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创新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在世界经济发展进入“创新驱动”主范式的背景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西南民族地区企业自主创新的生存法则。但因地理、人文、产业等多种因素影响,西南民族地区自主创新面临着社会发展观念偏位、非创新性收益依赖、储备先天不足、风险高位运行等困境。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技术经济创新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技术经济创新管理论文 篇1:

谈知识经济下企业技术中心创新管理模式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价值链延长,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日益加快,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作为增值的知识经济的特点,管理模式创新已经势在必行。技术中心作为企业长期战略发展服务机构也要相应改变,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因此,本文对知识经济下企业技术创新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企业新产品开发模式,企业技术中心创新模式进行了探讨,做出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 知识经济;创新管理;技术中心

作为21世纪知识经济下企业的技术创新组织部门以及企业集团从事关键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的专门机构一技术中心,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重要机构。技术中心作为为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服务部门,是企业进行技术储备、增强发展动力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依托。但是技术中心同样面临着职能和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多方面的变化,原来的技术中心组织模式已经不在适应时代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和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知识经济产生了产业价值链分工、延长,企业外包、协作分工等。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技术中心组成和管理模式也要相应创新,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1 企业技术中心的发展历程

1.1国外企业技术中心的发展

在漫长的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管理者开始认识到现代工业是以技术为灵魂的,商品是具有生命周期的,同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市场份额的竞争,抢占技术制高点,握技术主动权,从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美、日、德、英、法、意等国家的企业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中心。从总体上看,欧美建立技术中心最早,日本次之,韩国较晚。

1.2我国企业技术中心的发展历程

建国之初,我国建立了中国科学院。50年代至60年代,各产业部陆续建立了自己的科研院所,随后各省也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我国的科技发展沿袭前苏联的模式,建立了一大批独立的科研院所,曾经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和科技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着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现象。而企业只搞生产,不搞研究开发,因而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甚少。与此同时,我国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中心还未兴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企业技术需求空前高涨,原有的科技体制的弊端十分突出,一方面,独立的科研院所成果很多,但绝大多数难以转化为生产力,浪费了大量的科技资源;另一方面,企业处于技术饥饿状态,急需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计划经济下的科研体制与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产生了强烈的碰撞。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了全球科技、资源和市场的融合,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党中央在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企业要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199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熔基要求“企业集团建立自己的科研中心或技术中心”。为了落实党中央的决定和国务院领导的指示,提高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水平,原国家经贸委会同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于1993年联合下发了《鼓第2章企业技术中心的发展历程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暂行办法》的261号文,对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的宗旨、原则、任务、条件、优惠政策、申办程序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原国家经贸委于1993年认定了第一批40家企业技术中心,随后又陆续进行了认定。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平平,高新技术研发较少,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尚处于发展初期,其发展水平不仅与国际同行的先进水平有相当的差距,也难以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2 知识经济下技术中心的创新

2.1 知识经济下技术创新的新特征

第一,研究开发的柔性化、虚拟化。知识经济以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技术为表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技术创新的实现,除了依靠传统的改进技术设备生产工艺外,更多是向柔性的软件创新方向转化,并更多依赖于物理空间之外的虚拟的媒体空间。技术创新从研究开发,到设计、生产、进入市场的整个过程更多地在虚拟空间中操作,这可以大大降低技术创新投资的风险,增强技术创新活动的可控制性和可预测性。

第二,技术创新过程短周期化。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网络化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新技术的研发、推广、扩散速度大大加快,技术创新过程中研究开发与应用日益趋于一体化并行交织进行,使得技术创新的周期大大缩短。

2.2 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影响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经营进入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技术传播交流速度加快。这使得技术扩散更加迅速,企业的技术创新在某一领域难以有效维持长期优势,致使企业因技术创新带来的收益期缩短,收益量减少,比较优势丧失。这在客观上要求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比较优势。

其次,知识和技术是经济社会的重要资源,不同的企业和国家会通过知识产权来保护领先的技术创新成果,使得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摹仿更加困难。这要求企业必须自身进行技术创新,不能单纯依赖引进和摹仿。

第三,技术因无形磨损而使其周期越来越短,企业难以像现在这样,可以在较长的时间里享受某一技术创新的成果,而必须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计划,使技术创新具有连续性,从不断的技术创新中获取收益,从而持续地向前发展。

总之,知识经济促使企业必须利用内外部所有可利用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技术创新,这导致了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变化从直线、线形模式变化到网络形式、多重反馈非线性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速度和频率都很高,与外界合作也日趋紧密。

3 总结

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技术中心应建立一个开放、灵活的研究开发网络,与外界最优秀的研发资源和技术资源建立联系,便于跟踪和第一时间开展创新活动,提高创新活动的成功率和速度。当开展某一项具体创新活动时,可不用拘泥于某种格式和组织模式,应建立虚拟研发中心。随着项目研究的进展,与特定的部门和单位合作联系,保持人员流动,组织高度灵活,为快速创新奠定基础。对于企业的研发网络,只有进一步实现以下措施才能实现创新的成功。

参考文献

[1]丁国栋,王博;基于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

[2]吴翔宇;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创新[J];大连大学学报;2006(01)

[3]王丹丹,李爽; 试论新时期计算机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创新[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11期

作者:胡军 王晓

技术经济创新管理论文 篇2:

西南民族地区企业自主创新的困境与选择

[摘 要] 在世界经济发展进入“创新驱动”主范式的背景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西南民族地区企业自主创新的生存法则。但因地理、人文、产业等多种因素影响,西南民族地区自主创新面临着社会发展观念偏位、非创新性收益依赖、储备先天不足、风险高位运行等困境。针对以上“瓶颈”,文章提出了“舆论开路—战略引路—政策畅路—机制优路—平台拓路”的选择路径,以提升区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 自主创新;西南民族地区;企业;困境;发展走向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批准号:09XZX005)

[作者简介] 曹玉娟,广西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与社会、技术经济、文化产业,广西 南宁,530022

自主创新是国家、地区和企业实现崛起、腾飞与可持续壮大的主引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格局有力地证明: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永远摆脱不了附庸经济的命运。当前,创新意识缺失、创新主体缺位、创新人才匮乏、技术储备薄弱、产业化商业化劣势明显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着西南民族地区迈向创新驱动的轨道。如何突破自主创新“瓶颈”,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越来越成为政界、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

一、形势与必然:自主创新是西南民族地区企业的生存法则

当今,世界已进入新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依赖于企业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作为一种最具活力的经济活动,已不仅成为知识型、科技型企业巅峰对决的完胜利器,也正在成为传统型企业的竞争法宝,更是西南民族地区企业的生存法则,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与内生力角逐的高点。

(一)新一轮国际低碳经济竞争的倒逼

在“低碳经济”备受全球关注与追捧的当下,“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能源技术”,已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新高点。为了寻求后经济增长的黄金点、抢占低碳政治的主导权,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与欧盟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四处兜售“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与低碳产业的领先技术,并计划向未实施碳减排政策国家的产品开征“边境碳关税”。其中,美国的“边境碳调节措施”[1]将使我国纺织、化学制品、炼焦、有色金属冶炼、黑色金属矿采等23大行业深受重创。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预测,若全面兑现碳关税,“中国制造”将面对平均26%的关税[2]。为积极应对这一形势,国内从学界到政界均大力倡导,中国应赶在美国之前开征“碳税”,估计最迟在“十二五”末期或“十三五”初期国内将全面开征“碳税”[3]。同时,国家也积极顺应低碳经济发展大势,近年来已在重点发展清洁煤、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能源规模发电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国内发达省区的低碳技术正循序突破。碳税的开征与低碳产业的发展将迫使企业特别是后发地区的企业走创新、节能、低污染、低排放的道路。西南民族地区90%以上的企业仍为传统初级加工型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多为高中碳类,价值收益长期居于“悲伤曲线”的底部。如果在低碳技术与低碳设施上继续依赖于外界,这一地区的企业必将面临着森严的“碳壁垒”。与其被迫推进,不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主动自主创新、优化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促进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积极抢占未来低碳技术的先机与低碳产品的巨大市场。

(二)资源利用话语权的诉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西南民族地区大力推出以资源换产业的战略,丰富的水电、矿产等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西南民族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幅也逐年跃升。但是由于体制、机制、产权与自身技术劣势等多因素的影响,这一地区对正在开发和使用的本土资源能源没有话语权,处于尴尬的“失语”状态。譬如广西,对自家水电没有定价权,从红水河流域源源不断地向东输送的广西水电,不能优先服务于广西,本地工业企业用电电价居高不下,比同一流域的水电要高出许多,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了广西工业经济的规模化发展,而水电开发所遗留的移民安置问题却年复一年地困扰着广西政府。又如广西有千亿元铝工业基地,但广西铝资源开采利用方式的话语权在中铝公司,中铝公司将广西铝基地定位为原料铝生产基地,高端铝的产业链安排在上海等发达地区,高排放高耗能高污染的低端配套基本落于本地,高品位的平果铝矿带给广西的实质收益竟近于负数。再如,作为高科技产品关键原材料的金属铟,广西的铟储量居世界第一,但由于行业盲目扩张、企业技术低位,铟市场的“话语权”竟被日、美等买方所掌控,金属铟的价格长期处于低谷。特别是日本,常以质量不合格为由肆意压价,压至最低再批量买走广西铟进行精深加工,再以高出上百倍的价格卖回中国。此外,还有锡业、锌业等资源利用的种种现状,有点诸如“八桂无闲源,广西犹饥饿”的“技术殖民地”境况。由此可见,西南民族地区要想掌握本土资源的话语权,必须促进本土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才能以高位的技术、灵活的机制做回资源的主人。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与自主创新有着重大而密切的相关性。自主创新具有多维复制、多向衍生、低成本流通、高附加值等特性,具有带动相关产业绿色发展、集约发展的共振功能,能给产业结构的优化打开上升的价值空间。历次金融危机的复苏之径表明:经济复苏期,恰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而具有高渗透性与高融合性的科技自主创新,往往因其智能密集、创意衍生、价值提升和边际递增等优势,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推手,具有明显的转型效应。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自主突破,既可引进新的要素组合,创造出全新的产品与市场,也可改造传统技术,使已有的技术组件产生全新的功能与竞争力,还可通过优化生产流程与企业组织结构,而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法宝。诸如:柳州上汽通用五菱自主研发的“五菱之光”平台系列产品,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其主销车因对空气悬架技术进行全面创新而被《福布斯》盛赞为“地球上最重要的一款车”,其柳东乘用车基地成为通用全球最高生产标准的绿色生产基地[4];柳州欧维姆因拥有378项专利而成为集科研、设计、生产以及预应力施工于一体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其预应力系列产品10余年稳居全国市场半壁江山而不衰[5]。这充分说明,科技创新不容争议地成为了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突破点与制高点。目前,西南民族地区尚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关键阶段,工业发展水平具有强烈的初期化、低端化特征。如主导广西经济的糖业,因企业技术原因,长期处于原料糖的生产链条,结果造成每年从广西源源运出的白糖总值,竟不及返运回广西的精品糖(注:这些精品糖大多都是以广西白糖为原料)的购价。这种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方式内置的结构性矛盾与伴生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倒逼西南民族地区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

二、扫瞄与透视:西南民族地区企业自主创新的困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西南民族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与自身相比进步很大,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行业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科技成果不断增多,特别是高新区已成为带动西南民族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差距却有呈扩大的趋势。据科技部的科技监测排名,2009~2011年西南民族地区的广西、云南、贵州、西藏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排名一直包揽全国最后四位;知识产权的技术市场、技术市场的外溢度、自主创新的产出绩效、自主创新的金融环境与财政支持、驰名商标的质量等创新指标也均尾居于20位之后[6]。虽然四川排名在全国居中,但该省的甘孜、阿坝、凉山三个民族自治州的各项科技创新指标则长期居后并压底。深究其因,主要有:

(一)社会发展观念偏位

观念决定出路。西南民族地区属于资源型后发地区,虽然自主创新的芯片地位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是对于怎么发展、依靠什么发展仍然存在着极大偏差甚至错位。目前,广西就普遍存在三种发展观念:一是急功近利型,依靠过度消耗资源、克隆东部产业或依附国际资本市场和技术求发展,认为广西科技基础薄弱、技术自给率低,与其忍饥挨饿进行自主创新,不如先规模破坏后创新治理;二是甘于落后型,依靠贱卖资源、等待他人支持或后人突破求发展,认为广西资源丰富、政策优惠叠加,与其冒险创新,不如小富即安;三是创新发展型,依靠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与价值链提升,破解“资源魔咒”,获取新的发展空间。这类观念虽然切中广西实际,但由于自主创新变数多、风险大、周期长,有人提出却鲜有人行动,且声音弱小。同时,西南民族地区宽容创新失败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繁衍创新的文化底蕴亦未夯实,抑制了自主创新的群体内化。

(二)非创新性收益依赖

创新收益占有是企业的能力[7],也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西南民族地区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环境中制度障碍限制了企业自由进入某些非自然垄断行业”[8]。放大了这些“制度优势”企业的非创新性收益,消退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而“非障碍区”企业绝大多数属于中小型企业,规模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比例很低,许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一直处在边缘和夹缝里求生存,求生维稳是企业的第一要义,绝大多数企业急功近利,短利至上,竞争优势仍停留在粗放型的规模扩张上,不少企业严重患有“非创新性快速收益”依赖症。大部分企业仍然靠投机、靠公关、靠拼廉价劳力与低成本资源来获取高额利润。自主创新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既影响企业的即期收益又影响企业的短期安全;而且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力度不大、自主创新服务功能较弱、自主创新的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至今,广西还未制定自治区级新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而且国家规定的新产品返税政策也因新产品的鉴定有争议而实施困难。以上种种原因共同作用,导致广西绝大多数企业既无心无意于创新,也无暇顾及创新。据统计,广西各类企业已超过100万家,真正有技术创新成果的不足1‰,真正拥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更是不到万分之一。

(三)创新储备严重不足

科技储备是自主创新的基础,也是制约西南民族地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由于受区域、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西南民族族地区科技储备长期处于“洼地”状态。一是创新人才缺口巨大。据科技部统计口径,2011年,广西万人R&D人员数只有4.01人,与全国的9.03相距甚远。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外经外贸、金融保险、环保、城市规划、资本运营、法律等方面人才基本没有形成规模。二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极度稀缺。在国家1300多位两院院士中广西仅有1人,长江学者也仅1人。领军人物的缺乏,使得广西自主创新很难争取到国家重点项目的支持,导致广西高层次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三是科技力量分布仍不合理。目前,2/3以上的技术开发力量在企业以外,甚至有10%左右的企业出现技术人才空穴。据统计,2011年,广西企业R&D人员数占全社会R&D人员数比重只有42%[9],比全国的平均水平49.63%低7.43个百分点。四是技术与专利储备不足。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公布的数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广西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仅有0.4件[10],只近及全国的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37件的尾数[11];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则不到万分之一,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7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五是创新设备与手段储备的贫乏。至今,80%左右的企业没有能正常进行研发的仪器设备。由于储备原因,大部分广西企业很难正常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即使有少数企业创新,也主要停留在针对当前客户要求上的一些简单的产品改良与服务创新上,能谈得上“去外壳化”的工艺与技术创新不到广西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一。

(四)创新遭遇高位风险

自主创新面临着很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西南民族地区绝大多数企业从事的产业大都为传统产业,缺乏创新管理经验,无力应对创新所带来的巨大风险,普遍存有创新恐惧症。特别是民营企业,产权结构过于集中,一旦创新失败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有可能倾家荡产。而且这一地区支持创新的相关政策与制度仍不健全,甚至申报专利的过程就是泄露专利核心秘密的环节,知识产权得不到有力的保护,大多数企业新产品开发就是以改良式仿造为主,以致于真正开发出新产品的企业享受高额利润的时间极短。更为难堪的是,一些企业开发的新产品很难得到市场认可,斥巨资好不容易研发出来的产品,还得到处花钱求人试用,结果市场还没打开,仿冒品已经出来。在笔者所调查的企业中,也有部分企业在自主创新上做过尝试,也有极少数依靠专利创业的企业一直艰难地坚持持续创新。但据统计,成功率和有效性极低,投入产出不成比例,造成企业在后续投入上更为谨慎或干脆放弃。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家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也有尝试创新的冲动,但由于资金缺乏、势单力薄,企业无法承受失败而放弃。因此,在广西企业家中有句俚语:“不搞自主创新等死,搞了自主创新找死”。

三、发展与走向:提高广西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选择

政策引导与市场主导是提高区域企业自主创能力的关键。政府要善于从技术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结合点上把握好引导的力点,在社会氛围、制定产业规划、出台扶持政策、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等方面下功夫。

(一)舆论开路: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全区各级电视、网络、报纸等各主要媒体应在黄金时段、重要版面进行自主创新的舆论宣传。一方面,进行危机宣传,激发全民自主创新的紧迫感与使命感;另一方面,要进行典型宣传,大力宣传创新典型平凡中的特别、普通中的胆识,弘扬创新人物所折射的时代精神,让媒体成为创新典型的舞台、普通企业家与政府官员的“教堂”。引导地方官员转变政绩观念,引导企业摒弃技术自卑心态,激发企业家自主创新的信心、“弯道超车”的勇气与创新强业的雄心。

(二)战略引路:加强信息筛选与创新规划

信息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进行成功规划的必要前提。自主创新追求的是个性化、差异化的竞争。信息对称,才能避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壁垒,才能在区域各产业上中下游的各端位开发出独具竞争个性的知识产权。建立专门对接国际国内产业技术的信息分析与筛选机制与科学严格的信息筛选程序,使信息管理从数据仓库的内容和记录管理、到信息集成、再到区域优势产业未来发展动态的模拟,都与本地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的技术退出、技术转化、技术储备息息相关,从而帮助企业将业务数据转换成企业资源,实现从“数据”到“信息”,再到“智能”规划和决策辅导的转变。根据信息分析与筛选结果,统筹广西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与重大产业攻关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制订和完善《区域主导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统筹创新计划与企业节能减排目标,细化主导产业的短期横向规划,同时制订配套的实施细则,使自主创新纵向到链、横向到企,即每个产业、每个产业链上都要有大型龙头企业或科技型企业带头创新攻关,每一个企业、每个部门都要有管理、产品、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计划、创新方案与创新行动。

(三)政策畅路: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竞争机制

政策支持对技术创新发展具有广泛持续的积极作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首要任务是,分析当前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利弊得失,考虑如何用政策把各次产业自主创新的“点”有机连接起来,形成企业和科研单位之间、企业和各类人力资源之间创新能量横向互释的“高速公路”。 培育激励励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尽快建立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代办股份转让、高新技术企业股份制融资与财政拨款、贴息、基金、担保等多种制度与措施,创新政策优惠内容,加大优惠奖励政策力度,最大限度地增加工业企业创新性收益,激发企业自主创新。

(四)机制优路:建立融资与风险分担机制

融资是自主创新的“助动器”,风险分担是自主创新的“孵化器”。创新金融品种和信贷服务方式,允许扩大科技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允许企业债权、股权融资,允许企业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等。鼓励金融机构改进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服务,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建立相应的授权授信制度。特别建议,在现有金融政策和体制框架下,探索设立一种专门为科技企业服务的科技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试点工作,建立并完善有效服务于科技创新的专业化融资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引入风险投资公司,增加对高新技术项目、企业、孵化器建设的投入;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创投资金补偿基金,在新增的财政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基金,主要用于投资失败的高科技企业和攻克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失败的企业,以补偿其一部分投资损失,降低企业创新风险。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研究设立政府“科技创新风险基金”或利用其他方式同科技型企业展开合作,确保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降至最小。

(五)平台拓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在创新中起着智慧传递与再造的关键性作用。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支点,充分发挥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自主创新主体的接点作用,重点抓好一批专业孵化器建设,建成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若干有特色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和扩散,推动二次创新。推动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软件技术、船舶制造、新兴低碳产业等重点领域的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工作站。启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合作向全产业链上中下游贯通,充实壮大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源头效应。加强科技公共基础平台建设,初步建立连接东盟的网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一批企业中心和人才小高地,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构建专业化、网络化、社会化、国际化的人才信息网络与“人才飞地”,壮大自主创新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TheAmericanCleanEnergyandSecurityActof2009(ACES), http://en.wikipedia.org/wiki/American_Clean_Energy_

and_Security_Act.

[2]周馨怡.碳关税来袭[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01-07.

[3]王芳.开征碳税 中国还需小步慢跑[N].北京商报,2011-04-28.

[4]李旭东.造出“地球上最重要的一款车”[N].广西日报,2012-09-14.

[5]刘兴标,李旭东.聚创新之才 创龙城伟业——柳州市加快建设现代工业名城述评之五[N].广西日报,2010-07-13.

[6]国家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2009-2012[R].中国年鉴出版社,2009-2012.

[7]周竺.创新收益与技术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8]杨春方,石永东,吴水兰,康乐.宏观视野下的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收益研究[J].经济师,2007,(1).

[9]自主创新年度报告广西篇:科技攻关引导结构优化[N].经济日报,2013-01-02.

[10]2011年广西知识产权与专利[EB/OL].广西科技信息网,2012-10-11.

[11]孙自法.中国发明专利累计授权量达100万件 全球耗时最短[EB/OL].中国新闻网,2012-07-16.

作者:曹玉娟

技术经济创新管理论文 篇3:

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增长

作者简介:仲巍(1990.10-),男,山东省烟台龙口市,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014级研究生在读,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方向:技术进步。

董双珠(1989.12-),女,黑龙江哈尔滨市,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014级研究生在读,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

摘 要: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提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对我国长期奉行的投资拉动增长模式进行理性反思,从经济新常态的背景出发,提出“创新驱动增长”成为决定中国经济成败的胜负手。依靠创新激发出的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才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所需要的新动力。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创新驱动增长;新动力

一、创新驱动的内涵

创新主体将现有的,或者新掌握的知识,技能,企业战略与文化,商业模式与规划等无形创新要素与现有的劳动,土地,资本等传统物质资源相结合,通过加工,改造,整合等方式,不仅实现了新式创新要素推动旧式物质资源转型升级,而且挺高了劳动者自身的素质和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从而大大增加了人力资本的输出能力,产出相应增加,形成内生增长,这就是所谓的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源于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创造性破坏”不是简单地对表象的形态进行创新,而是从其内部进行破坏,通过打乱、重组内部要素,破坏旧有的结构,从而创造出能适应新形势的经济结构,持续不断地促进经济增长,即所谓的“熊彼特动力”。在经济新常态下,“创造性破坏”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二、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的必要性

不得不提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政府所主导的“投资拉动增长模式”使经济增长速度得到显著提高。而且它不仅加快完善了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了我国巨大的贫富差距。但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实践中,“投资拉动增长”模式长期化结果的教训也是深刻的。其潜行在经济系统之中的巨大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暴露出来,产能过剩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企业技术创新乏力、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现象频发,官员腐败、社会矛盾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叠加交错浮出水面,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三、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最主要的是从外生向内生转变的问题。外生即虽然我国的创新产品数量居世界前列,但大多数的创新产品技术含量都很低,即创新的先进技术都是引进和模仿的,创新的先进产业大都是加工代工型的。这种模式的技术创新基本上属于国外创新技术对我国的扩散,创新的源头在国外。采用的创新技术,是国外已经成熟的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不在我们这里。因此这种技术创新的意义在于跟上国际技术进步的步伐,但不能进入国际前沿。由创新驱动的内生增长是指以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改造物质资本、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进行管理创新,就可能产生比物质投入对经济增长更为强大的推动力。所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形成内生性增长就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大力提高科技创新对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贡献率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将重点放在自主创新上,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人才是强国的关键。科技进步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紧密想联系,只有立足基础,提前部署,统筹全局,集思广益,从引进,吸收创新,过渡到自主创新,抢占科研制高点,才能真正实现强国战略。

在当今大数据环境下,技术创新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宽广,不仅包括一些前沿性的,对国家的军事等有重大贡献的创新,还包括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抑制通货膨胀,保护环境等方方面面,我们应把目光聚焦在具有重大实用价值,对国家的综合发展有巨大贡献的领域,艰苦奋斗,悉心研究,突破重大技术瓶颈,以企业带动产业,以产业辐射产业,实现不同领域之间技术,资源,信息的深度融合,加强示范作用,实现各个领域的联动发展,同时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切实将科研成果运用于具体的现实领域,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稳步发展,政治民主健全,文化空前繁荣,社会和谐有序,生态清新文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全国家创新体系

过去30多年的实践表明,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我国的改革开放,对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要深刻领会并且坚持落实改革创新,并把其精神落实到具体的科技创新领域,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从政策方面鼓励自主创新,并且着力以经济发展带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这是当前面临的大问题。因此,政府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坚持经济科技两手抓,在繁荣经济的同时,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的主要使命,以基础研究为起点,应用研究为重点,实现理论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同时注重科技管理的科学性以及资源利用的高效性。加强科技创新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等法律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创新环境,提高全体公民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在全社会建立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充分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活力,以集体的智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作为创新发展的养料,让科技创新在这片地域开阔,养分充足的沃土上开花结果,实现腾飞。

3.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培养经济内生动力

创新驱动型经济是新常态经济,它用发展促增长,摒弃单纯的GDP增長观,努力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繁荣富强的迫切要求。在关注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的同时,参考借鉴发达国家的创新优势,统筹全局,以原始创新为主导,协同创新为关键,同时兼顾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及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实现经济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以政策为导向,积极投入资金,技术,资源等创新要素,由市场经济主导创新的发展方向,加快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像现实生产力转化,减少政府干预,充分释放市场机制的活力,建立市场中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的有效体系,高效配置各种资源,充分释放资源的内在潜力,走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强国之路,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带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钟经文.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N].人民日报,2014-07-28

[3] 茶洪旺.创新驱动增长:经济新常态下的“熊彼特动力”[N].中国经济时报.2014-11-20(006)

作者:仲巍 董双珠

上一篇:项目教学网页设计论文下一篇:艺术院校校园文化论文