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算流程论文

2022-05-1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成本核算流程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通过对制造企业物流流程的分析,将流程按照作业活动进行分解,统计资源的消耗,结合作业成本法的思路,介绍了核算制造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方法和操作步骤,帮助企业理清物流系统各环节成本分布情况,认识流程改善空间。

第一篇:成本核算流程论文

探析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流程

【摘 要】 由于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急剧增加,投资形式日益增多,企业之间的业务关系愈来愈复杂,通过长期的调查和多年的研究,作者总结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二元实施流程图”,创造性地提出了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采取的不同的会计处理过程和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于解决当前实际会计工作中复杂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长期股权投资; 核算; 流程

在当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多元化经营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活力,而且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兼并、收购等活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随着企业对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形式的日益多样化,企业之间的业务关系愈来愈复杂,如何对企业的长期投资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准确、及时的核算,已成为会计实际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通过长期的调查和多年的研究,总结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二元实施流程图”(二元是指企业对外进行长期股权投资会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方法元素),创造性地提出了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过程和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于解决当前实际会计工作中复杂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二元实施流程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范了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活跃市场无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根据投资企业持有被投资单位股权的比例,企业在长期股权投资取得和持有期间,以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等,分别采用成本法与权益法进行核算。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二元实施流程图”(见图1),通过该图揭示了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过程和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二、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核算的三分法

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核算的三分法是指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根据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企业合并以外的方式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的核算方法,对投资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如图1所示,企业取得投资是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起点,取得投资的方式不同,投资核算的流程和方式不同,投资取得时的会计处理也不同,通过案例比较分析如下:

案例1:2012年1月1日,甲公司以银行存款1 000万元支付给乙公司的原股东丙公司,取得乙公司80%的股权,当日乙公司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1 500万元,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 960万元。

三、长期股权投资确认投资损益经济行为的基础及核算

在投资持有期间,企业确认投资损益的基础,以投资持股比例的大小,视成本法与权益的不同而不同。

(一)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损益确认经济行为的基础——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

(二)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损益确认经济行为的基础——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

如图1所示,当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投资企业要按照持股比例确认投资损益,但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金额,要按照不同情况考虑是否进行调整后,确定应享有的份额。

通常情况下,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都执行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与会计期间相同。但仍有下列两种情况会影响投资企业在确认投资损益时,要对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进行调整。

一是投资时点被投资单位各项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不同。

二是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之间内部交易产生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对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的调整。

案例2:承案例1三分法之三

2012年1月1日,甲公司以银行存款1 000万元支付给乙公司的原股东丙公司,取得乙公司40%的股权,能够对乙公司施加重大影响,当日乙公司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1 500万元,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 920万元。假定取得该投资时乙公司两项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不同,乙公司管理用固定资产公允价值1 200万元,账面价值800万元,甲公司取得投资后剩余使用年限16年;100件A商品的公允价值为每件1万元,每件单位成本0.8万元不相等。

甲公司与乙公司发生内部交易事项为:2012年9月,甲公司将200件B商品出售给乙公司,单位成本6万元,单位销售价格7万元,乙公司取得商品作为存货核算。

甲公司与乙公司的会计年度及采用的会计政策相同。

乙公司2012年实现净利润800万元,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至2012年末,乙公司出售A商品80%,出售B商品150件。

四、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核算

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外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被投资单位实收资本(或股本)的变动;另一方面是被投资单位资本公积的变动。

(一)被投资单位实收资本(或股本)的变动

被投资单位实收资本(或股本)变动时,投资企业如果不进行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追加或处置,会导致持股比例相对发生变化。

(二)被投资单位资本公积的变动

总之,在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中,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因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当投资企业为母公司,取得了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权,日常核算采用成本法进行,编制合并报表时,要采用权益法进行调整。本文仅从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取得、投资损益的确认和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导致的投资企业会计处理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牛红军.会计投资者保护:评价体系及指标检验[J].会计之友,2012(7下):63-66.

[2] 段军山,宋架.基于多重门限模型的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动态研究[J].财经研究,2012(11):81-91.

[3] 何力军.合并报表集团内部资产交易未实现损益抵销与所得税处理[J].财务与会计,2013(3):48-51.

作者:韩冬芳

第二篇:应用流程分解和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核算

摘 要:通过对制造企业物流流程的分析,将流程按照作业活动进行分解,统计资源的消耗,结合作业成本法的思路,介绍了核算制造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方法和操作步骤,帮助企业理清物流系统各环节成本分布情况,认识流程改善空间。

关键词:物流成本;流程分析;作业成本法

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制造企业已经认识到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性,企业要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不仅要靠产品质量,更要依靠供应链构成的核心竞争力。刘秉镰等[1]指出中国制造业企业主要内部物流资源的整合不断深入,非核心业务外包趋势明显。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也由单一的仓储、运输等环节逐步延伸到制造企业内部。这种融合式的企业发展之路成为一种趋势。但是,与此同时,供应链关系中的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毕竟是两个独立核算的经营主体,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如何核算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已成为衡量服务价格的重要依据。制造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核算也是制造企业进行企业流程改善的重要依据之一。

1 物流成本概念

黄炎波[2]等认为物流成本是指在物流活动中,物品在空间位移(包括静止)过程中和时间上所消耗费的各种资源的活化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总和。周永强等[3]也认为物流成本是物流系统为完成物流活动,实现物在空间时间上的转移而发生的各种资源耗费的货币表现。物流成本从企业业务流程上看包括涉及采购、制造、销售等相关费用,具体可以细分为订货成本、订单处理及信息费用、运输费用、包装费用、搬运装卸费用、进出库费用、存储费用、库存占用资金费用、商品损耗、分拣费用、配货费用、管理费用、以及其他交货延迟造成的缺货损失。关于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2-3],普遍认为包括“基于物流基本功能的计算方法”和“基于物流基本活动的计算方法”,并认为功能的物流成本控制方法被广泛应用,又被称为作业成本控制系统。

由于传统财务管理不能将物流成本单独计算,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将物流成本分别体现在销售成本、生产成本、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中,也就不能清楚而透明地反映企业的整体物流成本情况,特别是一些隐性的物流成本,比如经营费用(张五常[4]将overhead cost翻译为“上头成本”)包含了部分物流成本,但是这部分成本常常体现在企业的管理费用中。要理顺企业内部的物流并管理好物流相关的活动就需要进行透明的物流成本核算以及相关的成本动因分析。

王佐[5]指出物流成本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对物流成本关系的研究之上,而且物流成本的总量研究不能代替微观的企业物流成本的支出研究。应该弄清楚企业内部物流的内部结构,理清楚系统输入和系统输出的关系,也就是要弄清楚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务系统行为之间的关系。

2 物流流程分解和作业成本法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物流系统是这些流动过程中的流程和子流程的集成。这些流程可以是作业活动也可以是技术流程。流程是指有结构的、系统独立的并包含一定数量作业活动的“链”,作业对象经过这些作业活动从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而这些作业活动又能被不断分解为各个“子流程”[6]。为清楚分析复杂的物流系统流程,必须将流程按照不同等级结构进行分解,将流程和子流程按照作业活动为基础进行分解。

作业或者作业活动的概念是在一个组织内为了某一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工作,即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3]。当作业对象在供应“链”内流动时,每一个作业对象因为消耗资源而获得价值增值。这种价值增值在给定组织结构(流程结构)的情况下直接影响作业对象的成本核算[7],即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 流程(输入、输出和流程结构)

· 组织结构

· 资源组成

· 运行原则(比如时间分配等)

为帮助制造企业比较清楚和透明地认识物流成本的构成,特别是企业内部物流的成本结构,有必要从物流流程的角度来分解整个物流系统,并按照流程相关的物流活动进行物流成本的核算。而基于物流流程的作业成本分析是一种有效途径。

作业成本法是指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它是将组织的各种直接和间接资源分配到作业活动上的一种成本分析工具[8]。第一阶段将各种资源分解到业务流程中的活动,从而核算各活动环节所耗费的资源,第二阶段再将活动成本分摊到各产品、服务、顾客和部门,进而计算这些类别是如何消费活动资源。由于物流成本是面向客户服务过程的[5],在这个服务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流程顺序以不同的方法统计作业活动的资源消耗即构成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

Krajnc等[9]利用ABC方法分析和研究了一家造纸企业的物流成本,通过实证法指出通过采用ABC方法对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分析能够帮助企业清晰地认识到企业运作过程中的物流流程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

工厂物流流程具有可分解的特点,即主流程由子流程构成,而各子流程又由其子流程构成。如图1所示。

将流程按照流程链分析方法进行分解,不同流程环节的资源需求得以显现,员工、面积、库存、设备设施、辅助工具和组织工具是流程分析中的六大资源要素。同时,在进行流程分析时,我们需要对流程进行分类,一类是随着作业对象的数量增加其成本也随之增加的流程,定义为一类流程(PR1);一类是不随作业对象数量变化的流程,定义为二类流程(PR2)。

3 物流成本分析框架

传统的ABC成本核算一般包含如下几个步骤[10]:准备、作业活动分析、确定成本动因、计算作业成本、使用计算的数据信息、集成ABC方法到会计体系中。国内一些学者认为企业应用ABC进行物流成本控制的步骤包括:界定企业物流系统中的具体作业;确定物流系统中主要成本项目,建立成本库;确定成本动因,将发生的成本分配给成本目标;运行分析和改进[3]。

基于传统作业成本法和物流流程分析,可以从以下8个步骤对企业的内部物流成本进行计算。

第1步:确定成本中心

一般来讲我们可以将企业内部的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可以直接计入产品的成本)和间接成本(又称为经营费用,通过不同比率分配到产品上的成本)。内部物流系统的价值增值一般来自于大量的作业活动和服务。

间接成本一般包括比如建筑成本(折旧、利息、税收、租金、水电费用、维修维护)、人员(内部和外部人员费用)、机器设备(折旧、利息、租金、软硬件、水电费用、维修)、材料费(托盘、标签、包装、及其它)、外部供应商(清洗、垃圾处理、外部仓库、外部IT维护)。间接成本又可分为一级间接成本和二级间接成本,其区别在于:一级间接成本可以直接归到成本中心(比如负责来货处理的操作员工);二级间接成本一般由多个成本中心共同成本,并通过不同的分配比例将成本分摊到各个成本中心(比如建筑物折旧,其成本费用可以通过使用的面积或者管理员工的数量计算分摊比例)。

随后,通过以下三个要素定义成本中心:责任范围、运营功能和组织架构。如果不存在成本中心的划分,需要根据流程分析的结构定义不同的成本中心。在划分和定义成本中心时,需要注意下面的一些方面:成本中心和责任范围必须一致;成本中心必须界线清晰,不能出现互相叠加的情况;流程以及子流程中的各环节必须清楚地界定在不同的成本中心内。

作为制造企业内部物流,根据物流流程将其分解为五个成本中心:来货、搬运、仓储、订单拣选、出厂/空箱回收。假设这五个成本中心的操作工26人,领班2人,如表1所示。

第2步:从明细表获取成本数据

采用作业成本法的主要数据来源是成本明细表,其帮助我们将间接成本按照不同的比例和时间范畴划分并分摊。当然,如果在一个新项目中,因为没有过往的成本分摊的报表可循,也可以利用投资框架或者财务计划等文件获取相关数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比如管理人员成本分摊时,必须设计合理的分摊比例将其摊入不同的成本中心,要么根据不同成本中心的管理人员数量进行分摊;也可以根据管理人员比如领班的工作绩效评定后设计权重,如表2和表3所示。

第3步:分配子流程和作业量到成本中心

将流程各环节以子流程的形式计入并定义相应的衡量标准或者成本动因,对相关子流程的数量进行确定和分配。子流程的数量需要参考明细表的观察期,并尽可能依此推定。流程数量的推定,其基础是每年的工作天数,每班的工作时间以及每日工作班次。(1)确定计量单位,如表4所示;(2)计算流程内容相关年处理数量,如表4所示。

第4步:确定每单位时间的评测值

每项子流程在每个工作日所消耗的时间必须进行确定。这个时间可以通过上述流程时间衡量和决定中参考。在核算作业活动的时间消耗时,其相关的配送时间、假期、病假等都必须一并考虑进来。由于错误或者重复工作等变量因素而造成的偏离正常值的情况必须阐明清楚原因,并进行衡量。这些计算的结果是作业成本法核算结果正确性的重要基础。如表4所示。

第5步:计算子流程总时间和每年PR1总成本

将各子流程作业活动相关的相叠加从而得到每日的总时间消耗。并由此计算应总量变化的流程PR1相关间接成本到不同的子流程中。先将中性成本(PR2)从来自于成本报表的总成本中剔除,剩下的部分就是PR1的总成本。如表4所示。

第6步:计算流程成本

现在需要将PR1的成本依据费率分别计入不同的子流程中,如表4所示。

■×PR1单个时间=PR1流程成本/年 (1)

PR2流程成本以同样方式计入不同的子流程中。

■×单个值=PR2流程成本/年 (2)

PR1和PR2的成本累加便是各子流程成本的总额。

PR1成本+PR2成本=年度总流程成本 (3)

第7步:关联子流程形成流程链

根据具体情况,将不同的子流程合并到一起。将整个流程链分为标准小箱(SSP)和标准大箱(SBP)为作业对象时,流程链表达为:

作者:杨玲飞

第三篇:化解会计集中核算难点问题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流程转型

作为会计工作的重要运行组织方式来讲,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践模式目前正在被普遍运用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通过引进与采纳会计集中核算的全新实践做法,应当能够突破事业单位原有的会计核算操作实现流程,进而体现了控制会计核算经费资源支出、优化会计核算的业务流程、确保单位资产安全性等重要价值作用。因此,本文探讨了事业单位目前面临的会计集中核算开展实施难点,合理给出解决与整改对策。

会计集中核算的总体实施思路体现在会计业务人员统一负责完成各个层面领域的会计核算工作,确保基础性的单位会计业务能够得到集中化的处理,合理控制单位会计业务的开展运行成本。在目前的现状下,事业单位对于集中性的会计核算業务模式正在积极进行采纳引进,事业单位原有的会计核算流程也在不断产生转型。由此能够判断得出,会计集中核算有益于节约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资源,全面深入推行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以及提升事业单位的资金周转使用效率。

一、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含义特征

(一)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含义

对于事业单位来讲,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含义在于会计业务人员全面负责完成单位内部的各项核算业务,确保将零散性的会计核算操作实施过程进行综合性的优化整合。在会计集中核算的运行模式下,事业单位的各个职能部门针对原始性的会计数据汇总凭证应当全面交给会计业务人员,确保会计业务人员能做到统筹负责完成各个层面的单位经济业务。由此可见,会计集中核算的显著优势特征就是中间性的核算处理环节得以全面取消,进而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整体实施效率予以明显的优化。

(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特征优势

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基本特征应当包含分离会计业务执行人员以及会计决策人员,分离会计监督以及财务审批环节,并且公开单位范围内的各项会计数据结论。在公开化以及透明化的全新作为会计工作的重要运行组织方式来讲,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践模式目前正在被普遍运用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通过引进与采纳会计集中核算的全新实践做法,应当能够突破事业单位原有的会计核算操作实现流程,进而体现了控制会计核算经费资源支出、优化会计核算的业务流程、确保单位资产安全性等重要价值作用。因此,本文探讨了事业单位目前面临的会计集中核算开展实施难点,合理给出解决与整改对策。会计业务运行模式驱动下,事业单位将会达到更优的会计业务开展实施综合效率,客观上有益于事业单位中的会计业务人员保持自身的业务地位独立。相比于分散式的原有会计核算流程而言,运用集中核算的全新技术手段更加可以保障会计核算的良好工作实施效率,同时还能达到事业单位的核算业务资源优化利用目标。

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意义

(一)节约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资源

会计核算业务的全面运行开展过程不可缺少事业单位的物质资源支撑,现阶段的很多事业单位针对会计核算业务领域存在过高的成本投入缺陷。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践思路方法在根本上突破了分散式的会计业务流程,有益于事业单位节省更多的核算流程成本。单位会计人员在集中处理各个层面领域的会计账目数据信息前提下,会计核算操作过程的时间成本也会得到明显节约,促进了事业单位的业务实施综合效率优化提高。

会计集中核算手段可以全面支撑事业单位的会计领域实践工作顺利开展,对于会计信息的汇总处理成本进行了优化利用。会计业务人员目前由于具备了集中核算的业务支撑辅助平台,因此不再需要消耗较多时间来计算与统计单位资产数目,同时还有益于不同岗位人员展开紧密的互动。事业单位会计数据能否达到精准与完整的标准,在根本上关系到事业单位的会计资产安全性。

(二)全面深入推行财政预算管理改革

会计集中核算具有简化中间核算操作流程的重要意义,有效督促了单位会计人员严格审核确认各项会计基础数据信息。会计业务人员针对事业单位的支出资产以及单位财政收入都能够完整纳入到集中管理范围,从而深入推动了财政预算管理的实践工作完善。

(三)提升事业单位的资金周转使用效率

事业单位中的资金流转使用效率直接关系到单位综合效益,会计集中核算客观上允许了单位会计人员统一设置单位会计账目,运用归集处理的会计业务方法来分配财政资金资产。单位会计人员在分配与管理现有的单位资金过程中,应当能够达到统一化的资产资源优化分配效果,进而有助于单位会计资产得到更大程度上的节约利用。

三、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现存问题

(一)欠缺健全的会计集中核算管理体系

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实践工作举措如果要在事业单位中得到深入推进,那么最关键的基础前提因素就是健全会计业务的保障体系机制。某些会计业务人员本身缺少独立从事与完成会计核算工作的意识,无法做到自觉接受会计业务流程的审核监管,或者忽视了预算执行力以及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会计人员对于集中核算的工作流程没有给予明确,导致会计人员存在随意与盲目实施会计核算工作的缺陷。

(二)事业单位缺少会计集中核算的业务支撑平台

单位管理人员对于网络数字化的会计核算辅助技术手段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导致单位管理人员无法做到投入必要的资产资源用来建设会计信息化业务体系。会计核算的具体业务操作实施人员面对总量庞大与繁杂的会计基础数据信息,通常就会很难进行妥善的全面处理,造成会计核算的业务实施效率相对较为低下,并且容易频繁表现为会计核算的数据结论错误现象。

(三)事业单位的会计资产缺少安全保障

现阶段的事业单位虽然能够积极采纳与接受集中核算模式,但是会计人员整体上仍然存在业务监管力度较为薄弱的弊端。在此种情况下,单位会计资产就会缺少最根本的安全监管保障。某些会计人员在审查单位资金流向以及核对单位的会计账目过程中,会计人员可能会违背会计岗位的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进而对于单位资金资源予以私自占有。

(四)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以及其他业务呈现分离状态

业财融合举措作为事业单位的关键业务整改优化方向而言,目前仍然亟待得到事业单位的更多重视。事业单位在当前背景下的会计核算业务、财务预算管理业务以及其他业务流程之间缺少必要的整合衔接,因此就会造成事业单位无法达到预期的财务资源流转使用效率目标。在事业单位的范围内,会计业务人员以及其他业务人员之间没有达到紧密互动与配合的状态,导致了会计核算的操作实施全过程存在信息孤岛缺陷,单位会计资产账目的基础数据信息很难得到完整真实的反馈。

四、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解决对策措施

会计集中核算对于监管事业单位内部的资产安全性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有助于督促单位会计人员形成更为完整合理的会计资产资源分配模式。然而在目前的情况下,很多事业单位对于深入推行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转型举措并没有引发重视,那么就会造成事业单位表现为会计资产安全性受到威胁的不良情形,同时也不利于约束与监管会计业务人员。因此在事业单位的具体工作实践中,事业单位针对会计集中核算的业务实施模式应当致力于如下完善路径:

(一)构建完整的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运行保障机制

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尽快建立更为完整与体系化的会计核算实施保障机制,有效确保将会计核算的原有分散业务处理要点予以统一整合,形成体系化与综合性的全新会计业务开展实施流程。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对于会计业务人员应当给予必要的业务实践过程培训,确保会计业务人员可以做到尽快适应现有的会计核算模式,帮助会计业务人员转变原有的会计核算操作实施模式。

单位管理人员针对单位内部的会计岗位、财务预算管理岗位以及其他岗位的人员职责都要给出清晰的界定,避免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业务存在混乱实施情况。

(二)积极引进网络信息化的会计核算业务辅助手段

网络信息化的辅助技术手段应当成为会计集中核算的关键保障手段,因为网络信息化手段能够帮助单位会计人员准确统计与汇总会计基础数据,并且对于存在错误偏差的会计核算数据给予必要的纠正。会计人员在应对规模较大以及种类繁多的核算数据信息过程中,会计人员应当自觉运用信息化核算辅助方法,确保单位的会计核算成本能够得到更大限度的节约。

事业单位管理人员针对会计信息化的平台建设措施应当给予更多的扶持支撑,积极引进具备良好信息化业务素养的会计人才。

(三)严格确保事业单位的资产资源安全

会计资产与资源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利益,因此单位会计资产的完整安全性目前需要得到更多重视。具体在实践中,单位会计业务人员对于当前阶段的单位财务预算规划应当认真予以施行,严格控制单位会计资产的支出总量。会计人员有必要重点查验与审核单位内部的资产安全,确保做到经常沟通与联系单位管理人员。会计业务人员一旦能够确定为会计资产已经出现了减损现象,那么立即需要将其告知给单位管理人员,切实维护与保障单位资产安全。

作为事业单位中的会计业务负责人员来讲,会计人员必须要达到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业务实践能力标准,充分保证会计人员能够做到完整与全面开展各个层面领域的会计核算工作。会计人员针对单位会计账目的各项数据信息必须要做到认真进行核对处理,严格防止事业单位的会计资产账目中存在数据错误现象。会计人员目前针对网络信息化的全新核算业务实施模式应当积极进行采纳运用,依靠会计智能化的核算业务处理手段来降低会计核算成本,保证会计核算的数据信息满足真实性以及完整性标准。

(四)推进事业单位的业财融合举措深入发展

单位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的两项关键业务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因此决定了各个岗位人员需要保持紧密的互动沟通,共同负责确保会计资产安全。事业单位目前针对财务内控的保障体系机制应当尽快予以建立,避免事业单位频繁出现财务资产与资金丢失等不良后果。单位财务内控的具体负责人员有必要督促会计核算人员,确保會计核算人员能够做到认真对待会计核算业务。事业单位对于现有的资金流转效率应当积极促进实现提高,切实控制事业单位的财政资源支出总量。

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岗位的业务人员没有做到密切联系其他岗位人员,造成会计人员表现为孤立完成会计实践工作的情况。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针对信息化的平台技术手段没有做到充分加以利用,导致会计业务的人工处理模式仍然普遍存在。某些会计人员本身具有知识体系结构老化的缺陷,会计业务人员对于目前全新的大数据以及信息化手段表现为怀疑排斥态度,甚至抗拒会计业务实践中的信息化转型趋势,上述弊端缺陷必须要得到尽快整改。

结语

经过分析可见,事业单位对于会计集中核算的全新业务模式应当积极进行采纳运用,确保会计核算的综合实践效益能够获得优化提升。事业单位在当前背景下开展的会计集中核算业务仍然没有达到最为完善的水准,其中的关键根源应当包含欠缺健全的会计集中核算管理体系、缺少会计集中核算的业务支撑平台、会计资产缺少安全保障、会计核算以及其他业务呈现分离状态等。为了促进实现优化与转变,那么事业单位目前亟待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实施保障机制,引进网络信息化的会计核算业务辅助手段,推进事业单位的业财融合举措深入发展。

作者:潘利

上一篇:行政管理学本科论文下一篇:写工商管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