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变动成本核算成本论文

2022-04-16

摘要: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核算方法,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承接适时制的背景,后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作业成本法适应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会计发展的需要,它对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推广变动成本核算成本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推广变动成本核算成本论文 篇1:

浅谈标准成本法在出版社的应用

摘要:出版社是2009年開始集中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的,改制后出版社数量较多,规模不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后中小企业的管理现状。文章通过对出版社标准成本法的推广应用,归纳总结了基于标准成本法的成本管理体系,对标准成本法的成本管理体系的设计、应用进行了说明,并对标准成本法的实施做了经验总结,希望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单位改制后的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改进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关键词:出版社;标准成本法;成本管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来,我国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确认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的文化体制改革方向。出版社作为文化体制改革中较早的行业,改制后出版社的成本管理现状对推进我国现行的文化体制改革有所启示,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出版社现代化管理的需求,标准成本法开始在出版社应用,提高了成本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完善了出版社管理制度。

一、背景分析

出版社属于政府思想文化宣传系统,是政府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要部分,出版社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性质,从2009年集中改制至今已有9年了。改制后,地方及高校出版社,数量较多,占全国所有出版社60%以上,这些出版社规模不大,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信息化及信息系统建设较为滞后,专业化协作能力较差,成本管理观念落后,成本管理的范围、手段、目的等认识存在偏差;把成本管理作为财务人员、少数管理人员的专权,没有调动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不高,管理基础较为薄弱,成本控制制度意识不强。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实现成本管理的现代化,标准成本法开始在出版社推广应用。

二、总体设计

(一)应用标准成本法的目标

通过标准成本法在出版社的推广应用,实现出版社现代成本管理思维,促进出版社的现代化成本管理水平,符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战略的要求;激励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强化出版社对图书成本的控制,降低图书成本码洋率,实现出版社利润最大化。通过标准成本法在出版社的运用,更真实地反映出版社图书成本的构成,实现图书成本的标准化,强化出版社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率。

(二)应用标准成本法的总体思路

根据出版社实际情况分析出版社成本管理的现状和不足,利用标准成本法,筛选标准成本指标,制定成本指标标准,形成以标准成本法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根据标准成本法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保证标准成本法的实施,持续改善出版社的成本管理水平。为文化体制改制后的中小型出版社现代化成本管理提出参考,推进出版行业中小型出版社成本管理的水平。

(三)标准成本法的内容

标准成本法是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用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以成本事前控制为目的,成本差异计算和分析为重点。以标准成本为核心,通过标准成本的制定、执行、核算、控制、差异分析等环节,将成本的核算、控制、考核、分析融为一体,实现成本管理的一种成本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标准成本一般由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三部分构成,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价格两方面,依据出版社的实际情况与图书出版的行业特性,科学合理的选取各类标准指标。

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直接用于图书生产的材料成本。标准用量:首先,要根据图书的出版数量、图书开本、用纸规格等进行选择,列出所需的各种材料及可能的代用材料,并说明这些材料的种类、大小及质量等情况;其次,对过去用料情况的记录进行分析,通过实际测定,技术分析等方法,科学合理地制定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出版社有统一招标的,按招标价格;没有招标的,由出版部负责提供,格按当时的市场价格确定。

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图书生产的人工成本。根据图书出版选择的工艺(如亮膜、亚膜、UV、上光等)不同,图书印刷数量不等,依据过去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现在的市场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人工数量标准和价格标准。

制造费用可以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这两部分制造费用根据出版业的行业特性,单独核算,核算标准用量采用工时表示,标准价格根据出版社实际情况确认。

三、应用过程

(一)参与人员及组织框架

标准成本法的实施需要全社人员参与,还需要成立标准成本法实施领导小组(简称实施小组,下同),保障标准成本法的实施。实施小组的组长由出版社的社长担任,负责标准成本法的目标、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的制定,社委会及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负责标准成本法的具体推广实施及日常事务,是各类标准指标的实际制定者和执行者,负责沟通上下。

(二)应用标准成本法的资源、信息化等要求

出版社根据各部门与标准成本法的目标匹配程度进行资源配置,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果。对成本管理的落后思想,加强思想教育,强调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意识,加强全员成本控制的宣传,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出版社基础管理,为标准成本法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标准成本法实施流程

标准成本法的基本目标、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有社长领导的实施小组负责制定,各部门负责人根据标准成本法的实施方案,组织本部门人员学习、讨论,结合自身实际工作情况,选择标准指标,根据以前工作实际情况结合市场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并上报实施小组,实施小组汇总各部门的标准指标,进行全员讨论、修改,形成文件再下发各部门,经过多轮讨论、修改,最终形成标准指标,完成实施方案。在标准成本法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实时解决,上下各部门沟通要及时有效,要信息透明,并制定相关制度规定,规范标准成本法实施中的问题反馈、问题处理及实施方案修改完善等情况。

根據标准成本法实施方案,把图书印刷标准指标与标准价格,录入到出版社信息系统中。图书项目印刷前,根据图书印刷需求选取印刷数量、工艺等信息,录入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中会显示该图书的标准成本明细与总额,待图书成本实际结算时,再进行成本差异对比,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及时跟进改正图书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四)规范标准指标的调整

在标准成本法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在结合出版社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标准成本法实施方案和标准指标,在实施方案调整过程要严格按照流程规定处理,不能随意而为。要制定与标准成本法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制度要符合出版社的实际经营情况,标准指标的变动机制要与市场环境、经营情况相协调,要适应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经营环境。

四、经验总结

(一)取得的成效

出版社确定了标准成本法的成本管理战略,通过标准成本法的实际应用,激励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使得大部分员工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图书成本管理对单位的重要性,广大员工的成本管理思想进步明显,企业主人翁意思进一步提高。出版社形成了以标准成本法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管理闭环,推动了出版社成本管理制度的建设,改善出版社对图书的成本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推动了出版社管理能力,符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战略的规划。

(二)经验总结

1. 管理思想教育是基础

出版社改制后成本管理理念落后,部分员工对图书成本漠不关心,不能很好的使用信息系统,对图书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及改进意见,视而不见,不予关注,对标准成本法积极性不高。加大宣传与沟通,使得大部分员工能够清晰的了解到,图书成本管理对单位的重要地位,关系自身利益;加强员工培训,引导员工正确使用信息系统,打破部门之间的横向壁垒,提高部门协作能力,根据差异分析及改进意见,及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图书成本管理理论水平。

2. 制度是关键

制度建设是标准成本法实施的重要保证,按标准成本法的目标、组织机构、实施方案、实施中的问题反馈、标准指标变动机制等方面,再依据出版社实际经营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针对标准指标的变动机制,要简化标准指标修订流程,增加标准指标修订频率,使标准指标更加的趋同市场标准,使出版社构建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特别是标准价格,与市场环境变动最为紧密,出版社面临的经营、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出版社应依据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实时的调整标准价格;但标准指标的变动,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的程序,调整标准,做到有法可依。

3. 覆盖范围要量体裁衣

标准成本管理不能全覆盖,间接成本分配标准不精确,出版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经济可行的增加标准成本的前后覆盖面,对影响图书成本较大的成本费用,要加入标准成本管理中,但不能为了标准成本管理而增加管理,要量力而行,适合自己出版社的成本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

五、结语

标准成本法适用于中小型文化体制改革单位,改制后的企业成本管理现状,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信息化水平不高,现代经营管理理念较为滞后,成本管理体系认识度不够,公司法人独立管理,外界干涉较少,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利用标准成本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相关标准指标,制定相应的制度规定,形成适合自己企业的标准成本管理体系;在实施中遇到问题,查明原委,及时解决,按需修改指标。通过标准成本法的推广应用,改善了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为文化体制改革单位改制后的中小型企业现代化管理,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双双.标准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05).

[2]杨立林.标准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10).

[3]何安.出版社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研究[J].当代会计,2017(05).

[4]杨培慧.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中小图书出版社成本管理探讨[J].财会通讯,2015(29).

[5]谢芳.高校出版社成本管理[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

作者:李峰

推广变动成本核算成本论文 篇2:

浅析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

摘要: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核算方法,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承接适时制的背景,后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作业成本法适应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会计发展的需要,它对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作业 成本控制

0 引言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法”)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与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正确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与经营费用,从而对作业及作业成本进行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的管理方法。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承接适时制的背景,后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作业成本法出现的背景也是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所形成的,在工艺流程不断改进、科技更新日益飞快的今天,过去那种传统的成本核算体系已显现出诸多弊端,由于间接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以“直接成本占主要比例”为基础的传统成本分配方式已落后于时代,那么,作业成本法的出现也成为必然趋势。可以说,它是成本会计发展历史上的一次改革。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核算方法,在国外已得到了重视和使用,在我国,作业成本法的使用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1 作业成本法的优势

作业成本法适应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会计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

1.1 可以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运用作业成本法,根据成本产生的因果关系计算和归集成本,一方面,可确保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核算系统的建立可以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成本信息,解决了传统成本法带来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使成本核算更准确,各项决策更科学。

1.2 作业成本法面向市场需求,以顾客为重点,强调产品的顾客驱动,通过价值链的分析,可以消除无效作业,达到对成本的事前、事后控制,从而改善企业各项作业效率及质量,提高企业效益。

1.3 作业成本法可提供相对准确会计信息。在作业成本法下,由于非产量基础变动成本,即长期变动成本概念的提出,使许多不随产量变动的间接成本可以明确其归属,弥补了传统成本法下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陷。

1.4 可以加强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不仅可以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作业成本的因果分析可以有效地控制成本。企业通过作业成本法的精细化作业分析,可满足企业流程管理和战略管理的需要,可在保证服务质量的情况下,有效地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

2.1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与发展适应高新技术制造环境下正确计算产品成本的要求,它为改革间接费用的分配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2 随着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拓宽了企业价值链的空间范围,亦要求现代成本管理扩展空间范围,为企业价值链优化提供有用信息,作业成本法正适应了这种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作业成本将成本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有利于我们树立顾客第一的经营思想。

2.3 适时生产方式需要作业成本计算系统为其提供有效的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2.4 多年来,我国成本会计学家始终在探索我国成本管理的模式,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有着深厚的理论积累。另外,通过近20年的教育和培养,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加之多年来先进管理思想的导入,企业会计人员能很快理解并运用作业成本法,为作业成本管理的推广打下了基础。

3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全新的成本核算系统,它对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应积极为这一科学方法的推广应用创造有利条件。我认为,作业成本法的推行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3.1 为作业成本法的推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企业的各种行为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特别是新的核算和管理方法,必须既符合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又能提供与同行业间的可比关系,才可能被企业接受并使用。

3.2 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科学管理制度,从而有效地划分费用产生的环节和区域,准确地分析费用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加强介绍和宣传,引起实务界的重视。

3.3 建立不同行业的应用模式,以便于推广和应用;选择试点,逐步推广,国有大中型企业可以作为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先行者。

3.4 结合实际推行作业成本法。根据我国企业的现状及整体环境,急于全面推行作业成本法是不可行的。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在成本管理的某一方面先运用作业成本法的思路,特别是对于已有责任会计系统的企业来说,运用作业成本法的思路可以拓宽可控成本范围,规范责、权、利的对应关系。作业成本法是适应现代高科技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一般来说,具备下列特征的企业将从作业成本法的采用中获益更多:制造费用过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差别较大;随时间推移作业变化很大但会计系统变化较小等。

3.5 应用作业管理思想。企业应该适应买方市场的特点,以顾客为终点,深入开展增值性分析和因果分析,关注增值性及成本与产品服务、顾客的因果关系,以高质量、低成本、适销对路的产品保证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3.6 应用过程管理思想。企业应着眼于整体的最优化和长远利益,要重视产品开发和设计的管理,关注新产品开发,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同时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使资源配置更为合理、有效。

4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运行作业成本法,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 在应用过程中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不可盲目照搬、照抄,实施作业成本法要结合企业自身生产流程和经营环境特点。作业成本法系统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既要吸收别人的经验教训,又要在企业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根据自身的成本特点和工艺特点不断完善作业成本法系统,不可企求一步到位。各企业在试用过程中要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4.2 实施作业成本法应遵循成本一效益原则。国家应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使经营者节约外部成本,任何一个成本系统不是越准确越好,同时还要考虑实施成本,即要遵循成本一效益原则。

4.3 必须得到全员的大力支持。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必须建立在严格的管理制度基础上,必须得到领导和有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同时还要做好员工的培训,提高全员成本管理意识,避免和消除无效作业,消除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人为因素的阻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信息的准确性。

4.4 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实行作业成本计算的重要保证。作业成本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如在作业的确认、成本动因的选择和同质成本库的确认上,不同的会计人员会有不同的结果,这种主观随意性有时会带来与实际较大的偏差,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有利于作业成本法的推行。

4.5 必须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作业成本法需要先进的管理水平与之配套。首先在成本计算阶段,作业成本法需要大量真实准确的基础数据,要求企业基层员工对作业成本法基本思想的认同,同时需要电子计算机处理大量的数据以及进行分析。这些都必须要求企业拥有先进的管理水平和高素质的员工。如果没有先进的管理水平相配合,利用作业成本法所计算出来的大量成本信息将很难真正用于作业分析和作业成本管理中。

在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在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的生存发展既要从生产上抓起,也要在管理上迈上一个新台阶。如何把成本细化,将成本更好的分配到产品中和作业中去,是广大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

作者:王春霞

推广变动成本核算成本论文 篇3: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实际运用的研究与探讨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日益进步的会计技术改革这个大环境之下,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相比之下的优点,深入研究了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之中推广的可行性和现在未能广泛实施的问题所在,以及推广实施所需要做的努力。同时也分析了推广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企业可能面对的种种问题和困难,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在学术和理论两个层面做出了归纳总结,也总结了作业成本法在我国未来应用前景的美好期望。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传统成本法 企业运营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经过几十年不断探索和创新,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已经总结出不少成本核算经验。但是目前传统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有九成以上的企业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而只有不足一成的企业使用其他的方法。我国企业正在不断靠近竞争激烈的国际化市场,企业的经营决策受到适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有效的成本信息的重要影响。所以ABC在我国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我国企业也会因为ABC所提供的更为有效的信息而做出更正确的经营决策。

作业成本法(又称ABC法)是一个全新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作业为基础,将企业的各具特征的生产活动看成是一种作业,强调成本起因于各个作业活动,且将各作业成本按各自的标准分配于不同的产品就形成了产品成本。它是西方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90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它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从而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优化“增值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最低限度的减少损失、浪费,科学有效的提高决策计划的正确性,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

二、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实际应用问题

(一)应用现状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目前的应用现状较为贫乏,作为一种新兴的成本核算和企业管理。在小范围的应用上偶尔可见,但是基于作业成本的管理理念之下的核算很是鲜见,且很难有非常明确的以此为管理方针的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管理模式。在某些使用或者部分使用ABC的企业进行调研之后,不难发现有这么一些特征:

首先是产品本身方面,基本上都是一些更新换代快,产品产量较小,且制造工艺繁复的一些产品制造企业,例如高新电子产品行业。其实,一些大规模大批量生产,产品变革较少的企业也可以实施,只是鉴于固有的财务制度和ABC之间存在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且管理层对ABC所具有的认识度不够,也得不到推广。

其次是在存货管理这个层面上,目前国内的企业存货管理都是尽量做到“零存货”,因为在大部分制造企业眼里都认可“存货=贬值物”这一观点,而这个问题也导致大部分企业对于价值工程和价值链的重要意义不能更好的认识也不会去专门组织有效的管理方案。而如果一个企业仅仅是依据库存设定库存,对一些原料供应链很难出现问题的材料,实行零存货控制方案,而不是将其放置于整个生产的过程之中,不参与价值链变动,根本无法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核算。

在这些已经应用了ABC的企业之中,绝大部分都是把ABC用在减少产品功能设计和间接成本投入的控制方面,仅仅涉及产品设计这一个层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产品的工艺决定产品自身具有的价值,而目前所用的价值管理理念足够控制产品的功能和产品所采用的制造工艺,但是实际上这个价值管理理念不仅仅包括了产品设计的这一部分,产品所带来的产业链和价值链都已包含在其中。但是,目前调研范围内九成以上的企业都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他们没有充分利用自己所运用的方法,其根源在于管理层毕竟不是业界学者,不可能深入了解ABC所具备的全方位的功能和意义。

(二)存在的問题

1.作业成本法理论与实践不协调

调查发现,在使用了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很大程度上都是把目光放在了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方面,确实在这方面与企业财务制度不冲突的前提下,可以带给企业成本核算效率的极大提升,但是ABC本身不仅仅是一个核算方法, ABC法更是一种管理理念,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也有部分企业的管理层意识到了可以将其运用到企业管理上,但是还是存在问题,就是管理层实际上不懂ABC的正确的管理模式,只能凭着直觉去摸索,这样,企业的管理水平就没有最大化,依然受到极大的限制。

2.对作业成本法的认知度不够

如前文所言,作业成本法正式由于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其提供了过硬的硬件技术,才有ABC的诞生,但是企业往往走入一个误区,就是认为也只有给与一个过硬的硬件环境才能构建作业成本管理制度,而通常,也只有高科技制造业才能提供这样的一个硬件环境,因为企业会觉得该方法不适合本企业而放弃。但事实上,作业成本的基础不是硬件环境,而是成本管理这么一个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综合成本控制和核算。所以即使企业只是需要为其提供统一的管理环境,接受全新的管理理念,结合现代化管理制度即可。

3.作业成本法会加大企业的工作量

关于这点我认为这对企业很重要,首先一点,就是作业成本法和现行的大部分企业的财务制度冲突,因而对于企业而言,应用作业成本法的话,不仅仅是随随便便做出的决定,这需要面临的是一场改革,而且,作业成本法本身注重于前期资料的收集,这对于产品种类繁多分类杂乱的企业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繁重的工作,如果施行不当,不仅仅是管理层会陷入混乱,企业也有可能一蹶不振。

4.作业成本法与现行财务会计体制的矛盾

前文一直在强到ABC和现行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矛盾,这个问题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因为,目前财务会计制度都是把成本核算对象的归集和分配生产成本,而把非生产成本计入期间外费用,但是ABC的制度之下,期间费用是计入企业不增值作业成本的,且归集和分配企业全部成本的中心只有一个就是作业。这二者存在的矛盾在调研的企业之中,部分可以缓慢协调,但是绝大部分还是无法完成。企业的财务是一个企业的要害关键,这一点不能很好的相互协调,则一切都是空谈,而且现行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基本上足以满足企业的运营,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并且用的还是比较娴熟的,两相之下,ABC更难在国内企业推广,因为,谁都不敢拿自己的公司做赌注去冒险,经营公司需要的是理性思考。

5.企业领导对作业成本法认识不足

这一点是非常有趣的一点,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企业管理层对于ABC的认识过于直观化,如前文所言,ABC 只被理解为一个成本核算方法,并没有减少企业的成本投资,而且部分企业认为需要花大代价去学习实施的一样完全在国内几乎没有实际成功案例的核算方法,是一种很不可靠的行为。再次强调ABC不仅仅是核算方法,更是一种管理理念,它也许不能在目前降低企业成本投资,但是可以有效控制未来生产计划不必要的浪费。

6.专业人才比较匮乏

ABC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成本计算管理系统,不仅仅要财务人员可以熟知生产流程,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清楚怎么划分中心作业,怎么选取成本动因,也需要生产,技术部门的人员了解成本,能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做到企业效益最大化。但是就目前而言,国内这样的人才很匮乏,目前的财务人员很少会去学生产管理这些知识,另一方面,生产管理人员也不会专门去了解成本控制之类的内容,所以,国内如果想大范围推广,人才问题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7.会计信息系统存在滞后性

调研的企业里,仅仅有不足四成运用了专业的财务管理软件,大部分都还是纯手工会计在计算,换句话说,会计电算化普及水平不够,部分企业也不打算在短时间内给财务人员配备相关设施,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

(三)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

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在于可以集成經营行为和生产过程以及产品,售后服务和顾客资源相关的成本信息。它可以完善传统成本法的不足,把核算方法的中心转移到作业上面,把间接费用变为有动因的成本库分配,多标准分配的方法也是成本资料变得更为清晰明细,同时原先单一的成本可以更为方便的追溯和归属,企业也可以更为方便准确的去做出判断决策。

ABC之所以相对来说所具有的管理理念更有优势是因为,它是针对作业进行系统的管理整合,通关优化整个的作业链,从而达到合理控制成本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企业运用作业管理的方法,可以从战略的角度去进行管理,更有前瞻性和视野。

实施作业成本法具有微观意义和宏观意义:从宏观的角度看的话,ABC可以更准确的为社会和相关监督机构提供更准确的可信的经济数据,有助于改善目前国内财务人员的业务形象。从微观的角度看它的管理模式更为科学和具有更好的视野,在资源的配置,成本的管理,风险决策,方案制定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核算方面看,传统成本法是建立在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基础之上,而这两个因素所能决定的一般都是短期业务量的变化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一旦脱离这两个因素,传统成本法也失去了其固有的准确性。不过实际上,新的管理运营理念所强调的都是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管理,讲究的是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这一点是完全超出传统成本法范围的。而ABC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如之前所说其是一种具有极强战略思想和前瞻性的视野的管理理念,在这种模式之下,企业可以快速完成业务整合,做出更贴近实际需求的产销决策,所能提供的财务信息也更加准确,所以二者相比较,不难发现:

一、传统成本法所适用的环境是技术水平较低的生产环境,产品附加值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等直接费用已经占据了总生产成本的主要比重,间接费用则是仅仅占了很低的一部分,在次环境下,尽管间接费用分配不均衡,因为所占比重太小,几乎可以视作没有问题。但是现在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高效率的具有高技术水平的生产设备已经同时在企业里存在,产品的附加值有时甚至超过产品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如一些高新电子产品制造企业,或者工艺品制造企业,其本身的材料人工和间接费用相比,比例少很多,而决定产品附加值的间接费用如果不能准确的反映计量,企业是无法做出正确的成本决策的。

二、传统时期的市场环境是可以定义为卖方市场的,在传统市场下,竞争并不激烈,基本上卖方即生产企业可以决定差价,产品也可以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利润水平,因此即使传统成本法对费用分配不均衡,也不会因此失去关联性,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决策性失误。但如今的市场环境已经大不一样,卖方市场的时光也一去不返,买方占据了主要选择地位。因此,现在市场产品的利润都相对很低,如果按照以前的计量方法,会产生很多决策性失误,如成本核算数据不准确,将原本可以盈利的订单误以为是亏损的而回绝了,更有可能把一些会带来亏损的订单错误的核算为可以带来收益利润的,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ABC的成本控制理念具有很好的远瞻性,可以让企业更准确的分配好企业下一期的成本费用,为企业的产销决策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信息,从而让企业领先三步走,提前做好一切准备,同时排除掉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最大程度的节省资源,利用资源。

三、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应用的建议和发展前景

(一)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应用的建议

1.选择典型企业进行推广

虽然我国企业完全推行作业成本法的时机并没有到来,但也到了一个可以试运行的阶段,特别最近几年国内生产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管理层也变得越来越具有前瞻性和野心,目前竞争很激烈对于每个企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因而能否利用这个机遇作为跳板使企业走向更好的未来,是否能很好的适应和应用作业成本法就是一个很具有关键性的因素,无论对于成本控制还是管理模式,乃至于产业链价值链的合理估量都是可以极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而正处于改革期的一些企业,可以试着结合自己身实际情况来选择如何操作,如生产技术自动化的应用必须要切合的生产成本管理理念,ABC可以提供这样的辅助效果,一旦采用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的收益和竞争力,反过来企业也会在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增加相关自动化设备的投入,二者相互辅助,必将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此时如果政府部门将其作为典型案例推广,相关学术界也多引用其作为经典案例,两两相鉴,也会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管理层着眼于ABC。但是如果采用ABC的成本远大于所能获得的收益效果,则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需求来选择。

2.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国外比国内有更多的成功案例,企业管理层可以从学术界的相关作品,论文之中寻找相关合适的数据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来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如果企业自身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组织各部门精英前往国外先进企业考察学习,毕竟实地考察更具有参考价值,而且这种方案,可以培养企业所需要的综合性素质人才,同时,也能从国外的实际应用中发现其中不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和条件,制定一套更适合自己的方案。

3.认清传统成本管理的价值

鉴于不是每个企业都适合ABC,同时传统的成本作业方法依然有其值得保留的地方,所以必须要提醒企业管理者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传统的成本法依然有可以和ABC相结合的地方,企业需要的是完成两种成本管理理念的过渡而不是去完全抛弃固有的方法,其实,在国外的一些先进成功案例之中不乏类似于“一国两制”的例子,即对内用ABC来进行内部控制,对外用传统的成本法作外部报表。第二个问题是:企业自身是否要去选择ABC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而定,ABC会增加作业成本分析,成本动因选择成本库建立工作,会加大核算成本,如果所带来的成本负担超过带来的收益,即违反了成本效益原则,也需要企业谨慎考虑。

4.从战略高度看待成本问题

ABC不仅仅是一项成本核算制度的改革,也是企业管理理念的改革,需要整个企业去通力合作才能完成,需要綜合型的人才,综合素质高的员工,接受能力好有大局观的企业领导,因而对于整个企业而言,选择怎么去改革,怎么去吸收接受新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不是一个人的工作,是整个企业,管理层,和企业各个部门的共同责任,任何一个人都有义务为此做自己的一份贡献,改革也会带来巨大的机遇,领导层可以很好的把握这些机遇,就更有机会使企业完成更高一步的腾飞,但是这一步也是各部门全力合作,努力合理利用资源,分配材料和制造任务,准确统计数据核算成本,全力改进工艺和生产效率,种种条件都到位了,才能让企业更具有竞争力。

(二)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关于ABC在我国是否可以很好的被推广和适用,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情况,但是也存在共性,这也是找出这个问题答案的一个出发点,我认为应该依据以下几个方面实际分析:

1.企业所处制造环境

以前的生产制造环境,产品品种单一,直接费用高,间接费用低,因而传统的成本法可以满足当时的生产制造环境的需求,但是,从生产自动化的普及,原先的特点完全被颠覆,现在直接人工和材料的费用只占小部分,而控制着产品附加值的间接费用全占了很大的比重,原来的成本管理方法也不再那么适用,如前文所言,很难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会给企业带来不能估计的损失。生产自动化流水线这些极具代表性的产物也催生了以前所没有的电算化会计,其帮助财务人员完成更加复杂的计算,而传统成本法却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些。相对于传统的成本法ABC则显得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此外随着中国2001年加入WTO,国内企业所需要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想从这些激烈的竞争之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就是企业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而这一点,传统的管理理念很难做到,ABC带给整个管理层的理念改革则能很好的应对这一切,当管理团队可以将视野打开,在一些问题和机遇上具有更强的前瞻性,则必然能使企业越来越强大。

2.决策有用性

财务会计的对内任务就是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但是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传统的成本会计不能很好的准确的提供财务信息,受其固有的制度所限制,在某些时候,一些机遇会因为错误的财务信息而不能被管理层所把握,而一切本不应该遭受的损失却因为不能准确提供财务信息而造成,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ABC取代传统成本法也是一种必然,这也是企业内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所促成的结果。ABC可以动态化的,更合理的收集分理数据,同时带给管理层的不仅仅是这些,更有我一直强调的前瞻性的视野,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3.部门业绩

企业内部会计,即管理会计的一个职能就是组织控制部门业绩,而合理评估这一点也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因。传统的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太过笼统,基本上以总括性质的成本信息为主,很难发现部门的问题,也很难去提供指导性的改进意见和机会,也难以带动企业部门的内部改革。ABC则可以打破这个僵局,将成本控制分配到各个部门里面,分析成本动因,可以更好的为找出问题,提供改进意见和机会,但是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即ABC法的中心点,还是作业中心,所以,部门成本信息还是得依据传统作业法来归纳,这样才能最大效用的发挥出其效果,同时,二者对于内部控制的制度理念不一致,需要企业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全新的内部部门绩效评量方法。

4.成本效益原则

前文所述一直强调了ABC的各方面的优点,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是如果放到企业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推行ABC所需要做出的企业改革也是一场成本巨大的企业经济负担,如果把其作为投资的成本来看,如果投资之后带回的收小于付出的成本,则是一项亏损的投资。这场企业内部的改革,可以看作是对企业自身的一项软硬件双方面的投资,包括企业的设备的投资和企业各部门相关人员改变管理理念,改变整个企业管理理念的投资,而期待的收益则是企业本身具备更好的竞争力,具备更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备更好的前瞻性视野,所要承担的风险则是改革不一定适合企业,从而费时费力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是更严重的结果。也正是这一原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企业施行ABC。但是不可否认,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电算化会计在中小型企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会有更多的企业具备试行ABC的能力,而我相信在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模式之下,ABC也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运行模式,从而得到自身和ABC的双赢。

作者:彭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