校可持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 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对象的性质及分类

成本核算对象,是在成本计算过程中,为归集和分配费用而确定的费用载体。就一般而论,“高等教育”不能作为一种“产品”笼统地进行成本核算。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对象就必须要按照其社会属性划分。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对象从其社会属性出发,可分为公共产品成本、可交换产品成本和教育教学服务成本三大类。

高等学校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其成本核算从作用上可分为管理成本和运作成本。管理成本是指确保高校正常运作所必需的管理费用。包括开展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人员费用和条件费用。运作成本是指确保高校实现其固有的社会功能所必需的条件保障费用。包括实验场所及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室和体能运动场所、宿舍、食堂、医疗及交通等硬件設施的折旧与维护费用;还包括这些硬件设施能很好地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人员(含教师)及相关费用。

高等学校的支出分为两大类,基本建设支出和日常消耗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属于资本成本。资本成本的支出构成了学校办学的基本要件,其主要构成是高等学校的校园及校舍建设,实验室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图书、文物、展品及馆藏资料的购置。资本成本的支出形成了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资本成本需要在高等学校若干个办学周期中摊销。日常消耗性支出是指那些能够带来即时或短期收益,并且需要经常补充或更新的消耗性物品采购或人员薪金及其相关补贴的支出。其主要构成是水电费、办公费、通讯费、交通费、差旅费、修缮费、材料及低值易耗品采购费、对家庭及社会补助支出等。

二、 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对象确定的原则

根据高等学校运行属性和管理要求来确定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对象是高等学校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由国家包下来的情况逐渐发生改变,多种渠道的学校自筹经费在高校经费投入结构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缴费上学已为社会所普遍接受。因此,成本核算的任务,必须分清成本发生的社会属性。

公共产品成本通常应由公共财政负担。正确核算公共产品成本,有利于政府对公共财政投入的绩效评估。体现高等学校的办学业绩及高等学校的社会贡献率。

可交换产品是高等学校作为经济主体参与经济建设的最直接成果。可交换产品的转让行为属于商业活动。高等学校通过可交换产品的转让,取得了经济收入,为学校注入了经济活力。使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具有了经济基础,是高等学校动员社会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也使高校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是高等学校融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核算可交换产品成本,有利于高等教育建立市场运行机制,有利于高等学校根据办学成本自主制定教学、科研等活动的开支标准和融资战略。

教育教学服务成本是高校为培养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所消耗的直接或间接的全部活劳动以及物化劳动的总和,是高等学校成本核算的主轴。按照成本受益分摊原则,教育教学服务成本的主要承担者是受教育对象。正确核算教育教学服务成本,在当前犹为重要。有利于政府正确地进行教育经费预算,为政府制定财政拨款和规范学生收费标准提供政策依据;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成本意识和办学效益意识,规范高等学校经费开支标准和经费筹措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抑制高等教育收费的不断上升趋势,解决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 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对象划分的方法

成本核算对象划分要合理。划分得过粗,不能反映实际成本水平,不利于考核和分析成本的升降情况。如果划分得过细,会出现许多间接费用需要分摊,增加核算工作量,从而增加管理成本。也难以保证做到成本准确。由于高等学校在运作过程中,资源共享,工作交叉,要精确地划分成本对象是困难的。因此,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对象的划分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现阶段,对于公共产品成本只能粗略核算。将高等学校中,专门用于从事基础研究或纯学术研究的专项费用支出,全部以公共产品成本的形式归集。整个公共产品为一个成本核算对象。对于可交换产品,按照研究的目的及预计可产生成果的种类,以研究项目或对外合作项目为成本核算对象。在可交换产品中,除了有明确对外合作的研究项目外,有许多可交换产品的来源可能是某些基础或学术研究成果。在费用发生的初期,应按项目为成本对象归集费用。会计年度终了时,对于在可预见的某一时期内,该项目研究是否会产生可交换产品难以预测,其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实际上就等同于基础研究或纯学术研究。所归集的费用并入公共产品成本核算。

教育教学服务成本,是高等学校成本核算中的重头戏,应予详细精准核算。教育教学服务的支出耗费,是为了生产教育产品,即为各级各类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因此,教育教学成本核算的对象应是学生。

在高等院校中办学的基本单位是专业,专业是高校内各种资源的链接点。专业不同,占有或投入学校的人力资源(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等的数量、质量以及比例搭配)、物力资源(教室、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办公用房、学生宿舍、运动场馆、食堂、水电等)、财力资源(基本建设投入、人员经费、办经公费、科研经费等)不同。在具体核算成本时,还应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类核算教育教学服务成本。

四、高等学校成本核算的方法

根据区分高等学校成本对象社会属性原则,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应设置“办学总成本”、“公共产品成本”、“可交换产品成本”和“教育教学服务成本”科目。“办学总成本”反映高等学校在某一期间内所发生的全部活劳动及物化劳动耗费。其他成本科目反映不同社会属性成本的耗费情况。其中,“可交换产品成本”按照可交换产品项目设置明细科目分别归集费用,当可交换产品取得交换价值时,与可交换产品的经营收入配比,计算收益。“教育教学服务成本”按办学专业设置明细科目分专业核算。

成本项目可以设置为“教学(业务)成本”、“人员经费成本”、“行政经费成本”、“公务成本”、“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维护成本”、“长期资产折旧成本”。其中,“教学(业务)成本”反映各个教学专业授课教师的课时补助费,各个研究项目专项研究费;“人员经费成本”反映直接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及教辅人员的工资、津贴和各种社会保障费;“行政经费成本”反映直接为教学科研服务而发生的支出。如教师及教辅人员的办公费、印刷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支出;“公务成本”反映各项间接费用,如水电费、邮电费、招待费、福利费、劳务费、物业管理费、维修费以及学校一级的各项行政经费支出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维护成本”反映教学、科研设备的维护费、维修费。“长期资产折旧成本”反映学校长期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转移。

成本费用的性状表现仍然为“直接费”、“间接费”和“期间费”。凡是具有明确用途指向或专门用于某个专业或某项研究的设施、设备及人员配备所发生的费用,作为“直接费”分别进行归集。对于公共使用的设备、设施以及为公共服务的人员经费耗费,通过间接费科目进行归集分配。学校一级管理屋所發生的全部耗费,社会保障经费以及对家庭和个人补助支出,全部归集于“期间费用”。按一定比例分摊。

由于学校资源所具有的公共性,无论是“直接费”“间接费”或“期间费”都具有归集和分配的共性。解决费用的归集与分配问题是高等学校成本核算的难点。在当今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账务处理方式上,单纯的记账及计算已不存在任何障碍。如何划清界限,确定合理的分摊比例及分摊方法就成了关键。

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成熟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可为成本核算的归集分配提供借鉴的思路。以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为基础,将从事教辅工作、科研工作、其他从事公共产品生产的相关工作,折算为一定的教学工作量计算人力资源成本消耗;将设备维护及维修费用按实际工作量法摊销,是可以划清有关费用的界限的。

五、 高等学校成本核算的组织实施

核算高等学校的成本,其核算主体自然应该是校级财务部门。对于实行分级管理的院校,从学校管理的要求出发,以院系为单位组织内部成本核算,提供内部管理所需的成本信息以考核、控制院系的成本核算,当然也是可行的。但是院系并不构成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它只是学校内部的组成机构,其成本核算也只是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组成部分,或者说,它是学校为加强成本管理而确立的一个成本中心。在具体的核算组织上,可分为二级进行:院系一级核算教学成本,学校一级核算公共成本及办学总成本。

教育产品的生产周期是学年,高等学校的成本核算期间应为学年,教育成本报告与其他财务报告分别编制。

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应贯彻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以利于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避免了收付实现制对成本核算信息的影响。实行权责发生制才能进行跨期费用的预提和摊销。

配比的原则也应该是高等学校成本核算遵循的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成本费用应与相应的会计期间相配比;成本费用应与相应的成本对象相配比。

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应遵守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的要求,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本会计年度;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作为资本性支出,并在几个会计年度内分摊,分别计入各个会计年度。

参考文献

[1] 戚业国.高校培养成本应当实行“阳光核算”.中国教育新闻网

[2] 徐洪民.高校办学成本核算及其分担与控制初探[J].高教探索,2006(4)

作者:宋界龙

高等学校成本核算论文 篇2:

高等学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投资从单一政府拨款转为多元投资,成本核算理念已引入了企业的做法。但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存在核算基础薄弱、成本对象不明确、核算方法不科学、成本信息不准确、教育成本被虚增、成本细化核算难实行等问题。文章就存在的问题作剖析,并按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及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规定,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高等学校 成本核算 问题 对策 作业成本法

一、高等学校成本核算的意义

1.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成本核算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竞争力,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虽属非营利组织,但还得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为,高校毕竟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为了争取人才资源和优质学生资源,要求高校在薪金及福利待遇方面能吸引教育及科研人才,以更低的学费或更高的奖学金吸引更多的优质学生资源。

2.高校成本核算有利于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提高高校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高等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只有加强成本核算,通过横向、纵向对比分析,才能找出成本控制的方向,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

3.高校成本核算有利于制定更合理的学费补偿标准。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需要建立由国家、社会、学生个人共同分担培养成本的机制,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学费应为学生培养成本的25%,具体比例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分步调整到位。文、理、工、术科兼有的综合院校,只有实行成本细化核算,提供更细更准的分学科分专业成本信息,才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学费补偿标准。

二、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高校成本核算对象不明确,提供的成本信息不全面。高校成本核算目前没有按用途分学科、分专业设置成本核算对象;而是以部门为核算对象,但也只是核算部门的一、二类公务费及业务费。科研成本虽按项目设核算对象,但人员经费、水电费、固定资产折旧等费用只核算到校、部,没有按用途分别归集到教育费用、教辅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

2.高校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提供的成本信息不准确。高校成本核算目前一般用的是调整法,即在总的经费支出基础上,扣除离退休费用就得出总的教育成本。生均教育成本只是个简单平均,而且综合性院校的生均教育成本不区分文、理、工、术各科。固定费用没有分配标准,维修费,水电费也没有分配到各个不同的成本项目。图书资料,网络使用费等也没有分配标准。资本性支出没有辅助核算,因而相当于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一次性计入成本费用。外购应用软件核算作为无形资产核算也没有规定金额标准,日常核算随意性大,有时直接计入办公费,有时又列入固定资产,没有摊销,没计入资产折耗。

3.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形同虚设,教育成本被挤占。教育费用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成本核算原则,各类培训班、运动会、学术会、横纵向科研项目等使用的水电费、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实验室、房屋的折旧费、人工费等理应分摊到受益项目中去,因而那些本应由受益项目承担的成本费用,一直都没有从教育成本中扣除。

4.高校现有财务信息化水平不高,细化成本核算难实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六十一条明确,高校应当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不能直接归集的,应当按照一定原则和标准合理分摊。但目前许多高校财务信息化水平不高,各种应用软件各自为政,互不相联,经费大账和基建账使用的是“天大天财”的财务信息系统软件,学校后勤集团使用的是“金蝶”财务软件,固定资产核算使用的又是另一套资产管理软件,工资核算使用的甚至是套旧版本的软件,各种核算软件之间没有一个共同的信息平台,数据无法共享,工资、固定资产、学费等核算只能靠手工来传递数据,虽然对经费支出分部门、项目核算,但行政部门、辅助教学部门的成本费用及基础课部门的成本费用难以分摊到各个不同学科的教学部门,人工费也然。因而无法提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成本信息。

5.固定资产折旧未分摊计入成本。目前,高校是将当年购置的设备和当年自筹基建经费全部计入当年的经费支出,当年购置的无形资产也是全部计入当年的经费支出。这就混淆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划分原则,使得购买资产的当年支出不合理,也会使学校资产的账面不能正确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翟志华,2008)。财政部、教育部于2012年12月发布了修订后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后,有些高校还在执行修订之前的制度,使得固定资产折旧难以分摊计入到高等教育培养成本中。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策

1.分学科、分专业确认成本核算对象,细化成本核算。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六十二条规定:高校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逐步细化成本核算,开展学校、院系和专业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核算工作。科研活动成本的核算应当细化到科研项目。文理工科综合院校成本核算对象按教学部门分为化工类、化学类、电子信息类、机电类、管理类、外语类、文法类、理学类、艺术类等。全日制学生由于同类各专业同质性很强,考虑到成本核算经济因素,在成本核算起步阶段不分专业确认成本核算对象,成人教育类可分专业确认成本核算对象。科研活动成本按项目确认成本核算对象。

2.以部门支出为基础,合理归集各项费用。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六十条规定:费用按照其用途归集,主要包括: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和其他费用。各类费用应按用途归集到相应科目。

3.引入作业成本法理念,科学分配间接费用。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服务上的间接费用分配的办法(包月红,2007;欧阳花,2009)。高校教育成本的特点是间接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很高,在按部门项目核算各院系直接成本的基础上,通过作业成本法将各项间接成本科学地分配计入各专业的成本项目。

4.整合财务信息平台,各种成本核算基础实现资源共享。高校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资源丰富的组织,只要升级可以兼容的财务软件,通过学校信息网络软硬件资源,整合财务信息平台,让各项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相关的信息资源实现共享。资产管理系统应与财务信息系统对接,以便根据区分部门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自动生成分部门、分项目的折旧费用分配表及机转折旧费凭证。教务管理系统可与财务信息系统对接,以便根据学分或课时交互分配基础课课酬或图书使用费,根据毕业生人数分配各专业实习费等。学生事务管理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对接,以便根据新生人数分配招生费用,根据在校生人数分配学生活动费及学生事务管理费。人事工资管理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对接,通过初始化设置,以便直接生成分部门核算的工资凭证及工资费用分配表,提高核算工作效率。

5.尽快出台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为成本核算扫除制度障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已两次征求意见,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出台的时机已成熟,应尽快出台。此外,还应建立高校成本报告制度,及时提供分学科分专业的成本信息,为政府及高校管理层制定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政策提供依据。

(作者为会计师)

参考文献

[1] 田景仁.高校公共教育成本分配研究——基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J].财会月刊,2012(8):33-35.

[2] 杨世忠,许江波,张丹.成本核心算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某高校成本核算的实例分析[J].会计研究,2012(4):14-19.

[3] 陈受萍.对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及分担问题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2(5):113-116.

[4] 翟志华.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难点及其解决措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

[5] 包月红.对两所高校学生生均培养成本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05-01.

[6] 欧阳花.作业成本法在我国高校科研间接成本分摊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11-01.

作者:蔡催冬

高等学校成本核算论文 篇3: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基于《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

自201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式”進入到“大众化”发展阶段。伴随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其中高校的教育成本问题由于其核算基数的扩大,显得尤为突出。另外,随着高校资金来源多样化的开展,未来对于投入产出、成本效益的核算也是各方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基于这样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文结合以往研究,立足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上,给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思路,明确现有教育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文献综述

1.关于教育成本概念的研究

教育经济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50年代,Weiser作为该领域的研究“鼻祖”,在50年代末,通过研究分析,文章中首次出现了“教育成本”的概念,文章中明确指出教育成本是指教育的支出。随后,关于教育成本这一视角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不断涌现。科恩(Cohn)认为,教育成本应分为间接教育成本、直接教育成本两大类;该种观点得到大批学者的支持,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英国学者Levine(1983)提出,教育成本的衡量一定要在相关载体达到最佳使用状态下的基础上计算其产生的价值,进而确认教育成本。M.Bray(1996)认为教育成本由每个参与者的直接成本以及机会成本两部分构成,其中机会成本主要是学生主体产生的。文章中第一次明确给出了直接成本的产生主体为:学校、公司、政府、家庭及个人。Alleman(2018)将成本指数法引入到教育成本的构成研究中,但此方法对于成本核算的原始资料保存完整性有非常高的要求。

2.关于教育成本核算及核算方法的研究

Stobbs(1953)指出成本的核算要以对相关信息使用人的决策有用为基本出发点;文章中也首次提出了“作业会计”的概念。开辟了作业会计的视角研究成本,为今后的“作业会计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Heaney(2004)针对高校的成本核算进行研究。其以牛津大学图书馆为研究对象,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问题研究。此文章为之后关于高校资金使用效率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Thomas(2012)的研究中不仅明确指出高校成本核算研究的影响因子,并建立了自变量、因变量的函数关系,将各影响指标对成本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Saladrigues等(2017)首次提出将分析手段引入到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其主要是一西班牙和加泰罗尼亚大学的成本数据为背景,运用分析手段发现高校在实施成本制度中的不完善部分,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国内文献综述

1.关于教育成本概念的研究

国内对于教育成本的研究较为滞后,盖浙生(1982)首次提出了教育成本的分类,将教育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林达文(1984)研究指出,教育成本是指以生产教育为目的的资源投入价值总和。两位先行者开辟了国内对于教育成本的研究,随后,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广泛展开,最具代表性的有阎达五等学者(1989)指出教育成本实质是教育的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价值和活动价值的总和。马伟(2016)对高校教育成本的定义做了进一步研究,给出了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的概念,并进行严格的区分。

2.关于教育成本核算及核算方法的研究

这一领域的研究在我国的展开是很晚的,最早的研究要以1980年潘序伦先生的研究为起点。李霞、冯景雯(2008)通过对权责发生制的研究,充分分析企业核算程序,认为高校完全可以借鉴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成本核算框架。刘莉(2009)归纳了核算步骤:一是确定成本对象和成本计算期;二是设置成本科目和成本计算单;三是记录、分配、归集费用;四是计算教育成本;五是编制教育成本报表。秦路、彭泽平(2015),马会娟(2016)等针对性的阐述了高校运用作业成本法的步骤,并提出促进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推行的各项保障措施。陈海红(2016)、徐勇(2018)分别以某高校为研究样本,将作业成本法运用到具体成本核算中。

(三)文献述评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于教育成本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建树,国外多集中于对于教育成本概念的研究,而国内对于教育成本核算基础,方法的研究较为广泛。结合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本课题认为,针对教育 成本核算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教育成本核算尚未形成合理、完整的量化体系

截止目前的研究,关于成本核算的指标未建立完整的科学体系,国内对于成本核算的研究仍处于理论到实践的阶段,当然,现有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于信息质量的要求,成本核算需要的计量基础及前提都没有进行深入探讨。

2.对教育成本的研究具有片面性

目前,关于教育成本的研究还是较为片面的。目前的高校发展资金来源多元化,现有研究中对于科研成本如何分配计入教育成本之中去,未形成统一的分配方法。造成这一结果主要是研究的制度层面有待完善相关的规定;因此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尚存在较大争议。

3.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因素下的教育成本核算研究微乎其微

2019年政府会计制度全面运行至今,对于政府会计制度的研究多集中于制度改革前后的差异、对会计人员核算方面提出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而以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为基础的教育成本核算研究微乎其微。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问题仍有可深入探讨的余地及视角。本文借鉴前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刚刚执行的特殊时期,针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视角进行申深入探讨。

二、政府会计制度下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

财政部颁发的《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执行,该制度是在政府会计制度基础上,进行的成本核算实施细则的阐述,基于对政策的解读并结合工作实际,认为接下来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的方向和方法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核算主体

高等学校是一种教育服务类型的机构,其所发生的一切行为实质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展开的。因此,本文认为,学校教育成本的核算主要主体应该是学生,可以从学生的不同种类进行成本的归集,区分其为学生这个核算主体的直接费用还是间接费用。例如:按照工科类专业、文科类专业、综合类专业进行分类;按照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分类。分类后,对产生的各类费用进行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的区分。本文认为,各学院产生的部门教育费用支出、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直接学生管理部门产生的费用,均可以作为直接费用,而人事处、后勤管理处、科技处、校务办公室等辅助管理、服务部门产生的费用应作为间接费用。

(二)政府会计制度下费用的归集与分类

成本的核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因此,在政府会计制度下,要区分 “单位管理费用”“业务活动费用”“加工物品”“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等科目产生的支出归属于哪个学院、届或是班级的学生成本。本文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进行分类。

首先,各级学院产生的日常活动经费应在本学院进行分担。与该学院产生的直接费用直接在本学院进行分担。

其次,对于间接费用要细化到作用范围。比如:后勤管理处产生的电费,就可以依据电表具体到哪栋楼,该楼住的是哪个学院的学生,以此,将成本进行分摊。

最后,有些费用存在无法直接分配到具体学生身上,比如:固定资产的折旧。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借鉴企业会计中的方法,将教学产生的固定资产折旧按照学生数,按照一定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比如:依据授课使用量进行分摊。

三、教育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数据的不完整

成本核算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处理方式,但是在政府会计制度执行之前,事业单位采用的会计计量基础为收付实现制。这就使得一些成本数据的不完整,比如:固定资产的折旧。虽然政府会计制度给出了相应的新旧政府会计制度转化过程中,关于折旧补提的相应准则,但是,本文认为,货币的时间价值、通货膨胀等经济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补提折旧数值的准确性有待商榷。

(二)权责发生制的成本核算基础在政府会计制度下存在修正

目前,高校已经完成了政府会计制度的转换工作,在阅读了转换过程中的准则及结合具体操作过程中的总结,本文认为,高校现有采取的是修正后的权责发生制,并不是完全的权责发生制。比如:科研收入的确认。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下,科研收入应该按照科研进度分别确认收入。但是,实务中,如何准确的确认科研进度是很难把握的,因此,本文认为,科研收入在款项到账时,认定为到款就应该以到款金额全额确认科研收入,而不确认为“预收账款”再按照科研进度确认为“科研收入”。而这种计量方法应该属于修正后的权责发生制的范畴。在成本核算过程中,会影响不同会计期间的成本。

四、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相关改进建议

(一)加强政府会计制度的学习

众所周知,我们还处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初期,在新旧制度转换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对制度的理解不一致,导致账务处理上的偏差,各抒己见,其次,本文认为,各高校在政府會计制度转换过程中,时间紧、任务重且转换的完成也依赖于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多方因素的作用下,使转换过程中可能存在短视行为,无法将问题考虑的特别透彻。最后,此次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从业思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越是经验丰富的老会计可能越难以理解当前的会计处理模式。因此,综合种种原因,需要我们在一段时间内,结合实际工作,多思考,多学习,将制度与实务操作很好的结合起来,充分展开讨论,将每一个问题考虑透彻,争取一劳永逸,而不是鼠目寸光。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借助优秀的操作软件完成成本核算初期数据整理工作

目前,信息化建设在会计这个行业也是进行的如火如荼,成本核算作为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内容,其对基础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都提出了要求。依靠人力去完成基础数据的统计、整理、得不偿失。不仅大大增加人工成本,也降低了办事效率。因此,建议依靠先进的软件进行基础信息的统计、整理、分析。将专业人才从这些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做更为有价值的工作。

(三)管理层要强化成本--效益意识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高校正逐步迈向开开放性办学的局面,未来经费的来源将更为广泛。出于投资者的角度,对投入与回报的考虑将是其是否投资的重要因素。由此,高校为了更好地发展,必须充分意识到成本与效益间的关系。不断强化对教育成本支出的合理性剖析,提升各项支出决策的科学性,保证每一分钱的效益最优。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教育会计学会课题“高等学校成本核算的研究-基于《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030421)。

作者:张小明

上一篇:民俗艺术美术教育论文下一篇:书法艺术美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